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敦煌是怎麼從一個小戈壁灘歷經風沙發展成為中國古代國際都市的
但凡說起敦煌,絕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而出那座擁有「佛教藝術寶庫」桂冠的敦煌莫高窟。是的,它太有名了,自公元366年一位叫做樂尊的高僧雲游至此,並開鑿第一個洞窟的時候起,它就註定了未來要以最驚艷的方式出場,述說著自己和這座城市,和芸芸眾生的點點滴滴。然而,也正是由於它太過於耀眼和奪目,以至於世人不知「敦煌而獨道莫高窟」。其實,這座古典藝術寶庫為什麼會選擇敦煌,而不是其他城市,正是因為敦煌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碰撞結合的最大寶庫。
敦煌恰如一個有著深厚底蘊的河蚌,而莫高窟則是她最熠熠生輝的明珠。這一切的一切和所有的故事,其實都早就伴隨著另一個人的名字記載進歷史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他就是打通絲綢之路的漢代傑出外交家—張騫。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當年西漢王朝為了解決匈奴不斷侵擾邊疆的問題,漢武帝劉徹逐令侍從官張騫出使同樣因匈奴侵略而西遷的大月氏,自然是想著「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這條顛不破的鐵律,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只是時過境遷,誰也不曾料到大月氏早已沒了向匈奴復仇的心思,張騫的最終目的也只能以失敗告終。
接著,霍去病大敗匈奴,為了徹底解決匈奴之禍,張騫毅然決定第二次出使西域,聯合西域強國烏孫夾擊匈奴,只是這次同上次一樣以失敗告終。然而,誰都不曾料到的是,正如一千五年後歐洲人以尋找約翰王而意外開啟「大航海時代」一樣,張騫兩次歷時數年,幾經生死的出使,同樣也開啟了中原王朝同西方文明碰撞的生命線,既—絲綢之路。而在這條路上,既有一座張騫說的重要城市,「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這是「敦煌」二字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在古漢語裡面,「敦」所代表著的是大,而煌,則是輝煌和繁盛。於是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正式設立了敦煌郡,而她就坐落在絲綢之路的中心節點上,被漢武帝賦予了「大而昌盛」的寓意,一如帝國對於絲綢之路,東西交融所帶來期望。為了體現西漢王朝對於這個「節點」的重視,漢武帝在它的北面修築了長城,以防匈奴再次卷土從來;在他的西南面和西北部分別設立了千古雄關—陽關、玉門二關。又遷入大量中原百姓,調兵屯田戎守,從此成為了西域進入河西走廊與中原的門戶和軍事重鎮。
隨著西漢王朝的不斷經營,以及敦煌自身所具備的戰略意義,這座戈壁灘開始發揮其蘊藏在骨子裡的巨大能量,無數商賈牽著他們的馬團從代表著當時東方文化集大成的長安城出發,並在這里換上更適合在沙漠中穿梭的駱駝。於是你聽,隨著駱駝鈴在風中的鈴鈴鐺鐺,那些箱子里裝著的,不只有絹秀的絲綢,精美的瓷器,還有中原王朝最寶貴的文化。
自此,漢代的絲綢之路便正式確定,它從都城長安始,經由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後,一路沿昆侖山北麓過高昌、龜茲、翻蔥嶺而到大宛;一路過天山南麓經樓蘭、蔥嶺而至安息,最後到達大秦(古羅馬)。到了漢唐時期,在天山北麓又開辟一條新路,由敦煌經哈密、巴里坤湖,跨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國(東羅馬帝國)。這就是《後漢書》中所載的,「華戎所交,一都會也。」
「禮尚往來」一直便是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敦煌有換裝整齊,正准備踏入西域的中國商賈,同樣也有風塵僕僕,歷經千辛萬劫從西域各國慕名趕來中原的僧侶、使團、胡商和更多的我們叫不出的人。他們在踏入敦煌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這趟旅行,基本宣告成功了,而呈現在眾人面前的,正是作為中西文化和貿易交流中心的敦煌,她展現的那種獨特繁榮。所以才有了400多年後樂尊在這里開鑿第一個洞窟的心境,同樣也有了無數路過這里的佛門弟子、達官顯貴、商賈百姓駐足捐上一筆善緣,以資開窟拜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正是因為有了敦煌這座集中西文化交流匯聚,作為佛教東傳咽喉之地的古城在,才讓莫高窟這顆明珠前後歷時千年終在此耀眼奪目。
其實敦煌的財富並不僅僅只是作為古代中西文明的陸地節點,她同時還述說著漢族和西域胡族共通共生的故事。眾所周知,敦煌早由大月氏所控,後又落入了匈奴手中,這才有了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張騫兩次出使大月氏和烏孫部落的故事。而後在劉漢王朝歷代君主的經營下敦煌開始不斷漢化,卻又因為她那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這里成為了胡人,漢人和西域諸國百姓共同的第二家鄉。
之後,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國經歷了封建史上最混亂的時代,十六國逐鹿中原,作為西北咽喉的敦煌自然是首當其沖,不斷在胡人和漢人政權的統治中來回轉換,到了公元400年,西涼國太祖李?痹詼鞀徒ǘ跡?屏怪蕁W魑?怪菸幕?行牡畝鞀停?勻歡?灰渤閃酥泄?輩康奈幕?行模?俚獎蔽合時白逡煌潮狽劍?鞀橢沼誚?肓艘桓齔な奔淶陌參繞凇?/p>
到了隋唐,中原王朝終於在這個時間段開始站上了歷史輝煌的頂峰,而回歸而來的敦煌,自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經過七百多年風沙洗禮和動亂的她,也由此達到了歷史上佛教文化和經濟文化雙雙登頂的時代,莫高窟更是增開1000多個洞窟,用著極高藝術成就的唐代壁畫述說著她的一切。同時,敦煌還迎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貴客之一—西去取經的唐玄奘,他正是經由敦煌再回的長安,而在莫高窟中,大量的吐蕃文經卷,也是華夏文明各族融合的證據。
