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中國和第三世界各國的關系
中國和第三世界各國的關系基本上都還是不錯的,但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還是利益至上的。我國的外交戰略就是要團結第三世界國家。下面是詳細情況,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第三世界國家的名稱由來
此名詞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志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階級)。冷戰時期,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為表示並不靠攏北約或華約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詞界定自己。
另外,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現在,這個詞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國家,不管他們屬於哪種意識形態。這些國家在學術上也被稱為南部國家,發展中國家,不發達國家和主體世界(Majority World)。
第三世界國家絕大多數過去都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或附屬國,它們取得政治獨立後,還面臨著肅清殖民主義殘余勢力、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它們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毛主席理論
按照毛主席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第三世界首先是一個今日世界性階級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說,毛主席是把今日全世界作為一個經濟政治體系來分析的,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個部分作為相互分離的經濟政治體系來分析的。馬克思曾指出:世界史不是從來就有的,資本主義時代才開創了世界史。我國著名世界史學家齊世榮曾解釋說:世界史不是中國歷史,印度歷史,歐洲歷史,非洲歷史等等的相加。當資本主義時代使全世界變成了一個各個部分相互密切關聯的有機的經濟政治體系時,世界史才產生。而毛主席,就是把中國的國情放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所產生的世界史這個大背景下來認識的。
毛澤東同志在70年代對世界政治、經濟力量作出了科學的劃分,他根據50年代國際各種政治、經濟力量的發展狀況,指出美國和前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是第一世界,亞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於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三個世界的理論對於孤立霸權主義和進一步加強中國同第三世界各國的團結和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歷程
第三世界是在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標志。發展中國家的外部不均衡、外貿的不均衡結構、缺乏外匯、起伏波動的出口收入、債務問題、經濟依賴性。
[編輯本段]第三世界的興起
殖民體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緊密相連的。第三世界正是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在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聯合的產物。它們所經歷的共同歷史遭遇和所面臨的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共同歷史任務,使廣大第三世界國家逐漸認識到聯合斗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亞非會議的召開(1955年4月18~24日)
1.二戰後,亞非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有約三十個亞非國家打碎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枷鎖而獨立;舊的國家政治秩序雖然已被打破,但亞非人民反帝斗爭的任務仍很艱巨。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亞非國家普遍感到應當增進相互之間的友好關系,以推動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的斗爭,因而產生了要求合作和團結的強烈願望。這樣,在印尼、緬甸、錫蘭、印度、巴基斯坦5國總理的發起下在印尼的萬隆召開了這次會議。
