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人一定要懂得如何欣賞中國畫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齊的謝赫就提出了品畫藝術的標准「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6項法則。
懂得這6項法則,今天你也不用擔心不會欣賞國畫了。
② 1、中國化的藝術特徵是什麼談談你對中國畫意境的理解
一、中國畫的藝術特徵:
1、中國藝術家認為藝術是生命的反映,從主觀上要反映出畫家的意,從客觀上要表現物象的神,這便是中國的「傳神論」和「寫意論」。如顧愷之的「傳神論」,南齊謝赫的「氣韻生動」張彥遠的「意存筆先生,畫盡意在」等等。
2、古人講「緣物寄情」表現風景,花鳥,不是簡單的再現,而重要的是描寫人的感情。中國的花鳥畫與外國的花鳥畫不同,外國的好象是標本死的沒有生命,沒有人的感情。
3、中國人畫畫到一定境界之時思想飛翔,達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狀態,傳統已經看遍了,自然也都看遍了,畫畫的時候什麼都不用看,白紙對青天,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中國藝術家喜歡戶外觀賞「目識心記」做到「爛熟於心」然後「一揮而就」主張「以形寫神」,「不似之似」「得意忘象」「意過於形」「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4、在造型方式上,中國畫強調線條,強調裝飾味道。中國畫家力主「書畫相通」講究「以書入畫」注重線條的粗細,剛柔,斷續,輕重等變化。
5、在色彩運用上,中國畫主張隨類賦彩,不要求描寫具體,物象的絕對真實,也不注意物象在時間中光線的變化,有意加大了色彩與客觀現實的距離。有時以墨代色,出現了只用水墨的「水墨畫」。
6、在構圖安排上,中國藝術要求「造境」主張「意主形從」天人合一,物我兩化,物我兩忘,神與物游,物為我用。可以用尺幅之紙表現萬里江河,也可以畫萬仞高山,可以畫全景,也可以畫邊角小景,可以畫全樹,也可畫折枝,隨意取捨,極其自由。中國畫講究「計白當黑」,講究藝術的空間,講究「無畫處皆成圖畫」。
——————————————————————————————————————————
二、對中國畫意境的理解
對"意境"美的普遍關注和仲愛,使得中國畫升華為藝術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所以,脫離了對"意境"美的多方面探究,中國的繪畫就只能停留在技術的或者是對自然的簡單模寫上。
中國傳統繪畫主要講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現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中國傳統繪畫常以意境美取悅於人。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中國山水畫更是如此,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
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
中國傳統繪畫意境的產生,說到底是畫面氣與勢的營造,筆與墨的經營,實與空的置換,心與物的交融。 中國畫的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使欣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
三、三原色、三間色
1、三原色 紅、黃、藍;
2、三間色----橙、綠、紫。
——————————————————————————————————————————
四、試述西方繪畫的主要種類
1古希臘羅馬
人類最早的的繪畫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這時期的藝術持續約有一萬年之久,幾乎所有的圖畫都集中在舊石器時代最後5000年裡,即距今1.7萬年到1.2萬年的嗎格德林文化時期,這些被繪制在原始洞窟岩壁上的最古老的圖畫,氣勢恢弘,栩栩入生,堪稱自然主義傑作。法國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的壁畫,是其傑出代表。——西方繪畫
2、中世紀
中世紀(476—15世紀)的漫長時期,處於古典文明的結束與復興之間。很多人認為中世紀藝術怪誕、迷惑,甚至貶為丑惡,也有人認為此間藝術豐富,反映出了東方文化,希臘羅馬文化及蠻族文化的融合。中世紀基督教佔主要地位,於是圖畫也為之服務。包括五個部分:一.早期基督教繪畫(2-5世紀);二.拜占庭繪畫(5-15世紀);三.蠻族及加洛林文藝復興;四.羅馬式(10-12世紀);五.哥特式(12-15世紀)。
3、文藝復興
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中心地,14-15世紀早期畫家喬托、馬薩喬等把人文思想與對自然的逼真描繪結合,雖還具呆板僵硬痕跡,卻顯出了與中世紀不同的現實主義風格。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畫家們再真實與幽雅方面達到了同意,有了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菲爾「盛期三傑」。提香、喬爾達內等威尼斯畫派畫家注重光與影的表現,追求享樂主義的情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520-1590年的手法主義畫家不關心作品內容的表達,而對形式因素予以極大的熱情,熱衷於表現扭曲的體態、奇特的透視和絢麗的色彩,反映出與文藝復興的古典審美精神相異的情趣。另外又有尼德蘭、德國、法國的文藝復興繪畫也把義大利風格與本土傳統融合,創出了自己的繪畫風格。
4、17—18世紀
17世紀的西方繪畫又開創了一個生氣勃勃的新局面。以義大利、德蘭德斯、荷蘭、西班牙和法國為代表。一般可分為三大類型:一.巴洛克:強烈的動勢、戲劇性、光影對比及空間幻覺等特點;二.古典主義和學院派:古典主義強調理性、形式和類型的表現,忽視藝術家的靈性、感性與情趣的表達;三.寫實主義:拒絕遵循古典藝術的規范以及「理想美」,也不願意對自然進行美化,即忠實地描繪自然。18世紀的西方繪畫,洛可可風格興盛一時。與此同時,寫實主義也得到發展。洛可可特點:華麗、纖巧、追求雅緻、珍奇、輕艷、細膩的感官愉悅。
5、19世紀
此時法國繪畫再歐洲起著主導性作用。法國繪畫的發展大致分為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等階段。
6、20世紀
