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豐收節什麼時候
中國豐收節是農歷十月初十。
豐收節,是世界各地人民慶祝豐收的節日,在中國漢族及大部分少數民族中為農歷十月初十。在中國畲族等部分少數民族中為農歷八月十五。在南印度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
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復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1)怎麼加入中國農民豐收節擴展閱讀: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是對中國農民偉大創造精神的充分肯定。中國從農村發端的改革開放,已走過整整40年。
40年來,從安徽小崗大包干點燃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熱火,到浙江溫嶺「民主懇談」增進協商民主的實踐經驗,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釋放,推動農業生產、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僅是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政策信號,也是一個鮮明的改革旗號,將極大調動起蘊含在農業農村農民中的偉大創造精神,提升億萬農民的自信心、榮譽感、獲得感,為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Ⅱ 農民豐收節是什麼時候
農民豐收節是每年的秋分,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設立這一節日將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2)怎麼加入中國農民豐收節擴展閱讀:
對於農民來說,秋天是成熟結果的季節,是享受豐收喜悅的季節,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從節氣上看,秋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晝夜平分,秋高氣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種的重要時節,也是稻穀飄香、蟹肥菊黃、踏秋賞景的大好時節。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分時節碩果累累,也最能體現豐收。即便說全國各地收獲時節有所不同,但多數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也是大頭。所以說,把每年秋分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乃最佳選擇,不僅體現了鮮明的農事特點,更契合了豐收節的主題。
Ⅲ 豐收節是什麼時候
豐收節是公歷9月23日,這個節日於2018年設立,節日時間為每年「秋分」。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為的是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的是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為的是提醒每一個人不浪費每一粒糧食,不辜負每一份辛勞。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米一粟來之不易,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粒糧食。做飯時,吃多少做多少;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點餐時,吃多少點多少。總之,食之有道,量力而行,量入為出。
「中國農民豐收節」作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有助於宣傳展示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國際糧食損失和浪費問題宣傳日也在九月。兩者碰撞總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春種秋收,對我們來說是短短的四個字,但對於農民來說,這些傾注了他們一年的心血,揮灑了一年的汗水。
Ⅳ 豐收節什麼意思 豐收節簡單介紹
1、豐收節,是世界各地人民慶祝豐收的節日,在中國漢族及大部分少數民族中為農歷十月初十。在中國畲族等部分少數民族中為農歷八月十五。在南印度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
2、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復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Ⅳ 中國豐收節是什麼時候
2021年中國豐收節是9月23日。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於2018年設立(國函〔2018〕80號),節日時間為每年「秋分」。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將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以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展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為本的傳統。
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精心安排鄉村特色節慶活動
一、組織長江經濟帶11省市聯動慶豐收。支持長江經濟帶11省市分別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重點節慶活動,呼應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長江大保護戰略,展現長江流域千年文脈,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四川德陽、湖南長沙、浙江嘉興分別代表長江上中下游,承擔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組委會」)層面的三個主場活動。11省市要積極參加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最新成果及應用場景展示、「種業振興」希望之種接力、金秋消費季展銷、全國農民文化藝術展演、糧食安全與稻作文化論壇等主場活動。具體事宜另行通知。
二、引導縣鄉村務實開展節慶活動。各地要堅持農民主體、城鄉共慶,活動重心進一步下沉基層,每個縣重點培育1項特色鮮明、內涵豐富、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節慶活動。要充分結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促進產銷對接、打造農業品牌、活躍城鄉市場、拉動鄉村產業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要深入挖掘悠久厚重的農耕文明,保護豐收節俗多樣性,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要吸引更多城鄉居民參與鄉村旅遊、農事體驗等節慶活動,構建豐收節公共文化空間,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三、發揮市場力量促進農村消費。組委會將發起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活動,充分調動社會和市場力量,培育節日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實現農民增收和消費提質擴容良性循環。各地要用好節慶效應,為市場主體搭建線上線下平台,組織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多元化的促消費活動,充分挖掘品牌農產品、傳統民俗文化、優良生態環境等優質鄉村資源,提升縣域文旅服務水平,增強農產品上行能力,繁榮縣域商貿、提高流通效率、壯大鄉村產業。
四、開展鄉村振興促進法宣貫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每年農歷秋分日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要以「鄉村振興法治先行」為主題,廣泛開展鄉村振興促進法普法宣傳活動,將其作為豐收節的重要內容。
要充分利用農村法治文化陣地,廣泛開展法律咨詢服務、有獎知識問答、鄉村大講堂等群眾性普法活動。要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方式和平台,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鄉村振興促進法,讓農民群眾聽得懂、學得進、用得上。
以上內容參考閩南網-中國農民豐收節和秋分什麼關系 2020豐收節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以上內容參考澎湃新聞-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怎麼辦?最新通知來了!
