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科技館有哪些實驗

中國科技館有哪些實驗

發布時間:2022-10-30 02:26:01

⑴ 科技館有哪些項目

以中國科學技術館為例,好玩的項目有:

1、人體探秘

展區以「探知身體奧秘、養成健康習慣」為教育目標,從生命的誕生、身體的秘密、腦科學與教育三個方面展開,包括腦與成長、我的血型、我吃的健康嗎、我換牙了、我從哪裡來等互動游戲。

⑵ 中國科技館都介紹了什麼物理知識,有原理

科技館中展項中物理現象非常多,按照學科分類有力學(包括運動、機械等原理)、光學(凹凸鏡、哈哈鏡、隱形人、蜂眼原理等)、電磁學(電磁轉換、磁極等)、聲學(如排簫等).物理現象的展項也很受歡迎.

⑶ 中國科技館主展廳有些什麼

中國科技館設有「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公共空間展示區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等四個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電影放映和天象演示兩種功能。此外,新館設有多間實驗室、教室、科普報告廳、多功能廳及短期展廳。
中國科技館以科學教育為主要功能,通過科學性、知識性、互動性相結合的展覽展品和參與體驗式的教育活動,反映科學原理及技術應用,鼓勵公眾探索實踐,不僅普及科學知識,而且注重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在開展基於展覽的教育活動同時,還組織各種科學實踐和培訓實驗,讓觀眾通過親身參與,加深對科學與技術的理解和感悟,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科學素質。

⑷ 中國科技館新館都有什麼項目

中國科技館新館中常設的展覽及展廳以下幾種:

華夏之光。本展覽主要展覽的是古老的中國曾經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取得過輝煌的成就。其中主要包括中國古代的科學探索、中國古代的技術創新、華夏科技與世界文明的交流和體驗空間五個展區。

(4)中國科技館有哪些實驗擴展閱讀:

參觀中國科技館新館的優惠辦法:

個人:未成年人憑有效證件在成人陪同下可享有免費參觀(成人須購普通票,限攜一名未成年人)。

團體:學校組織的30人(含)以上中小學生團體,按照《中國科學技術館學生團體免票協議》可享有免費參觀。

1.2米以下有成人陪同的兒童(限一名)、65歲以上老人、現役軍人、殘疾人、烈士家屬、兩院院士、正高級職稱以上科技工作者。憑有效證件參觀享有全年免費(只限主展廳)。

5月1日,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憑有效證件;7月1日,省部級以上優秀黨員及優秀黨務工作者憑有效證件;9月10日,教師憑教師證;重陽節(農歷9月9日),60歲以上老人。

⑸ 在中國科技館二層a廳看到一個實驗。一個很小的實驗。如下細節中表示因為還沒學過物理,去那個地方也不太

把兩種不同的金屬放進合適的電解液里,再用導線連接起來,才能產生電流。當然,既可以是把兩塊金屬放進同一杯電解液,也可以是把兩塊金屬分別放進不同的電解液,再將兩種電解液用鹽橋連接。

這是因為金屬放進電解液之後就成為了一個電極,不同種類的電極,具有不同的電極電位(跟金屬種類、電解液種類、電解液濃度、溫度有關)。

將電解液中的兩塊不同金屬用導線連接起來,就相當於將兩個不同的電極連了起來,由於兩個電極的電位不同,也就是說電極間存在電位差(電壓),從而就產生了電流。

猜測原因就是上面的,我想應該有說明的吧。

不明討論。

⑹ 中國科技館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介紹

A、原子核帶正電,故A錯誤;
B、原子核是帶正電的,體積很小,故B正確;
CD、核外的電子帶負電,故CD錯誤.
故選:B.

