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西醫如何傳入中國醫學

西醫如何傳入中國醫學

發布時間:2022-10-28 22:19:14

⑴ 我國自古看病都是中醫,西醫是何時發展到我們國家的

首先我想要說明一下,這個所謂的西醫其實並不是所謂的西方的醫術,只不過是相對於我們傳統的中醫而言的。西醫的醫生喜歡利用先進的儀器,對你的身體進行一個更加科學的檢查,來找到你的病症,然後再對症下壓。對於一些感冒發燒這樣的疾病,西醫的效果的確是要比傳統中醫要好,但是對於一些慢性疾病,中醫的療效比西醫更加好。所以西醫最早是從明朝的時候傳入的,由傳教士帶進來的。

後來隨著西醫越來越發達,我們國家也就開始涌現了大批的人員去學習西醫,西醫的地位就逐漸的超過了中醫,成為我們目前看病的主要形式。西醫主要還是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開始傳入並影響我國的,後來由於西醫更加的科學有效,所以變得更加流行。

⑵ 西方醫學在近代中國如何傳播與發展

「西學東漸」是影響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重要因素。醫學科學作為西方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的傳播不僅使中國衛生醫療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還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觀念。西方醫學科學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它與中國傳統醫學是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的醫學體系,兩者之間不免產生矛盾。從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總體進程來看,西方醫學,主要是近現代醫學科學,在華傳播是比較順利的,最終為中國社會各界所普遍接受,並從20世紀初開始,取代中國本土傳統醫學,反客為主,成為中國現代醫學的主體部分。

鴉片戰爭之前西方醫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由來已久。早在唐朝就有景教徒(基督教聶斯托里派)在華從事行醫活動。1289年,羅馬教皇派遣義大利籍傳教士孟高維諾(G. de Montecorvino)來華。孟氏在傳教同時,也以醫術為活動工具。這是歐洲傳教士把西方醫學傳入中國的開端。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漸多,其中著名者有義大利人利瑪竇(M. Ricci)、熊三拔(S. de Ursis),瑞士耶穌會教士鄧玉函(J. Terrentius,)等。他們在行醫的同時,還翻譯了多部西醫書籍。其中鄧玉函翻譯的《泰西人身說概》(解剖學),經過國人畢拱辰潤色,於1643年付梓刊印,流傳民間。當然,傳播醫學並不是傳教士的目的,而是求得在華立足之地以宣揚教義的手段。
這一手段令西來客們獲益良多,甚至為他們打開了通往中國社會頂端的道路。降至康熙朝,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醫學活動達到高峰,他們在派別上屬於天主教。當時來華傳教士,如義大利教士鮑仲義(J. Baudino)、羅懷忠(J. Casta),法國教士樊繼訓(P. Frapperie)、安泰(E. Roasset),德國教士羅德先(B. Rhodes)都先後入太醫院供職。鮑仲義和安泰充當康熙帝的隨身醫生,隨駕出巡。羅德先曾經用葯治療了康熙的心臟病,還為他做過外科手術,切除了唇上的腫瘤。
雖然西方傳教士試圖利用醫學作為傳教手段,然而事實上西方醫學傳播的社會影響遠勝於宗教。不過當時傳入中國的西方醫學,還是以古代醫學為主,無論是在基礎理論還是在臨床實踐方面都沒有取得顯著成就。康熙末年,由於羅馬教廷沒有處理好基督教義與中國傳統禮俗之間的矛盾,在華傳教士又介入了皇室立儲紛爭,觸怒了後來繼位的雍正帝。這使得他們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甚至遭到清王朝的驅逐。西方醫學在華傳播也因此遭遇挫折。
19世紀初,一批新教傳教士開始來華傳播醫學。此時,西方醫學已經發展到近代階段,在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步,在全球遙遙領先。正如一位西方醫學史家所指出的:「現代醫學,我簡稱為『我們的醫學』,是19世紀社會的產物。」
1800年以後來華的英、美傳教士醫生,把西方醫學的最新成果傳入中國,對於改善當地人民的醫療狀況起到了積極作用。1805年英國醫生皮爾遜(A.Pearson)在澳門開展了牛痘接種,並僱傭了中國人邱熺等在廣東各地推廣,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邱熺後來獨立開辦了自己的種痘診所,在當地名望頗著,得到了兩廣總督阮元的題匾贈詩嘉獎。
與此同時,西方先進的現代醫事制度也傳入中國。教會醫生在通商口岸澳門、廣州建立起近代化的新式醫院。早期在華興辦醫院頗富成效的當數美國人伯駕(P. Paker)。1834年,伯駕畢業於耶魯大學,獲醫學和神學博士學位,同年來華從事醫葯傳教事業。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1835年11月,伯駕在廣州新豆欄街開辦了眼科醫局。醫局開辦後,初期雖求診者甚少,但是教會醫院所具有的福利性質和先進的眼外科技藝,很快就吸引了眾多的病人,經常是「每天都有幾千名等得不耐煩的中國人叫嚷著要求進入擁擠的病房」。他還曾為來廣州禁煙的欽差大臣林則徐醫治過疝氣。林則徐對伯駕的治療深表感謝。
英國醫學碩士、皇家外科學會會員合信(B. Hobson)是當時另一位傳播西醫的傑出人物。1839年,他在廣州開設了惠愛醫館,「舍葯施醫,至者甚眾,無不應手奏效,而去求醫者幾於其門如市,戶限為穿,於是合信氏之名遂遍粵東人士之口」。
教會醫生在建立醫院的同時,還積極推進西醫教育,為當地培養新式醫生。麥高恩(D. Macgowan)提出:「不應該認為教會醫務人員工作的重要部分僅僅限於內外科的實施,應該對當地的開業醫師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進行講授,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學習醫學和有關科學。」1837年,伯駕招收廣州本地學生入眼科醫局學習。合信也於1839年在廣州惠愛醫院傳授西方醫學。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此時正當西方資本主義資本擴張與商品輸出全球化時期,醫學又成為傳教士服務於本國對華通商利益的輔助工具,也就是美國在華教會協會之主張:「欲介紹基督教於中國,最好的辦法是通過醫葯,欲在中國擴充商品的銷路,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教士。醫葯是基督的先鋒,而基督教又是推銷商品的先鋒。」
總體而言,鴉片戰爭以前,在華傳教士雖然為傳播西方醫學進行了艱苦努力,但是由於清中期以後,清政府一直奉行閉關自守政策,外國人在華活動受到諸多限制。傳教士醫生未能在華自由施展其影響,只能在廣州一帶活動。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前西方醫學對中國的影響也還是很有限的。

