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今中國應如何發展
目前中國正在全力發展物質文明,但由於體制改革的嚴重滯後,極大地制約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 完善國家發展觀、利益觀、安全觀、主權觀與國際秩序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五個統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化發展間良性互動。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制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沖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
B. 從元謀人、北京人到大汶口文化晚期,我國社會是怎樣進步的
樓主有個誤會。認為中國人是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發展過來的。
其實這個錯誤的。
元謀人是150萬年以前雲南地區的古猿人,北京人是三十多萬年前的古猿人。他們早就滅絕了,沒有留下後代,根現在的中國人沒有任何關系。
現在的人類是在大約幾萬年前從非洲擴散到全世界各地的人,呵呵。
所以,我們社會的進步過程是:
1,非洲森林地區氣候變化讓大批古猿人死亡,有些存活的走出向沿海擴張。這個過程大概經過數萬年。
2,其中有一個分支沿著大海向北擴張,經過中東、印度,來到東南亞。這些人在沿途中散落到中東、印度、東南亞等地,這個過程大概經過了2萬到5萬年。他們的後代經過反復遷徙通婚,形成現在中東人、印度人和馬來人。
3,東南亞的一支向北擴張,進入中國大陸,形成了中國人的祖先。這個過程大概經過了2萬年。
4,中國各地出現了很多分散的文明點,分布在黃河中游、黃淮地區、長江中游、長江下游、遼東、甘肅、新疆等地。其中黃河中游是華夏民族的直系祖先。其中很多地區形成階級社會,從而產生文明。仰韶文化位於黃河中游,大汶口文化位於黃淮地區。我國古代三皇時期的神話傳說就是這兩個地區產生的。
5,位於黃河中游的華夏民族和位於黃淮地區東夷民族在擴張的時候發生了沖突,經過無數次戰爭。最後以華夏文化戰勝東夷文化而告終。華夏民族是我們漢族的前身。
6,在大約4500年前。華夏民族發生大分裂,諸侯互相攻伐,而華夏民族的首領炎帝卻無法控制局勢。群雄逐鹿的諸侯中,公孫軒轅和蚩尤最為強大。公孫軒轅戰勝炎帝後,以炎帝的名義四處討伐諸侯,消滅了蚩尤。公孫軒轅因此稱帝,是為黃帝。黃帝制定了禮儀制度和文化習俗,中國成為一個完全的文明國家。黃帝四處征戰。控制了北到內蒙,東到釜山,西到甘肅,南到長江流域的各個地區。制定文字、歷法、度量衡等公共標准。書同文,車同軌。中國實現首次統一!黃帝死後,其孫子繼位。
7,在黃帝死後100多年,中國相對平靜,知道堯篡位。堯的哥哥是個昏君,統治不得力,堯因此篡位。堯的時候全國發生了大水。十幾年都治理不好。堯把帝位禪讓給舜。舜啟用禹治理洪水。禹經過了十三年,終於治理好了洪水,並且在治水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國家大權,他將全國分為九州。舜將地位傳給了禹。大禹將地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從此就是夏朝了。
8,夏、商、西周是為三代。三代是封建社會。由天子-世襲的貴族治理國家。
9,代後是春秋戰國。封建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瓦解。秦始皇滅六國後,徹底廢除了封建制度,實行郡縣制度。由天子-不世襲的官吏治理國家。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現在。
C. 中國人有哪些物質上的進步
物質上的進步,有很多啊,房子,車子,吃的,穿的,用的。手機啊,轎車啊,山珍海味,海外名牌,所有看得見的不都是物質嗎,都可以說,過去沒有現在有的都是
D. 中國從古至今對人類進步做出的貢獻有哪些
鐵多半由中國人生產出來的,理由是中國早已有鐵的文字,先有鐵後有文字。在歐美科技未快速發展之前,那個國家的鐵質量高鐵可能就最早出現在這個國家,鐵的質量是漸漸上去的,煉鐵較高的技術得先有早的基礎的。
有人說中國最早的鐵是由地球以外含鐵量髙的石頭往地球降落經過大氣層由磨擦產生的高溫燒成損鐵,這種損鐵世界各地都有,這種損鐵還得有人識鐵,有人會利用這個鐵,古人能用損鐵分明已認識到損鐵的用處,古人能利用鐵分明已有煉鐵的技術,古人不會煉鐵就不會利用鐵,就不會用損鐵製造工具。
世界上最早煉鐵的技術不是孤單出現的,它是以一定的認知水平做基礎的,它是金銀銅鐵陶瓷磚瓦煉制燒製作基礎的,古人知道燒什麼土燒什麼石可堅硬可打造成形,這就容易產生煉鐵技術。
鐵最早產於那個國家,首先最早產鐵的國家中的人有人會用土燒磚燒碗,用土製器皿比煉鐵更容易有,有了會用土燒制器皿人的心思就會產生用什麼樣的土燒制器皿更美更結實更耐用,這一探尋的過程易用有含鐵量多的砂燒成鐵,中國陶瓷有名工藝精也製得最早,它的早可引發煉鐵的早。
E. 康輝說中國完全可以平視世界,中國這些年的進步有多大
3月21日,央視主播康輝在主播說聯播的環節當中透露了中國現已經可以平視世界,特別是在這一次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當中,中國向世界傳遞了自己的聲音,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平視這個世界,畢竟隨著時代的轉變,我們無需仰視西方世界,更不會接受被俯視。
