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第一盞電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先開始使用的
中國的第一盞電燈是在1879年的時候出現的。而中國最先開始使用電燈的是上海的電氣工程師畢曉浦,他點亮了第一盞電燈。
第三,電燈的發展史。
一開始的時候。出現的電燈是白熾燈,而各個國家,比如說美國還有英國。看到中國生產的電燈以後,紛紛開始效仿,其中就以美國還有英國為利。還有加拿大,最後也取了非常不錯的成果。我們知道電燈泡一開始的時候里邊是鎢絲的,而最早的時候裡面是碳化燈絲,後來才被鎢絲所替代,而關於電燈的一些專利,愛迪生還曾經與人發生過法律糾紛。
由此可見,中國第一盞電燈是在上海出現的,是在上海成功生產出來的,而慈禧太後作為當時最高掌權人,當然什麼事情都要嘗個鮮,所以成為了最早一批使用電燈的人。
Ⅱ 電燈在中國是什麼時候普及的
中國的第一盞電燈出現在清光緒五年四月初八 (1879年5月28日),當時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的電氣工程師英國人畢曉浦(J. D. Bishop)在境內乍浦路一幢倉庫里,以10馬力(7.46千瓦)蒸汽機為動力,帶動自激式直流發電機發電,點燃碳極弧光燈,由此,宣告電燈在中國開始投入使用。
1882年英國人立德爾購買美國製造的發電設備,在南京路江西路北角(今華東電業管理局)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發電廠,並在外灘一帶串接15盞電燈。夜幕下,眩人眼目的弧光燈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市民翹首圍觀。
上世紀50年代,在鼓浪嶼上,每天晚上只要電燈暗了一下立馬又亮起來,人們就知道是8點整了。
(2)中國什麼時候有電燈擴展閱讀:
一、電燈的發展歷史
最早實用的電燈是白熾燈,但早在白熾燈誕生之前,英國人漢弗萊·戴維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了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亮度太強產熱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場所根本無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鍾表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持續亮了400個小時,不過他並沒及時申請專利。
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未能獲得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良好真空環境。
直到1878年,英國的真空技術發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發明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並且獲得英國專利。斯旺自己的屋子是英國用電照明的第一所私人住宅。
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桿發光,但他們沒有足夠財力繼續完善這項發明,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了愛迪生。
愛迪生購入專利後嘗試改良燈絲,終於在1880年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
不過,美國專利局判愛迪生的碳絲白熾燈發明落於人後,專利無效。打了多年的官司後,亨利·戈培爾贏得專利,最後愛迪生從戈培爾貧困的遺孀手上買下專利。
在英國,斯旺控告愛迪生侵犯專利,後來他們在法庭之外和解,於1883年在英國建立一家聯合公司。斯旺後來把他的股權及專利都賣給了愛迪生。
20世紀初,碳化燈絲被鎢絲取代,鎢絲白熾燈沿用至今。
1938年,熒光燈誕生。1998年白光LED燈誕生。
二、發明項目
「重力電燈」依靠重力產生電力,其亮度相當於一個12瓦的日光燈,且使用壽命長。
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克雷·毛爾頓,在弗吉尼亞科技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他的研究課題是一種使用發光二極體製成的燈具。
這種燈具被命名為「格拉維亞」,它事實上是一個高度略大於4英尺(約1.21米)、由丙烯酸材料做成的柱體。這種燈具的發光原理是:燈具上的重物在緩緩落下時帶動轉子旋轉,由旋轉產生的電能將給燈具通電並使其發光。
這種燈具的光通量為600至800流明(相當於一個12瓦日光燈的亮度),持續時間為4小時。要打開燈具,操作者只需將燈上的重物從底端移到頂部,將其放進頂部的凹槽里。讓重物緩緩下降,只需幾秒鍾,這種發光二極體燈具即被點亮。
