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有哪些家法

中國古代有哪些家法

發布時間:2022-11-21 03:36:31

㈠ 中國傳統家規家訓10條有哪些

中國傳統家規家訓如下:

1、周公《誡伯禽書》

2、司馬談《命子遷》

3、諸葛亮《誡子書》

4、李世民《誡皇屬》

5、顏之推《顏氏家訓》

6、包拯《包拯家訓》

7、琅琊《王氏家訓》

8、朱柏廬《朱子家訓》

9、袁采《袁氏世范》

10、歐陽修《誨學說》

11、李毓秀《弟子規》

家訓作用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國家更加富強的必不可少的一點。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麼和禁止什麼,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等。

㈡ 我國古代的家規家訓至少三條

1、姬旦《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周成王親政後,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

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賞析:《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2、孔子家訓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譯文:這句話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不學詩怎麼會說話?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怎麼做人?

賞析:這個故事就叫做「過庭語」,也叫「庭訓」。後來根據這個故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訓」。學詩和學禮,講的是讀書和做事,這是人生很重要的兩個問題。

3、劉邦《手敕太子文》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堯舜不以天下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為嗣。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賞析:《手敕太子文》是劉邦病危時(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三月)為確立嫡長子劉盈為帝位繼承人,並對其進行諄諄告誡和囑托而親筆撰寫的遺訓。在這篇遺訓中,劉邦深悔早年輕薄文人之舉,並以現身說法告訴兒子為學的重要性。同年四月劉邦駕崩,五月,十六歲劉盈繼皇位。

4、《誡子書》《誡外甥書》

作者諸葛亮(181-234)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

譯文: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誡外甥書)

譯文: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郁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

賞析: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所生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被稱為《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5、琅琊王氏家訓

琅琊王氏有中華第一望族之稱,自漢諫議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後徙臨沂都鄉南仁里」,即開創了家族貴顯的先河,後經東漢魏晉南北朝至唐末約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餘人將名字刻在了人類文明史上,單宰相就出產了九十二位。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譯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極點;把美名推讓給別人而自己承擔過失,是德的極點;傳播好名聲使親人顯赫,是孝的極點;兄弟和樂,宗族歡欣,是悌的極點;在財物面前沒有比謙讓更好的了:這五條,是立身的根本。

6、《顏氏家訓》

作者顏之推(531—591),祖籍琅琊臨沂,先世隨東晉渡江。他經歷南北兩朝,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歷代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反復刊刻,雖歷經千餘年而不佚。

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

賞析:顏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思想學識,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全書共有七卷計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

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

㈢ 我國古代有哪些家規家法哪些可取,那些不可取

中國古代家法中蘊含著豐富的「信」倫理思想,「立心以忠信,不欺為主本」不僅是歷代家法共同倡導的立身處世原則,還是啟蒙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繼承和傳播誠信思想的過程中,家規起著將儒家精英們的抽象命題轉化為民間話語的中介作用。在經濟方面,家法既強調自身的誠實信用,也十分講究運用法律手段提供信用保障。家法中體現的信用思想和制度具有鮮明的特色,是中國「信」倫理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制定家法或家規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大特點。若從孔夫子庭訓兒子孔鯉算起,可說是源遠而流長。三國魏嵇康、西晉杜預,各有《家誡》,東晉陶淵明有《責子》,南朝...

㈣ 請列舉兩例我國歷史上著名家族的家風家訓

1、范仲淹: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邊境。勤讀聖賢書,尊師如尊親;禮儀勿疏狂,遜讓敦慕鄰。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保五轂恩;做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德,修身奉主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善根。

2、蘇洵:入則孝順父母,出則和睦鄉鄰。長上有問必答,在座定要抬身。不可虛言戲謔,不可斜側驕矜。莫呼長上表號,開口就要尊稱。飲食先讓長者,行路當隨後行。

(4)中國古代有哪些家法擴展閱讀: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准則。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

「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范後代子孫的准則,也叫家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國家更加富強的必不可少的一點。