1840年以後西方醫學在華影響的擴大
西方近代醫學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並開始得到中國社會各界的普遍接受,是在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先後逼迫清王朝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以此為護符,西方人在華活動獲得了諸多便利。根據條約規定,外國人有權在華行醫和開設醫館,西方醫學在華影響隨之得到迅速擴大。一方面,教會在通商口岸設立了醫院,給予中國各階層民眾以醫療上的福利;另一方面,傳教士醫生多方努力,積極推進西方醫學理論、醫療技術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1850年後,合信翻譯出版了《全體新論》、《西醫略論》、《內科新說》、《婦嬰新說》等多部西醫著作。美國人嘉約翰(J. Kerr)在1859―1886年間編譯出版了以臨床醫學為主的20餘種西醫書籍。
1866年,由嘉約翰主持,中國第一所正式的西醫學校在廣州博濟醫院建立,招收中國男女學生入學醫科。該校為廣東西醫人才培養貢獻很大,造就了諸多傑出之士。戊戌六君子之康廣仁、民國國父孫中山都曾經在此求學。
1886年,由美國教會醫生倡議,在上海成立了在華教會醫學聯合會,命名為「中國博醫會」。該會創辦了《博醫會報》,報道西醫在華傳播情況和世界醫學發展動態,並在上海、東北、武漢、廣州、福建等地建立分會。
在華傳教士還資助一些中國青年赴外國學習。例如廣東人黃寬得到了美國教士布朗夫婦的資助,先赴美國留學,後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獲學士學位。1857年,他學成回國後,在香港、廣東等地開診行醫,並在診所內培養中國學徒,是為中國人自行教授西醫之始。
西方醫學的傳播得到了中國士大夫階層中有識之士乃至開明派封疆大吏的積極響應。他們出於自強救亡的目的,在察覺到中國傳統醫學存在諸般弊端的同時,也開始重視西方醫學,期望以此作為經世救國的手段。
西方醫學理論的科學性和治療方法的有效性,獲得了晚清中國士大夫階層的認可。有士人著文感嘆道:「西醫之精妙,西葯之簡便,華人稍知西學者,無不知之。而獨斥為不足信,不可用者,則中國之醫人葯肆居多。然每見上海各處遇有疑難重症,華醫為之束手者,一延西醫,用西葯,即能霍然而愈者,指不勝屈。」
晚清學界頗負盛名的桐城派大家吳汝綸,在致友人書信中,對西醫理論和診療方法深表佩服:「今西醫盛行,理精鑿而法簡捷,自非勞瘵痼疾,決無不瘥之事。而朋友間至今仍多堅信中國含混醫術,安其所習,毀所不見,寧為中醫所誤,不肯一試西醫,殊可悼嘆。」「令弟如系肺疾,應就西醫,……此病甚不易治,中醫不解,亦無徵效之葯;其雲可治,乃隔膜之談。若西醫用聞症筒(註:聽診器)細心審聽,決為可治,乃足信耳。」
晚清思想界著名人物鄭觀應在其名著《盛世危言·醫道》一篇中,較全面地將中西醫加以比較。他認為西方醫學在關於人體臟腑器官的認識、診斷手法、葯物炮製、外科器械等方面都勝於中醫。他對於西方的醫事制度也非常贊賞:「西國醫學設專科……皆由名師教誨……迨至學成,官為考驗,必須確有心得,給予文憑方能以醫師自命……故學問閱歷精益求精,中國之醫能如是乎?」
曾國藩、李鴻章等晚清著名地方督撫疆吏,在成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後,認識到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作為維護封建王朝統治的新工具。他們在主持洋務自強運動過程中,對於作為西方先進科學技術重要組成部分的近代醫學科學,也採取了積極的接納與提倡態度。1865年,北京同文館設立醫學課程,聘請英國醫生德貞(J. Dudgeon)為教習,是為中國自設西醫教育之始。
在洋務派大吏中,以李鴻章為推進西方醫學傳播出力最多。他聘請西醫為自己家庭的私人醫生,著文大力宣揚西醫:
泰西醫學有長官、有學堂,又多世業孤學,藏真府俞悉由考驗,湯液酒醴更極精翔。且俞跗治疾、割皮解肌、湔浣腸胃,此法久逸。而彼方於腫瘍、金瘍、折傷、潰瘍之石葯劀殺尤得其傳,且於草木金石之原則化質,一一格致微眇,務盡其實用,非僅以炮製為盡物性,則尤中土醫士所未逮者,予久偉其用心之精而立法之善矣。
李鴻章提出了匯通中西醫的觀點,指出:「倘學者合中西之說而會其通以造於至精極微之境,與醫學豈曰小補!」他出資贊助英國教會醫生馬根濟(J. Mackenzie)在天津開辦了一所英文名為「Viceroy』 Hospital」(總督醫院)的新式醫院。1893年,他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官辦正規近代化西醫院校——北洋醫學堂。北洋醫學堂聘請外國醫生主持教學。學校堂規稱:「西醫學堂原為珍重生命而設,諸生來堂肄業於醫學諸書,宜視為利己濟人之要務,孜孜不倦,晨夕研求,毋得始勤終怠。將來造詣有成,資送各兵船及各營所當差,不獨資給薪資,兼可活人無算,良醫良相事異功同。」
當時的新聞傳媒對西醫也進行正面宣傳報道。1872年,很具影響力的《申報》刊文評價西醫道:今夫治疾之法,至於西醫可謂詳且備矣。其於人之一身,內而心肝五臟,外而筋骨四肢,上而耳目各孔,下而陰陽等竅,無不詳辨其形,細察其隱,以觀其受病之處,以究其得病之原。較之中國醫書之所載與夫中國醫士之所知,奚啻詳細千百倍哉。
盡管鴉片戰爭之後各國列強在華的侵略行徑引起了國人的敵視與仇恨,西方文化在華傳播所受阻力甚大,但是西方醫學以其拯救生命、維護健康的崇高宗旨和先進的科學理論與治療技術,逐漸贏得了中國社會各界的認可與接受。當時有人記載道,「自中國通商以來,西醫之至中國者,各口岸皆有之」,「初則貧賤患病,無力醫葯者就之,常常有效;繼則富貴患病、華醫束手者就之,往往奏功;今則無論富貴貧賤,皆有喜西葯之簡便與西葯之奇異者,而就醫館醫治者,日多一日,日盛一日也」。

