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和美國是怎麼結仇的 我想了解一下美中關系的歷史。謝謝
中美是洋務運動後,開始有往來的
歷史背景是中國結束太平天國運動,需要改革;美國結束內戰,走向世界
當時的清廷意識到落後,國家需要改革,和美國意識到經濟需要擴張,改變讓兩者相遇了,但雙方基本沒有仇恨,甚至還有合作,比如曾國藩贊助的留美學童
期間八國聯軍開始,也有過沖突,但美國只是參與者,不是主導者,規模小,影響也不深,而且在八國聯軍中,美國是最不主張殖民中國的,清末民初美國還主動歸還部分庚子賠款,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和醫療事業,比如燕京大學後面分為北大和清華,還有國內一流醫院,都是出於美帝之手,抗日時期直接對中國捐錢捐命捐武器,美國做的不錯哦,直到二戰結束,中美都是合作關系,無論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對美大體都處於合作關系。甚至當時的延安都跟美國有一定接觸,這里大概40年的時間里是這樣的。這段時間對中國後來的幫助非常大,接下來的新中國現代化建設方面影響之深遠,超過任何一個國家,蘇聯更多的培養軍事人才,現代化方面人才不是很多。60年代新中國的原子彈專家鄧稼先等,錢學森等火箭專家,以及醫學等各方面現代化人才,都是之前美帝給中國培養的,沒有國民黨在美國培養的現代化人才,新中國50-70年代各種國防建設和基礎建設都會大打折扣,盡管那時候我們都很仇恨他們。
---------
2. 但是從1946年開始,國共內戰美國支持國民黨,到內戰結束,大陸跟美國關系就緊張,但也不算很差
真正結仇是從1950年朝鮮戰爭開始,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中國出兵朝鮮,中美切底撕破臉,長達20多年的中斷和仇恨,出於某種需要,國內上下各種仇恨美帝,各種宣傳美帝如何如何邪惡,直到72年尼克松訪華
朝鮮戰爭,不是資源戰爭,是意識形態沖突,也正是如此,所以現在爭議比較大,但國內主流界還沒有公開反思過,也不允許反思,只是歷史和政治學術界內部在反思,因為這是沒有直接利益沖突的戰爭,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沖突,這種仇恨是人為,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期中更多的是異常沉重的災難,民族浩劫
-----------
3. 在1979年建交到2010年前後奧巴馬重返亞太之間的這段時間,中美合作相對也還可以,雖然中後期有96年台海危機,99年大使館事件,01年南海撞機事件,但總體還可以,合作大於沖突。尤其是越戰後,改革開放開始後進入80年代,簡直是中美的蜜月期,跟同盟國關系似的,各種互動。出於國內政治需要雖然中下層和中小學教科書還在整體打倒美帝,但是高層卻看的非常清楚,積極主動和美國合作,這是中國大國智慧的體現,這里鄧小平是蜜月期最大的推手,也是他最偉大的之處,主動帶領大家向全球最發達的文明學習,耽誤了50-70年代的黃金發展期後,終於有了最近40年多的高速發展,當然在蜜月期美國也有獲利,不過中國獲利顯然更大
4. 但2010前後,美國重返亞太,又開始了所謂的仇恨,與之前不同,這是大國地位的沖突,跟以前的意識形態不一樣,也不單純的資源問題,是一個山頭不能有兩支老虎,一條街上沒有兩個老大,一個村莊沒有兩個惡霸的問題,一個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不可能有兩個超級大國來主導世界的問題
縱觀美國發展史,從20世紀初崛起之後的所作所為,在這20世紀的100年裡頭,不管是前期的英國、德國、還是中後期的前蘇聯、和後期的日本,或者現在中國,只要你是世界老二,我就要打壓你,因為只有世界老二才能威脅老大的地位!
