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為什麼不閱讀

中國為什麼不閱讀

發布時間:2022-11-18 06:13:26

① 為什麼當代中國人閱讀率很低

1、是缺乏閱讀動機,中國人在應試教育中將閱讀的樂趣消磨殆盡。很多新進公司的員工在離開學校沒有應試壓力之後,再也不看書了!因為應試是一種獎懲手段,逼著很多人讀書,獎懲措施沒有之後,看書的動機就喪失了。愛讀書的人,他們讀書的動機在於閱讀的樂趣,是可以持久的。

3、最後是閱讀環境,缺少多方面的正面影響。讀書是需要環境支持的,家庭藏書量是關鍵的因素。家裡如果有大量的書可讀,孩子自然會去讀。但很多家長是家裡沒多少書,又不願意給孩子買書,理由是「買了孩子也不看,純粹浪費」。如果在公共場合,當你想讀書時,就有人鄙視你裝,在眾人面前表演愛讀書。為了不虛偽,只能不讀書,雖然時間浪費了,但至少自己沒被周圍的人鄙視。

② 中國人為什麼不愛讀書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有一些看法和想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我覺得這是因為中國有的閱讀環境

中國有兩種閱讀環境,第一種是動態環境,第二種是靜態環境。那麼讓我們來好好審查一下這兩個環境是否那麼鼓舞中國人在友好的環境中閱讀。

「中國現在是一個大型建築工地。」到處都是嘈雜和嘈雜。在自己家裡看書?鄉村房子大,但買書困難,城市買書容易,問題是你買大房子放嗎?有錢人買得起大房子要做一塊更好玩的娛樂,比閱讀更有趣,一些人先富起來自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的財富不是這本書帶給他們,會買一所大房子里讀了很多書。

圖書館嗎?更不用說,俄羅斯比蘇聯弱,但至少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圖書館,每個人都可以免費參觀。盡管如此,裡面的人並不多。我們中有太多的人,如果有一個地方可以免費上網,那一定是擠滿了涼爽而溫暖的人。

為了創造一個可供人們閱讀的環境,每個城市都要依靠大型圖書館的一個美麗的形象工程。仍然依靠小型社區圖書館,改為零。問題是,誰願意承擔這種看不到短期收益的投資呢?中央?地方嗎?社區?開發人員嗎?公司嗎?個人嗎?公共利益集團?我們會發現,所有這些單位都不會對這種沒有價值的事情充滿熱情。

