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都時干什麼的,有什麼區別
中國科學院搞科研,理論等,中國工程院搞工程,技術。
二者主要是入選的標准不一樣。可以說是教授和工程師的差別。
沒有誰比誰更牛一些,標准不一樣啊。
當然有人既是科學院院士又是工程院院士。
沒什麼頭銜,除院士的稱號,但是都是中國科技的權威,代表中國科技的最高水平,備受人愛戴。
中國科學院的前身是國民政府建立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伴隨政權更替,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1970年代末,哲學社會科學部另組中國社會科學院。現在,中國科學院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原國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則隨戰敗的國民黨政府遷居台灣,名稱不變。
中國科學院自成立以來歷經沿革,發展至今,包括5個學部(數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13個分院(北京、沈陽、長春、上海、南京、合肥、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84個研究院所、1所大學、2所學院、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此外,還投資興辦了430餘家科技型企業(含轉制單位),涉及11個行業,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技術問題開展戰略性研究,提供決策咨詢,致力於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工程院成立於1994年,現在擁有662名院士。
B. 東華大學專業排名 最好的專業有哪些
東華大學專業最好的應該是紡織科學與工程(含材料科學與工程、設計學),其次的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培育)實力也很強勁,屬於國家重點學科。
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紡織科學與工程獲評A+,繼續名列第一;8個學科位於前30%。入圍ESI世界前1%的學科領域4個(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數學)。MBA教育通過AMBA認證,蟬聯「中國最具影響力MBA排行榜」第11位。
「雙一流」建設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含材料科學與工程、設計學)
師資情況:
截至2018年3月,全校教職工2144人,專任教師1296人,其中專職院士4人,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含講座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級職稱教師近900名。[41]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友尚、褚君浩、趙進才、李大潛
中國工程院院士:郁銘芳、周翔、王浩、周勤之、李伯虎、季國標、俞建勇、劉源張、柴天佑、譚建榮
外國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程正迪、俄羅斯工程院院士Kirill E. Perepelkin、歐洲科學院院士Michel Marie Deza、匈牙利科學院院士Julius Vancso、美國工程院院士Corale L. Brierley、美國工程院院士雷伊·鮑曼
C. 同濟大學哪些專業最值得讀
距離畢業不遠的同濟大學本科生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同濟大學作為以理工科見長的985高校,其工程學科的實力不容小覷。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同濟大學共有12個學科獲評A類,其中土木工程、城鄉規劃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獲評A+類,設計學獲評A類。
臨近畢業,還是愛你hhh
D. 張雪峰說南京大學:南京大學什麼水平什麼專業最好最牛
張雪峰老師是考研輔導的名師,對很多大學,很多大學的專業都有著非常獨特的簡介,一次張雪峰老師就說了一次南京大學,而我也經常看見有網友在網上問:「南京大學什麼水平?」;「南京大學什麼專業最好?」;「南京大學什麼專業最牛」。為此, 我整理了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
電子商務、檔案學、人工智慧、應用氣象學、地理信息科學、天文學、 法語 、 戲劇影視文學 、圖書館學、軟體工程、材料物理、地球化學、地質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大氣科學、地理科學、廣告學、俄語、英語、 漢語言文學 、環境科學、化學、城鄉規劃、環境工程。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漢語言國際教育、社會工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物理學、歷史學、經濟學、會計學、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法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財務管理。
以上專業均為南京大學最好的專業,在所有大學排名中,是A+檔,其中 法語及之前的專業 均為 全國第1 ; 戲劇影視文學 至 漢語言文學 是全國第2。
E. 最新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65413/65420/
F. 悼念!2021年我國已痛失9位院士,他們在業界的口碑如何
一、我國“鑽頭之父”,油氣井工程學院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忠厚。
我國最著名的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大型工程的技術論證,就是由他做了重要的參考決策。他最擅長的領域是在油氣資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等方面,他獲得過各個大獎,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國家科委科學技術一等獎。他最終是因為因病醫治無效而去世,他從小就立志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希望能做一個詩人,做一個文學家,做一個靈魂工程師,這些他都做到了。
G. 哪些院校的工業工程專業比較好
工業工程專業的學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第一的是清華大學:
工科是清華大學的強項了,工業工程方面,特聘了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渡大學教授出任系主任喝講師,師資力量強大。而清華的工業工程學科發展於20世紀末,是第一批獲得批准設立工業工程碩士的專業。
H. 土木工程中哪些院士知名度比較高
丁大鈞 (1923—),安徽無為人,1948年安徽大學畢業,教授,首批博導,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國內外兼職20種,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體系列試驗含10批計23年長期荷載試驗。提出砼構件剛度裂縫計算納入國家設計規范TJ10-74。合作開發砼深井管代替鑄鐵管,打井深達830M。改進砌體局壓理論,創橫配筋新理論。創有限基本構件法 FFMM和近似統一地基模式,指出國內外規程中關於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疊板法」理論錯誤,提出「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節約鋼筋,「反盆式」沉降法從理論上解決箱基漏水問題。指導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減震研究,3項已實用。出版書38本,執筆1100萬字,中文論文近300篇,國際會議英文論文60篇,25國11語種論文110篇刊於40種國際學報,25種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於EI和SCI。在國內43所大學(含港澳台12所)等講課100次,國外31所大學等講課40次。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10多次,含2002年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
呂志濤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縣人。1961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系,1965年6月結構工程研究生畢業後留校。1986年6月審批為博士生導師,同年7月升為教授。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四十多年來,為我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完善了混凝土結構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如提出了兩類斜裂縫理論、抗剪設計方法和雙向偏心受拉計算公式等;發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開拓了預應力技術應用的新領域;為我國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關、北京西站及南京電視塔等工程)的設計和建造解決關鍵問題,承擔了設計、研究和計算工作。
