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塗鴉的塗鴉:成長中的街頭藝術
有別於我們平常說的「信手塗鴉」,真正的塗鴉,其實是從西方舶來的一種街頭藝術。
合肥市紅星路「塗鴉牆」的去留,曾一度引起輿論熱議。多數人可能並不了解塗鴉藝術,但他們認同塗鴉作品對城市文化的貢獻。在一些從事社會研究的學者或者藝術家看來,只要塗鴉創作的合法性和質量不存在問題,就應該加以引導,使之成為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
與中國大多數省份一樣,安徽的塗鴉創作僅限於部分城市,其產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通常是因為創作者的個人興趣,以及信息時代帶來的外部影響。塗鴉創作群體很小,只有寥寥數人。他們分散在不同的城市,雖然舞台逼仄,但依然在堅持。
歷史·溯源
作為翻譯名詞的「塗鴉」,最早出自唐朝詩人盧仝的《示添丁》一詩:「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後來中國文人則以「塗鴉」比喻書畫或文字稚劣,以示自謙。
維基網路對塗鴉的解釋是,在公共、私有設施或牆壁上的人為和有意圖的標記。塗鴉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文字。未經設施擁有者許可的塗鴉一般屬違法或犯罪行為。
最早的塗鴉可以追溯到尼安德特人的洞穴壁畫,在後來的不同歷史時期,各種隨手塗抹在特定建築或物品上的文字、圖畫、符號等,以及現代旅遊景區隨處可見的「到此一游」,都被認為是塗鴉。
但事實上,作為街頭藝術的塗鴉,最早產生於美國,上世紀60年代,住在美國華盛頓的一個送貨小子德米特里,隨處塗寫自己的綽號「Taki183」,這個舉動不僅使其登上了1971年的《紐約時報》,也使塗鴉(GRAFFITTI),這個來自希臘文「書寫」與義大利文「刮痕」的俚語成了一個藝術名詞,街頭塗鴉就此開始。
塗鴉內容包括文字、卡通人物、政治口號,乃至宗教與神怪形象。塗鴉繪畫起初並不為藝術界所注意,大部分情況下,它處於一種自我發展自我滿足的地下狀態,直至上世紀80年代前半期,塗鴉藝術才浮出水面,成為紐約畫派最流行的一種繪畫風格。
中國·盤點
隨著HIP-HOP熱潮的湧入,作為街頭文化的一部分,塗鴉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裡。 那時候的塗鴉,是令城市管理者頭疼的「小廣告」,而隨著城市的發展,塗鴉也逐漸藝術化和商業化,它不僅見證著中國城市的變遷,也在成為城市建築中一道新風景。
中國的塗鴉有很濃厚的美式風格,形式多為一些變化字體的英文和美式的卡通。一些塗鴉創作者呼籲,中國塗鴉需要有中國人自己的風格。他們認為,塗鴉本身是一種群眾藝術,需要有一定的生活感。朋克精神和放任不羈的激情,被他們一再強調。
北京的798藝術區,曾經是塗鴉愛好者的天堂。798牆頭的塗鴉秉承了塗鴉藝術的原始風貌,「廁所文學」的味道比較濃郁,讓人對高雅與低俗的關系產生新的理解。
上海的莫干山路200米的沿街牆壁上,布滿了各色塗鴉作品。這些充滿靈性、風格迥異的塗鴉作品展示著創作者的才華和理念,同時也為上海平添了幾許國際大都市的獨特韻味。
廣州的越秀南路,曾經是塗鴉作者的舞台。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用來作為畫布的牆面,不斷被拆除。即使是開放的前言地區,當地塗鴉創作群體也不過數十人。
另外,武漢、西安、成都等地,街頭塗鴉文化均有一定程度發展,出現大批的塗鴉愛好者和頂尖的塗鴉高手。
㈡ 如何看待城市的「塗鴉文化」現象
我覺得塗鴉還是比較好看比較有個性的,我為什麼堅持支持塗鴉藝術呢,就是在美國有一面牆,牆上面貼滿了各種色彩的泡泡糖,一度成為一個旅遊景點。但是後來被鏟掉了。這個風景就沒有了。我覺得任何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應該被尊重。所以我覺得我應該支持城市的:塗鴉文化。畢竟我們的城市千篇一律,如果能有這樣一個表現機會,我想肯定很多人會參加進來。
我覺得塗鴉文化可以打造成一種年輕人的文化交流方式,也可以成為一個旅遊景點。如果塗鴉漂亮而且有藝術感,我覺得會有很多人去試著欣賞這樣的藝術。拍婚紗的也會把這樣的地方選擇為拍攝場地。我們不能認為彈鋼琴是高雅的,國畫是高雅的。街頭塗鴉釋放個性是野蠻的。我覺得這就有點片面了。如果能有一個好的規劃,這個前景會非常大。
㈢ 看這些被學生塗鴉的圖片,這是什麼心態,你有過類似情況嗎
只看課本的表面,根本無法觸達到孩子豐富又深沉的內心世界。
只有翻開課本,才能真正了解他們。
比如,通過課本塗鴉,
可以洞悉孩子和同學的關系如何,
(圖①)。
可以了解孩子最近的追劇情況,
以及學以致用的情況,
(圖②)。
也可以知道他對 科技 進步的看法,
比如,當年我上學時,
把關漢卿爺爺塗鴉成這樣,
已經有點過分了,
