❶ 中國在以前叫什麼
中國有許多別的稱謂:
1、赤縣神州
在中國的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2、華
古代時候這個字的意思和「花」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
第二種說法是:「華」含有紅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為華。
第三種說法是:華是由中國的古稱「華夏」省略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3、中華
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是中國,「華」是華夏族的指稱。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5、華夏
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6、 禹城·禹跡·禹甸
相傳古代洪水滔天,一個叫大禹的人去組織大家治理水災。據說,禹治水後,按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來世代相傳下來稱中國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傳夏(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古書《淮南子·地形》又記: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就泛指中國。以九州的意思還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區等許多名字。
8、海內
古代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周圍都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
❷ 中國以前叫什麼名字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古同「花」,引用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以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做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也許,古人崇尚火,火有紅色光華,所以稱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諸華: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注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亻屋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諸夏:此稱類似「諸華」,開始是指華夏民族各諸侯國,以後用來稱呼中國。
中夏·方夏·函夏:都是有關中國的代稱。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此後,中夏即指中國。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方夏,《尚書》:「誕膺天命,以撫方夏。」註:「以撫綏四方中夏。」中夏即指中國。
禹城·禹跡·禹甸:相傳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於世。據說,禹治水後,依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世相沿稱中國為禹城、禹跡(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兗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囿、九土、九區、九野。宋代繪制《九域圖》即中國地圖。唐詩有「月兒彎彎照九州」之句。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鄭祀志》載:「禹牧九州之金,鑄九鼎,像九州。」
九區:晉朝衛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八州:《漢書·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九囿:即九州:《通鑒外記》:「人皇氏作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
九土:即指九州。《國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
九野:謂九州也。《後漢書》「疆理九野」即指中國。
海內:《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周圍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戰國策·秦策一》:「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辭國,制海內。」《史記·高祖本紀》:「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❸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名字
新中國成立之前是中華民國。
但是中國這個稱謂字古代就有了,和現在不同的是這不是一個國號,很多時候這個文化上的意義超過了地理上的意義。比如,南宋的時候,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宋都自稱中國。而歷史上,朝鮮,越南,日本,這些中華文化圈裡的國家都自稱過「中華」。
所以,中國在古代的意思更多的是指「傳承中華正統的強大國家」,有自覺為中華正統的都會自稱中國,什麼清啊、明啊、金啊、就好比我自覺自己是個中國人,但我的名字叫張三,叫李四一樣。
❹ 中國的原名叫什麼
古代中國習慣以朝代名代替,比如大漢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而古代外國對中國稱呼也是五花八門。
比如古代波斯帝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稱中國為「絲國」,因為中國盛產絲綢,又通過古代絲綢之路運往中亞歐洲,所以而得此名。比如古希臘和羅馬稱中為「Serica」,就是「絲國」的意思。
但甲午戰爭、日本侵略中國時,「支那」一詞演變為日本污辱中國的詞彙,特別是侵華日軍在公文中始終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把中國人叫作「支那人」。日本戰敗後,他們曾承認「支那」和「支那人」帶有污辱和蔑意。
❺ 中國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是中國的別稱、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又稱「中華」。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2、九州
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夏朝初年,夏啟(大禹的兒子,夏朝第一位王)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
從此,九鼎象徵著九州,夏王亦順應「天命」,成為天下之共主。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傳國寶器,唯有天子才能代代相傳。
3、中國
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4、赤縣神州
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即成為古代中國大地的代稱九州。 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
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沒有徐州和梁州。
5、神州
中國古時有稱「神州」,神州是指出神仙的地方。大家注意神字的結構,左邊是示字,是上天垂象,告示天下之意。
右邊是中字中間加一橫,先撇開中間十字,那是個口字,此字含前後左右四維,加中間一橫分出上下即為六合,最後中間一豎通天徹地,一豎貫三才,也就是說能合於天地,中通人情者,方可成仙。由此也可看出,神仙於中國的關系十分重要。
❻ 以前中國叫什麼
中國有許多別的稱謂:
1、赤縣神州
在中國的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2、華
古代時候這個字的意思和「花」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
第二種說法是:「華」含有紅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為華。
第三種說法是:華是由中國的古稱「華夏」省略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3、中華
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是中國,「華」是華夏族的指稱。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5、華夏
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6、 禹城·禹跡·禹甸
相傳古代洪水滔天,一個叫大禹的人去組織大家治理水災。據說,禹治水後,按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來世代相傳下來稱中國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傳夏(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古書《淮南子·地形》又記: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就泛指中國。以九州的意思還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區等許多名字。
8、海內
古代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周圍都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
❼ 中國在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之前叫什麼
你好中國以前叫中華民國。
❽ 中國以前叫什麼名字
日不落之國
一般的解釋是,古代中國人認為中國處於世界的中央,因此叫「中國」。這中央的核心部分就是中原地區。世界上還有一些民族在發展的早期也認為自己民族所處的位置是在於世界的中央,但是觀念並不如中國古人強烈。
中國古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中央之國的思想觀念?這中間有沒有玄機呢?
