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地位舉足輕重。山西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母體,她在歷史所做的正如一位辛勞的母親:只求付出,不計回報。要想真正了解山西,就不得不了解山西在中國歷史上所做的貢獻。
山西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文明的起源地。以山西具有代表性的舊,新時期時代遺址的出土遺物,揭示了遠古人類生存和發展,以及文明和國家的形成過程。在西侯度遺址發掘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沉睡了180萬年的石頭工具和滅絕了的動物遺骸,其中還有「觀象台」再現了古人「觀天授時」的原理和過程,再現了古人對大自然的奇妙解釋。雖然此前曾經在雲南發現了元謀人遺址,但只是發現了僅僅的一處而已,並沒有發現其他的證據證明這一文化曾向周邊擴展過,而在山西發現的新舊石器遺址則是呈片狀向周邊擴展,這是中國人從山西起源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山西向中國貢獻了商業。說到山西的商業,最先映入人腦海的是明清的晉商。但不可否認的是山西在明清以前的商業地位:絲綢之路開通後,山西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是商品的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同時也是東來商人的聚集之地;而更為重要的是華夏農耕民族同游牧民族重要的交易場所,農耕民族的農產品以及手工製品,游牧民族的馬,牛,羊等畜產品的交易相當發達。試想當時的游牧民族在沒有手工業的情況下,基本上靠著與農耕民族的交易才能夠獲得生產工具和手工業製品,而當時沒有現代化的物流產業,只能靠著邊地商人做媒介。縱觀歷史,游牧民族向農耕民族進攻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草原上遭遇大災害;農耕社會禁止與游牧民族交易;渴望農耕社會的財富,但這其中有一點與農耕民族不一樣,游牧民族不太重視土地而重視人口,尤其像工匠之類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回過頭來仔細想一想,明清山西的金融大亨不也正是靠著與內蒙古,外蒙古以及俄羅斯境內的一些游牧民族的交易才獲得了進入金融行業的資金嗎?應值得慶幸的是清朝把游牧民族和華夏農耕民族統一起來,並且時間長達兩個半世紀,而其他時期要不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分屬不同的政權,要不統一的時間很短(比如元朝),無法完成資本的初始積累。而晉商就崛起於明清這一商業黃金時期。
山西向中國貢獻了她的武力。三晉大地,東有太行,西有呂梁,黃河懷抱,撫天下之背而扼其喉。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奮發圖強,成就霸業,屹然為北方大國,中原屏障,邦國砥柱。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率領他的李家軍從晉陽出發,一路南下,最後建立了唐王朝,而晉陽在唐朝則也取得了僅次於長安的「陪都」地位。在歷史上動盪時期,「則多有佔山西王者,古有朱溫,劉敬之,今有閻錫山,此皆得地利而為之。」作為戰爭主陣地,山西歷史上民風彪悍,尚武之風席捲民間。古諺雲:「何東出將,河西出相」。山西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在於它處於亞洲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分界線上,和平時期貢獻著自己的商業和包容力,戰爭時期作為華夏農耕文明的屏障。山西人在一手拿鋤頭的同時,另一隻手也拿著刀劍。
山西向中國貢獻了他的民族包容力。山西自古以來處於緩沖於游牧和農耕之間。漢魏之際,匈奴內遷。而後數百年華夏戰亂,發生了空前的文化大交匯和民族大融合,三晉地區始終是重點地區。正如姜戎先生著的�0�0狼圖騰�0�3一書中所說的那樣:「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徵服了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一次次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不是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是不是中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本來就是一對兄弟,不管怎樣打得血流成河,但卻是在共同創造中華的文明和歷史。一旦華夏民族在農耕環境中軟弱下去,狼性的游牧民族就會沖進中原,給羊性化的農耕民族灌輸強悍進取的狼性血液,讓華夏族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振奮起來。而如果華夏的農耕民族是在扶不起來時,游牧民族就會入主中原,維持華夏文明,一直堅持到與西方文明相遇。兄弟兩族就使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創造了世界唯一的文明奇跡——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華文明從未中斷,一直延續至今,而且還深深蘊含著民族復興的巨大潛力。」
山西向中國貢獻了法律,准確地說,三晉是法家的發源地和根據地。進入春秋戰國以來,中國思想百家爭鳴,而三晉則以法家見長。李悝的�0�0法經�0�3奠定了他戰國時代法家鼻祖的地位,商鞅在秦國變法是以李悝的�0�0法經�0�3為藍本進行的。出生於趙國的荀子在百家爭鳴中集諸子之大成,他以儒家學說為主體,又融合法家思想,創立了一種適合封建一統的政治治國理論,成為戰國末期與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師,其著作《荀子》流傳後世,影響至深。荀子的學說經其學生韓非、李斯的成功實踐,成為封建社會治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司馬遷在《史記·張儀列傳》記載說「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人也。」
❷ 為什麼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山西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的美稱,保留有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築。旅遊界因此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考古表明,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運城垣曲縣「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
約在1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晉南地區繁衍生息,其中運城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發現的火燒骨,把中國范圍內發現的人類用火歷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約在10—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山西汾河兩岸和大同、朔州一帶,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對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這里是帝堯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區域。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中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
(2)山西是如何影響中國擴展閱讀
