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改革為什麼成功
作為新制度經濟學和合約經濟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張五常先生數十年來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改革,並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自己的言路來引導國內學術界甚至政策制定者的思潮。用新制度經濟學和合約經濟學的框架來分析全球歷史上可能最重大的一次制度變革,的確是一件令人激動不已的事情。
張五常先生的這篇兩萬多字的長文,是我近年來看到的最令人激賞和震撼的作品之一。它用語平實、沒有模型,但是思想方面的原創性以及觀察力的敏銳均是一流的。它展現了一位世界一流經濟學家的風采,也為中國的經濟學研究者提供了標桿,令學者們警醒和汗顏。中國經濟學研究與世界一流水平的最大差距,或許並不在工具方面的差別,可能依然在於經濟學方面的思維與直覺方面。
簡言之,《中國的經濟制度》總結了中國改革開放在過去30年來為什麼能夠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其一,用市場價值來取代等級制度作為限制競爭的合約安排,降低了資源的阻值耗散;其二,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不損害中國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事實上清楚釐定了農民的私有產權(長時期的使用權並可以交換),從而極大促進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其三,中央政府、省、市、縣、鎮、村、戶這七個等級之間通過一系列從上至下的承包責任合約而連接起來,但這種連接只有縱向的,沒有橫向的,從而創造了橫向組織之間的競爭,尤其是縣與縣之間的競爭。縣級之間的競爭是中國經濟從1990年代的通脹、通縮與外部危機下的重重危險之中走出來的關鍵;其四,通過增值稅的中央與地方劃分,縣級政府與上級政府之間建立了分成合約;縣級政府利用自己分配土地的權利,又與企業之間建立了分成合約。為了實施分成收入的最大化,縣級政府不但會挑選企業,而且會為企業提供最好的服務。高強度競爭下縣域經濟的活力是中國經濟得以高增長的關鍵;最後,中國經濟能夠渡過很多難關,關鍵在於中國的合約安排具有很強的彈性,不論是不同層級政府之間的合約,還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約,還是企業與勞動力之間的合約。而《新勞動法》的實施無疑使得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合約突然變得僵化。這可能扼殺中國經濟的活力。
當然,張五常先生認為人民幣不應該升值的觀點和我個人持有的觀點相左。但是他的看法也不無道理。他並不否認產業結構升級對於中國很重要。但是他認為提高農民的收入要比產業結構升級更為重要。通過維持出口行業的低價格將更多的農民轉移到城市,以人均收入的提高來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是他反對當前人民幣升值的主要論據,這一看法的確值得我們更深入的思考。
❷ 為什麼說改革是中國的又一次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❸ 為什麼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改革
第二次開放將是全面的體制性開放。中國加入WTO最實質、最根本的問題是開放,是由政策性開放走入全面的體制性開放。我們在對WTO問題的關註上,過去主要集中在產品、行業、企業等方面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上,多是從微觀層面考慮問題,而對於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經濟法規、經濟運行機制這些宏觀的深刻問題卻思考甚少。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中國加入WTO的臨近,隨著大家思考的深入,我們已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中國加入WTO所承諾的八個大字"遵守規則、開放市場",說到底是中國的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必須按著WTO的一般原則向國際社會實行逐步的、普遍的全面開放,要使得中國的經濟政策、經濟體制、經濟法規逐步符合WTO的一般原則。雖然中國加入WTO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更應當看到,加入WTO更是一種尋求發展,加快適應全球化大趨勢的動力。例如關稅問題,關稅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確實很重要,2005年一般的工業產品的平均關稅要從現在24.6%降到9.4%,其中汽車工業的關稅到2006年要從現在的100%降到25%;2004年農產品的關稅要從現在的31.5%降到14.5%;高科技產品到2004年要從現在的13.6%降到零關稅;服務領域也要逐步走向開放,金融、保險、電信、航空基本上規定在2-5年期間對外商全面放開。我們也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就是在2005年,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關稅水平還是比較高的。發達國家的關稅水平以美國為例,現在的平均關稅只有3%,世貿組織的成員平均關稅在6%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在10%左右,我國的平均關稅至少在15%以上。我們承諾加入WTO以後,關稅總水平降到15%左右,然後到2005年,平均關稅達到10%左右。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關稅高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好事,對一些行業有保護,但這種保護是一把"雙刃劍",事實上我們關稅保護得最多的汽車等行業,面臨的危機遠較那些保護傘之外的家電行業要大得多。關稅低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有利於行業的發展,美國是目前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之一,平均關稅只有3%,但它卻為美國的企業創造了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加入WTO所帶來的壓力,更要看到它對於我們一些好的企業今後走向市場,引進好的產品,加速自身的結構調整帶來的一系列相當有利的條件。因此,中國加入WTO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積極的條件。從這一角度去看,我們才能夠理解中央所做出的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意義,正是這種決策將帶來中國的第二次開放和第二次改革。�
(二)全面的體制性開放將倒逼改革。毫無疑問,中國加入WTO將會對某些行業,尤其是某些產品形成極大的挑戰。但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問題還是體制性的挑戰。全面的體制性的開放使得改革也發生了變化。事實上,中國加入WTO對於中國的巨大挑戰是體制性挑戰。在過去20年裡,我國的改革和發展戰略基本上是按照國內的需求和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狀況來確定的,而現在整個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要適應WTO及全球化的大趨勢,必須把中國未來的發展放到國際大環境中去,要適應這種國際環境,按照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來確定自己的發展戰略,實行正確的改革開放戰略。這是一個全局性、決定性的問題。一切經濟問題,尤其是改革如果不適應全球化的大趨勢,只是局限於內部的環境,就很難適應形勢,將會處於相當被動的局面。必須把中國的改革放到市場經濟的國際大環境中去,用世界經濟的一般的原則和規定來推動改革。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加入WTO鎖定了中國改革的方向和速度。�
開放倒逼改革將成為一個大趨勢。加入WTO後中國的改革面臨著一個新的形勢,我把它概括為"開放倒逼改革"。體制上的挑戰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現行經濟運行機制;二是人才機制;三是經濟法律體系。所以,如果我們僅僅看到加入WTO對某些產品、某些行業的挑戰,不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更實質、更根本的問題上來,就會顯得非常被動。
開放倒逼改革主要體現在,第二次開放與改革將不完全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第一、改革受到嚴格的時間限制。由於受到開放時間表的限制,未來幾年的改革是在一定嚴格條件限制下的被動改革。關貿水平說到底就是給改革規定了一個時間界限,而且貿易保護只能在符合國際原則的條件下作一些技術性的限制。因此未來幾年的改革不是想怎樣改就怎樣改,而是必須在一定的嚴格時間控制下所要完成的被動改革。�
第二、改革的內容必須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規則。過去的改革多出於自己的需要,但是在未來五年裡,我們的改革內容要全面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則,要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規則和要求來加快完成我們的體制改革,進行的是帶有普遍規律、普遍要求、普遍原則的改革。在這種情況下,制度創新比什麼都重要。�
第三、改革要面臨國內外的雙向壓力。過去的改革壓力主要來自於國內,來自於企業,來自於老百姓。今後的改革將面臨雙向壓力,既有國內壓力,又有國際壓力。前20年我們的改革雖然存在國際壓力,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加入WTO,一些規則可遵守可不遵守,今後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WTO的原則是我們與市場經濟的前提和基礎,必須按照這個原則去行事。對於我們來說,2005年的全面開放,無非是對於改革有一個緩沖期。因此,加入WTO是中國的第二次開放,也是第二次改革,對此我們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
❹ 中國為什麼要改革改革的本質是什麼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簡單的說為什麼,就是因為之前的路不好走沒走順,所以要改走更好走的路子。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❺ 在中國改革為什麼這么難
1、第一個當是歷代改革都動機不純。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大概都是發生在國家矛盾慎重的時候,因為只有到矛盾深刻到危機統治了,統治者才會想辦法自救的。所以中國歷史上的改革無外乎為了國家的繼續存在或者是統治階層的繼續執政。
2、第二個原因都是動力不足。要做好一件事,目標跟行動統一是起碼條件。當改革的任務交給統治者時,他的目標是讓自己獲得更多,而行動時卻是讓自己拿得更少,這時候沒人是願意心甘情願、積極奮進的幹活的。
3、第三個原因當然就是民族劣根性了。中國總是不缺嘴裡把忠君愛國喊得振聾發聵的人,但是真到了要為國奉獻的時候,人們就裝起了糊塗賣起了傻。
就正如戊戌變法,都知道再不改革大清就要被瓜分了,但是等到改革改了自己的田革了自己的錢,人們就不幹了。
(5)中國為什麼改革擴展閱讀
一篇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在《光明日報》一版刊發。它掀起了席捲中國的真理標准大討論,成為那支撬動改革開放的哲學杠桿。
這場討論,成為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哲學宣言,不但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凝聚了思想共識,而且確立了中國改革進程中的理論原則和思維模式。
這場討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深入,既成為改革開放的前奏,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奏,使中國在道路探索上實現了理論創新與實踐檢驗的良性互動。
這場討論,成為中國社會思想現代化的重要一環。解放思想的力量、實事求是的精神,強有力地推動著中國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演進,從封閉型社會向開放型社會過渡。
❻ 為什麼中國的改革不是傳統的革命而是新革命
因為方式和目標改變了,就革命是以暴力為手段推到敵對勢力的革命。而中國的改革是以和平的方式以促進生產力發展,解決國內主要矛盾為目的的。
❼ 為什麼說中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需要的是全面改革,但還不夠全面,因為對不作為的行為太寬容了。
❽ 為什麼中國要進行社會主義改革
因為中國深受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和封建制度的影響,且資本主義制度不適合中國發展,當時的十月革命激勵了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
❾ 中國的改革 為什麼在一定意義上是革命
第一,從目的和功能上看,改革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雖然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但是作為它的實現形式的是具體體制,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成為嚴重阻礙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必須對它進行根朱性改革。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解放生產力,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
第二,從廣度工看,改革是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制的全面改革。改革舊的經濟體制,用適應現階段生產力要求的市場經濟體製取代計劃經濟體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內容。但是,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必然要受到舊的政治體制和其他體制的制約和影響,這就要求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相應地進行其他體制的配套改革,制別是政治體制改革。因此,我們目前所進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體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質。
第三,從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體制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對它的根本變革。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的嚴重不適應,已經不是個別「環節」、「方面」的問題,而是全局性、整體性的, 因此對它進行細枝末節的修補已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進行根本性改變,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取代它。從社會制度的角度來講,這種取代是一種量的變化,沒有發生根本質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但從具體體制的角度來講,這種取代是一種質變,是一種革命性變革,實質工是一場革命。當然,這種革命不是傳統意義工的革命,不是改革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而是在黨的領導下對原有的經濟體制和其他體制進行革命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