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國最大的桑樹基地在哪個省
山東省德州市的夏津縣被譽為中國的「桑葚之鄉」。夏津因「齊晉會盟之要津」而得名夏津,位處於山東省西部平原,魯冀兩省交界處。夏津縣有一片佔地6000多畝的古桑樹群,因此這里也被稱為「中國椹果之鄉」。
被譽為桑葚之鄉的是中國哪個城市 桑葚之鄉的是中國哪個城市
這里的桑樹群也是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大多都是在元明清三個時期種植的,現在還長得枝繁葉茂,年產桑果的數量也非常的多,當地的人們也依靠著售賣桑果而發家致富,也有許多的工廠前來這里進行合作。
被譽為桑葚之鄉的是中國哪個城市 桑葚之鄉的是中國哪個城市
⑵ 想知道: 中國e1163148,n374839在哪
山東德州市西南部的夏津縣。
夏津縣位於德州市西南部,處於北緯36°53′~37°10′,東經115°45′~116°16′之間,東南與臨清市、高唐縣相鄰,西與河北省清河縣以運河為界而相望,北與武城、平原縣相接,在省會濟南西北方向120公里處。總面積882平方公里。
(2)夏津縣有哪些地方劃到中國擴展閱讀:
夏津縣地處魯西北黃泛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坡降為1/5000—1/8000之間,最高海拔34米,最低海拔23.5米,差10.5米。
境內中部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古堤—陳公堤,將夏津縣分成堤上、堤下兩大部分。堤上多為河灘高地、沖積扇形地、沙質河槽地組成;堤下由平坡地、窪地、淺平窪地、沙質河槽地組成。
⑶ 夏津縣的行政區劃
1949年,夏津縣劃為6個區,下轄76個鄉。
1958年,撤鄉劃社,夏津縣劃為8個人民公社。是年10月,武城縣撤銷,劃歸夏津縣,夏津縣設16個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夏武分縣恢復原8個人民公社建置。10月,恢復德州專區建置,夏津遂歸其管轄(其後,1967年改稱德州地區,1995年又改稱德州市,夏津縣均歸其管轄)。 。
1965年,夏津縣劃為20個人民公社。
1984年4月,夏津縣撤社改鄉、鎮後,劃為5鎮15鄉。
1998年,夏津縣轄6鎮13鄉,507個行政村,530個自然村。
2008年,夏津縣轄10鎮、2鄉和2個街道及1個經濟開發區,自然村、行政村數不變。
2009年初,夏津縣實行村莊合並和社區建設,「合村並建」後,夏津縣減少村莊193個,行政村數由原507個,減為314個,同時建社區148個 。 2012年,夏津縣工業生產總值達到75.26億元,增長11.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315家,比2011年少24家。夏津縣工業用電量91851萬千瓦時,同比增長20.6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現價)560.28億元,同比增長35.1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23.85億元,增長26.01%;實現利稅59.42億元,增長29.47%;實現利潤32.3億元,增長29.24%。全縣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4家,實現利稅過億元的企業4家。全縣規模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5.39億元,增長31.0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88%,比上年提高2.67個百分點。
2012年,夏津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7.60億元,增長16.3%。全縣資質以內建築企業共9家 。 2012年,夏津縣規模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5.6億元,比上年增長24.6%。其中,城鎮投資68.9億元,房地產開發8.16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上年的4.28:48.69:47.03調整為0.33:46.06:53.61。第一、第二產業投資比重有所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明顯。
2012年,夏津縣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7.2億元,比上年下降11.1%。從商品房建設用途看,住宅投資6.6億元,佔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91.7%。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資0.5億元,佔全部住宅投資的7.6%;商品房建設規模平穩增長,施工面積85.96萬平方米,增長12.5%。商品房銷售面積20.85萬平方米,下降 32.8%。住宅銷售額占商品房銷售額總量的85.7 % 。
