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文學史是什麼樣的
中國文學史,即《中國文學史》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彩色插圖本)資源:
中文名稱:中國文學史
別名:第一部全彩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資料/圖書雜志
版本: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彩色插圖本)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isbn: 722106542X
頁數: 382
裝幀: BBC書籍
出版年: 2004-6-1
發行時間:2004年
【作者】董乃斌 / 錢理群 主編 / 劉揚忠 等
【叢編項】人文系列 插圖珍藏本
【裝幀項】23cm,382頁
【出版項】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
【ISBN號】9787221065421 ,722106542X
【主題詞】文學史-中國
【其 它】91M 高清晰 無缺頁 詳細書簽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一部漫長而輝煌的歷史,一片盛開異卉奇葩的藝術苑圊,一座語言文字砌成的美麗宮殿,搏動著一個偉大民族豐富而深邃的靈魂,五千年古國盛衰興亡的風雲在其中舒捲;中國文學,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對人類精神寶庫永久的貢獻。《彩色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是一部從上古敘述到20世紀末的文學通史,1995年7月由祥雲(美國)出版公司出版繁體字本,同年12月又由中國和平出版社與祥雲(美國)公司共同推出簡體字本。因為該書文字精簡、編排新穎、圖片豐富多彩且印刷考究,頗得讀者青睞。
【作者簡介】
冰心(1900-1999年)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原名謝婉瑩,生於福州。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家聯合會副主度。主要作品有: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散文集《寄小讀者》、文集《歸來以後》、《晚晴集》、《九旬文選》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
董乃斌,1942年8月生於上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著有《李商陷傳》、《李商陷的心靈世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流金歲月》等學術著作。
錢理群,浙江杭洲人,生於193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心靈的探求》、《周作人傳》、《周作人論》、《豐富的痛——「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物」的東移》、《大小舞台之間——曹禺戲劇新論》等。
【該書目錄】
第1篇 文學的誕生
一抹原始的風采
如醉如狂的原始歌舞
奇妙的上古神話
幻想加工過的世界
神話與傳說合流
民族文化的源頭
奇妙的漢字
從結繩記事到圖畫記事
漢字與中國文學的特徵
凝固在金石上的歷史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社會風情的生動畫卷
有韻的歷史
光輝的起點
屈原和楚辭
「上下而求索」的悲歌
纏綿凄艷的祭神之歌
「屈平詞賦懸日月」
秦漢散文
萬世文章的楷模
司馬遷和《史記》
漢代辭賦
漢賦的演變趨勢
漢大賦的審美特點
第2篇 詩歌——抒情的時代(上)
漢代詩壇
樂府民歌
文人五言詩
建安詩歌
建安風骨
曹氏三傑
正始和太康文學
憂憤成哀歌
彩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
田園詩的開創者——陶淵明
南北朝樂府民歌
江南都市的輕曼之音
北方草原的豪放歌唱
南北朝詩歌
山水知已
「五丁鑿山」之作
永明體
「中間小謝又清發」
「頗學陰何苦用心」
思鄉淚國之作
第3篇 詩歌——抒情的時代(下)
初唐詩壇
齊梁遺風
才高命蹇的四傑
律詩的完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
盛唐——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
崛起的詩群
蒼涼悲壯的征戍者之歌
詩、畫與禪的融會
盛唐詩人之冠——李白
詩聖杜甫
別開生面的中唐詩壇
大歷詩人
新樂府詩人
古文家及其詩
險怪與苦吟
最後的燦爛——晚唐詩
風流倜儻話小杜
聲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張
唐詩的終結
第4篇 唐宋小說——敘述藝術的勃興
小說前史
「小說」的出現
六朝小說
早期唐傳奇
中唐傳奇
黃梁夢
女性的身影
俠膽的贊歌
歷史小說
小說的結集
唐代的俗文學
宋代的小說
新編志怪與筆記
宋人傳奇
話本小說
第5篇 詩歌變體——詞曲的時代
詞的起源及晚唐五代詞
新興的音樂文學
敦煌曲子詞
《花間集》
一江春水向東流
北宋詞壇
花間、南唐作風的蔓延
慢詞的興盛和言志派的崛起
天才的全能作家蘇軾
淺斟低唱的北宋晚期詞
北宋詩文
宋初詩風與西昆體
詩文革新運動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宋朝南渡後文學的突變
亘古男兒一放翁
詞壇飛將辛棄疾
白石詞與夢窗詞
田園詩、誠齋體和宋末愛國詩
詩歌批評的傑作《滄浪詩話》
金源文宗元好問
散曲
詞體的蛻變與散曲的興起
元代前斯的散曲
元代後期及明代散曲
第6篇 戲劇文學——表演與敘事抒情的整合
漫長而遲緩的流程
從原始歌舞到唐代參軍戲
瓦舍勾欄中的宋雜劇
金院本和宋金諸宮調
早期的南戲
元雜劇概觀(一)
戲劇黃金時代的到來
元雜劇的內容和體制
「雜劇班頭」關漢卿
優美的愛情劇《西廂記》
群星爭輝的元代前期雜劇
元雜劇概觀(二)
元雜劇的衰微及其原因
元代後期雜劇名家
南戲在元代的流行和發展
元代南戲的藝術發展
「荊、劉、拜、殺」四大傳奇
「南曲之宗」《琵琶記》
明代戲劇
雜劇創作的延續
嘉靖時期的三部重要傳奇
明傳奇的射鵰手湯顯祖
晚明傳奇創作的繁榮
清代戲劇
《長生殿》
《桃花扇》
花部戲
第7篇 明清小說與其他
明代長篇小說
明代城市對經濟與小說熱
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
施耐庵和《水滸傳》
吳承恩和《西遊記》
暴露墮落世網的《金瓶梅》
明代短篇小說
承襲唐宋傳奇的「三燈」
擬話本的風行
馮夢龍的「三言」
凌濛初的「二拍」
陸人龍的《型世言》
明代詩歌
明代散文
清代小說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曹雪芹與《紅樓夢》
