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中國古代茶葉叫什麼古人對茶葉有哪些別稱
茶是中國獨特的文化,悠遠流長,《茶經》是中國茶文化的開端,茶詩是中國茶文化的基石。古代茶的名稱有苦萊,茶,薺,荼,檟,茗等它們不專指茶樹上的茶。到了唐代陸羽茶經問世,於是將數種不同意義的“荼”減去一劃,成為含一種意義的“茶”字。
⑵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有哪些茶的種類
1、綠茶
綠茶是我國最早創制的茶類,自茶葉正式作為飲料後,其基本加工方法就已形成。當時加工方法較為簡單,通常是把野生茶樹上的芽葉採回後,稍微輕揉,曬干後即為飲用。
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綠茶製法開始。唐時開始出現「蒸青團茶」的製法。到了宋代,蒸青團茶又發展為蒸青散茶。元代時,蒸青散茶製法更為精細,在加工過程中,通常按芽葉老嫩分別進行製作。
2、黃茶
關於黃茶起源,據史料推測,它在公元七世紀就已有生產了。但當時黃茶不同於現在我們說的黃茶,它是由一種自然發黃的黃芽茶樹品種的芽葉製成的。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3、黑茶
湖南黑茶產地始於安化,安化黑毛茶創制於公元16世紀末期,製造上經殺青、揉捻後再渥堆,而後再烘乾;雲南普洱熟茶,要經過殺青、揉捻、曬干製成曬干毛茶,而後再經適度潮水渥堆、曬乾等工藝程序,加工技術已經相當復雜,當於黃茶之後。
4、紅茶
「紅茶」一名,始見於明代劉基所撰《多能鄙事》一書(15-16世紀間),陳椽《茶業通史》有述,葡萄牙人科魯茲神甫於1556年到達中國,1560年左右回國後著書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紅色。」呈紅色即指紅茶湯。
可見1560年以前,就有紅茶了。1607年荷蘭東印度海船首次運銷歐洲的紅茶就是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星村生產的小種紅茶。故可結:福建武夷山首創小種紅茶,時間是在16世紀末與17世紀初之間。
5、白茶
「白茶」一詞,有多重含義。現在我們所說白茶一般是指微發酵茶,以「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為加工工藝,不揉不炒,成茶外表滿披白毫呈白色,約起源於明代中期,清嘉慶年間(1792-1821年)開始其工藝不斷發展,咸豐年間(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⑶ 古時向宮廷里進貢的茶有哪些哪裡盛產這些茶
貢茶是古代中國朝廷用茶,專供皇宮享用。貢茶制度起源於西周,是中國封建禮教的象徵。
當今的中國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有許多曾被歷代皇室列入貢茶,計有(不完全):
1、浙江:西湖龍井、四明十二雷、淳安鳩坑茶、顧渚紫筍、天目山清頂、雁盪毛峰、金華舉岩、日鑄雪芽、安頂雲霧;
2、安徽:六安瓜片、黃山雲霧、敬亭綠雪、涌溪火青、霍山黃芽、岳西翠蘭 ;
3、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綠、武夷大紅袍、安溪虎岳鐵觀音、武夷肉桂、延祥茶、方山露芽;
4、湖南:君山毛尖、毗廬洞雲霧茶、官莊毛尖、南嶽雲霧、大庸毛尖、古丈毛尖;
5、四川:蒙頂黃芽、巴岳綠茶;
6、貴州:貴定雲霧茶、都勻毛尖、湄江翠片、朵貝貢茶、趙司貢茶、梵凈翠峰、石阡苔茶、都濡茶、月兔茶等50多種;
7、江西:寧紅、婺源綠茶、廬山雲霧茶(古時名為聞林茶);
8、江蘇:碧螺春、花果山雲霧茶、宜興陽羨茶;
9、陝西:紫陽毛尖;
10、河南:信陽毛尖;
11、雲南:普洱茶;
12、台灣省:文山包種茶。
(3)中國古代茶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唐代是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唐時期,社會安定,民富國強,儒釋道三教鼎立,從外在修養(指修身處世的行為規范、律儀要求)轉向內在修養(指對道德意識和思想目的的實質追求)己成為他們共識。茶性高潔情雅,是他們內在修養最理想的飲料,因而三教都愛頌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貢茶
⑷ 茶在古代的名稱有哪些
⑸ 古代都喝哪些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作為茶的發源地,每個中國人都感到自豪。
當代著名學者錢穆曾指出:「苟寫一部中國飲茶史,亦即中國社會史人文史中重要一項目。」
作為愛喝茶的中國人,知道了這些才敢說真的懂中國茶。
01
茶文化從古至今的發展
對中國人而言,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多的是一種清靜、靜心的精神象徵。歷經千年,茶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
1、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當葯用。
2、
西周、東周: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4、漢代:
(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
(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唐代飲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鬥茶成了一種風潮。
7、元代:700年以前,開始出現散茶。民間則以散茶為主,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開始出現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為明代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廢團改散,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10、近代:
·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
·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政治、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02
茶葉利用的三個階段
中國人的祖先飲茶經歷了四個過程:生吃葯用、熟吃當菜、烹煮飲用、沖泡品飲。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後來生煮羹飲,就象人們今天煮菜場一樣,那時的人們只把茶作為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
葯用
發現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葯用,生嚼內服,清熱,外敷消炎解毒。
食用
從生嚼到煮食,茶葉可以和糧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撈起,加調料。今雲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
飲用源於食用,從食用到飲用,是出於對茶之本味的追求。現代仍然有喝調飲茶的風俗,牧區將茶摻入牛奶共飲,少數民族地區有擂茶和打油茶。
03
飲茶方式的轉變
▲陸羽煮茶圖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葉碾碎,燒開水後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歡往茶湯里添加調味料,如鹽、蔥、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時陸羽極力反對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時候最多加一點鹽調味。此後唐人飲茶開始提倡茶湯的原味,為茶道之興奠定基礎。
2、宋代點茶法
宋代的飲茶方式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到達了極致。他們在茶餅上裝飾了很多龍鳳的花紋,十分精緻,叫做「龍鳳團茶」。
先將餅茶碾成細細的粉末,用沸水沖點茶。為了使茶末與水融為一體,用茶筅快速擊打,茶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於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飲茶法一再簡化。朱元璋大力推廣散茶導致了茶類的異化,以前只有綠茶,後來慢慢又出現了別的茶類。
明朝人認為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茶葉沖泡的方法也延續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調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時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簡化了很多,更利於茶文化的傳播。
04
茶的各種別稱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後來,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荼
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見於《詩經·鄴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學者推考說法不一。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荼,苦茶也。」
茗
據說是雲南某地區的「茶」之土音,大約在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現在與茶字基本通用,為茶之雅稱。宋代蘇軾有詩雲:「從來佳茗似佳人。」香港陸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靜農題寫的茶聯:「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釀香醪琥珀黃。」
不夜侯
喝茶有醒腦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詩雲:「破睡見茶功。」唐代曹鄴詩雲:「六臟睡神去,數朝詩思清。」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說:「飲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別稱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國胡嶠在飲茶詩中贊道:「破睡須封不夜侯。」
消毒臣
唐朝《中朝故事》記載,唐武宗時李德裕說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該茶一甌,澆於肉食內,用銀盒密封,過了一些時候打開,其肉已化為水,因而人們稱茶為消毒臣。唐代曹鄴飲茶詩雲:「消毒豈稱臣,德真功亦真。」
滌煩子
飲茶,可洗去心中的煩悶,歷來備受贊詠。唐代《唐國史補》載:「常魯公隨使西番,烹茶帳中。贊普問:『何物?』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因呼茶為滌煩子。」唐代施肩吾詩雲:「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明代潘允哲詩曰:「泠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弄紫霞。」
清風使
據《清異錄》載,五代十國時,有人即稱茶為清風使,盧仝的茶歌中也有飲到七碗茶後,「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之句。
往期好文
古代的糖是什麼樣的?
