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千年歷史朝代排列
中國朝代順序:
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朝代劃分:
中國的朝代都用「朝」為劃分標准,區分某政權的執政時間,所以往往會有「朝代」存續時間與「王朝」的國祚重迭的情形。
如秦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 這些「朝」的國祚都與朝代的時間相重迭, 某」朝」的興亡也是這」朝代」的興亡。
雖然中國很多朝代與王朝的國祚相重迭,但並不代表朝代等於「朝」的概念, 「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治理國家的統治政府 。
顧炎武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與現代主權國家的觀念不同。
在家天下的觀念下,中國的君王家族通過輪替成為此天下的支配者,「 改朝換代」就是更換王朝統治政權的過程
朝代活動區域
夏商周三朝,活動區域一直在河南、陝西一代,當時的中國的南方還是一片濕熱地區,不太適合人類生存,為什麼河南、陝西會成為人類活動的聚集區呢?主要還是因為水源和地形。
陝西和河南交界處,不僅有母親河黃河流過,還有平原地區,並且這部分平原地區都被群山峻嶺包含,形成類似盆地一樣的地形。
有水又有平原,氣候適宜,所以這里成為了早期人類活動的區域,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才得到開發。
主要還是因為分封和人口的增長,宋朝以前,中國朝代的主要活動區域一直都是黃河流域,經濟中心也是在北方。
Ⅱ 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拓展資料: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豐富的中國古代史,正為後世留下了無數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古代的中國,勇於進取,以開闊的胸懷包容四海,開拓疆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涌現出多民族融合的壯觀景象,漢族與眾多少數民族共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此同時,在對外交往活動中,中華民族一方面積極吸取其他國家和民族之所長,另一方面更盡自己之所能,無私地將自己取得的卓越成果推向世界。
Ⅲ 中國五千年歷史是什麼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
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志的。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Ⅳ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歷經哪些朝代
奴隸社會:
炎黃:公元前2697年-約前2599年、堯唐:約前2357年-約前2262年
舜虞:約前2262年-約前2029年蒲阪 、夏朝:約前2029年-約前1981年 約前1933年-約前1559年
有窮:約前1981年-約前1973年鉏、寒朝:約前1973年-約前1933年
商(殷)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約前1559年-約前1300年約前1300年-約前1046年
周朝:約前1046年-前256年、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社會: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西楚:前206年-前202年、漢朝:前202年-263年
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三國時期:220年-280年、曹魏:220年-265年
蜀漢:221年-263年、孫吳:222年-280年、晉朝:265年-420年、西晉:265年-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十六國:304年-420年、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南朝:420年-589年、劉宋:420年-479年
南齊:479年-502年、南梁:502年-557年、南陳:557年-589年、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東魏:534年-550年、西魏:532年-556年
北齊:550年-577年、北周:557年-581年、北周:557年-581年、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
武周:690年-705年、五代:907年-960年、後梁:907年-923年、後唐:923年-936年
後晉:936年-947年、後晉:936年-947年、後周:951年-960年、十國:907年-979年
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宋朝:960年-1279年、北宋:960年-1127年
北宋:960年-1127年、西夏:1038-1227年、西夏:1038-1227年、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
元朝:1271年-1368年、明朝:1368年-1644年、後金:1616年-1636年
大順:1644年-1644年、清朝:1636年-1912年、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偽滿洲:1932年-1945年
(4)中國歷經的千年歷史有哪些擴展閱讀:
更迭
炎黃→唐→虞→夏→有窮→寒→夏→商(殷)→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楚→漢【西漢】→新→漢【玄漢、東漢、蜀漢】
→三國【魏(蜀漢、東吳)、蜀漢(魏朝、東吳)、東吳(蜀漢、魏朝)】→晉【西晉(東吳)、東晉(北魏)】→南北朝【南朝【劉宋(北魏)、南齊(北魏)、梁(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陳(北齊、北周、隋)】
北朝【北魏(劉宋、南齊、梁)、東魏(西魏、梁)、西魏(東魏、梁、北齊)、北齊(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齊、陳)】】→隋(陳)→唐→武周→唐→五代【後梁(遼)、後唐(遼)、後晉(遼)、後漢(遼)、後周(遼)】
→宋【北宋、(遼、西夏、金)、南宋(西夏、金、大蒙古國、元)】→元(南宋)→明(後金、清)→清(明、大順)
Ⅳ 中華上下到底共有幾千年的歷史
其實還不止5000千年呢。傳說時代中的三皇五帝算上去起碼就8000年了〔因為據說三皇五帝至少在夏之前4000年〕。傳說時代之所以稱其為傳說時代是因為其歷史是口口相傳的。另,黃帝軒轅氏前2697—前2599。這樣看來也有4700年的歷史了吧。所以可稱「上下五千年」
中國國內和國外間都有爭論
西方一般認為中國的歷史只能算到 商朝
因為夏朝的直接考古證據太少
如此中國文明就是3500年左右
中國國內甚至也有認為是7000年的
但是通用一般是5000年
考古發展一直在不斷進行著,我們人類已知的數據會不斷的更新中
Ⅵ 中國千年歷史
http://www.lsqn.cn/ChinaHistory/
中華民族,歷史悠長。三皇五帝,傳位禪讓。夏禹開始,建立家邦。
湯滅夏桀,國號殷商。武王伐紂,西周辟疆。幽王貪色,身死國喪。
平王遷都,東周洛陽。春秋五霸,齊桓楚庄。秦穆晉文,還有宋襄。
戰國七雄,各據一方。秦楚齊燕,韓趙魏粱。嬴政統一,自稱始皇。
反抗暴政,陳勝吳廣。楚漢相爭,劉邦勝利。西漢開國,長安稱帝。
新莽篡位,綠林赤眉。劉秀興兵,滅莽殺敵。再造東漢,洛陽登基。
黃巾起義,分崩離析。曹魏蜀吳,三國鼎立。西晉代魏,司馬稱帝。
五胡亂華,干戈不息。永嘉南渡,東晉是繼。南朝北朝,隔江峙立。
宋齊粱陳,南方更替。北十六國,分裂割據。續有北魏,北周北齊。
楊堅創隋,南北統一。滅隋建唐,高祖李淵。黃巢造反,天下又亂。
五代十國,分裂再現。趙氏篡周,北宋是建。遼夏女真,覬覦中原。
金襲汴梁,靖康國難。南宋高宗,遷都臨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時,滅宋建元。順帝腐敗,喪失政權。洪武建明,定都應天。
成祖永樂,改都順天。明帝崇禎,自縊煤山。闖王進京,四十二天。
三桂請兵,清帝入關。道光以後,列強侵犯。武昌起義,領袖中山。
建立共和,宣統交權。老袁竊國,軍閥混戰。工農革命,搗毀封建。
各族人民,同掌政權。華夏文明,史稱五千。
�0�2
這首四字歌是高明先生為便於人們學習歷史知識而編寫的。
是不是簡單.通俗.易學.易記。
�0�2
如果能背誦出這四百字,對於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史稱,次序,興衰更替,你定能了如指掌。
Ⅶ 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有哪些
有唐詩、宋詞、元曲、儒家思想、中醫理論等。
1、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2、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3、元曲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5、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即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叄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祖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
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
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儒家思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