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戰爭有哪幾場重要戰役
抗日戰爭中每一場戰役對於我們中國來來說都非常重要,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抗日戰爭有哪幾場重要戰役,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武漢是平漢,粵漢兩鐵路的銜接點,又是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後,這里成了全國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的中心。
日本侵略者妄圖攻佔武漢,控制中原,進而支配整個中國。1938年6月後,中日雙方在武漢外圍展開大戰,日軍以華中派譴軍司令火田俊六為總指揮,分兵5路進犯,另派波田支隊及海軍陸戰隊協同海軍第3艦隊沿長江西上。我軍為保衛武漢,由第9戰區司令陳誠指揮,依託幕阜山、九宮山、廬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在江北,由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依託大別山、富金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並在馬當、湖口、武穴和田家鎮等江防要塞設防。
1938年6月11日,日軍溯長江西上,進攻安慶,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7月26日,日軍攻陷九江,我軍第29軍團退守廬山兩側,全殲日軍第145聯隊。10月上旬,薛岳兵團又殲敵4個聯隊,挫敗日軍突破南潯路的企圖。在長江以南、長江沿線和長江以北地帶,皖西及豫東南等各戰場,我軍官兵英勇抵抗,在馬當、瑞昌、萬家嶺、馬頭鎮、田家鎮、固始等戰斗中,將士浴血奮戰,但由於我方單純防禦,逐次使用兵力,防線一再被攻破。我軍於10月25日撤出武漢。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戰線大到皖、豫、贛、鄂4省數千里地,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線之長,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抗戰中任何戰役所不能比擬的。會戰後,日軍由於戰線延長,兵力與資源不足,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企圖,抗日戰爭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佔領上海。我國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餘人奮勇迎戰。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中國統帥部知道大戰不可避免,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為確保首都安全,先准備集中兵力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准備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但機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8月13日,秘密進駐虹橋機場的中國軍隊打死前來偵察的日軍大山勇夫大尉,是為“八-一三”事變。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黨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8月14日,當地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三個德械師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15日,日本正式宣布組建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增援,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日軍增援部隊在中國軍隊側後方上陸後,中方已經無力消滅日軍陸戰隊,蔣介石為首的中國軍隊統帥部,這時考慮在上海作戰比在遙遠的北方大平原作戰補給方便,且能避開機動力占優勢的日軍。這樣中日雙方在上海一地不斷投入軍隊,此役國民黨方面先後投入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XX市保安總團、XX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兵力總數在75萬人以上。日軍投入5個師團1個旅團達20萬人,鏖戰兩個月後,日軍的依靠強大的火力突破中國軍隊防線,但此時中國雖敗而不亂。10月20日,日軍秘密組建第10軍准備對中國軍隊實行大包圍。11月5日軍第10軍10萬人在金山衛登陸。蔣介石因幻想九國公約簽字國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時機。但此時西方國家綏靖之風盛行,稱中國軍隊主動在上海非軍事區挑起戰爭為破壞和平,對中國的要求置之不理。幾天後日軍包圍網即將形成,前線中國軍隊大亂,部分部隊為避免被圍已經自行組織撤退。此時的南京統帥部和淞滬戰場各個高級指揮部已經方寸大亂,是撤是守,爭執不下。蔣介石仍死抱著對國聯不切實際的幻想,遲遲不肯下令後撤,他表示只要我們在上海繼續頂下去,相信“九國公約”國家會出面制裁日本,此時此刻還在做夢。白崇禧告訴他,前方將士聽到日軍登陸消息後人心惶惶,有的部隊已經出現混亂,大有控制不住之趨勢,再不撤退70萬人只有白白等死了。於是蔣介石不再堅持,不得不同意撤退。在撤退過程前,又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為此也付出了慘痛代價。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數十萬將士在撤往南京時分散,為南京保衛戰的失利埋下伏筆。12萬守軍各自為戰,無法統一作戰,數天南京就告陷。 此戰國民黨軍傷亡33萬多人,為日軍損失的5.5倍。 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淞滬會戰挫敗了日軍中央突破,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粉碎了他們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它是我國從局部抗戰轉向全面抗戰的歷史轉折點,這次戰役,日傷亡6萬多人,被我擊毀擊傷飛機200多架、艦船20餘艘,但我軍以落後的武器死守被日軍優勢火力控制的戰線,加上指揮失當,傷亡重大, 有10萬多將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淞滬會戰,一寸山河一寸血!