已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榮獲國家級和部、省級科技進步獎共20項。已招收和培養博士生48名,碩士生61名,國內訪問學者13名。曾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6)、「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1999)、「全國模範教師」2001等榮譽。
宋啟根,1932年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第一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材料與工程科學部評審組成員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現任江蘇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獲江蘇省勞動模範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結構非線性分析及新型高層建築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教委高校博士學科點基金等項目。研究成果「圓筒煤倉設計技術」及「鋼筋混凝土板殼的非線性分析及相關問題」、「EDSS工程設計系列軟體」分別獲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獎及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對南京市體育館的網架屋蓋作了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在《中國科學》(英文版),美國ASCE學報等權威刊物及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百餘篇。發表了《鋼筋混凝土計算力學》等著作。指導博士後、博士研究生(含外國留學生)、碩士研究生及國內外訪問學者共69名。主講多門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課程。
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土木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畢業後留校。1988年評為教授,1992年由國務院批准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南大學建築工程抗震與減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第一線工作,是「九五」、「十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混凝土結構》的第一主編,中美合作研究項目「南京電視塔風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負責人。現在主要從事多高層建築抗震理論及應用技術;工程結構隔震、減震與振動控制;混凝土結構的基本理論及其在多高層建築中的應用等方向的研究。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經指導已獲得碩士學位的有56人,獲得博士學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
蔣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1961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專業並留校至今。長期從事結構工程和地下結構工程的教學及科研工作,1990年晉升為教授,1995年為博士生導師。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國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土木工程學報編委,南京市九屆政協委員、江蘇省八屆人大代表。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9年度全國優秀教師,2002年度江蘇省高校道德建設先進個人。
長期主講土木工程概論、混凝土結構學、地下結構等課程,編寫和參與編寫教材、參考書11部。「建立激勵機制,加強能力培養」獲江蘇省優秀教學質量一等獎、國家級二等獎;「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二等獎。
在科學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結構、組合結構及地下結構工程。獲部省級一等獎的有「高強混凝土結構變形及設計方法的研究」、「樁承載力自平衡測試方法的研究」等2項;二等獎的有「鋼筋混凝土構件裂縫力學分析的新方法」、「預應力鋼骨高強混凝土大跨度疊層空腹桁架轉換層結構體系應用研究」等3項;另有三至四等獎7項。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中EI收錄7篇。在指導和培養的研究生獲碩士學位的有38名、博士學位的13名。
藍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龍海市人。1961年6月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從事高等教育40餘年,現任東南大學工程結構體系與新技術研究所所長,全國混凝土結構標准技術委員會委員,曾為全國建築學會建築結構學術委員會委員。藍宗建教授一直從事結構工程學科的科研、教學和設計工作,並長期參加國家標准《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編制工作,具有豐富的科研、教學和設計工作經驗,淵博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幾十年來在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裂縫、變形和承載力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多層和高層建築抗震設計和振動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塊建築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編著《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等書籍10餘本,發表論文100餘篇,獲國家教委、建設部和江蘇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和優秀教材獎等近十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各一項。1993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趙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結構力學方向研究生畢業,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大跨度空間結構科研及指導研究生的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間結構體系。現為國際空間結構及薄殼結構學會(IASS)會員。
趙惠麟教授於1972年參加了「江蘇省萬人體育館網架屋蓋的研究」;1978—1982年參加了「網架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的編制工作;從80年代起從事適合中國國情的「輕質、高強」結構體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國際空間結構規程的相關內容中去,目前正處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產業化的過程,已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矚目。為此,自1987年來曾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多項部、省級項目資助。自80年代以來共獲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通過部、省級鑒定3項;獲國家創造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要論著有:《穹頂網殼分析、設計與施工》、《懸索屋蓋》;國內、外核心刊物及國際學術會議交流論文80餘篇。
汪鳳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現任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批准為南京市勞動模範,1994年由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振動理論與應用和動態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先後參加過工程力學、機械學、儀器科學與工程等學科或博士點的建設工作。
先後為研究生講授過「振動理論」、「振動控制」、「機構故障診斷」、「試驗振動分析」、「模態分析與參數識別」、「波動反演理論」以及力學有關基礎課程。近年來指導博士生10多名、碩士生30多名。先後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頻振動校準技術與標准裝置」、「軍用電子設備振動與沖擊標准」、「基礎結構動態診斷」、「工程結構振動控制」、「振動與超聲凝固」等國家與省部委科技進步獎10多項,光華科技二等獎1項。發表有關論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錄20多篇。發表專著有《振動分析》、《試驗振動分析》、《機械故障診斷》、《基礎結構動態診斷》、《工程師機械振動》、《電子設備振動與沖擊手冊》等10多種。
