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1.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發展,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得不到發展。中國一直呆在中古時代,不愛出來。
2.助長了統治階級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詡天朝上國,盲目排外,不思進取,保守愚昧。
3.阻礙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學和技術無法傳入我國。中國當時的教育還是以科舉為核心的,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導致中國全面落後於世界。
清政府試圖通過「閉關政策」,對內加固自身的統治,對外進行民族「自衛」。這種政策作為一種消極防禦的手段,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但它更大的影響是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它使中國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嚴重阻礙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後於西方;它「作繭自縛」,不利於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於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大的變動;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仍然是清朝的封建統治,洋務運動只是為維護封建統治而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和科學技術,並且很快失敗;外國資本主義設備的引入,反而通過戰爭和資本輸 出在中國繼續掠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極其緩慢;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由於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包圍,中國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國後受蘇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影響,「左」傾思潮泛濫,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教育發展經常受到沖擊,科學技術失去了發展的好機會。
閉關鎖國政策阻隔了清朝的對外貿易往來,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與世隔絕即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清朝的閉關鎖國,嚴重地阻礙了其他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的落後導致軍事力量的落後。清朝處於封建社會的衰弱時期,封建的生產關系已經開始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先進的制度難以進入。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7217509.html?si=4&wtp=wk
㈡ 中國寬松政策可中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美國史無前例的量化寬松政策的推出,對中國貨幣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中國被動跟隨美國進行調整。 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推出,不僅直接影響到美國的經濟復甦和通貨膨 脹,也會給美元匯率、大宗商品價格和國際資本流向帶來明顯的變化,進而間接影響到中國經濟金融的運行和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決策當局需要對此作出前瞻性的 調整,減少美聯儲政策變動給中國經濟運行帶來的負面影響。 短期國際資本流入加劇 在美聯儲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作用下,聯邦基金利率處於歷史低位,美元呈走軟趨勢。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中美利差倒掛和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良好預 期下,2009年以來流入中國的短期國際資本呈現出加速的態勢。未來一段時間里,隨著國際金融機構「去杠杠化」進程的結束,美聯儲向金融市場注入的大量流動性, 通過各種渠道流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然而,一旦美國經濟進入持續復甦,美聯儲必將逐步退出量化寬松和逐漸收緊銀根,美國拆借市場利率和聯邦基金利率將會上升。這將使美元升值,並 使部分套利交易平倉。一旦美元企穩走強,國債利率上揚,大宗商品價格回落,資產泡沫可能隨之而破裂。大量投機性資金撤出中國,造成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給 中國的金融穩定埋下巨大的隱患。20世紀90年代東亞國家的資產泡沫破裂並引發金融危機的教訓不可不引以為鑒。人民幣匯率調整進退兩難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加大了美元匯率的波動,增加了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難度。2005年7月21日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水平也發生 了明顯變化。然而,從2008年7月到2009年3月,金融危機急劇惡化,避險情緒升溫,國際金融機構和企業紛紛將資金撤回美國或兌換成美元資產,導致美 元對主要貨幣匯率保持升值。在這一背景下,人民幣事實上又重歸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人民幣兌美元的波動幅度維持在6.82-6.84之間。2009年3月 下旬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推出,導致美國通脹預期上升、國債融資風險增加和美元融資套利交易活躍,加上全球經濟反彈使得美元作為避險工具的需求大大減 弱,以美元資產保值的資金重新追逐高收益資產,美元呈貶值趨勢。隨著美元走弱,人民幣匯率自2009年3月份後連續7個月呈貶值態勢,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 有效匯率各貶值9.17%和7.67%。 在美元貶值和短期國際資本湧入的背景下,人民幣升值壓力再次顯現,人民幣匯率政策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是選擇緩慢升值還是大幅升值?我們認 為,中國政府不太可能選擇大幅升值的策略。首先,在大幅升值方式下,熱錢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獲得升值帶來的收益,熱錢獲利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其次,我們 很難找到一個均衡匯率點,無法計算怎樣的升值幅度為一個合適的水平。採取大幅升值策略,人民幣匯率很可能出現超調,資金流向逆轉的風險很大,或者是一次性 大幅升值以後如果沒有升到位,可能還會有下一次的升值預期,造成過多的游資流入。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都會造成資金大進大出,產生宏觀金融風險。再者,大幅 升值對出口型企業將帶來較大沖擊,經濟可能出現大幅下滑,進而引發嚴重的失業問題。 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存在著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水平很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維持不變。即便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也將是採取溫和、漸進、可控的方式。在這種升值方式下,升值預期、熱錢流入、資產泡沫和通脹風險都將是貨幣當局需要面對的挑戰。 