由於地處河西走廊,敦煌的輝煌和她的劫難一樣成為了這座西北明珠最抹不去的沉重,兩宋時期的西夏建國,再之後蒙古鐵騎南下,又歸回到大明,她總是這樣兜兜轉轉,唯一不變的就是作為東方文化和西域各國,乃至漢族和胡族在西北邊的融合點,她用那厚重的身軀,給華夏民族承載了上千年之久。而如今,當我們再討論起這座城市的時候,她雖然如釋重負般卸下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歷史使命,卻在同時,背負起了更為重大的歷史含義。
B. 敦煌的什麼聞名天下
中國西北以敦煌石窟聞名天下的,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里才重新讓人注意。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亡後掩埋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概 況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千」意為多。它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這里全年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可供參觀洞窟10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其間經過連續近千年的不斷開鑿,使莫高窟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宗教和社會生活情況,同時也表現出歷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非凡成就。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發現了「藏經洞」,洞里藏有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震驚了世界。此後又由此發展出著名的「敦煌學」。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不僅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文化內蘊之豐富以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艷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漫卷,悠然自得。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艷麗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像力量吧!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艷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漫卷,悠然自得。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艷麗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像力量吧!
洞窟:現存洞窟735座,內有壁畫、彩塑等文物 九層樓:洞窟編號第九十六號,始建時僅有四層樓,後五層是後來修建的,內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內第一大佛」 藏經洞陳列館:陳列著跟藏經洞有關的文物 莫高窟陳列館:位於售票處對面,陳列著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專家以1:1比例重現的幾座洞窟。 藏經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綉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低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准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佔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歷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開鑿於北朝時期的洞窟共有36個,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朴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朴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緻,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發髻,保留著犍陀羅樣式。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滿,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組合多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有的還再加上二力士。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宏偉、色彩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時期製作的第79窟脅侍菩薩像中的樣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頭上合攏的兩片螺圓發髻,是唐代平民的發式。