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所謂的中國式教育到底是什麼這種教育方式有什麼優缺點
所謂的中國式教育到底是什麼?這種教育方式有什麼優缺點?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個人粗淺的認識,不外乎就是傳授知識、健全人格、培養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但在中國教育體制下,一切都被扭曲成了競賽和實用主義。比如說,你是否真的懂歷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考了高分,能夠通過考試就好。你大學學的東西,如果不能賺錢,學得再好也沒用。
只能說,現在的教育模式是適合我們國家的。但不能說是最大程度的使學生學習到有用的知識。其實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你想接受什麼樣子的教育,如果有決心,還是可以實現的。
『貳』 中國式教育,你知道有哪些特點嗎
中國式教育以升學為目的的教育,主要的目標是分數和升學率,學生們都希望在高考時能考入名牌大學從而走向成功,中國的教育在改革開放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支撐作用,但中國的應試教育雖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目前的教育還是應該教育,學生最終的目標是在高考時能考上更好的大學,造成學校和家長只看學生的成績,沒有重視素質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因為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教育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模式。
學校要加強師德建設,引導老師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和業務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素質教育。
『叄』 中國人最願意為教育買單,中國式教育如何
中國式教學指中國現存的一種普遍教學方法。在我國的學校中被廣泛應用,對於我國的培養人才出了很大力。但是顯現出教學相對死板、學生差異過小、標准趨向單一等特點。
中國式教育,渴望快速成功和即時受益的心態使許多有前途的孩子沒有成才。此外,網路的發展也影響著學校的教育,特別是對年輕學生的教育。從縣到鄉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盡管國家職能部門進行了嚴格的調查,但仍然有違法者為中小學生提供了便利,導致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實施緩慢。創新型人才已成為空談。因此,我們應該加強社會改革,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全社會採取行動,為兒童和青少年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社會儲備創新人才。
『肆』 中國式教育,有什麼優點和弊端
中國的教育模式由於其應試教育的本質一直飽受詬病。但是,從本質上說,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模式,任何一種教育模式都有其優、缺點,中國的教育模式也不例外。作為一位在教職上兢兢業業耕耘了三十年的老教師,我覺得自己對中國教育體制的了解不可謂不深刻,現在此斗膽對國內教育模式的優缺點做一簡單分析。
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多弊端,但它也確實為我國的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近年來,我國引進了許多國外的教育思想和經驗,重新重視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做中學等思想,尊重學生興趣,倡導在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個性,特別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著重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伍』 中國式教育到底重視什麼