㈤ 古代家法有哪些求600條古代家法,比較好奇

家法是並沒有一定的規定,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家規,也有不同的懲罰方法。

1、第一部分「鳴告」,闡述了如何控告、檢舉違反家法族規的行為。「鳴告」,大體可分為公訴似的舉告,及自訴似的投訴這兩大類。

2、第二部分「裁斷」,闡述了如何對違反家法族規的家人、族人進行裁斷。在家庭中,家長通常可在任何地方任意作出懲罰家人及奴僕的決定。

3、第三部分「執罰」,闡述了如何實施對違反家法者的懲罰。家法族規的執罰者,包括家長、族中尊長,祠壯、祠丁以及宗族的執事,甚至包括了普通的族人。

㈥ 古代家法怎樣打板子

㈦ 古代家法家規

中國傳統家訓的主要內容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處理家庭關系,二是家庭成員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培養問題也就是現代所說的德育教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人口的增長、累世共居的大家庭家族的增多,單純依靠血親情感說教處理這兩類復雜的家庭關系、維持家庭生活的運轉已經顯現局限,成文的家法族規應歷史發展需要愈發凸顯重要意義。「家法」一詞始於漢儒治經學,《後漢書·儒林列傳》載,東漢劉秀因愛好經術,「五經博士,各以家法傳授」,師之所傳,徒之所受,無敢一字出入,以一家之言,獨特之學,向弟子傳授其學的做法即為「家法」,亦即「師法」。南北朝時期,家法新解成為禮法的同義詞,成為調整家庭內部關系的規范
唐代《柳氏家規》被認為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和完整的家法。另外比較有名的家法還有《包孝肅奏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昭後世」 ;司馬光《居家雜儀》:「凡子婦,未敬未孝,不可遽有憎疾,姑教之。若不可教,然後怒之;若不可怒,然後笞之;屢笞而終不改,子放婦出」 。古人家訓注重勸導性教育與強制執行相輔相成,禮法並重。家法家規具體規定家庭生活,要求家庭成員努力遵守,勸教不聽者始刑罰,懲罰的種類與形式繁多,而且非常殘酷,例如:警戒類,包括叱責、警告、立誓、罰祭、記過;羞辱類,包括請罪、貶抑、標志、押游、共攻;財產類,包括罰錢、罰物、賠償、充公、拆屋;④身體類,包括罰跪、打手、掌嘴、枷號、礅鎖、砍手指或手臂;⑤資格類,包括斥革、革胙、罰停、革譜、出
族、驅逐;⑥自由類,包括拘禁、工役、兵役;⑦生命類,包括自盡、勒斃、溺斃、打死、活埋、丟開(鎖在木板上丟人江河,其生死碰運氣)、悶死(塞進缸中蓋上)、槍斃。此外還有送官嚴究或「鳴官處死」等。中國古代社會並不是一個具有優良法制傳統的社會,國家法在調節社會生活過程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各種民間家法、族規因其強制性約束力與國家法互相補充發揮作用,揚善抑惡、表揚先進、懲治落後,為維護社會穩定、家族興旺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對現代德育的啟示
古代的家訓、家法、家規對德育工作的貢獻很大,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家訓、家法、家規的保障和維護導致了部分家庭教育的盲目性這一點增加了我國德育工作的負擔。目前我國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對子輩多寵愛有加、威儀不足,甚至缺位。超越感性局限,如何進行家庭中的規范教育,在「421家庭」里開展好獨生子女一代,以及「獨二代」社會化教育的第一課,對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建設都將助益莫大。