臉龐、肢體的肌肉圓潤,施以粉彩,膚色白凈,表情隨和溫存。雖然眉宇間仍點了一顆印度式紅痔,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還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脅侍菩薩。一位上身赤裸,斜結瓔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頭微向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向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艷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兩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時期的洞窟現存有100多個,多為改建、重繪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壇窟和殿堂窟。從晚唐到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為莫高窟出資甚多,因此供養人畫像在這個階段大量出現並且內容也很豐富。塑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愈到後期,其形式就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這一時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圖《五台山圖》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畫,高5米,長13.5米,繪出了山西五台山周邊的山川形勝、城池寺院、亭台樓閣等,堪稱恢宏壯觀。 莫高窟現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個。西夏修窟77個,多為改造和修繕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畫雕塑基本都沿襲了前朝的風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現回鶻王的形象,可能與回鶻人有關。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畫中又出現了西藏密宗的內容。元代洞窟只有8個,全部是新開鑿的,出現了方形窟中設圓形佛壇的形制,壁畫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關。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C. 敦煌名字由來 敦煌介紹
1、「敦煌」名字的由來:「敦煌」一詞的由來應是當地土著少數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譯。學術界也是莫衷一是,有匈奴語音譯、吐火羅的音譯、羌語的音譯等多種說法。現在得到大多數人認同的是,「敦煌」為少數民族語詞的音譯。
2、「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3、敦煌,甘肅省縣級市,由酒泉市代管,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
D. 敦煌在哪裡,為什麼那麼出名
敦煌市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是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來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而聞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及陽關的所在地。
敦煌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相接。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千米,僅占總面積的4.5%。
敦煌市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1139米。市境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敦煌市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
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發量2505毫米,年平均氣溫9.9℃,最高氣溫41.7℃,最低氣溫-30.5℃。年平均無霜期152天。
文化和旅遊
1、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鳴沙山、月牙泉。
2、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莫高窟、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懸泉置遺址。
3、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4、敦煌八大怪: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賣;第二怪:驢肉黃面拽門外;第三怪:漿水面條解暑快;第四怪:泡兒油糕美味在;第五怪:三九鎖陽人參賽;第六怪:酒棗新鮮放不壞;第七怪:羅布麻茶人人愛;第八怪:榆錢也是一道菜。
5、 陽關博物館。
6、莫高窟。
舉世矚目的莫高窟則位於敦煌城區東南方向的鳴沙山上,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開鑿於前秦,在以後的一千多年裡均有續建,直至元朝,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有洞窟近500座,壁畫數萬平方米,內容以佛教為主,美輪美奐,被稱為「石窟藝術寶庫」。
