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西方人稱中國為china它反映了什麼問題
China是瓷器的意思,因為古代的時候中國對外貿易的物品主要是瓷器。它反應了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發達,經濟交流頻繁。一定要給我滿分啊
② 古代西方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1 赤縣 神州 九州 華夏
中國曾有11個別稱:古朝鮮叫我們「掌櫃」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國家以對中國某一事物的具體印象,或以對中國的關系與態度為基礎,給中國以各式各樣的稱謂,雖然不乏褒義的美稱,其中也有一孔之見,有歷史偏見,甚至有少數國家對中國的歧視和敵意。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強大,這些稱謂現在已大多棄之不用了,但這些稱謂中所包含的歷史,在我們共和國華誕之際,卻是值得我們回憶和記住的。
1、Sinian(震旦):古印度稱華夏大地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語中對中國的稱謂。曾經認為這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5億7千萬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命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的漫漫等待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就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2、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3、China:中國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種說法是,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中文讀音與英文讀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
4、Chink(清國人):源於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
5、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像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6、Chinees(西內遜):「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指「中國人」。
7、(掌櫃):韓國有種說法,19世紀初華僑到朝鮮之後,當地人曾用「掌櫃」一詞來代表中國,意思是中國人精於做生意,精於算計,也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掙錢不花。這個詞在韓語中有些貶義,現已幾乎不用。
8、Nuoc Tau(船國):越南民間有種說法,將中國說成是「船國」,將在越南居住的華人稱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國人是坐船來越南的,而且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9、Blue-Ant(藍螞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廣大解放區流行「列寧裝」、解放裝。文革時期的服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這種抹殺個性的政治化服裝時尚被推向了極至。一時間,中國人的著裝被外國人譏稱為千篇一律的「藍螞蟻」、「灰螞蟻」。
10、Cathe(契丹):俄語稱中國為Cathe或Kitay。有一種說。China一詞的來源應該是「契丹」。中國古代在西方不叫China,因為生產絲綢而叫做「塞里絲國」,就是今天Silk一詞的詞根。到了契丹建立的遼,和西方的貿易繁榮,國體開放,因此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當時北方民族,比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中國」在俄語中還有另外一個稱呼,直譯過來叫做「天下」。如果說前一個稱呼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中性詞,那麼俄羅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詞稱呼中國時,包含著的尊重與稱贊之情不言而喻。
11、Cina(支那): 這是近現代中國人民最為屈辱最為敏感的一個別稱。Cina在日本譯為「支那」,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日本人用「支那」稱中國,這與 「唐國」,「清國」一樣,沒有特別的政治含義,尚未直接與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當時,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 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漸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字典中,對「支那」的解釋是:即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
還有一種說法:支那一詞出自China,China本身沒有褒義貶義,怎麼從它演變的「支那」一詞反而有了含義呢?這要從日語的古怪規則談起了。日語,大概是世界上最繁瑣的一種語言了,與其他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的不同,日語還承擔有很重要的等級文化載體功能。同樣的意思,也有多種表示方法,用以同時表達雙方的地位關系。比如「我」這個詞吧,「わたくし」,那表示「小子我」,很謙卑的,「わたし」呢?少了一個字母,成了普通的「我」,平等了,「わし」 再少一個字母,那就成「老子我」了。「支那」的意思就是蔑視,含有「支那那塊地方」的意思,表示你的地位比我低。而日本人對這種通過稱呼取得的地位優勢非常看重,也真的就會把你低一等看。對方如果不經意接受了,不管你懂不懂日本文化,日本人就會很自然的認為你自認低人一等,這在中日關系史中經常生出一些是非,引發近現代中華民族的極大義憤。
③ 中國發生鴉片戰爭之前,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探索和考察有哪些
1、派遣傳教士傳教,並深入了解中國的國情。明朝後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是典型人物。此後還有傳教士白朗寧、湯若望等,他們把西方近代一些科技介紹到我國,同時把我國各方面情況介紹到西方國家。
2、派遣使團來華訪問。例如清乾隆時期,英國派遣瑪噶爾尼率團來華,因為朝拜禮節方面弄得乾隆帝很不愉快。
3、商業往來。例如英國對華輸入呢絨等商品,運回絲綢、瓷器、茶葉等等。
④ 看看西方人是怎樣看待中國的
1.你最驚訝的事情是什麼?
