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被稱為華夏還稱為什麼
中國被稱為華夏還稱為神州、九州,中國人又被稱為華夏兒女、漢人、唐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華夏一詞由周王朝創造。最初指代周王朝。現被用作中國和漢族的古稱。在商朝末期,周人聯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統的姜姓諸族(其代表為姜太公),以及遷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進而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周朝,周人自稱為「有夏」(見《尚書》),也稱是黃帝的後裔,因此也自稱「華」「夏」。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
「炎」指炎帝(Yan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Emperor),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
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2. 中國有許多別稱除了「華夏」外還有什麼
「中國」的別名,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中原」等稱呼。
1.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
2.四海,指全國各地,指天下、全國;也可指世界各地,即(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域。另有「豪放、豁達」的意思。
3.中華,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4.神州,俗稱「神州大地」,又名「赤縣神州」、「九州」(中國),是屬於黃種人漢民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5.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2)中國稱華夏還稱什麼擴展閱讀:
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 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有時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但更多的時侯是稱神州。
相傳炎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而黃帝統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縣和神州合稱「赤縣神州「,赤縣神州的范圍「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阯」 。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分別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後來從冀州中分出幽州、營州、並州三州,與原有的九州合計共十二州,所以九州時而又被稱為十二州。
而戰國時代的秦、楚、越、趙、魏、韓、燕、衛、齊、魯等諸侯國的版圖及周王畿全部也是神州(九州)的一部分 ,從禹貢可知沱江、岷山一帶所在的巴蜀地區也是神州的的一部分。
3. 中國的別稱除了神州還有什麼
中國的別稱除了神州還有華夏,中華,九州,赤縣,海內,諸華等稱呼。
簡介如下:
1、華夏。也稱「夏」或者是「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出自《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2、中華。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出自晉桓溫《請還都洛陽疏》:「自強胡陵暴,中華盪覆,狼狽失據。」
3、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詞。
4、赤縣。指華夏,中國。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5、海內。是指國境之內,也就是指全國。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出自《 史記·貨殖列傳》:「漢興,海內為一。」
4. 中國的代稱有華夏、九州、中華還有什麼
中國的代稱有華夏、九州、中華還有「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海內」、「赤縣神州」、「絲國」、「四海」。
1、赤縣神州:中國稱為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包含了九個州。
2、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譯文:神州,中國的代稱。)
3、海內:《史記·高祖本紀》:「威加海內兮歸故鄉」(譯文: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
4、四海:《史記·高祖本紀》:「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大王出身低微,誅殺暴亂叛逆,平定四海,有功勞的人就割地而封王封侯。
5、絲國:在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稱呼中,以古希臘、古羅馬人為代表的歐洲人給中國起的名字最為獨特——「Serice」,意為「絲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作、最早使用絲綢的國家,大概在公元前六世紀,中國絲綢開始輸入歐洲;而絲綢的大量向歐洲出口,則始於公元前二世紀初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以後。
美麗柔軟的絲綢,讓歐洲人對這個遙遠神秘的東方古國充滿了想像,於是就有了「絲國」這個美麗的稱呼。
(4)中國稱華夏還稱什麼擴展閱讀
九州的說法源自大禹時代。傳說堯舜時,發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大禹治水成功後,分天下為九州,也就是九塊可以居住的陸地。
事實上,「州」從字形上看,是河流環繞著高地、山丘之形,每一個「州」,都是一個高於水面的可以住人的陸地板塊。這樣的陸地板塊共有九個,也就是「九州」。
大禹採用「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高處鑿通,低處疏導」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讓洪水快速通過,最終導之流入大海。經過13年的治理,洪水終於全部都向下游流入海中,江河從此暢通,中華大地上也就初步形成了「九州」。
「華夏」一詞最早出現於周朝,用來指代當時的國家疆域。「華夏」一詞中的「夏」與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國號有著直接的聯系。
而「中華」一詞,自古有之,現在更是納入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中。依據現有文獻記載,「中華」一詞產生時間應在魏晉以前,是天文用語,指的是浩瀚星空里的中華東門、中華西門。
5. 中國又稱什麼
中國又稱「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中土」、「禹域」、「中域」、「九州」、「震旦」等。
1、赤縣神州。在中國的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2、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3、華夏。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4、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制《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6. 中國的別稱除了神州還有什麼
1、神州
神州之稱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范圍"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址" 。
2、九州
《尚書·禹貢》認為九州指的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3、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據說,黃帝和炎帝為爭奪部落結盟首領開戰,史稱「阪泉之戰」,這次戰爭以炎帝戰敗而告終,炎帝一族從此並入了黃帝族。
4、中原
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區因為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使得一些夏、商時期的河南省周邊地區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6)中國稱華夏還稱什麼擴展閱讀: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of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7. 中國是華夏,華夏也是中國,中國還有什麼別的別稱
「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7)中國稱華夏還稱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8. 華夏的別稱
別稱:漢地、中國、中華、中夏、九域、九州。
「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9. 我們偉大的祖國可以稱為華夏、神州還稱什麼
中國,又以「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中土」等的代稱出現,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帶,後逐漸帶有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中華民國建立後,「中國」正式成為中國的國家稱謂。中國為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與文明史。
10. 中國的別稱除了華夏中華還有那些
中國別稱 一、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二、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 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 三、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 四、海內,《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 外國叫海外。 五、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 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六、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九、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十、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 《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十一、八州,《漢書·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十二、還有一個不能不說的而且希望大家都要記住(勿忘國恥!!)日本在19世紀開始對中國 的蔑稱「支那」,以為低等的,低劣的,對我們來說這是恥辱我們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