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評價中國近代史

如何評價中國近代史

發布時間:2022-02-06 19:15:16

Ⅰ 評價中國近代史

近代化,在英文里就是現代化,現代化研究已成為一門專門學問。現代化含義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進程,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各有自身特點,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模式」。
「近代化」,指中國近代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發展變遷的歷程,也即「轉型」。中國的近代化是在西方侵略者的侵略下被迫展開的,是與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緊密結合的,是在中西文化的沖撞和沖突中展開的,中國的近代化過程從空間看,包括經濟技術、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三個層次,從時間序列看經過三個階段:
①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鴉片戰時,林、魏及太平天國的洪仁玕,都提出了學習西方的問題,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這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階段,是在機器技術方面向西方學習。
②戊戌——辛亥革命,一批批思想家不僅提出「以商立國」,而且還進一步提出政治上向西方學習,提出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的主張,並通過政治運動謀求政治改革,這一時期是近代化的深入,在制度方面學習西方。
③辛亥失敗——五四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但問題並沒有解決。一部分知識分子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提出人格獨立,精神解放,重新塑造國民人格,批判封建的道德思想文化,提出了建立新時代的新文化的問題,這是近代化的深入,思想心理層次。
中國近代化是沿著技術——制度——文化的路向層層深入的。當然,中國近代化充滿了艱難、曲折和失敗,但正是在這一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近代社會終於擺脫了長期停滯不前的狀態,處於巨大的社會轉型之中。所以,研究中國近代社會如何脫離傳統社會,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近代化(資本主義)轉型過程,也是我們把握中國近代歷史的一條基本線索。
需要分清的是:近代化不等於西化。這是二個不同的概念,近代化是以我為主體的社會變遷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歷程;而西化則是以西方為本體的機械照搬,是一種靜止的狀態。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近代化的思想來源,則是西方模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學習西方,又是近代化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近代,洋務、戊戌、辛亥、五四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學習西方問題,但我們也將看到,他們既學習了西方,又融和進了中國本土文化的因素,中國的近代化又是在自身歷史文化土壤上的近代化,具有自身的特點和獨特道路。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大學學習不僅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學習方法、學習理論,它不是光看一二本談方法的書就會,而是蘊含於日常學習和實踐之中。
二個目的:一探索歷史規律,二是總結歷史經驗,以為今日的借鑒,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現代化模式,現代化作為一種社會運動,不能不受到歷史傳統的深刻制約,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把握中國歷史文化的精髓。而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進行全面的反思,在這方面,歷史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學好中國近代史
近代史雖然只有八十年,但學術研究的廣度、討論問題之多,都超過古代史,可以說,對近代史上每一個歷史事件,人物都有不同意見。如何學好中國近代史:關鍵是認識大學學習歷史的任務和要求。大學學習中國近代史與中學有什麼不同?
中學:了解歷史事實,來龍去脈。
大學:把歷史作為一門科學來學習、研究,也就是我們學習的不僅僅是「史」,而是歷史學,我們學習的目的不僅是了解歷史,而是認識歷史。歷史分為本體和認識兩個方面,本體歷史就是人類過去所經歷所創造的一切,它是唯一的、永恆的,它一旦被創造出來,就無可改變。屬於認識層次的歷史,就是人對自己過去的回憶和思考,認識是豐富多樣的。每個時代都有對歷史的不同的認識。認識歷史的任務就是通過思考,盡可能完整准確地去把握歷史本體,當然由於認識的局限,每一個人事實上只是在一定范圍內認識歷史,正因為如此,這才加重了我們的責任:如何更好地認識歷史,這是我們學習時始終要明確的目的。
中學:掌握基本史實、年代、人物。
大學:不僅掌握了解一般史實,而且要了解與此史實有關的前因後果,了解其處於歷史長河中與其他史實的聯系,也就是通過史實把握這樣一些關系:社會總系統下各個子系統的關系,了解社會結構(經濟、政治、文化)及其之間的關系,必然與偶然的關系。
這一切,不能憑杜撰可以做到的,而是要研究歷史,尤其是鑽研,收集原始資料,並且藉助於一定的理論與方法來分析,研究這些材料,獲得新的認識。為了更好地認識歷史,一定要加強理論學習,閱讀史學理論書籍,閱讀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文化學的有關理論書籍,注意新觀念、新理論的借鑒和運用。

