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習中國民族器樂欣賞的心得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製造和使用樂器。他們利用手中的生產工具石塊、土塊和木塊,以及竹管、獸皮、獸骨等,作為最初的敲擊節奏的樂器。據考古和甲骨文記載, 當時使用的已經有鼓、鈴、鍾、磬、管、塤等樂器,以打擊器樂為主。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出現,樂器得到極大的發展。總的趨向是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定音高到固定音高,由單音樂器到旋律樂器,由打擊樂器到吹管樂器,再到絲弦樂器,由單一到多樣。
奴隸制社會時期,樂器的製作更加精美豪華, 規模越來越大。打擊樂器的構造已經比較復雜了,有三個一組的編鍾和編磬,出現了笙、竽等較復雜的吹管器。到了周朝,彈撥樂器已經出現,先秦時期,人們能夠按照樂器製造材料的不同,以金、石、土、革、絲、木 、匏、竹八種進行分類,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八音」分類法。
秦漢隋唐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不斷鞏固,促進了樂器的發展。漢以後, 我國與中亞、西亞各國建立聯系,吸收了不少外來的樂器。唐代末年出現了拉弦樂器奚琴(二胡的前身),宋代拉弦樂器得到較大發展。由此,民族樂器更加豐富和完整。
明清時期,各種器樂演奏形式遍布全國,種類很多,隨著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又一批新的弦樂器,如板胡、京胡等,弦樂器得到更大的發展。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民族弦樂器經過以劉天華為代表的革新者的發展,逐步走上了專業化道路。建國後,更多的樂器經過改革,擴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把民族樂器的質量提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許多的民間樂器走上了舞台。
我國目前使用的民族樂器已有200餘種,按照它們的形制、演奏方式和性能、色彩,分為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和拉弦樂器四大類。
Ⅱ 中國民族樂器的音樂特徵
按照中國傳統民族器樂曲的表現功能,可分為三類樂曲:
1、具有強烈實用性的樂曲。多數和民間的民俗活動相聯系,如歡慶年節、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宗教活動等;有的則來自戲曲場景或民間歌舞。這類樂曲往往以其單一而概括的情緒來烘托、渲染某種氣氛。如《中花六板》、《夜深沉》、《慶豐收》等。
2、以寫實為主的樂曲。通過描繪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場景、事件來抒發人的感受。如《百鳥朝鳳》、《賽龍奪錦》、《流水》等。
3、以寫意、寫情為主的樂曲。有的直接抒發人物感情,如《二泉映月》、《江河水》等。有的借物言志、借景生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猶如中國古代的詩歌、繪畫一樣,講究意境、神韻,抒發感情的方式內在含蓄。如《漁舟唱晚》、《梅花三弄》等。 中國傳統民族器樂曲都是有標題的。其標題有「標名性標題」和「標意性標題」兩種。
標名性標題
:僅具曲名的作用,與曲意無直接關系。理解樂曲需從其曲調、節奏、調式、速度、力度等諸音樂要素所構成的音樂形象來領會。
有的標題源自古代聲樂曲、詞牌曲、民歌、原戲曲劇目的曲名,如《浪淘沙》、《萬年歡》、《滿庭芳》、《一枝花》、《茉莉花》、《關公過五關》等。
有的標題來源於樂曲的結構特徵。如《句句雙》指樂曲中每一樂句都重復一次,成雙出現;《梅花三弄》中的三弄是同一主題反復出現三次等。
有的標題以樂曲首句的譜字來定名,如《工尺上》、《四合四》等。
有的以樂曲的調式來定名,如《凡調》、《小工調》;有的以樂曲的用途或演出形式來定名,如《抬花轎》、《行街》、《劃船鑼鼓》等。
有的樂曲是集幾個曲牌的材料組合而成的,其標題往往以原在幾個曲牌中抽字組合而成。如廣東音樂中的《柳娘三醉》由《柳青娘》和《三醉》集合而成。面對此類標題,切忌望文生義。
標意性標題
:此類標題是根據樂曲內容,由民間藝人、文人學士或音樂家擬定的,因此標題反映了擬名者對樂曲內容的理解。標意性標題一般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它以概括、凝練的文字提示樂曲內容、某種意境、某種情緒氛圍或某個事件。欣賞者可憑藉標題的提示,結合樂曲的音樂形象喚起聯想來理解樂曲。 中國傳統的分法把民族器樂曲分為散曲和套曲。散曲指由一個曲牌或曲調構成的樂曲;套曲指幾個曲牌或段子聯綴而成的樂曲。
常見的結構類型大致有以下幾類: 一首樂曲中,綜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結構,或以某種結構原則為主,兼有另種結構的因素,稱綜合體。在傳統樂曲中常見的有「循環兼變奏體」以及「聯曲兼變奏體」等。
Ⅲ 中國民族樂器具體有哪些分類,並列舉不同分類里的常見樂器以及代表作品
概述
中國古代樂器史可以分為四個發展時期:
一、遠古時期,(約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根據現有的出土實物,吹奏類樂器是最早出現的樂器,以河南舞陽骨笛最為久遠。這段時期也出土了不少的擊奏類樂器,弦樂器見於典籍的有「瑟」,但未見實物出土,遠古時期的樂器以狩獵和歌舞伴奏為主。
二、先秦時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這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確定了樂器的分類法-「八音」。古琴在這時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獨奏樂器。這段時期的樂器以擊奏類為主,出土實物以曾侯乙編鍾影響最大,音樂也是以鍾鼓樂為代表。