通貨膨脹卷土重來 面對資本流入以及資源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風險,中國CPI和PPI已經連續數月環比上升,並將在四季度實現同比「轉正」,預計2010年會出 現持續的溫和通脹。根據央行今年第三季度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通脹預期持續加強,當季對未來物價預期指數達到66.7%,已連續第三個季度上升。美聯 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加大了未來全球通脹風險和資產泡沫風險,並通過各種渠道傳導至新興市場國家。 第一,美聯儲推出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削弱了美元資產對短期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中美利率差的推動下,大量短期國際資本湧入 中國。同時,由於外部需求的復甦,中國出口環境將一步得到改善,貿易順差將恢復至一個更高的水平。通過這兩個渠道,美國的流動性向中國輸入,導致中國的通 貨膨脹壓力上升。 第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通過通脹預期上升、美元貶值引發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導致中國承受更大的通脹壓力。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推出後,美元 持續走弱,由於美元是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交易的最主要計價貨幣,美元貶值直接推動了能源與大宗產品價格上漲。在我國進口商品的結構中,大宗商品,特別是資 源類商品占據較大的比例,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容易傳導至國內PPI。盡管目前的價格管制掩蓋了PPI向CPI傳導的通脹壓力,如果未來資源品價格改革啟 動,則CPI將承受來自上游價格的上漲壓力。 貨幣政策可能被動跟隨美國進行調整 美國史無前例的量化寬松政策的推出,對中國貨幣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中國被動跟隨美國進行調整。如果中國不跟隨美國和全球的量化寬松政策,人 民幣將可能產生更大的升值壓力,帶來更多的資金流入。如果中國跟進美國的政策,由於中國的家庭和金融機構並不存在去杠桿化的問題,那麼中國貨幣供應量將十 分充足。因此,無論中國跟隨還是不跟隨美國的貨幣政策,都會出現流動性充裕的情形,這將推動資產價格泡沫的出現。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儲蓄大於投資、貿易順差居高不下且處在人口紅利期,這些因素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改變。從短期來看,在熱錢流入、國外補庫存帶 動中國出口增加的推動下,全球資金流向中國,中國外匯儲備正重新加速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流動性過剩可能再次上演,推高物價水平。由於人民幣重歸 「盯住」美元的機制,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在資本跨境流動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中國央行要部分喪失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貨幣政策將追隨美國貨幣政策的調整。當美聯儲加息信號非常明確甚至是宣布加息之後,中國央行才會提升存貸款基準利率。在通 貨膨脹顯現的初期,中國貨幣政策的調整將更多的依賴於數量工具,如信貸的「窗口」指導、正回購央票、發行定向票據、存款准備金等,宏觀調控政策緊縮的順序 很可能是從窗口指導和審慎監管開始,再到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率,這中間可能會伴隨收緊項目審批,最後才是進入加息周期。
㈢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一詞的出現是在90年代。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高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發展和完善,全球化生產體系和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各類國家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的迅猛發展和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等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經濟全球化。
本文著重論述了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給中國經濟帶來的不僅有有利的一面,同時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只有全面、清醒地認識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廣泛的、深刻的影響,我們才可能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經濟全球化,找出對策,揚長避短,快速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不僅有其現實基礎,也有其理論基礎,本文既表述了經濟全球化的動態發展變化,更從理論上解釋了自由經濟基礎上的經濟全球化的演變過程。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開來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從積極面來看,經濟全球化將中國納入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中,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變化軌跡清楚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決心和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的積極姿態;加入WTO,是中國贏得了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減少了貿易歧視和摩擦;經濟全球化是中國面臨全新的競爭,在貿易體制上和企業綜合競爭力上,我國都與WTO成員國有一定差距,這些差距是我們正視現實,積極應對挑戰,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企業積極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
從消極面來看,經濟全球化將給中國造成一段時期的工廠倒閉和失業問題,出口市場更加集中,是貿易摩擦頻繁化、長期化;地區差異華將更加嚴重,拉大了地區差距;貿易條件趨於惡化,使中國經濟出現「貧困化增長」;反傾銷和技術貿易壁壘的升級使我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受挫。
當務之急是如何既能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又能克服經濟全球化造成的負面影響。針對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負面影響,提出了對策:實行有管理的貿易自由化戰略,避免貿易逆差,實行瀑布式的關稅結構,根據規則實行主動的靈活的進口保護,鼓勵出口,把參與國際競爭作為檢驗經濟效率的標尺,實施新的幼稚產業扶持政策;完善FDI的利用,提升我國外貿競爭力;加強與亞太和東盟的合作,實現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實現西部地區跨越式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改善貿易條件。
㈣ 中國歷代封建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在明清時即產生的消極影響。
重農抑商,導致明清時期未有發達的科技和工廠。沒有經商制度,推遲了社會主義進入中國。由於閉關鎖國政策,導致鴉片戰爭
㈤ 國際收支雙順差多中國經濟的影響 從消極 積極 及措施三方面來回答
在全球經濟不平衡背景下,我國雙順差的經濟結構和外匯儲備的增長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貿易順差的擴大,充分證明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外向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外匯儲備的大幅增長也使我國徹底結束了外匯短缺的歷史,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信譽的進一步增強。
