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揭秘古代如何建造大理三塔
崇聖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蒼山一面,其山門距三塔主塔約120米,是南詔國第10代王勸豐右時(公元824—859年)所建,時為南詔國後期。南詔國中期崇佛之風興起,到勸豐右時已達極勝,佛寺遍於雲南內,有小寺3千,大寺8百。經南詔之後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為發展。因此,大理國就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聖寺建成之後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所崇之「聖」為觀音。當時,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為勝行。
崇聖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底寬9.9米,現存高度69.13米,16層,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是中國現存座塔最高者之一,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造型上也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塗面,每級四面有龕,相對兩龕供佛像,另兩龕為窗洞。塔內裝有木骨架,塔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循梯可達頂層,從瞭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全貌。塔頂有金屬塔剎寶蓋、寶頂和金雞等,底部鑲嵌著鐫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此為沐英後裔明代黔國公孫世階所書。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鎮山川」四個大字即位於此,每字1.7米,筆力雄渾蒼勁,氣勢磅礴。塔下仰望,只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與主塔等距70米,南北對峙,相距97.5米,均為五代時期大理國所建造。兩塔形制一樣,均為10層,高42.4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外觀裝飾成閣樓式,每角有柱,每級設平座第4、6級有斗棋,頂端有鎦金塔剎寶頂,華麗非常。每層出檐,角往上翹,不用樑柱斗拱等,以輪廓線取得藝術效果。塔通體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聖寺三塔布局齊整,保存完善,外觀造型相互協調。大塔協領兩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時又襯托出小塔的玲瓏雅緻;小塔緊隨大塔,襯托出大塔的高大、雄偉。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勢,高聳藍天,成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徵,是我國南方最壯麗的塔群。三塔與遠處的蒼山、洱海相互輝映,點綴出古城大理的歷史風韻,雖經歷了千年風雨剝蝕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無損。
Ⅱ 古代建築技術,那時古人沒有吊車,那些高大的建築到底是怎麼建成的
古代有許多高層建築。其中一些建築物的高度非常誇張。他們甚至達到了一些高層建築的當前水平。有許多著名的建築,不僅建造得很高,而且整體建築水平也非常好。高層建築必須消耗大量資源。一些建築物似乎不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例如著名的金字塔,其中的胡夫金字塔高達146米。在中國古代,也有許多高層建築。隨意建造一座塔需要數十米。如果要使用現代技術進行建築,則可以建造這些高層建築,但是它們必須放置在古代,這是有問題的。