單建,1946年6月生於江蘇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後就讀於清華大學土木系,獲碩士學位。1981年起在東南大學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國留學,在Warwick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非力學類專業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空間結構委員會委員。
單建教授長期從事結構力學和結構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讀清華期間參與分區混合變分原理及分區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對有限元理論的發展和應用及斷裂力學作出貢獻;在英留學期間,將分區混合變分原理成功地應用於索網與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學分析,為解決該類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將荷載緩和體系引入國內並對其進行理論和實驗研究,取得了國際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單元的概念並獲得相關研究成果。單建教授參與空間結構的研究和設計,包括主持了泰州師范體育館索網屋蓋及其支撐體系、東台熱電廠供熱管道懸索橋結構的分析和設計等。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目前主持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郭正興1956年8月生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東南大學工民建專業本科學習;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東南大學結構工程碩士研究生畢業;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愛知工業大學研修。
郭正興教授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施工技術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近年來,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國家專利4項;在《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術》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研究論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書籍4本。現為中國建築學會施工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土建學會施工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郭正興教授近年來直接參與了多項重大工程的建設,主要有: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工程、南京世紀塔工程、南京長江二橋工程、南京文化藝術中心工程、上海新浦東國際博覽中心工程、山東威海體育中心工程、哈爾濱國際體育展覽中心工程、江蘇潤揚橋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現為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工程施工顧問、南京賽虹橋立交施工顧問。
李兆霞教授、博導,東大力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主要學術經歷:1988年河海大學水工結構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蘭科學院基礎科學和技術研究所(IPPT)從事博士後研究;1993年至1995年東南大學土木、水利博士後流動站第二期博士後。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作為訪問研究員從事結構損傷識別和分析評估理論及其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研究。曾獲電力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獲獎項目:混凝土損傷力學)和江蘇省「333」工程首批項目資助。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出版和發表學術論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錄論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學術領域:損傷力學及其在結構工程的應用、大型工程結構基於結構健康監測的狀態反演、損傷識別和評估、大型復雜結構有限元建模及其計算、結構疲勞損傷評估和材料損傷本構理論等。在上述學術領域內,目前正主持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並參與國內重大工程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
李愛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東南大學C&PC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專家組成員、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結構控制及健康監測分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和南京市土建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土建學會建築結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江蘇分會主任委員。主要從事土木工程結構抗震抗風、工程結構隔震減振與振動控制、工程結構新體系、結構安全性評價與健康監測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級中美合作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8項等科研項目。已培養和正指導博士研究生20餘人和碩士研究生20餘人。獲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獎項、江蘇省青年科技獎和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編著書籍5本,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八十餘篇。
I. 如何看待舒印彪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舒印彪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挺不錯的。
舒印彪,男,漢族,1958年7月出生,河北涿州人。博士學歷,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博士生學位,教授職稱,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於1994年6月設立。
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學技術水平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或在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國際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國籍專家、學者,可被提名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作為學術帶頭人和青年科學家的引路人,絕大多數院士無論是學術還是學風,都堪稱典範。尤其是隨著近些年院士隊伍年輕化,一些認為院士只是學術「偶像」的說法,並不完全符合實際。即使不再承擔具體科研任務的很多院士,也都發揮著國家智力和思想庫的作用。
J. 大連理工大學什麼專業最好
大連理工大學王牌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用化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建築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能源與動力工程、廣播電視學等,算是比較好的專業了。
大連理工大學簡介
大連理工大學,英文譯名為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上級主管部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學層次為本科及以上,辦學類型為國家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學校成立於1949年4月,1960年被確定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86年設立研究生院,2003年被中央確定為中管幹部學校;是國家首批「211工程」及「985工程」專項資金支持建設的高校。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連理工大學建設盤錦校區,該校區依照「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堅持標准、創新模式」的指導思想建設,與主校區同標准、同檔次、同水平辦學。2017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大連理工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
專業老師在線權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