西方醫學在維新運動中地位的提升
19世紀末,西方帝國主義勢力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危機。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拯救民族危亡的維新運動蓬勃興起,西方醫學在華傳播也隨之而入新境。
維新派思想家認為救國首先必須強民。他們強調要從身心兩方面提高國民的素質,提出了醫學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指出:「不求保種之道則無以存中國。保種之道有二:一曰學以保其心靈,二曰醫以保其身軀。」
嚴復也積極提倡醫學救國,他在其名著《原強》一文中論道:「蓋生民之大要三,而強弱存亡莫不視此。一曰血氣體力之強,二曰聰明智慮之強,三曰德行仁義之強,是以西洋觀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斷民種之高下。未有三者備而國威不奮者也。」
維新志士肯定了西方醫學所取得的長足進步,深信引進西醫有助於救國保種。康廣仁在澳門創辦的《知新報》特辟西醫專欄,宣傳醫學維新論。劉楨麟在該報發表「富強始於衛生論」,稱:「欲治天下必自治國始,欲治國必自強民始,欲強民必自強體始。強體之法,西人醫學大昌,近日駸駸乎進於道矣。」
梁啟超認為發展醫學是變革圖強、追求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凡世界文明之極軌,惟有醫學」;「醫者,純乎民事者也,故言保民,必自醫學始。英人之初變政也,首講求攝生之道、治病之法,而講求全體,而講化學,而講植物學,而講道路,而講居宅,而講飲食多寡之率,而講衣服寒熱之法,而講工作久暫之刻,而講產孕,而講育嬰,而講養生,而講免疫」。
維新派引進西醫的救國主張,在社會上反響很大。研究西醫者不斷增多,各種學習西醫的民間組織和報刊雜志,在許多地方紛紛出現。社會各界對於學習西醫的熱情也顯著高漲起來。一次,梁啟超在集會宣講醫學救國論時,忽有人當眾涕淚長跪而言曰,「此舉若昌,某願粉身碎骨相贊助」;「願悉所有以其半養母,而散其半以就此事」。
這一主張也得到了統治階級開明派的採納。光緒帝在百日維新期間頒布的改革教育的上諭中稱:「醫學一門關系至重,極應另立醫學堂考求中西醫理,歸大學堂兼轄,以期醫學精進。」即使是維新派的政敵榮祿,在接受了德貞為他施行手術治療後,重病痊癒,不禁稱贊他醫術「精妙絕倫」,「不特為華醫所未見,亦華人所未聞,藉非目睹,其誰信之」。
百日維新雖然因清王朝統治階級內極端保守勢力的反對而失敗,但是維新改革勢力依然日益強大。學習西醫已成為中國社會改革勢力奮斗之重要方向,西醫大潮從此在神州洪波涌現。