山西的歷史文化: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極復雜的連續變調現象。晉語古濁音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字平聲不送氣。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2、戲曲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北宋年間,山西各地活躍多種土戲——這些土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晉南)。
至明代時,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演變出了「蒲州梆子」戲,蒲州梆子後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相結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
清朝中葉,中國戲曲開始了「花部」(即梆子戲)和「雅部」(即崑曲)之爭,山西民間賽戲之風也盛行開來,大村鎮往往同時邀兩個戲班演出,唱「對台戲」。1980年晉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3、節令
山西是歲時節日民俗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夏歷,而夏歷是歷史上夏王朝使用的歷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是夏代的發祥地之一,北部地區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胡漢雜居,形成了地方特色節令民俗。
❸ 古代山西(稱河東)對中國歷史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有什麼重大的影響,蒲板也就是運城在山西及中國的地位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山西境內崛起。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跡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相傳後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舜建都蒲坂(今永濟),禹建都安邑(今夏縣)。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同善鎮的「帝舜故里」遺存;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里坡等。重要文物古跡有芮城永樂宮,它不但建築別致,而且有著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畫,以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此外還有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鶯鶯塔、萬國寺;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稷山的青龍寺;新絳的稷益廟等,都是運城的重要文物古跡。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公候將相、學者志土,代不乏人。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後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漢代絳候周勃,三國名將關羽,隋未哲學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傑」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大將薛仁貴、張守硅、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皆為本市歷史名人。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秀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東大地上都負有崇高聲譽。
(網路搜山西和運城,裡面很詳細。)
❹ 山西在中國的地位
山西是中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一塊富庶之地。歷史上的山西是塊人傑地靈的好地方。遠古時代的「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建於此。
隋末的李世民父子也正是從這里出兵統一中國並建立的讓漢民族引以為豪的「大唐盛世」的。到了清末民初時,山西票號的昌盛更使得山西富甲一方,成為了當時全國的金融中心。
山西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煤、鐵、鋁、銅、金、銀、鈷、石灰石、粘土、石膏、芒硝、鎂鹽等49種,礦區達620處。其中煤、鋁土、珍珠岩、鎵、鉑的儲量居全國之首;鈦鐵、熔劑石灰石的儲量居於第四;長石、石膏、鈷、銅、鍺、金的儲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4)山西是如何影響中國擴展閱讀:
山西省地勢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是典型的為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0.1%。
山西省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水系,河流屬於自產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山西省是黃河與海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省內黃河流域面積97138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133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的37.8%。
❺ 有那麼多個省份,為何偏說「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很多地方都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氣息。在西安,我們能一睹秦漢文化的風采;在北京,我們能夠領略到明清時期的人文氣息;在深圳,我們也能感受到改革開放所呈現的風采。但是,在眾多歷史文化名城中,很多人卻說是五千年歷史看山西,這是因為山西在中國的版圖上,見證了中國歷朝歷代的興衰和變遷。
可見,山西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一個旁觀者的存在,而是擁有著很高的參與度。無論是寺廟還是建築,都留下了歷史的印記。即使它沒有其他歷史文明古都那樣出名,但是山西的那份厚重和內涵,也好似一位老者歷經了滄桑之後,向我們訴說著。
❻ 為什麼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因為山西見證了中國5000多年的發展,山西是中國歷史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省份。
中國歷史,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這是流傳了很久了話語,說中國五千年歷史看山西,並不是說山西就是中國的發源地,而是山西見證了中國5000多年的發展,
在眾多的史料中,提到山西都會有一句話,那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山西是中國歷史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省份,擁有大量的歷史文物,證明山西悠久的歷史文化。
人類從古自今建立家園,首先需要尋找的就是水源,山西有著濃重的黃河文化,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無數的歷史古建築在山西聚集,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形成了如今山西古今兼備的特點,