Ⅱ 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以及中國近代史的啟示

中國近代史完全可以用屈辱這兩個字代替!近代史可以劃分為: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

Ⅲ 中國近代史評論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系統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結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和本國賣國賊的英勇斗爭,著力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基本結構就是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三次中國近代史上革命高潮為中心來展開歷史畫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條線索作為這個時期的歷史的進步潮流,而堅持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為主體來論述中國近代史。作者認為,在太平天國、義和團和辛亥革命時期,全國各地都有大規模的農民反抗斗爭,正是這些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才把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給予內外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作者認為,就連戊戌變法這場由社會上層演出的歷史劇當中,「歷史的真正主角其實既不是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後或光緒皇帝,而是成億的被剝削、被壓迫的,為求生存而斗爭的貧苦勞動人民,其中主要是農民大眾。」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始終環繞著愛國主義的思想來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 作者評論太平天國的宗教色彩時指出,拜上帝會的創立「並不是基督教俘虜了洪秀全,影響了中國的革命農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國農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壓下的中國農民革命取得了一個新穎的形式。」盡管宗教迷信是他們的一個很大的弱點,但這在當時對激發群眾和組織群眾是起了作用的。本書列舉史實說明,太平天國的英雄們並未因為外國侵略者與自己共同信仰一個上帝,就放棄了愛國主義的立場或麻痹了鬥志,他們與清朝政府的對外卑躬屈膝形成鮮明對照。他們堅決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堅持嚴禁鴉片,最後,「現實的斗爭迫使革命的農民不能不撥開宗教的迷霧而同聯合起來的一切內外敵人進行艱苦的斗爭」,表現了農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對義和團運動,作者並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義落後性和排外主義的毒素而大張撻伐,而是緊密結合當時的內外形勢,滿懷激情地描述了義和團抗擊侵略者的壯烈斗爭,充分肯定了義和團運動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作用,是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先驅。義和團運動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廣大農民不但是同封建勢力斗爭的強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國主義斗爭的強大力量。 本書對於民族資產階級救國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評價。作者認為,戊戌維新基本上是一場愛國主義的運動,盡管維新派敵視農民革命,只主張改良,但當時面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維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幟。他們對國勢危急的大聲疾呼,對改革主張的有力的宣傳,「喚起了群眾的愛國熱情,因而使他們所發動的政治改良運動成為一個群眾性的愛國主義運動。」本書還給予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應有的歷史地位,高度贊揚了孫中山及其同志們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和他們提出的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又專門敘述了資產階級的愛國運動,並指出在當時條件下,「體現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以及中國社會在其發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正是打擊了站在它背後的帝國主義。雖然辛亥革命失敗了,但「預示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將要進入新的階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繼續展開」。 作者在滿腔熱情地歌頌中國人民愛國斗爭的同時,又鞭笞了陷中華民族於水火中的丑類。當我們讀到鴉片戰爭的慘痛結局、太平天國的壯烈失敗、八國聯軍的滔天罪行和外國人「代表中國」出使外國的滑稽劇等史實時,激起了對侵略者和賣國賊的強烈的義憤。作者著墨不多,筆鋒上凝聚著的鮮明的愛憎,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壯地失敗了,中國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中掙扎。歷史向我們提出了這樣嚴肅的問題:中國的出路何在?怎樣才能救中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用大量的史實雄辯地說明:農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種代替舊秩序的新制度;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歷史所作出的結論是:只有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才能勝利;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救中國!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應當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擁護者。
**************************************************