最近,美國出版了一本書,題為《虎媽戰歌》。這本書的作者「虎媽」——一位美籍華人母親的故事,還成了《時代周刊》的封面故事。美國將這樣的對比現象放大在中美雙方關注教育的人士面前。這本書不過是一位華人媽媽育兒成功的個體經驗,為什麼在美國竟然引起那樣大的轟動?又為什麼引起一些美國人嘆為觀止的驚呼和感嘆?甚至從「虎媽」的教育模式總結為「中國式母親的教育」,從而對美國發出「中國式母親的教育為什麼更成功、更優越」的詰問?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教育現象和文化現象,讓我忍不住想起多年前在我國幼兒園里,一位美國人看到我們的孩子對黑板上畫的一個圓圈回答時的感慨。 美國人才觀重視的是人格的健康與思想的獨立 多年以前,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一位美國朋友來中國參觀一所幼兒園,看到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圈,然後問孩子們是什麼。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個圓。這位美國朋友感慨地說,如果在美國,孩子們的回答會是五花八門:有說是太陽,有說是飛碟,有說是煎雞蛋,有說是向日葵,有說是籃球……不一而足。那時,引起我們中國人的感慨,指向我們教育的弊端:整齊劃一的規範式的教育,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受到的是一種「瘸腿式」的教育,我們的孩子童年就變得筆管條直,聽話順從,信服並服從於標准答案,而漸漸形成趨同性的思維模式和服從式的性格與人格。 應該說,這種反思,在變革的時代里,尤其顯得重要而具有現實意義。日本近代史中經濟的復興,也是從他們重視教育、極大力量地投入教育,並吸取西方的教育經驗、變革自身的教育模式開始的。因此,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在中美兩國教育的差異和對比之中,我國出現了對教育改革的急切呼籲。 事實上,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許多值得重視和需要變革的弊端。這在國門剛剛打開、美國式的教育異常鮮活而異樣地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尤其顯得格外醒目,有些地方甚至凸顯得更加觸目驚心。 自立和責任,是美國教育的核心精神與價值系統,是孩子從小教育的基點。因此,我們會看到美國的孩子,一般剛剛出生沒幾天,就被父母放在獨立的房間,任孩子如何哭鬧都不會讓孩子和父母同床或同屋而寢。這在我們看來,幾乎不近人情。如果孩子在學步期間跌倒了,很少見到美國家長大呼小叫地跑過去扶起孩子,關切地去問摔著沒有,他們會笑著招著手讓孩子自己爬起來,認為這是正常的,是孩子必須經過的一步。而我們則希望孩子最好一次跤也不要跌才好,哪怕家長自己再含辛茹苦,也得讓孩子長在蜜罐里,不能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尤其不能在起跑線上比別人差。在疼愛和寵愛之間,我們的天平從來都是傾斜的,尤其我們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這種寵愛無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與責任的精神日漸欠缺,甚至減退,而不少孩子更易於出現心理的疾病和性格的偏執表現,在他們長大成人後,責任感的缺失,便從教育問題演變成為社會問題。可以說,在這方面,雖然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實踐中我們盡可能在努力,但是,無論在全社會,還是在個體家庭,依然是我們教育的短板。 在高考指揮棒為全社會教育的軸心沒有得到根本變革的現狀下,我們的人才觀變得線性的單一而單薄。年年鼓吹而令人羨慕的高考狀元,其實是這種人才觀在大眾心底的一種投影。而在各地小升初和中考前,為孩子博出保送的名額和加分的資格,各種獎項的花樣迭出,則是這種人才觀躁動於大眾心理而顯示出的心電圖。如此教育的現狀,已經讓我們見怪不怪,基本上勾勒出我們教育的功利性和淺表性,最後只成為了分數和獎狀的畸形競爭。所以,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成為了我們經久不變的校園格言。於是,獲取高分或更多獎項,成為了學生、家長,乃至學校的追求。學生以此進入好的中學和大學,家長以此獲得成功的滿足,學校以此獲取名譽和名譽帶來的諸如擇校費的經濟收益等等。由此我們付出的代價,則是我們的孩子依賴性強,信奉的是分數,崇尚的是獎狀,迷信的是權利和關系,想像力與創造性不足,無形中縮小了個人未來發展的空間。 而在美國,人才觀重視的是人格的健康與思想的獨立。他們的大學錄取方式,便和我們高考分數定終生的模式截然不同,因為他們對於人才的標准,和我們的認知有著極大的差異。由此帶來的人才差異,使得我們的學生不少處於高分低能狀態,對於社會的適應能力弱,特別是大學擴招之後出現的高學歷出身的學生,更顯得高不成、低不就而學無所用,甚至出現心理和性格變異。而美國的學生則更為適應社會、適應現實、適應生活。在美國,很少未能上得了大學的孩子會嫉妒上大學尤其是讀名牌大學的孩子;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也很少出現對於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懷有嫉妒和仇富的心理。在公民教育的基礎上,人才觀便呈現階梯和立體的多元化形態,長頸鹿可以伸長自己的脖子吃高樹上的樹葉,小羊也可以低頭美美地吃屬於自己地上的青草,而彼此各得其所。