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在金融危機中中國沒有受太大影響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目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是咱們自己降下來的,如果我們自己不變,即使有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們的經濟發展依然能夠保持高速增長.影響確實是有限的,但是我們要給予更加充分的估計和更加充分的准備。我國承受外部經濟環境變化或者叫抗沖擊的能力是比較強的,這種背景下,可以認為外部經濟環境的改變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繼續增長的態勢。
Ⅱ 中國為什麼沒有比較大的金融危機現象
實際情況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發生過至少九次大的經濟危機,都對國家金融產生了負面影響,但在這些危機中中國政府應對得當才沒有出什麼大亂子。
1、49—50年是第一次,不過這次金融問題是國民黨政府時期留下的惡性通貨膨脹,與新中國政府無關,這次危機前後花了近兩年才把問題解決掉。
2、51–76年之間發生過三次周期性經濟危機。當時的情況是國家要工業化,但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摧殘,國民黨又把大量的黃金儲備帶走了,這導致新中國的工業化在資本、技術層面處於絕對稀缺狀態,只能向外尋求資本、技術以及市場的合作幫助。借錢辦工業,但必須先辦基礎工業,即先造生產機床的機床,而不是生產商品的機床,這意味著我們借來的錢沒有辦法變成產品。借的錢變成的工廠機床肯定不可能用它們還債,只能賣糧食,大量的糧食用來還債,這使得國家農業產業變得脆弱,經不起折騰,只要一發生天災,糧食就不夠吃——59-62年自然災害; 第一輪借的錢花光了,變成不能吃的工廠機床、農民上交的糧食還債了,還經歷了糧食危機,國家想從農民那裡直接收糧食變得十分困難,那工人吃什麼?吃農民,也就是上山下鄉。經濟危機導致工人失業,國家強制分配上山下鄉,把工人和畢業學生安排到農民家裡吃飯。然後等風波過去,第二輪繼續借錢,然後把工人召回繼續生產,再來一輪……當然,新一輪也會有新問題。(這也就是特殊時期領袖威望足夠強大,使得總共三次累計四千萬失業人員在農村安安穩穩吃農家飯干農活不鬧事,在別的國家領導人看來簡直天方夜譚。)
3、78年第五次,這個時候領袖已經去世,再想讓工人學生上山下鄉就十分困難了,所以才有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國家退出不經濟的農業領域,緩解財政欠債的壓力;南部經濟特區是開放市場換投資和技術,再用掙的錢還債。89年是第六次,國家放棄了剛剛成長起來的鄉鎮企業,將本該屬於它們的利潤給了債主還債;93年第七次,國家將一部分非戰略產業控制權交給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賺錢還債。
4、97年第八次,但這一次跟國內其實沒有直接關系,是亞洲金融危機輸入國內,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這是金融危機第一次在中國城市硬著陸,也是新中國第一次主動增發國債通過凱恩斯來應對金融危機。08年第九次,也是國外金融危機引起國內動盪,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尤以家電行業最為嚴重,國外給中國的家電訂單大面積違約,大量的家電產品堆積如山,於是09年出台 「 家電下鄉 」 ,政府以14% 的比例補貼鼓勵農村購買家電,擴大內需消化風險。
Ⅲ 請問為什麼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卻好像沒事
第一問:首先對中國的影響是有限的,最主要的還是國內金融業受到影響。但由於國內銀行保險和證券公司等持有倒閉公司的債券,股票等資產很少,所以影響是有限的,中國是世界大家族一份子,救別人相當於救自己
第二問:是美國導致的,由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導致破產的公司直接影響了大量持有該公司資產的外國公司的經營狀況,而且像美國次貸危機情況在英國等國家也是存在的,中國一般不存在次貸群體
第三問:是必定要救得。如果全世界主要國家的市場都不景氣勢必從各方各面影響中國,而且美國和美元是世界經濟的核心,他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世界各個角落波動,更何況是這么嚴重的經濟危機呢
最重要的就是,美國以前都是靠刷信用卡或貸款之類提前消費來吸收各國的剩餘產品尤其是中國的,因此如果不救市,國內會出現大量的剩餘產品,國內的消費還是有限的,美國已經通過多年形成了世界剩餘產品的吸收者,現在他們不景氣,沒有能力購買外國產品,那你可想而知後果的嚴重性了
謝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同樣的道理,中國也有次貸房,那麼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特別嚴重的金融危機
這裡面存在幾個中外的不同,決定了結局不同:
1、中美民眾生活習慣不同,中國人有儲蓄習慣。雖然有房貸,但是基本的儲蓄傳統,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房貸的風險。而美國人都是超前消費,基本寅吃卯糧的,未來如果遇到失業,就無法償還房貸,造成次級債危機,進而引發金融系統風險和動盪。
2、中國雖然有房貸,但是房貸的比例卻沒有美國人高,還是大部分家庭是全付買房的。尤其中小城市的居民買房全付的比例高,僅僅一線大城市,房貸的比例才高。從整體的風險系數來看,遠遠低於美國。
3、強大的國家財富足夠抵禦房貸風險。而美國政府基本都是虧空的。我們有強大的財政收入做後盾。
4、國家的宏觀調控還在發揮作用,沒有完全失靈,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危機爆發;而美國當時國家管理層措施了最好的治理機會,導致危機爆發。