克雷·毛爾頓說,操作這種燈當然要比按開關麻煩,但仍可接受,而且更顯有趣,這就好比給一款古典的鍾表上弦或悠然自得地沖上一杯可口的咖啡。
毛爾頓估計,格拉維亞燈具的使用壽命可以達到200年以上。這種名為「格拉維亞」的燈具已經申請並獲得了專利。
Ⅲ 中國的第一盞電燈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中國的第一盞電燈出現在清光緒五年四月初八(1879年5月28日),當時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的英國電氣工程師畢曉浦在境內乍浦路一幢倉庫里,以10馬力的蒸汽機為動力,帶動自激式直流發電機發電,點燃碳極弧光燈,由此,宣告電燈在中國開始投入使用。
Ⅳ 電燈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電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進入中國的。
Ⅳ 中國是那一年有電燈的
中國的第一盞電燈是在1879年的時候出現的。而中國最先開始使用電燈的是上海的電氣工程師畢曉浦,他點亮了第一盞電燈。
Ⅵ 中國是什麼時候普遍有電燈的
這個問題,我在我的專輯《民國老上海》中有介紹過。轉帖下,時長12分18秒。電燈替代了煤氣燈免費在線收聽|MP3下載-喜馬拉雅fm
傳統的中國原來沒有公共街燈,只在元宵節才張燈結綵。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有個外國人來到上海,到了晚上見街上一片黑,建議引進國外流行的煤氣燈作為路燈。1865年起,煤氣燈照亮了上海租界的主要馬路,使上海開始有「不夜城」之稱。
煤氣燈使用十幾年後,一種更新的發光技術開始在上海出現。1879年5月28日,公共租界工部局電氣工程師畢曉普在乍浦路的一幢倉庫里實驗西門子公司出產的發電機和燈具,他開始以—台10馬力蒸汽機為動力,帶動自激式直接發電機,為一盞碳弧光燈發電。當時,有幾位租界當局派出的觀察員和記者在場觀看,許多人心裡十分恐懼,離得遠遠的,生怕產生爆炸,有的人戴了面罩,有的側面隔窗觀看。後來《北華捷報》的記者報道了實驗的整個過程,稱:「當蒸汽機最終達到正常(轉速)時,兩碳棒分開時電弧突然發出我們從未見過與之匹敵的光輝。起初,強烈的光亮令人難忍,但非常潔白純凈,幾分鍾後,人們就可以對燈本身看上短時間而不會感到嚴重不適。」這是中國大地上誕生的第一盞電燈。記者把這一消息公布於眾後,引起社會上極大的關注。但限於當時上海的技術條件,電燈還難以進行商業性推廣。
3年後,曾出任三屆工部局董事會總董的英國人立德爾在美國旅遊期間和勃刺許電氣公司簽訂協議,取得在中國和香港地區使用電機設備的特許權。回國後,立德爾向工部局提出把照明系統引入上海,工部局同意先試一下,於是立德爾與在滬外僑喬奈巴尼特洋行戴斯等人集資5萬兩,買下南京路江西路口老同孚洋行的院落,創辦了上海第一家電廠。這是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家電廠,只比世界上最早使用弧光燈的法國巴黎北火車站晚7年,但比日本東京電燈公司早5年。1882年7月26日,從外灘到虹口招商局碼頭及南京路商業街上的美記鍾錶行、禮查飯店外灘公園、福利洋行等處的15盞弧光電燈,開始第一次通電,夜幕下,炫人眼目的弧光燈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市民翹首圍觀,第二天報紙上報道了這空前一幕,稱電燈為奇異的自來月。
由於南京路已發展為商業街,日益繁華,電廠難以擴展,水源也受限制,於是1883年2月,電廠遷到乍浦路41號,回到了第一次亮燈的地方,也算是因緣巧合!不久公司仿照美國新奧爾良市密西西比河兩岸電燈長廊,在租界的幾條主要馬路外灘、南京路百老匯路上裝了35盞弧光燈。
盡管英商上海電氣公司的董事立德爾等人曾一度在工部局董事會和納稅人會任職,但在公司利益與公共利益面前,工部局態度毫不含糊。在簽訂協議前,一面繼續要求公司在外灘安裝幾盞路燈進行實驗一面對電力照明的成本進行核算,經過與相對便宜的煤氣路燈費用比較後,工部局盡管比較猶豫,但畢竟電燈比煤氣路燈明亮得多,在參考了美國等城市架設電線的資料後,1883年6月,工部局與電氣公司訂立了協議,規定了對電桿、電線的安裝要求,還規定電燈應裝上燈罩,以防止燈光照進附近房屋妨礙居民的安寧,當這些路燈最後安裝發光後,外灘一帶形成了一幅火樹銀花的畫卷,工部局因此決定停掉外灘的煤氣燈。這當然激起了煤氣公司的抗議,而且電廠投運後由於發電設備存在一些技術問題,發電的質量欠佳,影響夜間照明,這為一些認為新的照明裝置很不可靠的工部局董事找到借口,強烈要求恢復外灘等地的煤氣燈。電氣公司急忙電告勃剌許電氣公司求援,並要求在幾個晚上不點煤氣燈觀察電燈照明情況,工部局隨即派出巡捕進行徹夜觀察,並派出測量員和公司的負責人進行了檢查,經過幾天的檢查後,終於感到電燈照明正常就關閉了外灘、南京路、百老匯路等部分地段的煤氣燈。但此事激怒了大英自來火房董事,1884年2月,納稅人年會在討論工部局與上海電氣公司簽訂增加弧光燈新合同時,大英自來火房董事白敦與電氣公司董事長立德爾拍案大爭,最後納稅人年會通過一項議案,要求在合同中增補電氣公司保證弧光燈的亮度不低於2000支燭光,否則予以罰款和增加備用設備保證電源供應不中斷等規定。後來工部局又聘請工程師畢曉普承擔電燈照明的監督工作。
