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畫的由來,及古代中國畫叫什麼名字
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
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文人墨客是以具體畫種或題材為名稱的,例「山水、花鳥、寫意、工筆等」更有詳細點的加上了作者、作品名稱、作品篇幅等。例如「張擇端工筆長卷清明上河圖」如果要一概而論的話,文人稱之為「丹青」。
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
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這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㈡ 什麼叫中國畫
中國畫就是中華民族創立的一種繪畫藝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東方藝術魅力。
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技法和美學意蘊都與其他畫種有別。中國畫的顏料以墨為主,以礦石顏料設色為輔,用各式毛筆在特製的宣紙或絹素上繪畫。
中國畫的基本畫法可分為工筆和寫意兩大類。在題材上有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中國畫的風格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貴情思而輕事實」,要求「意在筆先,畫盡意在」。
中國畫的基本技法就是用筆、用墨、用水、用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畫派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中國畫也吸取了一些新的技法,探索各種創作方法,使這一古老的畫種有了更加豐富多彩的面貌。
另外,中國畫與中國書法、詩文及篆刻緊密結合,相互影響,形成一種詩書畫印合為一體的獨特藝術,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畫的藝術價值。一幅中國畫必然有詩,它包括詩詞、文賦、佳句、感想、落款等,總稱為題跋。這些題跋是用書法來表現的,書法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畫面質量。書法題跋是中國畫構圖的一部分,可起調節、襯托畫面的作用。印在國畫中起到豐富畫面、提起精神之作用,可謂「萬墨叢中一點紅」。印章除與畫面內容相呼應外,本身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㈢ 國畫的來歷為什麼要叫國畫
1、中國畫歷史悠久,在東周墓葬中出土過最早的畫作「祈禱的女人和夔龍」,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國畫和西方繪畫的原則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現代國畫的發展也開始吸收西方繪畫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體解剖的准確等,也有畫家將國畫的意境用於油畫創作上。
2、國畫的特點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與西洋畫作比較,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景響,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可以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
現」的藝術。
㈣ 什麼是中國畫
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為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明 張宏 《擊缶圖》
「意在筆先,畫盡意在」
中國畫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獨具特色,自成體系。它主要使用中國式的毛筆、煙墨、宣紙、絹素、硯瓦和顏料等工具、材料,通過一整套以線條為主的獨特的傳統表現手法,描繪物象的形體、氣韻、質感;並與詩文、書法、篆刻結合起來,以中國特有的裝裱工藝裝潢畫幅,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強烈的民族風格。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國心源」,「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意在筆先,畫盡意在」,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著力於意境的表現,以氣韻生動見長。近現代中國畫在繼承筆墨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方法,表現能力又有新的提高和發展。中國畫按作者分,有院體畫、文人畫、工匠畫等;按技法分,有工筆、寫意、半工寫、重彩、淡彩、白描、水墨等;按題材分,主要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等(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6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10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8類,元明之後還有分為13科)。中國畫的畫面形式有壁畫、屏障、手卷、立軸、橫披、冊頁、扇面等。
明 沈周 《廬山高圖》
色中有墨,墨中有色
很多中國畫不用顏色,依靠墨的深淺濃淡的變化,使人產生有色彩的感覺。用顏色的,叫「設色」。中國畫設色,一般「隨類賦彩」,即以對象固有色為主,近濃遠淡,凸淺凹深,做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設色的主要方法有:(1)渲染:按原來筆墨運行的筆路著色,從淡色始,或一次著色,或逐次加深。(2)暈染(又稱「平染」):先用大筆蘸上清水將畫的局部或全幅濕潤,再用吸水紙鋪其上,吸取多餘水分,然後用淡色輕輕塗上,因而無濃淡、深淺變化。(3)承染:先用一支蘸色的筆上色,再用另一支蘸水的筆用水化開,或由淺至深,或由深至淺,層層罩染。此法多用於工筆畫的局部著色。(4)高染:將畫面形象的高光處(突前部位)染重色,凹陷、陰影處染淡色。(5)托染(又稱「邊染」):在畫面上白花、雪梅、冰山、淡月等等白色之物旁邊染以花青、淡墨或他色,「烘雲托月」,使白色更明顯。(6)破墨:在墨色未乾時塗色,使色、墨浸潤,相互溝通。多用於寫意畫,生動活潑,富於效果。(7)和墨:用墨調色,一下筆便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六法」與「六要」
「六法」即品評中國畫的六項標准,「六要」即對繪畫創作的六項要求,你知道嗎?