「拜訪」完仰慕已久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感慨不已唏噓良久,真不愧是世界級的世界
名著呵。托克維爾猶如一位飽經世故飽讀史書的老人講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既生動有趣又別開生面。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讀一本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感覺非常親切。不僅一般道
理相同,就是許多「故事情節」也極其類似。有些章節只需把其中的「法國」換成「中國
」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請允許我從大處和細節兩個方面來論證。.
1. 新與舊
該書的核心觀點是法國大革命並不是空穴來風橫空出世,而是在舊制度母體中孕育成
熟的。許多所謂的革命成果不過是移花接木舊瓶裝新酒罷了。
我們近代中國百年風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就拿我們最引以為豪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勝
利而言,它不單單是共產黨獨自努力的結果,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自從中國大門被西方
的「堅船利炮」轟開後,為圖自強須學西方已成大勢。先學西方的技術,再學其體制、文
化,各個告敗之後最終不得不抓最後一根稻草了——意識形態。而當時各種思潮塵煙並起
,立憲主義、法西斯主義、自由主義等等主張都沒有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歷史證明了,只
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再拿我們最引以為恥的文革來「說事」。它究竟是歷史的逆流畸形,還是革命的繼續
?我們應從其爆發的原因說起。無論其客觀原因(國內左傾,國外「修正」)還是毛澤東
的主觀原因(打倒官僚主義、建設更加高尚的社會主義)都是大勢所定,都是革命進程的
因素「作怪」。毛澤東不過是煽風點火(也決非一時頭腦發熱),四人幫等不過是添油加醋
而已。
可見,歷史洪流總是逐波推進一浪接一浪,我們切不可割裂了片面來看。
2. 農民被拋棄
托克維爾嘆道:「盡管文明取得各方面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民的處境有時竟比13
世紀還糟?」接著他分析其原因是農民被各階級遺棄了,命運更加悲慘且無法自己改善。只
能通過改變國家的命運來改善自己的命運。
中國農民亦是如此,近代以來,官員致仕不再還鄉,農民中有文化有錢財有志向的都
紛紛湧向城市。農村裡只剩下一些貨真價實的土豪劣紳。除了幾個戴眼鏡的鄉村建設者和
國家征稅徵兵時會想到他們外,大多數農民也被拋棄了。政治似乎與他們無關,這尤其在
辛亥革命中表現得最明顯,魯迅作品中有著鮮活的紀錄。而且因為戰爭頻頻,災禍連連,
農民的處境自然也大不如從前了。所以他們才會成為中國革命最後的主力軍。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維爾又稱:在18世紀中,文人成為法國首要的政治家,指導思想啟蒙了大革命。
中國近代文人的位置雖然沒有這么顯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視,尤其是在建國以前。從林
魏到康梁、嚴章,再到陳李等五四導師乃至以後的各色文人,是他們引進了新思想,開啟
了新風氣,啟蒙了心智,喚醒了人民,可以說,沒有他們打開窗戶放聲吶喊,就不會有雄
獅的覺醒怒吼。
4.宗教特徵
中國革命雖然不能完全像法國大革命那樣完全稱之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政治革命.
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樣通過預言佈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樣"在社會與政府問題
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說更自然的東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傾向也在當時中國人身上成為普遍占上風的激情,並且同樣作家們
首先拿儒教開刀.因為"教會制度乃是國家制度的基礎和楷模,是他們進攻的龐大建築中最
為暴露、最缺乏防禦的部分."
"當宗教離棄靈魂時,它並不像經常發生的那樣,讓靈魂空虛軟弱.靈魂一時充滿了感情
和思想.'"這些情感和熱情已變成一種新宗教,它產生了宗教所產生的巨大效果,使人們
擺脫了個人利己主義,崇尚英雄主義和忠誠。」從一開始就揭示在如此眾多的人身上具有
無與倫比的忠誠的的愛國主義、無私胸懷、真正的偉大。」這是非宗教傾向有利的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傾向也會造成巨大的公害:「因為與其說宗教傾向使人墮落或風尚
破壞,不如說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時的人們採取如此極端行為。」「在宗教法規被廢除
的同時,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類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態,不知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攀附,還
有什麼地方可以棲息。革命家們彷彿屬於一個陌生的人種,他們的勇敢簡直發展到瘋狂。
任何新鮮事物他們都習以為常,任何謹小慎微他們都不屑一顧,在執行某項計劃時他們從
不猶豫拖延。」中國的革命者似乎也是這個種族的一部分呵。
5.自由與平等
本書還有一個重大觀點,就是法國人民為了平等,寧願舍棄自由。「嚴格意義上的公共
自由的思想與愛好是最後一個出現,也是第一個消失。」「在他們的著作中已經能看出我
們如此熟悉的那種革命民主氣質:他們熱愛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們眼中,私
人權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將政治自由引入與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對立的制度和
思想,這個意圖60年來產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嘗試,直到最後對這些徒勞無功的努
力感到心灰意冷,終於拋開他們的第二個目的,回到第一個目的。於是他們歸結到這樣的
思想:不管怎麼說,在一個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畢竟還能嘗到一個甜頭。」托克維爾說得
好:「人們似乎熱愛自由,其實只是痛恨主子。」中國革命也實實在在地證明了「中央集
權與社會主義的確是同一土壤的產物。」
通過以上分析,似乎應該能證明我前面所言非虛了吧。當然正如托克維爾所說:「但是
人們不深入到我們民族的性格中去,這種透視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必須承認,所以這
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釋法國以外類似的革命。」套用此話,「必須承認,所有這
些相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釋中國的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一樣偉大、激烈的中國革命
自然也有自身的原因和特徵,不能完全搬用該書來解釋比擬,但如果我們想深刻地描述透
析中國這場革命,《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應該是少不了的楷模和參考