但在單一甚至畸形的人才觀的指導下,「人」與「才」是割裂開的,我們重視的更多的是「才」而非「人」,於是,我們的孩子便容易在這樣的教育體制和模式之下,學得身心疲憊,出現嚴重的心理和性格上的不健康,甚至不健全。 中國教育最主要的長處是對基礎教育的重視、投入和實踐經驗 其實,這樣的中美雙方教育的差異對比,在我們改革開放的30多年歷史中,已經成為我們並不新鮮的經歷,在努力的改革和實驗之中,已經成為我們痛苦卻也是寶貴的經驗,美國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範式,曾經成為激勵我們學習的榜樣。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教育改革進行了30多年之後,曾經是我們榜樣的美國,卻開始反思自己教育的不足和缺憾,反倒把我們中國的教育作為他們的榜樣。這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現象,頗值得研究。 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是當事者迷,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樣,我們的教育里有短板,也自有長板,而讓美國人望其項背。其中最主要的長處,是我們對於基礎教育的重視、投入和實踐經驗。這種基礎教育在中小學和大學本科階段,特別是在小學階段,體現尤為明顯。在美國,我曾經遇到過不少華人,他們都會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國內讀小學,原因就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好,他們會對美國的小學教育頗有微詞,不止一位家長對我說那裡的小學基本就是放羊,一半時間玩,有一半時間學就不錯了。我們也就會明白,為什麼在美國人口中華僑華人只佔5%,在著名的常春藤學府里,華裔學生比例竟達20%之多了。 我們的教育得到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和投入,也屬於得天獨厚。在美國,很難想像父母幾乎全天候地陪伴子女一起學習。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在孩子步入獨立學習的時候,是需要家長扶著走一走的,因為一個孩子成長的教育環境,從來都是由大環境即社會、亞環境即學校和小環境即家庭這樣三種環境所構成的。在孩子小學階段,尤其需要這三種環境的配合和交融,才有可能達到最佳效果。雖然有著功利的色彩,但我們的親子教育卻是有目共睹的,那麼多家長願意做出犧牲,願意付出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無疑,這樣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適合孩子初期教育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有利於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牢靠的學習基礎,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更有意思,或者說更有意義的是,美國人對於中國教育新的認知,體現了對發展中的中國新的探求,希望在教育之中發現掌握未來的一些先知的秘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從來不是單一的,它從屬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便和這個國家與民族的政治和經濟同步發展。美國人看到我們教育中有他們需要獲取的營養,我們也曾經獲取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與民族的營養。在美國人因一本書而大驚小怪的時候,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改革之路依然漫長,我們的教育應該和美國的教育互為鏡像、互為鏡鑒,彼此相學、彼此相長。
『陸』 中國式教育,你知道有什麼特點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這樣的明確概念的提出,是偉大的發明。同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就應該是我們積極倡導和踐行的中國式教育,這就是我認為的中國式教育。中國式教育,同樣應該要像中國式工業一樣,經歷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中國式教育,我覺得有以下內容:
其實我也不太知道題目所要表達的含義,提到中國式的,有中國式英語、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家庭,等等。有貶義也有褒義,就我認為,貶義的,我們虛心面對問題,積極改進,每一種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這很正常,有褒義的,更應該堅持並發揚光大,始終堅持揚長避短地把中國式教育發展下去這是我的觀點。我認為我們應該積極發揚中國式教育,培養中國式人才!