20世紀初曾發現藏經洞,內藏4萬多件經卷等文物,但在20世紀初大量流失至歐美國家。莫高窟西南的西千佛洞以及相鄰瓜州縣榆林窟亦相類似,附近相似的石窟藝術被統稱為「敦煌石窟」。
E. 曾是西域門戶「咽喉之地」,地處荒涼的敦煌地理位置為何會如此重要
敦煌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地帶,在古代,敦煌是連接青海、西藏還有甘肅的一個節點,所以那個時候只要佔據了敦煌,就在這三個地方占據了主動。
1、古時候敦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上面我們也說了,敦煌市三個地區的交界處,所以在古時候,敦煌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只要佔領了敦煌,就能阻擋三個地區的攻擊,並且敦煌還在絲綢之路上,河西走廊最邊緣,是一個重要的地區節點,一旦出了敦煌,就離開了古代中國的境內,進如了其他民族的地界,這更加凸顯出了敦煌這個地區的重要作用。
綜上,敦煌在古代之所以地理位置重要就是因為在敦煌這一個地方可以牽制三個地區的侵犯,從而保證中原地區的發展,而且敦煌在當時還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一旦出了敦煌,就進入了域外民族的地盤了。
F. 敦煌 因何得名的呢請問
敦煌的由來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舉世無雙的「佛教藝術聖地」。「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相傳,遠古的敦煌,為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美麗富饒的綠洲,是由一塊綠色寶石變來的。漢唐以前,中國西部的匈奴,屢犯中原,而漢族統治者,為了避免戰爭,便採取「和親」政策,以求睦鄰友好。有一年,一位公主要遠嫁了。臨行時,皇帝給她金銀綢緞、茶酒馬匹無數,她皆拒收,說:「此行千里,一去難歸,我只要皇上後花園里的那顆綠色寶石。」皇帝只得依允,把綠色寶石交給了公主。但他卻派了兩個武官送行,暗示在途中盜回。公主看穿了其用心,時時提防。當護送公主的大隊人馬快到匈奴地界時,公主便把綠色寶石悄悄塞進皇母給她的那隻仙鶴嘴裡。第二天仙鶴死了,公主便差人把仙鶴埋進深沙里,同時告訴大家:「昨夜仙鶴被人害死,綠色寶石也被盜了。」武士們嚇得失魂落魄,那兩個武官只好溜走,回朝廷報信。從此,與匈奴和好,天下太平。沒過多年,埋了仙鶴的地方,卻出現一片綠洲,往來賓客商隊,稱它是絲綢之路上的綠色寶石。這地方就是現在的敦煌。
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時,武威、張掖、酒泉的命名都有涵義,獨敦煌用原名。敦煌一名的由來何也?這卻給歷史留下了懸案。
史書記載:敦煌古為三危流沙地,羌戎所居,舜「竄三苗於三危」。春秋戰國時,「允姓之戎」居之。秦及漢初為月氏、烏孫牧地。漢武帝前元六年(前174年)老上單於殺月氏君長,敦煌為匈奴所居。元狩二年(前121年)敦煌地屬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敦煌郡。敦煌一名,首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漢書·西域傳》載:「烏孫與大月氏共在敦煌間」。東漢著作家應劭注曰:「敦,大也;煌,盛也」。李吉甫《元和
郡縣志》解釋為「敦,大也,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古時候取盛大輝煌之意,指這個地方對開發西域有很重要的意義。西漢王朝經營西域,開辟中西交通,「列四郡,據兩關」,「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使敦煌成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和關系全局的戰略要地,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同時也孕育和發展了燦爛輝煌的敦煌文化。從敦煌方言也可看出,古代是「華戎雜處」的一個繁盛地方。「敦煌」一名,也有人認為有可能是上述游牧於此地古老民族的「胡語」。
《吉林社會科學》1988年1、2期刊載宮玉海文章說:戰國和秦時,敦煌至祁連山之間一直居住著塞種人、烏孫人和月氏人。月氏驅逐了塞種人(部分並入月氏和烏孫),烏孫人又征服了月氏;後來匈奴強大起來,把烏孫和月氏驅向西邊(今天山一帶)。敦煌既是烏孫故地,名稱由來烏孫語最有可能。敦,英語(烏孫語今讀)ne,意為(風吹積成的)沙丘;煌,英語為Whang,即一大片、一大塊的意思。兩詞連起來,就是一大片沙丘。這符合敦煌一帶的自然地理條件。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中英兩國是親戚,她指的可能就是漢時與烏孫通婚的事。漢武帝元封年間,曾以細君公主、江都公主和解憂公主遠嫁烏孫。烏孫與中原各族同源,月氏即威爾士,現仍和英國人在一起。
敦煌真奇妙,「寶庫中有寶庫,明珠中有明珠」,奇跡不斷出現。莫高窟寶庫中的彩塑又堪稱為世界彩塑大寶庫;敦煌壁畫和藏經洞這個奇跡已被發現,然而莫高窟洞窟壁畫有的有三層,一、二層是什麼?藏經洞的遺書多為殘卷,正本又在哪裡?等等。所有這些猶如明珠還埋在大漠之中,有待識者發現和考證。漢代敦煌郡懸泉置遺址,又有重大考古發現,在海內外引起轟動,被譽為「大漠瑰寶」。在敦煌這座大百花園中又增添了一朵奇葩。
G. 為什麼以敦煌命名它是什麼意思