5、我們還沒進入金融危機,還在邊緣,沒掉下去。只能說是有金融危機的趨勢和前兆。而美國已然進入了金融危機。所以題目所說的為什麼中國沒發生特別嚴重的金融危機,是不成立的。因為我們根本就還沒進入到金融危機中。金融危機銀行倒閉,企業大面積破產,工人失業,工資下降,物價下跌……而我們現在還沒見到過銀行破產、企業也沒有大面積破產,工人失業也沒出現普遍現象,工資還在上漲。物價也在上漲。
目前我們看到的一些蕭條,不過是前兆和趨勢而已。真正的暴風雨還沒出現。
所以綜上種種,就出現了發問者發現的區別。
Ⅳ 中國為什麼沒有較大的金融危機現象,而美國經常會發生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現在世界各國經常發生金融危機,包括美國也是這樣,而中國沒有發生,這是因為中國有共產黨的領導,國家有嚴格金融管理體系,有計劃、有措施,所以,中國才沒有發生較大的金融危機。
Ⅵ 2008年金融危機 為什麼就中國沒有什麼事
中國沒事?
世界金融危機----中國金融危機影響
1: 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從不同角度對金融危機生成原因和演繹路徑的研究,對不同經濟體、不同時期的金融危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強調實際經濟因素導致危機出現的關鍵作用,而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更注重危機的隨機性以及不確定性;基於金融中介的危機理論解釋了銀行業危機生發、演化的具體機理;金融市場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機具有不容忽略的國際傳遞性。
2:中國金融危機影響:
(1)、直接影響。主要行業是銀行等金融業。例如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平安保險等機構,購買了很多美國的「債券」,由於美國銀行倒閉,損失巨大......
(2)、進出口影響。由於美國(及其他國家)受金融風暴的影響,進口業務大幅縮減,使我國的出口行業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於倒閉。為此國家提出「擴大內需」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3)、從思想上,應該認真反思「超前消費」的做法。現在美國的國民已經有所認識了。我們更應該正確看待。
Ⅶ 現今中國有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是否只是受影響
是的,沒有在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因為國家有宏觀調控。但是我們仍然受到不小的影響 1、 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 但是,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 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 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針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這部分損失目前還無法完全預計,最終的損失數字也將是個天文數字。並且,出口型企業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將在此次合駿集團的倒下後展開,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死掉將是必然的; 2、 銀行業雖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由於我國金融管制較嚴,致使損失相對較小,涉水不深。中長期看中國有持續降息的預期,但是由於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變更,將在短期內有更多的資金暫時迴流到銀行,後續就看各家銀行如何應對了。 3、 房地產業的冬天現在還是剛剛開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後,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製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還處於初級階段,由此避免了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4、 鋼鐵行業受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表現在鋼鐵價格持續下跌,產能縮減。但是,就中國鋼鐵業來說,由於中國拉動內需的預期,勢必將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時冒著再次陷入通脹的危險,***也將放鬆固定資產投資。對於鋼鐵及機械製造業來說中期看好,至少不會嚴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表現在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由於需求降低),未來風險處於中等水平。也可能由於中國內需的快速啟動致使能源價格不致下降過快,而且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冬季取暖期,對能源的需求將在未來半年內是穩定和持續的。 6、 黃金等貴金屬、奢侈品行業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黃金價格已經在過去持續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對於黃金及其奢侈品行業來說冬天即將到來。更多的資金將撤出這個市場,消費者對實物的購買也將直線下降; 四、關於救市 1、 房地產業:現在針對房地產業的救市論甚囂塵下,本人認為此時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費納稅人錢的變相利益輸送。 ⑴ 從此次房地產冬天的形成因素來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過程中房地產業的暴利是眾所周知的,這部分利潤必須在市場的調節下回吐; ⑵ 現在房價相對消費者的工資來說還是太高,特別是中小城市後期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還未明顯下降,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房地產業的未來; ⑶ 房地產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需求的不足,但這正是房價過高造成的。中國百姓有嚴重的「買房情節」,潛在購買力是巨大的,只是因為房價過高,一旦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大量的購買力將使房地產業自然復甦,所以無需救市。