二,較充足的外匯儲備,意味著我國國際支付能力和調節國際收支能力的增強,為我國堅持改革開放提供了物質保證,有助於我國提高抗禦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的信心。同時也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逐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提供了較寬的政策空間。
三,較充足的外匯儲備,為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以及進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需要的先進技術、設備提供了支持。有利於實現內外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國內企業走出去發展,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與此同時,國際收支雙順差的結構失衡和儲備持續大幅增長的總量失衡,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挑戰。
一,國際收支失衡的現狀增加了當前宏觀調控的復雜性。近年來,外匯持續大量凈流入,使得外匯債款成為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盡管中央銀行交替使用貨幣政策工具,並不斷創新調控方式以回籠市場的流動性,但在外匯儲備持續狡獪增長的情況下,這些調控政策的作用空間受到了限制,加大了貨幣調控操作的難度,直接影響到貨幣政策及宏觀調控的自主性與靈活性。
二,國際收支失衡的現狀,放大了脆弱性,當前我國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場流動性偏多問題,是全球流動性過多的組成部分,通過國際收支順差滲透進入我國金融體系。當前宏觀調控中面臨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銀行信貸投放偏多,房地產和股票價格上漲過快等都與這種外資流動性偏多相關。在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金融體系下,流動性通過銀行體系的資產負債運作,成數擴大。2006年我國M2比GDP的比重為1.65。意味著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銀行體系依賴性進一步增強。這種流動性偏多尚為造成明顯的通脹壓力和經濟泡沫,對金融體系的穩定不容忽視。
三,加大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難度,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投資和消費之間的不協調,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協調等突出矛盾,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和強化了這些結構性問題。充分式外貿增長所帶來的大量外貿順差,不僅導致資源和沿海地區和出口加工部門過渡集中,國內服務業和產業部門,內部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加劇了國內環境資源的壓力。
四,貿易順差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貿易糾紛和貿易摩擦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根據WTO統計結果,隨著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近年來,我國連續十多年被全球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盡管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後,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加,但面對國際收支順差尤其是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形勢,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市場預期始終存在。我國現階段持續一定時間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既是全球經濟失衡的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金融穩定以及結構調整的不利影響也越來越突出。為此,在促進本國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時,為全球經濟失衡調整起到相應的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我國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
下面再提幾點建議。為了積極地應對全球經濟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風險,有效地改善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需要更多的著眼於調整國內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規則制定,在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穩定的同時,爭取有利的外部經濟發展環境。
一,面對全球經濟失衡的新形勢,著眼於保持國內經濟又好又快的宏觀目標,政府應注意轉變經濟工作思路,時時進行宏觀調控,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入手,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資資源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努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二,要立足與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來推動經濟增長,適當降低經濟增長對出口貿易的依賴,以消除巨額貿易順差產生的中長期的影響。同時要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注意培養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力,通過綜合運用財政、稅收、信貸、價格等經濟杠桿手段,促進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縮小城鄉、地區和階層收入的差距。解決住房、教育一醫療等民生問題,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鼓勵合理消費,促使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出口拉動型向消費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型轉變。
三,科學合理地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地區發展戰略,加強對外資引導,規范招商引資行為,避免各地為爭相引入外資而進行的惡性競爭,適當提高勞動力權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調整。調整資源和環境成本格局,要嚴格控制技術檔次低,土地資源佔用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資項目,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同時積極貫徹和落實國家走出去的發展戰略,鼓勵境內主體對外投資,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從根本上改善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角色和地位。