(一)家庭在社會上仍處於中心地位,社會的德育工作離不開家庭教育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是天生的「生理性早產兒」,與同類動物相比,人類的生物性特質,使人出生後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依賴於別人的照顧,這也成為家庭的天職之一。家庭擔負著滿足人類後代生物性和社會性需要的重任。在生產力水平還不是十分發達的中國傳統社會,家庭顯得特別重要。如果說政治是文明秩序的中心,那麼家庭則是社會的中心。觀察傳統社會的政治體制,社會結構、文化特點都需要解剖家庭這個細胞。中國新文明秩序的建立,德育工作的開展也需要利用、消化家庭倫理的思想資源。今天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實際上是家庭在重建,家是中國社會中最重要的組成。
(二)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和紐帶,家庭是一個秩序的存在,家庭的運作需要一定的秩序,良好的家庭秩序有利於德育工作的開展。
《孝友堂家規》:「邇來士大夫,絕不講家規身范,故子若孫鮮克由禮,不旋踵而壞名災己,辱身喪家。不知立家之規,正須以身作范。祖父不能對子孫,子孫不能對祖父,皆其身多慚德也。一家之中,老老幼幼,夫夫婦婦,各無慚德,便是羲呈世界,孝友為政,政孰有大焉者乎。」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小型社會生活組織,每個家庭成員又都是相對獨立個體,家庭的運作需要一定的秩序;社會是一個秩序的存在,家庭共同體亦需要秩序的存在。「以法治家」是人類社會生活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古人在治家的過程中能夠動用懲戒否定的方式給家庭成員、後輩子侄以「畏懼」、「敬畏」教育,不失
一種有意義的努力。現代的德育教育亦應當從「以法治家」入手,通過建立良好的家庭秩序增強家提供成員的德育意識,進而促進整個國家的德育工作的開展。
(三)繼承和發揚古代家訓、家法、家規的優點,組織專家研究適合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規范,利用家庭教育規范指導家長開展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而家庭的作用更大。深入研究古代家訓、家法、家規的優點和精髓,繼承優秀的家教文化,是作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規在社會的作用是和法律同等重要的。國家可以通過研究和挖掘歷史上優秀的家訓、家法、家規等家教內容,繼承和發揚它們的有點。組織專家研發出適應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規范然後向社會普及指導現代家庭的家長更好的教育子女,這樣可以減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中國傳統道德體系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如《周易》中記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教育人們效法天地、自強不息、努力奮斗、心胸寬廣、品德高尚。孔子有言「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明代方孝儒在《送李生序》中說「古之育才者,不求其多才,而惟養其氣,培之以道德,而使之純。」這些都可以作為研究家庭教育規范的參考資料。在全國高度重視德育的今天,這些中華民族幾千年思想史流傳下來的精髓,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對德育工作起到積極的啟迪和促進作用。