此時出現了眾多現代主義的思潮,在藝術理論與觀念上與傳統繪畫分道揚鑣。現代主義強調主觀情感的抒發,強調藝術的純粹性及繪畫語言自身的價值,他們排斥功利性,對描述性和再現性的因素也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組織畫面結構,表達內在情感,營造神秘夢境。其主要流派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巴黎畫派、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維也納分離派、風格主義、達達主義、形而上畫派、超現實主義、至上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波譜藝術、光效應、新超現實主義、超級寫實主義。
③ 如何欣賞國畫
一、欣賞國畫作品要看神韻
就國畫而言,看畫一般要先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中國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畫的構圖、色彩、筆力和線條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
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就是抓住了國畫的實質。因為「神韻」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審美享受,是中國畫家們追求的目標。
二、欣賞國畫作品要看筆墨
中國畫以線條構成,是與中國藝術家對線條的情有獨鍾和獨特的感受是分不開的。用線條最易於捕捉物體的形象及動感,可以說線條是中國畫家獨到的藝術語言,是中國畫的靈魂。
國畫知識介紹
中國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是其基本特點,墨不僅能決定形象,分出明暗,拉開距離,代替色彩,還能製造畫面的氣氛。觀其面目時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態,就已被畫面筆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韻所感染。
看畫還要遠觀其勢,近取其質。利用不固定的視距、觀其物象。遠看大勢氣韻,近看點線質量。「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細小的部分,虛的部分更能體察作者的繪畫能力。
④ 簡單闡述中國藝術的六大特點
1、形式通俗,易於接受。民間藝術普遍存在於人民群眾的勞動和生活之中,人們對它不但熟悉而且天然有一種強烈的親切感。
2、群眾的廣泛參與性。民間藝術從形式到內容,其創造主體多為廣大人民群眾。
3、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民間藝術本質上是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基於對生活的感悟而開展的具有群體性特徵的藝術創造活動,是一種基於日常生活的美的創造活動。它天然具有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融的特點。
4、儀式性。第一是模式化和規范性。作為傳播手段,具有儀式化特徵的民間藝術活動具有濃厚的藝術特點。
5、神聖性。儀式通過使社會成員對傳播過程產生敬畏感,從而強化傳播效果。
6、潛在性。民間藝術植根於民眾生活,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對廣大民眾發揮作用。
(4)如何看懂中國藝術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與人之和、人與社會之和、人與宇宙之和。中國藝術自覺追求表現天地之心,擬太虛之體,因而也把和作為最高境界。中國文化的宇宙是一個以氣為根本的宇宙,萬物眾生,皆由氣生。受哲學氣為根本論的影響,中國的文藝理論也充滿了「氣」。
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則來組織多樣的或相反的東西,並把這些多樣或相反的東西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中」在藝術上表現為對中心的追求。
這類藝術表面上是不和的,根子上是求和的,它的不和是文化之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不和之和。情感宣洩的適度與表現方式的簡約使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在總體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雋永的藝術特徵,這正是中華民族平和、寬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徵在古代文學中的積淀。
⑤ 普通人該怎樣深入了解中國傳統藝術年畫呢
看中國傳統文人畫藝術,首先要明白,中國傳統文人畫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從“工匠精神”中升華了中國藝術,在繪畫作品中加入了創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觀者產生情感共鳴和思想碰撞,與文化的結合更加深入。中國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人們在過年時製作並張貼精美的年畫,內容豐富,起到了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的作用。
比如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作為生日禮物送給老師,以巍峨、雄偉、深邃的廬山來體現老師們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楊洛,山東濰坊人,楊家埠年畫第19代傳人。被譽為“年畫之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7歲開始接觸刻刀,14歲跟隨父母學習製作年畫。70多年來,我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傾注了全部精力。為了傳承楊家埠木刻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他跨縣、跨省、跨國家培養徒弟、傳授技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鑒於楊洛在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和創造方面的突出成就,授予其“民間工藝大師”稱號。了解年畫。我們可以請教專門研究年畫的老師、家長或者專家,從網上學習年畫等知識。知識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年畫知識,年畫的精髓和發現歷史,把這些知識寫下來,給身邊的人講年畫的故事。
