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與中國的關系
樓主 你好 正如我們每天看到的那些報道一樣 很緊張的關系 不是我們可以隨便去評論的
如果幫助到你望採納哦。謝謝你對我的鼓勵 祝你天天開心哈
② 新中國與印度的歷史關系
第一,兩國關系開始還是不錯的。因為中印兩國都是長期被列強所欺負的國家,所以在反抗帝國主義這方面合作是很緊密的。印度當時搞了一個不結盟運動,自己做這個組織的領袖,中國也樂見印度發揮作用,中國也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
第二,新中國是1949年成立,印度是1947年獨立。從剛開始建國的條件來說,印度是明顯超過中國的。印度獨立沒有發生戰爭,是和平獨立的。而且英國殖民印度300年期間給印度留下了很多財產。比如印度建國時鐵路總長度達5萬多公里,而面積三倍於印度的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只有2萬公里。
第三,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的政策直接導致了中印利益的碰撞。印度開國領袖聖雄甘地在印度獨立後說,希望印度成為一個傳統的國家,不搞什麼現代化的工業,只是老老實實的做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以崇高的精神獲得世界各國的尊敬和認可。但是甘地死了以後,尼赫魯即聲明:印度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所以他的野心一步步擴張,直到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第四,尼赫魯所要求的土地是過去英國殖民者非法劃定的,是無效的。但是尼赫魯一口咬定要繼承英國過去的權利,所以和中國發生了矛盾。後來在英美等國的鼓吹下,加之英美的軍事援助,尼赫魯鋌而走險,發動戰爭。由於印度軍隊厭戰,加之指揮落後,給人以雄壯威武印象的印度軍隊很短時間內全面潰敗。印度國內完全震驚,國際社會完全震驚。
第五,印度鄰國巴基斯坦和印度長期不和,戰爭不斷。為了牽制印度,中國大力發展和巴基斯坦的友好關系,這使印度心懷記恨;而中印戰爭的失利使印度第三世界領袖的形象毀於一旦,印度遭受戰略損失。從此印度對中國懷恨在心。
第六,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國力迅速增強。特別是從2001年以來,中國的經濟規模急劇膨脹,2009年GDP已達50000億美元,印度GDP僅相當於中國的四分之一不到。而1988年印度GDP還是中國的80%多。所以印度政府很受刺激,所以也開展了「追趕中國」的運動。但是由於印度政府效率過於低下,口號遠多於行動,所以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還在迅速拉大。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印度經濟規模在5年後可能不足中國經濟總量的10%,而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差距更大。
所以總的來看,印度這個國家既可憐,又可恨。
③ 中國跟印度有沒有外交關系
中印關系
中印關系(Sino-Indianrelations),現代意義上指位於東亞中華民國及其繼任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位於南亞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系,二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系伴隨著沖突與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由於二國近2000公里的漫長邊界和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領土糾紛,最終導致1962年的邊境戰爭,之後關系冷淡;接著就是中、蘇對抗和印、蘇結盟。1976年二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
11月13日,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邵元明副參謀長與印度國防秘書米特拉在北京共同主持中印第九次防務安全磋商。期間,雙方深入討論了中印兩國兩軍關系、邊境管控與邊防合作,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等問題。雙方一致同意,要堅持以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為指引,堅持「穩定邊防、增進互信、發展友誼、深化合作」的原則,推動兩軍關系向前發展,確認把兩國領導人在涉邊問題上的有關共識傳導落實到職能部門和一線部隊,確保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④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
先說歷史遺留問題,中印在邊境上存在認知沖突,並且爆發過戰爭。但戰斗過程比較耐人尋味,用網友的話說,就是印度把侵略戰打成了首都保衛戰。
第二,民族情感不和。這是因為上述第一條的衍生,有分歧,還打輸了,肯定不服,不滿,他們的執政者也都會朝這方面宣傳引導。
第三,國際局勢,這個牽扯到全球幾大陣營,雖然中印雙方存在一定合作面,但總體上說,印度是親美派。
⑤ 中國與印度的關系
中印關系(Sino-Indianrelations),現代意義上指位於東亞中華民國及其繼任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位於南亞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系,二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系伴隨著沖突與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由於二國近2000公里的漫長邊界和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領土糾紛,最終導致1962年的邊境戰爭,之後關系冷淡;接著就是中、蘇對抗和印、蘇結盟。1976年二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
(5)印度和中國之間有著什麼擴展閱讀
印中貿易自2000年以後才獲得較快增長。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僅有的2.65億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35.96億美元。
