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看待中國技藝展

如何看待中國技藝展

發布時間:2022-11-12 09:03:24

① 中國非遺大展現場的參演展示情況如何

本屆活動自9月8日起,持續至9月12日。活動內容包括開幕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明月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新安八家書畫展、歙硯傳統技藝大賽和徽派傳統工藝振興論壇等五個項目。

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雕、淺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種書畫,有名勝古跡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曾風靡一時。如今,更多的竹雕工藝品,其功能的改變、表現形式的創新,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的意義

中國民間技藝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是彼此認同的標志,是規范行為的准繩,是維系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今天,我們將把民俗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和真諦展示給包括農民兄弟在內的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

③ 中國茶技藝及茶習俗非遺專題展,有哪些看點

引言、在1月21日的時候,中國茶藝的非遺專題展已經開幕了,這次開幕主要是由中茶博所起的帶頭作用,而這次專題展也為以後的展覽帶來了很多經驗,同時也展示了很多茶文化。

三、總結

舉辦這次茶文化展,主要就是想弘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這次文化展中也能看到很多有趣的內容,也能學到非常多的知識,這次的文化展有很多精彩的地方。

④ 72歲奶奶1分鍾剪出路人側顏,如何看待中國傳統藝術—剪紙這項技藝

俗話說得好,高手在民間,一些看起來很普通的人,他們卻在自己的領域里對於這方面的技能非常的突出。最近一段時間在網路上就出現了很多非常有特殊技能的人才,而且他們不是我們認為的年輕人,他們可能是幾歲的小孩也有可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


對於中國傳統藝術剪紙這一項工藝,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有著獨特的東方美學更是,存在著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對於藝術審美的精神寄託,而且後來剪紙的應用也廣泛被應用到了各行各業當中,包括我們的服裝設計。這位老奶奶確實非常的厲害,他通過一分鍾的時間就將人物形象剪的如此惟妙惟肖,如果說沒有長時間的激素積累,是很難達到這樣的技術的,在老奶奶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一點,不管是多難的事情,我們要相信,熟能生巧。

⑤ 利用價值觀說明如何對待傳統技藝

(1)
①傳統「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傳統傳統「工匠精神」有利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繼承和創新.
②傳承傳統「工匠精神」,弘揚愛崗敬業精神,有利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③傳承傳統「工匠精神」能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④傳承傳統「工匠精神」,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經濟的發展.
⑤傳承傳統「工匠精神」可以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有利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
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樹立熱愛工作的職業精神.
②要把為人民、為社會服務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和人生追求,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③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自覺投身為社會服務的實踐當中.
④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
⑤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揚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個人素質.(任意四點給滿分)

⑥ 我國許多民族傳統工藝逐漸衰落,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如何更好的保護、傳承本民族的傳統工藝,談談看法