這不是中國所能決定的,也不美國自己能決定的,這是所有有生命力事物的本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競爭,換誰誰一樣!就算不感謝美帝,也千萬別怪美帝,畢竟別人曾經幫助你那麼多,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像曾經的美帝那麼美好,美帝自身也回不到曾經了,現在只有讓自己強大才是重要的
『貳』 中國美國怎麼了
中國的國力增強,經濟上大有取代美國龍頭老大之勢。
而軍事上,美國仍是龍頭老大,這個矛盾的存在,摩擦是必然的。
『叄』 美國現在對中國是什麼態度
西方主流意識上普遍瞧不起中國,現在更有向東南亞擴張的趨勢,你想想看,我們的地緣政治最多隻能算在北偏西方向有突破口,包括周遭小國也看不起我們,東南面有第一島鏈重重封鎖,西南阿三對我們虎視眈眈,北國的毛子其實是唯利是圖的傢伙。
中國不可否認有著博大的胸襟,但是缺少一種霸氣,我們可是主動放棄了日對華賠款,而隨我們一同放棄的有加拿大等國,你說加拿大受到日本多大傷害?我們又受到多大傷害?我們是反法西斯戰爭中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們對死去同胞的靈魂就是這樣玷污的么?自己都不尊自愛,怎麼能要求別人來尊敬你,戰敗後日本對美國所臣服,而更加看不起中國,我們一直在舉以色列與德國的例子,正是猶太人的咄咄逼人為他們贏得了地位,能讓德國人甚至世界尊敬他們,我們一直在重提日本的過錯,其實自身就有很大問題。
中國人的虛榮心太甚也是一大主因,為了充面子,已經到了崇洋媚外的地步,對外國人十分尊敬,甚至已經擁有超國民的待遇,而對自己的同胞卻不那麼親切,還記得文革么,光餓死的人就快有抗戰人死得多,更別說還有被折磨死的了,我可以確切地說文革我們並沒有反思到位,就已經改革開放走進新時代了。而現在電視劇的主流還是與七八十年前的日本人作戰,請問我們的歷史書描述抗戰的部分比日本人的還少,我們再提抗戰,,,,編一些不切合實際的劇本,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不真正去了解去展示現在的日本,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上次看到被引用在日本人的一篇文章里,這是中國的兵法啊!把自己的精華拱手相讓,卻吸取一些消極的東西,這和晚清有何區別?
就說這么多,總之一個民族只有自己先自尊自愛才能讓其他民族去尊敬你。
『肆』 美國封殺中國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什麼
美國封殺中國的真正原因的話,是因為中國的吧,現在越來越強大了,他已經在技術方面越來越接近美國了,甚至說超越美國了,所以說美國他的特權就受到了挑戰,她就不能像以前一樣,以較小的付出,獲得較多的利潤了,所以說他要把這個事都打壓下去,他要保持它的領先性
『伍』 昨天美國跟中國發生了什麼事
沒有事發生,美帝一直在我國南海挑釁我國已經習慣了,只是昨天是美帝一手導演的南海仲裁案的宣判的日子,說是要剝奪中國對南海一些島礁的所屬權,不過由於國際法不能幹涉主權國家的內政更不能剝奪主權國家對領空、領土、領海的所屬權利,所以南海仲裁案的判決書就是一紙空文,我國政府包括台灣地方政府都宣布南海仲裁無效,不會遵守其宣判結果只會按照現有的由我國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大陸政府提出的南海9端線和台灣提出的南海11端線的方案!
『陸』 美國對中國做了什麼
1909年,「庚款獎學金」設立,美國退回第一批庚款,庚款公費生應運而生;1910年,成立「清華留美預備學校」。
1924年,美國國會二度通過同樣法案,再次退回部分庚款,成立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考取庚子賠款而留美的中國學生,諸如梅貽琦、胡適、竺可楨等人,在未來甚至更長久的時間里,以他們的思想學術,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了無數的中國人。
創辦了N多教會學校和醫院。此不贅述,僅以劉少奇於1949年7月4日給斯大林的報告中為例:僅僅英、美兩國,在中國設立的專科學校與大學就有31所,神學院32所,圖書館29所,文化團體26個,中學324所,小學2,364所。
『柒』 現在美國和中國處於什麼情況
現在美國處於國內大選、疫情嚴重失控、種族對立、經濟嚴重衰退,的混亂時期。而中國處於政治穩定、疫情控制、民族和睦、經濟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
『捌』 美國又沖中國發難!拜登政府推出重磅抗衡中國法案意欲何為
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提出長達283頁的《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宣稱將「動員美國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日益崛起的全球力量」。這項法案是美國在面臨內外政策困境之時,兩黨欲借對華政策凝聚共識的行動,同時國會借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尚未出台之際,意欲塑造新政府的對華政策框架。