(圖③)。
而隨著 科技 進步,
現在的孩子們認為,
只騎一輛摩托車的關爺爺不夠颯了,
出場時必須要馭龍,
(圖④)。
憤怒時必須要開炮,
(圖⑤)。
記得我小學時,課本都是黑白的,感覺好醜。於是,在小商店買來蠟筆(在我們那個偏遠的小村只有這一種不好用的塗色筆),把課本中的插圖都塗了個遍,那時特別有成就感,向別人炫耀我的美書。接著,班裡颳起了塗色熱,有美術基礎的把插圖中的形象也作了改造,很快,老師發現了我們的「小動作」,始作俑者的我被收拾了一番。
但是每個孩子都繼續上看對書改造的興趣,到了中學這個愛好繼續發生著。
「 聞香識女人」的改編版:「看書辨學生」——
歷史 課本被改造 ,我們喜歡讀裡面的故事,喜歡聽老師講書以外的奇聞軼事,還喜歡看插圖,但是這時在書中會發現很多和我們認知有偏差的東西, 歷史 書便成了我們展示認知不同的工具。還有,語文可發揮的空間也很大。
課本中的丑圖絕不能容忍 。記得生物中有一個沙眼的圖,每次看到心裡都疙疙瘩瘩的,渾身冷冷的,有時同桌之間拿來猛得打開讓你看,於是,很多人趁同桌不在把它畫得美美的。
和老師有關 。在有些課本上還出現了改造的主角。比如老師很切合這個人物特點,於是課本的插畫人物就成了這個老師。再比如某個老師深深傷害了你,來個慘慘的老師象解壓。
據說很多名人也喜歡開 「 小差」塗鴉 ,舉一例:
你在哪本書上創作過呢,是什麼觸動了你,又有什麼故事呢?
你認為這種創造可區分出學霸和學渣嗎?
歡迎留言。
看了這三張被塗鴉過的課本,感慨現在的小學生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復雜了,被一些流行的東西影響的也越來越深,從他們塗鴉的內容可以了解他們所關注的東西——當下流行的 游戲 和一些不文明的語言。
我上小學的時候,非常愛惜課本,都會拿出舊報紙把書方方正正包好,生怕書角,書上被弄脹,都是小心翼翼的,如果期末書還是嶄新,都會以此為榮的。我仍然記得小學學習一篇植樹的課文,那幅圖畫教育我們要不怕幸苦,熱愛勞動,用綠樹裝點環境,我回家後深受啟發,我拿著工具在雨中把樹種下,現在已是枝繁葉茂了,隨著 社會 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游的繁榮,現在的孩子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和樂趣了。
再回到幾副塗鴉,如果在課堂上老師發現這一現象可以成為教育的契機,反問學生想表達的意思,藉此教育學生要愛惜書本更要懂文明用語,還要尊重知識;在家裡見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言傳身教,是否正確引導孩子愛學習,珍惜時間?是否發現孩子接觸不良信息和內容時沒有及時制止?或者把手機教給小孩沉迷 游戲 ,所以家長要擔起孩子的陪伴和引導的責任。
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當今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沒有捷徑,家長在關心孩子成才的同時,不能忽視孩子成人。從習慣、人際、性格、興趣、情緒各個方面給與他們正確的引導,使他們成才成人,做一個具有正能量、積極向上、有遠大抱負和理想的人。
在課本上胡亂塗鴉,往往都是一些心思不在學習上,上課聽不進老師講課,課後應付寫作業的同學常乾的事。不僅在課本上塗鴉,有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還在課桌上私塗亂畫呢。如果你去觀察那些學習成績優秀同學的課本,往往都是乾乾凈凈,且特別整潔的。這說明愛學習和不愛學習,僅從他們對待課本的態度上就能做出區別。
我當學生時,有一股特別好的風氣,學校發的課本都會包書皮,一直到學期末書皮仍在,愛惜書成了我們那時候的當學生的好習慣。如果哪個同學把書弄的臟兮兮,甚至都卷了邊,撕了頁,在課本上亂寫亂畫,老師會嚴肅批評。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今天愛惜課本的風氣就被改變了,有不少學生根本不珍惜也不愛護課本,在上面隨意把自己的喜好畫出來。就如題主所提供的圖片中,手裡拿著槍的兩個,這明顯是男同學所為,平時他極喜歡玩玩具槍。而在上課時或自習時,就會大腦里想 游戲 場面,就會來個即興創作,根本不會認真聽課,或把心思用在學習之中。
透過學生在課本上隨意塗鴉現象,也可以看到家長平時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夠重視。但凡是有心的家長,當發現孩子在課本上私塗亂畫時,都會教育和引導孩子,不要隨意破壞課本中插圖,因為那些插圖都是精心選擇的,只有學會愛惜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再者說那些插圖都帶有一定的審美立意,你人為破壞掉讓老師看到,會對你有什麼印象評價?
