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代史改良與革命的不同
(一)在近代中國,先進的中國人也曾試圖走改良的道路,但由於腐敗的清政府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特權,不願意進行真正的改良,因此,這條路走不通。
(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黨的煽動才發生的,而是封建統治階級逼出來的,是清政府腐敗統治的必然結果。導致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的原因不是因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為革命不徹底。
(三)20世紀上半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風起雲涌的革命運動為新中國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條件,沒有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沒有無數革命者的流血犧牲,特別是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革命,也就根本談不上中國今天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
(四)籠統地特別是不顧客觀歷史事實主觀地宣稱「改良比革命好」、「要改良不要革命」,不僅是簡單化,而且是歷史唯心主義。
Ⅱ 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徵是什麼
一、近代中國的國情
1、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中國,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
2、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初步的發展,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為有了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
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徵
近代民主革命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
1、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是由封建士大夫階級和資產階級領導。革命不徹底且具妥協性。
2、新民主主義革命特點就是無產階級開始成為主導,建立新中國,革命徹底且符合我國國情。
(2)中國近代史和革命史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的教訓
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單只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技術不改變中國封建制度不能夠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2、在維新運動中,維新派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少數帝黨官僚,沒有發動廣大群總。改革過程急躁,甚至對列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維新派無法戰勝一慈禧為首的強大的封建頑固勢力。
3、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堅持武裝斗爭。
4、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正確分析中國國情。
5、中國革命要去得勝利,必須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Ⅲ 中國革命史和中國近代史,有何區別
根據中華書局1994年第4版的《中國近代史》定義,中國近代史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80年的歷史。這個版本的《中國近代史》是高等院校的歷史教材,也是考研的參考書目,比較有權威性。對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及其變化發展等方面都有很全面的講解。
而根據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版的《中國革命史》定義,中國革命史主要是指近代中國人民為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共同富裕所從事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取得社會主義勝利並繼而消滅剝削階級的歷史。它的起止時間,一般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從中國國情出發,研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及其規律。包括舊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作為一門學科,它既是歷史學科,優勢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學科。
所以,中國革命史與中國近代史的時間劃分和研究領域都有重疊的部分,但是同時兩者又側重於不同的研究方向,其中中國革命史更偏向於政治軍事斗爭一些。另外,對於時間段的劃分學術界也有一些爭論,其他書會略有不同的情況很正常。
Ⅳ 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兩個歷史時期的中國革命有何質的差別
主要表現為革命領導階級改變,革命性質改變.五四前是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五四後以工人為代表的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開始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後來中國無產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為中國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運動的開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近代和現代的分界點.
Ⅳ 中國現代史與黨史,革命史,民國史區別和聯系
在大陸,中國現代史指1949年以後的歷史,黨史是指建立中國共產黨至今的歷史,革命史是指建黨前後至1949年的歷史,民國史是指1912年至1949年的歷史
Ⅵ 中國近代史和近現代史的區別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關於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問題,目前史學界共存在著四種不同的看法。(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說。這是傳統的觀點,其理論依據是馬克思的一段論述,馬克思在《資產階級和反革命》一文中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並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應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應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根據馬克思的這一論述,可以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歷史發展的事實也說明,把英國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有充分理由的。第一,在政治上,英國革命宣布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和國家原則,推翻了流行於歐洲2000多年的「神聖王權」,建立起了一套以共和政體、議會政治和兩黨政治為特徵的新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為後來許多資產階級國家所效法,而英國革命所表現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也在後來歷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得到了證實。第二,在經濟方面,英國革命的勝利,不僅使本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使英國最早開始了工業革命,而且使歐洲其他國家也受其影響,在工業和農業方面,都朝著資本主義方向發展。第三,在意識形態方面,英國革命中和革命後所產生的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對世界的影響尤其重大。英國革命促進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發展,在資產階級文化史上,准備了「啟蒙」時代。最後,英國自革命後至近代末期,始終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世界近代史從英國革命開始,許多問題的根源便容易明白。(二)尼德蘭革命說。這種觀點認為,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走向衰落的歷史。因此,要確定它的開端時間,必須先確定開端的標准,那麼什麼是開端的標准呢?