中國的實力在不斷增強,但是我們的國度是愛好和平的,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淵源流長歷史長河當中,我們跟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交往都是秉持著友好的交往,正由於中國始終都是抱著一顆誠心跟世界其他兄弟國家進行交往,所以我們都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尊重。現如今的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每一個中國人都將引以為傲。
F. 為什麼中國人總是不能進步
早期中國人不進步原因在於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不成熟,自以為中國立於世界之巔,不然當初哪來的糞青?然後就是中國人自己不思進取了。如今網路社會和新一代的崛起導致老一輩的衰落,好的全去外國了,差的一個個當起了鍵盤俠,不願意進步卻抱怨中國人的不努力,每天就想著移民,一邊說著中國要反思自我一邊當著鍵盤俠四處宣傳,行動派的沒一個。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華夏絕對是一個可悲的種族。我不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也不極力的拒絕接受西方文化;我不以日本為理想國,也不認為美國就一定比我們好;我以生為中國人為驕傲,卻以生在中國這個看不見自己優點,盲目崇尚西方文化,自己過得不好就先從其他人身上找缺點的國家為恥!
G. 中國人腦子都沒有,怎麼進步,生存法則仍然靠家庭習慣和歷史遺留,雖然有人在國際比賽中用戰略頭腦贏了外
中國人思想被封建思想束縛,現在偏遠山村的人還是不能融入現代,中國人進步很難。
H. 中國進步有哪些
我補充和擴展一下。
基礎硬體設施就是以發達國家的眼光來看也不會覺得不完善。
13億人口的大國,有限的耕地面積,卻使得溫飽生活水平已經普及,努力向普及小康的目標邁進,世界罕見。
至少可以批評ZF而沒有人追究你的責任,至少開通了相關的網站舉報不法公務員。80年代90年代這樣做試試!
死刑越來越少,公務員的機關作風越來越行不通。
建立經濟開發區,從大力發展工業,到大力發展經濟這一與國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的領域。從一個飽受戰爭和飢荒困擾的第三世界國家,一舉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外匯儲備世界第一,金融體系日益完善。
13億人口的大國,人均3500美元的GDP,由低收入國家到中等收入國家的轉變。中產階級群體日益擴大。
一線城市高等教育達到普及程度。義務教育全國達到普及程度。
互聯網普及,使得國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信息,更自由的言論。
從連火柴和鉛筆都生產不出要從蘇聯和日本進口,到世界第三個自主製造載人航天飛船、世界第三輪船生產大國,世界工廠等等。
認識到了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帶來的種種弊端,意識到從MADE IN CHINA到CREAT IN CHINA轉變的重要性。
意識到要發展知識型高技術型產業而不是低技術低成本低利潤的出口加工。
強調人才強國,發展軟實力的重要性。
積極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經濟收入和福利水平這些和社會穩定之間所起到的密切相關的聯系。
技術從人工完成向機械化的轉變,現在又向完全數字化邁進。
擁有一支戰鬥力強大的國防軍,對海外國家利益的影響加強。
國際事務中影響力增強,初步具備一個超級大國的某些特徵。
不再就目前的成就妄自尊大,懂得在軟體外包這一塊向印度人學習。
國民教育中政治因素更少,教育由重視理論逐步向重視實踐邁進。
國家制度下應對緊急情況所表現出的高效率,令世界震驚。
海外華人越來越受到禮遇,國外商店從以前見到中國人就認為是窮光蛋,到今天碰見中國人就拚命用中國人聽不懂的中國話推銷奢侈品。
從一味地追求西方時尚文化,到積極宣傳傳統文化。
能夠體現以上所有的,就是當今年輕人的愛國熱情,遠遠超過我們的父輩,海外中國留學生更加自信。
等等等等,中國的進步太多了,不是一時三刻能夠說完的,雖然目前社會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是相信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美好。
I. 簡述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和進步
1、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墨子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J. 梁啟超認為中國人當時最大的進步是什麼