㈧ 我國古代有哪些家規

制定家訓或家規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大特點。若從孔夫子庭訓兒子孔鯉算起,可說是源遠而流長。三國魏嵇康、西晉杜預,各有《家誡》,東晉陶淵明有《責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書》,都屬家訓一類,但其卷帙都很小,影響也不大。後,北齊的顏之推作《顏氏家訓》,全書七卷二十篇,內容豐富,體例宏大,堪稱中國家訓之寶典,惠澤後世蔚然成風。
顏之推(西元531-590年),字介,琅邪臨沂人。復聖公顏回三十五代孫,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之推創制家訓,意在治家。他認為,治家首在教育子女,故《教子》是全書之第一篇。他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早期教育,甚至在中國教育史上比較早地論述了「胎教」和「幼兒教育」等家庭教育的方法。他在《顏氏家訓》中說:「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子生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就是說,古代聖賢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後懷孩子達三個月時,就要搬出皇宮,讓她住在別宮里,眼不看不該看的東西,耳不聽不該聽的東西,所聽音樂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禮儀進行節制。而且胎教的方法還要記錄在玉片上,收藏在銅制的櫃子里。孩子出生後,還在幼兒時,就確定了太師、太保,開始對王子進行孝、仁、禮、義等方面的教育,並引導他練習。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又說:「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就是說,普通人縱然不能做到這樣,也該在孩子會辨認大人的臉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齡時,就開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許他做才做,不允許他做就立刻停止。這樣等孩子長到幾歲大時,就可以省得對他使用鞭、杖的懲罰了。父母對孩子既保持一定的威嚴,又不失慈愛,那子女就會敬畏謹慎產生孝心了。
《顏氏家訓》還說:「……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即孔子說:「少年時代養成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就象天生一樣自然而然。」正是講的這個道理。俗諺說:「教導媳婦要在媳婦剛剛嫁來的時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還是孩子的時候。」這話說得對極了。
《顏氏家訓》的教育思想十分可貴,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現代家庭教育仍有顯著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
宋朝以後,家庭禮治不斷加強,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家法。權貴之家的家族法的代表是司馬光的《家范》。《家范》在社會上層仕宦之家廣為流傳,南宋宰相趙鼎,令其子孫各錄一本以為永遠之法。朱熹在司馬光《家范》的基礎上制訂了一套繁瑣的家庭禮制和禮儀規范,即《家禮》。《家禮》在內容上與平民之家的生活和勞作的規律基本一致,並且各種規矩、禮儀都十分詳備,所以逐漸成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朱熹還把《大學》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個倫理框架,構建一個上自皇帝下至各個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會秩序。他要求每一個人,先修身,而後齊家,而後治國,而後平天下。於是,家訓或家規就超越了「家」的范疇,與「國」聯系在一起,使之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當一個人走上社會,為國效力時,他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顯示出自身的家教如何,這是家訓的作用效果。
明末清初崑山人生員朱柏廬,沒有顯赫的仕途業績。他的家訓叫做《 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又叫做《朱子家訓》。這是他用程朱理學的儒家倫理為家庭成員規定的日常生活准則。諸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當加溫恤」;「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餘歡;國課早完,縱囊橐無余,自得其樂」;「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朴,教子要有義方」;「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等等,他把立身處世的道理用明白淺顯的文字表達出來,琅琅上口,幾百年來幾乎家喻戶曉,早已超越程朱理學的境界,化作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銘。
朱柏廬的後輩同鄉王昶是清代高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王昶獲得召試第一,先後在內閣、軍機處做官,後升任大理寺卿(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當於監察部副部長)。他的家訓共有十條,包括要謹身起居,尊敬親人長輩,隨時隨地進行自我檢點;要認識物力艱難,要愛惜財用,飲食淡薄,衣服樸素,一切以節省儉約為准則;告誡子弟考試不要作弊,不要請人代考,更不要營求關節——走後門、通路子;見利不能忘義,不能產生貪心;對待別人,不能產生漠視心、欺誆心、徇情心,更不能產生自私自利佔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教導子弟要勤奮好學,不要心有旁騖,荒廢學業;不要出入衙門,不要和走江湖的三教九流交往,不要和姦佞之人、刻薄之人、行為怪誕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習氣等等。這種家規,今日看來未免有迂腐之處,但總體傾向依然無可非議。對於身居高位,在鄉里有著崇高威望的王昶而言,能夠如此嚴厲地修身、齊家,約束自己的子弟,實在難能可貴,也值得今人深思與崇敬。
至於清代的啟蒙讀本《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為本,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行為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究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集家訓或家規之大成,可謂古代啟蒙養和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㈨ 古代有哪些家訓家規

一、西周初期姬旦《誡伯禽書》

原文: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文: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

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二、春秋末期魯國孔子家訓

原文: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譯文: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不學詩怎麼會說話?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怎麼做人?

三、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

原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

譯文: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誡外甥書)

譯文: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郁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

四、晉代琅琊王氏家訓

原文: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譯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極點;把美名推讓給別人而自己承擔過失,是德的極點;傳播好名聲使親人顯赫,是孝的極點;兄弟和樂,宗族歡欣,是悌的極點;在財物面前沒有比謙讓更好的了:這五條,是立身的根本。

五、北宋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譯文: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不會受到損傷。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㈩ 古代家法有什麼

在一些古裝劇中,少爺們犯了錯,老爺總是要“請家法”。這個“家法”通常是棍棒或者鞭子,“請家法”也就是要打少爺,那麼在中國古代,“家法”到底都指的是什麼?中國的古人家族中,又為何如此重視家法的地位?

古代家法有什麼

家法,即家族法規,是調整家族或者家庭內部成員人身以及財產關系的一種強制性規范。它是中國宗法社會的特殊現象,是古代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強調群體利益的中國社會里,齊家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齊家之後才能治國平天下。各家族對族人子弟的教育相當重視,勸誡子弟要敦學、修身、立志,而督促族內子弟上進的措施便是通過家法族規來實現。每個家族幾乎都有家法與族規,存在於各地各姓的家譜與宗譜中,構成了家族文化的重要內容。