⑺ 中國科技館新館的五個物理實驗。要介紹一下原理,急

一層大廳里最引人注目的裝置就是這面巨大的「機械牆」。

通過「血管牆」,參觀者可以了解到人體循環系統的工作原理。

參觀者還可以親身體驗工業生產的技術細節。
第1層 進來被「震」了
中國科技館新館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之間。從東門看過去,整體建築讓人想起蒙德里安的繪畫作品,不對稱的幾何切割具有律動感和秩序感,正符合科技館應當具有的視覺形象。而從奧林匹克公園一面看過去,巨大的玻璃幕牆和巨幕影院球形建築會在水面上留下色彩斑斕的倒影。
步入一層大廳,立刻映入眼簾的是一扇巨大的「機械牆」。這面牆極有形式感,看起來像一個機械主題的浮雕,但卻可以運動。仔細看,發現牆面的內容並不是隨意的堆砌,而是有意地選擇了幾種能夠轉換運動方式的機械結構,比如連桿-曲軸機構、快門機構、萬象聯軸節等等。機械牆就像具有「磁力」,讓人在把目光移走時會感到「黏滯感」,這更增加了看到大廳里巨大的「生命螺旋」時的驚奇感。這座玻璃鋼雕塑用手拉手的男女人體造型來表現DNA的雙螺旋結構,高達47米。
雖然橫在面前高高的扶梯讓人很想立刻沖上第二層,但是且慢!第一層還有三個大展廳等著你。「華夏之光」展廳專門表現我國的古代科技成果,給人第一印象就是眾多復原的水力機械裝置在展廳里不停忙碌著,嘩嘩的水聲和「碌碌」的機械聲相映成趣。強調「參觀者自己動手」在這個廳里體現得很充分,「魯班鎖」、「九連環」、「魚洗」,各種中國古代益智玩具讓參觀者玩得不亦樂乎。而給人印象最深的展品是兩型「地動儀」,一個是我們熟悉的王振鐸先生「復原」的「倒立桿」模型,一個是馮銳先生「復原」的「懸垂擺」模型,一立一垂的兩個桿,讓觀眾可以自己參與到對中國古代科技的思考當中。而同在一層的收費廳「科學樂園」用色彩斑斕的卡通形象引導兒童認識一些科學道理,這里有很多梯子可爬,很多水可玩,還有一個小舞台讓小朋友們唱歌跳舞。另外,還有一個臨時展廳,這回展示的是「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三十年」成就展。
第2層 和科學家一起探索
二層公共區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具恐龍化石。除了恐龍,氣泡成像和動態變形牆也是二層公共區域的亮點。氣泡成像靠機械電子裝置在適當的時候釋放氣泡,這樣氣泡在上升過程中就能形成各種圖案和文字;而動態變形牆利用一系列氣動結構讓一面牆像波浪一樣動起來,甚是驚人。
二層的展示廳是科技館傳統的「戲肉」———基本科學原理的展示和趣味小實驗。這里並不乏大型的視覺效果,A廳主要講述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知識,在展廳里可以看到巨大的晶體模型和天體模型,還可以看到很Q的可以動的科學家塑像。很多互動的展示品讓人印象深刻,比如「旋轉的金蛋」,一個金屬蛋可以在一個圓盤上不停轉,就像著魔了似的。原來圓盤的下方有通電線圈,會在空間產生旋轉磁場,而金屬蛋是閉合的導體,線圈所形成的旋轉磁場會在金蛋中產生電流,並形成磁場,兩相作用,就讓金蛋著魔似的旋轉。而探索與發現B廳主要介紹數學、聲學和生物學的知識,裡面有大型的生物組織模型,包括神經元細胞、肌肉細胞和精卵結合模型等,效果很奇幻。
第3層 科技如何改變生活
中國科技館新館順應世界科技館發展潮流,不是呆板地按照學科劃分展示區,而是強調了科技和人類生活的關系。三層展示區的總標題就叫「科技與生活」,分別介紹了交通機械、農業、健康、居住和信息傳播中的科技。這一層是多媒體互動技術用得最多的區域。在A廳「健康之路」展示區有一個「血管牆」,巨大的可以走人的血管模型上有兩個瓶子,以不同的速度注入紅色液體,以演示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的區別。為了說明人體中所含的大量水分,有一個互動項目讓參觀者站在一台電子秤上,電腦計算出他身體里水分的大概重量,然後參觀者往另一台電子秤上放水桶,直到和自己身體里的水大體相當,參觀者會在氣喘吁吁地忙完一通之後驚訝自己「含水量」如此之高。
在B廳展示了吸塵器、抽油煙機、抽水馬桶等用品的拋面模型,其原理清晰呈現。C廳展示了信息技術的應用,這里有一個「數字水牆」,通過精確釋放水滴,可以讓落下的水幕在空中承現各種形狀或字樣。C廳另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項目是「打擊病毒」,孩子們可以用一個造型很誇張的玩具槍打擊屏幕上閃現的病毒、蠕蟲和木馬。D廳展示了交通和機械方面的科技,一進門就看見一個「候機樓」的模型,機場的全景畫非常精彩。滿廳的飛機、火車、潛艇模型會讓喜歡機械的孩子們歡呼鵲躍。
第4層 人類如何面對未來
看過三層的展廳,親身體會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巨大作用,參觀者來到四層「挑戰與未來」主題展廳。能源技術、材料技術、基因技術、太空技術、海洋科學是會對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而地球環境的惡化則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因為涉及很多新概念,設計者想出各種辦法來增加易懂性和互動性。在A廳里,巨大的中國氣候變化沙盤模型讓人印象深刻,而核聚變原理的演示則非常巧妙,參觀者需要用相當大的力氣擠壓電腦屏幕上的一個「擋板」,屏幕上的卡通化的氘原子隨之越擠越近,等到一個臨界點時,氘原子會化成一團火光,形象地闡示了「高壓引發核聚變」的難度。而B廳的基因技術和航天技術的演示強調了中國人的貢獻。
中國科技館的新館展覽面積約4萬平方米,為舊館的2.5倍。在裡面走上一圈會讓人感到「腿軟」。讓人這樣「過癮」的大館真不多見。
看圖識新館
這座中國科技館新館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館之一,佔地面積有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到10.2萬平方米。在新館4層展館之中包括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5大主題展廳。此外,新館還設有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共四個特效影院,在地下層則設有觀眾餐廳。
中國科技館的新館比舊館著實大了不少。想在短時間內走遍新館的每一個角落,欣賞、操作這里陳列的每一件展品、裝置,還真是有一些難度。藉助這里的新館平面圖,讓我們來看一看,這5大主題展廳究竟包括哪些具體的展覽,每一個展覽中又包括哪些可看、可玩的展品吧。