徐州會戰,是指1938年1月至6月間,中國軍隊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省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次重要的會戰。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在台兒庄取得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勝利,給敵人以有力打擊,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這是台兒庄戰役中的中國軍隊重機槍陣地。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其中,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1937年12月,侵略華東的日軍侵佔南京後,第13師團北渡長江,進至安徽池河東岸的藕塘、明光一線;侵略華北的日軍第10師團從山東青城、濟陽間南渡黃河,佔領濟南後,進至濟寧、蒙陰、青島一線。1938年2月3日徐州會戰開始。日本大本營為打通津浦鐵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戰場聯成一片,先後調集8個師另3個旅、2個支隊(相當於旅)約24萬人,分別由華中派遣軍(1938年2月18日由華中方面軍改編)司令官畑俊六和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指揮,實行南北對進,首先攻佔華東戰略要地徐州,然後沿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西取鄭州,再沿平漢鐵路(北京-漢口)南奪武漢。中國軍隊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先後調集64個師另3個旅約60萬人,以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以確保徐州。
會戰至同年5月19日結束。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在台兒庄取得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勝利,給敵人以有力打擊,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
此役,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在台兒庄地區作戰中,第五戰區採取積極防禦戰法,以一部擔任內線防禦,另一部置於外線作戰,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大捷。隨後,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企圖與日軍決戰,因而使會戰在後期陷於被動。盡管如此,這次會戰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了時間。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是1937年繼淞滬會戰之後,日軍向中國首都南京推進所發生的戰役,日本稱為南京攻略戰。該戰役由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與日軍抵抗作戰。由於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淪陷,不足五萬人的日軍入城,由此開始了連續六個星期對三十多萬戰俘平民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㈡ 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著名戰役
一、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二、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三、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四、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五、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中國軍隊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中國軍隊最終功虧一簣。
㈢ 抗戰時期的大型戰役
抗戰時期的大型戰役有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共產黨軍隊和日軍的重大戰役有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等。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
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
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3、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
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
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5、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6、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7、桂南會戰
桂南會戰是廣州失陷後,中國守軍抵抗日軍為打擊中國國際交通線並威脅西南大後方而在廣西南寧等地區展開的作戰。
日軍侵佔南寧和昆侖關之後,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939年11月日軍將第5師團、台灣混成旅團、第5艦隊等部隱蔽集結於海南島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動。閃電般出現在欽州灣,疾速登陸,攻陷防城。
24日,日軍佔領南寧、龍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急調第5、第99、第36軍向廣西增援。軍長杜聿明受命向昆侖關反擊,以步、炮、坦、空諸軍兵種協同攻堅,擊潰來援的第21旅團,打死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昆侖關大捷。
1940年1月,日軍又調來第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進行反撲,至2月3日,再次佔領昆侖關。中國軍隊苦戰多日,傷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結束會戰。
8、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9、緬北滇西戰役
緬北滇西戰役發生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緬北滇西戰役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
戰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10、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我方稱「芷江保衛戰」)。
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
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漵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岩、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志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11、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12、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十大戰役
網路——平型關大捷
網路——百團大戰
㈣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有名的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有很多的有名的戰役,像什麼百團大戰、台兒庄大捷等。我這次要說的是日軍掃盪時期的一次戰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次戰斗也非常的有名。
岡崎大隊憑借著居高臨下的地利和強大的武器裝備,將我軍的部隊牢牢的阻擋在山腳下。在《亮劍》中,李雲龍用挖掘工事和手榴彈的方法滅掉了山崎大隊,但是現實中並沒有那麼簡單。
為了能夠突破岡崎大隊的炮火,我軍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很多部隊被打的都不成建制了。當我軍好不容易攻上山頭後,遠處的援軍也已經馬上要到了。雖然很無奈,但是我們只能撤退,並沒有全殲岡崎大隊。
㈤ 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戰役有哪些
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1. 松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2.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3.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4.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 --5月24日
5.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6.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 --10月
7.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8.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9.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10.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11.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12.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13.晉南(中條山)會戰 1941年5月
14.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15.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6.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17.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18.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19.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20.長(沙)衡(陽)會戰 1944年5月--8月
21.桂(林)柳(州)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22.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㈥ 抗日戰爭有哪些事件
㈦ 抗日戰爭中按照時間排序所有戰役
黑龍江戰役:1931年11月14日-18日
江橋抗戰:1931年11月4日
哈爾濱保衛戰:1931年12月15日至1932年2月6日
淞滬抗戰:1932年1月28日~3月3日
熱河戰役:1933年2月21日至3月10日
長城戰役:1933年3月5日 - 5月25日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平津戰役:1937年7月
南口戰役:1937年7月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江陰保衛戰:1937年8月16日—12月2日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12-29日
南昌會戰:1939年3月17日 - 1939年5月9日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晉南(中條山)會戰:1941年5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滇西緬北會戰:1943年12月21日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長衡會戰:1944年5~8月
桂柳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豫西鄂北會戰:1945年3月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㈧ 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著名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比較著名的戰役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百團大戰。
㈨ 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重大戰役是什麼
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重大戰役是:台兒庄大捷,淞滬會戰,長沙會戰,遠征軍赴緬甸。
1、台兒庄大捷
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台兒庄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3、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國民政府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集結重兵與日軍在戰線對峙。前2次長沙會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第3次長沙保衛戰則是一場典型的勝仗,國民黨軍隊與之展開殊死搏鬥,終將日軍擊退。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4、遠征軍赴緬甸
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
㈩ 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著名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戰役有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
1. 松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2.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3.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4.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 --5月24日
5.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6.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 --10月
7.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8.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9.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10.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11.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12.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13.晉南(中條山)會戰 1941年5月
14.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15.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6.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17.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18.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19.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20.長(沙)衡(陽)會戰 1944年5月--8月
21.桂(林)柳(州)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22.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