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酒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中華酒文化起源於酒的釀造,其發展歷經商代、先秦時期、漢代、唐宋、元代、明清幾個時期。
其中在商代出現了利用穀物糖化再酒化的釀酒技術,在唐宋開始釀造果酒和葯酒,元代出現了蒸餾法釀制的燒酒技術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發源地之一。中國的飲酒已經擺脫了單純的食用價值,凝結了人類物質生產與精神創作,上升為一種飲食文化。
㈡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酒是怎樣被發明的
中國的白酒文化最遠可以追溯到夏朝時期,由杜康釀造出來,夏朝時,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杜康發現大麥等一些農作物放久了會產生一種香味,於是他就開始不停的嘗試,把大麥放到陶瓷里發酵,再加一些水進去,可是這樣做味道比較的澀,不夠純,後來人們才發現了蒸餾,提純這種做法。
還有女兒紅,聽到這酒的名字大家已經知道了,這是和女兒有關的酒,傳說誰家生了女兒,就在滿月的時候為她釀一壇子酒,等到她出嫁的時候開封,這樣的酒一般從釀造到開封有二十年以上的存放時間,當開封的時候那是香氣四溢。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遠不止我所說的幾種酒。
㈢ 中國酒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關於飲酒的禮儀有哪些
中國酒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是悠遠流長的,關於飲酒的禮儀有拜、祭、啐、卒爵四步。
4.從歷史資料來看,在奴隸社會中,特別是在西周時期,飲酒禮儀的細節已經相當嚴格和具體。飲酒禮儀進一步演變為宴會的道德規范——尊重長期和年輕人的禮儀制度,在飲酒行為中實施,形成了中國酒文化的明顯特徵。古代的飲酒禮儀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舊的禮儀被淘汰了,一些禮儀代代相傳。
㈣ 從周朝飲酒禮到現代酒桌文化,我國的酒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周代禮樂文化興盛——編鍾是其代表
漸漸的,酒被賦予了社交的意義,稱為人們交往的工具,人們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喝酒或為公事洽談,或為傾訴心事,中國人更多的藉助酒和飲酒去表達酒之外的事。
而西方的飲酒禮儀則表現為一種直線型的思維模式,對待事物,多直奔主題。在飲酒當中把注意力放在酒上,什麼場合該喝什麼酒用什麼飲酒器,怎麼調配酒,在哪兒喝酒,都有明確的要求。盡管酒也有社交功能,但西方人更多的追求如何盡情的享用酒,而不會給飲酒附加太多的意義。
3、酒文化群體
通常,一種文化現象出現後,往往會伴生許多其他的文化現象,由於功能上的接近、聯系而形成文化聯結體,文化人類學家稱其為“文化叢”。以酒文化為例,由於釀酒術的產生,繼而有了酒器、制酒作坊。隨著剩餘糧食的增多,制酒技術提高,酒的產量自然提升,那就有了掌管酒的“酒官”。釀酒業進一步發展,便有了賣酒的“酒店”“酒戶”。為了運輸酒,又有了“酒車”“酒船”,為了儲存酒,又有了“酒窖”“酒庫”。唐代,許多文豪詩人嗜酒,人們給他們起綽號“酒仙”“酒聖”“酒神”。
以上所提到的都是與酒有關的文化現象,其中心文化則是釀酒術。但它們不是單一的,以它們為中心又會進一步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復雜的文化整體。
文史君說
細細分析,我們才意識到酒文化竟然這么博大精深,而且比我們國家的文明史還要長。如果不了解酒文化的起源,只看到現代酒文化的弊病,就很容易產生偏見。酒,已經不只是酒了。它承載了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詩歌文化、祭祀文化,也承載了王朝的興衰、失意者的絕望和無數失去理智的抉擇。所以,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酒文化成了各種矛盾的爆發點,精英文化與世俗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等等。
酒文化屬於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同樣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首先必須釐清酒文化中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應當承認,酒文化也顯現出了它的一些弊端,由酒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不得不受到重視。所以,我們更應當以客觀的方式對待酒和酒文化,不去惡意的貶斥,也不浮誇的吹捧。
㈤ 中國酒的起源
中國酒起源於神話傳說中的遠古時代。
