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書法的種類有哪些
書法的種類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隸書:隸書也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較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著深遠的影響。
書法字體
書法字體,就是書法風格的分類。書法字體,傳統講共有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也就是五個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干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書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在楷書產生之前,我國的書法已產生了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書體。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書法字體
❷ 中國書法有哪幾種書體
中國書法有六種書體:行書,草書,隸書,篆書,楷書,燕書。
❸ 中國書法大致分為哪些書體類別
中國書法大致分為哪些書體類別?
中國書法大致可以分為五種書體,即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一、篆書:又可以分為小篆和大篆兩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標准字體。
唐 顏真卿《顏勤禮碑》局部
❹ 中國書法具有哪幾種書體它們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徵在線等~
中國書法從大類上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
篆書。分大篆、小篆。特徵:象徵;筆畫有轉無折,一切轉彎的筆畫都成圓轉;圓筆中鋒,筆畫的起筆和收筆都呈圓形。
隸書。其典型筆法是有波勢,用挑法,即平常所說的「蠶頭鳳尾」。
楷書。三大特徵:筆畫平正,結構整齊;筆畫有規律;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是楷書的典型筆法。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隸書演變過來,而今草由章草演變過來。今草又可分為小草、大草、行草。特徵:筆畫省略,結構簡便;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具有符號化特徵;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便於快捷書寫和便於表達書者情感。
行書。從楷書演變而來。特徵是非楷非草,介於楷草之間。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字體。
❺ 書法有哪些種類
書法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由實用性的文字演變而來。後經幾千年的演變,為了使用方便和適應欣賞的要求,產生了不同字體種類及書寫風格流派。
書法的種類,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正書:又叫「楷書」、「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書法名家歐陽詢的「歐體」、柳公權的「柳體」、顏真卿的「顏體」、趙孟?「趙體」等都是楷書。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草書又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草書的基本藝術特色是遒勁圓活、磅礴灑脫。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小篆也稱「秦篆」,是大篆的簡化字體,是大篆和隸、楷之間的過渡。隸書:是在大篆書的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而產生的字體。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難認,又不像楷書那樣端正書寫慢。
我國歷史上有哪幾位最著名書法家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歷代書法大家層出不窮。他們的書法藝術流傳至今,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蔡邕:東漢書法家,工篆書,隸書尤為著稱。曾創「飛白書」,筆畫中絲絲露白,蒼勁有力。
王羲之:東晉傑出書法家,擅長各類形體。草書清雅俊逸,楷書勢巧形密,行書勁健多變。尤其是他的行書對後世影響極大。
歐陽詢:唐初書法家,以楷書最工,獨創「歐體」,結構特點是平正中見險峻,肥瘦適中,骨肉停均。
虞世南:唐初書法家,其正楷與歐陽詢齊名。
顏真卿:唐代書法家,擅用篆書筆意寫楷書,特點是秀勁腴潤,頓挫分明。其所創「顏體」為後人習之楷模。
懷素: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出名。
柳公權:唐代書法家、工楷書。特點是瘦挺遒勁,頓挫清晰。「柳體」多為初學者攻習之。
黃庭堅:北宋書法家,與蘇軾、蔡襄、米蒂並稱為「宋四家」。擅行草書。
趙孟?:元代書法家兼畫家。尤精楷書、行書。自成一家,世稱「趙體」。
祝允明:明代書法家,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稱為「吳中四才子」。楷草皆精。
包世臣:清代書法家。著有書法理論名著《藝舟雙楫》。
❻ 中國書法分為哪幾種
中國書法分為5種: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1、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2、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3、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
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4、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5、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
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❼ 中國書法有哪五大書體
一般把中國文字的書寫形式分為篆、隸、草、行、楷五大類書體,每一大類中又可細分。
1、篆
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兩類。大篆主要是指商、周時代的甲骨文、鍾鼎文和六國古文字等。小篆是專指秦統一中國後頒行的法定文字,流行於秦漢。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字早在上古時期就已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有符號文字出現,雖然其文字功能還沒有從圖畫記事的簡單作用中擺脫出來,但與後來中國文字的淵源關系已比較明顯。
(7)中國書法哪些種類擴展閱讀
古代著名書法家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2、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
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3、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中期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
柳公權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早年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並入李聽幕府。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長在朝中。共歷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獲贈太子太師。
❽ 請問.中國的書法有幾種.是那幾種
中國書法的字體有楷、隸、行、草、篆等五種字體。而楷書又包括唐楷和魏楷兩類,所謂唐楷指的是「唐朝」時期法度森嚴的楷書,而「魏楷」指的是北魏及前後相當時期的楷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魏碑體」其代表作有《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等。隸書的鼎盛時期在漢代,代表作有《張遷碑》《曹全碑》等,至清朝有所復興。行書是至今為止最為活躍也最受廣大書法愛好者喜愛的字體,因其比草書易識,而又比楷書更容易書寫,在魏晉時期發展成熟,書聖王羲之就生活在整個時代,行書的代表作有《蘭亭序》《喪亂貼》等。草書是書法中最有難度的一種書體,傳為東漢張芝首創,唐朝的張旭、懷素被稱為顛張、醉素,其二人均以草書盛名,草書看似潦草凌亂,實則法度謹嚴書寫難度極高,且藝術魅力甚高。篆書分為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幾種,常見的篆書基本上多為小篆體,即秦統一中國後的文字,甲骨文是殷商及以前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認為是人類最早的符號文字,金文也叫大篆,是產生於甲骨文後期,小篆以前,鑄在青銅器等器物上的文字成為大篆。
❾ 書法六大種類
書法的六大種類有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字形式就是甲骨文,後來演變成鍾鼎文,字體的結構變的更加完整,秦朝的時候將小篆作為官方的文字,之後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相繼出現,甲骨文又被稱為「契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因為寫在龜甲、獸骨上面所以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文字的結構趨向於合體,裡麵包含形聲字,但是大多數的筆畫和部首沒有定型,甲骨文的文字形象簡單古樸,既有力量也很挺秀,有很高的藝術性,金文就是鍾鼎文,是在青銅器上面的文字,字體是由甲骨文演變而成的,結構比較圓潤古樸,富有變化,周代的金文多用於祀典、錫命、征伐、契約等,殷商的金文和甲骨文比較相近,字數一般都比較少,金文的代表作品有《散氏盤》、《毛公鼎》、《史頌敦》等銘文,秦朝的時候將小篆統一成官方的文字,小篆的字體比較長,均勻齊整,是由大篆演變而來的,小篆又分為愛書、刻符、鳥蟲書、繆篆、玉筯篆等,愛書是小篆的別稱,刻符是秦朝時期有特殊的用途的篆書體,《說文解字·敘》中記載:「秦書有八體,三曰刻符,用於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