③ 中國人為何不愛閱讀

」讓人為之恐慌、為之憂慮。
筆者擬從國人對閱讀的認識、閱讀的環境、閱讀的目的、動力等方面予以分析。
首先明確一下,國際社會認可的閱讀概念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一個世界裡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簡言之,閱讀是全身心投入、親身體驗、獲取作者提供的全部訊息的過程。不符合上述要求者則不是真正的閱讀。
一、對閱讀的認識不到位
(一)生產生活條件落後抑制了閱讀需求,對閱讀難以正確認識。
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人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小農經濟、小農思想、小富即安根深蒂固。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條件落後,人員流動范圍小、頻次低,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生產關系簡單,自給自足成為基本特點和普遍要求。不讀書、不識字成為中國普通老百姓的通病,但這對搞農業生產基本沒有影響。也就是說,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對讀書、對知識的需求不高。
(二)官方的政策導向限制了閱讀
秦始皇焚書坑儒,秦朝之後禁法家思想,西漢尊道卑儒,元朝之後的少數民族統治者限制漢文化傳播,「新文化運動」倡導西方式民主、自由、平等,主張廢除儒釋道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開展了「破四舊」運動,改革開放全面引進西方的先進文化,這一系列官方的政策導向,讓原本有著最深厚文化底蘊,孕育出了五千年文明國度的中國大地,一時找不到方向。幾百年閉關鎖國、建國後實行的戶籍制度、民間盛傳的「書坊戲坊害娃的地方」等等,從官方到民間,中國對讀書的排斥可謂歷史悠久、不僅廣泛而且深入。政府對讀書的限制、生產、生活過程對讀書無所求或需求不高,「窮秀才」「酸儒生」「臭老九」足以說明,國人對讀書人、對閱讀的認識有多偏。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生產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不讀書、讀書不多已經無法適應時代要求。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飛機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遍布全國,人員流動政策非常寬松,互聯網的普及、手機上網功能的開發應用,讓我們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當然,外國人同樣可以知道我們的事情。當外國人知道中國人普遍不閱讀時,感到驚訝,感到不可思議,感到令人憂慮。可我們早已習以為常,正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沒有合適的閱讀環境
閱讀是一種習慣,必須從小培養。閱讀需要一個氛圍和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單位環境、社會環境等。在以文盲半文盲長輩為發展基石、以讀書無用、讀書有害為思想基礎,在「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等錯誤言論指導下,文化層次較低的國民難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無法營造出良好的讀書環境。「十億人民八億賭,還有兩億在跳舞」曾經是對國人的總結。
如今,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生活改善了,人們的娛樂方式也大為豐富,不在局限於賭博和跳舞兩個項目,但主流仍是中老年人打麻將、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們看電視三大類。中老年人除了打麻將外,挖坑、鬥地主、飄三葉、下棋等棋牌類游戲名目繁多,玩法各異,讓人不知不覺會沉溺其中。上網的朋友更多,中國網民、網蟲有好幾億,網上聊天、看電影、打游戲、購物、發簡訊、刷微博、看微信、玩飛信,簡直讓人眼花繚亂,好像每天24小時都不夠用,哪有閑時間看書!日本管理大師只知道中國有按摩店,他還不知道中國的夜總會、KTV、洗頭房、洗腳屋、洗浴中心、美容中心、健身中心等等,供國人休閑娛樂的地方多著呢!打麻將、上網、看電視其實在中國老少皆宜、主角與配角的關系難以分清。
如同外國朋友看到的湖北隨州一樣,全國各地的新華書店門庭冷落是不爭的事實,新華書店出租搞餐飲、賣服裝百貨比比皆是。我們都很忙,根本抽不出時間看書,我們都很充實,壓根沒有必要看書!
