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建設什麼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建設生態文明 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建設
長江上游雲南段生態環境趨好。
酸角基地以規模連片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的"長治工程",在雲南段取得顯著成效:沿長江上游30個縣市624條小流域范圍內的1.5萬平方公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098平方公里,人均佔有基本農田由0.89畝增加到1.21畝,各種類型的地質災害得到相應控制。長江上游金沙江段地質構造復雜,生態環境脆弱,其中雲南境內河段流域劃定的水土流失面積就達4萬多平方公里,是全省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頻發區和重災區。國家實施"長治工程"後,將雲南30個縣市列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加大投入,多方協調,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著手,開展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改造。
流域內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積極探索新的投入機制,鼓勵包括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業、個人等在內的社會力量通過拍賣、承包、租賃、參股合作等形式,投身和參與荒山、廢棄地以及地質災害治理與開發,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從政府包辦逐步轉向全社會關注,多渠道、多層次增加資金投入,從而大大加快了防治步伐。最新遙感調查資料顯示,2000年到2006年長江上游雲南段土壤侵蝕面積較治理前減少了2098平方公里,危害較大的地災點得到有效治理,項目區農民人均基本農田增加了1/3。
雲南省60多個縣(市、區)的金沙江、瀾滄江、珠江、怒江、紅河、瑞麗江六大江河流域,地質環境脆弱,是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和重災區。省政府要求,凡是宜於治理水土流失的地區,都酸角樹治理效果要採取生物和工程相結合的措施,完成治理任務。對地質災害多發地段,尤其要加強監測、預報和預防,盡可能避免或減輕群眾的財產損失。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荒山,全部退耕還林,或重新種植喬木、灌木,使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8%以上;25度以下坡耕地全部改造為梯地,建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安全可靠的能源生產供應體系。要解除禁伐森林給農民帶來的後顧之憂,採取措施鞏固治理成果,使現有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並且形成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生態環境,推動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千畝基地落戶新平】2012年2月9日,新平縣在漠沙鎮曼線村大曼線小組舉行酸角基地建設項目簽字儀式,副縣長張紹平代表新平縣人民政府簽訂了《酸角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建設項目投資合同》。該項目的成功簽約,將為農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2年以來,新平縣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引進了一批外來企業,把土地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企業發展升級,也讓外來投資企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此次引入的酸角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將為農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加速推動漠沙經濟發展的積極動力,也讓一度荒涼的山頭披上了綠衣。
❷ 什麼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如下:
這里指的是「建設生態文明」。即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衰退特別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曾導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衰落。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生態文明的特點: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來看,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❸ 什麼是「千年大計」
一、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大業,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可堪稱千年大計。
二、天下聞名的萬里長城。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下令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在之後的兩千多年時間里,長城一直發揮著重要的軍事和經濟作用。
三、《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編撰,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四、西漢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五、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大運河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六、隋朝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讓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獲得進入上層社會施展才智的機會。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❹ 十九大指出,什麼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建設生態文明 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4)中國千年大計如何執行擴展閱讀:
建設生態文明的措施:
1、建設生態文明,就要自覺踐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因自然而生、與自然共生,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古今中外,生態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著文明的興衰演替。
因此,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現代化建設的突出位置,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2、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深刻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無數實踐已經證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優勢就會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綠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必須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3、建設生態文明,就要努力實現「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和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民群眾期盼享有更優美的環境。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把建設美麗中國與實現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讓人民盡享自然的寧靜、和諧與美麗,是新時代黨的神聖責任與使命。
4、建設生態文明,還要與世界各國攜手建設清潔美麗世界。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這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生態責任意識。
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必須堅持環境友好,和世界各國聯手應對氣候變化,共同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在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進程中,中國一定能為全球生態安全、為人類生態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