四,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外貿平衡發展,改變單純依靠要素投入和低廉價格追求數量型的增長方式,提高對外經濟貿易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繼續調整出口退稅等出口導向的優惠政策,嚴格控制搞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產品出口,鼓勵節約型、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推進資源型產品價格的改革,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准,使出口產品價格更加真實地反映勞工成本、環保成本和資源成本。要培育自主品牌,增強國際營銷能力,提高對外貿易的核心競爭能力,促進出口從生產成本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化,要擴大進口,特別是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零部件、國內短缺資源、原材料及自成品的進口,發揮進口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五,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調控貨幣供應總量。在當前流動性偏多的形勢下,堅持穩中適度從緊,一是繼續整合央行票據和特別國債發行,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貨幣供應和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相適應。二是靈活運用利率調整手段,逐步實現正的實際利率。三是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四是加強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和預測,提高貨幣政策的前瞻性、科學性、靈活性。
六,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在適當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加快發展外匯市場,增加金融避險工具,培育企業應對匯率波動的意識和能力,為促進國內收支基本平衡創造有利條件。二是積極穩健金融市場建設。使國內儲蓄能夠順利轉化為國內投資,鼓勵各類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利用國內的金融市場籌集資金。三是穩固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完善對資金流入監管的同時,促進資金雙向有序流動。
七,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規則制定,努力營造國際有利的環境,加強同各國的磋商、協調,在積極承擔自身國際義務的同時,促進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貿易赤字,一方削減財政赤字,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㈥ 「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主要表現在:一、統治者反復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二、在土地問題上,採取抑制兼並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三、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四、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後代做官;利用稅收制度懲罰商人;對重要行業採取官營,不許商人染指;從日常生活方面對商人進行限制,對其穿衣、建房、乘車都有歧視性規定,等等。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一、戰國時期,秦國獎勵耕織;二、明清時期,統治者極力強化本末意識,實行專賣制度,等等。 影響:一積極: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起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消極:「重農抑商」政策也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並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地主官僚集團也因瘋狂兼並土地而更加腐敗。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這些做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了國家落後,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積極作用。
㈦ 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中國而言
——產業結構有所改善
——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有一定提高
——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作用增強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形成
.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
——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對過剩
生產力有所發展,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發展中存在眾多的困難與問題
總的看,在中國步入21世紀時,全國經濟已進入全面、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在取得巨大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為明顯的、多側面的二元現象: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開始運行,但舊體制仍然在許多領域起作用,新舊體制雙軌運行並存,轉軌緩慢,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面臨巨大困灘;經濟高速增長與低效率、低質量並存,經濟仍然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規模經濟效益差;在國內市場容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相當部分的國產商品生產能力過剩,銷售困難與部分商品大量進口並存,國產名牌不斷消失,一些「民族工業」被外資打壓兼並,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出口高速增長與傳統的低附加值產品佔主導地位並存,高檔名牌產品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國內市場佔有率日益下降:東南沿海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奔向富裕與中西部多數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收入水平相對低下並存,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日益拉大;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就業人數不斷增加與全社會的失業率上升並存,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速度加快與困難加大並存,這將使得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有增加的趨勢;少數人暴富與相當部分的城鄉貧困人口並存,社會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工農業產品積壓,產銷率不高與相當一部分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有效購買力不足並存;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與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並存,能源和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對科學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與大量低素質的剩餘勞動力並存.