領導忙於各種檢查、應酬、飯局,沒時間閱讀;員工白天忙於工作,晚上還要陪孩子寫作業、去參加非富多彩的業務活動,爬山、運動、打牌,沒有時間看書;家長忙於掙錢、玩耍,沒時間看書。孩子忙於寫作業,參加各種特長班、興趣班,沒時間閱讀。
人是有思想的高級動物,人的思想一旦沒有被積極正面的東西佔領,必然會被消極負面的東西佔領。大家都不看書,你卻拿著書不放,你就是異類;大家都在玩,你卻一個人關在房中讀書,明顯不合群,估計不是腦子有問題就是性格孤僻。
三、主陣地主攻方向出現嚴重偏離
然而學校在應試教育體制的指導下、只管教書、不管育人,只管教數理化語政外史地生等規定內容,除此之外的「課外讀物」會被老師沒收,孩子喜歡時只能躲著家長偷偷看。應試教育扼殺了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剝奪了孩子的愛好,讓孩子們與博覽群書無緣、與博古通今無分,與人性、人脈漸遠、與勞動、創造、智慧漸遠。結果製造了一批批、一代代在外國人眼中視為低智商的人群,也就是不合格產品。馬加爵、葯家鑫之流所謂成績優異的大學生,在沒有投入市場之前,便被社會「報廢」,說明了什麼?
教育產業化、雙向分配又將廣大農村地區,老、少、邊、貧地區的優秀苗子阻隔在大學門外,而將有錢、有權人的子女,即使無德無能也會推上社會舞台,當演員、當主演,無權無錢人的子女只能當看客、當觀眾。混的最有出息者也不過只能跑個龍套而已。
外國人罵我們低智商,國人可能不服氣。難道你用的高檔手機、計算機、照相機都是我們創造的?難道滿街道的汽車多數都是我們創造的?享譽世界國際名牌產品中國有幾個?按人口比例計算,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應該是多少?世界著名畫家、音樂家、發明家、企業家、科學家、服裝大師國人有幾人?我們整天喊著抵制日貨,拿嘴能抵制住嗎?有本事我們也造出一些比日貨、美貨、韓貨、德貨質更優、價更廉的商品,洋貨自然會敗下陣來,還有人敢說我們智商低嗎?
四、讀書無用陰霾籠罩,功利性讀書風生水起
在1986年中國頒布義務教育法之前,中國的文盲、半文盲成為全世界第一。而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義務教育早就普及到了高中階段。現階段幼兒園收費、小學收費、初中收費,讓義務教育法變成了擺設。從幼兒園開始的各種特長班、興趣班、輔導班似乎比正式上課更加重要,更為必要。除了加重了孩子的學習負擔,更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高中、大學收費則是合理合法,不上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沒有錢就不能上大學,即使有大學文憑,沒有關系同樣找不到好工作。目前多數人的感受就是,知識必須花錢才能學到,沒有錢就別想學到知識、學到技能、學到特長,沒有錢不要談什麼愛好、什麼興趣。沒有錢就不能上學,沒有關系就沒有工作。甘肅部分縣出現了50%以上家庭因學返貧現象,知識不能改變命運,知識無用的現實,讓許多人對讀書的作用產生了質疑和動搖,放棄參加高考的學生近幾年有增無減。既然正經八百的讀書都沒用處,既然上了大學也難找到理想的工作,那讓我們看那些閑書、雜書又能頂個啥用。
勤勞難以致富。搞發明的沒有搞仿造的掙錢,所以假冒偽劣才會盛行,發明、創造會被仿造貨、冒牌貨、假貨吞噬,所以沒有人再鑽研技術,沒有人願意潛心搞發明、安心搞創造。寫歌的沒有唱歌的掙錢,科學家沒有歌星、影星值錢。走旁門左道、動歪腦子的人能大紅大紫,能掙大錢。勞動不能致富,長的漂亮卻能掙錢、唱歌好能掙錢、演電視劇、電影能掙錢,當車模、手模、腳模、內衣模、服裝模能掙錢,實在不行,當二奶、三奶去掙錢。這些都簡單,無須讀多少書,只要膽子夠大、能豁出去便可成功。一個「大師」、歌星、影星的身價就值好幾億,讀再多的書還不如當個歌星、影星、笑星、「大師」。
在學校,讀書的目的只有一個,考大學,將來能找個好的工作。
在職場,讀書的目的大致包括;一是考公務員,二是評職稱,三是拿文憑。國人讀書大多不是為了獲得知識、獲取智慧來營養大腦和豐富精神,而是迫於壓力、迫於無奈,是外界強加,並非自己自覺自願。讀書沒有源動力,不是內因起作用,而是外因起作用,讀書並非愛好使然,興趣使然。讀書的內在動力不足,能走多遠、能走多久,不言自明。
中國人不愛讀書的原因有很多,諸如好書越來越少,一度席捲全國的金庸熱、瓊瑤熱、汪國真熱、韓劇熱、日劇熱難道不足以說明我們的精神食糧睏乏,精神飢渴已向全國發出黃色警告了嗎?經濟條件所限、讀了十幾年,膩了等等,這都不是主要原因。認識不足、環境不好、引導有誤才是三個最主要的原因。認識不足造就了沒有環境,沒有環境又造成現實誤導,現實誤導又促成認識不清,中國人長期陷入此怪圈無法抽身、難以自拔。
要改變中國人不愛讀書的現實,必須從政府、社會、單位、學校、家庭等方面入手,齊心協力、齊抓共管、長抓不懈,至少需要堅持50年以上,我們「低智商國家」的帽子才有可能丟進太平洋中去。