2.會議宗旨:促進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討論所面臨的共同任務,以及維護民族主權和廢除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等問題。
3.中國代表團的貢獻:會議期間,由於各國歷史背景不同,社會制度和思想意識等方面存有差異,再加上帝國主義的挑撥,個別國家的代表一度提出「反對共產主義的威脅」,並影射攻擊中國。在此情況下,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的破壞行徑,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原則,贏得了各國代表的廣泛支持,從而避免了會議走向歧途。會議一致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公報體現了反對殖民主義,維護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和促進各國友好合作的精神。
亞非會議的召開,標志第三世界開始興起。
[編輯本段]第三世界的發展
第三世界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國家,佔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發展中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戰略要地,無論從經濟、貿易上,還是從軍事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向外擴張、侵略,把世界10億以上人口的大部分地區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為帝國主義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場所。經過長期的反帝反殖斗爭,這些國家取得了獨立,有些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但由於長期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大多數國家雖然在政治上獲得了民族獨立,但在經濟上還沒有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與剝削。舊的經濟結構並沒有徹底摧毀,一些經濟命脈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國際壟斷資本手裡。發展中國家雖然根本改變了自身的附庸地位,但仍面臨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威脅。因此,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任務。
發展中國家有著相似的歷史命運,面臨共同的任務和願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上取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並實現了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強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新獨立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參與國際事務,開展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的聯合運動。運動的主要內容有:①不結盟運動。反對參加大國軍事集團和與大國結盟。不允許在本國建立大國軍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國主權,共同參與解決國際政治經濟的重大問題。②發展運動。主要任務是變革以控制和掠奪為核心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其行動主要體現為南北對話和加強南南合作,重點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對話的發展。③反獨裁、爭民主的運動。70~80年代達到高潮。隨著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因素的增強,各國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實行普選,加強法制。
世界上第三國家的規定標准列表: (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於7000美元的國家)
. 聖凱茨和納維斯
. 捷克
. 匈牙利
. 墨西哥
. 克羅尼亞
. 波蘭
. 愛沙尼亞
. 斯洛伐克
. 立陶宛
. 智利
. 哥斯大黎加
. 巴拿馬
. 模里西斯
. 拉脫維亞
. 聖露西亞
. 黎巴嫩
. 格瑞那達
. 烏拉圭
. 馬來西亞
. 阿根廷
. 加彭
. 委內瑞拉
. 波札那
. 多米尼加
. 波里茨
. 聖文森特