⑻ 中國科技館共振鞦韆原理

原理

比如樂器的音響共振、太陽系一些類木行星的衛星之間的軌道共振、動物耳中基底膜的共振,電路的共振等等。

共振在物理上定義為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發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共振在聲學中稱「共鳴」,它指的是物體因共振而發聲的現象,如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個振動發聲時,另一個也會發聲。在電學中,振盪電路的共振現象稱為「諧振」。

產生共振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彈性,而且一件物體受外來的頻率作用時,它的頻率要與後者的頻率相同或基本相近。從總體上來看,這宇宙的大多數物質是有彈性的,大到行星小到原子,幾乎都能以一個或多個固有頻率來振動。

共振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宇宙間最普遍和最頻繁的自然現象之一,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么說,是共振產生了宇宙和世間萬物,沒有共振就沒有世界。

(8)中國科技館有哪些實驗擴展閱讀

1、共振鞦韆:

由固定支架、懸掛支架、分別裝置於懸掛支架兩端的鞦韆和單擺構成。

此展項為純機械結構,懸掛支架懸掛於固定支架上,鞦韆座椅和單擺分別裝置於懸掛支架的兩端。在共振鞦韆的參與活動中,鞦韆一端為主動擺,單擺一端為從動擺。主動擺由參與者自行擺動,主動擺前後擺動,運動引起懸掛支架周期性的擺動。

