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醫大師有哪些
2008年10月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聯合啟動了首屆「國醫大師」的評選活動。2009年5月發布了《關於表彰首屆「國醫大師」的決定》,表彰了首批30位國醫大師。
1. 王玉川,男,漢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醫葯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3年3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首都國醫名師」。
2. 王綿之,男,漢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醫葯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2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3. 方和謙,男,漢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8年8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
4. 鄧鐵濤,男,漢族,1916年11月出生,廣州中醫葯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38年9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廣東省名老中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5. 朱良春,男,漢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39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
6. 任繼學,男,漢族,1926年1月出生,長春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1945 年4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吉林省名老中醫。
7. 蘇榮扎布,男,蒙古族,1929年12月出生,內蒙古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1949年5月起從事蒙醫臨床工作,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自治區名蒙醫。
8. 李玉奇,男,漢族,1917年8月出生,遼寧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1939 年3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9. 李濟仁,男,漢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8年1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老中醫。
10. 李振華,男,漢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1943年3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1. 李輔仁,男,漢族,1919年6月出生,衛生部北京醫院主任醫師,1941年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
12. 吳咸中,男,滿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市南開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醫葯治療常見病症,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3. 何任,男,漢族,1921年1月出生,浙江中醫葯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1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
14. 張琪,男,漢族,1922年12月出生,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主任醫師,1942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黑龍江省名老中醫。
15. 張燦玾,男,漢族,1928年7月出生,山東中醫葯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9 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山東省名中醫葯專家。
16. 張學文,男,漢族,1935年10月出生,陝西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1953 年 5 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7. 張鏡人,男,漢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2 年6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市名中醫。
18. 陸廣莘,男,漢族,1927年1月出生,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1948年10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原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官方網站)
㈡ 中國國醫是什麼
「中國國醫」即「中醫」,3月17日是「中國國醫節」,旨在將中醫中葯發揚光大,造福全世界。1929年3月17日,全國17個省市、242個團體、281名代表雲集上海,召開全國醫葯團體代表大會。為了紀念這次抗爭的勝利,並希望中醫中葯能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弘揚光大,造福人類,醫學界人士將3月17日定為「中國國醫節」。
㈢ 中國國醫是誰
朱良春
㈣ 我國中醫的起源及現狀是什麼要具體的~ 謝謝
中醫的起源: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中醫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第一個代稱是歧黃。這個名字來源於《黃帝內經》。因其是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著,便稱《黃帝內經》為歧黃之術。自然,歧黃也就成了中醫的別名。
第二個代稱叫青囊。現在知此名字並使用者甚少。它的來源與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有關。據說,華佗被殺前,為報一獄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將所用醫書裝滿一青囊送與他。華佗死後,獄吏亦行醫,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據此,後人稱中醫為青囊。
第三個代稱喚杏林。這個名字的起始,也與三國有關。有資料介紹,三國時吳國有位名醫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廬山隱居。附近百姓聞名求醫,但董奉從不收取錢財,只求輕症被治癒者種一棵杏樹,大病重病被治癒者種五棵杏樹。數年後,董奉門前杏樹成林,一望無際。從此,人們便喚中醫為杏林。