Ⅷ 戴相龍:中國為何沒有發生金融危機
戴相龍:中國的銀行業改革,它是瞄準一個方向,是有步驟的堅定不移。比如說開始我們這個中央銀行辦工商信貸業務,後來它把它分出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等,四個中央銀行,這是第一步。然後四個中央銀行又分成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是獨資商業銀行,然後又由獨資商業銀行又變成股份制銀行,你看這20年改革,是圍繞一個方向進行。這說明我們國家在統一領導下,圍繞一個方向進行,他產生了一個效果,如果有不同領域,原來出身,代表不同利益。那一個國家的金融改革,不可能這樣是圍繞一個方向,有步驟的推進的,這是一個很重要一個原因。第一觀念,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業影響是比較小的,中國沒有發生金融危機,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金融危機,就是改革比較謹慎有序,另外我們國家很早以前就制訂了為國家商業銀行的重大改革,現在見效了。
Ⅸ 是什麼原因使得中國能夠一定程度上倖免此次金融危機
孫立堅:走為上計--中國應對次貸危機的明智策略
中國境內的學者和經濟學家近期針對以上問題討論熱烈,其中最被關注的是:高度外向、依賴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在目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是否能「獨善其身」?
美國次貸危機徹底震碎了華爾街神話,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兩家投資銀先後倒下,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國際集團(AIG)等房地產和保險巨頭則需美國國會大手筆斥資拯救,在美國經濟被金融危機搞到奄奄一息的時刻,世界目光紛紛轉向經濟仍然茁壯增長的中國:金融危機會把中國拖下水嗎?
中國境內的學者和經濟學家近期針對以上問題討論熱烈,其中最被關注的是:高度外向、依賴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在目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是否能「獨善其身」?
學者:刺激內需是關鍵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在近期發表的兩篇評論中強調,中國有條件爭取到「獨善其身」,「我們無須重復令全世界都羨慕的老生常談——中國擁有巨大的內需潛力。大算盤不難打:只要國內需求有較大的擴展,這些年來為外需服務的龐大製造業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轉向對內,中國經濟不但可能持續高速增長,而且也許對全球經濟『過冬』也不無小補。」
周其仁認為,到了最後,困難只有一個:究竟怎樣才能把中國的內需潛力釋放出來?
他說,中國目前所謂內需不足主要是因為國民收入分配問題。「收入分配問題涉及的不僅是人民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更主要的是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居民所得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不到一半,這個比例實在太低。」
獨立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訪問時也提出同樣的論點,他說,多年來,中國消費率持續走低,刺激消費的政策一直難以真正奏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政府佔有的收入比重過高。
中國的稅收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今年預算收入可能達到6萬億人民幣(人民幣1元約兌0.2新元),佔GDP的21%,是20世紀90年代最低水平的兩倍。國有企業利潤也可能達到GDP的6%,還有大量預算外收入。總體而言,中國政府「收藏」了GDP三分之一的財富,或者是國民生產凈值(GDP減去資本貶值)的40%。
謝國忠說:「在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明顯地轉向政府這邊。降低政府在經濟中的重要程度,可能解決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
讓居民所得占國民收入的更高比例、讓他們掌控更多財富就能刺激內需?中國網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熱烈,據記者的觀察,越來越多中國人擁有過去的「日本人思維」,給他們更多錢,他們會儲蓄大部分,對內需的影響不大。這主要是因為前景不明朗、對前途沒有信心,大家都有未雨綢繆的心理。
一名網民在滕訊網論壇中說:「如果一個國家不能保障一個公民的未來(教育、醫療、養老、就業),那這個國家不可能有內需,因為錢都要儲蓄起來,預防這些問題。中國的內需?你能先分析一下中國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么?」
