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郊區的發展
城市發展的初期,較多地採取由市區向四周郊區擴展的方式。但是,現代大城市市區的發展,很多是在郊區建設衛星城鎮或工業城鎮,形成一個多層次、多中心的城鎮體系。因此,大城市的郊區,往往成為城市重新分布人口和生產力的地區。
到80年代初為止,中國城市郊區的產業結構基本上以農業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狀況正在發生變化。中國一部分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大城市的郊區,已出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
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由於汽車的普及,郊區高速公路和其他快速交通的發展,為市區人口移居郊區提供了條件。加上郊區環境質量較好,50年代以來,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有大量市區人口遷移到郊區。一些大城市出現了市中心區衰落,郊區城市化的現象。
2. 適合城市發展的需要,郊區農業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因為城市的不斷壯大與擴張。城郊用地的的地價會不斷升高,所以單位面積低產值的農業產品像水稻會向更外邊的郊區發展,而蔬菜花卉等單位面積產值較大又不利於保存的農產品需要在靠近市場而低價較為低廉的地區進行生產即城郊生產,還有就是畜牧業它也與市場有關所以也是最好靠進市場在城郊生產。總之郊區農業的發展應該要順應城市的發展漸漸地向集約化的方向邁進
3. 簡述城市近郊農業的發展及其演變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郊區的農業結構將發生變化
隨著城市發展,城市郊區的農業結構將發生變化.下列土地利用類型在該地農業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魚塘
C.果園
D.菜地花圃 為什麼選A呢?
城市人口多,郊區農田面積相對較少.稻穀或大米儲存容易,長距離運輸比較方便,從外地運到城市成本不高.其它幾種產品儲存難度大,遠距離運輸成本高,更適宜就近生產.
4. 城郊發展農業有哪些區位優勢
1、郊區土地便宜,成本低,有利於農業的大規模發展;
2、鄰近城市,擁有龐大的市場;
3、交通便捷,有利於農產品的保鮮和運輸,如鮮花、畜牧等;
4、城市勞動力豐富;
5、大學、科研機構,外資企業多在城市內,有利於人才、技術和管理制度的引進。
希望能幫助到你ˆ_ˆ
5. 我國的郊區農業發展怎樣
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在布局上呈現從東部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向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擴展,從城市近郊區向中郊、遠郊區發展,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發展。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京津唐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等比較集中的休閑農業區。正在形成的休閑農業區有南京地區、武漢地區、西安地區、昆明地區、沈大地區、鄭州地區、濟南地區、杭州地區、長沙地區、福廈地區、哈爾濱地區、烏魯木齊地區。這些以城市為中心的休閑農業規劃區帶動了周圍鄉村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全的休閑農業新格局。
當前,我國休閑農業蓬勃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
1、 產業規模逐年擴大。全國農家樂已超150萬家,規模休閑農業園區1.8萬家,年接待人數超過4億人次。
2、 產業類型豐富多樣。各地根據自然特色、區位優勢、文化底蘊、生態農業規劃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先後發展形成了形式多樣、功能多元、特色各異的模式和類型。
3、 發展方式逐步轉變。從零星分布到規模集約,從單一功能向休閑教育體驗功能轉變;從單一產業向多產業一體化經營,從農民自發發展到政府規劃引導轉變。
4、 產業品牌影響擴大。一批服務能力好、休閑功能強、顧客認同度搞的休閑農業品牌初步形成。
5、 產業效益初步顯現。休閑農業年經營收入超過1200億元以上,帶動1500萬農民受益,已成為一些地區壯大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
推薦閱讀:樟樹市國土資源局積極助推鄉村旅遊發展
6. 郊區農業的特點
城市周圍以生產直接供應城市居民及加工工業所需的副食品為主的農業類型。它是一種特殊的農業地域類型。1826年德國學者 J.H.von屠能首次研究了城市和郊區農村的關系,提出了郊區農業環狀布局的特點。郊區農業是伴隨城市的出現和發展而形成的。郊區農業地域的大小,往往取決於城市人口規模。一般來說,大、中城市才有一定規模的郊區農業。郊區農業受到自然、經濟、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生產力水平和交通運輸比較落後、食物保鮮技術水平較低的條件下,郊區農業的結構和特點顯著,通常以城市為依託,主要生產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數量大而又不易貯藏和運輸的蔬菜、瓜果、牛奶、禽蛋、花卉等農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