根據參院外委會網站,法案內容主要包括五部分。其一,「投資於競爭性的未來」,分別在科學與技術、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術等領域授權拜登政府與中國競爭和對抗。其二,「投資於盟友與夥伴國家」,重申美國對印太地區盟友和夥伴國家的承諾與支持,要求提升美國在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中的領導地位,並在全球應對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挑戰」。其三,「投資於美國的價值觀」,要求拜登政府插手中國的香港、新疆等地區事務。其四,「投資於美國的經濟方略」,要求拜登政府對抗中國「掠奪性的國際經濟行為」。其五,「確保戰略安全」,在核與彈道導彈問題上與中國保持接觸。
此外,美國國務院的相關表態也表明政府與國會在此問題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識。在被問及這項法案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說,與中國競爭原本就是拜登政府面臨的決定性挑戰,因此國務院樂於與國會攜手合作。加之,參院外委會發布上述法案的當天,美國商務部宣布將7個中國超級計算機實體列入「實體清單」,雙方緊密配合的態勢相當明確。
整體上看,美國國會在此時推出這項針對中國的法案,只能證明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自信正在喪失,不安全感正在加劇。當前的美國正面臨多重危機:新冠疫情尚未緩解,經濟復甦的壓力巨大,國內槍支暴力、種族歧視問題前所未有的嚴重,國際上朝核、伊核問題仍然缺乏應對良方。然而,即便如此,民主與共和兩黨的惡斗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雙方在經濟刺激、減稅還是增稅、移民改革、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上難以達成共識。拜登上台將滿三個月,許多政策主張只能通過行政命令實施,足見兩黨協作難上加難。
在此背景下,樹立中國這樣一個「戰略競爭對手」,成為凝聚兩黨共識的唯一方式。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對華全面遏制與打壓措施,不僅嚴重毒害了中美關系的氛圍,其政策影響仍在發揮消極的作用。另一方面,迫於美國國內保守勢力的壓力,拜登政府也不能輕易轉變對華政策。這成為美國新政府上台以來,雖然在多個領域撥亂反正,唯一在對華政策上建樹很少的根本原因。目前看,美國政府似乎更傾向於利用國內要求對華強硬的所謂民意,從而構建與中國競爭的強大 社會 基礎。在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尚未正式出台之際,國會急匆匆拋出上述法案,也有給政府「定規矩」的考慮在內。
『玖』 2020年中國與美國的關系為什麼變成這樣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應該由專業人員回答更權威,個人分析幾點,僅供參考:
1、中美以及東西方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的不同,美和西方骨子裡從沒把中國當成是合作夥伴,打壓、排擠、提防的動作,從頭至今就沒有停止過。
2、中國日益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尤其是經濟總量排到第二位,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當初日本排到第二位的時候,我們可以回頭看看,美國對日本做了什麼,同樣是遏制打壓。
3、制裁、打擊中國,是美國國內政客的政 治需求,每逢美國換屆大選,必定會把中國、俄羅斯這些獨立自主發展的大國作為攻擊的目標,已經成了規律。
4、中國越是堅強、越是發展的好,他們就越害怕,以中國的仁政雖然無法理解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的做法,我們不多事,但決不能怕事,我們有信心也有實力在反對抗中強大自己。
『拾』 拜登「放水」,美國升溫;熱錢來了,中國怎麼辦專家:穩住
白宮消息,當地時間3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宣布逾2萬億規模基礎設施計劃。 周三美股收盤走勢分化,道指跌0.26%,納指漲1.54%,標普500指數漲0.36%。美股大型 科技 股集體上漲,蘋果漲1.88%,亞馬遜漲1.27%,奈飛漲1.61%,谷歌漲0.78%,Facebook漲2.27%,微軟漲1.69%。
美國經濟或升溫