家法作為一種家族自治的規范,其產生與法律應該是同源的,二者都是源於原始社會習慣規范,後來作為“大家”的國家出現後,二者才開始逐漸分離,各自發展。然而,中國的第一部家法究竟發端於何時,現在已經無法確切考證。宋人王讜《唐語林·德行》中提到唐朝的家法:“開元天寶(713~756)間傳家法者,崔沔之家學,崔均之家法。”最早的成文家法是唐昭宗大順元年(890),九江郡清陽縣(今江西德安)義門陳氏家長陳崇創立的《義門家法》33條。從其問世經過一千多年,家法族規走過了由盛而衰的歷程。

其實,原始氏族社會時期,就已經有了“族規”,只不過那時的族規還不是一個家族的規矩,而是一個氏族公社的規矩,圖騰禁忌就是一種族規,是一種氏族內部的約束力量。

歷代都有“家誡”、“家訓”問世,先秦時期數量極少,漢朝時略有發展,兩漢時期,東方朔、鄭玄、諸葛亮、嵇康等許多名人,或撰有“誡子”,或撰有“家誡”、“女誡”、“清誡”、“誡盈”、“起居誡”等等,皆有家誡家訓傳世。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則形成一個高潮,此時世族、士族的勢力很大,世家大族由貴族家庭成員與依附他們的親族或家奴組成,世家大族內部關系不平等,因此依靠一般社會禮法制度約束子弟與部曲,並不需要另立對家族成員具有同等約束力的族規。

南北朝時期,處於亂世中的士大夫熱衷於撰寫家訓,家法逐漸演化為禮法,教條化為家規。北齊顏之推是儒者,又崇佛法,他撰寫的《顏氏家訓》最為典型,“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其文重在道德教導,兼含規范約束,目的在於“整齊門內,提斯子孫”,內容則涉及家族生活的各個層面。

《顏氏家訓》書影

南北朝時期開始的撰寫家訓的熱潮,在此後的年代裡並未降溫。在大量撰寫家訓時,有些家長擴充了其內容,除了告誡子孫,為他們指明為人之道,同時還對於不按家訓行事的不孝子孫規定了懲罰的具體辦法。

因此,“正面教育”式的家訓開始分流,一類沿著傳統的體例,繼續作為純粹的家訓,如宋代袁采、陸游等人所著的“家訓”、“世范”等;另一類則轉化為具有強制執行性質的家規,如司馬光的《居家雜儀》,增入了懲罰規定。

《蘇氏家語》載:北宋范純仁娶婦,傳說新婦以綾羅為帷帳,其父范仲淹說:“吾家素清儉,安得亂吾家法?敢持至吾家,當火(燒毀)於庭。”范仲淹說的家法是否是成文的家法,就無從考證了。

北宋開封府尹包拯的家訓十分簡約,但其中明確規定,“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這既是家訓,又是家法。

作於唐昭宗時的江州陳氏《義門家法》是較早的關於家法的書。陳氏是陳後主的弟弟,唐朝前期遷居江州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在這里建書堂,撰家規,世代聚族而居,至宋仁宗嘉祜七年,即1062年。奉旨分家時,已同居十餘代,歷時230年,全家有3700多人。

唐代時其六代傳人江州長史陳崇,認為:

治家不可不立綱紀,夫綱紀不舉,則條目不綱紀一振,則條理秩然矣。

在這種思想下,陳崇訂立了《義門家法》。它訂立於唐代昭宗大順年間(公元890-891年)。家法內容35個條文,其中有12個條文是關於家族機構設置的內容。

由於陳氏家族自南朝陳朝始,世代同居,人丁繁盛,到宋代仁宗時期,合家人丁達3700餘口,所以需要建立這樣一套比較適用和完善的家族管理機構:如設立掌握賞罰的庫司、掌家內外諸事的主事、掌男女婚姻的開勘司、建立司家刑的刑杖廳和掌教育的書堂、學院等等。其他條文規定了家族內人員的權利、義務和應遵守家法的規則,對違反家法的行為應處的刑罰,包括杖刑、剝落衣裝、歸役等。

由唐至宋,宗族組織普遍,家規由一家一戶的家訓,轉變成專門約束家庭成員的規章,家法、族規成為封建社會國家法律的重要補充。

這個時期,儒學復興,理學盛行,不僅國家法律繼續以儒家學說為指導,家族法的倫理性也進一步得以加強。理學家們極力主張:

“管攝天下之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繫世族與立宗子法。”