在中國早期的歷史中,中原地區是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最初的中原之王,也就是中國之王,乃是黃帝,黃者,土色也,在五方中以代表中央。從那以後,周邊地區眾多落後的部落和小國都不斷企圖攻入中原,成為中原之王。在眾多戰事沖突中,較為有名或成功的事件,從最早傳說的南方蚩尤攻打中原的黃帝,到東方東夷族的後羿攻打中原的夏王朝,再到東部的成湯率領商人滅掉夏,在中原建立商朝。商又被西北的周人攻入,周人在中原偏西建立了周朝,領土不斷擴大;周朝覆滅後,西北的秦人統一中國,國家的中心西移,但仍屬於中原偏西位置。歷史發展到後來依然是這樣,漢代匈奴再次出現(匈奴此族,在商代時已經開始侵犯中原),不過基本被打回去;其後的混亂局面,邊疆各民族都直接參與,打來打去,隋唐統一以後,邊疆民族依然蠢蠢欲動,但基本沒有成功。但馬上又陷入混亂狀態,宋建立以後不久,先是契丹人想佔領中原,再是女真人,成功了。因此,女真人成了中原之王。但宋人在南邊有搞了個南宋,沒有滅亡,承接國統,因此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雙方都可以稱帝。
中原就像一盤豐盛的大餐,周圍的人都想據為己有,獨自享用。因此才會有「逐鹿中原」、「問鼎中原」的故事。
再接下去是蒙古人,這時候政治中心北移,中原地區成為一個純粹地理位置的概念,但是政治中心北移仍然有地理中心的意義,因為北方疆土擴大了。因此基本上仍然是地理中心。明代以後,中央又被滿人占據。
中央地區為什麼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中央的意義就如同太陽。人類生存的地球屬於太陽系。在太陽系中,太陽是所有行星的中心。太陽的強大引力吸引了眾多行星圍繞它旋轉。同時,太陽散發出的光芒又普照眾多行星,在地球上太陽光是生發萬物的關鍵。
中國之傳統文化,最初在中原地區定型發展。中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在起著太陽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文化的凝聚能力,能夠像太陽吸引眾多行星一樣統領周邊地區。夏商周三代開始,諸侯臣民要團結在帝王中央周圍,到現在各路「諸侯子民」也要也團結在中央的周圍。另一方面,其文化具有如同陽光普照一樣的教化作用,能夠把周邊地區納入自己的文化圈。中國漢字「皇」,最初就是能夠散發光芒的東西。中國古人把帝王直接比做光芒萬丈的太陽,比任何國家都要常見。帝王推行文化教化,此乃中國文化特色,文化的教化,如同陽光遍照四方。而中國疆域從最初的中原地區,逐漸向四方擴張,文化越發達,「太陽」的光芒照得越遠,疆域就越來越大。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現在的規模。不僅如此,文化的光芒還照到了海外,形成了東亞的中華文化圈。如果繼續延伸擴展,是否就能形成了古人所說的「天下大同」的局面。但是一旦文化削弱,如同太陽發暗,對周邊的影響力就減弱,在國家疆域內出現分裂狀況。
中央的「太陽」,不僅有讓諸侯臣民不背叛離開的力量,而且要有「康熙」(光芒大照)宇內、惠被眾生的光芒。缺一不可。
中國文化一路傳承,不僅有賴於對核心理念和精神(這是傳統的精髓)的傳承,也有賴於其包容性和創新精神。中國之傳統基本一成不變,但文化卻在不斷變化,不斷吸納融合外來文化。
這種由中心向外擴張的文化模式,是中國的特色,具有強大的延續性、穩定性(傳)和凝聚力(統),這與中國歷代王朝重視「守器傳統」有密切的關系。它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化,打破舊的文化,創立新的文化,很少有如同中國一樣連續不斷地傳下大統。因此世界眾多古代國家和文化,惟獨中國能夠基本保持和一路繼承發展下來。對這樣的一種持續數千年屹立不倒的文化,我還能說什麼呢?中國不滅,中國傳統不會滅;中國傳統不滅,中國不會滅。雖然百多年來文化之光有些黯淡,但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相信她總會有一天再一次發散出耀眼的光芒。中國才是真正的「日不落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