如果孩子真喜歡繪畫,完全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鼓勵孩子去學習繪畫,正好把興趣愛好往好的方面加以引導。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家長絕不往這方面想,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透這些容易忽略的現象中看到教育的時機。同時也不會從孩子的亂塗亂畫行為看到孩子心思不在學習上,自然不能正面引導孩子要專注聽課,認真做課堂練習,或者認真寫課外作業。
很多孩子都喜歡隨意地塗畫,我小時候也有這種習慣,記得當時大部分是學得累了畫著玩的,偶爾是心情不好為了發泄情緒。
現在要討論塗鴉的心態,想到幾年前在網上看到的一組被網民戲稱為「杜甫很忙」的塗鴉。語文課本中的原圖是杜甫側坐在石頭上,迎風略抬著頭,面帶滄桑。而塗鴉的杜甫成了機槍手、「絕代佳人」、「杜踐」、籃球運動員科比、火隱忍者、蝙蝠俠、飛虎隊員等。
據報道,這些塗鴉出自初中生之手。當時我感到很有意思,塗鴉者腦迴路清奇。在我看來,這是對中學語文課本杜甫畫像的「再創作」,說明學生很有想像力,繪畫水平也很高,盡管其中有幾張畫得是比較低俗了點。
雖然是學生的塗鴉,卻遭到了一些文化人的極力反對和批判。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認為,杜甫精神是民族之光,絕不容許杜甫形象被侮辱,「惡搞杜甫不能沒有文化底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更是在微博上引用唐代文人韓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一詩,諷刺塗鴉者沒文化。
學生的塗鴉是否真地在有意惡搞杜甫這位偉大的「詩聖」 呢?是否真地說明他們「沒文化」,「沒有文化底線」 呢?我看未必。學生畢竟不能和成人比,他們的心靈還是比較單純,想法也比較單一,他們不可能不知道杜甫是個偉大的詩人以及對中國詩歌的傑出貢獻和深遠影響,他們也沒有什麼理由去厭惡和惡搞杜甫的。
生活中,不當孩子有塗鴉的行為,很多大人也有這種習慣,為什麼這么多人喜歡用這種方式惡搞呢?其實塗鴉背後是有著一些心理的情緒的,但是這些情緒大多數都是對自己有益的一種心理發泄的方式,我們要了解塗鴉的心理情緒,才可以知道為什麼有些人熱衷於塗鴉。
塗鴉的心理情緒:塗鴉是發泄情緒的方法
從兒童時代開始,大家就在紙上隨便塗畫,大了之後,也會在草稿紙背後隨意畫一些東西,畫的東西也都不太一樣:圓圈、方塊等等,因為是隨意畫的,所以畫的東西不一定像一幅畫。為什麼手裡面握著筆就想要隨便塗抹呢?一名心理學家曾說過「塗鴉能把我們從壓力和各種情緒中解放出來。」
塗鴉符號的意義
柵欄:柵欄一般給人一種阻隔的感覺。所以畫柵欄的人可能不想讓別人走進自己,他可能是獨自承受著痛苦,也可能是特別出眾但又不想張揚。
星星或者星號:想要發光發亮,讓自己變得閃耀。但如果分叉太多並且離開了主體,可能是想要分開或者代表著潰散。
鋸齒:具有侵略性。可能是想要表達自己的鬥志昂揚,也可能是積怨太深,想做些壞事。
圓圈:圓形本就是封閉圖形,所以它是一種自閉的表現。它表達出情緒化和想要得到安全感的想法。這是一種自閉的信號,它表達出情緒化、敏感和尋找安全感的特徵。
多數孩子會在某個詞語畫框框或者塗顏色,這是肯定與信心,也可能是完美主義,或者是戰勝自己的願望。所以,對於孩子的無心 游戲 或消遣之舉,家長不必橫加干涉,更不必過於「上綱上線」,讓他們隨意發揮好了。
作為一個曾經塗鴉的學生,長大後來回答這個問題,還依然覺得很有意思。
當然我是不敢直接在課堂的封面塗鴉的,只會在裡面的夾頁,而且是老師不太會發現的地方。
塗鴉的目的很簡單:
1、彰顯個性
以前上學的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喊什麼解放兒童個性。在老師眼裡只有好學生與壞學生的區別,有些孩子就會通過塗鴉來彰顯自己的個性。有一次我在化學課本上塗鴉,被老師發現了,他走來了按住我了的畫,要我好好學習。真的是令人激動,因為受到老師關注了!後來化學老師還和班主任說我畫畫挺好的,讓我辦板報。反正後來再也沒有在課本上塗鴉了,因為有了更好的方式!
2、炫耀畫技
小時候塗鴉的同學會把自己的作品擺出來,大家一起對比看看誰畫的更好!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因為我們互相點評著、鼓勵著,慢慢地就一起比看誰畫的動漫人物更好!大家對於美術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當然還有那該死的勝負欲!