他們認為必須從以下三方面考慮:第一,研究資本主義的產生,必須發端於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時機,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後。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是基礎,它在促進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資本主義開始的世紀,集中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經濟政治發展的水平和要求。第二,在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世紀,選定一個能夠集中地反映該時代本質和主流、代表歷史發展方向、有較大影響的資產階級革命事件,作為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標志。因為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只有通過階級矛盾、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表現出來。資產階級革命的首次成功,自然是世界近代史的一個重大路標。第三,世界近代史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在確定它的分期標准時,必須牢固樹立以近代世界為一全局、整體的觀念,不能任意割裂和取捨。只有把上述三點有機的結合起來,全面地綜合考察,才能正確地認識近代世界歷史的開端。根據這樣的標准,毫無疑問,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因為,16世紀是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世紀。資本主義時代的開始,意味著人類社會進入了從封建主義形態過渡到資本主義形態的劇烈變革時期。封建關系瓦解,資本原始積累加速進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的出現及其與封建制度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的斗爭,構成了它的基本特徵。尼德蘭16世紀的歷史,集中地反映了這個時代開始時的基本特徵。16世紀的尼德蘭,以其發達的工商業傳統,優越的地理條件,成為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這時,尼德蘭的工業進入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初級階段,在農村,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和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經濟的出現是並行的。在經濟生活發生變化的同時,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原來占統治地位的封建主階級分化瓦解,從中分化出一部分人從事資本主義的經營活動。主要由商人、包買商、手工工場主、農場主組成的城鄉資產階級正在形成,其中商業資產階級占首要地位。他們的階級利益與統治尼德蘭的西班牙人及其封建制度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的形成,民族意識的覺醒,一場公開的資產階級風暴席捲而來。16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絕不是尼德蘭的孤立現象,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等都程度不同地有類似的變動,只不過尼德蘭這時走在歐洲的前列,代表這一歷史時代的發展方向罷了。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是反對西班牙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正確認識尼德蘭革命的性質,客觀評價其歷史地位,是它能否作為世界近代史開端的關鍵。在尼德蘭革命前,統治尼德蘭的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國家西班牙,這是一個封建國家,它竭力維護封建制度,扼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是歐洲封建勢力的主要堡壘。16世紀的尼德蘭是資本主義最發達,新教思想最活躍的地方,西班牙強化封建專制統治、奴役被壓迫民族的政策使得尼德蘭成為歐洲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集合點,正在形成中的尼德蘭民族,最終選擇了推翻西班牙封建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道路。這場革命的發動者和主力軍是城市平民、農民和漁民,領導者是以商業資本家為主體的資產階級和貴族反對派,主要打擊對象是西班牙封建專制殖民統治。盡管16世紀尼德蘭的資本主義各種關系尚未完全成熟,但這場革命具備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一般特徵,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比,本質上有很多共同點,如:這兩次革命都處於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初期階段,資本主義的發展同封建制度的存在已經不相容了;這兩次革命都披著宗教外衣;兩國的資產階級都沒有與人民結成聯盟,而是與一部分貴族結盟,充當領導者,使革命具有保守性和妥協性;這兩國產生的新政權,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和部分貴族的聯合專政;而且,革命成功後,兩國都走上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殖民擴張道路。尼德蘭革命的意義和對歐洲各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在經濟方面,這個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力地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和世界市場的發展;在政治上,它一方面打擊了西班牙在歐洲的封建霸權,同時在破壞封建國家機器,建設資產階級政權方面首次作了成功的嘗試。同時,世界近代史的對象和任務是既要研究清楚一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資產階級革命史的事實及規律性,同時還必須把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當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察,從不同時期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共性和個性中,研究整個資產階級革命的規律、地位、作用等。尼德蘭革命自然是這個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綜上所述,16世紀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應該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三)19世紀說。這種觀點認為,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習慣於把歐洲近代上限視為世界近代上限,但由於世界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這兩個上限之間,必然會有一個「時間差」,歐洲近代史始於15世紀,世界近代史則始於19世紀。世界近代史到來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產業革命極其大工業生產力向全球范圍傳播能力的形成,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由於這一切,佔世界人口80%的亞、非、拉各大洲,便在19世紀進入了自己的近代史階段。從而,以往歐美范圍的區域性的近代史,在19世紀擴展成為真正的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15世紀的下半葉,是歐洲從中世紀到近代史的轉變期,到16世紀初,歐洲即正式進入近代史階段,但直到18世紀末,整個世界並未進入近代史階段,這一時期,實際上只是世界近代史到來的准備期。因為,第一,以1640年的英國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既是對馬克思的一種誤解,也是缺乏世界性眼光的一種表現。馬克思在闡述英法革命的意義時,明確將英國和法國革命稱作是「歐洲范圍的革命」;第二,從17世紀起,世界上進入近代史階段的區域有所擴大,但這種擴大仍是局部的,而不是全球性的;第三,從16世紀到18世紀,是歐洲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工場手工業,因其勞動生產率比較低,所以不可能,也沒有被歐洲各國在其掠奪性的國際貿易中帶到世界各地;第四,16至18世紀,是世界近代史到來的必不可少的准備階段。所以,從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這是世界從前資本主義時代到資本主義時代的完整過渡期,是世界近代史的真正上限。在這一時期,一方面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仍在繼續,其資本主義社會也在向上發展之中,另一方面,佔世界人口和面積大多數的亞、非、拉各大洲,都已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革命的歷史時代,因而,整個世界也就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即進入了近代史的歷史階段。