⑥ 如何理解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概論
藝術的基本特徵:形象性、主體性和審美性。
一、形象性
1.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2.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3.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二、主體性
1.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徵;
2.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3.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三、審美性
1.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2.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
3.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⑦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儒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受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影響,儒家美學的政治色彩與倫理色彩比較濃厚,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功利主義傾向比較明顯。儒家主張「入世」,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憂國憂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美學的代表人物杜甫,盡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負始終未能實現,親歷安史之亂,顛沛流離,生活困窘,但始終不改初衷。甚至在寫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的極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個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溫暖。受儒家美學的影響,杜甫的詩歌十分嚴謹,講究對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詩,兩兩成偶,對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並列。
道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受老莊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影響。道家美學崇尚自然之道,追求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具有鮮明的超功利傾向。道家主張「出世」。認為真正能觀於天地而體道得道的理想人格應當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與造化同流,與日月同輝,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學代表人物李白,原來也有政治抱負,受到唐玄宗的禮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並不受重視,又受權貴排擠,僅一年就被「賜金放還」,從此離開長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詩歌充滿了老莊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絕對自由,仙與酒成為李白常常吟詠的題材。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詩歌風格,不拘一格,揮灑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飄逸的一面。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心」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一切法皆從心生」,高揚「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張「遁世」,即避而不入。禪宗認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顯現的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皆虛幻不實。禪宗美學的代錶王維雖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響,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禪宗美學的影響。王維長期在京供職,官至尚書右丞,晚年篤志奉佛,「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王維的詩里都充滿了濃郁的禪意。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釋三者的不斷沖撞和融匯,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道,為中國古代哲學最高范疇,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是關於宇宙根本問題的學說,人道是人生根本問題的學說。老莊道家側重於「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側重於「人道」或「論理之道」,禪學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於「道」的概念。天、人統一於「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決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范疇,它不僅是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說,而且也是一種關於人生理想, 人生價值的學說。