3、樂趣所在
我們那時候真的喜歡塗鴉,覺得課本上的圖案能夠給我們無線的創意!我們只好揮筆表現出來!
4、挑戰權威/吸引注意
就是純粹的挑戰老師權威,讓老師看一看,你看我厲害不!看我把老師天天要用的課本塗成這樣!(那時候我不敢這樣做,但我同學敢。)
其實老師完全不必憂心,愛塗鴉的大多數都喜歡畫畫,老師可以引導他們。比如像我的化學老師一樣: xxx你的塗鴉很有藝術性,我覺得你是不是有美術的天賦,你喜歡畫畫嗎?要不這期的板報你來設計吧! 他們通過別的更積極的手段來獲取了老師的關注,肯定就不會在課本上塗鴉了。
總之一句話,現在的學生個性夠張揚,比我們那時候厲害多了,哈哈哈!
看這些被學生塗鴉的圖片,這是什麼心態,你有過類似情況嗎?
記憶中,很少有學生不在課本上惡搞的,有些還很有創意,有點水平喲!一般都是覺得聽課乏味,信手塗鴉的,個人覺得沒什麼心態問題。當然有些學生也只是美術較有特長,但有學生的塗鴉卻讓人哭笑不得,老師看到也常忍俊不住!
尤其喜歡給課本插圖「添油加醋」——用現在的話說,就叫「美顏」。但是有些塗鴉真的讓人哭笑不得,怪不得有家長看到要被氣壞:開學時就拿著課本找班主任,孩子上課都干美術活?
㈣ 都說是「塗鴉」之作,有何典故
都說是「塗鴉」之作,有何典故 ?
「塗鴉」的由來
「塗鴉」一詞出自一個典故。話說唐代詩人盧仝有一子名「添丁」,幼年時喜歡塗抹詩書,常把書弄得一團糟。為此盧仝戲賦詩曰:「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玉川子集·示添丁》)將兒童頑皮天真的神態活靈活現地表達出來。
後來人們就用「塗鴉」一詞稱隨意寫作或繪畫,也用來比喻書法幼稚,但多用於謙辭。例如,清人徐枋《與楊明遠書》雲:「外一扇乃幼兒塗鴉,亦以申敬。」
祝你開心!!!
㈤ 對於塗鴉方式戲說歷史人物杜甫的做法 你怎麼看
今年適逢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誕辰1300周年,語文課本中的杜甫畫像被部分同學塗成了一些可笑的漫畫,如機槍男、滑板哥、海盜、火
影忍者、寵物小精靈等新形象,"杜甫很忙"這句話很快走紅。之後,李白、
辛棄疾也未能倖免。對此,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也有人不置可否。
對這種塗鴉方式戲說歷史人物的做法,你怎麼看?請闡明你的觀點。
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成理,字數在70個字以內。
:戲說歷史人物是對文化的不尊重。我國是個崇尚傳統文化的國家,杜甫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光。因此,不應該醜化杜甫的形象。 示例二 :娛樂要注意分寸。杜甫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不能用戲謔的方式去對待。所以,對歷史人物要有基本尊重。 示例三:塗鴉並無惡意。在課本上塗鴉本來就是不少學生的共同愛好,它可以緩解學習中的壓力。所以,不必對此過度關注。 示例四:戲說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杜甫的紀念活動。今年是杜甫誕辰1300周年,在"杜甫很忙"的影響下,有關杜甫的紀念活動也趁勢展開。手段另類,但有一定效果
㈥ 假如語文課本的編寫人員,准備就杜甫,李白,辛棄疾等人被塗鴉現象針對中學生召
近來,高二語文課本里收錄的蔣兆和先生所作的一幅杜甫插圖,被各種塗鴉後,在網路上瘋狂傳播,一度引發人們熱議。對此,憤怒者有之,贊同者有之。一方以杜甫「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之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等為制高點,提出決不允許隨意詆毀杜甫形象;另一方以「想像力、創造力是可貴的「、「年輕人通過惡搞事件可能會對杜甫產生興趣」、「乘機擴大杜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為陣地,對塗鴉事件表示理解與支持。雙方各執一詞,僵持不下,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面對無數杜甫的塗鴉圖片,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唐代那個憂國憂民、慷慨悲歌、光耀千古的詩聖嗎?這就是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的杜甫嗎?震驚之餘,對此應該進行一番理性的思考了。
我想,個別中學生塗鴉杜甫應該只是出於游戲心態,反映了青春逆反期孩子們的調皮和幽默,其本質上應該不是刻意侮辱杜甫。捫心自問,當我們也是孩子時,也會對課本上的一些人物插圖進行塗鴉,因此對這些孩子我們不必過分指責。相反,倒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孩子們如此熱衷於塗鴉文化名人,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情緒和心理訴求?我們的教育工作還存在著哪些片面之處?顯然,孩子們對杜甫的塗鴉,並不只是針對杜甫本人,而是對老師、對教育、對社會的一種心理訴求的表達方式,一種情緒上的發泄。對此,作為教育和文化從業者的我們,應該深刻反思。