Ⅵ 農民豐收節是讓農民休閑放鬆慶祝一下,真的會有人參加嗎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為什麼是指定是每年的「秋分"日。秋分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准確來說,各種各類農作物,秋分時節也不是收獲(豐收)時節。所以參加的人肯定很多。
Ⅶ 豐收節的由來
豐收節,是世界各地人民慶祝豐收的節日,在中國漢族及大部分少數民族中為農歷十月初十。在中國畲族等部分少數民族中為農歷八月十五。在南印度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
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復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節日時間
農歷十月初十
2南印度
豐收節,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盛行於南印度。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後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聚。人們還要舉行敬牛儀式,給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牽牛遊行或舉辦賽牛會等。
中國
畲族豐收節
農歷八月十五漢族是中秋節、團圓節,畲族又稱豐收節。畲族家家戶戶做糯米粑,歡慶豐收,並在這天祭祖。新中國成立後受漢族影響,多數畲民也與當地漢族一樣吃送月餅。有長輩給小輩送月餅,兒、女婿給父母(岳父母)送包餅及面、肉等。十五日晚,家家戶戶設酒餚團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俗仍沿襲。
傳統豐收節
在中國,農歷十月初十日是傳統的豐收節,豐收節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主要是慶祝一年的豐收,祭祀豐收神「炎帝神農氏」。中國民間認為農歷雙十節是「十全十美」的吉日,在這天結婚登記的人更是認為是「十全十美婚」。
每年的豐收節這天,家裡有外出打工的子女都必須回來過節,出嫁女也會帶著女婿和小孩一起回來過節。特別是家中有老人的,做子女的更加要回來過節。村民還喜歡帶朋友一起回來過節,哪家的人回來得齊、來的朋友多,就證明那一家人最團結、和睦、人緣好。
熟悉農業的人都知道,水稻在南方一般種兩季,陽歷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後,得立即耕田插秧,務必在立秋左右將晚稻秧苗插下。因水稻插下後得六十多天才能成熟,八月插下十月收割。收割、犁田、插秧十分忙,所以叫雙搶。陽歷十月收割完稻穀(水稻收獲最佳時間是10月5日左右,收獲最好要在10月15日前後完成),還要曬穀子,收入糧倉儲藏。十月份還要收花生、玉米及其它相關農作物。到農歷的十月初十(陽歷十一月)左右才開始真正的清閑下來。
每年農歷的十月初十當天,正處在秋收後農閑時,不用通知,客人都自然前來歡聚,即使是路過的陌生人,也可以入屋參加宴席。節日當天早晨,該屯家家戶戶都做十多斤的油糍和白糍,准備送給客人,並殺雞宰鴨,炒好魚肉,中午時分,酒肉上台,親朋好友從四面八方匯聚,人們邊吃邊談論一年豐收的景象,大家都沉浸在一片豐收的喜悅之中。離去時,主人還給每個客人包上幾只油糍、白糍帶回家,讓家人分享豐收的喜悅。晚上,青年男女還進行山歌對唱,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中國農民豐收節
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復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每年的9月23日前後)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為慶祝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西婺源篁嶺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後晾曬農作物,以其獨特的「曬秋」方式慶祝豐收。
Ⅷ 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都有哪些地區舉行
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都有哪些地區舉行?分別是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黃河流域9省區聯動。
一,2020是一個特殊的年份,2020全世界都遭了殃,我國也不例外,但要說抗擊新冠疫情最成功的,我大中華敢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在這一點我深感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也正是因為此次疫情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舉辦了這次豐收節的活動、希望通過9省等城市一起弘揚中國文化,迎小康,作為國家層面的重點活動。
針對此次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講,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更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節日,在2020這個“災難”的一年;也是我國全面實現攻堅脫貧實現小康社會的一年。不知大家對於中國農民豐收節有什麼看法,歡迎討論!
Ⅸ 豐收節是幾月幾日
豐收節是每年公歷9月23日。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於2018年設立(國函〔2018〕80號),節日時間為每年「秋分「。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將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以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展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為本的傳統。
豐收節設立在秋分的原因
眾所周知,秋分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恰好是從「立秋」到「霜降」這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風和日麗,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正是一派瓜果飄香谷滿倉的豐收景象。
傳統意義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終點,更是春耕夏種的起點,正如中國華北地區的一句農諺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因而,國家將每年的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對傳統「二十四節氣」這種古人智慧結晶的致敬與傳承,同時更加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知曉自然更替,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的生態發展觀。
「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不僅具有當代意義,其文化傳承意味更加濃厚。一方面,對於有著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古老中國而言,這個節日的設立極具一種儀式感:春種秋收,春華秋實,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時節碩果累累,最能體現出豐收的喜悅。
同時更是當代人准確把握住時節規律,用現代思維點綴傳統文明的一種上佳表現,將每年的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節氣時令「搖身一變」,成了具有鮮活現代感的重要節日,這從某種程度上,恰是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契機與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