周其仁在其評論中強調,通貨膨脹和景氣收縮固然受全球趨勢的影響,但並不意味每個國家只能被動跟隨、無所作為。
他說:「以通脹為例,全球通脹抬頭是事實,國際高油價高糧價的沖擊也是事實,但在同樣的全球環境里,各國通脹率從辛巴威的百分之幾百到日本的百分之二,大有差別。這說明各個國家還是可以通過主動的政策選擇,在全球趨勢的影響下有所作為、趨利避害的。」
另一方面,周其仁也認為,中國不是1988年的日本,中國的製造業產能龐大,面對國際市場升級空間廣闊,轉向為內需服務同樣潛力巨大。此外,中國服務業還在初級階段,國人收入增加,時間成本增加,對「方便」的需求方興未艾,這些都是服務業的機會。
他還說:「中國在能源方面也有潛力。油價高,最不應該被嚇倒的是中國,因為中國能源消費中的70%是煤。中國還有糧食生產的潛力與機會。中國還有很多土地沒有經營好,原因之一就是糧價不夠高。將國際上的高糧價適當傳導給中國農民,增產潛力不會小。」
財政政策對經濟應該「托一把」
《21世紀經濟報道》上星期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了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中國仍存在相當程度的金融管制,是否能因此而在這場金融危機之中獨善其身?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接受該報訪問時說:「災難的傳導不會只通過金融層面,我們不能認為人民幣不國際化、資本市場沒有開放,中國就可以避過這場危機的影響。危機可以從貿易層面傳導進來。我們這些年的高增長很大程度是靠外貿和外需,外需增長快,帶動了一大批外向型產業的投資增長。」
中國金融協會副會長、中國光大銀行董事長唐雙寧日前在「新浪」舉辦的一個論壇上則說:「前一段由於我們國家的經濟形勢好,金融的國際參與度還不夠高,所以從目前時點來看影響還不算大,但不可大意。」
唐雙寧說:「現在經濟已經全球化,金融已經沒有國界,加入世貿以後中國經濟與世界融為一體。」他特別表示對於經濟危機的思考以及防範措施應該提前著手進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已經出台了《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央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金融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各部委應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和評估,提高金融風險預警能力,切實防範系統性風險,但這些只是通過協調機制同其他經濟部門進行合作。
中國人民銀行培訓學院院長王自力說:「事實上,要真正達到管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保障國家經濟主導權的目的,可能還需要改變金融分業監管的局面。統一把預防、阻擊熱錢進入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在充分掌握金融信息的前提下,對頻繁進出中國金融市場的熱錢保持高度的警惕,建立高效能的預警機制,密切監控熱錢流入,規范外匯資金流入和結匯管理,重點查處違法違規資金流入,並加強國際合作以防範國際短期資本對我國經濟金融安全可能帶來的沖擊。」
王自力也說:「當前,中國政府不僅要關注證券市場和樓價下跌對宏觀經濟面的影響,而且需要關注不斷變幻的國際經濟環境,及時進行調整。只要應對正確,國內市場就不會大亂,更不會真實衰退。」
謝國忠則認為,經濟發展不能單靠股市、樓市支撐,中國接下來的路一定是要提高經濟效率,改革是唯一出路。
謝國忠預測,美國經濟見底並恢復估計要四五年。中國不能希望靠美國經濟復甦把自己拉上來,而必須要另外殺出一條血路來,而「殺出血路」的利器,就是提升中國經濟效率。他認為,「改革是唯一出路」。
他表示,從短期來看,兩方面的政策很重要。從穩定需求來看,財政政策對經濟應該「托一把」。考慮到出口企業和地產開發商的資產流動性問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越來越明顯,一些財政刺激措施可以做「軟著陸」的保障,例如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鐵路網修建等,來緩沖下行風險,對經濟長期發展也有好處。同時,要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解決他們的償債能力問題。
「接下來(中長期)就應該找到經濟低效率的地方並加以改變。(中國)在財政收支、金融資本政策控制、價格體系政府控制中存在著相當多低效率的地方。提高效率,中國經濟就可以上一個新台階。」
擴大內需先刺激內需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所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其實就體現於大批中小企業的相繼倒閉。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時說,中國的宏觀調控措施令中小企業承受很大的壓力,包括推高其融資成本,使它們紛紛轉向地下錢庄借錢,從而負債累累。另外,原材料價格的飆升也讓它們雪上加霜。
不過,次貸危機使美國人束緊腰帶,大大削減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這才是對中國中小企業所造成的「最關鍵的影響」。「不少中小企業都屬於出口型,美國是重要的出口市場,東西(產品)賣不到美國去了,就面對不得不轉型的問題。」
以出口為導向經濟模式行不通了
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有6萬7000家中小企業倒閉、超過2000萬工人被解僱,說明了過去壓低產品價格、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加上美國可能在增加出口量以調整貿易赤字的前提下,要求中國開放其市場,中國企業不但得擴大內需,還要提高競爭能力。提高技術、品牌管理力度和轉入服務業,也就成為中小企業繼續生存的先決條件。
然而,廣大的中國民眾重儲蓄,或寧可放手一搏,投資股票以「錢生錢」。在這樣的背景下,刺激內需、帶動人們消費談何容易?