清詩
清詞
清文
呼喚新時代
第8篇 新世紀的文學
文學的轉型
歷史孕育著變革
晚清文學改良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派與《學衡》派的論急
人的發現
文學新形式的產生
文學語言的變革
魯迅
建立規范
京派與海派
大「海」里的弄潮兒
「都市風景線」
「藝術的北京」和它的創造者
「最後一個浪漫派」
中國的現代派詩人
現代劇場藝術的成熟
戰爭年代
戰爭與流亡
地之子
「家」和「財主底兒女們」
生命的沉思
一個蒼涼的手勢
戰爭廢墟上的「哈姆雷特」
知識者的轉化
歌頌與放逐
「別了,司徒雷登」
「計劃化」軌道
放聲歌唱
革命英雄傳奇
文學的受難者
台灣鄉土文學與現代派文學
通俗小說的歷史發展
十年浩劫
文學的歸來
八面來風
新詩潮的崛起
尋找文學的根
話劇的藝術實驗
先鋒小說的興起
後新詩潮詩人
B. 怎樣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史
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方法如下:
1、把相關內容進行同時代或跨時代的比較,重視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古典小說是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2、要注意從繁雜的、 孤立的個體中找出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系,先秦的神話小說是古典小說產生的起源,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說是古典小說發展的雛形,唐傳奇是文言小說成熟的標志,宋元話本小說是白話小說的開端。
3、歸納與演繹相結合,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這門課時,作品的藝術特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內容。
4、考生在准備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概括歸納,分析的作品多了就可以總結出作品的藝術,特色無非是從作品的結構特點、 人物形象分析、 語言特色三個大的方面進行論述。
(2)中國文學史如何擴展閱讀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
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形成和建設起著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體意象。由於漢字具有表意性特徵,其自身排列有時就會引起某種具體的意象。例如賦和駢文,就大量運用同形旁的字。中國文字的象徵表意特徵造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
②漢字一般為單文獨義、一字一音,這就使中國詩歌的音節變化有了一整套獨特的謹嚴的格律,並且在外觀上構成整齊對稱的形式美。
③漢語有四聲,詩人們利用漢語言的這種特性,寫詩時注意字聲安排,於是近體詩(五言律詩、絕句,七言律詩、絕句)、詞、散曲等詩歌體應運而生,並統領詩壇達千年之久。詩歌充分利用四聲變化,造成了節奏鮮明、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
④文言文作為特殊的書面語言,可與日常用語長期分離而保持官方語言的地位,這就發生了文學在文言和白話兩個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內容與形式皆有巨大的差異的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文學史
C. 對中國文學史的感受和理解
中國文學的發展由先秦至明清基本上是以詩詞主的,雖說有散文小說但較之影響之深歷史之久傳播之廣是其它文體無法比擬的。
從《詩經》至《楚辭》中國文學第一次實現了空間與時間的承遞,代表南北文化的《楚辭》與《詩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各自地域文化的載體成為人們了解他鄉的大門成為後人了解當時歷史的重要途徑。一部詩經既具有文學性又包含有政治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網路全書。由此想到東坡先生的「八面受敵」讀書法也是不無道理。當然,因為文字和表達方式的不斷改進古今用語的不同當我們在看詩經或楚辭等先秦文學的原文時很難讀通讀懂更別說讀透了。
D. 中國文學史如何分期
中國文學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漢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中國文學史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E. 中國古代文學史如何復習
1.按時間梳理。劃分時間段,把握文學特色。例如,先秦諸子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
2.按文學體裁。研究某一體裁的發展歷程,如唐詩的起源、發展、高峰和以後的創新。
3.回歸課本,並適當參考一些輔導資料。前面兩點是宏觀把握,回歸課本是補充細節,鞏固知識。
4.對比對照法。將不同體裁進行對比更鮮明得出特點,也可以去對比同一文學體裁在不同時代的特徵。
5.學會抽象出一些趨勢,分析原因和影響。這是建立在前四點的基礎上並結合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思想得出的。
總之,以上僅供參考,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F. 中國文學史怎麼記憶
中國文學史,是一部漫長而輝煌的歷史,五千年古國盛衰興亡的風雲盡在其中;是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悠久的中國文學史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應稱前時期為「古代」,後時期為「近代」,「古代」為中國文學發生以後不斷的發展,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學,而使其傳統文學發展到其頂點的時期,就是中國文學最光榮的時期。 中國的傳統文學受某種勢力的壓力,失去自己的傳統,不能再向上發展,由其頂點日趨下坡的時期;這是中國文學史上非常分明而極重要的事實。
G. 對中國文學史的認識