南朝齊肖像畫家謝赫在他的畫論名著《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品評人物畫的六項標准,後也應用於山水、花鳥等其他畫科,並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其內容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一作「傳模移寫」)。
古代畫論中提出了對繪畫創作的六項要求。有兩說。五代後梁畫家荊浩在《筆記法》中說:「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北宋劉道醇在《聖朝名畫評》中則說:「所謂六要者:氣韻兼一力也,格制俱老二也,變異合理三也,彩繪有澤四也,來去自然五也,師學舍短六也。」
「工筆」與「寫意」
宋 李公麟 《五馬圖》
元 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
隋 展子虔 《游春圖》
五代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工筆又稱「細筆」,與「寫意」對稱。指中國畫中工整、細致、縝密地描繪物象的技法。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精細地描繪對象,不敷設其他顏色。如宋代李公麟的《五馬圖》、元代趙孟堅的《歲寒三友圖》等。工筆重彩,不僅線描工整細密,而且敷設重色,絢麗多彩。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在中國繪畫早期,工筆重彩佔有主要地位。壁畫、民間年畫,亦大多是工筆重彩。這種作畫技法至今仍受到廣大畫作者和觀賞者的喜愛。
㈤ 什麼叫中國畫
中國畫就是中華民族創立的一種繪畫藝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東方藝術魅力。
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技法和美學意蘊都與其他畫種有別。中國畫的顏料以墨為主,以礦石顏料設色為輔,用各式毛筆在特製的宣紙或素絹上繪畫。
中國畫的基本畫法可分為工筆和寫意兩大類。在題材上有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中國畫的風格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貴情思而輕事實」,要求「意在筆先,畫盡意在」。
中國畫的基本技法就是用筆、用墨、用水、用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畫派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中國畫也吸取了一些新的技法,探索各種創作方法,使這一古老的畫種有了更加豐富多彩的面貌。
另外,中國畫與中國書法、詩文及篆刻緊密結合,相互影響,形成一種詩、書、畫、印合為一體的獨特藝術,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畫的藝術價值。一幅中國畫必然有詩,它包括詩詞、文賦、佳句、感想、落款等,總稱為題跋。這些題跋是用書法來表現的,書法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畫面質量。書法題跋是中國畫構圖的一部分,可起調節、襯托畫面的作用。印在國畫中起到豐富畫面、提起精神之作用,可謂「萬墨叢中一點紅」。印章除與畫面內容相呼應外,本身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㈥ 中國繪畫的由來
中國的繪畫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七千餘年的歷史。
最初的中國繪畫,是畫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漸而發展到畫在牆壁、絹、和紙上。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筆和墨,以及天然礦物質顏料。在無數畫家不斷探索、創新的努力之下,逐漸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並有著自己獨立的繪畫美學體系。
從山東、甘肅、內蒙古、新疆以及東北各地的原始岩畫及1986年發現於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地畫來看,它的歷史已不下5000年。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明清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隨著封建社會的崩潰,外來繪畫藝術不斷傳入,豐富了中國繪畫的體裁。中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使畫家從中得到吸收和借鑒,中國繪畫創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油畫、水彩畫、漫畫、宣傳畫等相繼發展起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各個畫種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有關中國繪畫的起源問題,像有關中國歷史的起源一樣,令人不可琢磨。究竟中國的繪畫開始於何時?何地?是何人所創造?這一謎團千年以來一直縈繞在歷代美術史研究者的思緒中。唐代的張彥遠在他的開創性著作《歷代名畫記》中,將中國繪畫的起源追溯到傳說時代,指出那時的象形文字便是書寫與繪畫的統一。而在他看來,圖形與文字的脫離,才使得繪畫成為一門專門的藝術,探討繪畫技巧的工作則晚至秦漢才開始,魏晉時名家的出現,才標志著繪畫臻於成熟。這1000多年前提出的有關早期中國繪畫發展的理論至今仍基本成立。所不同的是現代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史前和歷史早期繪畫形象的實物,不斷增加著我們對早期繪畫藝術的了解。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造型藝術,在彩陶及繪畫、陶塑和雕刻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
我們習慣上把從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開始,經過商、西周直到到春秋、戰國的這一時間段統稱為先秦。由於銅器和鐵器的相繼發明和推廣,加上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擴大,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各種手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除了為禮教服務的青銅藝術、商周的玉石雕刻及戰國的彩漆木雕以外,寓有興廢之誡的廟堂壁畫及人物肖像畫,受到了先秦統治者的普遍重視。但直到本世紀初,對於先秦繪畫的研究還只是憑借著那些並不完全和豐富的記載進行的。在長沙等出土的帛畫與漆畫,為探討先秦繪畫藝術的面貌,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史前繪畫
我們對史前繪畫的了解是從出土的彩陶及遍布全國的岩畫遺存中得來的,而今天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作品的創作大多出於宗教和巫術的目的,並不是出於審美和欣賞的需要。
繪畫的萌芽
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著石器製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只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代的紋飾。但,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岩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制。內蒙古陰山岩畫就是最早的岩畫之一。在那裡,我們的先人們在長達一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這類圖像,這些互相連接的圖像把整個山體連變成了一條東西長達300公里的畫廊。據推測,是宗教或巫術的感召促使先人們不辭辛勞地創作了這些圖像。類似的圖像還可以在蘇北的連雲港孔望山將軍崖岩畫遺址中見到。
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
探討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我們仍然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處邊遠地區的神秘岩畫。在雲南滄源發現的岩畫反映了人類的活動,包括狩獵、舞蹈、祭祀和戰爭。岩畫的構圖更趨於復雜,所表現的內容也由單個的物體發展為互相關聯的具有動感的人。它們的存在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然,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們在繪制岩畫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的邊界的限制,岩面也並沒有作任何的處理,它們的創作是無拘無束的。
這一切的改變源自於陶器和木結構建築的出現,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藝術家們馬上就發現這些材料是絕好的作畫之處,於是,繽紛的色彩和豐富的紋樣出現在這些器物上。以質朴明快、絢麗多彩為特色的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案,是我國先民的傑出創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數量的彩陶。仰韶類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魚紋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尋味,關於這種圖案具體的含意一直在猜測之中。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的圖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繪制於陶缸上的《鸛鳥石斧圖》,出土於河南臨汝閆村。該圖以寫實手法所描繪的鳥、魚及斧據說代表了鸛氏族兼並魚氏族的歷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描繪了氏族成員歡快起舞的景象,堪稱新石器時代繪畫藝術的傑作。
㈦ 什麼是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璜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㈧ 什麼叫中國畫
國畫,又稱「中國畫」,我國傳統的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它是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地宣紙或絹上作畫,題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兩種,富於傳統特色。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以前的國畫都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
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㈨ 什麼是中國畫
中國畫(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
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
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9)為什麼叫中國畫擴展閱讀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
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
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
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
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