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傳統文化的歌曲有哪些
1、《弟子規》
《弟子規》是薛家燕、歐陽靖以及家燕媽媽藝術中心合唱團演唱的一首歌曲,於2009年發行。
2、《蜀綉》
這首單曲是李宇春為推廣四川的蜀綉文化而演唱的,歌詞則由其四川老鄉郭敬明所寫,在公司找到他時這首歌的曲子已經譜成;
因此詞的創作必須考慮跟音樂編曲配合,還要兼顧歌曲的要求和歌手的氣質,郭敬明為增加對蜀綉的了解,上網查了各種有關資料,在作詞時他盡力使風格貼近中國風,意圖體現出文化氣息;
因此從中國傳統詩詞中化用了較多的典故,歌詞的創作用了一周時間,過程中大的修改共有4次,每次修改完成後郭敬明都會約集北京、上海的音樂人討論並聽取意見;
籌備時李宇春也參與到歌曲的每一次的修改中,並貢獻了自己的意見,初次接觸蜀綉的她還提前請教師傅學習了女紅手藝。
3、《本草綱目》
周傑倫創作這首歌是因為一直對『中國風』很感興趣,為了表達一種民族精神,諷刺那些崇洋媚外的人,告訴他們,中國的祖先很了不起。
他認為中葯其實就是代表中國人,是除了功夫之外最能代表的,這些中葯漢方是我們祖先非常不易取來的,值得大家驕傲,所以我們也要重視自己華人的文化。
4、《蘭亭序》
《蘭亭序》是周傑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周傑倫作曲、方文山填詞,收錄在周傑倫2008年發行的專輯《魔傑座》中。
2011年,周傑倫在央視春晚上演唱了這首歌曲,並獲得了2011年CCTV春晚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評選歌舞類節目三等獎。
5、《青花瓷》
《青花瓷》是鍾興民編曲,方文山作詞,周傑倫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收錄於周傑倫2007年11月2日發行的專輯《我很忙》中。
2008年2月6日,周傑倫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該歌曲。2008年7月5日,該歌曲在第19屆台灣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獲得年度最佳歌曲獎、年度最佳作詞獎和年度最佳作曲獎三項獎項。
⑵ 大家推薦我幾首中國古典音樂
中 國 十 大 經 典 古 曲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見於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譜》。該書在解題中寫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據該書編者稱:此譜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於後。《廣陵散》的題材源於古代的《聶政刺韓王曲》。該作品講的是一個造劍工匠被韓王無辜殺害,他的兒子聶政為了報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宮,謀刺失敗後,他逃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成絕技再度混入宮中,利用彈琴的機會刺死了韓王,實現了多年的願望,自己也為此而壯烈犧牲。「廣陵」的意思是流傳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地區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借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節操高尚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同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梅花三弄》現存譜最初刊見於《神奇秘譜》(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陽蕭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在演奏中運用了各種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擴展、收縮、局部增減和高低音區的變換等手法展開全曲。此曲流傳甚廣,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樂譜最早於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它猶如一幅長卷畫面,把豐姿多彩的情景聯合在一起,通過動與靜、遠與近、情與景的結合,使整個樂曲富有層次,高潮突出,音樂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七、《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為根據同名古詩譜寫的樂曲,歌詞最早刊於南宋朱熹的《楚詞後語》。有《大胡笳》和《小胡笳》兩種傳譜。「胡笳」原來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吹奏樂器,它音量宏大,用於軍樂以壯聲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題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漢末戰亂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達十二年之久。她雖身嫁左賢王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詩人李欣曾作詩如下:「蔡女者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向邊草,漢使斷腸嘆歸客。」詩人戎昱在《聽杜山人彈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這一矛盾最尖銳的場面:「南看漢月雙眼明,卻顧胡兒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達了這種復雜的心情,無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漢宮秋月》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十、《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陽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問》上寫道:當歌手唱《下里巴人》時,國中和者數萬人。後又改唱《陽春白雪》,因為曲高和寡,只有幾個人跟著唱和。現存琴譜中的《陽春白雪》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經過歷代名人的刪改,音樂結構更集中、更嚴謹、更富有層次,音樂形象也更加鮮明,成為一首雅俗共賞的優秀傳統樂曲。
⑶ 中國古典音樂的十大名曲有那些
一、《高山流水》
《陽春白雪》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兩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陽春》和《白雪》,是由楚國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廬,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鍾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幫助下傳唱開來的,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樂曲產生的年代沒有確切的史料可以說明。
唐代顯慶二年(657年)呂才曾依琴中舊曲配以歌詞。《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3)怎麼推薦中國傳統音樂擴展閱讀:中國古典十大名曲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再加上由中國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
⑷ 中國傳統歌曲推薦
《白雪聖誕》
《平安夜》
《紅鼻子馴鹿魯道夫》
《我想要的禮物是兩顆門牙》
《上帝賜福於你》
流行歌曲:
《the
first
noel》(第一支聖誕歌
《九九重陽節》
《九九艷陽天》
《九九女兒紅》
在酷狗上搜索有很多的,希望能幫到你.....