❺ 什麼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本質特徵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
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❻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是什麼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是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系統整體,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性保障。建設美麗中國仍然站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角度。
其主要宗旨在於為人民創造藍天綠水、提供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美麗的居住環境等,真正提升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利益所在。生態的文明,美麗中國的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保障。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個更高階段的良好體現。
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必須堅守的底線和原則。
❼ 千秋大計和千年大計指什麼
千年大計的意思是從千年視角、處在近千年高端、影響後千年的事業。
千秋大計的意思是深謀遠慮的大事,是利子利孫代代受益的大謀劃。千年大計是國家發展的宏偉計劃。
千秋大計比千年大計更長遠,千秋萬代指的是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永永遠遠。
千秋大計的例子:
一、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大業,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可堪稱千年大計。
二、天下聞名的萬里長城。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下令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在之後的兩千多年時間里,長城一直發揮著重要的軍事和經濟作用。
三、《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編撰,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四、西漢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五、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大運河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六、隋朝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讓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獲得進入上層社會施展才智的機會。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❽ 什麼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
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開辟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
思想的理論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思想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將成為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新窗口。
❾ 我國千年大計有哪幾個
1,周:兩京特區
夏商周三代之更迭,實質是黃河流域的文明實體,在東西地緣軸線上不斷竟合的過程。西周起兵於西北,以關中平原為根基,卻在滅商的過程中,深入到太行山以東地區,難免鞭長莫及。
於是,周在維持固有的以豐鎬為中心的「宗周」特區的前提下,又以洛邑為中心設立了新的「成周」特區。日後的長安-洛陽兩京(都)格局,就此奠基。無論是漢之兩都,還是唐之兩京,都是以這兩個特區為核心,展開爭奪、控制、建設、發展。
黃啟方、洪國梁編繪,《史記地圖匯編》
西周的強大,就在於能同時掌控這兩個特區。東周的衰落,則在於失去了宗周故地,成為坐井觀天之勢。而秦就在宗周故地上崛起為新霸主。從西周開國到唐朝滅亡,前後歷時近兩千年。直到五代十國的大混戰徹底摧毀了兩京特區的生態體系,這才終結了其使命。
北宋之所以國運不振,就是因為內失去了兩京特區的核心,外丟失了幽雲十六州,只能建都在無險可守、無障可屏的汴梁。從宋太祖到范仲淹,有識之士多次謀求通過遷都復興兩京特區,可惜均為庸碌之輩所阻。最後宋人議論未定,金兵已渡黃河,留下慘痛歷史教訓的同時,也反證了兩京特區的價值。
戰略有效期:近兩千年。
2,秦:建長城·立倉儲·興水利·設郡縣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帝國的創舉最多。光是千年大計就搞了四個。分別是:
建長城:大致沿十五英寸等雨量線展開,也就是在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自然地理分界線上,打造了一條攻防一體的國防帶。弱則閉關自守,強則開關擊敵。直到火器革命才終結了長城的價值。戰略有效期:一千五百年。
立倉儲:在民以食為天、農靠天吃飯的時代,戰略性糧食儲備,是戰爭年代克敵制勝、和平年代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從秦始皇創立大規模官營倉儲制度,到朱元璋靠「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奪取天下,再到十餘年前那場「誰來養活中國」的爭論。這一制度對中國的發展穩定起到了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戰略有效期:超二千年。
興水利:如果說倉儲制度是農業文明時代維持天下安定、王朝富強的消極保障,戰略性水利體系的打造就是積極保障。秦在大型水利工程領域的創舉,同樣影響深遠,至少在農業文明時代發揮了超王朝的作用。戰略有效期:超二千年。
設郡縣:從封建制到郡縣制,不僅是中國政治體制發展的革命性巨變,也是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創舉,影響至今不息,而且對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影響深遠。戰略有效期:超二千年。
3,漢:河西四郡的設立
河西四郡的意義首先來自河西走廊的獨特區位價值。如下圖所示:
傳統中國的歷史,本質上是農業文明時代的四大文明區的陸權竟合史。這四大文明區就是農耕文明區、游牧文明區、綠洲文明區、高原文明區。
河西走廊的獨特地位,就在於它是四大區域的樞紐。誰能控制、發展這個地區,誰就可以掌握文明融合、軍事沖突的主動。漢武帝與其繼承者的歷史貢獻,就在於本著「斷匈奴右臂」的思路,先控制河西走廊,再經略西域,讓中原文明得以掌握主動,從而使得漢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主體文明。
這一偉大工程,由漢武帝、張騫啟動,由趙充國、傅介子、陳湯、班超等英烈共同奠定,由唐太宗君臣繼承發展。形成了從漢武開疆到貞觀之治的大歷史傳承,是中國版的西進運動,是改寫東亞歷史的偉大傳奇。
直到大航海革命和全球化風潮徹底改變陸權文明結構,才終止了河西走廊的大戰略地位,但其在內治和文明融合領域的地位,仍不容置疑。
戰略有效期:超二千年。
4,隋:大運河的開通
在鐵路出現之前,河流在人類陸上交通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河流的天然走勢往往並不符合人類的需求。通過人工運河的方式進行改造,進而將固有運河體系進行網路化,形成運河體系,對一個國家的國防和建設均具有巨大意義。
這個工作,從戰國時代就開始啟動,經秦漢、三國、南北朝,而最終在隋朝得以集其大成。事實上,隋從事的三件大事(分化突厥、開鑿大運河、東征高句麗)均是極具大戰略眼光的創舉。可惜煬帝急功近利,一時並舉,又窮奢極欲、好大喜功,造成了資源與目標的斷裂,但並不能就此否定其畢生功業的價值。這也就是晚唐學者皮日休所說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鐵路與現代海運的出現,結束了大運河的大戰略地位,但在對內治理和傳統文化發揚、地區特色建設層面,仍有餘熱可挖。
戰略有效期:一千年。
5,唐:大唐律令頒行
從北魏「麟趾律」改革,到大唐律令頒行,中華法系進入迅猛發展階段。這套律令體系所飽含的人文情懷和法理深度,至今仍令後世法學家汗顏。其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影響至今不息。
近代西洋法體系的傳入,終結了中華法在東亞的傳統主導地位。但事實證明,一味按西洋法系生搬硬套,並不符合東亞國家的獨特國情。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在制定現代法律時,無不要從傳統律令制度中汲取平衡元素。從這一點上說,大唐律令至今仍有現實價值。
戰略有效期:超一千年。
❿ 什麼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開辟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
思想的理論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思想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將成為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新窗口。
以上內容參考光明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