民族傳統工藝屬於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有22個民族的人口在10萬以下,有的不足5 000人。由於人口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區范圍小,其文化傳承的狀況堪憂。面對這一現象,當務之急是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一、我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現狀與所面臨的問題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中吸引的各種外來文化的湧入,不斷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文化的融合和發展同時也導致許多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其主要表現在:
1.年輕一代對民族文化認識不夠,在追逐潮流中開始西方化。
2.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後繼無人,其面臨著消亡的境地。我國一些傳統的技能和民間技術是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其中包涵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質朴的特性。其技能的掌握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現代人甚少有人願意長時間的去學習一門技能。這就導致我國需要珍貴的民族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3.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研究人員短缺,國家相應保護法律的缺少,導致大量的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文化實物和資料難以得到妥善保護。
二、傳承與保護。
1.樹立民族民間文化認同感,增強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在研究、保護時,要將鄉民藝術「還魚於水」。「只有從鄉民的具體生活出發,將鄉民藝術視為鄉民生活與文化的一部分,才能真正理解其魅力與真諦。」
2.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知識產權。完善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律、法規,包括對民族民間文化知識產權的保護,包括著作權,使用權、商標權、專利權等。使得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免受其他國家或組織的盜用,以及民間組織、個人的非法牟利性行為。可以利用先用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保護,並對存在法律漏洞之處及時修訂或者出台新法規。借鑒別國的成功保護模式,以充分實現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文化、經濟價值,對其進行有法可依的保護、傳承和利用。
3.建立完善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機構。
4.利用傳媒力量普及民族民間文化知識。
5.大力培育民間文化人才,壯大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人才的保護包含兩個主要方面:①注重對現有掌握民族民間文化技術的人才為其提供藝術繼續創造的周邊生活保障,為其傳授文化記憶提供有力的扶持性政策,如提高其待遇,以及申辦技藝傳授教學單位在政策上的扶持和獎勵;②注重對未來青年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做到民族民間文化技藝和教育的深度結合,和其他文化課程一並列入教育課程之中,培養青少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之情,建立一套保護民族民間人才培養和未來就業方面的教育和社會保障、鼓勵機制,從而壯大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總之,對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一項長期、偉大的歷史性任務,是政府部分和社會組織以及每一位公民共同肩負的責任。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之下,加大民族民間文化設施配置,深入民族文化調研。從教育機制上廣泛的培養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繼承人,使其後繼有人。並開展民族民間文化組織活動,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融入人們意識之中,「以人為本」做好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使得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能夠源遠流長。

⑦ 中國茶技藝及茶習俗非遺專題展開幕,舉辦該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中國茶技藝及茶習俗非遺專題展開幕,舉辦該活動的目的是什麼?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滲入於社會發展和生產製造的各個領域。「中國茶技藝及茶習俗非遺專題講座展·浙江篇」立足於浙江,輻射源全國各地,走向世界,為發揚浙江出色非遺茶技藝及習俗,擴展不一樣茶非遺項目間會話方式,提高非遺項目了解度,給予了新的突破口,對於這個專題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相信一定能讓您大開眼界。

⑧ 你是如何看待中國古代藝術取得的偉大成就

中國古代藝術時代世界上名列前茅的。

中國古代主要在建築,雕塑,書法,繪畫,音樂,戲曲等取得了支配地位,出現了山水畫的理論。

中國古代藝術歷史悠久,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從世界范圍來說,中國古代藝術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其本身的特異性為世界藝術花園增色,並成為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二是以其特有的思想價值和技巧技法對世界文化藝術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8)如何看待中國技藝展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藝術不僅以鮮明的民族特色立身於世界藝術之林,而且對世界其他民族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中國古代藝術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不僅深深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的藝術發展和特色形成,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藝術也受到中國藝術的啟發。早在秦漢時代,中國古代藝術就同其他文化一道,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向外傳播。

在東方國家中,日本受到的影響最大。彌生時代的日本在吸收中國技術的同時,其造型藝術也深受中國造型藝術的影響,銅鐸就是這方面的傑作。在西方,由於中國絲綢傳到羅馬,也是西方人的造型與服飾藝術有了明顯的改變。