由於從動擺的振動頻率與主動擺的振動頻率基本相同,使從動擺的懸點受到周期性變化的策動力的作用,從而產生擺動,在體驗活動中了解共振現象及產生共振的條件。

原型試驗證明,擺球的重量為50kg左右時,主動擺的總重量在80-150kg的情況下,主動擺的擺弧為正負30-45°,從動擺(擺球)的擺弧為正負30-40°

參與者操作步驟為:

1>坐上鞦韆,雙手扶穩

2>雙腳著地,推動鞦韆向後旋轉45°以上

3>雙腳離地,讓鞦韆自由擺動

4>雙腳點地給鞦韆的擺動提供動力補償

5>待鞦韆停穩後,雙腳著地離開鞦韆

2、共振擺實驗:

由共同懸掛在一個懸掛支架上的7個擺長不同的單擺構成。其中第一個為重擺即主動擺,其餘6個為輕擺。

參與者首先通過調節帶扣機構(原理同書包帶扣)拉動繩子,調節主動擺的擺長,之後操作重擺擺動,其他輕擺通過各自懸點,受到周期性變化的策動力作用,當某一個或多個從動擺固有頻率與重擺的固有頻率相同時,便會產生明顯的振動。

參與者操作步驟為:

1>拉動繩子,調節重擺懸掛高度

2>拉起重擺然後放開,使其輕輕擺動

3>觀看輕擺擺動情況

⑼ 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

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

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3月23日15時44分,「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講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

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1

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軌演示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並講解實驗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

此次太空授課,在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在西藏拉薩、新疆烏魯木齊設2個地面分課堂。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

太空「冰雪」實驗使用過飽和乙酸鈉溶液,順著袋子管口擠壓出一個水球,然後用塑料棒碰觸就會形成一個冰球。這個液體球,長得像冰球其實是熱球。這其實是一個無水醋酸鈉實驗,與地面不同的是,在空間站由於微重力的作用,水球不受容器限制,結晶可以往外發展,與地面實驗結果相當不同。

液橋演示實驗中,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將兩個塑料板連接起來,在太空可用液體搭一座橋,非常生動直觀地展現出液體表面張力的特性。而地面上的液橋實驗是引入了電介質極化新機制,現象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其實原理上並不相同。

水油分離實驗,將水油混合,一般情況下因為水的密度大於食用油,所以在地面當兩種液體混合之後,油會浮在水上面,形成穩定的分層現象。即使搖晃,靜置後也會分層。但在太空中自然搖晃後,水油並沒有自然分層。但太空中沒有重力和浮力,所以搖晃後,油會變成小油滴均勻分散在水中,這個過程就是離心機的工作原理。

太空拋物實驗奧運頂流「冰墩墩」高調亮相,它在空間站上被航天員拋出後,並沒有像在地面上那樣做拋物的曲線運動,而是水平飛出去了,這是空間站微重力環境最直觀的體現。

航天員還展示了用雙手擰一條沾濕了的毛巾,毛巾里的水形成一層水膜,附著在手上,像手套一樣,晃動也不會掉落。並把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手工藝——扎染,帶上了空間站。首先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操作,使被扎結部分保持原色,之後再用板藍根等染料對織物進行染色。最後打開的成色藍白相間,酷似降落傘。

太空扎染讓課堂中的同學們一飽眼福的同時也更加了解傳統文化,一起見證了千年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美妙融合。

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2

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講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3名「太空教師」以天地互動的形式演示了實驗,並介紹與展示了空間科學設施。這場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讓科學的種子在億萬青少年的心裡生根發芽。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3月23日15時44分,「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講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地面主課堂設在中國科技館,分課堂分別設在西藏拉薩和新疆烏魯木齊。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共同主辦,中國科技館及載人航天工程相關參研參試單位提供支持。授課內容面向全球觀眾進行直播。