在施工過程中,打滑是決定性的對象。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使用了這種東西。人們使用滑輪來建造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它們在生活中也有廣泛的用途。滑輪的出現使人們成為建造高層建築的基礎,考慮到當時的大多數木材都是輕質木材,底部的建築通常使用重木材,因此如果滑輪的動力用於向上轉移,仍然可以運輸輕木。此外,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其他地方的古代文明,在建立時都探索了一種特殊的方法。例如,古埃及的一些寺廟和中國傳說中的一些巨型雕像。建造它們時,他們首先挖一個大坑,然後使用填充物來建造一個巨大的高平台,然後人們站在高平台上。要進行操作,隨著建築物的高度變高,只需不斷增加工作台的高度即可。埃及人還發明了一種整齊地排列建築用石頭的方法。
Ⅲ 佛塔的建造過程是怎樣的
佛塔修建過程分為四期。在公元775年的第一期工程中修建了兩層平台,但上層建築沒有完工。然後,在公元790年左右,在第一層和第二層的平台上修起了欄桿,從下至上的台階寬度也統一了標准。此後不久,開始了第三期工程。在此期間,在原來的塔基上又鋪上了12750立方米的碎石,這樣做是為了加固地基並且抵消上層建築的橫向坍落。第三期工程修葺了第一層和第二層迴廊的台階與地面,中央佛塔的殘料也被清除平整;同時,又在此處建起了三層細長的平台,每層都有帶孔的小佛塔。這樣,一座高達10米的新的中央大佛塔巍然聳立起來。在最後一期工程中,新的塔基得到了擴展,每一層平台上的欄桿也有了一點小小的改變。建造佛塔所用的石材是普通斜輝安山岩和玄武岩,兩者都是火山岩。由於佛塔四周沒有大山,人們便利用附近河床水底的卵石。這種石塊平均高20厘米、寬30-40厘米、厚不到30厘米,完全可以用手搬運。佛塔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建造中沒有用石灰膏。一些石塊靠薄薄的石楔與刻在櫃鄰石塊上的雙層鳩尾榫接縫契合。後來人們使用了帶突出稜角的石塊,因此石塊能夠極緊密地契合在一起。利用凸榫和榫眼連接的方法普遍用於第一、第二層圓形平台上的帶格小塔。上層迴廊修建時將具有凹凸接檯面的石塊作為壁階按一定間隔砌放,於是建築被牢牢地固定起來。
Ⅳ 中國古代塔樓如何建築。比如『西遊記』中唐生掃塔
中國古代的塔都是磚木結構的,一般來講矮一點的塔都是搭腳手架(木製或竹製的)一層層往上蓋,和現在蓋樓類似。高的塔(例如法門寺的塔)都是採用堆土件塔的方法,就是蓋好一層就拿土埋起來堆成斜坡,繼續蓋下一層,這樣周而復始。塔封頂後把土再一層層的鏟了就好了。
Ⅳ 古代沒有吊車是如何建造寶塔的
古代雖然沒有吊車,但是有滑輪啊,滑輪在公元前都已經出現了,比寶塔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早多了,而且古代建造高層建築物,用的方法也和現在不一樣。
所謂的寶塔,一般都是指佛教那種,存放高僧舍利或者是遺體的建築物,五層七層甚至九成的都有,在古代建造這樣的建築物,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
寶塔的種類有很多,但是每一種的建造,都離不開高空作業,而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每一個高層建築物肯定都是勞民傷財的。
古代開始的高層建築物,一般都是高台建築,就是先壘一個處置的高台,然後逐層收分成階梯狀,在高台周圍建造木質建築物。
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這種方法也在不斷的被完善,而古代建築物一般都是木石結構,也沒有什麼體積或重量太大的東西。
就算是真有什麼比較沉重的東西,不是還有滑輪的嘛。滑輪傳說在公元前,公輸班就已經在用了,而他這個東西從印度傳入中國,那都是公元後的事情了。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滑輪在很多方面也有應用,直到現在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老祖宗們的智慧,真的很讓人佩服。
Ⅵ 古代古塔搭建的原理
我國的古塔雖然種類繁多,它們的建築材料和構成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是,這些古塔的基本結構卻是大體一樣的。古塔由四部分組成:地宮、塔基、塔身、塔剎。
1.地宮
地宮也稱為「龍宮」、「龍窟」。這是宮殿、壇廟、樓閣等建築所沒有的。為什麼要有這一部分構造呢?這是因為塔是埋葬舍利的。在印度,舍利並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於塔內。而傳到中國來之後,與中國傳統的深葬制度結合起來,便產生了地宮這種形式。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個地宮,以埋葬舍利和陪葬器物。這與中國帝王陵寢的地宮相似。當然,塔的地宮遠遠不如帝王陵寢的規模那麼大,陪葬的東西也少的多。塔的地宮內安放的東西主要是一個石函。石函內有層層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銀、玉翠製作的小型棺槨。內中一曾即為安放舍利之處。此外,在地宮內還陪葬有各種器物、經書、佛像等。地宮是用磚石砌成的方形或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的地下室。地宮大都深埋地下,只有個別半入地下。