塗鴉之事到此為止也就罷了,但偏偏有一些好事者「靈感仍在不斷涌現」,藉此推波助瀾,胡攪渾水。塗鴉對象已不僅是杜甫,語文課本中的李白、辛棄疾等插圖紛紛遭到塗鴉,塗鴉圖片的作者已不僅僅是孩子們,從一些塗鴉圖片的效果來看,顯然一些專業級人士也已加入這場「想像力」大比武,再加上一些「網路精英」的肆意炒作,塗鴉杜甫之事發展勢頭兇猛,竟一發而不可收拾。
由於缺乏對歷史的敬畏,缺乏對文化的尊重,杜甫各種塗鴉圖片被網路瘋狂傳播,把杜甫人為地變成了一個可笑的漫畫式人物,客觀上對杜甫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位網友說:「拿杜甫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古人『開涮』,看似無傷大雅,但是炒作和公眾的圍觀,恰恰折射出了當下社會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
但杜甫永遠是杜甫,他一生著詩一千五百多首,其詩歌中彰顯的憂國憂民、關注社會疾苦的動人情懷至今讓人無比敬仰,他不是供大眾娛樂的對象,更不能被當做是惡搞的小丑。我想起了唐代韓愈的詩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作為一代詩聖,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優秀代表之一,作為「中國四千年文化中最庄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聞一多語),理應受到尊重。毋庸置疑,杜甫精神在這樣一個娛樂至上、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或許已經被湮沒了。但越是這樣,我們越要懷念杜甫,越要敬仰杜甫,越不能惡搞杜甫,就像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中所言:「我們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縱了,太誇妄了,太杳小了,太齷齪了,因此我不能忘記杜甫」。
今年是杜甫誕辰1300周年,難道我們要用塗鴉與惡搞這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嗎?
㈦ 杜甫很忙的塗鴉形象
2012年3月,由於網友吳澤林微博上流行一組圖「杜甫的一天」,高中必修3語文課本中的杜甫圖像被惡搞,正在仰天沉思的杜甫被加了幾筆塗鴉,杜甫插圖被高中生們塗鴉成各種形象:端著狙擊槍凝視遠方的,開著坦克向前沖的,戴著墨鏡騎電動車出門的,騎著自行車去買菜的,吃上洋快餐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穿著運動服打籃球的,坐在桌前切西瓜的,變身成惡魔,玩轉千元安卓機的。用網友的話說,「子美(杜甫字)真是個居家好男人」。 這一組「杜甫很忙」的課本塗鴉圖片,讓已經成名1200多年的「詩聖」杜甫,突然又成了「微博紅人」。不少網友紛紛追憶在那些年的讀書時代,魯迅、辛棄疾、李白、關漢卿……這些課本上屢屢露臉的「常客」,此前就被塗鴉過。 其實杜甫很忙圖片在很早就已經火過了,但是為何又再一次爆紅呢,一方面是社會壓力過大,很多學生和上班族藉此娛樂消遣一下,畢竟此次瘋狂傳播的途徑是微博,因此面對著快捷的網路傳播推薦,所以大家更容易來轉發!
80、90後的網友,對杜甫這樣的人物非常的熟悉,都是學過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人物,因此,面對著對杜甫很忙圖片的惡搞,很多一部分是對自己兒時的回憶,有網友戲稱,這是對那些年,大家一起惡搞過的古代人物!
還有一點就是穿越劇情的影響,面對著穿越劇的瘋狂上映,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穿越,但是苦於沒有條件,無法實現,但是這不能阻止網友們的惡搞娛樂精神,因此杜甫,不幸中槍了! 沒被塗鴉過,不算是「大家」
「杜甫很忙」引發了網路熱潮和集體圍觀,圍觀的網友對此評價「據說為了畫杜甫,語文課本都脫銷了」、「沒有被塗鴉,不能算大家」。
在同學們的筆下,寫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辛棄疾舉著「剪刀手」賣萌,背景台詞是「愛殺敵、愛賣萌,我是將軍,我也是正太,我是辛棄疾,請跟我一起『耶』!」清代知名學者藍鼎元,換身衣服就成了肯德基爺爺。
雖然亂塗亂畫課本似乎不太好,但對於學習壓力很大的學生們來說,這種釋放壓力的方式正在流行。
七律-杜甫很忙文/老街味道
冷落詩門車馬稀 一朝驚詫老頭皮喻今諷世爭難見 信筆塗鴉總不宜
幸也斯文堪掃地 悲哉德信早分歧飛鴻有志無人解 盡是寒鴉笑雪籬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宣傳人員稱,2012年恰逢詩聖杜甫誕辰1300周年,館內的紀念活動正在籌備,這個現象引起大家關注杜甫是好事,但因為對象是杜甫,網友創作時也要考慮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傳統文化。
2011年3月26日21點52分和21點53分,對於此事杜甫草堂發了兩條微博:「現階段的一種時尚,一種潮流。我們打開網頁,看到的是:『孩子們的頑劣天性、無邪童真,枯燥課業帶來的繁重壓力,祖國未來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調皮的孩子,無奈的杜甫,『南村群童』再次調侃詩聖,公若在世,何處?拄杖一嘆,宛然一笑而已。」