對此,孫立堅說,首先必須認清人們不願消費的原因。「老百姓後顧之憂太多,不管是住房、醫療、孩子教育還是養老,未來要用到錢的機會太多了,就把錢儲蓄起來或進行投資。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此外,要刺激內需還得確保產品質量,否則中國人都不買「中國製造」,「錢還是流入其他國家」。孫立堅強調:「政府要兩手抓,既確保企業能把東西賣出去,也要使老百姓願意買。」
開展離岸業務 以降低投資美市場風險
孫立堅認為,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對其外匯資產管理也帶來挑戰。他解釋,中國自1978年開放以來,出口勢頭猛,累積了大量外匯儲備,現在因美元貶值而蒙受損失。
「我們把產品價格壓低,出口到美國去,賺了美元又讓美國人去管理,可是他們卻管得很糟。那麼,我們是否能自己管理美元呢?」
孫立堅指出,中國擁有近1萬8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加上不少其他亞洲國家也有美元儲備,預計全世界的美元有三分之二在亞洲國家手裡。「大家都在問:美元可以投資到哪裡去呢?是否能把美元拿到亞洲進行管理呢?」
他因此建議開展離岸業務,使中國投資機構能投資在發美元債券、有潛能的亞洲企業,以降低直接到美國市場投資的「政治風險」。
事實上,由於諸如中投公司等中國投資機構仍是國有企業,走出去時經常受到投資國懷疑,並面對較高的壁壘阻擋,以致如孫立堅所說的「無法徹底實現海外投資的戰略和預期目標」。
他因此希望美國能在中國注資方面「解放思路」,不要對中國國有企業有戒心,以致經濟舉措蒙上濃濃的政治色彩。
由於中國的執政體系和政治制度是有本質區別的,所以,經濟危機雖然可以影響到中國的股市,但是,動搖不了中國經濟根基~~
Ⅹ 中國為什麼不會發生美國那樣的金融危機
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為解決經濟危機問題,實施了一系列國家干預主義的經濟制策,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從戰後開始,保持了持久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中間雖然有波折,但資本主義垂死掙扎卻垂而不死,反而越來越好,這也許是因為有蘇聯這個威脅存在的緣故,所謂越面臨威脅,生命力越強。而以原蘇聯為首的,自以為無比優越的社會主義陣營,在經濟現實面前,不得不改弦易轍,紛紛向自由市場經濟靠攏。中國三十年左,三十年右,摸著石頭過河。 原蘇聯解體以後,以美國為首的世界人民一下子放鬆了許多,想找個敵人也不容易呢,恐怖主義有時固然很可怕,但並不是可怕的要命,中國也不跟著玩虛擬的戰爭對抗游戲。找不到敵人了,北約組織名存而無用,山姆大叔於是也懈怠了,拚命地、過度地、超前地消費、享樂,印鈔票、發債券,不惜借別人的錢玩,玩奢侈消費,孤注一擲地玩伊拉克戰爭,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錢,不玩白不玩,玩就玩那能令人心跳的,結果,如今終於現形了。 其實,江湖上早就有老話:出來混,早晚都是要還的。佛家講因果,這一世不還,下一世,做牛做馬也是要還的,誰也逃不掉的。 因為美國經濟危機,現在東西方國家,又有人重新反思、討論起社會制度問題了,似乎社會主義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就—是—好。 唉,人類老是被表面的、有形的經濟制度等東西所迷惑。實際,前蘇聯和如今美國的現實,都很清楚地說明了同一個問題:任何法律、制度、體制、民主、管制,無論哪種形式,無論它多麼地完美,都不可能徹底解決人類因為爭奪物質利益而引起的社會問題。 從表面看,是國家經濟決策者及時制定經濟調整政策,使我們國傢具備了躲避、抗拒風險的能力。實際卻不知,是智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即使中國經濟政策,在深層里也充滿了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思想,具體有兩條: 第一,無論為人還是治國,都要守為人為國的本分,不能過度過分。 