並且還主張建祠堂、修家譜和設族田相結合。因此,家族建祠修譜,訂立家法族規、義庄規范十分普遍,特別在江南各地,尤其如此。名臣歐陽修、蘇洵重修家譜成為當時社會的榜樣,家譜中的“譜例”則成為家族法中新的重要形式,如司馬光的《居家雜儀》、朱熹的《家禮》等。

朱熹訂立《朱子家禮》時,將《居家雜儀》內容盡收其內,內容多以訓誡、規勸的形式要求子孫家人敬老愛幼,家人和睦、為人忠信仁義等等。同時,又用四個條文規定了家內僕人違反行為規則要處以刑罰:男僕人對主人要忠信,能幹家事,不能有欺詐、背公、徇私、盜竊的行為,做得好者“重其祿”,違反者“杖之”、“逐之”;女僕人不能“兩面二舌”、“飾虛造讒”、“離間骨肉”,犯者逐之等等。

制訂於元代中期的《盤古高氏新七公家訓》,多處提到“家法”、“家規”,而作者的本意是將其與“家訓”作為同義詞來使用,可見在家訓向家法族規轉化的初期,家訓、家法、家規在時人心目中並無根本性的區別。高氏家訓中既有正面教育的開導訓誡,又有強制性的懲罰。如在“重祭典”條中,對於賣祭田、祭器,伐墳木,毀墓石,廢時祭等行為,“皆重懲之,毋得容隱”。在“戒淫盜”條中,則“少有干犯,即當痛責”,“致若犯劫盜之罪案,經族正會議,立予除名,不準入譜”。這幾份家訓的內容中,顯示出了家訓向家法族規演化的軌跡。

古代家族實行家法的設施

具有標本意義的浦江鄭氏訂立的家法族規。鄭氏同居之初,由於人丁尚少,家長們以“孝”齊家,尚未訂立家規。到同居的第五代,主持家政的鄭德璋開始“以法齊其家”。接著,其子鄭大和在名儒的幫助下,制定了《家范》58則。隨後,其子鄭欽等作《後錄》,增70則。從子鄭鉉又作《續錄》,增92則。後經損益,定為168則。內容包括家人族眾忠於國家、孝敬家長;樂於助人,造福鄉里;維護家族秩序、不亂男女之別;禁止奢侈淫佚、欺壓鄉鄰。如有其犯,以責罰、鞭撻、削名、重菙、告官等手段懲處之。

《鄭氏家范》是一份比較完備的“家法”,有一萬余字,是中華傳統家法族規的代表作,對中國家法族規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作用,後世各家族、宗族訂立的家法族規,多依此作參考。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對浦江鄭氏大加褒美,給予種種殊恩,並親自訂立了六條規范子民日常行為的“聖訓”。

由於《鄭氏家范》的示範,很多高官顯貴和社會名流都模仿訂立本家庭、本家族的家法族規。當時的名儒曹端以《鄭氏家范》為底本,編寫了約束本宗族的《家規輯要》。《家規輯要》分若干章,每章先引用《鄭氏家范》的相關條款,省略少量作者不加認可的內容。同時,在每章中作者又訂立一些新的條款。直到明朝中後期,制訂此類規范的達官貴人仍比比皆是。其中,傳諸後世的有曾任吏部尚書的霍韜所訂立的《霍渭厓家訓》,曾任福建巡撫的龐尚鵬所訂立的《龐氏家訓》,等等。

明清時期是家法族規的普及時期。在宋元家法族規趨於成熟的基礎上,社會普遍認識到:

“家之有規,猶國之有典也,國有典則賞罰以飭臣民,家有規寓勸懲以訓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

因此,家法族規進入尋常百姓家,特別在明代中期嘉靖、萬曆年間以後。

此時已經度過了大約一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明初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已發展成數十口直至數百口的宗族。這些宗族又建造宗祠、纂修宗譜等,因而有了訂立家族規范的需要。如湖州王氏在明朝中期還沒有編纂族譜,也未訂立家法族規,隨著人丁的逐步興旺,到萬曆(1573~1620)年間,族中便有人“修訂”族譜。天啟(1621~1627)年間,科場落第的王元春在完成族譜編輯的同時,寫成了該族的第一份族規。不少宗族與湖州王氏有相似的情況。現存的出自民間的明朝家法族規,大多制訂於明朝後期。