『柒』 為什麼中國式教育過分注重天賦
中國的傳統觀念造成的,古語有雲: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現在的家長老師普遍認為聰明的孩子學習更好。再加上中國式教育過分重視智育二忽視其它方面才能,對孩子的束縛也較大。好的教育不應注重天賦,更應從不同方面引導發掘孩子的潛力。一個人的成功決定因素不在智力,更在於努力。
『捌』 中國傳統教育有哪些利和弊
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創新,導致科研人才太少。
只覺得讀書是正確的,扼殺孩子的其他才能,缺少自然學家。
缺乏道德的培養,很多人智商高而情商低。
某些中小學教師素質不高,只要是學習差就體罰,只要學習好就笑言相對,看不到學習不好的孩子的其他優點。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和其他才能的發揮。
『玖』 中國式教育到底重視什麼
最近,美國出版了一本書,題為《虎媽戰歌》。這本書的作者「虎媽」——一位美籍華人母親的故事,還成了《時代周刊》的封面故事。美國將這樣的對比現象放大在中美雙方關注教育的人士面前。這本書不過是一位華人媽媽育兒成功的個體經驗,為什麼在美國竟然引起那樣大的轟動?又為什麼引起一些美國人嘆為觀止的驚呼和感嘆?甚至從「虎媽」的教育模式總結為「中國式母親的教育」,從而對美國發出「中國式母親的教育為什麼更成功、更優越」的詰問?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教育現象和文化現象,讓我忍不住想起多年前在我國幼兒園里,一位美國人看到我們的孩子對黑板上畫的一個圓圈回答時的感慨。 美國人才觀重視的是人格的健康與思想的獨立 多年以前,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一位美國朋友來中國參觀一所幼兒園,看到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圈,然後問孩子們是什麼。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個圓。這位美國朋友感慨地說,如果在美國,孩子們的回答會是五花八門:有說是太陽,有說是飛碟,有說是煎雞蛋,有說是向日葵,有說是籃球……不一而足。那時,引起我們中國人的感慨,指向我們教育的弊端:整齊劃一的規範式的教育,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受到的是一種「瘸腿式」的教育,我們的孩子童年就變得筆管條直,聽話順從,信服並服從於標准答案,而漸漸形成趨同性的思維模式和服從式的性格與人格。 應該說,這種反思,在變革的時代里,尤其顯得重要而具有現實意義。日本近代史中經濟的復興,也是從他們重視教育、極大力量地投入教育,並吸取西方的教育經驗、變革自身的教育模式開始的。因此,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在中美兩國教育的差異和對比之中,我國出現了對教育改革的急切呼籲。 事實上,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許多值得重視和需要變革的弊端。這在國門剛剛打開、美國式的教育異常鮮活而異樣地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尤其顯得格外醒目,有些地方甚至凸顯得更加觸目驚心。 自立和責任,是美國教育的核心精神與價值系統,是孩子從小教育的基點。因此,我們會看到美國的孩子,一般剛剛出生沒幾天,就被父母放在獨立的房間,任孩子如何哭鬧都不會讓孩子和父母同床或同屋而寢。這在我們看來,幾乎不近人情。如果孩子在學步期間跌倒了,很少見到美國家長大呼小叫地跑過去扶起孩子,關切地去問摔著沒有,他們會笑著招著手讓孩子自己爬起來,認為這是正常的,是孩子必須經過的一步。而我們則希望孩子最好一次跤也不要跌才好,哪怕家長自己再含辛茹苦,也得讓孩子長在蜜罐里,不能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尤其不能在起跑線上比別人差。在疼愛和寵愛之間,我們的天平從來都是傾斜的,尤其我們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這種寵愛無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與責任的精神日漸欠缺,甚至減退,而不少孩子更易於出現心理的疾病和性格的偏執表現,在他們長大成人後,責任感的缺失,便從教育問題演變成為社會問題。可以說,在這方面,雖然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實踐中我們盡可能在努力,但是,無論在全社會,還是在個體家庭,依然是我們教育的短板。 在高考指揮棒為全社會教育的軸心沒有得到根本變革的現狀下,我們的人才觀變得線性的單一而單薄。年年鼓吹而令人羨慕的高考狀元,其實是這種人才觀在大眾心底的一種投影。而在各地小升初和中考前,為孩子博出保送的名額和加分的資格,各種獎項的花樣迭出,則是這種人才觀躁動於大眾心理而顯示出的心電圖。如此教育的現狀,已經讓我們見怪不怪,基本上勾勒出我們教育的功利性和淺表性,最後只成為了分數和獎狀的畸形競爭。所以,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成為了我們經久不變的校園格言。於是,獲取高分或更多獎項,成為了學生、家長,乃至學校的追求。學生以此進入好的中學和大學,家長以此獲得成功的滿足,學校以此獲取名譽和名譽帶來的諸如擇校費的經濟收益等等。由此我們付出的代價,則是我們的孩子依賴性強,信奉的是分數,崇尚的是獎狀,迷信的是權利和關系,想像力與創造性不足,無形中縮小了個人未來發展的空間。 而在美國,人才觀重視的是人格的健康與思想的獨立。他們的大學錄取方式,便和我們高考分數定終生的模式截然不同,因為他們對於人才的標准,和我們的認知有著極大的差異。由此帶來的人才差異,使得我們的學生不少處於高分低能狀態,對於社會的適應能力弱,特別是大學擴招之後出現的高學歷出身的學生,更顯得高不成、低不就而學無所用,甚至出現心理和性格變異。而美國的學生則更為適應社會、適應現實、適應生活。