第四個代稱稱懸壺。傳說河南汝南的費長房在街上看到一賣葯老者的竿桿上掛一葫蘆,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後,老者就跳入那葫蘆中。為弄清底細,費長房以酒款待,老者後來約他同入葫蘆中,只見玉堂儼麗,甘餚旨酒。費長房即拜老者為師,學修仙之道。數載後,他術精業成,辭師出山,又得壺翁傳贈的治病鞭鬼之竹杖,從此懸壺行醫。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中醫的標志。 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後,中醫亦被稱為「皇漢醫學」。在日本中醫被稱為「漢方醫學」。
中醫的現狀與機會:
長期以來,中醫葯承擔著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的任務,這也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的優勢。中醫葯臨床療效顯著,治療方法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特別是隨著健康觀念的變化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葯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優勢,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在開始應用傳統醫葯。特別是在中國政府提出「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之後,對傳統醫葯的推廣更應不遺餘力。中醫葯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和精髓,值得我們大力的發揚和傳承。
新醫改中,主要提出了三個目標:一是讓老百姓少生病、少就醫;二是通過新的醫改政策能讓老百姓看得起病;三是讓老百姓看得好病,這三個目標都實現了,才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醫療效果。其中,談到少生病,就談到了國家層面對醫療保障的投入,即拿出相當一部分錢,提高醫療保障服務,提升農村合作醫療水平,擴大城鎮職工醫保覆蓋面。在少生病方面,中醫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我們可以用一些社會資源建一批中醫預防保健類的醫療機構;可以打造產品體系,在預防保健型機構建起來之後,企業可以生產開發一些按照中醫理論評估人體健康狀況的的儀器和設備;還可以生產一些中醫葯的保健品,這個市場比較大。而看得好病,是指國家投入巨資來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每一個縣級醫院包括中醫院都有2000萬。為什麼中醫院也要投產?就是為了把服務體系建好。現在拿到投入的有2000家,還有1600家沒有拿到投入,他們需要繼續投資。很希望能夠做到多元化辦醫,中西醫結合,讓社會上的資金能夠參與到這方面的建設上來。
「看病難、看病貴」是當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而中醫葯的普及和預防康復、保健一體化的醫療模式,能夠為民眾提供直接或間接的保健服務,並有可能為現代社會提供新的醫療保健服務模式。而對傳用醫葯的推廣,也必然給中醫葯行業帶來廣闊的前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葯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中醫葯的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在縮小,中醫葯專家的思想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的技術方法創新跟中醫葯發展不協調等現象,也使得中醫葯產業破壞嚴重,中醫葯發展基礎面臨條件差、人才匱乏的瓶頸問題。國家一直在採取積極的措施,全面加強中醫葯工作,力爭開創中醫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局面。我們也一直在探索,試圖通過各方面的力量,提升我國中醫葯事業的發展水平,加強醫療健康領域的國際合作,充分的調動資源、整合力量、提高效率。因此,我今天來參加本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峰會」,也是希望能為我們的中醫葯事業引入海內外的風險資本,打通學術學、技術學、資本學、產業學這些環環相扣的循環系統,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必將加快國際化的步伐。(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醫政司司長 許志仁)
㈤ 國醫是什麼資料圖片
專指中醫。在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之前,中醫呈一統天下之勢,其時所稱「國醫」多指御醫。此後,為區別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這兩大互不相通的醫學體系,便漸漸出現了「國醫」與「西醫」兩種不同稱謂。此處的「國醫」,就是中醫。
㈥ 五名泰斗級中醫大師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2-01-01
㈦ 中國有「國家特級名醫」這個稱號嗎
沒有「國家特級名醫」這個稱號的,
有「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榮譽稱號,這個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同認定的。
㈧ 國醫薈萃是什麼意思
國醫,是國人對祖國傳統醫學的一個統稱。國醫學是世界醫學大家庭當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東方明珠。薈萃,比喻優秀的人物或精美的東西會集、聚集。國醫薈萃,就是說我國大量的優秀傳統醫學文化的聚集。
㈨ 中國現代十大名醫
沒有「中國現代十大名醫」的說法,知名的有鍾南山、林巧稚、鄧鐵濤、吳咸中、任應秋等。
1、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鍾南山出生於醫學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屆全國運動會上,鍾南山以54.4秒的成績奪得男子400米欄冠軍,創造了當時的全國紀錄。
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鍾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4、吳咸中
吳咸中,男,滿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市南開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醫葯治療常見病症,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5、任應秋
任應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出生於四川省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於經學大師廖季平。
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並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秋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以後研究中醫學奠定了文學方面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