河北定州靜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地宮又稱「舍利閣」。它位於塔基的正中,在距現存地面約六十厘米的深處。上有石刻歇山式屋頂一塊。屋頂之下有一個方孔,這就是地宮舍利閣的頂口。地宮平面作四方形,但不甚規整。地宮南面辟門,作拱券式。地宮內四壁均有壁畫,為天王、帝釋、梵王、童子、侍女等任務形象。北壁正面書寫「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牌位,兩旁繪有十大弟子禮拜的圖案。舍利閣內的柱子、斗拱、檀枋、闌額的彩畫,色澤如新,是地面建築中見不到的宋代作品。
從前,由於人們不了解塔下有地宮這一結構,便產生迷信說法,說某一個塔下是「海眼」,於是便出現了「鎮海之塔」的傳說。事實上,有些塔的地宮年久損壞,或防水不好,地下水滲滿了,偶然發現這種情況,就訛稱「海眼」了。
建國後,各地清理和維修古塔時,發現了許多地宮以及內部所埋葬的舍利及文物,例如江蘇鎮江甘露寺鐵塔、蘇州虎丘塔、湖北武昌黃鶴樓前勝象寶塔、北京西長安街慶壽寺雙塔、吉林農安萬金塔、雲南大理崇聖寺千尋塔等。它們為研究古塔地宮形制與結構,提供了不少實物資料。
2.塔基
塔基是整個塔的下部基礎,覆蓋在地宮上。很多塔從塔內第一層正中即可探到地宮。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較低矮,只有幾十厘米。例如現存的兩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朝的歷城四門塔的塔基。在唐代,有的塔為了使它更加高聳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亭閣式塔的塔基,在唐代也開始發展成高大的基座,例如山西泛舟禪師塔、濟南歷城神通寺龍虎塔等。
唐代以後,塔的基礎部分有了急劇的發展,明顯地分成基台與基座兩部分。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較低矮的塔基。在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專門承托塔身的座子,稱為基座。在建築藝術效果上,它使塔身更為雄偉突出。基台,一般比較低矮,而且沒有什麼裝飾。基座部分則大為發展,日趨富麗,成了整個塔中雕飾最為華麗的一部分。
在基座的發展過程中,尤以遼、金時期的密檐式塔的基座最為突出。遼、金塔的基座,大多作「須彌座」的形式,示為穩固之意。以北京天寧寺塔的須彌座為例,座為八角形,建與一個不甚高大的基台上,共有兩層束腰。第一層束腰內,每面砌六個小龕,內刻獅子頭。龕與龕之間以雕花間柱分隔。第二曾束腰下部砌出小龕五個,內雕佛像。龕與龕之間的間柱上雕飾力士。上部施斗拱。斗拱上承托極為精細的磚雕欄桿。欄桿上置仰蓮三重,以承托第一層塔身。整個須彌座的高度約占塔高的五分之一。它成為全塔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來,其他各種類型塔的基座也越來越往高大華麗的方向發展。喇嘛塔的基座發展的非常高大,體量佔了全塔的大部分,高度佔到總高的三分之一左右。金剛寶座塔的基座已經成為塔身的主要部分,座子本身比上部小塔要大的多。過街塔下的座子也比較上面的塔高大的多。塔的基座部分的大大發展,與中國古建築傳統中一貫重視台基的作用,有著你切的關系。它不僅保證了上層建築物的堅固穩定,而且也收到藝術上庄嚴雄偉的效果。
3.塔身
塔身是古塔結構的主體。由於塔的建築類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各異。各種不同類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來劃分的。
從塔身的內部結構看,主要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塔的內部,有用磚石全部滿鋪滿砌的,也有用土夯實填滿的。縱或有些實心塔內也用木骨填入,以增加塔的整體連接,或增強挑出部分的承載力量,但結構仍然比較簡單。空心塔一般來說是可以登臨的塔。這類塔的塔身結構比較復雜,建築工藝的要求也比較高。空心塔的塔身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木樓層塔身。盛行於漢末、魏、晉、南北朝。結構大體是:塔身內部從上到下是一個空筒,塔身四周立柱,每面三間,立柱上安放梁枋,斗拱,承托上部樓層。每層都有挑出的平座和欄桿游廊,可以環眺四周。每層還有挑出的塔檐,與一般木構建築樓閣做法一樣,內設樓梯、樓板,可以登臨。純木結構,磚壁木樓梯、木樓板和磚壁木檐、木平座結構的樓閣式塔,如山西應縣木塔的塔身,就是這種形式。