三、秦漢隋唐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這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鼎盛時期,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國樂器傳入我國,彈奏類樂器得到空前的發展和繁榮。唐代則是我國樂器發展的最高峰,出現了古琴譜,現存丘明(494年-590年)所傳《幽蘭》是我國最早的琴譜。晚唐曹柔又創簡字譜,使得古琴音樂得以保存。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音樂也以宮廷燕樂為代表。拉弦類樂器開始在民間出現。
四、宋元明清時期,(960年-1840年):這段時期最為重要的是弓弦樂器發展,弓弦樂器的傳入和普遍使用,促進了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古琴則出現了眾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傳入揚琴。吹奏類樂器元代出現嗩吶,擊奏類樂器元代出現雲鑼,這段時期宮廷音樂逐漸蕭條,取而代之的是民間音樂。
古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古琴充滿著傳奇的象徵色彩: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個徽位,代表一年的12個月及閏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為平象徵地,為天圓地方。有西方音樂人評價:這個樂器的構造,是依據中國天與地之間關系的觀念而設計的,使人聯想到傳說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聽得到的音樂。
瑟:中國原始的絲弦樂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詩經》中有記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瑟曾銷聲匿跡千年之久,而今「幽蘭漢樂」將傳說中的聲音再次呈現於舞台之上,琴瑟合鳴,樂聲如流水,如鳳鳴,如南風,如月行,引我們走進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箜篌:中國古老的彈弦樂器,始於漢代,歷史悠久;音域寬廣、音色
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唐時期曾用於西涼、龜茲、疏勒、高麗、天竺諸樂中。明代後失傳達300年之久。
方響:古代打擊樂器,由十六塊大小相同的長方形玉片組成,以厚薄不同定音高,分上下兩層懸掛,用小鐵錘敲擊;出現於北周。隋唐時用於燕樂,後也用於宮廷雅樂,自宋代後漸少使用,現瀕於失傳境地。
Ⅳ 中國民族樂器主要代表是什麼各有什麼經典曲目
中國民族樂器及經典曲目:
1、梆笛,有馮子存演奏的《五梆子》 《喜相逢》《放風箏》。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2、二胡,《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 (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
3、古箏,《西江月》、《平湖秋月》。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4、葫蘆絲,《月光下的鳳尾竹》。
葫蘆絲常用於吹奏山歌、小調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抒情的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情深意長》等成為其代表性的經典曲目。
5、琵琶,《海青》。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清代初葉,琵琶分南、北兩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陳牧夫為代表,用下出輪。擅長的樂曲有《海青》、《卸甲》、《月兒高》、《普庵咒》、《將軍令》、《水軍操演》、《陳隋》、《武林逸韻》等。
Ⅳ 腳注怎麼寫 寫腳注方法
1、首先打開電腦Word文檔。
2、選擇需要引用的文字,點擊「引用」,選擇「插入腳注」。
3、根據需要,輸入腳注的內容。
4、單擊空白處,即可結束腳注編輯。在標注引用的文字的右上角會出現引用次序符號,即完成標注。
Ⅵ 中國民族器樂的曲式結構是什麼
中國民族器樂的曲式結構,大多以曲牌為基礎,段落性很強。其大部曲調脫胎於民族聲樂,有許多還留有民歌成戲曲,曲藝唱腔結構的痕跡,但它比聲樂結構要復雜得多。大體可分為單曲體和聯曲體兩種類型。
單曲體,包括單一重復體和變奏體兩種。
聯曲體是由兩個以上的不同曲牌(或段落)連接而成的結構體式。
Ⅶ 中國民族器樂發展史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自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之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如朝鮮、日本等)以重要的影響。
3.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點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趨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中國民樂的發展
先秦:編鍾改寫先秦的音樂歷史
李教授認為,在我國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是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它的出土改變了一段時間內在民族音樂領域內所認為的先秦音樂只有五聲音階的觀點,徹底改寫了整個先秦的音樂歷史。
