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傳統節日 都有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
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臘八節
『貳』 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時間、名稱都有哪些
春節
春節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時間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自古以來春節就有一個非常好的寓意,我們把春節寓意為新的開始,新的一年,所以是正月初一的這個時候。古時候,新年並不是正月初一,反而是四節氣中的立春。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是一個有寓意的傳統節日,以龍命名,寓意著希望來年能夠風調雨順,莊稼能夠長得非常好,又稱青龍節。主要的目的就是他們希望神龍能夠在天上保佑他們,所以二月二他們會把碾子立起來,認為碾子是龍的化身,是對龍的一種尊重。還有一個習俗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那就是「正月不能剃頭,剃頭會死舅。」因此很多人會選擇在二月二日剃頭,意思就是剃了龍頭,圖個吉利。其實正月里剃頭死舅是以訛傳訛的一個說法。清朝人為了紀念明人,他們不願意剃頭,是一種思舊的表現,後來思舊被後人理解為死舅!還有個傳聞,說在二月二日也不能開大車,怕砸了龍腰。
冬至
古代大部分人都認為冬至是冬季的開始,特別是唐朝的時候,很多人喜歡過冬至。冬至是一個節氣,有很多南方人會在這一天吃熱騰騰的餃子。
圖片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就是元宵節,古代的人們特別喜歡月亮,而元宵節又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代表著吉祥,人們定會在這一天慶祝!他們會去看燈會,也會吃元宵,自家人和和睦睦,預示來年團團圓圓!
『叄』 全部的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中元節、中秋節、臘八節、除夕、春節、元宵節從一月初一共十一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及時間:
一月一日: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3)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歷史淵源
形成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的法律體制,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
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發展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對歷史人物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肆』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什麼
一、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布新」。
相關詩句
(1)守歲家家應未卧,相思那得夢魂來。——孟浩然(唐)《除夜有懷》
(2)寒燈短燼方燒臘,畫角殘聲已報春.——方干(唐)《除夜》
二、春節
春節,農歷的歲首,俗稱「過年」,中華民族的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
相關詩句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宋)《元日》
(2)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三、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也叫「燈節」「燈夕」「上元節」。
習俗: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相關詩句
(1)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宋)《生查子·元夕》
(2)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宋)《青玉案·元夕》
四、寒食
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習俗: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
相關詩句
(1)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唐)《寒食》
(2)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白居易(唐)《寒食野望吟》
五、清明節
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由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
習俗:禁火寒食、掃墓踏青、插柳帶花、盪鞦韆、蹴鞠、放風箏、拔河、打馬球等。
相關詩句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唐)《清明》
(2)「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高菊荀(宋)《清明》
六、端午節
中國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傳說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習俗: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鬥百草、驅五毒,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 佩香囊。
相關詩句
(1)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蘇軾(宋)《浣溪沙·端午》
(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杜甫(唐)《端午日賜衣》
七、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燃燈、觀潮、賞花(主要是賞桂花)、設宴等。
相關詩句
(1)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宋)《中秋月》
(2)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八、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又有「老人節」之稱。
習俗: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觀賞菊花等。
『伍』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分別在幾月幾日
中國的傳統的節日分別是: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等。
希望解決了你的問題,望採納。
『陸』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活動
1. 春節
祭祀祖先、給幼兒壓歲錢、燃放煙花爆竹、換桃符、貼春聯,向吉利方位出行迎喜神、接財神,拜廟,拜年賀正、耍社火等。
『柒』 中國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按照我國的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一年中有八個傳統的節日:
1、春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2、元宵:農歷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
3、清明: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同時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4、端午:農歷五月初五。
5、七夕: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 「乞巧節」或「女兒節」。
6、中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7、重陽:農歷九月初九。叫「登高節」,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現在我國又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8、冬至: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