Ⅳ 如何評價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革命」

革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個成熟階段的社會變型和轉折,近代中國面臨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各種矛盾異常尖銳,最終在共的領導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完成了社會革命的質變,人們在全新的社會環境中生活發展,在探索中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從此踏上了國富民強的光輝道路。
生長在一個和平繁榮的時代我們既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但不應忘記那些為革命斗爭過的先輩們,承前啟後鞭策前行,文明不息革命不止!

Ⅳ 當代大學應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

站在當代大學生的角度來看中國近代史的話 只能用借鑒的眼光去發現中國近代史中不為人注意的地方

Ⅵ 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

對待中國近代史,西方國家的態度在鴉片戰爭前後有了極為明顯的變化。在清朝前期,出了個威懾世界的康乾盛世,使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的崇尚越來越高,這是中國人民值得驕傲的時期。而東西方在當時有兩個大帝國--大英帝國和大清帝國,這兩個國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而論英和清誰更強,無疑是清國!如果康乾盛世時中英來開戰,英國必是慘敗!所以這時的西方國家一概覺得中國人是最強大的民族。將我國任何習俗都保持正常的態度。他們看到中國人的辮子時,也覺得很正常,最多也就是奇怪而已,從來沒恥笑過。所以,當時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地位鼎立在世界之間。但是隨著庸主乾隆晚年的自大、昏庸、無能、貪腐,以及貪官的助紂為虐,使清王朝開始從富強走向窮弱,文字獄盛行,為維護統治所弄的冤獄極多,文化積極性不高,就使國家落後了。但即使國家走向相反道路,西方國家還是保持著信服的態度,這是鴉片戰爭前的態度了。接著鴉片戰爭後,歐美國家走向進步,大清王朝固步自封,中國與西方國家差距越來越大,洋人發現中國不堪一擊,開始自大了,視中國為弱國弱民。中國早已沒了馬可波羅所說的「中國遍地是黃金」的景象,道光簽完一條不平等條約過個幾年就死了,但因中國經濟較好,鴉片戰爭後的中國被歧視的程度還算輕度。可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咸豐遇戰不戰,龜縮在後宮不理朝政,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丟了園明園,丟了尼布楚,丟了庫頁島……這個昏庸無能的昏君,如果不是遭天遣年紀輕輕就死掉,他還能給出多少土地?而就是出了咸豐這種昏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歧視才由輕變重,甚至侮辱。這時,不僅辮子他們想笑,連我們的文化他們也視為垃圾。綜上所述,西方國家對中國清朝的態度是三個階段:康乾盛世,崇拜;鴉片戰爭後,輕度歧視;咸豐時期及後來,重度歧視。接著民國後,歧視才一點點變輕,但仍有歧視。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種種成就,現在的西方國家已經找不出任何理由歧視,而恢復到了原來對中國的崇拜。