宛然一笑之後,杜甫草堂又說:「但這是童心嗎?這是幽默嗎?這就是潮流嗎?這值得鼓勵嗎?這已喪失了對人格最起碼的尊重,何況是對這樣一位被尊為『中華民族脊樑』的偉大詩人?包容有尺度,娛樂有底線,世界文化名人值得世界的尊重和禮遇,『杜甫很忙』值得我們思考和反省……」
河南詩歌協會
「杜甫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之光,我們決不允許詆毀杜甫形象!」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杜甫是世界上偉大的詩人,我們應該尊重他、敬仰他。而21世紀娛樂時代,網友塗鴉詩聖杜甫畫像,也可能沒有惡意。如果網友惡搞他,是非常不應該的。
馬新朝說,杜甫是1300年來,為數不多的為底層老百姓鼓與呼的偉大的詩人。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他的經典詩句都是在為底層老百姓吶喊,他的詩句也最能代表最底層老百姓的心聲。他不但是1300年來威望最高的詩人,而且還是全世界最受尊重的詩人之一。
「如果是有人惡搞杜甫,惡意醜化杜甫形象,說明他是無知的、淺薄的、低俗的。」馬新朝說,「我們絕不允許抵毀杜甫形象。惡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沒有民族底線,不能沒有精神之光。我們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發揚光大。」
龍彼德長詩回應
為紀念杜甫誕辰1300周年,杭州著名詩人龍彼德用時近四個月寫了一首長詩《無岸之舟》,全詩八節157行,既有對杜甫一生的精練回顧,也有關於「君與民」、「舟與水」的思考,又有詩人與杜甫間的一場千年「對話」,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對話。「杜甫很忙」事件,將人們的目光轉移到杜甫身上,就此一點具有積極意義。而詩人作此詩,也是為了回應此前網路中「杜甫很忙」事件,通過長詩告訴人們歷史上真正的「詩聖」杜甫到底在忙什麼。
杜甫故里
杜甫故裡布展工作已接近尾聲,很快就將開館迎賓。鞏義市文廣新局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可以借著這股網路勢頭,「聯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回應此事,擴大杜甫故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杜甫研究會
程韜光,河南省杜甫研究會副主席、學者,其力作《詩聖杜甫》獲2011年茅盾文學獎提名。他對「杜甫很忙」的看法頗為開放。
「昨天,接到國內外一些杜甫專家學者電話,問我的看法。我上網一看,不由得笑起來:孩子們太有才了!甚至某種意義上說,對於擴大杜甫在現在學生中的內容了解度,以及讓成年人回味杜甫的生平文章,都有種劍走偏鋒的積極作用。」
程韜光說,實際上,歷史上的杜甫就有種自我戲謔、調侃的精神。
如他回憶童年的詩句: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其頑皮形象,躍然紙上。
又譬如,流寓秦川時,寫的詩《空囊》苦澀而又幽默:「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魯莽,吾道屬艱難。不爨(cuan)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詩人在詩中說,世人以胡作亂為苟得富貴,自己因直道而行只宜艱難窮困相屬,活該到了斷炊、無衣的地步。聊以自慰的是,還有一個小錢為我看守著錢袋子呢。
也許,正因杜甫於貧飢之中意興不減、詼諧風趣的性情,方可支撐其精神,從而頑強地走向一處又一處的人生風雨!但他強調,對於杜甫不能過於「惡搞」。
西安市教育學會
西安市教育學會會長許建國說,從表面上看,雖然這只是學生隨意塗鴉,把插畫重新畫了一下,但其中一些惡搞,甚至是醜化杜甫形象的圖片,折射出校園道德教育的缺失。「也可以說是家庭的行為教育、社會的風氣,特別是網路上流傳的消極或低級的現象,對學生造成的巨大影響。」許建國說,作為教育方,要確立正確的教育方向,端正教育思想,為學生樹立好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寄託。
「今後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學生學會尊重文化、尊重他人,引導他們正確認知真善美。」 炮製所謂「杜甫很忙」現象的網站,拿杜甫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古人「開涮」,看似無傷大雅,但是炒作和公眾的圍觀,恰恰折射出了當下社會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
杜甫塗鴉現象,也給當下社會一個善意的提醒:當下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才可能在他們心目中播種下「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而不是無聊感。對於李白、杜甫詩歌這樣支撐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巨石,人們或許還是應該教育孩子學會「仰望」,而不是視如玩物。