京劇中「生、旦、凈、末、丑」長啥樣?
內容來源:今日茶說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郵件@qq.com
⑹ 歷史上的名茶有哪些
歷史上的名茶,常在好山好水間,如西湖龍井,雲南普洱,福建大白毫,湖南嶽陽君山銀針(黃茶),阿里山烏龍茶,滇紅等。僅選茶,就既有科學道理,又包含美學思想。莊子認為,凡物,契合於自然方算真好、真美,中國茶藝由選茗開始便體現了這種自然觀點。
⑺ 中國歷史10大名茶
中國十大名茶,包括黃山毛峰、六安瓜片、西湖龍井、祁門紅茶、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廬山雲霧。[1]
非官方評選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名茶包括,江蘇雨花茶、浙江金獎惠明茶;安徽涇縣的涌溪火青,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的太平猴魁,休寧的屯溪綠茶;白毫銀針、嶗山綠茶,日照綠茶,恩施玉露、湖南蒙洱茶;四川青城山的青城雪芽、四川茉莉花茶、蒙頂甘露、峨眉竹葉青;雲南普洱茶、滇紅等。
⑻ 中國古代茶葉有哪些類型
在唐代以前,茶葉的利用、飲用,開始是生煮羹飲或曬干收藏,而後多以搗葉做成餅茶,或是蒸葉搗碎製成團茶,因此在唐代以前已出現曬干散茶和團餅茶。
唐代之初,蒸青團茶已成為主要茶類,也有曬乾的葉茶(類似現代的白茶)。唐朝陸羽所著《茶經·六之飲》中稱:「飲有觕(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可見當時已出現四種茶葉,但按現代的制茶科學來認識,這四種茶均屬蒸青綠茶。
宋代開始,除保留傳統的蒸青團茶以外,已有相當數量的蒸青散茶,《宋史·食貨志》記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團餅茶,是將茶蒸後搗碎壓成餅片狀,烘乾後以片計數。散茶是蒸青後直接烘乾,呈鬆散狀。
元代,團茶逐漸被淘汰,散茶得到較快的發展。當時製造的散茶,因茶鮮葉老嫩程度不同而分為兩類:即芽茶和葉茶。芽茶為幼嫩芽葉製成,如當時的茶名探春、先春、次春、紫筍、揀芽等均屬芽茶;葉茶為較大的芽葉製成,如「雨前」即是。
到了明代,除蒸青散茶以外,出現了炒青綠茶以及紅茶、黃茶、黑茶,直接曬干或烘乾的白茶也同時存在。因此可以說,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五大茶類均已出現。
到了清代,除五大茶類外,又出現了烏龍茶,各類茶葉的制茶技術也得到了改進和提高,很多質量非凡的「名茶」獲得了朝廷和文人雅士的贊賞。至此六大茶類齊全。隨著茶葉的輸出和貿易活動,不少茶類的制茶技術已傳播至很多產茶國家,使各具特色、不同品類的茶葉為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所享用。
⑼ 古代茶名
古代茶名有:廬山雲霧茶、龍井茶、六安瓜片、黃山毛峰茶、安溪鐵觀音等。
1、廬山雲霧茶是漢族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國名茶系列之一,屬於綠茶中的一種。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後東林寺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始於漢朝,宋代列為「貢茶」。
2、龍井茶區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里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鬆、土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
3、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采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4、黃山毛峰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黃山茶的採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
5、安溪鐵觀音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
(9)中國古代茶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茶文化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歷代茶人富有創造地開發了各種各樣的茶類,外加茶區分布廣泛,茶樹品種繁多,制茶工藝不斷革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類。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統一規范的分類方法,有的根據製造方法不同劃分,有的根據茶葉外形來劃分,有的按初、精製情況劃分。
當然,在眾多的茶類劃分中,運用最廣泛、最權威、認知度最高的當屬中國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白茶、黃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十大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