⑨ 求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有感

保衛傳統文化的「箱底兒」 www.cnjxol.com 嘉興在線新聞網 2006年05月1日 09:18:12 悠悠中華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結晶,是鐫刻著人類智慧光芒的「活化石」。 中國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江南水鄉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煙,東方海島之漁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黃土高原之窯洞,東北密林之木屋,西南邊陲之寨子……千姿百態,魅力迷人。 但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演進,許多歷史街區、古鎮、古村落正遭遇著被忽視、甚至被毀滅的命運。 這些即將消失的歷史遺存,在中國的文化中占居著何等的地位,它們目前的境遇如何,現在的人們又該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和利用?帶著這些疑問和擔憂,近日中外專家聚首西塘,探討古村落保護之法。 在前來參加論壇的五十多名專家學者當中,有被稱作「民間文化守望者」的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畫家馮驥才;有以「罵」著稱、且被媒體稱為「保護古城的衛士」的國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還有遠道而來的兩位日本民俗學界的領軍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福田亞細男和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菅豐博士。 另外,國內外具有典型意義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順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數到場,為論壇帶來了更多的聲音。讓我們借著專家的智慧,試著尋找延續這些傳統文化的良方。 宣言書 4月27日清晨,銀色的月光剛剛退去,蘇醒中的古鎮西塘充滿了生機,鳥鳴聲、搖櫓聲、腳踏車聲、還有清風拂柳的婆娑聲裊裊不絕於耳……一如「生活著的千年古鎮」本色。 而此時,馮驥才和西塘鎮黨委書記沈國強兩人早早地就出現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樓露台上,參加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的節目錄制,主題正是「古村落保護」。 第二次來到西塘的馮驥才還是老樣子,一頭桀驁不馴的頭發,說起話來慷慨激昂。這幾年他一直為搶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護的重點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堅定地認為,在民間文化遺產和搶救過程中,古村落是民間文化的「箱底」,因此從2005年3月至今,他已輾轉考察了國內七八個省的古村落。他說:「時間很緊迫,我們現在連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麼保護?因此在這里開這個會議,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討今後古村落的出路。」 「古村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農耕文明留給後人的財富,我不希望我們的後代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鐮刀、鋤頭,那將是無比的悲哀。」這是他最大的擔憂。 不止在一個場合,馮驥才用「來晚了」來形容對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講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時偶遇的一個細節:「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鎮長陪我在岸邊走,走著走著天有些涼了,我看到一個老太太正把支窗戶的棍子拿起來關窗戶,同時把一盆窗外的花拿進去。我注意到當時花盆上落了一隻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輕輕一抖,蝴蝶飛走了。西塘連生活的詩意都保存下來了,這種和諧讓我感動。」 馮驥才認為西塘的經驗是一種生態的保護方式,它延續了當地人生活的原態,是以人為本,可以作為典型供其他地方學習。當談到為什麼選擇西塘作為論壇主辦地時,他說,除了西塘的保護做得成功之外,當地政府的觀念也讓他感動。 「當時西塘鎮領導有兩句話給我印象特別深,一句是『對於古村落的保護,責無旁貸是政府的事』,還有一句是『當經濟的GDP和文化保護發生沖突時,我們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層的領導能有這樣的先見之明和文化責任感,讓我看到了希望。」 帶著這樣的希望,馮驥才把論壇帶到了西塘,並發出了旨在呼籲開展古村落保護的《西塘宣言》。他說:「必須要抓緊時間,不然的話,很多古村落可能我們還沒來得及認識它,就要失去它。」 觀點論 一批重量級專家、學者、官員的到場無疑為本次論壇增色不少,他們在會場上激烈的觀點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絕倫的火花。 馮驥才:古村落遺產,比萬里長城還大 「我一直認為古村落是中國最大的文化遺產,比萬里長城還大。」馮驥才這樣解釋他的觀點,「從規模上講,我國有5000年到7000年的農耕文明,56個民族,960萬平方公里,約1600個縣,19000個鎮,按照一個鎮10個行政村來算,我們有20萬個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來估計中國的古村落大約有3000個到5000個。但後來聽說僅貴州黔東南地區就有六七百個古村落。所以我們心裡應該有個數,我們的古村落數量至少過萬。」 他認為,古村落應該符合以下幾個標准: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歷史文化遺存,基本保留原來村莊的體系以及鮮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歷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它的建築,它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規劃,都是其物質遺產,還有很多諸如民俗之類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關於民俗,他補充道:「我所說的民俗,包括人們生產、生活的民俗,商貿的民俗,婚喪嫁娶的民俗,起居飲食的民俗,節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還有類似神話、故事、諺語、歌謠之類的口頭文化。民間戲劇、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藝人們身懷的民間技藝和民間手藝都是這個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什麼要進行保護?馮驥才這樣回答:「我們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價值、學術的價值、見證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審美的價值、欣賞的價值,但最終的價值還是它的精神價值。我們之所以傳承文化遺產,最終的目的就是傳承我們民族的獨特文化,就是把我們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傳承下來。」 他認為我們的文化遺產有一個問題,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這種同質化的文化,它把我們的文化變成了同一個樣子。同時它又是商業文化,能成為賣點的就利用,不能成為賣點的就拋棄、甚至毀掉。「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危機,也是我們這一代文化人的失職。」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從去年開始做的,但是由於目前沒有法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現在只能做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關方面正在加緊相關法律的制定。 阮儀三:村落是最後的「凈土」 「阮儀三」這個名字,對於關注中國遺產保護的人並不陌生。作為一名建築學家,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就發起了山西平遙古城的保護運動,而他最讓人熟悉的「力作」莫過於周庄古鎮的保護了。 