. 土耳其
. 南非
. 牙買加
. 巴西
. 馬紹爾群島
. 俄羅斯
. 斐濟
. 羅馬尼亞
. 馬爾地夫
. 突尼西亞
. 薩爾瓦多
. 泰國
. 秘魯
. 保加利亞
. 密克羅尼西亞
. 多米尼加
. 蘇利南
. 伊朗
. 馬其頓
. 瓜地馬拉
. 塞爾維亞
. 阿爾及利亞
. 納米比亞
. 約旦
. 哥倫比亞
. 厄瓜多
. 哈薩克
. 阿爾巴尼亞
. 中國
. 薩摩亞
. 白俄羅斯
. 波黑
. 凱普維達
. 東加群島
. 埃及
. 史瓦濟蘭
. 摩洛哥
. 維納阿圖
. 敘利亞
. 土庫曼尼斯坦
. 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
. 巴拉圭
. 菲律賓
. 宏都拉斯
. 烏克蘭
. 亞美尼亞
. 斯里蘭卡
. 吉布地
. 蓋亞那
. 玻利維亞
. 克里巴提
. 喬治亞
. 亞塞拜然
. 印度尼西亞
. 赤道幾內亞
. 安哥拉
. 尼加拉瓜
. 不丹
. 迪沃瑞爾
. 喀麥隆
. 剛果
. 索羅門群島
. 賴索托
. 莫**
. 塞內加爾
. 印度
. 葉門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辛巴威
. 蒙古
. 越南
. 巴基斯坦
. 蘇丹
. 葛摩
. 貝南
. 幾內亞
. 茅利塔尼亞
. 東帝汶
. 烏茲別克
. 孟加拉
. 肯亞
. 海地
. 尚比亞
. 吉爾吉斯斯坦
. 迦納
. 寮國
. 奈及利亞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柬埔寨
. 甘比亞
. 多哥
. 布吉納法索
. 馬達加斯加
. 馬里
. 坦尚尼亞
. 中非
. 查德
. 尼泊爾
. 烏干達
. 盧安達
. 莫三比克
. 尼日
. 塔吉克
. 馬拉維
. 獅子山
. 幾內亞比索
. 賴比瑞亞
. 蒲隆地
. 朝鮮
(完)
⑵ 汶萊、智利、秘魯哪國與中國關系更好
摘要 智利和秘魯與中國的關系都一般,汶萊和中國的關系還可以,與中國關系最好的是巴基斯坦
⑶ 奧古斯托·皮諾切特的外交政策
軍政府上台後,宣布恢復同西方的「傳統聯系」和「拉美民族主義」,公開宣稱智利屬於第三世界,系不結盟國家。軍政權在建立之初便立即與古巴斷絕了自阿連德時期建立起的外交關系,蘇聯等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和墨西哥等一些拉美國家在智利發生政變後同智利中止外交關系,其他也大多停止了同智利的高級官方往來。當時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均先後進入軍事獨裁,六國共同制定了「禿鷹計劃」,旨在打擊同盟國中的馬克思主義「顛覆分子」,游擊隊和他們的同情者。1975年,西班牙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逝世,皮諾切特是唯一出席佛朗哥葬禮的外國元首。
美國在皮諾切特軍事政變後,曾立即向智利提供2400萬美元信貸,以購買小麥;2800萬美元用於購買玉米。美國根據「糧食用於和平計劃」撥給拉美的糧食,有一半給了智利軍政府。詹姆斯·厄爾·卡特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在外交上轉向強調維護西方民主價值觀和捍衛人權,並公開支持拉美國家軍人還政於民的政治民主化浪潮,智美關系逐漸出現沖突與裂縫,美國在人權問題上施加壓力,停止對智利的軍事援助,實行武器禁運並撤回三軍使團,智美關系處於低谷,到軍政府後期,兩國關系實際上已處於一種不正常狀態。1980年智利提出「向太平洋開放」的新方針,注意在繼續改善同美國、西歐關系的同時,重視發展同亞洲、太平洋地區國家的關系。
20世紀70年代,玻利維亞總統烏戈·班塞爾·蘇亞雷斯向皮諾切特政權提出歸還玻利維亞出海口的要求,皮諾切特對於玻利維亞的要求表示理解,表示願意解決。1975年,皮諾切特與班塞爾進行了會晤,同意就解決玻利維亞出海口問題舉行談判,並恢復了中斷多年的兩國外交關系,1977年,智利軍政府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後,皮諾切特拋棄了解決出海口問題的方案,並不再與玻利維亞就出海口問題進行談判。1977年至1978年間,智利與同處於軍事獨裁下的阿根廷瀕臨戰爭邊緣,起因是對於美洲大陸南端的三個小島的歸屬。天主教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兩國間的全面戰爭。這一爭議最終於1984年以和平友好條約的形式獲得解決。智利獲得了對系爭島嶼的主權。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爆發,智利是拉丁美洲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國家。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軍政府就開始關注亞洲市場,提出「立足拉美,面向亞太」的方針。1980年提出「向太平洋開放的方針,努力發展同亞太地區國家間的關系。軍政府時期,智利與中國的關系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各個領域的互利合作不斷深化。1979年智中兩國互設武官處,1980年中智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建立雙邊科技混委會機制,1981年兩國簽署了文化交流與合作換文,1982年簽署1983-1984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此後每兩年續簽一次。兩國外交部於1988年建立政治磋商制度,1989年智中兩國開始進行經濟合作。