據了解,曾侯乙墓被發掘以後,其中有陪葬的64枚編鍾。從編鍾以及鍾上的銘文反映出的內容看,中國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製造出七聲12律齊全,還可以旋宮轉調的編鍾,因此這些編鍾被視為考古界和民族音樂一個歷史性的符號。編鍾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既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彈撥音樂為主體的華麗浪漫民樂時代
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樂器的製造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唐朝音樂的特點是以彈撥音樂為主,李教授認為,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經濟水平相比於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在民族音樂領域內,先秦那種在室外演奏的、相對粗糙的編鍾漸漸衰落,而具有浪漫和華麗色彩的彈撥音樂、歌舞樂隊迅速發展起來。另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包括高麗、胡人、西域等地音樂開始傳至中原,極大豐富中國民族樂器的品種。
進入宋朝後,彈撥音樂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樂得到了了發展,這也是同當時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的,這種趨勢和宋朝的戰爭不斷的局勢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音樂其實是經濟、文化、社會的一個縮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結論。
元朝:文人推動下繁盛的元曲時代
元朝沒有科舉制度,於是大批的文人都轉入了民間藝術的創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繁盛。在這個問題上,李教授特別強調了中國的元曲同外國歌劇的不同,就在於中國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個新的創作都是利用已經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國的歌劇就沒有這樣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創作結構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樂器繁盛的時代,以明末清初出現的二胡就是這個時代民族樂器發展的一個縮影。漢人的音樂一直都是以「單字」居多,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蕭、笛、琴、鍾等。通常在樂器中出現的兩個字的樂器多是外國傳入中國民族音樂之中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嗩吶、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樂發展艱難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大部分觀眾所耳熟能詳,但是李教授認為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一個步履蹣跚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劉天華。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北京大學教授,詩人劉半農的弟弟,他是與瞎子阿炳同時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經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別強調這位民族音樂的宗師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第一人。從他開始,中國民族音樂進入了學堂化的發展時期,這使中國民族音樂發生了質的變化。
建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建國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中國建設戰天斗地的氣氛使社會各階層群情激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也由此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廣泛開展,出現了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樂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賽馬》、《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就是這一時期有代表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民族音樂的一些舊的觀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樂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鑒。