不到一年的時間,電弧燈已照亮了上海的酒樓茶館。但電燈畢竟是新生事物,電費昂貴,一般商店、家庭不敢問津,而且為了防止電燈發生故障會對公眾帶來不便,在電燈進入路燈領域的相當長時期內,煤氣路燈在局部地區仍然保留。
乍浦路新廠建成運行後,因發電設備的一些技術問題不能解決,大部分熟練工人又被其他單位重金聘用紛紛離去,缺乏合格的維護人員,經常發生電燈熄滅事故,無法提供相應的供電量滿足公共租界照明,因此於1888年倒閉,公司董事長魏特摩等人同年在原址另外成立新申電氣公司。
公司的更替,使一些人對電燈再度產生疑問。1889年,在納稅人年會上,新申電氣公司董事凱姆浦貝爾經過長時間的辯論,終於說服了眾人,獲得了新合約。公司也不敢掉以輕心,1890年,從英國引進交流白熾燈,在外灘上海總會先安裝16盞試用,效果不錯,於是第二年,個別有錢人家也裝上了白熾燈。到了1892年,許多公共場所和大的洋行都安上了電燈,一些富裕的家庭也要求安裝電燈,公司確定了增資發展白熾燈的計劃。但新任工部局總董白敦對發展電燈不感興趣,以道路狹窄、電燈線路混亂不符標准、威脅行人安全為由,僅批准公司豎立4根電線桿並通知公司今後所有架設在通往外灘的大小道路上的電線及電纜均須埋入地下,已架設的電線須在一年之內埋入地下。新申電氣公司以成本太高而反對,連工部局副總董也認為,不準再建設架空電線這樣硬性而嚴格的規定是有點過頭了。最後公司因為缺乏資金購置昂貴的地下電纜,業務難以進一步發展,1893年公共租界納稅人年會通過提案,於同年8月成立了工部局電氣處接管電氣公司業務,當年在乍浦路建立中央電站。
1894年,公共租界的白熾燈路燈長廊已向西延伸到靜安寺,北至虹口的兩家絲廠,雖然還是比不上煤氣路燈照明的街道長,但工部局比較了上海與倫敦兩地的公共路燈照明質量,認為上海的紀錄已經相當不錯了。當時乍浦路連同周圍今塘沽路、七浦路、天後宮橋(今河南路橋)一帶,已發展為商業文化居住區,相當熱鬧,不適宜電廠的存在,於是工部局於1896年在斐倫路(今九龍路)30號建成了新中央電站。1899年6月,新電廠開始發電。20世紀初,電力的運用越來越廣泛,1901年一些大公司已經用電風扇驅暑降溫,外灘華俄道勝銀行大樓(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最先安裝了從英國進口的電梯。1906年,美國奧迪斯電梯公司為外灘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安裝了電梯,飯店十分自豪,在自己印刷的小冊子上寫道:「從南京路大門進入飯店,客人會被漂亮的布置和寬闊的門廳所吸引,有所不同的是這里的電梯會把你送到想去的樓層而不必再費力地拾級而上。」1908年上海從靜安寺到外灘長604公里的大馬路上首次出現了「丁丁當當」的有軌電車。1910年8月電氣處又在南京路上開辦一家電燈供應站,展覽和出租電氣零配件、電動機、電灶、電風扇電爐取暖器和電熱器,花樣繁多,人們像看西洋景一樣地去觀看。1904年,電廠開始向工廠發電機供電。1912年左右閃光的燈箱廣告也閃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煤氣公司的市場大部分被電力公司奪走。
不久新中央電站因受到場地、水源和航運條件等限制也沒有了擴展餘地,工部局又在楊樹浦沈家灘購地39畝籌建江邊電站,1913年4月12日落成發電。10年後,楊樹浦電廠發展為當時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又經過10年,到1935年,在上海點燃了70年的煤氣路燈全部被電燈取代,霓虹燈也閃爍在街邊各種建築物上,上海市中心的夜晚成為燈光絢爛的世界,不過煤氣公司並沒有因此而破產,煤氣燈雖然告別了上海街頭,煤氣卻通過地下管道奔進了千家萬戶的灶頭並成為新的取暖熱源,
Ⅶ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電燈泡
中國最早是在1882年7月中國第一個電燈在上海南京路點亮(大清光緒五年八月十二),《新報》刊載《上海路政試用電燈》的消息。
1861年之後,英領事官邸開全武漢市的先河,最先有了電燈,供英租界使用。不久,俄、法、德、日租界相繼供電。
上海是國內生產和使用照明電器最早的城市之一。1882年,上海建成第一家由英商投資的發電廠,供應照明。
Ⅷ 中國什麼時候有的電燈
1861年,英領事官邸開全武漢市的先河,最先有了電燈。後英國商人集資興辦的「漢口電燈公司」,火力發電,專供英租界使用。不久,俄、法、德、日租界相繼供電。
1882年英國商人開辦的上海電光公司所屬的乍浦路電燈廠開始發 電,這是我國土地上正式發電的第一座電廠(12千瓦)。
1888年清宮廷成立了西苑電燈公所,15千瓦發電機發電,供清宮廷專用。慈禧太後的寢室儀鑾殿的電燈,是北京亮起的第一盞電燈。
北京地區配電電網建是1906年「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裝150千瓦交流發電機2 台,供官府衙門、市內較大商店及路燈用電,用戶為幾十戶,約有8000盞電燈。這是。北京地區配電電網建設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