工業股和材料股或成基建法案最大受益者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周三在接受美媒采訪時表示,拜登政府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計劃不僅能夠打破美國過去20年裡「低增長、低通脹」的大環境,還能讓美國經濟恢復到一個更正常的狀態。
「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一直處在一個不正常的環境,我們處於一個不平衡的陷阱。」 斯蒂格利茨說,「不平衡意味著人們沒有需求,需求缺乏意味著我們不去投資,我們一直處在這樣一個糟糕的循環中。所以,我很樂觀,這(基建計劃)將帶領我們走向一個強勁增長的新時期。」
自2000年以來,美國經濟一直處於約2%的增長區間,經濟學家也總在討論美國經濟增長緩慢是否因為美國國債不斷增加、經濟不平衡一再加劇、投資減少或其他可逆轉因素,還是因為美國的老齡化和自然因素。
斯蒂格利茨表示,如果拜登的基建計劃被簽署成為法律,美國經濟會因此升溫。
此外,分析師們認為,工業股和材料股可能是基建法案的最大受益者,還有美國小型股,這些股的銷售與美國資本支出周期高度相關。
具體到個股來看,策略師們對1986年以來標普500指數成份股公司進行了篩選,以找出對美國私人非住宅固定投資組成部分銷售增長最敏感的公司。
對於非住宅固定投資敏感度最高的公司包括:能源基礎設施公司金德摩根、油田設備運營商NOV以及醫療地產投資信託芬塔公司等;對於技術設備投資敏感度最高的是制葯公司因塞特醫療、微晶元設備製造商拉姆研究、電力公司中點能源等。
此外,對知識產權投資敏感度最高的是網路服務提供商阿卡邁技術、 旅遊 服務提供商Booking、互聯網零售商亞馬遜以及網路設備製造商瞻博網路等。
對中國貨幣政策影響有限
這個行業或將受益
業內人士曾經對拜登政府的基建計劃做出過判斷,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對於中國來說,美元放水,一方面將影響到匯率;另一方面,市場資金會更加青睞中國穩定的市場,導致國際熱錢湧入中國。
不過,中泰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陳興此前對媒體分析稱,在本輪經濟復甦中,中國貨幣政策調整和利率走勢都領先美國。加上我國美元儲備充足,美國各項政策對我國影響有限。
此外,在近期,部分新興市場為了抵禦通貨膨脹的壓力宣布加息。市場中部分觀點認為,新興市場國家加息引發市場對於中國央行可能跟隨加息的擔憂。
而交通銀行投研團隊撰文指出,當前中國加息的可能性不大。該團隊指出,一方面,當前國內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但核心CPI顯示國內需求仍然偏弱,豬周期也進入下行階段,PPI向CPI的傳導鏈條可能並不順暢,中國內生型通脹壓力無需過度擔憂。今年央行也明確表示目前不存在持續通脹的壓力,貨幣政策大幅收緊的概率不大。
另一方面,中美利差仍處於較高水平,中國資本外流壓力相對有限。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保持 健康 、經濟結構逐漸優化、金融開放穩步推進,中國市場對全球資本仍有較強吸引力。
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以下簡稱建行金融市場部)官微在北京時間4月1日上午點評時指出,拜登的基建計劃或許將在國會遭受挑戰。
建行金融市場部認為,如果拜登的基礎設施法案獲得通過,加之美國地產目前仍處上升周期的實際情況。那麼,未來或將出現低庫存、高房價、高景氣度將繼續刺激開工,相應美國進口需求結構或從行業中下游向中上游轉移,鋼材、水泥等建築材料行業及主要出口國或迎來連鎖利好。
該部門相關分析師表示,我國鋼鐵企業也很可能因此受益。
美國鋼鐵協會數據顯示,截至3月中旬,全美鋼鐵產量1787萬噸,同比下滑6.8%,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鋼鐵生產國,鋼鐵產量佔全球超50%,國際競爭優勢明顯,有望「分得一杯羹」。考慮到海外消費品庫存偏低、疫苗采購需求、全球製造業復甦,海外供給缺口仍會繼續支撐中國出口進而支撐生產。
考慮到美國基建刺激、大規模財政刺激新增的需求對我們出口的正拉動,我國出口基礎仍相對穩固。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通脹雖然目前還在相對低位,但產能利用率、庫存等數據表明,國內供需已處於緊平衡。而近期各地、各企業迅速推進的「碳達峰」目標,必然會導致今年鋼鐵、水泥、煤炭等產量削減(短期內,技術水平提升有限,控制碳排放的主要途徑或仍為控制產量),屆時輸入型通脹和國內減排減產的疊加,或對中國乃至全球通脹水平產生新的關鍵性影響。
(綜合華夏時報、21財聞匯、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交通銀行投研團隊等)
富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