清末民初西方醫學在中國醫療體系中主體地位的形成
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中國傳統醫學式微、西方醫學科學轉為主流之局已現端倪。著名開明派重臣張之洞與張百熙在當年制訂的「癸卯學制」中,將醫科大學作為新學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中國醫學仍列29門醫學科目之首,但是其他28門科目皆屬西醫范疇。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先後病死後,作為舊時代中醫政治象徵的太醫院也岌岌可危。在時代改革大潮中,中西醫的社會地位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甲午戰爭以後,中國醫學界的變革深受近代日本醫學思潮的影響。自唐以來,日本醫學界本來是追隨中國傳統醫學亦步亦趨。然而,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積極推進近代化進程,力圖擠進世界強國陣營,謀求「脫亞入歐」。在醫學領域,日本政府奉行所謂「文明開化」施政方針,於日本醫界大興「滅漢興洋」之風,在醫政管理、醫學教育、醫療設施、葯品生產等方面推行廢除漢醫、全盤西化。而就中國方面來看,清末自戊戌變法,特別是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了老牌強國俄羅斯帝國以後,日本模式已經成為中國改革勢力最重要的模仿範本。同時由於「路近費省」的緣故,大批中國學子赴日本學習。他們學成歸國後,也把日本的醫學理念帶回中國,成為傳播西醫,廢棄中醫的骨幹力量。
民元以後,民國政府摒棄中國傳統醫學於新式醫療制度之外,以西方醫療衛生體制為範本,重構國家醫療衛生制度。中醫也不再列入國家醫學教育內容。1915年,由獲得英國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伍連德發起的全國性中華醫學會建立。該會所有組成人員都是西醫背景,並以「促進醫學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喚起民眾對於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興趣」為宗旨。中西醫主次易位態勢,至此昭然。西方醫學科學在中國現代醫學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基本確立。
此後,西方醫學科學在全國得到深入推廣,中國傳統醫學則迅速萎縮,被斥為「不科學」,貶為「舊醫」。1916年余雲岫著《靈素商兌》,以西方現代自然科學理論全面批判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廢除中醫之論一時甚囂塵上,並得到了民國政府汪精衛、褚民誼等有留學日本背景高官的支持。1928年,汪企張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提出廢止中醫案。1929年,在南京民國政府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上,余雲岫等人再次提出廢止中醫案,會議通過了《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至此中國傳統醫學不僅被西醫反客為主,更有被趕盡殺絕之勢。雖然經中醫界極力反對,多方運動,此案未得切實實施。但是,隨著西方醫學科學在中國醫療衛生體系中主體地位的日漸根深蒂固,中國本土傳統醫學也日趨邊緣化。此局面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思想,方才有所改觀。
綜觀西方醫學在華傳播之歷史進程,雖有波折,而終於得到國人之廣泛接受,取代中國本土傳統醫學之主體地位,對於推進中國科技現代化,維護中國人民健康起到了積極作用。

⑶ 西洋醫學是怎樣傳入中國的(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把基督教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近代科學和醫葯學。由於當時主要傳人的只是淺顯的解剖生理知識,而且西醫在臨床治療技術上並不優於中醫,故影響不大。西醫開始對中國醫學發生影響是在19世紀初,牛痘接種法以及西醫外科和眼科治療技術的傳入,隨著西醫傳入的擴大,近代西醫學的成就相繼引入中國,從而為西醫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⑷ 西醫是怎麼傳播到中國的

