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稱中原 是指現在的哪些地區
歷史上的中原地區主要指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區,是華夏文明主要發源地,在西晉以前都是中國經濟文化政治中心。
1、中原狹義指的是
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中州」「中土」「華夏」「神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原地區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起到最主要決定性作用。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上下5000年來,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是華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
東周、西漢(初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佔了四個,分別為夏商故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
2、中原廣義指的是
黃河中下游流域以河南為中心與重心向河南臨近省份滲透形成的,自古以來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是當前中國「中部崛起戰略」的主導地域和未來中國發展的看好地帶。
目前,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以河南鄭州為中心,以河南洛陽為副中心,包括開封、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鞏義、新密、禹州、新鄭、偃師、滎陽、登封、舞鋼、汝州、輝縣、衛輝、沁陽、孟州、長葛等23個河南城市,34個縣城,374個建制鎮。
(1)為什麼中國在古代稱中原擴展閱讀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Ⅱ 古代說中原是指什麼地區現代中原又叫什麼
古代中原的定義:
北齊史學家魏收《魏書 匈奴劉聰》載: 魏文奄有中原;唐史學家杜佑《通典》曰:魏武據中原;《宋史 州郡志》曰:魏氏尤得九焉。即三國時期,曹魏所佔據的領土就是中原地區。這個區域包括豫、晉、冀、京、津、魯的全部,秦、隴大部,青寧鄂皖蘇5省的局部地區。
1.北界——北京、陝西榆林、山西太原、河北張家口
《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北京以南即中原)
明《名山藏》:「陝西三鎮,中原門戶也。」(明三鎮為今陝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三邊鎮)
金《過晉陽故城書事》:「中原北門形勢雄,想見城闕雲煙中。」(晉陽故城乃今太原,是為中原北門)
元《嶺北行》:「中原南北限西嶺,野狐高出大庚頂」(西嶺指大馬群山,野狐即張北境內野狐嶺)。
2.南界——秦嶺山脈及其支脈伏牛山、河南信陽
《出師表》:「北定中原,還於舊都。」(蜀國位於秦嶺及伏牛之南,秦嶺山脈之北即中原。)
《文淵閣四庫全書》58卷:「今中原南自安申,西及秦鳳,沿邊數千里,並建兩界守戍之所」。(安申二州位於湖北安陸、河南信陽一帶)
3.東界——江蘇宿遷、徐州
《登楚州城》:」此去中原三里許,一條玉帶界天橫。「(楚州,今江蘇淮安;楚州西為宿遷)
《隰西草堂詩文集》:「徐州西控汴洛,中原之門戶;東引江淮,漕運之咽喉。」
4.西界——甘肅天水、寧夏固原
《三國演義》:「蜀兵已到祁山,前軍臨渭水之西……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視乎?「(祁山位於隴南、天水一帶,兵臨祁山意味著入寇中原)
《文淵閣四庫全書》58卷:「今中原南自安、申,西及秦、鳳,沿邊數千里,並建兩界守戍之所」。(秦州位於甘肅天水市秦州區;鳳州位陝西寶雞鳳縣)
《名山藏》:「陝西三鎮,中原門戶也。」(明三鎮為今陝西榆林、固原、甘肅等三邊鎮)
《出師表》:「北定中原,還於舊都。」(蜀國位於秦嶺及其支脈伏牛山之南,秦嶺山脈之北即中原。)
民國中原的定義:
20世紀30年代《中國古今地名辭典》中對中原的定義為:對於邊境和蠻夷而言的地區。在今河南、山東西部、直隸、山西南部、陝西東部,皆古所謂中原之地也。即周時王畿及漢族諸侯封地也。
1935年《高級中學史國本》對於中原的定義:「是當日之所謂中原者,不外今山西南部、陝西中東二部、山東西中二部及河南中北二部而已。」
現代中原的定義:
1.廣義(大中原):中原地區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包含山西中南部、陝西中部、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以及山東西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一帶。中原地區的范圍:北界晉北、陝北、冀北一帶;南至秦嶺-伏牛山-淮河一線;東到魯西、蘇西北;西至隴東南、寧夏南部。
2.狹義(小中原):河南本省。
Ⅲ 古代的「中原」具體指的什麼地方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古代中原又泛稱中國。
注意:古今中原基本近義,但「中國」差別很大(古:中原地區)。
Ⅳ 古代所說的中原是指哪裡為什麼叫中原
中原 是現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鄲\山東聊城.濟寧\山西晉城地區)
另:
江南 是在封建社會後期指江淮地區(含)以南的蘇浙皖地區.
關中 是指陝西潼關以西地區.要和關內(主要制山海關以南)分清楚.
關外 是指山海關以北的東北地區.
中原
維中原,在中國古語和漢語的史料和典籍中有以下含義:
一是平原、原野。《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相對於邊疆地區的對應區域的稱呼即中土、中州。
俠義上,指河南一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陶(今山東定陶縣)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范圍擴大,古代豫州被視為天下中心。《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
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或指黃河流域。《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周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豫,晉南,冀南,魯西,陝之關中,另外皖北,蘇北,鄂北部分也是.
中原之南為蠻,東為夷,西為戎,北為狄.
Ⅳ 古時候為何有「中原」一詞,「中原」這詞從何而來
詞目:中原
拼音:zhōng yuán
基本解釋
1. [central plains (comprisi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廣義指以河南為中心與重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狹義特指中州河南 北定中原。——諸葛亮《出師表》 北虜僭盜中原。——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2. [plain]∶平原;原野
中原 最主要是指河南省,簡稱「豫」,省會是鄭州。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稱。河南是華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夏(斟鄩-洛陽偃師)、商(朝歌)、西周(成周洛邑)、東周、西漢(初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長達兩千多年。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四個,分別為夏商管鄭韓故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不過河南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和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為了逃避戰亂而遷往異域他鄉,這極大地促進了祖國很多地方的開發和中華文明的傳播
Ⅵ 古時候的中原是指現在的哪裡
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6)為什麼中國在古代稱中原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崗文化的賈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文物近5000件,說明中原已經有了發達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
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文化遺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都處於領先地位,也足以說明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頭文化,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中國史書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洛陽一帶是夏後氏建邦立國的腹地。
西晉建立後繼續建都洛陽。西晉末年,「中原陸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也把中原的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傳播了中國南方地區。
Ⅶ 中國古代所指的中原,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中國古代所指的中原,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頭文化,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中國史書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洛陽一帶是夏後氏建邦立國的腹地。
西晉建立後繼續建都洛陽。西晉末年,「中原陸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也把中原的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傳播了中國南方地區。
Ⅷ 為何在一些典籍中的「中國」是「中原」的意思比如《史記》,原著中並未解釋「中國」是什麼意思呀。
「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
Ⅸ 古代的中國叫什麼在古時候,中原是不是就表示是中國
看古裝電視劇或者小說時,總會遇到一個名字,就是中原。那麼這個中原到底是什麼地方呢?為什麼明清時期的電視劇里的人物每當提到中原時都會情不自禁的產生佩服之意呢?這個地方究竟有什麼讓人尊敬之處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介紹。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中國」、「中土」。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黃淮海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