「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規律,人也應當服從這種規律。此外,「天人合一」還強調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當是天人協調,包括人與萬物的一體性,還包括人與人的一體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區別之一,就在於前者強調「天人合一」,而後者強調「主客分立」。 氣,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物質的氣被精神化、生命化,這可以說是中國「氣論」的本質特徵。「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醫講「氣」,氣功講「氣」,戲曲表演講「氣」,繪畫書法也要首先運「氣」。中國傳統美學用「氣」來說明美的本原,提倡藝術描寫和表現宇宙天地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元氣流動的韻律與和諧。一方面,中國美學十分重視養氣,主張藝術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學識水平,「氣」是對藝術家生理心理因素與創造能力的總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將藝術家主觀之「氣」與客觀宇宙之「氣」結合起來,使得「氣」成為藝術作品內在精神與藝術生命的標志。尤其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氣韻」,極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審美對象的內在生命力顯現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形態。「氣韻」范疇,孕育於哲學中重視「氣」和音樂中講究「韻」的漢代,成熟於各門類藝術推崇生動表現事物氣韻之美的魏晉南北朝。「氣韻生動」已經成為中國畫創作的總原則,相當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特色。
心,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性。中國傳統美學和中國傳統藝術,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人的主體性,認為藝為心之表、心為物之君,主張心樂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國古典美學和中國傳統藝術,一貫強調審美主客體的相融合一,一貫認為文學藝術之美在於情與景的交融合一、心與物的交融合一、人與自然的交融合一。如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同時,中國傳統藝術又十分重視情理交融、情理統一。
舞,中國傳統藝術的音樂智慧。遠古的中華大地上,原始的圖騰歌舞與狂熱的巫術儀式曾經形成過龍飛鳳舞的壯觀場面。因而,在中國古代藝術中,詩、樂、舞最初是三位一體的,只是到後來才逐漸發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藝術門類。但是,這種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樂舞」精神,並沒有消失。恰恰相反,這種「樂舞」精神,後來逐漸滲透與融匯到中國各個藝術門類中,體現出飛舞生動的形態和風貌。舞是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中國的書法、畫法都趨向飛舞,庄嚴的建築也有飛檐的舞姿。
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覺思維。重直覺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重要特點之一。而這種傳統思維方式,對中國的傳統藝術思維和審美思維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形成了以「悟」為核心的感性直覺的審美思維方式。「悟」是一種最自由的精神活動狀態,是一種體驗有得的創造性思維方式。雖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採眾通、功夫不斷,才能達到悟的境界。「悟」,作為中國美學與藝術學的重要范疇之一,在中國傳統藝術創造與藝術鑒賞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並且衍生出「頓悟」、「妙悟」等一系列相關范疇。從某種意義上講,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具有「悟性」。藝術家與藝術匠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以道馭技,而後者是有技無道。
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中國傳統美學與傳統藝術主張「中和為美」。「和」與「中」這兩個概念,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區別。「和」是指事物的多樣統一或對立統一,是矛盾各方統一的實現;「中」則是指處理事物矛盾的一種正確原則和方法,是實現這種統一的途徑與標准。 「和」是指多樣統一或對立統一,「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類的、沒有差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和」則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統一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追求多樣的統一。因此,避免重復雷同,求異求變,不僅不與求和諧的整體思維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體現出這種「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藝術思維特點。在發現多樣統一而求「和」的同時,中國古代哲人又發現了對立統一而求「和」。與多樣統一相比,對立統一更接近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以對立統一來說明「和」,表明中國古人對「和」的本質認識有了更深入的發展。