中國近代大規模的西醫東漸發端於19世紀初,傳教士具有首創之功。傳教士傳播西醫的初始目標是引領中國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結果卻造成另一種歷史圖景:大批傳教醫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紗,開始把醫院作為撒播西醫仁愛精神的初始陣地。此後,大批傳教士在中國創辦西醫學校、成立西醫社團、譯述西醫書籍和創辦西醫報刊,這些現代性傳播工具在將西醫傳播到中國的同時,也為中國傳統醫學的傳承方式注入嶄新的現代性因素,特別是報刊這種新型傳播工具的採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價值打破普通人際傳播的局限,不僅揭開中國近代報刊史的序幕,將大眾傳播工具和傳播模式引入中國,標志著中國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的顛覆,而且大大提高西醫傳播的效果。 如果說傳教士拉開報刊傳播西醫的序幕,那麼,晚清時期,早期的本土西醫群體和留日醫學生群體創辦的啟蒙報刊,則打破外國人操控西醫傳播權的局面,開創國人主動接受和自覺傳播西醫的歷史新篇章。當然,從其規模和影響上看,自辦啟蒙報刊尚不足以與傳教士報刊相抗衡,但客觀上加速了西醫傳播的本土化進程,對啟迪民族精神、謀求救國良策、祛除教會醫學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積極意義。特別是陳垣,在學生時代就將個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支持收回醫學教育權的運動,善於利用報刊的強大宣傳和教育功能,開辟一條獨特的醫學救國之路,他以「著述醫」自稱,以衛生報刊為陣地,以醫學救國為主線,努力宣傳救國、保民、強種思想,使救國思想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彰顯和傳播。 從歷史傳承和空間擴散上看,民國時期西醫傳播事業較之晚清時期有空前發展,這不僅表現為西醫報刊總量飛速增長,也表現在西醫傳播事業的歷史進程上。雖然民國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使得西醫傳播進程呈現出階段性頓挫和地域性差異,但是始終弦歌不絕,艱難發展。特別是八年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報刊總量超過前期任何一個階段,傳播中心也歷經數次變遷,先是以上海為全國性中心向周圍擴散,抗戰時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據地,最終形成一個多中心多向性擴散網路,傳播環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態的形成,進一步增強報刊傳播西醫的能力。 革命根據地地處偏僻落後的農村,生活環境艱苦,文化教育衛生條件落後,疫病嚴重威脅軍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據地克服各種困難,因陋就簡,廣泛利用各種黨報黨刊和專業報刊,結合其它形式,開展卓有成效的衛生宣教運動。雖然根據地衛生報刊種類少,生存難,但是卻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廣大軍民的艱苦努力下,勝利完成各個時期的歷史使命,把根據地建設成中國衛生宣教事業的先進地區,為各個時期中國農村的衛生建設積累了經驗,也為解放後全國衛生工作的推進奠定了基礎。革命根據地衛生宣教事業有很多值得總結的寶貴經驗。 從傳播主體上看,醫校報刊、團體報刊、官辦報刊、專科報刊和報紙副刊的紛紛出現,表明多主體傳播格局已經形成,組織傳播最終成為報刊傳播西醫的主要形式。首先,醫校報刊是教育傳播的重要媒介和師生學術活動的重要途徑;也是傳播和弘揚醫學救國精神和職業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團與報刊共生是當時中國醫界的一道風景線。西醫群體、西醫社團和西醫報刊相輔相成,構成醫學發展的內部支撐體系,特別是專科報刊,為西醫理論體系的本土化和現代醫學體制在中國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備。再次,以通俗、簡明為特徵的報紙副刊紛紛問世,標志著西醫傳播已經開始由精英階層向普通大眾進行科學教化的等級傳播模式。此外,作為政府喉舌的官辦報刊,在輿論導向、采編質量等方面都處於優勢和主導地位,對西醫傳播事業有重要的示範和指導作用。 多元傳播格局下西醫傳播事業的繁榮,給中國近代醫學的發展帶來什麼?文章分別以醫校報刊、學術期刊、醫團報刊為中心,對西醫傳播的效果作一宏觀考察。首先,民國時期,政府多次頒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權,推行學制改革,自辦醫學院校逐漸取代教會醫學校,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西醫傳播組織,為西醫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准備大批後備人才。其次,西醫的不斷傳入預示著西醫傳播已經從信息接收轉變到體制構建上來——理論體系的本土化和實踐模式的本土化。學術社團和學術報刊的問世為西醫體制在中國的移植與再造提供組織保障和制度基礎,促進學術研究向專深方向發展,也促成西醫共同體的壯大。再次,西醫共同體不僅是現代醫學知識的生產者和傳播者,而且成為現代公共衛生事業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政府施為、社會參與、服務大眾是公共衛生的基本特點。公共衛生制度的建構過程實質上是醫學的國家化、社會化和大眾化過程。事實上,西醫共同體在借鑒國外先進的衛生制度時,非常注意公共衛生的國家化、社會化和大眾化推進,從而指明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重點問題和發展方向。

⑸ 西方現代醫學如何傳入中國

西方現代醫學是在清朝時期由傳教士傳到中國的。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把基督教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近代西方國家的科學和醫葯學。由於當時主要傳人的只是淺顯的解剖生理知識。

而且西醫在臨床治療技術上並不優於中醫,故影響不大。西醫開始對中國醫學發生影響是在19世紀初,牛痘接種法以及西醫外科和眼科治療技術的傳入,隨著西醫傳入的擴大,近代西醫學的成就相繼引入中國,從而為西醫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西醫如何傳入中國醫學擴展閱讀