全國宋、金以前的建築,保存完好的有70%以上在山西,管是國家級的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處。山西被中國歷任君主所重視,修建了大量的軍事重地,平型關、雁門關、娘子關、偏關,就連中國唯一的宋代長城也在山西。
明清時期是山西最為活躍的時代,晉商在明清500年間將中國的古代金融真正的做到了中外聞名,而作為晉商聚集的山西省太谷縣,有一條街道在當時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足見當年晉商的燦爛輝煌。
(6)山西是如何影響中國擴展閱讀:
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中心區域之一。
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國本土發生的文明中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區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
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華夏族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陣地。
上古時期,中原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漸融合於華夏族,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
到春秋後期,雙方的界限幾近消失。在明清時期的五個多世紀里,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葯材、皮毛、金融等各個行業,並把商貿活動由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遠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
晉商的魄力之大、足跡之遠、財富之巨,讓世人認同了「無西不成商」的歷史事實。
山西歷史文化具有不斷變革和進步的鮮明特色,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山西歷史文化的發展證明,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既以先進思想為依據,又是新思想的搖籃。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法家、縱橫家、名辯家和兵家的發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脈,由此形成蔚為大觀的三晉儒學。
❼ 中國有這么多省份,為什麼說「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只是因為山西歷經五千年風雨,見證了中國五千年來的發展。
古時山西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歷史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省份,擁有大量的歷史文物,歷史文化悠久。
從古至今,山西都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與發展,他雖然不是中國的發源地,但在歷史的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山西這片土地上留存下來的眾多文物古跡,也向我們訴說中國五千年來的經歷,所以有了五千年中國看山西這句話。
❽ 為什麼說五千年歷史看山西
一、我們自稱炎黃子孫,堯廟就在山西臨汾,大禹乃是山西運城人,而且臨汾和運城挨得很近。
二、華夏族發源於山西,從堯帝時代,炎黃子孫就從山西這塊地方上發揚光大了。
三、三皇五帝中唐堯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而時間是發生在公元前4700年,也就是從堯舜禹時代到現在大約是5000年,所以說「五千年歷史看山西」。
(8)山西是如何影響中國擴展閱讀: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根據
1、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雄關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
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山西省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
2、中國歷史上,山西僅在為數不多的時間作為某些朝代首都,但是回顧歷朝歷代,山西都作為邊關要塞為歷任君王所重視。
歷朝歷代都有君王在山西境內修築長城,在山西境內最有名的長城關城有平型關,雁門關,娘子關,偏關等,而全國唯一的宋代長城也在山西境內。
3、明清兩代可謂是山西人最為活躍的時代,晉商在明清五百年間將中國古近代金融業做到了真正的"匯通天下"。
簡而言之,從古至今,山西都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與發展,而且一度在歷史的舞台上發揮重要的作用,而留存下來的眾多文物古跡也訴說著千年中國的漫漫歷程。
❾ 為什麼山西在中國歷史和地理上如此重要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女媧補天」的傳說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有了人類繁衍生息。
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建立在晉南。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漢、魏、晉時期,山西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東魏、北齊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
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朝時期,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
山西作為革命老區,在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中,山西是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
解放戰爭期間,山西成為支援全國解放的戰略基地,廣大民眾積極支援前線,大批地方幹部南下或東進、西進,奔赴新區。
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
❿ 為何說五千年中國看山西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那為什麼說中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印證了中國5000多年的發展,山西是中國歷史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省份,山西在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有著多姿多彩,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是華夏文明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說5000年文明看山西,主要是指華夏文明的起源,在山西晉東南,他的歷史文明延續幾千年而不斷,先進思想流傳幾千年而不哭,藝術精華播散,幾千年而不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果結晶,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中的藝術精華,是先組織給後人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中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