2012年,夏津縣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669.45萬元。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4.9萬戶。行動電話用戶發展到35.43萬戶;固定電話5.8萬戶。
2012年,夏津縣實現旅遊總收入6.32億元,增長33.95%;接待國內遊客190.82萬人,增長31.45%。
2012年,夏津縣實現進出口總額3500萬美元,同比下降0.16%。其中,出口1200萬美元,下降0.23%;進口2300萬美元,下降0.12%。全縣外派勞務人員120人,增長50%。實際利用外資678.4萬美元,同比下降0.47%。
2012年,夏津縣保險公司全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2911萬元,比上年增長6.48%;全年實現保險業務支出7278萬元,同比增長20.48%。
⑷ 夏津屬於哪個市
夏津縣屬於山東省德州市。
夏津縣位於德州市西南部,處於北緯36°53′~37°10′,東經115°45′~116°16′之間,東南與臨清市、高唐縣相鄰,西與河北省清河縣以運河為界而相望,北與武城、平原縣相接,總面積882平方公里。
德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北側,東經115°45′—117°36′、北緯36°24′25″—38°0′32″之間。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滄州市為鄰;西以衛運河為界,與河北省衡水市毗連;西南與聊城市接壤;南隔黃河與濟南市相望;東臨濱州市。
(4)夏津縣有哪些地方劃到中國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10月,夏津縣轄2個街道、10鎮、2鄉:銀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鎮、蘇留庄鎮、新盛店鎮、雷集鎮、鄭保屯鎮、白馬湖鎮、東李官屯鎮、宋樓鎮、香趙庄鎮、雙廟鎮、渡口驛鄉、田莊鄉。縣政府駐地銀城街道。
截止到2018年7月,德州市轄德城區、陵城區、禹城市、樂陵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齊河縣等2個區、7個縣、2個縣級市,27個街道、91個鎮、16個鄉。市人民政府駐地德城區東風東路1566號。
⑸ 夏津縣的建制沿革
夏津縣域於唐、虞、夏、商、周時期屬兗州之域。
春秋時為齊、晉會盟之要津,戰國時為趙國地,秦屬巨鹿郡地。
西漢初年置縣,曰「鄃」,為縣域置縣之始。時鄃屬冀州部清河郡地,縣治設於現城址東北20公里處(今平原縣腰站鎮王雙堂村北側)。
漢高後(呂雉)四年(前184年)鄃為侯國,呂它曾為鄃侯。孝景時曾封欒布為鄃侯,後封國撤銷,仍為鄃縣。孝武時,為武安侯田蚡「食邑」。新莽時,改鄃稱為善陸。
東漢復為侯國,勛臣馬武封鄃侯,後馬武改封楊虛(今高唐),鄃仍為縣,隸屬清河國。清河國後改稱甘陵國,鄃仍屬之。
三國魏時,鄃亦屬甘陵國。
晉代,甘陵國復稱清河國,仍轄鄃。
南朝劉宋時,鄃屬清河郡。
北魏初,鄃轄於平原郡,尋廢平原郡,鄃改屬東清河郡。
北齊,撤銷鄃縣,並入平原。
隋開皇十六年(596)於古鄃城西南重建鄃縣,先隸屬於貝州,後又改屬清河郡。同時,另置夏津縣(此為本縣之名的發端,縣城位於今城址以北17公里處的新盛店)。此時為鄃縣與夏津縣並存時期,鄃與夏津同屬貝州。鄃縣後復改屬清河郡。大業年間,曾一度撤銷夏津縣,並入清河縣。
唐天寶元年(742),將鄃縣改為夏津縣,仍屬貝州。後因縣城遭大水,於是將縣治遷到新縣店(新盛店舊稱,即原夏津縣城址)。
五代漢時,夏津縣劃歸大名府,至宋朝和金朝,夏津縣仍屬大名府。
元朝初年,夏津縣隸屬東平路,曾一度為駙馬都尉武毅王的「湯沐邑」。至元七年(1341),夏津縣改屬直隸高唐州。
明朝建立,夏津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
清朝因襲明朝舊制,雍正八年(1730)後,夏津縣從高唐州劃出,直屬東昌府管轄。
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臨清為直隸州,夏津縣遂轄於臨清州,是為屬臨清州管轄之始。
民國元年(1912),夏津縣改屬濟西觀察使管轄。
民國三年(1914)改屬山東東臨道(道尹官署設於臨清)。
民國十五年(1926),改屬山東德臨道。十七年(1928),直屬山東省政府管轄。
1936年,夏津縣改屬山東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址設於臨清)。「七·七」事變後,行政區劃屢有變遷。
1938年,改屬山東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區。是年3月,日偽政權在山東省公署下設道、縣、區、鄉建置,夏津縣歸屬魯北道管轄。
1940年7月,復設東臨道,夏津復歸其管轄。
1939年8月,夏津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歸屬魯西北三專署。
1941年,改屬冀魯豫邊區政府。
1944年5月,夏津縣抗日民主政府(後改為人民政府),屬冀魯豫邊區政府冀南行署第六專署。
1948年改屬冀南行署二專署。
1949年,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