④ 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讀書

孩子,現在已經是讀圖時代了,你說的這個讀書數據,我之前也是看過的,我不知道是哪一年的標准了。整個世界來說,平均閱讀率都在下降,因為互聯網實在是太發達了,視頻音頻,都比純粹的文字性閱讀,要接受的快。純粹的文字閱讀,對我們的大腦,可以擴充想像力,但是太累了,沒有圖片,視頻音頻來的直觀。而且你問的國民圖書閱讀率非常低,之前媒體也有討論這個問題,比如說外國人在地鐵上看書,中國人在玩兒手機,然後就說中國人讀書能力太差,不愛學習。實際原因是我國的移動信號覆蓋率非常高,外國的地鐵上,信號非常弱,所以說我們玩兒手機,他們來看書,就這么簡單。
另外,你這個數據來源,我也很懷疑。純粹性的書本閱讀估計很少,因為普通的一本兒書,動不動二三十元,世界名著精裝本,動輒五六十元。一般人能根本買不起。而且有的書也沒什麼意義,看完就扔了。很多人購買書籍就是拿來珍藏的反復閱讀的,這些書籍,比如說孔子,孟子,論語,大學,道德經。都是值得反復閱讀,這些書只要能讀通,讀熟,讀透。勝過一年,看二三十本的書。
而且現在閱讀從上碎片化閱讀,最主要的是在手機上,看手機電子書,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像你這個年齡,網路小說你肯定看過吧?都是非常火爆的,青少年,或者是年輕人,在這上面閱讀的時間遠比買實體書要多得多。還有在手機上,比如今日頭條,網易新聞客戶端,知乎,豆瓣,都是屬於碎片化閱讀。

⑤ 為什麼部分中國人不愛讀書

其實中國人不愛讀書這個觀點我不太贊同,這是媒體歪曲的一個結果,我必須要澄清一下。


中國人自古就有讀書習慣

中國人一向最重視的就是教育,教育的根本就是讀書,古代的科舉制度,要求考生需要大量的閱讀量,到近代,更是出現大量的歷史文化名人,哪怕是像毛澤東這種戰場上的人士都是讀書愛好者,所以我認為閱讀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好習慣。


走出誤區很關鍵,別把我們自己誤會了,我們依舊還是很喜歡讀書的,沒有那麼危言聳聽。

⑥ 為什麼中國人不愛讀書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4.9%,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間。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
在快餐文化的熏陶下,有些人更喜歡情節熱鬧、搞怪的網路文學,或者對實用性圖書非常熱衷,更有人養成了急躁、浮躁、暴躁的「三躁讀書觀」,將讀書當做趕時髦、炫耀的工具,被出版人、薦書人或者花花綠綠的廣告牽著鼻子走。人們在浮躁獵奇、品位低下的庸俗讀書觀和實用性讀書觀中已陷得太深。如此眼花繚亂,心如沸水,怎麼會有淡定從容的讀書觀呢?
說白了,不是名著太深奧,而是讀書者太膚淺;不是名著過時了,而是看書時太功利、短視;不是名著不好讀,而是沒有用心讀,缺乏寧靜從容。
愛默生在《書籍》一文中對讀者提出三條實用准則:第一,絕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第二,不是名著不讀;第三,只讀你喜歡的書。其實,也是勸告人們,要會讀書,要讀好書。這不正是對「死活讀不下去榜」的無聲批評嗎?
競爭時代步伐很快,卻仍然需要悠然、緩慢的讀書心態,完成讀書應有的體驗、思考、質疑、沉澱。電子讀物多了,仍要避免讀書速成化,杜絕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多靠攏名著,才能得到更多的精神收獲。