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紀80年代,北京、西安、開封、揚州、洛陽等城市相繼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遙、江蘇周庄、雲南麗江等又在上世紀90年代同時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進入21世紀,阮儀三又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潯、烏鎮、西塘等古鎮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擴展文化內涵」的道路,為中國留下了嘆為觀止的「水鄉」。 阮儀三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城市建設熱潮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 他說:「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而我們所說的非物質的東西,民俗文化的東西,就依存在建築等物質載體當中。所以那些具有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的遺存都應該保護。比如江南水鄉,就要保護構成江南水鄉的構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鄰水建鎮的特點,這是它的靈魂。」 在談到「城市記憶」這一概念時,阮儀三舉了「上海猶太人保護區」的例子,那裡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現在是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 「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曾任美國卡特政府財政部部長的布魯門撒爾60年後舊地重遊時,淚流滿面,對身邊的女兒說,『記住,沒有上海就沒有我們一家,沒有中國就沒有我們這些猶太人的活路。』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街區反映了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慈愛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諧相處的里程碑。這個街區就是重要的城市記憶,記憶著一代人的友誼,這不是語言能夠承擔的。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他對把旅遊與保護等同起來的看法嗤之以鼻:「我們通常認為用保護來發展旅遊,來搞經濟開發,把保護等同於賺錢。」他認為保護不應該圍繞著商業利益,因為商業利益的背後必然是破壞。「保護不是為了政績,不是為了開發旅遊,為的是留存我們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民族建築的精華、和諧的人與自然相處的環境。而這些是我們今後創造新城鎮、新建築的規范。」 青島泰之:保護活態的文化 聯合國教科文駐亞太地區總代表青島泰之應邀出席了論壇。他在發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個特定文化歷史發展的珍貴的有形見證,反映了人們文化、哲學和審美價值的演變過程。與考古遺址和廢墟相比,這些歷史遺產群落是活態的遺產。 青島泰之認為,在快速的經濟發展、社會轉型以及全球化過程中,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正面臨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傳統建築和街道正不斷被現代建築所替代。因此,保護歷史遺產群落的非物質文化元素與保護其物質形態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而在保護這類遺產的努力中,提高當地社團保護遺產的意識,促進他們的參與至關重要。 他說,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在中國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文化遺產保護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平遙古城、麗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他同時希望中國政府、非政府機構和組織以及地方社團都能夠參與到遺產保護工作中來。 他山石 在「中國古村落保護」(西塘)國際高峰論壇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順化等地代表的經驗發言也為其他古村落的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江西婺源——文脈的延續 婺源的鄉村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馮驥才對婺源也是贊不絕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磚、灰瓦、白牆、翠綠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藍色的山野、紅色的霞光,簡直像一幅畫。」 婺源縣政府根據各村落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不同的保護方式。包括景區式、博物館式、分區保護式和原始生態式。 由於婺源境內徽派建築遍布鄉野,獨具地方特色的儺舞、徽劇、茶道等文化絢麗多彩,因此政府出資對分散在鄉村的古建築進行普查、登記、建檔,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保護性規劃,同時成立了「婺源縣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設管理領導小組」,還制定了詳細的農村建房審批流程,以抑制亂拆亂建的現象。 為了增強古村落的生命力,該縣還專門成立「婺源文化研究會」,研究會下設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藝文化和民間故事等9個分會,負責對全縣民間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性挖掘整理。 今年,婺源儺舞、婺源徽劇、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硯製作技藝等4項民間藝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榆次後溝古村——民居博物館 後溝古村以古樸的農耕文化、精美的建築文化、傳統的信仰文化、靈動的生態文化,構成了完整的民間文化體系。特別是精巧別致的古戲台、玉皇殿、觀音堂等堪稱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後溝古村因地制宜、順勢選址、擇吉而居,強調和諧的「田園山水」和「耕讀文化」。2005年,在經過周密論證的基礎上,當地政府對後溝古村進行了搶救性的整理和修復開發。同時還成立工作組,圍繞村民生產生活的自然形態開展調查、挖掘、整理、引導工作,再現了古村久遠的民間藝術、獨特的飲食文化、特色地域節慶活動,並籌建了農耕民俗博物館。 在搶救和保護古村過程中,始終貫穿「簡單不簡陋,民俗不粗俗」這一主線,在修復保護過程中,力求展現其簡單而精巧的建築、悠久而古樸的風俗、厚重而傳統的民風,使「田園風光、淳樸民風、古村風貌」躍然而出。 越南順化——新舊的和諧 順化市是承天化的省會,位於越南的中部。在順化市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和金屬時代遺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當時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響和北方青銅時代文化的影響。因此從古代起,這里就成為獨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樣風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調。 順化的一個特點是博採眾長,歷史上所有的獨特藝術形式都為順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宮廷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共存與互融。 順化是一個都市,但仍保存著歷史中形成的諸多傳統。因此,順化不僅扮演著多樣城市和歷史城市的角色,其實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在這座博物館里有著很多的可觸與不可觸的文化遺存。 參考資料: http://www.jxdaily.net.cn/jxrb/newsite/rbtk/xwzs/content/2006-05/01/content_84206.htm