Ⅶ 中國近代史綱要裡面的、如何評價中國近代歷史人物

首先,你要講清楚,人物屬於,什麼階層的。然後,再說,為這個階層做出怎麼的貢獻,或者,做了什麼,有害的事,再根據這些貢獻,和害處,說明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就好啦。滿意的話,好評哦,親

Ⅷ 如何評價中國近代史的革命與改良

(1)首先,我認為,不管是革命與改良,都是近代中國社會的時代要求.也就是說,革命與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觀地造成的,而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造成的.近代開啟以來,中國遭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本身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經濟文化遭到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文明的沖擊.在這種沖擊下,國內的腐朽勢力愈益抬頭,並與侵略勢力結成聯盟,阻礙中國的發展壯大.中國只有改變現狀,奮發自強,才能自立於世界.那麼革命與改良就成了改變現狀的兩條不同的道路.
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沖擊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給中國人民帶來了苦難,造成了中國的落後,並壓制中國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正是在四面受敵、即將遭肢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才意識到必須改變現狀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虛心地吸取西方的先進文明.
(2)改良應該是首選之法.因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況下,通過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個國家和平地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強國.改良可以使傳統與現代不完全脫節,也可以使變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帶來民眾的苦難,還可能造成國家民族的分裂.革命後,可以實施較大規模的變革,但是變革的效果卻往往因為傳統的阻礙勢力、因為革命的不徹底而變得微不足道.當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處,但從長期來看,改良是比較可取的.(其實,革命的即時效果就是推翻了一個政權,但只有在新政權有力推行改革的時候,這種革命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說,革命和改良兩者可以歸結到一點: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卻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太緊太深,它們不希望中國走向富強的道路.所以它們也不會真正希望中國通過改良而改變現狀;其次,統治階級中的頑固勢力太強大,不甘心在改革過程中喪失其原有的利益.於是,他們便千方百計地阻撓或延緩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點及改革過程中的失誤,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產.
因此,革命形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為造成的,而是由中國近代各種主客觀條件造成的.
(3)改良與革命有著緊密的關系.革命者的革命活動,促使當權者必須以改良來壓製革命.比如慈禧太後就明確表示過立憲的目的就是要杜絕革命.反過來,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觀上為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有利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改良就是革命的先聲.比如,戊戌變法運動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使西方民主進步思想大量湧入,客觀上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實行廢科舉、興學堂、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等措施,本意是為了維護其統治,但實際上卻為自己培養了一批掘墓人.改良如果能順利及時地進行,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則其改良的措施無疑是必要的;但當改良受到延遲阻礙,則其已經實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動繼續改良的勢力,如果不能對這些勢力進行有效疏導的話(其實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繼續進行改革,實現其最初的承諾),那麼這股勢力必然要尋求體制外的道路.此道路便是革命.辛亥革命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

Ⅸ 用一句話如何評價中國近代史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抗爭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中國近代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人為什麼用華人名字 瀏覽:611
為什麼美國可以攻擊伊朗 瀏覽:213
緬甸青芒果和越南青芒哪個好吃 瀏覽:318
義大利足球丙級聯賽是什麼 瀏覽:476
拼多多賣的越南沙金是什麼 瀏覽:55
從1到100越南語怎麼講 瀏覽:980
在義大利怎麼去醫院 瀏覽:534
義大利有哪些習俗禁忌 瀏覽:844
伊朗出口中國石油多少公里 瀏覽:144
越南和甘比亞哪個厲害 瀏覽:868
印度苗正科技公司有哪些 瀏覽:154
印尼戰車紅龍是哪裡的 瀏覽:826
印尼巴厘島特產是什麼 瀏覽:550
印度如何防止外資 瀏覽:503
如何1年獲得英國的大學本科學位 瀏覽:70
越南與中國哪個面積大 瀏覽:39
中國哪個省援助哪個國家 瀏覽:43
英國多少家庭有車 瀏覽:965
英國哪裡養羊 瀏覽:410
伊朗什麼東西最厲害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