敦煌自漢代設郡以後,成為中原地區與各國交流的口岸。漢代敦煌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四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才僅僅四千萬。當時有長安、泉州、敦煌三大都會之稱,可見敦煌在漢代的繁華程度。整個漢魏之際,多有戰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日漸興盛,敦煌一度成為五涼文化的中心。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敦煌在歷史上曾經被匈奴、烏孫、羌族、黨項、突厥、回胡等民族所佔領和統治。敦煌長期以來是西域各民族聚居地,以漢文化為主體各種文化相互交融、演化。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有著獨特的風格,這在莫高窟洞窟中可看到。可以說徹底改變敦煌歷史的事,就是明洪武年間的洪水。洪水使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敦煌城盪然無存,敦煌特有的民俗、文化也隨波而去,導致了敦煌民俗文化最大的歷史斷層,形成了很多敦煌學研究的懸案。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敦煌(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見衰落。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當時的敦煌人口已經少的可憐。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敦煌屯墾,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的敦煌城,直到現在敦煌可以見到很多以甘肅地名為名的村莊,如:蘭州村、肅州鄉、會寧、清水、合水、蘭亭、高台、漳縣等等。
目前,敦煌總人口18萬,耕地24萬畝。2000年財政收入7268萬元,當年財政支出9420萬元,從以上數字看敦煌市的經濟情況和其城市品牌極不相稱。農業、旅遊是敦煌的兩大支柱產業,但這兩大產業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敦煌經濟強勢。農業是敦煌的傳統產業,金皇後(甜瓜)、李廣杏、鳴山棗等特產享譽省內外。但僅僅24萬畝耕地(就算全是高產田)難以形成農業產業優勢和規模效益,另外,奇缺的水資源制約著敦煌農業發展。敦煌旅遊在甘肅全省旅遊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便的交通又制約著旅遊的發展。旅遊經濟在敦煌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支柱產業。2001年敦煌機場主體工程擴建完工,將對敦煌旅遊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敦煌市決定在市西肅州鄉建設新城區,向西發展與七里鎮(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聯成一體,遠景規劃30萬人口,以此來推動敦煌市城市化建設,但這樣的城市擴張生態環境能否承受得住。去過敦煌的人都知道敦煌的生態環境是什麼情況,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十分有限,城市擴張;人口增加;過量采水,後果就是加快荒漠化。由於近幾年敦煌市人口的增加,以及黨河上游肅北、阿克塞兩縣生活、生產用水增加,黨河水已經無法滿足三縣市的需求。敦煌黨河橋下黃沙隨風而起象一條黃龍順著河道竄騰而下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這條河道已經多年沒有流過水了。敦煌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沙漠奇觀月牙泉已面臨乾枯。前幾年,有人提出「引哈濟黨」再造山川秀美的大敦煌,但「引哈濟黨」工程遭到上游青海省的反對,因為青海的生態環境比甘肅更脆弱,「引哈濟黨」工程最終被否決。也有人提出敦煌是大漢穿小鞋,應建立地級市發展敦煌,我們應該想想一個年生產總值10億元,財政收入不過億元的縣級城市,再去負擔一級政府開銷,財政補貼都沒著落談何發展,1997年由甘肅省政府批准成立敦煌旅遊經濟特區,享受特殊政策已經多年,事實表明地方經濟發展不是簡單的提高行政級別就能解決。柳敦鐵路建設已經論證多年,也有外資和民營資本想參與建設,但實地考察和論證後都閉口不談了。為什麼,因為看不到這條鐵路建成後的效益,就算建設起來了,龐大的鐵路運營、養護資金誰來出。這樣的項目建成後不但不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反而會拖垮地方經濟。 關於如何發展敦煌的文章我看了很多,站在宏觀的角度上談敦煌發展,的確有很多好的建議和設想,但站在現實的角度上來看敦煌發展,不能單純以城市品牌來硬性加固城市規模,我覺得應該有個更為理智和深刻的認識。城市需要發展,人民想往富裕,這是最基本的發展願望。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生存環境允許的基礎上,敦煌發展首要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失去這一根本的保證,世界文化遺產將毀於一旦。
發展敦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急功近利,因為敦煌的發展對全省旅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敦煌有自身的先天不足,我們首先應客觀現實的對待。這樣更有利於發展敦煌,敦煌發展起來了,甘肅旅遊經濟發展就有了後勁和動力。
幾點建議:
一、不求城市規模 但求特色經典
在多數人的眼裡看城市發展,總是覺得規模第一。但大西北的生態環境不允許過多的發展規模型城市,敦煌水資源極其匱乏,城市規模不宜擴大。敦煌市城市建設的思想觀念必須轉變,城市建設首先擺脫「向大看」的思想,應借鑒參考歐洲一些文化名城的建設成就,強化總體規劃布局,突出文化特色,綠化環保工作先行。把有限的資金用好,加大城區改造的投入,合理布局專業性商業小區。比如將一些商業零售企業改造,建設旅遊文化交易市場。對主要街道進行合理分工和布局,鼓勵民營企業建立一些如茶道、字畫等高消費文化企業,以此吸引日、韓、台遊客。保持現有城區規模,最大限度的發揮民營資本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對老建築進行外表改造、裝修,突出敦煌文化內涵。形成自身獨特的城市景觀,小而精製、小而獨特、小而經典。努力打造西部第一文化經典城市。