⑩ 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黃山開幕情況如何

9月8日,泥塑大師王文瑜展示陝北泥塑製作技藝。

本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有什麼特色?

本屆活動自9月8日起,持續至9月12日。活動內容包括開幕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明月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新安八家書畫展、歙硯傳統技藝大賽和徽派傳統工藝振興論壇等五個項目。

大展邀請了25個省、市(區)50個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項目和省內15個市縣50個最代表性的省級以上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100個參加展演展示展銷。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中國技藝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有什麼紳士 瀏覽:172
伊朗總統怎麼上台的 瀏覽:826
義大利點炮手是什麼梗 瀏覽:456
怎麼畫印度眼睛 瀏覽:322
伊朗空襲能力怎麼樣 瀏覽:763
英國什麼時候進入議會制度 瀏覽:734
中國電信如何裝電視 瀏覽:200
英國蓮功放如何配音箱 瀏覽:657
印尼榴槤怎麼取 瀏覽:23
印度女方出嫁需要給多少錢 瀏覽:139
新中國改革運動有哪些 瀏覽:514
印度的航母是長什麼樣子 瀏覽:507
英國人為什麼不用付錢 瀏覽:516
義大利歌曲綠樹成蔭什麼調 瀏覽:63
伊朗什麼時候有海軍 瀏覽:39
越南老婆來中國有多少 瀏覽:483
義大利高中畢業去哪裡留學 瀏覽:239
印尼siap是什麼意思 瀏覽:892
印尼fe第三方第七欄應該標注什麼區別 瀏覽:73
伊朗總統的工資是多少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