預 熱

復習首次授課內容

開課前幾天,太空授課內容已向社會公布,航天員將在繞地球飛行的空間站上進行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並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早早看過了「課表」,地面課堂的同學們翹首以盼。在地面預熱環節,同學們復習了首次空間站「天宮課堂」的授課內容,回顧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歷程,還溫習了關於太空失重的知識。

「太空教師」們來了!3名航天員來到鏡頭前,身著藍色工作服站成一排集體亮相。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師王亞平,很開心我們又見面了,今天是我們的『天宮課堂』第二課……」王亞平的面孔和聲音在「天宮課堂」再次出現,將同學們帶入上課狀態。

「我是指令長翟志剛,繼續擔任拍攝工作。」

「我是航天員葉光富,很高興能夠再次給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學知識。」

有過首次在空間站授課的經驗,3名「太空教師」輕車熟路,再次帶領大家進入奇妙的太空失重世界。

實 驗

「冰雪」實驗、水油分離、太空拋物等接續上演

結合2022年北京冬奧會,王亞平首先給大家展示太空「冰雪」實驗。只見她拿出一個裝有過飽和乙酸鈉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連接著一根吸管。她小心翼翼地從袋子里擠出溶液,在吸管口漸漸地形成一個透明液體球,再用沾了點結晶核的毛根輕輕碰觸了下球體。

在嘗試了幾次後,彷彿被施了魔法一樣,透明球迅速變成結晶球。王亞平解釋說,析出晶體時,還會釋放熱量,因此這是一個摸起來感覺熱熱的「熱球」。

「這是微重力環境下液體的表面張力作用,使得擠出的液體形成了飽滿均勻的液體球。」王亞平揭示了奧秘。為了給同學們更直觀地展示表面張力,王亞平緊接著做了另一個實驗。她手裡拿著兩塊透明的液橋板,葉光富拿著裝有飲用水的袋子向兩塊液橋板分別擠上一個水球。

與此同時,地面課堂的同學們也在同步做著同樣的實驗。當兩個水球越來越大,並黏合在一起時,她又將其緩慢地拉開,一座奇特的「液橋」搭建而成。

接下來進行太空中的浮力實驗,王亞平遇到了「難題」。

只見她拿著一個小瓶子,裡面裝有兩種液體。透明的水和黃色的食用油。王亞平和地面同學們一起將各自手中的瓶子進行搖晃後,「天宮課堂」和地面課堂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現象。水和油不相溶,在地面時,油比水輕,就會浮在水面上,而在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則不然。

同學們手中瓶子里的液體漸漸形成分層,而王亞平手中的水油還是和之前一樣,沒有產生任何變化。怎麼辦?王亞平向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求助」。一名同學提議:「使用旋轉的方式,藉助離心作用將水和油分開。」王亞平採納了建議。葉光富進行了演示,只見他將繩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轉,不一會兒,瓶子里的混合液就分離開來了。

「小原理可以發揮大作用。空間站也有這樣的離心設備,用來分離和制備一些液體。很多復雜的設備都是簡單的科學原理,比如空間站里的陀螺儀。」王亞平又給大家補充了一個知識點。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體現象後,王亞平開始最後一項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目的是描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此時,一個可愛小巧的冰墩墩閃亮登場。王亞平將冰墩墩用手指輕輕一推,冰墩墩沒有下墜,而是慢慢飄向一兩米外的葉光富。葉光富接住後,又將其推向王亞平。冰墩墩在兩人之間來回做著近似勻速直線運動。