廣州是近代中國最早與西方接觸的前沿城市,也是西葯最早傳入和繁榮的城市。早在1835年,傳教士就在廣州建立了第一所眼科醫院。1838年,「中華醫學傳教會」在廣州成立。

鴉片戰爭結束後,1842年11月,龔大爺從美國回到廣州,在舊址上重新開放了醫院。1845年以前,傳教醫院的外科手術都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進行的。

1846年,在他的醫院首次引進乙醚麻醉,在醫院實施外科手術中取得進展。同年10月,伯父又從波士頓的柏氏醫生那裡購買了傑克遜麻醉器械和一些乙醚,並隨信介紹了這種器械的使用方法和用葯方法。

⑹ 近代西方醫學主要通過什麼途徑在中國傳播

西學東漸」是影響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重要因素。醫學科學作為西方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的傳播不僅使中國衛生醫療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還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觀念。西方醫學科學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它與中國傳統醫學是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的醫學體系,兩者之間不免產生矛盾。從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總體進程來看,西方醫學,主要是近現代醫學科學,在華傳播是比較順利的,最終為中國社會各界所普遍接受,並從20世紀初開始,取代中國本土傳統醫學,反客為主,成為中國現代醫學的主體部分。
鴉片戰爭之前西方醫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由來已久。早在唐朝就有景教徒(基督教聶斯托里派)在華從事行醫活動。1289年,羅馬教皇派遣義大利籍傳教士孟高維諾(G. de Montecorvino)來華。孟氏在傳教同時,也以醫術為活動工具。這是歐洲傳教士把西方醫學傳入中國的開端。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漸多,其中著名者有義大利人利瑪竇(M. Ricci)、熊三拔(S. de Ursis),瑞士耶穌會教士鄧玉函(J. Terrentius,)等。他們在行醫的同時,還翻譯了多部西醫書籍。其中鄧玉函翻譯的《泰西人身說概》(解剖學),經過國人畢拱辰潤色,於1643年付梓刊印,流傳民間。當然,傳播醫學並不是傳教士的目的,而是求得在華立足之地以宣揚教義的手段。

⑺ 西醫是怎麼傳入中國的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把基督教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近代科學和醫葯學。由於當時主要傳人的只是淺顯的解剖生理知識,而且西醫在臨床治療技術上並不優於中醫,故影響不大。西醫開始對中國醫學發生影響是在19世紀初,牛痘接種法以及西醫外科和眼科治療技術的傳入,隨著西醫傳入的擴大,近代西醫學的成就相繼引入中國,從而為西醫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原有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性質。鴉片戰爭後,教會醫院由沿海進入整個內地,幾十年間教會醫院在各地比比皆是,成為和教堂一樣引人注目的教會標志。