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提出了世界近代史相對上限的概念。所謂相對上限,就是那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將新舊兩個時代區分開,但又不能完全區分開的上限。他們認為,在19世紀的范圍內,世界近代的相對上限有三個。1.19世紀初,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初步到來的歷史時刻。因為,第一,英國的機制工業品開始傾銷到拉美各國以及亞洲和北非的一些國家,使上述廣大地區進入了自己的近代史階段;第二,1825年英國解除了禁止機器出口的禁令,標志著近代大工業生產力已開始逐漸具備了直接向世界各地傳播的能力。這時,近代史的世界性,已經初步形成。2.19世紀中葉,這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基本到來的歷史時刻。因為,第一,工業革命在歐美主要國家完成或迅速發展,使得西方大工業生產力向全球傳播,世界市場已經基本上形成。第二,西方的機制工業品,已經傾銷到世界大部分落後國家和地區,亞、非、拉的許多國家開始產生或初步地發展了自己的近代資本主義經濟,這樣,除了亞、非一些地區外,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的歷史時代,世界近代史的歷史階段,已經基本到來。3.19世紀末,這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完全到來的歷史時刻。因為,第一,經過第二次產業革命,西方的大工業生產力已完全具備向世界各地傳播的能力,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已開始進入新質的發展階段;第二,資本輸出已經具有了重要意義,它「加速了最落後的國家裡的資本主義發展」,全球大部分落後國家均已進入了近代資本主義發生、發展的歷史時期;第三,到19世紀末,世界被瓜分完畢,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已經形成,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世界近代史階段,也完全到來。(四)1500年說。目前史學界大部分學者都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向全世界擴張並由之在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而導致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的一系列變化、一系列事件,幾乎都與地理大發現息息相關,特別是地理大發現直接誘發了商業革命和西歐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對西歐資本主義工業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的歷史,也是世界從地區隔絕走向統一整體的歷史,而正是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國家的海外殖民,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過去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對隔絕狀態才逐漸被打破,整個世界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才逐步形成為密切聯系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一體;世界歷史近代與古代的分期斷限,應該以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經濟形態變化為主要依據。1500年前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導致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區的社會經濟的重大變化。因此,以150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
現代史實在近代史後面的
Ⅶ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哪兩個革命時代,兩者的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反侵略、反帝是中.華民.族和外來侵略者的民.族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社.會」。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反侵略發展成為反帝。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國人.民(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的革.命階.級)和封.建主.義或勢力(包括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等)的階.級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封.建社.會」。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斗.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Ⅷ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近代史綱有什麼不同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黃景仁
1.時間類型分期:
中國的近現代史,是指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
其中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歷史,是中國的近代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是中國的現代史。
2.革命類型分期:
(1)1840年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前: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2)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由於社會主義革命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也叫社會主義改造。)
3.社會形態分期:
1840—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社會。
1956年至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統治類型分期:
(1)1840—1912年:清王朝統治時期。
(2)1912—1928年: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3)1928—1949年:國民黨蔣介石統治時期。
(4)1949年至今: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
5.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線索總結:
(1)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1921—1923年)。
(2)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也叫國民革命時期,也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或者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
(3)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也叫「十年內戰」時期,也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其中,以1935年遵義會議為界,分為土地革命戰爭中前期和後期。
(4)全面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也叫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
(5)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年),也叫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也稱「三年內戰」時期。
(6)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6年),也叫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
(7)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1956—1966年)。
(8)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9)兩年「徘徊」時期(1976—1978年)。
(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接續發展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黨的十八大前)。
(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