「杜甫很忙」更多地反映了一種社會心態。一個無厘頭的塗鴉引來如此多的圍觀、追捧,其中也許有網友的無聊寂寞,也許有個別人的幕後操作,但不管怎樣,這場對杜甫的「再創作」風潮無疑是在某一點上觸發了社會公眾的興趣點。
如果鋪一張網路紅毯,今天能站在上面的人,杜甫肯定是當仁不讓。
這是有理由的,因為在最近的各大微博和網路論壇中,有關「杜甫很忙」的高中語文課本塗鴉圖片正被瘋狂轉發。在這個圖片系列中,「詩聖」杜甫搖身一變,成為網友戲虐的「微博紅人」。據估計,互聯網上現有的「杜甫很忙」圖片至少有200餘幅,此系列圖片更是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榜。網友戲稱:「為了畫杜甫,語文課本都脫銷了。」
其實,這股惡搞課本、塗鴉名人的風潮早已在網路上開始了,孔子、李白、辛棄疾、韓愈等文化名人都難逃厄運,「杜甫很忙」,是這股熱潮的集中體現,也確實在社會各界引起極大爭議。有人說,這不過是學生們的一種童趣體現,請別大驚小怪;也有網友說,塗鴉惡搞只是學生懷念校園生活,並不影響人們對杜甫的崇敬;「杜甫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之光,決不允許抵毀杜甫形象。」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稱,盡管網友沒有惡意,但這種潛意識的惡搞行為和穿越文化已經觸碰到了民族文化的底線。而杜甫草堂的微博也抱有這般看法,即「網友創作時也要考慮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傳統文化」。
不斷「推陳出新」的塗鴉游戲,盡管能滿足娛樂至上的心態,但大規模群體性的參與恐怕並不僅是「娛樂」這么簡單,透過表象,我們應該看到,這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淡漠與不尊重。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一種文化對惡搞有一個底線,如同印度人就不會惡搞泰戈爾,希臘人不會惡搞柏拉圖一樣,當下的我們是否也該自醒和借鑒,將這股惡搞風剎剎車?不由想起了杜甫《登高》一詩,詩人秋日登高,孤苦愁悶,憂國憂民的悲鬱之情盡現。網友在塗鴉過程中,有沒有體會到詩人的高尚情操和詩中蘊藏的偉大的愛國精神,又是否願意真正走進他、了解他,繼而了解整個中國傳統文化?
對傳統文化的淡漠之情,足以讓人扼腕嘆息。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身特有的文化積淀,我們如果不能做到汲取這些文化傳統所帶給我們的精神養分,那麼至少應該對文化經典保持一顆敬畏之心,這是對先賢的尊重,對民族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無疑,惡搞文化名人風表現的是浮躁心態。怎樣引導年輕人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值得我們警醒和深思。 對於「杜甫很忙」持寬容態度的有之,持反對態度的也不少,誰也不能說服誰。中青報的一篇社論《「杜甫很忙」風靡互聯網:一場快閃式網路狂歡》則是從網路傳播的角度進行了理性的分析,文章說:「今年恰好是杜甫誕辰1300周年紀念,我們也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溫,這種惡搞背後可能有網路公關和文化營銷的魅影。」作者的這種猜想對嗎?
據網友透露,這場網路風潮的背後是專業的公關團隊策劃的,國內著名的營銷人士東方寶便是策劃者。
金陵晚報記者聯繫上了東方寶。他承認這是他的團隊所為。東方寶坦言,「杜甫很忙」這組圖片大部分都是出自團隊成員之手。「這是我們幫一個博物館做的策劃,想引起更多人對那家博物館的關注。」對於博物館的具體名稱,東方寶說不方便透露。
對於有人說這是對杜甫的不尊重,東方寶說,沒必要那麼上綱上線。「就是娛樂一下,這讓大家都記起了杜甫,回憶起初、高中時代,沒什麼不好。」
「我想這也不會入『學者』的眼吧,如果有學者出來反對,那是他們在炒作。」 「杜甫很忙」被代言常州一樓盤
在被各方惡搞之後,這位形銷骨立的經典形象最終還是被地產策劃人盯上了。
不僅僅是杜甫,連火爆的山東「惡狼」事件也是「在劫難逃」。同樣被常州這一樓盤借用。作為幕後推手,策劃人陳環承認,「這是突然的靈感,杜甫在網路走紅產生的名人效應讓人眼前一亮。我們沒有像網上的一些惡搞圖片去攻擊杜甫,而是本著尊重古人,尊重中國文化的態度以調侃的文案進行敘述。通過這樣的一個事件營銷,增加一些項目的知名度。」陳環透露,這個月還會組織業主的孩子,請高校的老師做詩詞朗誦,這是對杜甫和中國文化的尊重。
與此同時,確實不少的企業開始透過「杜甫很忙」這個話題來做企業網路營銷,甚至產生了病毒營銷的擴大效果。
戲說由來
2012年3月21日,有網友貼出幾張中學課本中杜甫畫像被惡搞的圖片,引發網友熱轉(幾百次)。22日,微話題組重點跟進,並確認將之打造成一個激勵網友原創的互動話題。
(1)@微博新鮮事 整理微博上流傳最廣的幾張惡搞圖,拼在一起發布;
(2)創建微話題,將微博新鮮事的單條放入頂部,並在導語中用加紅的文字標明「歡迎各路網友放開想像,參與改編,給@微博新鮮事發私信投稿,我們擇優推廣」。
(3)當天,給與@微博新鮮事 賬號關系比較緊密的幾個漫畫作家微博發私信,鼓勵他們改編杜甫畫像,我們擇優推廣。
(4)從微話題上午推出,到當日晚上,共有30位網友投稿。微話題編輯從投稿以及搜索結果,精選出30幅左右的網友原創,在微話題中製作基於Mid的list推廣。