明朝以前訂立的家法族規,對於違反家法族規的子孫的懲罰,相對較輕。進入明朝後,隨著家法族規的嚴密、完善,並因宗族人口的不斷增多,族人之間的血緣關系越來越疏遠,對於違反家法族規者的懲罰,已經有了加重的趨勢。明初的家法族規,諸如曹端的《家規輯要》等,已經將處死列入家法族規之中。如,犯有淫亂行為的婦女,要逼令自盡。到明朝後期,家法族規中的懲罰辦法逐漸增多,懲罰力度逐漸增強。有些家族甚至對於一些很小的事情,也大動干戈,加以重懲。如撰寫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的廣東五華繆氏《家訓》規定,對搬弄是非的“小家婆婦”,須“重治而禁絕之”。

清朝很重視和學習漢文化,特別重視家法族規的齊家束族治世的巨大作用。因此,清初順治皇帝學習明太祖朱元璋頒“聖諭”六條,為家法族規制訂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緊接著康熙皇帝在“聖諭”六條的基礎上,又頒影響更大的“聖諭”十六條。由於最高統治階級的提倡和重視,因此,掀起了清代家法族規制訂的又一個高潮。無論旺族大宗或是寒門小姓,都制訂自己的家法族規。

這一時期的民間家法不僅更嚴密,而且系列化,出現了大量單一性的規范,有《族祭項條例》《義田總例》《敦親項條例》《恤族項條例》《應試項條例》《垂裕歲修項條例》等十多種單項規范。

到清朝中期,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人口急劇增長、宗族擴大,致使不少宗族的尊長發出“族繁矣”的感慨。人口激增而生產並未相應的發展,無論城鄉都出現了眾多的無業遊民,又使尊長們為族眾“良莠不齊”而憂慮。許多家庭和宗族將制定和強化家法族規作為防止家族衰敗的良方。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家法族規於此時進入全盛時期。

《教子圖》 清·黃慎

與之相對應的是,家法族規中的懲罰方式也大大增加。諸如涉及財產的懲罰方式,常見的有罰錢、罰戲、罰祭、罰香燭、罰錫箔,等等。同時,對於違反家法族規者的懲罰強度也明顯加重。在此之前,所能見到的要被家法族規處死的,只有淫亂婦女,且以逼迫她們自盡為主。而在此時,不孝、偷竊、搶劫,在有些宗族中甚至是出家為僧、為尼,都會被宗族處死。處死的辦法也增加了較逼令自盡更為殘忍的活埋、沉潭等多種。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家國一體的中國傳統社會,家法族規的作用自然被社會和統治階級所認識和利用。“立宗法實伸國法”,因為“國與家無二理也,治國與治家無二法也,有國法而後家法之准以立,有家法而後國法之用以通”。(《桐城麻溪北氏族譜》)國家允許家長“盡可以家法處治”子孫,賦予族長“奉有官法,以糾察家族內之子弟”。(陳宏謀:《增遠堂偶存稿》卷四十。)

當家法族規的發展進入宋元以後,逐漸成文化,作為社會普遍制訂的家法、家規、家訓、族規、族約、宗規、宗約,在體例上很多都模仿或接近於國家制定法,包括正文、註疏、行為規范和相應的法律後果等,它的法律效力也越來越大。

晚清特別是民國後,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對於“家法”的秉承越來越鬆散。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立法上對個人權力進行維護,不可避免地沖擊了“家法”的法律地位。“家法”這個詞漸漸地,也只有在電視屏幕上才能看到了。

古代法律有什麼

古代法律形式總結起來有如下幾種:刑、法、律、令、典、式、格、詔、誥、科、比、例。

古代法律形式

中國 古代的 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現代法律只有法、 法規、 條例等少數幾種。古代法律形式總結起來有如下幾種: 刑、 法、 律、 令、 典、 式、 格、 詔、 誥、 科、 比、 例。在一個 朝代,經常有幾種法律形式同時使用,組成該朝代的法律體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圍也不一樣,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區別。