中國酒起源於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所謂「三皇」中最早的伏羲氏,即神話傳說中的遠古時代。這是可信的,西安半坡村遺址發掘出來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金文中的「酉」(古義為造酒)字形狀的罐子,即為有力的佐證。
最初的酒不是有意製造的,是無意中發現的,由糧食或果品自然發酵而成。江統把它具體說成是把剩飯倒在桑樹林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澱粉就產生了糖化和酒化,客觀上的確道出了糧食果品郁積,久蓄則變味成酒的事實,從而破除了釀酒的神秘色彩。
縱觀史書文獻,自東漢以降,直到宋代,酒的蒸餾跡象也沒有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過。唐宋時期有關「燒酒」、「蒸酒」的零散史料,但宋以前時期的燒酒不屬於蒸餾酒范疇,而是指低溫加熱處理的穀物發酵酒。
宋代的「蒸酒」也是指對酒加熱,以便於滅菌防腐,長期存放。元代之後所說的燒酒才是蒸餾酒,而我們今天所謂的白酒是新中國成立後才賦予燒酒的官方稱謂。
金代說來源於河北承德青龍縣西山嘴村1975年開河道時,所取得的一件蒸餾器,和現代的壺式蒸酒器物很像,當地文物部門也用此物做過試驗,但是出酒量非常少,而且酒精度很低,應該是當地的試驗不符合元代的取酒辦法。
孫機發現,當時在蒸餾器出土的地方還出土了元代的滴水瓦,所以他傾向於認為這器物實際上不屬於金代,或者說就是元代舊物,如果按照元代蒸餾辦法,用釀造好的棗酒、葡萄酒,再用這件出土文物做蒸餾,肯定能蒸出很好的高度酒。
斷此物為元代產物,則一切非常好解釋,文獻和實物構成了一套解釋系統。
㈥ 酒文化的起源地在哪裡
酒,中國,這是兩個幾乎劃上等號的標簽,中國的釀酒史,具體開始時間沒有定論,一種觀點是新石器農耕時代就有了,一種觀點是黃帝造酒,還有一種比較出名的說法說杜康造酒。
㈦ 酒文化源遠流長,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眾所周知,中國人喜歡喝酒,在家吃飯時要喝酒,無門聚餐要喝酒,開心時要喝酒,就連難過時也要來上一兩杯酒。可見,酒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在大街上隨便找一個人讓他說出知道的酒的種類,估計也可以說出一大串。畢竟在中國酒的種類可太多了,光是可以列舉出來的就有啤酒、白酒、葯酒甚至許多聽起來有點奇怪的果酒,而光是白酒這一類又分為好多種。不過,若是談到酒文化是怎麼產生的,估計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
酒文化還是中國傳統文學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在古代,舉行祭祀大典之前通常要奉酒誦詩。除此之外,酒也常常成為文人們吟詩賦誦的對象,也有許多豪邁奔放名篇都是詩人們喝酒之後趁興而作。由此可見,酒文化除了自身是一種文化,也助長了中國傳統文學的燦爛發展。
㈧ 中國社會為什麼會產生酒文化
㈨ 中國酒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中華酒文化起源於酒的釀造,其發展歷經商代、先秦時期、漢代、唐宋、元代、明清幾個時期,其中在商代出現了利用穀物糖化再酒化的釀酒技術,在唐宋開始釀造果酒和葯酒,元代出現了蒸餾法釀制的燒酒技術等。
酒
酒是酒類和水類的統稱,可指酒、水、飲料等液體可飲用的水,用來招待客人的液體,此詞主要應用於餐飲界。
酒的化學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雜醇和酯類物質,食用白酒的濃度在60度(即60%)以下。
酒的種類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黃酒等,我國是最早釀酒的國家,早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釀酒技術,並不斷改進和完善。
㈩ 中國酒文化來歷
的起源——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
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m3,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穀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
(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
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瓮,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王樹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中國烹飪》,1987.9)。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
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