到了西方,剛結識的外國同事、朋友或老師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到了我們國家,最令你震驚和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要以誠實的態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答案應該是: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像差不多。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中國人通過報刊、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等媒介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實的了解,來到國外,除了一時語言還有所不適應以外,真的怎麼也體會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個答案自然很不過癮。以他們對中國的了解,覺得你們來自"黃土地"上那個至今還"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窮鄉僻壤,乍一到我們這燈紅酒綠的發達世界一定覺得頭暈目眩,有很多感觸吧!
2.北京什麼時候"改名"的?
出國在外,總是有外國人問"Peking"("北京"過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麼時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漢語拼音,現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拼法)的。對這個問題,我總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從來就沒改過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國漢語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漢語的法國人接著問:那為什麼"中國"不用漢語拼成zhongguo"在國外通用呢?我一時語塞。是啊,"中國"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發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語中是"思因",在泰語中是"今",還真就是沒有叫"Zhongguo"(中國)或是"Zhonghua"(中華)的。不過不要著急,將來台灣回歸祖國,統一以後的中國的外文名稱說不定就叫Zhongguo。
3.狗肉好吃嗎?
剛到巴黎時,有法國人問:你喜歡吃狗肉嗎?我那時初出神州,不知道這是一個陷阱:不論我怎麼回答,我都承認了吃狗肉這個事實,而這正是他想達到的目的。在這些外國人看來,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你們怎忍食而啖之!?不過,我很難告訴外國人,狗兒在中國雖然一樣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卻不高,名聲也不大好。比如我們中國人在貶低他人時常說"狗仗人勢"、"走狗"、"臭狗屎"等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吃點這"狗東西"的肉也算不上什麼吧。當然在老外面前千萬不要誇耀魚翅熊掌燕窩,免得擔上虐待動物的罪名。
4.用筷子怎麼喝湯?
許多老外下功夫練習使用筷子,到了中國餐館就拒絕用刀叉,說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許多外國人始終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麼喝湯?我聽見有老外自作聰明地說一定是有一種像吸管那樣的筷子,平時夾菜吃飯,喝湯的時候就放在嘴裡吸。我告訴他們,中國人喝湯的時候把筷子放在一邊,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國人聽了似信非信:就這么簡單?
5.哪個是姓,哪個是名?
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後,很符合邏輯。而西方人則不然,要先說名字,然後再說姓。所以外國人見了中國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問:那個是姓,那個是名?回答當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後面的名字是名字。別看這么簡單,用英語說就羅嗦了,老外總是弄混。所以現在好多中國人出國後自報家名時乾脆把姓名顛倒。
6.你不高興嗎?
記得那次去法國,在戴高樂機場有法國朋友來接,張牙舞爪,連親帶吻,誇張的動作好像幾輩子沒見面。同時來接機的還有在巴黎的中國同學,老鄉遇老鄉,雖然是兩眼淚汪汪,但僅僅是握握手而已,臉上卻平靜如水。這令老外大為不解:難道你們不高興嗎?怎麼跟外國人解釋呢?中國人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悅,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現。當然,凡事總有個例外。我的一位中國朋友愛說愛笑,表情發達,雖然也是黑眼睛、黑頭發和黃皮膚,但是總是有洋人打聽她是美國還是拉美哪個國家的人?
7.你有沒有"關系"?
中文"關系"(guanxi)一詞已經成為打入西方語匯的少數中文詞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請職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問我:"在中國有沒有'關系'?"實際上,西方人與中國人一樣講究關系。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人從小學起就知道"KISSING-UP",類似於中文的"溜須拍馬",專門用來取悅老師拉關系,以"提高"課程分數。有一次,一位美籍華人試圖說服我中國人所說的"關系"和美國人心目中的"關系"還是不一樣。他舉了個例子:假設比爾·蓋茨介紹一個年輕人到另一家電腦公司去工作,如果這是家美國公司,那麼那美國老闆會想蓋茨介紹來的人,素質一定不錯,留下;如果這是家中國公司,中國老闆會想這可是蓋茨介紹來的人,我不僱用他豈不是太不給人家面子了嗎?
8.為什麼中文這么難?