在皮諾切特軍政府時期,智利和中國簽署的重要雙邊協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智利共和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1980年10月14日)、《互設總領館協議》(1985年4月29日)、《互免外交公務簽證協議》(1986年4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智利共和國政府文化協定》(1987年6月17日)、《外交部間建立政治磋商制度協議》(1988年8月19日)。
⑷ 智利對中國人的態度
總體來說,兩國關系不錯,但是國家利益決定國家外交,一切都存在變數。
一、中智經貿關系總體情況
1970年12月15日,中智建交,雙邊貿易開始正常發展。
智利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南美國家;第一個同中國簽署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雙邊協議的拉美國家;第一個決定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和第一個與我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拉美國家。
二、雙邊貿易
據我海關統計,2006年中智雙邊貿易總額為88.45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我出口31.09億美元,進口57.36億美元,分別增長了44.6%和15.1%。2007年1-7月雙邊貿易總額達84.2億美元,同比增長82.9%,其中我出口22.7億美元,進口61.4億美元,分別增長了40%和106.3%。
目前,智利是中國在拉美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智利在全球第二大貿易夥伴。
我對智出口商品主要為機電產品、輕紡、塑料製品、家電等,自智利進口主要商品為銅、紙漿、鐵礦砂、魚粉和水果。
三、經濟合作
(一)智在華投資
截至2007年6月,智利在華投資項目105個,合同外資額為1.31億美元,實際投資0.59億美元。智企業在華投資主要在航運、服裝、化工、建材、食品和金屬加工等行業。
(二)我在智投資
據初步統計,截至200年6月我在智利直接投資4.4億美元,涉及的投資領域主要有貿易、礦產資源、加工製造和漁業等。
(三)我在智承包勞務業務
我對智利開展承包工程業務始於1976年。截至2007年6月,我在智利累計完成營業額1.15萬美元。
四、中智自貿區
2005年11月18日,中智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並於2006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是中國與拉美國家之間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目前,協定實施情況良好,雙方企業都表示了較大熱情,利用率較高,協定積極推動了雙邊貿易進一步發展。
五、中智自貿區服務貿易和投資談判
2006年9月7日,中智雙方正式啟動服務貿易和投資談判。目前談判正在進行中。
⑸ 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軍事關系
最近,國際國內就中國南海問題討論非常熱烈。主戰者、妥協者唇槍舌劍,爭論非常激烈。<br>對於妥協者,主要擔心的兩個因素:一是美國介入;二是東盟聯合。關於如果美國介入,我們該怎麼應對,相信不少人,會給出明確的答案。對於美國的霸權政策、美國干涉中國周邊外交政策、干預中國國家領土完整,等等,已經不是最近兩天才有的事情。從過去的直接插手,到現在唆使南海周邊國家加入其陣營對抗中國,對於美國這樣的國家,任何妥協、求和、靖綏,結果只會更加縱容它對中國得寸進尺、恣意妄為。<br>下面簡單分析一下中國與東盟十國關系。<br>1、東盟十國的組成<br>東盟十國組成國有:新加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br>這幾個國家,前五個國家,與中國總體來說沒有發生沖突,新加坡以華人居多,在南海與中國沒有島嶼糾紛;緬甸、寮國雖與中國接壤,但基本沒有領土糾紛;柬埔寨更是中國的老朋友;泰國與中國的關系也基本保持良好。中國對這些國家也有不少支持和援助,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和深化這種友好合作關系,建立牢固的夥伴關系。<br>後面五個國家,中國也對其有過援助,但是結果卻大相徑庭。<br>越南這樣的「兄弟」國家對中國頻頻發難。周邊國家中,越南是從中國改革開放中獲利最大的國家,但是,就是這么一個兄弟國家,侵佔中國南海島嶼最多。外部因素是重要原因,但是越南這個國家對中國關系的主導思想是有問題的,是很不友好的。不是傍著前蘇聯的胳膊,就是抱著美國大腿,反正就是要與中國對抗。雖然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曾不得已採用武力教訓過越南,但是越南卻屢教不改。