2005年春節,天津歌舞劇院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雞年中國民族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音樂會不但通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國內,而且由美國休斯敦音像公司無償提供音樂會的錄音,將製作成CD在全世界發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代表中國民樂第一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八年來,在「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著名品牌。
從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現代民樂組合如《女子十二樂坊》在東南亞的如潮好評,到中國各地民族樂團在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的日益活躍,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力量的積累正逐漸地轉化為民族自信,也帶來民族音樂的回歸——中國民樂正在交流與創新中走向復興。
Ⅷ 中國民族器樂賞析
民族樂器分為四類: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氣鳴樂器;還有弦鳴樂器。一、體鳴樂器:(1)敲擊體鳴樂器:叮咚、木棍琴、韻板、基諾竹筒、竹筒琴、鑼、鐺鐺、單打、鋩、銅鼓,等等。(2)互擊體鳴樂器:棒棒、銅鏡、竹梆、竹杠、鈸、布哉、乳鈸、頭鈸、二鈸、小鈸、鐃、大鐃、司涅、鑔、小鑔、碰盅、碰鈴、腰鈴、闊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3)落擊體鳴樂器:樂杵、竹搗筒、竹筒、瑤族竹筒、阿嘎、,等等。(4)搖擊體鳴樂器:連廂棍、薩巴依、熱巴鈴、盤鈴、金剛鈴、瑤鈴、薩滿鈴、晃鈴、串鈴、銅鈴、八寶銅鈴、師刀,等等。(5)綜合奏體鳴樂器:竹簧、蹈到、鐵簧、錫伯族鐵簧,等等。二、膜鳴樂器:(1)棰擊膜鳴樂器:大鼓、壯族的種勞、瑤族大鼓、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攏、贈疆、瑤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豬嘴鼓、姜鼓、戰鼓、扁鼓、八音鼓、書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環鼓、抬鼓、達瑪、納格拉、達瑪如、建鼓、神鼓、那額、達布爾、竹鼓,等等。(2)拍擊膜鳴樂器:夏爾巴鼓、八角鼓、鈴鼓、達卜、黃泥鼓、長鼓、光亞、光吞,等等。(3)混合擊膜鳴樂器:手鼓、圓鼓、邊鼓、雙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三、氣鳴樂器:(1)唇振氣鳴樂器:牛角、銅角、剛洞、海螺、鹿笛、長號、筒欽、鋩筒、布巴,等等。(2)嗓振氣鳴樂器:合歡簫,等等。(3)邊棱氣鳴樂器:胡笳、壯笛、乃依、橫笛、橫笛、短簫、筒簫、鼻簫、斯布斯額、鷹笛、骨笛、吐任、直通簫、布利亞、巴葛丟冬、列都、笛朽篥、庫洛、雙管鼻笛、扎令、阿烏、笛老挪、泥哇嗚、狍哨,等等。(4)吹口氣鳴樂器:夜簫、侗笛、塞簫、獎、瓦格洛、雄林、蘇奈依、嘟嚕、低音嘟嚕、太平簫、嘎嗦、五月簫、篳簫、篳筍、勒絨、姊妹簫、雙管侗笛、波曉呼、決篥傑,等等。(5)單簧氣鳴樂器:巴烏、篳、篳相、苗笛、芒筒、竹葉笛、馬布、篳魯、寸笛、咚咚虧、筆管、大嘀瓏、篳多喝、波蘆、篳建、利列、利羅、笛列、篳爾、篳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雙管巴烏、雙管篳朗叨、篳總、決列、雙管竹葉笛、雙管馬布、菲察克、篳達、葫蘆笙、蘆笙、排笙、木葉,等等。(6)雙簧氣鳴樂器:巴拉曼、波伯、細篳篥、小悶笛、蘇爾奈、長嗩吶、嘉令、波列、苗族嗩吶、白族嗩吶、彝族嗩吶、拜、勒尤·勒浪、洞巴、闊詩乃依、雙篳篥、長積、雙管悶笛、咪咪、雙勒浪,等等。四、弦鳴樂器:(1)打擊弦鳴樂器:竹筒琴、竹琴、鏘,等等。(2)彈撥弦鳴樂器: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獨弦琴、五弦琵琶、納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茲、蘇古篤、扎木年、彈布爾、賽依吐爾、碧約牛腿琴、獨它爾、喀什熱瓦普、多朗熱瓦普、熱瓦普、巴朗孜庫木、庫木日依、阿肯東布拉、樂隊東布拉、月琴、貴州咸寧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龍頭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傈僳三弦、賽玎、壯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豎箜篌、鳳首箜篌、雙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轉調箜篌、卡龍、弓琴、達比亞、傣玎、托甫秀爾、東布爾、菲特克吶、三線琴,等等。(3)弓拉弦鳴樂器:琤尼、牙箏、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薩它爾、胡西它爾、椰胡、葫蘆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獨弦胡琴、適爭、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鐵琴、藏京胡、馬骨胡、竹筒胡、納西胡琴、二黃、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胡、四弦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馬頭琴、克亞克、呃吱、牛腿琴、庫布孜、朝爾,等等。
Ⅸ 民族器樂曲《市集》中運用了哪些打擊樂伴奏
民族器樂曲《市集》中運用了不少打擊樂伴奏,比如小鼓、木魚、碰鈴、三角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