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想學中文。但是往往練了一會兒"媽、麻、馬、罵"以後就有點泄氣:"為什麼中文這么難?"中文對西方人來說有點難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學中文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在他們的語匯中,往往用"中文"這個詞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著新鮮但又沒有多少實用價值的東西。英語里有"中國迷宮"(CHINESE PUZZLE)的說法,任何晦澀難懂的事都可以用這個詞形容。另外,"中國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國小玩藝兒,現引喻復雜之事;"中國拷貝"(CHINESECOPY)這個詞指一個把原件缺點和疵點都完滿地復制的拷貝方式。記得我在法國讀書時一次考試,卷子發下來後,只聽旁邊的法國同學嘟囔"C'EST DUCHINOIS"("這簡直是中文!")。
9.你會功夫嗎?
走在國外的街頭,時不時一些外國人會莫名其妙地突然沖你劃拳踢腿,嘴裡含混不清地說:kongfu(功夫)或者JackieChang(成龍的外文名)。原來這是些功夫愛好者,想與中國人交流一下體會。一旦聊起來,他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會功夫嗎?"在許多外國人眼裡,中國人從小就練功夫,雖然不一定能像成龍那樣飛檐走壁,但是對付個把地痞流氓還是綽綽有餘。有一次我到非洲的坦尚尼亞出差,晚飯後想在達累斯薩拉姆的街頭遛彎。出去之前問旅館服務人員外面治安如何,有沒有危險。那黑人看看我,說:有你在就不危險。因為當地人認為中國人個個功夫了得,惹不起。
10.有清涼油嗎?
出國准備行裝帶點什麼東西是很費思量的事。除了個人日常用品,總還是想帶點有特色的紀念品,與外國朋友交往的時候用得上。比如雙面綉、折疊扇、郵票、手絹之類都不失為良好的選擇。以我個人的經驗,最好再帶上幾大盒清涼油。不知為什麼,清涼油這東西國外沒有廠家生產,似乎也沒有店家從中國進口銷售。外國人一般比較喜歡薄荷的味道,再加上清涼油有祛癢提神的奇效,尤其受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朋友的寵愛。許多外國人見了中國人都問:"有清涼油嗎?"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去拉美的一個小國,進海關的時候,邊防警察仔細看了看護照,確認是中國人以後,突然伸出手來,嘴裡念念叨叨,似乎要什麼補充證件:"清涼油……"。這位朋友順手從口袋裡掏出一盒清涼油遞過去,順利進關,皆大歡喜。
⑤ 西方國家怎樣看中國
對待中國近代史,西方國家的態度在鴉片戰爭前後有了極為明顯的變化。在清朝前期,出了個威懾世界的康乾盛世,使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的崇尚越來越高,這是中國人民值得驕傲的時期。而東西方在當時有兩個大帝國--大英帝國和大清帝國,這兩個國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而論英和清誰更強,無疑是清國!如果康乾盛世時中英來開戰,英國必是慘敗!所以這時的西方國家一概覺得中國人是最強大的民族。將我國任何習俗都保持正常的態度。他們看到中國人的辮子時,也覺得很正常,最多也就是奇怪而已,從來沒恥笑過。所以,當時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地位鼎立在世界之間。但是隨著庸主乾隆晚年的自大、昏庸、無能、貪腐,以及貪官的助紂為虐,使清王朝開始從富強走向窮弱,文字獄盛行,為維護統治所弄的冤獄極多,文化積極性不高,就使國家落後了。但即使國家走向相反道路,西方國家還是保持著信服的態度,這是鴉片戰爭前的態度了。接著鴉片戰爭後,歐美國家走向進步,大清王朝固步自封,中國與西方國家差距越來越大,洋人發現中國不堪一擊,開始自大了,視中國為弱國弱民。中國早已沒了馬可波羅所說的「中國遍地是黃金」的景象,道光簽完一條不平等條約過個幾年就死了,但因中國經濟較好,鴉片戰爭後的中國被歧視的程度還算輕度。可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咸豐遇戰不戰,龜縮在後宮不理朝政,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丟了園明園,丟了尼布楚,丟了庫頁島……這個昏庸無能的昏君,如果不是遭天遣年紀輕輕就死掉,他還能給出多少土地?而就是出了咸豐這種昏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歧視才由輕變重,甚至侮辱。這時,不僅辮子他們想笑,連我們的文化他們也視為垃圾。綜上所述,西方國家對中國清朝的態度是三個階段:康乾盛世,崇拜;鴉片戰爭後,輕度歧視;咸豐時期及後來,重度歧視。接著民國後,歧視才一點點變輕,但仍有歧視。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種種成就,現在的西方國家已經找不出任何理由歧視,而恢復到了原來對中國的崇拜。
⑥ 看西方教科書如何說中國
西方教科書如何說中國
法國:刻意描述「中國模式」