在 夏、 商、 西周和春秋時期通用。其含義和法相同,基本指 刑律,不指 刑罰。後來,刑稱為法或律,戰國以後常指 肉刑或 刑罰。

這是 商鞅變法之前的常用 法律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 變法時都以法為名稱,如 魏國的《法經》, 晉國的《被廬之法》。到商鞅變法將法改為律後,法僅僅在廣義上使用。

這是商鞅變法後 中國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應用廣泛,如秦的《田律》, 漢朝《九章律》,魏晉之後,有《魏律》、《晉律》、《北齊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

統治者就某一具體事務頒布的 命令。是律的輔助性法律,在隋唐時期有專門 法典,如《開皇令》和《貞觀令》。

最早出現於 唐朝的《唐六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後來的宋和元明清都有此類法典。

這是關於官吏具體行為的專門法律,范圍非常廣泛。式在唐朝還有一定地位,是唐朝 律令格式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到了元明清時期,地位下降了很多,不再起主要作用。

格也是一種行政法規。格作為獨立的法律形式,最早出現於 東魏的《麟趾格》。明清時將格的內容歸入了會典和其他形式的法規,不再獨立。

漢朝到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形式,科意思是斷,所以依法斷 罪叫做 科罪。在隋唐以後,敕的地位重要,科被敕和格所代替。

比是兩漢到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形式,也是一種審判原則。如果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可以用相似的律條定罪,這叫做比。因為這樣類推斷案,出現了 司法腐敗現象。到漢朝以後,比不存在,內容被吸收進其他法律形式里邊。但是類推形式在古代一直存在。

和 比一樣,例也是一種斷罪原則,也是 漢、 唐、 宋、 明、 清時期的法律形式,但名稱不同。秦稱“ 廷行事”,即 法庭成例。漢朝稱為“故事”,即以 《春秋》中已有的故事作為斷罪的依據。到了明清時,例和律並行,日益重要,在清朝時,其效力甚至高過了律。

詔是古代 皇帝發布的命令,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法律形式,又叫 詔令。皇帝的詔令經常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既可以認可、公布法律,也可以改變、廢除法律。

除了以上的法律形式之外,還有 敕、 誥、 命、 制、 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是專制集權社會,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他可以用詔、敕、誥等法律形式來發布新的命令,任意破壞現存的法律。這就構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法自君出。

古代司法機關 改法為律

古代訴訟制度古代監獄制度

古代審判制度特點古代審刑院

古代翻異別推制 竹刑

秋審 秋決

禹刑 禮與刑

熱審漢文帝廢肉刑

漢律古代死刑

殺和戮 朝審

春秋決獄 明大誥

教民榜文 擬律

干名犯義 官當

大審 重法地

周公制禮古代監獄

古代離婚方式 古代特權法

古代十惡 務限法

刑訊 凌遲刑

六禮公罪與私罪

八議 《元典章》

親親尊尊 五服制罪

五聽五刑和肉刑

雲夢秦簡中國古代法的含義

中華法系 七出三不去

《洗冤集錄》 《法經》

《晉律》 《開皇律》

《宋刑統》《大清律例》

《大札撒》 《大明律》

《大周刑統》 《大元通制》

《唐律疏議》 《北齊律》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有哪些家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什麼節日會放炮 瀏覽:942
在越南怎麼可以玩微信 瀏覽:461
越南國土如何管理 瀏覽:462
為什麼中國沒有雇傭兵 瀏覽:739
印度青年葯房怎麼買葯 瀏覽:633
如何自己去越南打工 瀏覽:53
中國第二個經濟體在哪個省 瀏覽:676
伊朗為什麼造不了戰斗機 瀏覽:829
義大利有哪些運動項目 瀏覽:184
謝謝伊朗文怎麼寫 瀏覽:702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版權多久下證 瀏覽:403
伊朗是講什麼語言 瀏覽:18
越南香水怎麼辨真假 瀏覽:339
印尼的外匯監管力度怎麼樣 瀏覽:733
中國到伊朗火車有多少趟 瀏覽:304
伊朗為什麼要扎耳洞 瀏覽:93
越南gdp為什麼不能修改 瀏覽:170
中國市場的保健品多少是假的 瀏覽:971
中國和美國談判的結果怎麼樣 瀏覽:51
越南宣光是哪個省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