⑻ 西醫的傳入中國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把基督教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近代科學和醫葯學。由於當時主要傳人的只是淺顯的解剖生理知識,而且西醫在臨床治療技術上並不優於中醫,故影響不大。西醫開始對中國醫學發生影響是在19世紀初,牛痘接種法以及西醫外科和眼科治療技術的傳入,隨著西醫傳入的擴大,近代西醫學的成就相繼引入中國,從而為西醫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原有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性質。鴉片戰爭後,教會醫院由沿海進入整個內地,幾十年間教會醫院在各地比比皆是,成為和教堂一樣引人注目的教會標志。 廣州是近代中國最早與西方世界接觸的前沿,也是西方醫學最早輸入和最先繁榮的城市。早在1835年廣州就有了傳教士建立的第一所眼科醫院,1838年「中國醫學傳教協會」在廣州組成。鴉片戰爭後,1842年11月伯駕從美國回到廣州於舊址重開醫院,在1845年以前,教會醫院的外科切割手術都是在無麻醉下進行。1846年伯駕引入乙醚麻醉法在他的醫院第一次試用,使醫院在實施外科手術上有重大進步。同年10月,伯駕又從波士頓買到傑克遜(Jackson CT.)醫師研製的麻醉儀和一批乙醚,隨同附來的一封信介紹有使用這種儀器和葯物的方法。這種儀器的安全性顯然更好。時隔兩年伯駕很快又引進氯仿麻葯,1849年11月24日,他首次對一例膀胱結石病人用氯仿麻醉,結果十分成功。麻醉葯引入教會醫院,使教會醫生外科手術的選擇范圍大大擴展。以伯駕為代表的教會醫生在引進麻醉劑方面是迅速的。1846年美國醫生摩頓(Morton WTG.)首先使用乙醚拔牙。在英國1846年12月,倫敦外科醫生也開始應用乙醚於外科手術,1847年11月15日辛普森醫生在愛丁堡皇家醫院首先用氯仿於外科手術。這兩種麻醉葯為西醫外科發生根本性變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教會醫生和他們本國教會組織保持著密切聯系,使他們能即時地輸入一些新技術,為教會醫院在中國的發展保持技術優勢。1842年後廣州教會醫院的治療范圍逐漸擴大,眼病雖然是醫院的治療重點,但是疾病的種類已涉及到內外科、骨科、皮科和牙科方面,手術包括腫瘤、膀胱結石、乳腺疾病、壞死性骨骼切除等。
廣州眼科醫局是當時規模最大、影響也最大的教會醫院,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小診所。例如,1848年美國公理會鮑爾(Ball D.)醫生在城內公理會教堂里開有一個診所,1851年美國長老會醫生哈珀(Happer AP.)在廣州開辦惠濟診所。
五個口岸的教會醫院的根本宗旨當然是為了傳教,但同時它還發揮著另外一個作用,即給口岸上的外國商人、僑民和駐軍服務。譬如寧波舟山教會診所為駐扎舟山的英軍提供大量葯品。上海倫敦會醫院開創之初的主要經費都是向上海的英國僑民募捐的。 英國傳教士洛克哈特開創了在上海建立教會醫院的歷史。他看到了上海作為華東沿海一個商業中心的重要性,於是停止舟山診所工作轉到上海。洛克哈特在1845年的醫院報告中說,他的醫院一年時間治療的病人達一萬餘人次,不僅有上海的居民,還有蘇州、松江等附近城鎮的患者。鑒於這種有利的形勢,1846年起他又計劃建立更大的醫院和購買更多的設備。1849年上海醫院開始用氯仿進行外科手術。
在上海從事醫葯事業的教會仍然是英美的基督教差會和法國天主教會。1847年美國浸信會曾派遣詹姆斯(James JS.)來上海開診所。1848年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泰勒(Taylor G.)到上海辦診所持續了5年,1854年由凱利醫生接替直到1856年。美國聖公會的菲什(Fish MW.)醫師1856年到上海,在城裡聖公會教堂附近設有一個診所直到1858年。法國天主教會於1849年在上海建天主教堂,教堂里兼開診所,神父勒麥特里(lemaitre)和法國兩名外科醫生法勒(Fallier)和休巴克(Hubac)在這個天主教診所負責醫務工作,診所維持到1867年。 1842年後香港變成英國殖民地香港有大量英國駐軍和外國商人,當內地發生戰爭時大部分傳教士和僑民便選擇香港作暫棲地,這個狹小的港島成為出入中國的重要門戶。港島因此變得擁擠,加之氣候炎熱和潮濕,經常流行瘧疾、痢疾和黃疸病。病人不僅有原島上的中國居民,還有英軍士兵。英軍艦船上的軍醫院無法適應病人大量增加的治療需要,軍醫院從船上搬到島上。1843年軍醫院全部遷入港島上一幢新建的樓房裡,同年,香港成立公共衛生和清潔委員會,1844年3月,香港頒布「維持香港殖民地秩序和清潔」的公告,1845年香港成立「中國內外科學會」,由英國海軍醫生塔克(Tocker A.)任會長,合信(Hobsen B.)任秘書,成員共7人。學會下面設一所圖書館,他們和內地教會醫生有密切的關系,定期召開醫學討論會,與內地醫生共同研究中國常見的流行病和中國植物葯物等問題。由塔克代表該醫學會提議在香港建立一所教會醫院和醫學校,教會醫院計劃很快得到實現,但關於香港醫學校的計劃後來因為經費來源出現了困難和香港內外科醫學會的悄灰解體沒有得到實施。
在學會直接組織下,1843年6月,香港第一個教會醫院落成。醫院的主要工作除門診部外還有可以容納40多人的病房。實際醫療工作是合信和另一個醫生承擔,同時經常有一些在港的外國醫生幫助,1848年初,倫敦會派赫希伯格來香港負責醫院工作,並於1848年3月20日在中國九龍增加一個診所。赫希伯格在香港工作到1853年後轉到廈門。合信培養的兩名中國青年參與眼科病的治療和手術工作。合信對醫學教育抱有濃厚的興趣,1844年他向香港內外科學會建議盡快發展香港醫學教育。他認為,可以首先組成一個6到10人的醫學班,前期講授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課程,然後在醫院實習臨床科目和解剖示範。醫學會雖然批准了他的計劃,但在三年後,1847年當合信再次從英國回到香港時,他帶來的在國內籌集的經費遠遠不夠用於建立一個學校,加之香港醫學會的解散,合信設想建立香港醫學校的願望最終沒有實現。(後來香港出現的醫學校與合信無關)但是,1850年,合信卻在廣州發表出版中文書籍《全體新論》,合信希望這本醫學著作成為向中國人講授西方醫學有益的教材。《全體新論》有過幾次再版重印,一度成為為數不多的幾本中文標准醫學著作。 1、 問診 用交談的方式,通過病人或知情人的敘述,了解病人的情況,作出初步診斷。
2、 體格檢查 醫生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或藉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簡單的工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3、 實驗室檢查 對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細胞取樣和組織標本等進行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
4、心電圖檢查 通過心電圖儀的記錄來檢查患者心臟的疾病。