⑦ 求問關於中國人為什麼不閱讀的吐槽

近日,一名居住在上海的印度工程師孟莎美寫了一篇《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擔憂起了中國人的不閱讀,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吐槽。我看了一下,對不閱讀的說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中國人講究實用主義,閱讀是為了獲取某種知識或能力,而現在獲取的途徑很多,比如網路一下,用不著讀書。
2、中國人一天工作很累,沒有法國人等國外人那麼悠閑,哪有時間和心緒閱讀。
4、拿著手機、ipad、電腦和書本在飛機、地鐵、火車等公眾場合讀會被人認為「有病」,不好意思。
5、現在的書質量不高,沒有多少好的,不值得一讀。等等。
先從第一條來看。中國人是實用主義,沒錯。中國人讀書都是有明確目的的,古代是為了進入仕途。半生苦讀,一日高進,就如范進。現在從小學到高中,讀的是課本,目的是為了考個大學。大學讀書,目的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工作了,讀書是為了獲得某種能力或解決某個實際問題,而這現在基本不用讀書,上網一搜便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是閱讀的,只是不是孟工程師意義上的閱讀——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是自己與另外一個自己——靈魂——的對話。從孟工程師的觀點來說,中國人不閱讀毫不誇張,甚至自古如此——個別時段除外——如80年代大學校園的一陣子的讀書熱。
再說第二條,說的沒錯,讀書確實需要閑暇,需要有「悠閑」。中國大多數人疲於奔命,無暇讀書,無心情讀書,這個豆麥也承認,但這不能是完全放棄閱讀,走向娛樂的借口——所謂的累得要死,娛樂、放鬆是正途,看電視、電影、網路小說、聊天、看圖、刷微博、微信等等,就是不願花十分鍾靜下心來讀一篇好的散文、一首詩。放鬆沒錯,娛樂也是必須,但不去真正的閱讀,這不能作為理由。因此,對於這條,豆麥只認同一半。
至於說看網路小說、暢銷書等等,也算閱讀,豆麥和孟工程師的意見一致,那不叫真正的閱讀——真正的閱讀見上——至多可稱作一種消遣,和打麻將、侃大山沒多大區別,只不過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罷了。
第四條,恰恰從反面反映出中國人不閱讀到了何種地步——你手捧一本好書來讀,或用ipad、手機等在火車、地鐵、飛機上讀有點深度的書會被認為是書獃子,有毛病。嗚呼,中國不讀書的風氣已至此。豆麥也曾身同感受,深有體會。
第五條,確實,現在書的質量成下降趨勢,粗製濫造,低俗跟風、甚至是胡亂編造的書太多,騙錢的書太多,不少不值得一看,有的一看反而更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閱讀反而是好事。但豆麥還是認為,每年總有幾本值得一讀的書,每月也有值得一品的詩文,總有獨立思考的文章。因此,這也不能成為不閱讀的理由。
從根本意義上來說,中國人沒有「真正閱讀」的傳統,讀書要麼是為了獲得功名利祿,要麼就是為了消遣——古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最好的例證;而恰恰忘了通過閱讀與自己的靈魂來一次對話,整理整理自己的靈魂,從而使自己更活得「自在」一些,更明白一些;而不是正因為我活得很累、很「不自在」,所以我要看什麼書,消遣都來不及。
「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旁觀者清,一個印度的工程師,擔憂的不無道理。他絕不是蛋疼,來管中國的閑事,我倒覺得他有中國讀書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風范,令人肅然起敬。
附:孟莎美的《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
我坐在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躡手躡腳地起身去廁所。座位離廁所比較遠,我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現,我同時穿過了很多排iPad。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里。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中也有閱讀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麼在穿梭購物,要麼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不打電話就低頭發簡訊、刷微博或打游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在歐洲,火車的速度也許已經沒有中國快,火車站的現代化程度也許不再領先,但大部分人還是在閱讀中度過等待的時間,即使打電話也是輕聲細語的,生怕吵到了身邊正寧靜地閱讀著的乘客。
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當然,網路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並不只是中國才有。但有閱讀習慣的人口在中國龐大的人口中所佔的比例,還是很低的。
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呆、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裡。
或許我們對於一個經濟正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於忙碌是壓力所迫,並不是一種過錯。

⑧ 分析當下中國人不愛讀書的原因

中國人娛樂活動濃縮,在麻將、上網和看電視。
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國民文化素質偏低;
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三是「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
四是好書越來越少。
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

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⑨ 為什麼中國人不太能夠多讀書

首先明確一點:這只是一部分人,並不是所有的現狀。
一、很多人不讀書、沒有讀書習慣的4個原因:
1、環境問題。當下的社會大部分人皆急功近利,恨不能一日之間便發大財、居高位、享盛名,不願意去做長時期的積累功夫,而讀書就是這樣一件事。
2、認識問題。讀不讀書無所謂,沒有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畢竟有很多成功人士表面上是不讀書的,嚴格來說應該是:讀書都是一件私人的事,我們看不到別人讀書,就下意識地覺得他們也是不讀書的。
3、惰性問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惰性,不願意跳出自己的「舒 適區」,要麼沒有讀書的計劃和習慣,要沒有毅力去堅持。(還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忙,沒時間讀書。其實仔細思考一下,有多少時間你是真的忙?)
4、方法問題。閱讀速度慢、閱讀理解能力差、思維能力弱,使得在閱讀的過程中嚴重受挫,慢慢的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慢慢被消耗。