對立統一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哲學具有特色的樸素辯證思維觀,並對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美學與藝術學的許多范疇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出現,如「剛柔」、「虛實」、「動靜」、「形神」、「文質」、「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於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統一中處於主導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這種閃爍著中華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辯證思維,對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且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思想中極富有民族特色的辯證和諧觀--「和」。這種「和」的境界,在儒家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主張情與理的統一;在道家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心與物的統一;在禪宗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人心的和諧,追求心靈的澄凈,「即心即佛」。這樣的「和」,從個人到社會,從人文到藝術,從天地萬物到整個宇宙,無不貫通。 「天人合一」的和諧美,顯然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追求。中國美學要求美與善的統一,而所謂善的最高境界,儒道兩家雖各有不同的說法,但歸結到最後,都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而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種審美的境界,一種真善美統一的境界。
⑧ 如何看懂中國畫
中國畫,最好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畫史、詩詞,儒家、道家學說,等等。這樣,就容易領會中國畫的意境,比如,人物講究傳神寫照,山水講究渾厚華滋,都指的是不同的意境而言。中國畫一定得有意境,有意境才能有境界。技巧相對弱一點,但畫有意境,如元代大師倪瓚所說的「逸筆草草」,畫品依然會很高;沒意境,光有技巧,往往畫品低劣。所以,書畫學者陳傳席建議,喜歡國畫的朋友一定要看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第一層,是對畫作有一定印象。雖說是印象,也很重要。藝術作品,第一印象特別重要,它能不能打動你,往往就是那決定的第一眼。這一層人人都能達到,只要你主動去看。我們往往說看不懂一張名畫,其實根本不存在懂不懂的問題。因為你只要看了,就會有印象,實際上已經對它有所了解,懂了一部分。問題在於,你進一步反思這個印象的時候,往往習慣於用不相關的知識、觀念去評論它,這幅畫怎麼不像?它憑什麼那麼貴?由此,破壞或打斷了對作品的第一印象。所以,對畫,沒有懂不懂的問題,只有理解的層次問題。
第二層,通過看畫量的積累,尤其是對眾多一流作品的熟悉,經過比較,對所觀賞的畫作就會有比較深入的理解,隨之可以對其做出判斷、品評。以前,中國畫的品評,模仿漢魏時期對人物的品評,分為「九品」,先大體分上中下三類,再進一步將各大類細分上中下三品,於是得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以此類推。無法歸於此類的,就是不入品流,所謂九流之外。人有人品,詩有詩品,畫有畫品。所以,我們常常能在歷代名作的題簽附近看到清代皇帝的品評:上上神品。更常見的是四品說:神、妙、能、逸。大鑒藏家王季遷將四品減為三品:神、能、逸。
⑨ 要怎麼簡單的看懂國畫
一、欣賞國畫作品要看神韻
就國畫而言。看畫一般要先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中國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是「神似」;然後再看她的筆墨趣味、畫的構圖、著色、筆力和線條等;最後才看她的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就是抓住了國畫的實質。因為「神韻」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審美享受,她是中國畫家們追求的目標。
當然,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並不是一種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也要具備一定的國畫的基本知識和文化內涵,才能夠更好的去欣賞國畫。
二、欣賞國畫作品要看筆墨
在傳統「六法」中謝赫將「骨法用筆」排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國畫中指的是運用線條作為骨架進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漢字書法中用筆的規律和美學原則。體現了線條的力度、質地和美感。通過不同的線條去體現筆墨動態、勢向、韻律和節奏。以寫神、寫性、寫心和寫意為目的。
中國畫以線條構成,是與中國藝術家對線條的情有獨鍾和獨特的感受是分不開的。古代繪畫的先祖認為:以點作畫易於零散和瑣碎,以畫作畫易於模糊合平板,用線條最易於捕捉物體的形象及動感,最適宜發揮毛筆、水墨、宣紙和絹帛的特性。可以說線條是中國畫家獨到的藝術語言,是中國畫的靈魂。
用於繪畫的線條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來,中國的藝術家們伏案筆耕,利用不同的筆法書寫著粗細、曲直、剛柔、毛澀、疾徐、虛實、順逆和繁簡等不同質地,不同感受的線條。並用這些含情線條的漸變、排列、組合、交搭、分割、呼應等,在畫面上構成諸多形式的造型,抑揚頓挫、疏密粗細、快慢虛實、濃淡干濕,無不顯現眾多畫家的奇才和功底。
筆韻是國畫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運筆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內在節律、情感起伏,通過氣與力的統一變化而形成。用筆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亦是國畫家們的心弦撥動。筆力、筆氣和筆韻是有機結合的統一,以氣統力、統韻,以韻助氣、助勢。三者完美的結合,方稱上佳的用筆。或渾厚蒼勁、剛健挺拔,或含蓄內斂、簡約空靈、飄逸灑脫。無不是國畫家們的千錘百煉和用心血汗水澆灌的結果。