這些問題都是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決.這表明,我國的未來發展前景是美好的,但面臨的困難也是很大的.
21世紀上半葉(2000~2050年)中國經濟長期預測
對2000~205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行預測是超長期預測.未來50年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我們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下(如不發生世界大戰,國內基本保持社會安定等),採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預測.這里我們使用了系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相結合的模型,預測中國在2000~2050年間人口、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情況.
一、人口預測:總量不超過16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二、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變化放緩,加大環境惡化
三、資源更加短缺
㈧ 明清兩代還採取過什麼經濟政策這些經濟政策產生了什麼消極影響
材料1.乾隆22年 清政府規定廣州是允許外商來華貿易的唯一口岸 而且即使在廣州也百般限制中國人和外商接觸 政府特許的十三行不僅壟斷了與外商的經濟往來 還代表政府出面辦理交涉事宜
材料2.1792年英國派馬戛爾使團訪華 乾隆皇帝再給英王喬治三世的回信中說 天朝物產豐富 無奇不有 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特因天朝所產茶葉 瓷器 絲昂 為西洋各國藉爾國必需之物 是以加恩體恤
1.材料1實際上反映的是清朝的什麼政策?
2.材料2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實行這政策的根本原因嗎?為什麼?
3.基於以上根本原因 明清兩代還採取過那些相關經濟政策? 這些經濟政策產生了哪些消極影響?
1、反映的是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
因為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要維護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和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
2、不是根本原因;
3、還沿用歷代統治者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並都實行過「海禁」政策。
重農抑商的消極影響:影響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正常流通,加劇了土地兼並;不利於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商業資本的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
「海禁」的消極影響:影響了沿海人民的生活;妨礙了中外貿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造成中國落後於世界。
㈨ 中國政府對市場經濟調控的負面影響
題目有點不太恰當,作者本意可能是政府宏觀調控對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個人感覺該命題其實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市場經濟不是要不要宏觀調控,而是該怎樣調控才能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這已經是國際性的共識。中國政府大手筆的經濟刺激計劃整體上起到了防止經濟大起大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也確實應該看到,本次經濟刺激計劃中政府的作用是絕對主導性的,因此在這種投資拉動的經濟發展中存在著流動性泛濫的風險。尤其是在實體經濟復甦還言之太早的時候,大量的流動性被投機到股市和樓市,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最近樓市的小陽春和資本市場的繁榮。 但長期來看,這么大規模的投資如果沒有帶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發展模式的改善,那麼未來高通脹的風險是巨大的,甚至會產生滯漲的惡果。因此,政府投資在危機時刻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保證投資的科學性,是投資真正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民生改善和經濟結構改善的問題。
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消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又有消極影響 ,研究其是否為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種環境和條件 ,關鍵是一國的政策是否與其相適應。明顯處於劣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更應相機抉擇 ,制定積極有效的對應政策 ,趨利避害 ,逐步改善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國際分工地位 ,以求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確保合法權益的實現。
一、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過程。在 2 0世紀六七十年代 ,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表現出全球化的特徵 ,而對全球化起快速推動作用的是在東西方「冷戰」結束後。其間前蘇聯的「兩個平行世界市場」理論在實踐中的失敗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拉美地區各國市場化改革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