二、下面是助你愛上閱讀的4點思路:
1、讀你感興趣的,而不是你認為應該讀的。太拘泥於閱讀的內容只會阻礙你培養閱讀習慣。你可以閱讀雜書、網站文章、烹飪書,或者兒童書籍等等,只要你享受其中,一切能幫你鍛煉閱讀的內容都可以。
2、給自己設立挑戰。一旦你開始擠時間讀書,下一步就是設立挑戰以保持自己的熱情和動力。比方說,如果你通常讀的是虛構類,那就再試試非虛構類。這樣可以保持事物的新鮮性,你繼續閱讀的可能性提高了,而且還可能找到新喜歡的作者和主題,這會保持你的閱讀熱情。
3、提高閱讀效率。可以用快速閱讀和變速閱讀的方法去讀書。拿我自己來說,在通過「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學習掌握快速閱讀之之後,我基本是以每分鍾兩三千字的速度進行閱讀(正常人的閱讀速度在200-500字每分鍾)。快速閱讀完一本書之後,找到感興趣的地方、對我重要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然後才放慢一點速度來閱讀,對於二次讀過發現的精華內容,再進行一遍精讀。
4、無法享受的書就丟掉它。閱讀的一大好處就是它是私人的,人們讀書獲得不同的體會,一個人在不同階段對同一本書也有不同的理解。但這也不是說你應該過早地就打算放棄。如果你是隔了很久才重拾閱讀,或是初次閱讀,很難相信你能看透所有,而且有些書需要花上一點時間才會對我們的內在產生影響,如果瀏覽了一些內容還是無法吸引你的話,說明你享受不了這本書,就不必死抓著它不放,探索選擇其他讀物吧。

⑩ 為什麼部分中國人不愛讀書

高爾基說過這樣一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由一位印度工程師寫的一篇文章紅遍網路:「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他說,也許我們不應該過度地指責一個經濟仍然快節奏的發展中國家。但我只關心如果中國與這個靈魂疏遠,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中國是世界上閱讀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但現在中國人似乎不耐煩地靜靜地坐下來看書。有一次和一個法國朋友在虹橋火車站等候名單。來到中國的朋友第一次突然問我:「為什麼中國人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人看書?

總的來說,現在的中國缺乏獨處的空間,需要一個閱讀的時間,跟自己的靈魂獨處。生活總是疲憊不堪。我們都需要一個短暫的「關機」時間,所以我們只能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呆,幻想,解放靈魂,重新安排它,並把它放回到我們的心中。

閱讀全文

與中國為什麼不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貝爾加莫在哪裡 瀏覽:963
印尼蘇拉威西肯達里怎麼樣 瀏覽:488
原油寶中國銀行為什麼要認 瀏覽:790
印尼客人喜歡吃什麼菜 瀏覽:735
大衛塑像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885
義大利怎麼坐大巴 瀏覽:32
印尼林區有什麼規劃 瀏覽:693
義大利為什麼崇拜狼 瀏覽:421
中國多少人在用海爾 瀏覽:105
目前坐什麼飛機可以入境越南 瀏覽:750
義大利在哪裡可以換歐元 瀏覽:142
伊朗在什麼的北部 瀏覽:355
哪個國家會幫伊朗 瀏覽:495
越南總統有多少錢 瀏覽:78
義大利面和披薩哪個更難吃 瀏覽:206
伊朗人做生意為什麼不收錢 瀏覽:851
義大利軍團叫什麼 瀏覽:10
怎麼看待伊朗襲擊伊朗 瀏覽:424
崇左和越南哪裡交界 瀏覽:438
伊朗人平時吃什麼 瀏覽: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