在美國,很少未能上得了大學的孩子會嫉妒上大學尤其是讀名牌大學的孩子;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也很少出現對於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懷有嫉妒和仇富的心理。在公民教育的基礎上,人才觀便呈現階梯和立體的多元化形態,長頸鹿可以伸長自己的脖子吃高樹上的樹葉,小羊也可以低頭美美地吃屬於自己地上的青草,而彼此各得其所。但在單一甚至畸形的人才觀的指導下,「人」與「才」是割裂開的,我們重視的更多的是「才」而非「人」,於是,我們的孩子便容易在這樣的教育體制和模式之下,學得身心疲憊,出現嚴重的心理和性格上的不健康,甚至不健全。 中國教育最主要的長處是對基礎教育的重視、投入和實踐經驗 其實,這樣的中美雙方教育的差異對比,在我們改革開放的30多年歷史中,已經成為我們並不新鮮的經歷,在努力的改革和實驗之中,已經成為我們痛苦卻也是寶貴的經驗,美國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範式,曾經成為激勵我們學習的榜樣。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教育改革進行了30多年之後,曾經是我們榜樣的美國,卻開始反思自己教育的不足和缺憾,反倒把我們中國的教育作為他們的榜樣。這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現象,頗值得研究。 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是當事者迷,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樣,我們的教育里有短板,也自有長板,而讓美國人望其項背。其中最主要的長處,是我們對於基礎教育的重視、投入和實踐經驗。這種基礎教育在中小學和大學本科階段,特別是在小學階段,體現尤為明顯。在美國,我曾經遇到過不少華人,他們都會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國內讀小學,原因就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好,他們會對美國的小學教育頗有微詞,不止一位家長對我說那裡的小學基本就是放羊,一半時間玩,有一半時間學就不錯了。我們也就會明白,為什麼在美國人口中華僑華人只佔5%,在著名的常春藤學府里,華裔學生比例竟達20%之多了。 我們的教育得到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和投入,也屬於得天獨厚。在美國,很難想像父母幾乎全天候地陪伴子女一起學習。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在孩子步入獨立學習的時候,是需要家長扶著走一走的,因為一個孩子成長的教育環境,從來都是由大環境即社會、亞環境即學校和小環境即家庭這樣三種環境所構成的。在孩子小學階段,尤其需要這三種環境的配合和交融,才有可能達到最佳效果。雖然有著功利的色彩,但我們的親子教育卻是有目共睹的,那麼多家長願意做出犧牲,願意付出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無疑,這樣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適合孩子初期教育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有利於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牢靠的學習基礎,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更有意思,或者說更有意義的是,美國人對於中國教育新的認知,體現了對發展中的中國新的探求,希望在教育之中發現掌握未來的一些先知的秘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從來不是單一的,它從屬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便和這個國家與民族的政治和經濟同步發展。美國人看到我們教育中有他們需要獲取的營養,我們也曾經獲取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與民族的營養。
『拾』 中國式教育的特點是什麼
1、棒喝教育。棒喝教育是指用暴力、責罵等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
2、極端教育態度。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3、過多注重己願。很多父母會把自己的人生夢想或人生意願強加給自己的孩子。
4、重結果輕過程。分數的高低無法准確檢驗出我們是否學會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5、重智商輕情商。智商、情商、財商,這些對於一個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6、多物質少時間。一些人以為所謂的家庭教育就是為孩子報各種課外班,給他們請最好的老師,培養他們的各種特長。
(10)傳統中國式教育注重什麼擴展閱讀
對於輿論將「中國式接孩子」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應試教育、安全等問題上,中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主因在於當前的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意識,「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是未成年的社會公民,作為監護人,目的是把孩子培養為合格的社會公民。
因此,不少父母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決定孩子的一切;同時,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卻不關心孩子獨立意識、責任心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