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形成產業鏈條 實現再造敦煌
全球經濟發展的資料表明,經濟越是發達,其國內的文化產業越是繁榮。英國文化產業在本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以現代文化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產業已經超過了機械製造業產值,日本的文化產業2000年也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可見,經濟的繁榮發達是文化產業興起的基礎,文化產業是一項投資少獲利高的產業,對地域的依賴性較強,對外擴散方便、快捷,能迅速形成產業優勢。湖南省2001年提出文化強省戰略,以湖南的強項廣電事業為龍頭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敦煌文化又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精華所在,數千年的沉積使她更具魅力。敦煌研究院從事敦煌文化研究多年,碩果累累,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在書本上,沒有人用商業的眼光去開發和利用這些成果。敦煌旅遊經濟這些年來一直都在迎來送往和收取門票上下功夫,這樣的發展如何能滿足地方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來敦煌旅遊的遊客最多的年份也不過百萬人次。日本遊客來敦煌旅遊一次,路費佔全部費用的60%,因為敦煌路途遙遠和進出不便,很多人想來又來不了。如何讓不來敦煌的人去消費敦煌,這就需要利用敦煌這個品牌來發展文化產業,對外擴散敦煌文化產品,真正讓敦煌這個品牌成為國內文化市場的消費熱點,讓敦煌這個品牌變成生產力。文化產業發展應樹立走出去的經營戰略思想,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敦煌藝術團應該成為對外傳播敦煌文化的使者,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敦煌文化。建議以敦煌研究院經營性部門為為依託,組建文化企業,推陳出新,及時將文化研究成果轉化文化商品。發揮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作用,積極鼓勵一批文化企業發展。敦煌發展文化產業的客觀因素是存在的,只要主觀上能夠充分認識並挖掘這種文化優勢,發展文化產業形成旅遊經濟的鏈條產業,文化、旅遊互動發展才是實現再造敦煌的出路。
三、解放思想 更新觀念 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
敦煌這個品牌遠遠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市場上很多以敦煌、飛天等命名的產品,沒有一個產自敦煌本地。在發展敦煌經濟的思路上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擴思路,客觀因素制約這是事實,但敦煌的優勢就是有一個「巨無霸」的品牌,如果論無形資產的話,敦煌這個品牌是個無價之寶。現代經濟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經濟概念,實體經濟搞不了,可以參與虛擬經濟。我去過很多地方,沒有人不知道敦煌的,但很少看到敦煌的字樣。在鄭州偶遇一咖啡館名字叫「莫高窟」,不知老闆是不是敦煌人,看了他的門面裝潢讓人啼笑皆非,但回頭想想,河南人都知道利用敦煌這塊牌子賺錢,而敦煌怎麼就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一品牌來賺錢呢?這件事我想了很久。來中國文物游,北京、西安是必到之處,因為敦煌的遙遠和交通不便,很多遊客大多到西安為止。敦煌雖小但牌子大,如何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需要樹立經營敦煌的理念,用商業手段去經營敦煌這個品牌。西安是漢、唐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敦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經營敦煌首先和西安、北京等地建立密切關系,讓遊客在以上兩地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敦煌的字樣和介紹。一方面從感官上拉近遊客與敦煌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讓遊客知道敦煌雖為中國傳統文化,但她有著更為獨特的文化內涵。另外,敦煌市應採用法律手段收歸與敦煌有關的商標使用權,通過授權、聯營、OEM方式參與生產商的商業活動,為敦煌增加其他收入。
四、密切地企關系 謀求共同發展
青海石油管理局為解決本企業四萬多職工長期高原生活、工作的不便,於1984年開始陸續告別青海海西地區,在敦煌七里鎮戈壁灘建設新家園,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油田基地已建設成為道路寬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一座新城。2000年開始企業進行了改制,非核心企業正在脫離油田。因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屬企業在交通不便捷的地域發展,生產成本高於其他企業,目前一些企業正在面臨轉產。敦煌市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積極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密切地企關系,全方位開放本地市場。引導這部分企業參與敦煌發展,這些企業資金、技術、人才都不缺,技改可得到資金補貼。幫助這些企業依託敦煌市場走出困境,從而使這些企業本地化。藉助青海油田科技力量,聯合有關企業進行礦業資源開發和發展天然氣下游產業,使本地經濟逐步走向多元化。
H. 從敦煌的歷史, 地理位置, 生態環境以及文化特點參考 , 它真的能稱做中國的一個城市嗎