(5)半日之內,網友原創井噴,大量改編漫畫出現在微話題Feed內。於是,右側相關熱門話題指向該微話題的「原創」+「圖片」+「熱門」的鏈接地址。
(6)在該微話題的Mid的List所推薦的30幅的漫畫中,平均單條轉發數超過1000,而@微博新鮮事 匯總的單條微博轉發超過10000。
說完了自我表功的部分,最後還是從運營角度簡單分析一下此事能火的網友心理因素,算是此前新浪微博是怎麼做到@keso 評價的「對公共事件的超強的運營和把握」的?這個問題另一個側面的補充。
惡搞類的微博帶有很強的娛樂性,滿足了很多微博網友消費輕松娛樂信息的需求。意味著這個話題受眾面廣泛,有成為公共話題的基礎
杜甫的這張圖片網友都非常的熟悉,這種親切感有效降低了轉發傳播時的排斥心理,預估會產生比較高的轉發,能在微博中形成氣氛
惡搞杜甫圖片的指向性非常明確,創作成本也很低,便於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相關內容,確保這個話題能夠在較長時間里持續發酵
在運營工作中,重點注意了初期的主動內容積累,起到了良好的引爆作用。同時,通過運營產品對優質的內容集中展現,又通過演算法機制給了用戶展示機會,形成了良性的循環,最終實現了自運營的效果。
㈧ 杜甫被很忙真的這么嚴重嗎
列印文章發送給好友分享按鈕[提要] 最近杜甫突然被很忙了,一些人滿懷不平,又上升到高度,有的拿民族情感,有的難拿質議論,有的拿出對大詩人的崇敬的理由睥睨,等等不一而足,總之認為這種塗鴉,是對杜甫的不尊重,是對民族文化的不尊敬。 最近杜甫突然被很忙了,一些人滿懷不平,又上升到高度,有的拿民族情感,有的難拿質議論,有的拿出對大詩人的崇敬的理由睥睨,等等不一而足,總之認為這種塗鴉,是對杜甫的不尊重,是對民族文化的不尊敬。 不能否認,這些杜甫很忙,李白HOLD不住的塗鴉,確實是一種文化現象,旅遊景點的塗鴉,無論國度發達與否,不分皮膚色澤,塗鴉一直是一種世界文化現象,但課本上的塗鴉,難道是中國特有?具體來說,這些孩子確實太有才了,不僅想像豐富,而且創作的「塗鴉」作品很有喜感,杜甫被塗鴉的畫片,充滿了現實生活情趣,表現了這些孩子對社會生活的觀察、理解,或者現實社會對這些孩子的折射影響、潛移默化。如果拿素質論,拿民族文化情感論,對這些孩子似乎有點小題大做。 杜甫本身就是現實主義詩人,關注現實,關注民生,寫下了大量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詩句,如「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著名詩句,當然詩人首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比如引發杜甫熱的那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的詩,雖是杜甫當時心境的寫照,可是類似的場景,在浪漫詩人李白的眼裡就是「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心情,說明詩人的生活和情感對詩人的影響有多大,難么為什麼要對孩子的天性上綱上線? 孩子們之所與穿越,一方面和成人世界的「穿越」文化蔓延有關,發生這種現象,恨難說都是借古諷今,以史為鑒,更多的是隨意的「創作」娛樂,這種影響,很難不對在作業考試升學壓力下的孩子們發揮作用,他們如此也就是發泄一下壓力,自我娛樂一下神經。在目前這種公信失調,權威失衡的現實中,孩子們的這種創舉不應該被棒殺,我們應該以一種欣賞的心態加於引導,不應該對孩子的種種出於好奇的「創作」施加更大的壓力,畢竟他們不是主流,也不會對文化的傳播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充其量是文化繁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㈨ 你對塗鴉黃鶴樓有什麼感想50字左右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東游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游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
送走孟浩然後,李白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黃鶴樓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中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㈩ 塗鴉的社會影響
20世世紀,塗鴉在中國慢慢的開始被人們所熟知。大大小小的塗鴉作品在每個城市都有出現,大城市更為明顯。社會上的一些企業商家投資商也都看中了塗鴉這一文化的潛在價值。
當今社會在很多領域都能看到塗鴉的身影
1 夜店,酒吧,籃球場,餐廳,大型演出,舞蹈室等各種場所!
2 服飾,標志,海報,玩具,電子產品,體育用品都陸續出現了以塗鴉文化風格的相關產品!
3 在平面視覺設計上更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雖然我們國家還沒有形成塗鴉之風,但是只要我們稍加觀察,就不難發現身邊無論是高檔名牌,小型派對活動,甚至大型戶外廣告都無不沒有塗鴉文化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