中國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是其基本特點。筆墨二字幾乎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如果說西方畫是體、面、色的交響,那麼中國畫就是點、線、水、墨的協調。墨可分為:焦墨、濃墨、重墨、淡墨和清墨五大色階。唐代張彥遠論墨時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彩;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彩。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中國的畫家深諳繪畫要旨,認為畫面太枯燥,則有燥氣;畫面太濕,則無生氣。墨無變化則僵滯死板。因而數塊濃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濃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濕墨潤之,一片濕墨必以枯墨提醒。觀畫時往往尚未看清具體形態就已被畫面筆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韻所感染,在欣賞國畫時往往也從這里入手。
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墨。用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潑墨法、積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漬墨法和蘸墨法等。好的國畫無不在用筆、用墨、用線、用水等方面有高妙之處。在畫面上顯現出濃淡干濕變化。古人雲:「乾裂秋風,潤含春雨」,就是這個道理。
三、欣賞中國畫要看構圖和形式
從古到今中國畫的構圖有諸多形式,自成章法布局。東晉顧愷之稱之為「置陳布勢」,謝赫則稱之為「經營位置」。說法雖不一樣,但其意相同。即畫家將要表達的內容和形式加以組織、安排,構成一幅體現個性,呈現氣勢,和諧統一的整體畫面。一幅作品的境界高地,奇特平庸,構圖非常關鍵。
構圖的法則有其自身規律,最主要的規律就是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凡符合對立統一規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會大打折扣。構圖的來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養、是格調。構圖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為中國畫使用獨特的散點透視法,用這種透視法來展現絢麗多彩多姿的世間萬物,給繪畫家們帶來極大的自由空間和靈活性。它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不求物體具象,只求構思和形象入理。
中國畫講究穩中求奇、險中求穩、著意對並、打破對稱,形成一個富有節奏的協調整體。大多採用「三七停」起手法則,把主要物象放置在三七點上對打破均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易於形成韻律節奏,給觀畫者以視覺美感。
中國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她融詩書印於一爐。宋人鄧椿說:「畫者文之極也」,畫到極致談何容易。能創作幾幅與眾不同,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並非易事。因循守舊不行,不師古人不行,師古不化也不行,不師自然、不師心也不行,走捷徑,搞旁門左道更不行。
繪畫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時代的品評標准。張懷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黃修復則強調「逸」、「神」、「妙」、「能」四格。張彥遠定了「自然」、「神」、「妙」、「精」、「謹細」五品級。不論是神先逸後,還是逸先神後,都說明中國畫家始終追逐著高品位。充滿著美學意識,自我意識,在借鑒傳統的基礎上艱難探索,力求創出個人高雅的風格,力爭呈現出更加自然的氣息。
看畫還要遠觀其勢,近取其質。利用不固定的視距、觀其物象。遠看大勢氣韻,近看點線質量。「六法」精論,千古不移,是畫學傳統的金科玉律。在中國繪畫史上這一理論具有無法撼動的深遠作用。也是時下評價、品賞中國畫的根本法則。凡屬畫人必受這一法則的約束和檢點,用這一法則鑒賞,評價中國畫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⑩ 你是如何看待中國古代藝術取得的偉大成就
中國古代藝術時代世界上名列前茅的。
中國古代主要在建築,雕塑,書法,繪畫,音樂,戲曲等取得了支配地位,出現了山水畫的理論。
中國古代藝術歷史悠久,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從世界范圍來說,中國古代藝術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其本身的特異性為世界藝術花園增色,並成為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二是以其特有的思想價值和技巧技法對世界文化藝術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0)如何看懂中國藝術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藝術不僅以鮮明的民族特色立身於世界藝術之林,而且對世界其他民族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中國古代藝術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不僅深深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的藝術發展和特色形成,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藝術也受到中國藝術的啟發。早在秦漢時代,中國古代藝術就同其他文化一道,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向外傳播。
在東方國家中,日本受到的影響最大。彌生時代的日本在吸收中國技術的同時,其造型藝術也深受中國造型藝術的影響,銅鐸就是這方面的傑作。在西方,由於中國絲綢傳到羅馬,也是西方人的造型與服飾藝術有了明顯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