敦煌百年
1900年5月21日早晨,一個名叫王圓錄的道士挖開了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號窟的積沙。從這一刻起,一座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輝煌的文化寶庫便現世於中華大地。
從前天開始,由文物部、國家文物局、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百年紀念活動」拉開帷幕。這個活動7月份將在敦煌莫高窟的現場進行。一台特別編排的四幕大型古典舞劇《大夢敦煌》以史詩般的氣勢4月24日起將在北京上演。而7月份,這台舞劇在敦煌現場的演出,將把紀念活動推向高潮。同時,大型展覽、慶典、研討活動穿插其間。回溯敦煌百年,將使世人再次感悟這一世界上獨一無二歷史遺產的文化價值。敦煌是中國的,也是人類的。
敦煌百年祭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連,襟帶西域;前有陽關,後有玉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漢代起敦煌是轄六縣之郡。東漢大家應劭稱:「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兩千年後的今天,這一「繁盛大地」以其擁有的舉世無雙的石窟藝術、藏經文物而成為人類最偉大、最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今年5月21日,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現世一百周年的日子。如果把敦煌的百年比作一道萬世經傳的長詩的話,那麼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淚的。重述那段歷史,對今天的我們,意味著文化價值的存續。
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約在公元364至366年間。1600年間,這里先後開岩鑿洞,最盛時,曾有石窟千餘,號稱千佛崖、千佛洞,至今保存在編的洞窟仍有492個,彩塑2415身,壁畫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
漢代起,敦煌作為西陲重鎮一直是兵家互爭之地。每次兵災之際,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難。
宋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之亂禍及敦煌莫高窟。和尚照例要避禍他鄉,遂把不便帶走的經卷、文書、綉畫、法器等等,都封閉在一個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並繪上壁畫。然而,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這個秘室便盛著5萬余件「寶藏」靜靜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麻城的王圓 ,結束了在軍隊當小兵的生涯,因無所事事,便做了道士,迢迢千里來到敦煌。當時的莫高窟寺院,多為紅教喇嘛,只有王圓 能用中文誦道經,倒有些香火,生涯不錯。於是他就雇了個姓楊的為他打下手,寫經文。楊某抄經之暇愛吸旱煙。用芨芨草點火,並把剩下的草插在洞窟牆壁的裂縫中保存。一天,他在插草的時候,發現牆縫深不可止,便用旱煙袋頭敲了敲牆,感到裡面是空的!於是他趕緊叫王道士,兩人夜半破壁,發現裡面有一個泥封著的小門。此時天已漸亮,去掉泥塊,出現一條通道,進入通道後,一個黝黑的高1.6米,寬約2.7米的復室出現了。室內堆滿了數不清的經卷、文書、綉畫、法器等等。王道士當時對這批5至11世紀文物的價值幾乎一無所知,震驚世界的「藏經洞」就這樣無意中回到了人間。
接著,一系列不幸就在這片繁盛大地上發生了。
王道士雖然不知道這批寶藏價值連城,可他畢竟明白用它們換點錢是沒問題的。於是,他取出幾卷給當時的縣長汪宗瀚去鑒別。汪是識貨的,依他的權勢向王道士索要了一批畫像和寫本。三年後,甘肅學台葉昌熾聞聽此事,便讓汪為他搜求。葉對古物的學養頗深,對藏經價值心知肚明,便向甘肅的藩台衙門建議將這批古物運到省城來保存。但因運費需五六千兩銀子,清政府覺得銀子比這批「廢紙」更有價值,沒有採納這項建議,只是發了一道旨令,讓縣長汪宗瀚「檢點經卷畫像,仍為保存」。汪責令王道士經辦此事,王道士一下子就成了經卷的看守人。王道士便將這批古物重新封起來,成了古物的實際擁有者。
當時在新疆一帶,有一位受英國政府派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在1879年曾來過敦煌。聞知洞窟存有寶物後,便於1907年5月第三次來到敦煌,他是歷史上盜劫藏經洞文物的第一人。他來敦煌,通過一位師爺與王道士接觸,得知王道士已將秘密通道砌死,斯坦因便在莫高窟安營紮寨,軟磨硬泡。終於,他從洞窟壁畫上看到了王道士請人繪的《唐僧取經圖》,遂生一計,稱自己是印度的佛教徒和唐僧的崇奉者,來敦煌是受印度政府的委託,把印度已不存在的佛經再取回去等等。這番話竟然說動了這位「司庫大人」。王道士第二天就拆開封牆,讓斯坦因進入秘室。斯坦因在其所著《西域考古記》中寫道:「從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燈光中,我的眼前忽然為之開朗,卷子緊緊地一層一層地亂堆在地上,高達十尺左右。」其中「用無色堅韌的畫布作包袱的一個大包裹,打開後全是古畫」,「顏色調和,鮮艷如新」。斯坦因以捐一筆錢給廟里的方式,得到了裝滿寫本的24隻箱子。另外還有五隻,仔細裝滿了畫綉品及其他美術品遺物。
1914年後,他又從王道士手裡得到五隻大箱。1930年再來時,因中國學術界的一致反對而未得逞。據英國目前公布的數字,斯坦因劫去的文物達9000餘件。
繼斯坦因之後,法國的伯希和於1908年7月來到這里,憑他淵博的漢學知識,劫走了比斯坦因更有價值的文物6000餘卷。
接踵而來的是日本大谷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國的奧登堡也於1914年至1915年間從藏經洞和其他一些洞窟中盜走1萬余件文物資料及壁畫。美國的華爾納1924年到莫高窟後,由於無經卷可竊,便用特製的膠布剝走了第139、141、144、145號洞窟中精美的唐代壁畫26方……