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首先是要了解中國古代歷史,身為中國人,對中國的古代歷史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了解,平常可以當做興趣愛好多看看中國古代歷史,根據本人的學習經驗,這兩者是相同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展是和歷史事件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多看看相應的書籍;至於現代文學史,距離我們現在比較近,其形式也和現在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然,現代文學史也是從古代到近代發展過來的,所以還是要以古代以至近代的歷史發展有所了解。學習現代文學史還要多從現實和實踐的角度出發,結合現實來學習。最後,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其理論上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還要多背,再結合我前面所說的應該能到達一定的效果。
H. 請問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怎樣
袁本中國文學史目前看來是比較接近現代學術研究的一種普及型教材,可以說觀點更為客觀,公正全面。包括的一些知識點都是從歷年研究的成果中精粹出來的。不單是袁老一人之力。其中參與編撰人員多是本行當的當家。聯合了復旦,南大,南開,廈大等等中國所有以中文聞名的大學的精英教師編纂而成。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過世了的孟二冬教授,莫勵鋒教授的飛揚文采。
I. 中國文學史如何分期
古代文學:1840年以前。
近代文學:1840——1919
現代文學:1919——1949
當代文學:1949年以後
另有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漢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先秦文學可分為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
J. 中國文學發展史
中國文學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時期
第二段:秦漢時期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上古期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學。在這個階段,文學的創作主體經歷了由群體到 個體的演變,《詩經》里的詩歌大都是群體的歌唱,從那時到中國文學史上第一 位詩人屈原出現,經過了數百年之久。
上古時期的第二段是秦漢文學。秦漢文學出現了不同於先秦文學的一些新的特點。
中古期
中古期從魏晉開始,經過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葉為止。
中古期的第一段從魏晉到唐中葉。這是五七言古體詩繁榮發展並達到鼎盛的 階段,也是五七言近體詩興起、定型並達到鼎盛的階段。詩,占據著文壇的主導 地位。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從唐中葉開始的,具體地說就是以天寶末年「安史之亂」 爆發為起點,到南宋滅亡為止。唐中葉以後文學發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韓、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學語言和文體的改革,宋代的歐陽修等人繼續韓、柳的道路,完成了這次改革。
中古期的第三段從元代開始,延續到明代中葉。從元代開始敘事文學占據了 文壇的主導地位,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從此,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的讀者 轉向勾欄瓦舍里的聽眾和觀眾。
近古期
明嘉靖以後文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隨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的壯大、印刷術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學創作的商 品化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二、在王學左派的影響下,創作主體的個性高揚,並在作品 中以更加強烈的色彩表現出來;在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慾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三、詩文等傳統的文體雖然仍有發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樣。
從明嘉靖初到鴉片戰爭是近古期的第一段。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與明清易代相比,鴉片戰爭的炮聲是 更大的一次震動。鴉片戰爭帶來千古未有之變局,從此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會。
隨著外國翻譯作品的逐漸增多,文學的敘事技巧更新 了。
近古期的終結,也就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終結,我們仍然劃定在「五四」運動 爆發的1919年。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
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形成和建設起著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體意象。由於漢字具有表意性特徵,其自身排列有時就會引起某種具體的意象。例如賦和駢文,就大量運用同形旁的字。中國文字的象徵表意特徵造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
②漢字一般為單文獨義、一字一音,這就使中國詩歌的音節變化有了一整套獨特的謹嚴的格律,並且在外觀上構成整齊對稱的形式美。
③漢語有四聲,詩人們利用漢語言的這種特性,寫詩時注意字聲安排,於是近體詩(五言律詩、絕句,七言律詩、絕句)、詞、散曲等詩歌體應運而生,並統領詩壇達千年之久。詩歌充分利用四聲變化,造成了節奏鮮明、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
④文言文作為特殊的書面語言,可與日常用語長期分離而保持官方語言的地位,這就發生了文學在文言和白話兩個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內容與形式皆有巨大的差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