5、醫學影像學的檢查 利用X線對各組織器官的穿透能力,使人體內部結構在熒光屏上或X片上顯出陰影進行觀察,從而了解疾病等情況的診斷方法。有些病變的部位和性質如顯示不清,應用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CT)和磁共振(MRI)檢查,就能作出更精確的診斷。
總之,西醫的診斷更多的是藉助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准確的診斷。 西醫的脈診屬於西醫觸診范圍。西醫觸診脈搏時通常選擇兩側橈動脈,有時也檢查顳動脈、頸動脈、肱動脈股動脈或足背動脈。常見的異常脈搏有:
水沖脈:又稱陷落脈,檢查時緊握病人的手腕掌面並將其手臂逐漸伸直抬高過頭,感到脈搏驟起驟落,急促而有力,猶如潮水漲落,此是脈壓差增大所致。常見於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脈導管未閉、嚴重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交替脈:指脈搏節律正常而現強弱交替變化的現象。是心肌損害的表現,由於左心室收縮力強弱交替所致,為左心衰竭、心肌嚴重損害的重要體征之一,見於高血壓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
奇脈:又稱吸停脈,是指平靜吸氣時脈搏明顯減弱甚至消失的現象。常見於是心包積液和縮窄性心肌炎。
無脈:即脈搏消失,見於嚴重休克及多發性大動脈炎等。
脈短絀:指脈率少於心律者為脈短絀,常見於心臟期前收縮、心房顫動。 西醫的舌診屬於西醫視診范圍。西醫舌診主要通過觀察病人舌的表現來診斷一些疾病。
正常人的舌質呈粉紅色,大小厚薄適中,舌體柔軟,活動自如,舌面濕潤並覆蓋著一層薄白苔。若病人伸出舌頭時,不自主地偏斜,常見於舌下神經麻痹;若舌體震顫,常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若舌面乾燥嚴重者見於嚴重脫水。舌體增大,見於舌炎、血管神經性水腫;若長期增大,應考慮黏液性水腫、先天愚型和舌腫瘤。舌質淡紅;應考慮貧血或營養不良。舌質深紅;應考慮急性感染性疾病。舌質紫紅,應考慮心、肺功能不全。
常見舌體異常有:
草莓舌:舌乳頭腫脹,舌尖出現一些紅點紅點,向舌兩邊擴散,鮮紅如同草莓,主要見於猩紅熱、鏈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敗血症,長期發熱引起。也由維生素或鋅的缺乏易所致。
牛肉舌:表現為舌頭腫脹、疼痛、舌面絳紅如生牛肉,對熱、咸、酸的食物特別敏感,經常出現舌部潰瘍、牙周炎、唇炎,這是煙酸缺乏的典型症狀,也見於惡性貧血患者。
鏡面舌:又稱光滑舌,舌體小,舌乳頭萎縮,舌面光滑無苔,呈粉紅色或紅色。常見於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及慢性萎縮性胃炎患等。
地圖舌:又稱為遊走性舌炎、剝脫性舌炎,為絲狀乳頭剝脫形成的不規則的紅色光滑稍凹陷區,周邊為增厚的白色或黃色邊緣,形似地圖,少數患者有輕度燒灼及癢感。常見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維生素B族缺乏、貧血、胃腸功能紊亂;也與精神情緒不穩定,過度勞累、病灶感染有關。
黑毛舌:又稱黑舌,指舌質發黑,而且上面覆有黑色或黑褐色的毛。是由絲狀乳頭纏繞了黴菌絲,上皮細胞角化伸長所致。見於久病體弱或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的病人。也常見於吸煙、酗酒、不注意口腔衛生者。
裂紋舌:又名溝紋舌,舌面出現縱向裂紋,.常見於維生素B族缺乏的病人,也與消化系統不良有關。
舌苔也有一定診斷意義:
厚白苔:常見於感冒、急性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
舌苔黃色:常見於嚴重感染(如流腦、乙腦、傷寒、白喉、肺炎、腹膜炎等)、高熱、脫水、黃疸、大量吸煙等。
舌苔發黑:常見於高熱、嚴重脫水的病人。

⑼ 西醫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西醫是在明末清初傳入中國的。
明末清初的時候,來到中國的一些傳教士在把基督教帶到中國的同時,也把西方近代科學和醫葯學一起帶到了中國。
由於當時主要傳人的只是很淺薄的一些生理解剖只是,而且西方醫學在當時的臨床治療技術方便並沒有領先於中醫,所以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
西方醫學真正開始影響中醫發展是在十九世紀初期,當時牛痘接種的方法和西醫外科還是對眼科治療技術的傳入,隨著西醫的傳入不斷擴大,從而為西方醫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⑽ 西醫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1805年5月27日,東印度公司檔案卷宗,廣州商館檔案簿上,「今天皮爾遜先生以痘苗開始接種。」這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醫生皮爾遜給華人接種牛痘,此事件被認為是西醫輸入中國的正式開端,也成為中國近代醫學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與西醫如何傳入中國醫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36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4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0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1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19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0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398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77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1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3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66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1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1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6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