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期間,二國簽署<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制定雙邊貿易額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或更高的目標,到2006年雙邊貿易達到248.6億美元,提前實現預期目標。
印度成為中國第15大貿易夥伴(按照經濟體排序),中國對印度出口145.8億美元,主要出口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
自印度進口102.8億美元,主要進口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雙方投資規模較小,僅限於部分領域,印在華投資256個項目實際投資1.72億美元,中國對印投資(非金融類)僅為1700萬美元。
中印貿易增長迅速。2007年雙邊貿易額386.5億美元,同比增長55.5%。目前,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印度是中國第十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中國自印度主要進口商品有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
⑥ 印度跟中國有隔著什麼洋嗎
沒有,在中國的西南部是屬於路上鄰國。
⑦ 中國與印度關系如何
印度和中國正在跳著探戈,每一方都有舞蹈天賦,舞步嫻熟,然而把對方當作一個舞伴時,彼此又十分警覺。不過,它們必須共舞。 印度石油部長艾亞爾本月在北京同中國簽署了一份協議,尋求在確保原油資源的問題上同中國進行合作。這一協議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亞洲能源地緣政治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表明了亞洲這兩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今後走向。 「我非常清楚,」艾亞爾在北京說,「印度和中國之間任何激烈競爭行為都對和平無益。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能源安全建立在對方的能源安全受到威脅的基礎之上。」本月早些時候,印度外交秘書希亞姆公開發表演講時說,印度和中國「都是大國,誰也控制不了對方,也不會被第三方所控制。」 由於印中的經濟都在繁榮發展,所以兩國間的貿易、投資異常活躍。印度的高科技公司蜂擁來到中國尋求進一步發展,中國的製造商也視印度為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在政治上,印中做到了相互理解,前者不再談西藏問題,後者置身於克什米爾問題之外。中國還支持印度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不過,在雙方共同分享經濟繁榮的大背景下,每一方都對對方存有戒心。雙方在尋求不同的戰略盟友,印度希望與美國發展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以確保在與中國的較量中占據上風。幸運的是,地緣條件使印中很難再起戰事,喜馬拉雅山脈將打消任何一方的軍事冒險主義。 印中關系中一個復雜的因素是日本。日本把中國視為「不斷上升的戰略威脅」,認為和印度交好是抵消這種「威脅」的一個方法。
⑧ 中國和印度關系怎麼樣
中印尚有領土爭端
又同為發展中大國
民族、文化也截然不同
曾今有交戰歷史
貿易摩擦不斷
中國和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關系非常好
印度親美 是美國亞洲戰略包圍中國的棋子
綜上所述:中印關系很扯淡
⑨ 中國和印度的恩怨現在的爭端主要是什麼
印度和中國都是大國
尤其是人口,也同樣是文化悠久的古國
但是印度卻把中國當成一個對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
在領土上,印度和中國有三個地方存在爭議
其中東線面積最大,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現在這一地區大部分控制在印度手中,而且此地是雅魯藏布河谷,可以說是西藏最適合居住的地區,印度已經向此地區移民數百萬,甚至超過西藏自治區的總人口,其他兩個爭議地區則控制在中國手裡。1962年中印曾經有一次短暫的戰爭,對於那次戰爭被印度成為印度陸軍的恥辱,被中國三個師打到了德里附近,但是由於地理上,在西藏通往藏南地區(也就是爭議地區)補給線只能通過一個山谷,而且西藏地區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中國不可能在此地區駐守太多軍隊,但是軍隊少了卻又無法守住此地區,加上政治因素,中國退回實際控制線。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仇恨。
至於現在,雖然中國和印度經濟都發展很快,但是印度現在經濟上還是遠落後於中國,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戰爭不斷,而中國卻是巴基斯坦的強有力的支持者,中國一直在支持巴基斯坦的軍備,僅次一項就讓印度損失很大,因為印度軍隊數量龐大,而且國內軍事工業不健全,為了不落後於巴基斯坦的軍備,不的不花高價進口俄美的軍備,而且,中國在爭議地區牽涉了印度大約60%的陸軍和50%的空軍,是印度始終無法全力對付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幾次印巴戰爭中,數次都是因為中國的暗中支援才讓印度的策略沒達成。
所以印度一直視中國為對手。
⑩ 中國與印度的古今淵源(主要從歷史、軍事、文學分析)
中國與印度不僅山水相連,而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兩千多年前,中印兩國人民就有了友好交往。古代中印交往的高潮時期是兩晉、南北朝和隋唐,達到年年有往來,一年數次的程度。兩國人民在宗教、政治、經濟、哲學、科技和文藝諸多方面都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可謂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時期。但是,近代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和印度進行了野蠻的侵略和壓迫,阻斷了兩國的交往達百年之久。20世紀中期,兩國相繼取得了反帝反殖的勝利,印度獲得了民族獨立,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50年初,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以後的時期是兩國人民交往的黃金時期。
從歷史和文化上看,中印兩國有很深繁榮歷史文化淵源的。佛教發源於印度,深受歷史遠比佛教悠久的印度教的影響。例如佛教的坐禪便是直接來源於印度教的冥想,達摩作為一個印度和尚不可能擺脫時代環境的束縛,而經由達摩所傳入中國的少林武術本身便是脫胎於印度教的瑜伽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