中國一向講「睦鄰友好」,要求「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共同發展,但是,這些政策卻被越南這樣的國家屢屢專空。中國不教訓一下越南,對內對外都難以令人信服!也給其他國家樹立了極不友善的榜樣,諸如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這些國家,就會跟著效仿、起鬨,瓜分中國的領土,侵吞中國的利益。<br>總體來說,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這幾個國家,沒有越南這樣的小霸思想和野心,與中國的沖突也不是最嚴重、最不可調和的。如果中國在處理了越南之後,在秉持中國領土主權不可侵犯的條件下,與他們進行深度溝通,深度合作,希望能夠喚起他們的良知,重新回到與中國合作的軌道上來。中國-東盟「10+1」峰會在廣西南寧舉辦,中國把南寧確定為與東盟國家發展經貿、文化交流的重點城市,彰顯了中國對東盟國家的重視!<br>印度尼西亞的國情又當別論。印尼國內一直就有排華思想和行動,這些華人很多都是20世紀初或者更早的時候移民過去的,有些是晚些時候的移民。不管怎麼說,印尼國內動則使用暴力手段打、砸、搶、燒華人商鋪、屠殺華人等等,這些行徑總是令人心寒的。中國人民,以及世界人民應當對它多一份審慎。<br>2、近60年來我國國內對東盟關系政策發展簡析<br>60年前,毛主席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建立了新中國,並艱難起步,走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毛主席的「三個世界」的精闢分析,讓中國人民在國際社會贏得了許多朋友,中國與東盟十國的關系良好。<br>30年前,小平同志搞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家經濟條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極大提高,卻在「一個中心」和「韜光養晦」的政策中,偏失了對領土主權的維護。80年代發生了幾次海戰,奪回了南沙幾個島嶼,接下來的「韜光養晦」卻讓越南霸佔了絕大多數島嶼,而沒能及時阻止。對越自衛反擊戰,雖然打出了中國的威風,但是沒有實質性地奪回南海領土。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雖好,但是背後的犧牲和付出更多。<br>江主席率領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秉承小平同志遺志,在繼續發展經濟的同時,堅定維護南海、台海的國家主權性質。雖然有美國的粗暴干涉,但是也曾在96危機的時候,發起強大的軍事攻勢演習,把美國航母逼退幾百海里,也曾在南海把美國的電子偵察機迫降到海南機場。這個期間,我國對南海、台海主權的維護,更多地體現在中美的直接沖突之中。<br>以胡主席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集體,用科學發展觀引領全國人民,以發展經濟與發展軍事兩條腿走路,使我國經濟、國防都得到迅速發展。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三,離超越位居第二的日本時日不遠;軍事發展水平總體居世界第三,我們的艦隊不但東出東海、日本海,往來於第一島鏈之間,而且西出馬六甲,進入印度洋進行常規執勤。最近,又在南海展開大規模行動,維護我國南海權益。我國在保護南海領土主權完整上,應該是力所能及的。<br>現在,我們應該拿出點實際行動,嚴厲打擊霸佔我領土的主要國家,奪回我們丟失的領土!深化發展與東盟其他國家的合作夥伴關系,讓他們從中國的發展中獲益。「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這是中國人民歷來喜歡的一句歌詞,也應當成為我們發展國際關系的一條准則。<br>3、中國-東盟合作發展內容廣泛,內涵深刻。<br>跟東盟國家合作的方式和內容可以有很多。金融、貿易、軍事合作等等都可以在合作范圍之內。<br>中國出售工業產品,幫助其建設工程項目,等等。發展經濟貿易往來可以大大提高和改善東盟國家人民生活水平。中國有比較先進的家電工業、汽車工業、船舶製造工業、飛機工業,這些產品都可以提高東盟國家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水平。<br>東盟國家有很多本地產品,如熱帶水果、種植業產品等等、工業原材料(橡膠、石油、礦藏,等等),東盟國家還有比較好的旅遊業資源,可以成為中國進口來源和旅遊出訪地。<br>中國還可以與東盟加強軍事合作,我們可以與他們在南海其各國海岸、東盟國家以南、以東、以西的海域(比如大巽他群島、蘇威西海、爪哇海,以及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搞聯合軍事演習、海上聯合救護演習等等。<br>中國將本著最大的誠意,最大的善意,謀求與東盟各國發展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br>讓我們不斷維護和鞏固中國在世界上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為開創一個和平、和睦、友好的中國-東盟關系而努力!