莫高窟的文物精品被斯坦因大量盜走的消息被清政府知道後,命令將剩下的經卷裝成兩只木桶,封釘堅固,施以彩繪,製成「轉經桶」置於佛殿之中,又責成王道士看管,並且還賞給他300兩銀子作為他看守經卷的補償。而這兩只「轉經桶」今日仍豎在第17號窟中,桶中一無所有。王道士變本加厲地「私賣」,幾乎使藏經洞內的古物為之一空。經過有良心的學者一次次上書呼籲,才迫使清政府下令把所有殘存的經卷寫本悉數運回北京。然而,起運時清理在數的8600餘卷,經沿途大小官員強取豪奪,所剩下的就是現保存在北京圖書館的那四五千卷。
百年前洞開的一幕,至今回溯起來仍令人心顫。一個巨大的中華文明的寶庫竟由屈屈一個假道士據為己有,寫下了令世代垂淚的一筆。今天,敦煌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已是全世界文明價值中的重要部分。敦煌的保護得到了全世界和全中國人民的重視。沒有人可以回到百年前,再行掠劫盜販之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百年前的歷史今天沒有重演的可能。
這段歷史在提醒人們,歷史文化遺產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如果今天人們的意識中仍然存在著對歷史價值認識上的盲點,尊重歷史就是一句空話。再者,百年前敦煌文物的流失與當時社會動盪的歷史條件密不可分。王道士的個人所為已經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特徵。而今天的問題可能在於另一個方面,即社會穩定的經濟發展與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大到敦煌這樣珍稀遺產,小到一個城市的文化風貌,如果不以人類精神財富的高度看待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我們有可能失去第二個、第三個敦煌。第三個方面的問題就是涉及到每一位今天的共和國公民。保護文物,維護文化遺產的尊嚴不僅僅是國家、政府單方面的事,而是人人有責。我們應該睜開眼睛看看自己的身邊是否存在著新的「王道士」、「李道士」,但首先,我們自己不作任何一個「道士」。
參考資料:http://www.guxiang.com/zhuanti/nhuang/index.html
I. 敦煌為什麼能保存大量古代文獻資料
敦煌保留有大量古代文獻指的應該是莫高窟里的佛經和壁畫等諸多文物,這些文物之所以能夠長期保存是因為歷代人的保護和流沙將儲藏它們的洞窟掩埋了,在清朝末年又被發現了可惜卻因為清政府的不重視和外國文物販子欺騙管理它們的王道士致使大量文物被騙走流落到了國外。
這些洞窟里留下了歷朝歷代許多許多的佛經和精美壁畫等文物,在歷代人的保護下這些文物也一度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為此中國還拍攝了一部叫《大敦煌》的電視劇,此外流沙洞窟掩埋雖然有破壞作用但是對文物的保護左右還是要更大的,只是保存了1000多年的文物最終還是難逃外國列強的毒手,敦煌文物的命運正如近代中國飽受列強侵略不斷喪權辱國的命運一樣遭到了列強的聯手掠奪。
敦煌莫高窟於清朝末年的光緒皇帝時期被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給意外發現了,一開始上報給清朝政府結果卻根本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結果聞風而動的斯坦因等英法俄日美等國文物販子用感情和金錢欺騙誘惑了王道士從其手中騙走了大批的敦煌莫高窟文物,結果現在我們國家研究敦煌學還常常要去外國找資料,沒想到這里都讓我們非常的憤怒和無奈,這些文化要什麼時候才能回國啊!
J. 敦煌的起源和歷史是什麼
敦煌起源:「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
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但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敦煌」的詞源不是漢語。一般認為《山海經》中記載的「敦薨」是敦煌最早的稱呼,而「敦薨」或敦煌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眾說紛紜。總之,「敦煌」地名的詞源為漢朝以前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這點應是沒有疑問的。
敦煌歷史:敦煌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
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
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後大月氏強盛,兼並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隋朝的建立,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為敦煌縣,後來又將大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至敦煌充邊。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派兵平定河西,修築嘉峪關、明長城,重修肅州城。為加強西北邊疆防衛,又設置關西七衛。清康熙後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
(10)敦煌為什麼叫中國第一門戶擴展閱讀
敦煌位置境域:
敦煌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相接。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千米,僅占總面積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