梁啟超對科學的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西方所以能擺脫中世紀的黑暗,走向現代,歸根結底,端在科學的賜予。這不僅是指科學技術造就了令今人目眩的物質文明,更主要的是指它導致人類精神的大解放。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論及其進化論的發現確立了人類的真正位置,上帝造人說被打破,人類愈加自信事在人為,對未來寄予無限的希望,「像一盞明燈引著我們向希望路上行」。所以,他說:「現代文化根柢在哪裡,不用我說,大家當然都知道是科學。」再頑固的人,現在也不能不承認科學的價值,而民國以來最可喜的「新氣象」就是「科學的組織、科學的經營、科學的技術,一步一步的在我們實業界中得地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覺地認識到「科學的戰勝非科學的」是必然的趨勢。梁啟超稱科學社是「一個關系中國前途最大的學問團體」,這也足見他將科學的發展視作關乎中國前途命運的頭等大事。他相信中國人不缺乏智慧,定可成為一等的「科學的國民」。同時,他還時常發表演講,宣傳科學。晚年的梁啟超因協和醫院的誤診,成為嚴重手術事故的受害者,一時輿論嘩然,致有「科學殺人」的說法。但病中的梁啟超卻發表文章,主動為協和辯護。他說:「科學呢,本來是無涯的。……我們不能因為現代人科學智識還幼稚,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所以,當時有人稱梁是「為科學而獻身」,看來也並非沒有一點道理。
在梁啟超看來,要推動中國科學發展,還須對以下問題有清醒的認識。
其一,重要的是倡導科學精神。梁啟超認為,國人對於科學抱有不正確的態度,除了受傳統的「道器」觀影響而輕視科學外,便是「把科學看得太呆太窄了」,往往將科學研究的結果與科學本身的價值混為一談,「沒有懂得『科學』這個字的意義」。正因如此,洋務時期有人獎勵制船造炮,「卻沒有人獎勵科學」;至今學校都在教數理化,「但總不見教會人做科學」;更多的人更是錯誤地認為科學只是從事理工科的人的事,與自己無關。實則,科學本身的意義即在於它體現著一種最可寶貴的精神——「科學精神」。何謂「科學的精神」?梁認為就是求真的精神。「科學所要給我們的,就爭一個『真』字」。中國文化正因缺乏此種科學精神,故犯有「籠統、武斷、虛偽、因襲、散失」的病疾。中國欲發展科學,必先治固疾,但這「除了提倡科學精神外,沒有第二劑良葯了」。
其二,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共生並長,相輔相成。梁啟超強調,自然科學是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也是科學,二者共生並長,相輔相成。西方現代科學肇端於文藝復興時代,而文藝復興的主要任務和最大的貢獻卻是美術。從表面看,美術是情感的產物,科學是理性的產物,互不相容,何以「這位暖和和的阿特先生,會養出一位冷冰冰的賽因士兒子」來呢?究其原因,在於二者有共同的母親,就是「自然夫人」,即源於「觀察自然」。梁希望中國將來能有「科學化的美術」與「美術化的科學」。他強調,這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間存在的普遍現象。文藝復興促進了科學發展,而隨著19世紀以來科學尤其是生物學的發展,社會學、法學、歷史學等等,哪一個人文社會學科不深受其影響?當然,梁的命意所在,更多地還在於強調人文社會科學必須自覺接受科學精神的指導。所以,梁在努力研究國學的同時,復與蔡元培等一起出任中國科學社董事會董事,又常常教導專攻建築學的梁思成要多讀歷史、文學方面的書,這顯然是出於文理要兼通的思考了。
其三,科學非萬能,為避免科學的誤用,須倡導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諧調。19世紀末,西方工具理性的發展已導致科學崇拜即「科學萬能」論的出現。歐戰前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是人們反省現代西方文明科學與人文失衡的重要表徵。所以,梁的《歐游心影錄》所傳遞的信息確為西方思潮變遷的「大關鍵」,而非所謂的「謠言」。在其後著名的「科學與人生觀」的爭論中,梁啟超明確指出,丁文江的「科學萬能」論與張君的「輕蔑科學同一錯誤」。他說:「人類生活,固然離不了理智;但不能說理智包括盡人類生活的全內容」。例如,人類的情感生活,尤其是美感與愛意,就難以用科學的方法加以統一設定,這就不能不尊重人類的主觀與直覺。他最後斷言「關涉情感方面的事項,絕對的超科學」固然有失武斷,但他強調科學非萬能卻無疑是正確的。如果我們注意到他在後來曾強調指出,「科學不但應用於求知識,還要用來做自己人格修養的工具」,使「兩者打成一片」,那末我們也可以認為,他實際上已經化解了自己的武斷。因此,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梁客觀地看到了科學自身的局限,而在於他能緣是以進,提出物質生活須與精神生活相調和,即科學須與人文相統一,這一現代人類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梁啟超說,科學的進步是不能也不應抗拒的,「但科學勃興之結果,能使物質益為畸形的發展,而其權威亦益猖獗」,我們不能重蹈西方覆轍,須考慮「在現代科學昌明的物質狀態之下」,如何能避免「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儕對於本國乃至對於全人類之一大責任也」。
至此,我們可以將梁啟超的科學觀做如下概括:科學是現代文明的根柢,尤為中國所必需;中國欲發展科學,應首重科學精神的倡導;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要互相滲透;要重視歐戰的啟示,科學非萬能,在尊崇科學的同時,應提倡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科學與人文的協調發展,這樣科學才能真正造福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