⑹ 智利是屬於那裡的國家,跟中國的關系很好嗎
智利本身就是一個國家,智利共和國。跟中國的關系一般。
⑺ 中國與外國的外交關系
中國按照外交關系親疏,從1996年開始將與建交國家的關系分類,按等級由低至高依次為:單純建交、睦鄰友好、夥伴、傳統友好合作以及血盟5種關系。
其中,夥伴關系被分為:合作夥伴、建設性合作夥伴、全面合作夥伴、戰略夥伴、戰略合作夥伴、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戰略」意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問題並在軍事、戰略方面合作以及國際舞台上展開合作。「戰略協作」指除戰略合作的內容外,雙方還將在軍事、戰略的技術方面協作互助。「全面戰略夥伴」:在戰略的各個方面展開合作。
「合作」主要指經濟某些方面的合作;「全面合作」指經濟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
「夥伴關系」是指互不對立,並遵守「求同存異」原則,不攻擊某個特定的第三國。以中國建有夥伴關系的國家或組織,通常屬於中國的鄰國或者在國際有一定影響力。
「建設性」或「創造性」夥伴關系意為:雙方本為敵對陣營,但希望通過合作與溝通,增加互信與雙贏,建設真正的夥伴關系。
雖然交關系的等級可以作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外交關系親疏的一個標准,但它也並不能准確地顯示兩個國家的真實關系。
與中國有血盟關系的國家:
暫無(中韓建交前,朝鮮為中國唯一有血盟關系的國家,但由於中韓建交,中朝外交等級降低為傳統友好合作關系)
與中國有傳統友好合作關系的國家:
緬甸、寮國、柬埔寨、朝鮮
與中國有「夥伴關系」的國家:
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俄羅斯
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越南、巴基斯坦、法國、巴西、歐盟
全面戰略夥伴關系:
義大利、西班牙、非盟、葡萄牙
全面夥伴關系:
英國、德國
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韓國、埃及、印度
戰略夥伴關系:
哈薩克、印度尼西亞、阿根廷、東盟、墨西哥、歐盟、南非、奈及利亞、加拿大
全面合作夥伴關系:
克羅埃西亞、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秘魯、智利、羅馬尼亞
可信賴的合作夥伴關系:
衣索比亞
合作夥伴關系:
烏茲別克、匈牙利、波蘭
夥伴關系:
阿爾巴尼亞、蒙古國
與中國有睦鄰友好關系的國家: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汶萊、
與中國有合作關系的國家
戰略性合作:菲律賓
全面合作關系:澳大利亞
與中國有其他的外交關系的國家:
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美國
戰略互惠關系:日本
⑻ 智利大學發布新書慶祝智中建交50周年,雙方在50年中有什麼合作成就
中國和智利已經是建交五十周年,智利大學還特意發布新書來慶祝智中建交五十周年,這本新書叫做《智中關系面面觀》,會在15日舉辦線上發布會來介紹。這本書講述了中國和智利兩國專家對雙邊關系中面向未來的重大問題的看法。智利外交部長阿拉芒還感謝智利大學做出的“富有遠見的努力”,認為這本書很值得參考學習,還鼓勵智利大學繼續推動新的、更具成果的交流。還說了中國和智利兩國之間在這建交五十年中建立了堅實的友誼,雙方還在學術交流和高校間合作上有廣闊空間。
今年,智利還幫助我國抗擊疫情,智利駐中國大使館發起的“中國幫智利”(China ayuda a Chile)這一團結合作倡議,中國向智利公共和私人機構捐贈了大量醫療衛生用品。 展現了智利與中國的堅實友誼。
⑼ 智利對中國人友好嗎
很友好。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也是中智建交52周年。1970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智利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開啟了半個世紀的友好合作新征程。
52年裡,中國和智利各自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52年前,中智兩國領導人沖破重重阻力,作出建交的歷史性決策。IsabelAllende參議員、RicardoLagos前總統和AntonioSchneider都在他們的文章中回憶了這段歷史。中國有句諺語叫「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永遠銘記SalvadorAllende前總統等智利政治家們發揮的先驅性作用。他們的政治魄力和遠見卓識令人欽佩。
52年來,智利一代又一代領導人敢為人先。智利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南美國家,是第一個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署雙邊協議、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第一個同中國簽署自貿協定並率先實現升級的拉美國家。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連續十年成為智利最大貿易夥伴,是智利銅、櫻桃、豬肉等許多產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近兩年又成為智利最大外國投資來源國。
⑽ 智利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中國和智利有什麼貿易往來
智利是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面的一個國家,對於這個國家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它是世界上地形最為狹長的一個國家,南北長約4352公里,而東西最窄僅有96.8公里,擁有著1萬公里的海岸線,這樣的概念是什麼呢?如果以南北跨度來看,如果放在中國它相當於黑龍江到西沙群島的距離,但如果以平均寬度180公來看想,相當於上海到行會走的距離,是一個擁有著特別奇異地形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