磚壁木樓層塔身,也稱空筒式塔身。內部好像一個空筒,早期的樓閣式或密檐式磚塔,大多是這種結構。如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杭州臨安功臣塔、蘇州羅漢院雙塔、登封嵩岳寺塔等都有這種塔身。
磚木混砌塔身。用磚砌,塔檐、平座、欄桿等部分均為木結構。這種結構流行於宋塔中,例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蘇州瑞光塔、蘇州北寺塔等。
木中心柱塔身。塔身內設有中心柱,早期的木塔塔身內多有中心柱,並從塔頂直貫塔底。現在這類塔身的古塔,現在已經見不到了。河北正定的天寧寺塔為半木結構,塔內的木中心柱只有半段,僅在塔的上半部。但是,就是這種只有半截木匠中心柱塔身古塔,在全國也極少,十分珍貴。這種實物無可爭辯地說明,這種沒有大木中心柱的塔身,在我國古塔的建造中是存在的。隨著建塔材料種類的增加和建築技術的發展,有些古塔的中心柱不是採用木料,而是採用磚石建造。陝西扶風法門寺塔、河南開封佑國寺塔、四川樂山凌雲寺塔就是這樣的例子。
磚石塔心柱塔身。全部用磚砌造,塔的中心是一個自頂到底的大磚石柱子。這種塔身的結構是我國古代磚石結構發展到高峰的產物。如河南開封佑國寺塔、四川樂山凌雲寺塔、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四川大足寶頂山塔等,大多是宋、明時期的建築,水平相當高。
高台塔身。塔身用磚石建造,砌成高大的檯子,從檯子的內部砌磚石梯子盤旋而上,或從座子外面登上頂端。這里說的主要是金剛寶座塔。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北京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呼和浩特慈燈寺金剛寶座塔等,就是這樣的例子。
覆缽式塔身。即喇嘛塔的塔身,狀如瓶形。明、清以後,建築師們又在塔肚正中增設了焰光門,形如小龕。
在我國現存的古塔中,還有一些形制特別的塔身:有的在覆缽上多加上多層樓閣,有的是樓閣、覆缽、亭閣相結合,還有的塔身狀如筆形、球形、圓筒形等等,形態多樣,各呈異彩。
4.塔剎
塔剎俗稱塔頂,就是安設在塔身上的頂子。我國的古塔很多,各座古塔塔剎的形狀和建築材料都不相同。但是,不管是用什麼材料建造的塔剎,也不論其形式如何,它們都是古塔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組成部分。在古印度,塔剎只是作為「萃堵波」的表象而存在,結構簡單,裝飾也不復雜。但到了中國,就和我國原有的樓閣式建築結合在一起,塔剎的建造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結構、形式也變得更為復雜、更為精細、更為美觀了。從建築結構上看,塔剎是作為收結頂蓋用的。既要固定椽子望板,瓦隴等部分,又要防止雨水下漏,塔剎發揮了重大作用。從建築藝術上看,塔剎往往玲瓏奇巧直插雲霄,給人以超脫,崇高的審美快感。因此,人們把塔剎的「剎」也作為佛寺的別稱,寺也被稱為剎,古寺也就被稱為古剎了。
就塔剎的結構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塔剎由剎座、剎身、剎頂、剎桿等部分組成。
剎座是剎的基礎,覆壓在塔頂上,壓著椽子、望板、角梁後尾和瓦隴,並包砌剎桿。剎座大多砌作須彌座或仰蓬蓮座、忍冬花葉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剎身。在有的剎座中,還設有類似地宮的窟穴,被稱作剎穴。剎穴可以供奉舍利,可以存放經書和其他供器。雲南大理千尋塔、北京妙應寺塔就是這樣的例子。
剎身主要的形象特徵是套貫在剎桿上的圓環,稱為相輪,也有稱為金盤、承露盤的,《行事妙》雲:「人仰視之,故雲相」。可見,剎身是作為塔的一種仰望的標志,以起敬佛禮佛的作用。一般大塔的相輪比較多而大,下塔的相輪比較少而小。早期的塔制,相輪沒有定式,有的塔相輪至多數十個,有的少至三五個。例如原洛陽永寧寺大木塔,就有三十重相輪。現存兩處比較早的塔——四門塔和嵩岳寺塔分別為五輪和七輪。以後相輪的數目逐漸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規律。喇嘛塔大多採用了十三個相輪。因此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為「十三天」了。在相輪上置華蓋,也稱寶蓋,作為相輪剎身的冠飾。