「同學們,我所處的空間站實際上圍繞地球飛行,那以你們的視角來看,冰墩墩做的還是近似勻速直線運動嗎?為什麼呢?」王亞平給同學們布置了一項課後作業。

王亞平為同學們演示完有趣的實驗後,接著,和葉光富一起介紹了空間站上的兩個新科學實驗櫃——高微重力實驗櫃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櫃,展示了本次任務中開展的空間科學實(試)驗進展。

建設空間站的目的,就是打造太空實驗室,也意味著可以把地球上的實驗室搬到太空。

「科學實驗是助力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學實驗櫃是我們在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的一個主要設施,等到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之後,我們將會增加更多的實驗櫃,開展更多領域的`科學實驗項目。到那時候,中外科學家都可以依託實驗櫃來開展研究,中國空間站將成為造福全人類的太空科學平台。」

葉光富說:「同學們,我們也熱切地期待你們能提出自己的科學實驗設想,說不定下一次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們的實驗項目。」

互 動

師生問答充滿奇思妙想

最後的提問環節中,網友們和地面課堂的同學們拋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3名航天員一一作答。

「在空間站里流眼淚是怎麼樣的?是像果凍一樣拉得很長,還是會蹦出來成一顆一顆的?」

王亞平回答:「眼淚無法像在地面時那樣自然地流下來,而是在眼眶中打轉,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強忍眼淚故作堅強也許很難,但是在太空中我們就很容易做到。」

「我們在空間站看到的月亮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同嗎?」

「我們空間站距離地球約400公里,地球距離月球38萬公里。在空間站上看月球跟在地面上看月球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因為沒有地球上的大氣和雲的干擾,我們在空間站上看到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清晰。」翟志剛回答。

「我有沒有機會成為一名能在太空中做實驗的科學家呢?」

葉光富鼓勵說:「隨著空間站的建成,將會有更多的科研人員到空間站來開展科學實驗,非常歡迎同學們未來到空間站上來做實驗,也可以把自己設計的實驗項目提交到空間站來,然後在地面上遠程操作。」

1節近1小時的太空授課在天地互動中很快過去,該到「下課」的時候了。

「同學們,未來屬於你們!」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希望同學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追夢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期待同學們繼續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探索科學奧秘,未來的空間站將由你們來建設!」

3名航天員分別給同學們送出祝福和期望後,對著鏡頭和同學們依依惜別,揮手再見。又一場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再一次撒下科學的種子,在億萬青少年的心裡生根發芽。

天宮課堂第二課有哪幾個實驗3

回放怎麼看?

1、移動終端可點擊關注人民網視頻號預約觀看。

2、電視可進入央視綜合、新聞、少兒頻道觀看。

3、電腦可進入央視端觀看。

4、沒有時間收看直播的朋友們可在央視端等平台收看直播錄像。

「天宮課堂」第二課定於3月23日15時40分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相互配合進行授課。

這次太空授課活動採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航天員將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等,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

「天宮課堂」第二課內容簡介

「天宮課堂」第一課授課時長約60分鍾,預計「天宮課堂」第二課授課時同樣約60分鍾。具體以具體課程安排為主。

「天宮課堂」第一課北京時間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

在約60分鍾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

閱讀全文

與中國科技館有哪些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58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3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1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2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1
伊朗的海拔多少米 瀏覽:924
nuri是什麼意思印尼 瀏覽:279
哪裡可以看義大利籃球比賽 瀏覽:301
為什麼印度有彎曲鐵軌火車 瀏覽:520
墨脫和印度哪裡交界 瀏覽:996
義大利的物價為什麼便宜 瀏覽:66
伊朗火車價格多少錢 瀏覽:195
為什麼很多潮汕人都在印尼 瀏覽:974
改造後義大利風情區有哪些高科技 瀏覽:42
中國最美楓葉林在哪裡 瀏覽:930
中國哪裡沒有木薯 瀏覽:806
印尼白燕窩多少一克 瀏覽:814
伊朗感染病毒肺炎多少人 瀏覽:177
伊朗超推遲比賽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953
伊朗國土面積多大有多少人口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