1952年10月,劃歸山東德州專區。
1956年2月,德州專區撤銷,夏津改屬山東聊城專區。3月,恩縣撤銷,蘇留庄區及左王莊區(部分)計97個村劃歸夏津縣。
1958年12月,武城縣撤銷,並入夏津縣。
1961年復置德州專區,夏津又屬之,7月,恢復武城建置,原武城縣域復從夏津劃出。
1967年,德州專區改為德州地區。
1995年,德州又撤地改市,夏津皆屬之管轄 。
⑹ 唐代的行政區域劃分
唐朝疆域遼闊,初期將郡改稱州,長官復稱漢朝的刺史,成為一級行政區劃,下領縣,實行州縣兩級制。
但此時天下已經不是秦朝建國時的三十六郡的規模,州數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後在州縣上增加道這一監察機構。同時唐朝內外戰爭頻繁,除州、府、縣的常規區劃外,還有諸多關、軍、監等以軍事為主的建制。
在少數民族和邊境地區建立都護府及下轄的羈縻府州加強管理。到唐朝正式滅亡時,天下已經出現了四十多個道和藩鎮,其中大多數由節度使管轄。
(6)夏津縣有哪些地方劃到中國擴展閱讀:
唐太宗平定東突厥、高昌後,始設單於都府、安西都護府,其後漸次增置,至唐玄宗時共有六大都護府,分別是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於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唐朝還按照經濟、地理等因素,將所有的州(府、郡)和縣分級,其中州最多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下,共七等,縣則分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
各級行政區按照級別的不同,其官吏級別、人數等建制都有所不同。這種按情況將部分次級行政區特別處理的做法,直到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仍然非常常見,如副省級市、省直轄縣級市等。
⑺ 夏津縣56年規那個省
你好
1956年2月,德州專區撤銷,夏津改屬山東聊城專區。3月,恩縣撤銷,蘇留庄區及左王莊區(部分)計97個村劃歸夏津縣。
1958年12月,武城縣撤銷,並入夏津縣。
1961年復置德州專區,夏津又屬之,7月,恢復武城建置,原武城縣域復從夏津劃出。
1967年,德州專區改為德州地區。
1995年,德州又撤地改市,夏津皆屬之管轄。
謝謝採納
⑻ 夏津是哪的
夏津縣地處山東省西部平原、魯冀兩省交界處,歷史悠久。青銀高速、308國道、315省道和德商公路穿境而過,京九和京滬鐵路距縣城僅有20公里和30公里,交通優勢明顯。是全國優質棉生基地,素有「銀夏津」之美譽。建有黃河故道生態森林公園,有「百果之鄉」美譽。全縣形成了棉紡織、食品加工、植物油加工、造紙、工藝品等特色產業,先後獲得全國食品工業強縣、中國植物油示範縣、棉紡織名城、麵粉大縣、中國工藝品之鄉、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潛力縣、國際生態安全旅遊示範基地、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中國椹果之鄉等榮譽稱號。
⑼ 恩縣是哪裡
恩縣縣,古舊縣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恩州為縣,至今山東省平原縣西恩城。屬高唐州。清屬東昌府。1956年劃歸平原、夏津和武城三縣。
平原縣地處山東省西北部,隸屬德州市,東和東南與臨邑縣、禹城市交界,西和西南與武城、夏津毗連,南與高唐為鄰,北與德城區、陵城區接壤。
平原縣地處黃河下游的魯西北平原,地勢平坦,地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行政區域面積1047平方公里,總人口47萬人,轄8個鎮、2個鄉、2個街道和1個經濟開發區。
(9)夏津縣有哪些地方劃到中國擴展閱讀:
夏津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因「齊晉會盟之要津」而得名,地處魯西北平原、魯冀兩省交界處。北依德州,南靠聊城,西臨京杭大運河。截至2018年,夏津縣轄10鎮、2鄉、1個街道及1個省級開發區,314個社區,總面積882平方公里,耕地90萬畝,2018年末常住人口51.96萬。
夏津古稱「鄃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德上高速、青銀高速、國道308,省道254、315縱橫交錯,貫穿夏津縣全境。夏津縣境內擁有總面積12.8萬畝的黃河故道原生態森林資源,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網路-恩縣縣
網路-平原縣
網路-夏津縣
⑽ 清朝嘉慶年間夏津縣歸山東哪個府管轄
清朝嘉慶年間夏津縣歸山東臨清州管轄。
明朝建立,夏津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
清朝因襲明朝舊制,雍正八年(1730年)後,夏津縣從高唐州劃出,直屬東昌府管轄。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臨清為直隸州,夏津縣遂轄於臨清州,是為屬臨清州管轄之始。
民國元年(1912年),夏津縣改屬濟西觀察使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