剎頂,是全塔是尖頂,在寶蓋之上,一般為仰月、寶珠所成,也有作火焰、寶珠的,有的在火焰之上置寶珠,也有寶珠置於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稱為「水煙」。
剎桿,是通貫塔剎的中軸。金屬塔剎的各部分構件,全都穿套在剎桿之上,全靠剎桿來串聯和支固塔剎的各個部分。就是比較低矮的磚制塔剎,當中也有木製或金屬剎桿。據佛經上說,剎桿又有剎柱、金剎、表剎等名稱。剎桿的構造,有用木桿或鐵桿插入塔頂之內的;如果塔剎很高,即用大木枝插入一二層或三層塔頂。長大的剎桿稱為剎柱。有的剎柱與塔心互相連貫,直達塔底地宮之上。
以上所述塔剎的結構形制,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此外,各個時代、不同類型、不同建築材料的塔,其塔剎也有所變化。有在剎桿上串聯三、五、七、九個金屬圓球作為塔剎的,例如遼寧被鎮崇興寺雙塔;有的塔剎在剎座上貫有以巨大的寶頂,例如北京天寧寺塔。寶頂的形式各有不同,有圓形、方形、八角形等等。銀川海寶塔的剎頂作方形葫蘆形,或稱蒜頭形,可能是受伊斯蘭建築的影響所致。廣州懷聖寺光塔又是一種情況,塔剎變成了風向標,它與佛教的塔剎意義完全不同~
Ⅶ 古代塔是怎麼建的,有沒有研究古代建築的人解答謝謝,我指的是他們是否用搭腳手架,還是用堆土方的方法
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我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古塔多是木塔和磚塔,古代的建築技術並不像現在這么先進,有很多土木機械可以輔助,用搭腳手架應該比較常見,木製的或竹子腳手架使用技術比較成熟,一層一層往上建就行了,堆土方的法子對於這么高的建築不適用吧
僅供參考
Ⅷ 古代的塔,都很高很高,當時是怎麼築起來的呢
從哪找來的。
我只記得有人說過定州塔(中國現存最高的磚塔,宋朝修的)是用土圍的方法建的。
用土把塔的周圍墊起來,邊建邊墊,直到塔頂。建完以後再把土運走就可以了。
當時沒有高科技,只能用「土」辦法了。"塔」的邊上有一個土字,是有一定原因的吧!(只是猜測)
Ⅸ 古人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
一般認為是這樣建造的:首先需要採石,工匠們把加工過的平整光滑的巨石用人或牛拉的木橇運往現場。由於木橇運行需一條平坦的道路,這就需要先修路,據估計僅這項工程就花去了將近10 年的時間。可是,他們又是如何把一塊塊巨石一直壘到百米以上的高度呢?工匠們先把第一層砌好,然後堆起一個與第一層一樣高的地坡。這樣,就可以沿著土坡把石塊拉上第二層。以此類推,等到塔建成後,再將土坡移走,讓金字塔顯露出來。在技術非常落後的古代,進行這樣巨大的工程是異常艱苦的。這些金字塔的建成,充分顯示出建造者已經掌握了相當豐富的物理和數學知識,表現了古代埃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金字塔是使用230 萬塊巨大的石塊堆砌而成的。為了不使石塊的重量壓垮這些空間,古埃及人想了很多方法。
巨石的加工
對於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是用天然石塊加工而成,還是另有別的製法?有專家對此作了深入研究。法國化學家戴維杜維斯認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石塊,而是人工澆注而成的。為此,這位科學家進行了一些試驗,他對從金字塔上取下的石塊樣品加以化驗,結果表明,這些石塊是由人工澆注的貝殼石灰礦組成。他又據此推測,當時埃及工匠建造金字塔時,很有可能先把攪拌好的混凝土裝進筐里,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另外, 他還在石塊中發現一縷大約有2.5厘米長的頭發。這縷頭發很可能就是古埃及人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的見證。
古埃及第四王朝國王的雕像
模擬建築的實驗
1978 年3 月,為了揭開披在金字塔身上的神秘面紗,日本早稻田大學古代埃及調查室組織了一支考古實驗隊,採用模擬古代埃及人造塔的方法,在古塔的前面建造了一座新塔,其大小相當於原塔的1/4。首先是採石工程。實驗隊先在石面上鑿出連成點線的小孔,然後打進木楔子,通過不斷敲擊直至產生裂縫。今天在阿斯旺採石場上,還可找到殘留有木楔子痕跡而未切割下來的石料。由此可見,這個辦法可能與當年的方法相符合。石塊又是如何搬到現場的呢?他們以木橇載著石塊,用人力牽引,慢慢運至工地。最後,實驗證實古埃及人在沒有現代化機械起重設備的條件下,仍然可以把一塊塊巨石砌上去,直至墓室最上一層的三角形尖頂。這個實驗向人們揭示出古埃及人正是建造金字塔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