中國傳統家庭文化主張勤儉持家,無論窮人、富人,都要存一筆錢在銀行,為子女教育、結婚,為抵禦生病等意外風險,經濟學家認為是缺少醫療保險、福利教育制度,結果,即使制度改善了,大多數國人依然不捨得消費。所以,國家銀行里始終積攢著大量的存款,即使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也依然如故。若不是如此,在九十年代和亞洲經濟危機時,中國銀行比現今美國銀行的問題還嚴重,經濟早就趴下了,後來及時調整,成立資產公司,置換、處理了銀行呆壞賬。 中國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曾經倡導、宣傳了一陣所謂高消費、提前消費的經濟文化,但對民眾影響很小,因為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格格不入,奢靡無度在中國社會文化中是被瞧不起的,而不是被羨慕嫉妒,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智慧。前幾年,雖然時興貸款買房買車,但國人也很少有超過支付能力地盲目貸款的。後來中國的政府始終都強調要艱苦奮斗,勤儉建國,並把這種思想始終貫徹在國家大政方針里,堅決支持有利於大多數消費人群的經濟政策,雖然前幾年有些地方政府,頭腦過熱,單純、盲目發展房地產經濟,但始終都受到中央經濟政策的制約,被及時剎車,這就避免了以後的被動。 勤儉就是為人為國的本分,是社會美德,這種思想文化對穩定經濟非常有用。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重義輕利,凡「一切向錢看」的人,在中國都是被人瞧不起,盡管很多人都事實上「一切向錢看」,但始終不敢拿到桌面上,這在西方國家文化中是很少見的,中國這一優秀傳統文化也曾被國內一些西化經濟學家大加批判。 所謂,一切向錢看,就是逐利忘義,也就是哪掙錢往哪專營,如一些溫州人的投資,實際也相當於金融資產,金融資產在國民經濟體中所佔的比例若比較適當,還好,可以活躍經濟發展。但如果比例過大就非常危險,這種錢無論境內的還是境外的,即使投資在第一、第二產業領域,尤其是投資在房地產業,它就成為隱形的金融資產,非常危險,遇到一點風吹草動,就草木皆兵,都想自己先跑出來,造成物價、經濟的大起大落,既損傷經濟本體,更損傷投資者自己,正所謂損人亦不利己。 中國的房地產業,雖然國有企業的比例也不小,但都歸各自的地方政府管轄,都為各地方的經濟利益而戰,而不能承擔穩定國家整體市場的 社會職能,這真的是一大遺憾,導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老是起不到作用。如果兩年前, 國有房地產企業能配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根本就不用國家實施這么大的宏觀房地產調控政策調整,結果都傷筋動骨。 好在我們國家的國有銀行資產和國有企業資產都還聽從國家的指揮,而不是各自為戰。這就使得境內外的各類金融資產在中國的流動都形不成主流,不能起到主導作用,都興不起浪來。 另外還有一個得天獨厚、至為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國有影響的新聞傳播都是受控制的,不是誰想幹嘛就幹嘛,這樣就不會發讓國人普遍都害怕、擔心的文章,而是多發能讓國人提高信心的文章,這樣,大家就都不害怕,就不會發生大家都一起去銀行提取存款、一起都賣股票的這種事。 對金融來說,基於事實的信心非常重要,有時即使真有問題,但大家都不恐慌,也沒有事。這就是宣傳媒體不可思議的地方,能推波助瀾,甚至掀翻航空母艦,這也可稱謂:「人嚇人,嚇死人」,所以新聞不自由也並不是沒有好處,其好處在關鍵時候往往是大大地好。 那中國是不是應該去美國市場去托一把,當然應該了,同是地球人,唇亡齒寒,同命相連,從道義上,也是應該的啊,況且若做得好,不但不吃虧,還是大戰略投資呢。但一定要挑揀一下,絕不能碰那些以房地產、債券等資產為核心的純金融資產,金融資產控制力強,但你在人家地盤上,怎麼控制人家啊,況且金融資產的不確定性因素又太多了,最後只能被人家給玩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