⑸ 我國的傳統音樂有哪些
中國傳統音樂主要指的是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
1、宮廷音樂:
一般認為,到1912年清王朝結束以後,宮廷音樂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田青認為其實在清朝中後期宮廷音樂就已經成為了擺設,從故宮珍寶館里所藏的金編鍾就可以看出。
作為禮器象徵的金編鍾,根本無法敲出樂音來。此外,從廣義上講,宮廷音樂也包括孔廟的祭孔音樂這類的禮樂,而這部分音樂現今仍有延續。
2、宗教音樂
我國古代的宗教音樂主要包括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不同的宗教音樂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存在很多交叉、相似的部分。
在近代,隨著佛教、道教的衰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也逐漸衰落。北京智化寺所存宗教音樂,包括樂譜、樂器、樂僧,可以作為我國宗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目前,智化寺的音樂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人音樂
真正的文人音樂其實只有古琴音樂。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進行音樂活動的主要樂器,甚至有「左琴右書」的說法。
近代,隨著這一階層的消失,以古琴音樂為代表的文人音樂也幾近消失殆盡。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曾在全國范圍內做過一次普查,當時全國6億人口中會彈古琴的人竟不足百名。因此,文人音樂相比其他傳統音樂來說衰落得最為嚴重。
不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2003年古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音樂在新世紀又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4、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可以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兩大類,現代舞台上很多所謂的民歌,准確的說法應該是「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真正的民歌是來自底層的,一般沒有具體的創作者,代代相傳、口口相傳,最真實地表達了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
(5)怎麼推薦中國傳統音樂擴展閱讀:
在生活中,許多民樂CD中都可看到「國樂」二字,這「國樂」指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可見「國樂」的創作時間指的是古代;「新音樂」指的是那些學習過西方音樂的人所寫的音樂,如學堂樂歌,可見新音樂的創作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音樂」則不僅指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也指中國人按西方理論創作和改編的音樂。「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
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間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
⑹ 推薦幾首中國好聽的民樂
1、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三弄」就是演奏三遍的意思,是中國傳統樂曲的一種曲體,旋律優美剛勁,清秀高雅。
2、月兒高
原為一首琵琶曲,樂曲描述了祖國山河美麗壯闊的夜色,藉以抒發熱愛祖國的激情。
3、塞上曲(琵琶)
原為清末李芳園根據華秋萍《琵琶譜》中五首小曲加以發展組合而成,現用琵琶與樂隊演奏的《塞上曲》是依據傳譜,拔引「文姬歸漢」的故事。
4、春江花月夜
原名《潯江琵琶》,最早是一首琵琶古曲,後為絲竹樂俁奏而廣泛流行。十段音樂均以漁舟為主線,通過不同側面刻畫出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
5、二泉映月(二胡)
該曲為中國民間藝人阿炳的代表作。樂曲不僅將人引人夜深入靜,泉清月冷的意境,更使人體會到一個盲人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和對幸福的嚮往。
6、彩雲追月
樂曲集中了廣東音樂特色,以富於中國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通過不同樂器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南國景色和皓空的迷人景色。
7、不屈的蘇武(二胡協奏)
樂曲選自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樂曲以二胡協奏的形式通過風雪孤忠,思漢懷鄉,執節榮歸三個樂章表現了蘇武熱愛祖國的堅貞誠摯的情懷。
8、交響詩《流水操》(民樂合奏)
作品以古琴曲《流水》為素材,構思成篇,寫於1979年,樂麴生動地描寫了長江大河從源頭的滿水匯集成河不斷壯大,終成滔滔之勢,向著東洋大海,萬里奔流不息。
9、幻想曲《秦·兵馬俑》
1984年,彭修文老先生以秦佣坑為題材,以秦始皇統治時期的史實為背景,塑造了出土的秦兵馬俑的音樂形象。樂曲通過三段展示了秦兵一天的征伐。
10、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何占豪陳鋼
《梁祝》是以中國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為題材,以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事故較有代表性的三段劇情————相愛、抗婚、化蝶為主要內容。
⑺ 中國古典音樂十大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是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1、《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3、《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後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4、《漢宮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5、《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6、《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7、《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8、《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
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9、《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並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對於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10、《十面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斗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
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中國音階
中國很多的發明比歐洲早。中國人發現十二平均律(就是十二個半音),比歐洲早一百多年,聲律學領域是非常先進的,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出現十二平均律音樂作品。中國人很了不起,在以農業為主的荒野時代,能有那麼多的發明,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
中國音樂過去的輝煌成就,曾震撼了無數世人。嵇康善古琴,《廣陵散》、《梅花三弄》慷慨激昂。從那時起,音樂成為了知識分子階層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中國古典音樂與詩人所創作的詩詞歌賦一樣,誠可謂「陽春白雪」。而這一切,都是思想體系形成一定高度的產物。
⑻ 如何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傳統音樂
讓外國人親身靜心體會音律美,在了解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內涵和音律節奏之後,就是音樂必不可少的靜心感受了,靜靜地聆聽音樂帶來的思想情感,從內心上接受中國傳統音樂的美,親身體會的接受是最可靠的。
⑼ 你知道中國哪些傳統音樂
中國的傳統音樂有著名的《十面埋伏》與其《四面楚歌》,還有其他更多的音樂,這些音樂無不體現了,我中華傳統音樂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