在與一些法國中學生的交談中,記者發現,他們對中國的了解相當有限,對他們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神秘的國家,不少人沒聽說過儒家思想和漢唐文化。在他們對中國的描述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竟然是「文化大革命」。
法國中學生對中國的了解為何如此有限?翻開法國中學的歷史教科書,記者找到了答案。法國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共分為六冊,初中部分和高中部分各佔三冊。令記者吃驚的是,這六冊教材中涉及中國的內容少得可憐。用巴黎聖路易中學一位老師的話說,在初中部分的歷史教科書中,中國完全成為一個「被遺忘的國度」。
不過,這位老師又「安慰」記者說,高中第三冊歷史教科書有整整一章來專門介紹中國。這一以「中國模式」為題目的章節,共分為「紅色中國的開始」、「毛澤東思想的高潮」和「鄧小平的中國」三部分。這一章的開頭這
樣寫道:「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世界上最後的大本營,中國在共產黨執政以來連續向世界展現了兩個對比鮮明的形象。」這兩個形象分別是毛澤東所代表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革命烏托邦」和鄧小平所代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紅色中國的開始」這一部分,先是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如何打敗「腐敗」、「無能」的國民黨,建立新中國的過程。然後描述了毛澤東從「依靠蘇聯」到「擺脫蘇聯枷鎖」、「自力更生」的執政方針的變化。這一部分還對毛澤東擺脫蘇聯模式表示贊許,認為這標志著「中國模式」的出現。
「毛澤東思想的高潮」這一部分,首先對毛澤東發起的「大躍進」運動提出批評,然後著重講述了「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在這部分的最後,教材提到了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所沒有的毛澤東思想對西方世界的影響,認為毛澤東所提出的「社會平等」、「反對等級制度」的觀點對大量西方知識分子和年輕人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也是毛澤東在法國始終很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前兩部分相比,「鄧小平的中國」這一部分對中國有褒有貶,對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描述較為客觀,但又同時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批評,這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法國民眾至今對中國存在偏見和歧視的原因。
這一部分在開頭寫道:「從1978年到1997年,鄧小平成為新的中國模式的代表」,「他發起的一系列改革,旨在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並讓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與其人口數量相符的作用」。在這一部分中,教材肯定了鄧小平「將農業現代化放在中國四個現代化的首位」的做法,將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稱贊為「最有魄力的政策」。在介紹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教材也指出了在中國存在的「人與人之間、農村與城市之間、沿海和內地之間的經濟差距」,還對中國可能會出現通貨膨脹提出了警告。
記者所采訪的幾位法國中學歷史教師大都認為,法國歷史教科書中關於中國的內容太少,如何全面客觀地介紹中國是一個需要研究的新課題。巴黎政治科學院一位參與法國中學歷史教材編寫的教授說,法國歷史教科書之所以忽視中國,主要是因為中國對法國和歐洲的歷史發展影響有限,例如中國的儒家思想就不像古希臘的「民主」和「公民」等觀念對西方有影響,但是他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對世界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在法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比重也會隨著教科書的改版逐漸增加。
德國:有關中國的內容實在太少
在「中國熱」吹遍德國之際,被德國人稱為「認識一個國家的窗口」的歷史教科書里,中國的形象又怎樣?記者來到位於首都柏林的威海爾恩中學。
接待我的歷史老師波希爾博士,是德國歷史教科書編委之一。他聽說記者來自中國,第一句話就做了「檢討」。他告訴記者,在德國幾十種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中國的內容實在太少。
歷史是德國「四大主課」之一。低年級學校的歷史課中,德國史和外國史各佔50%;高年級的歷史課中,德國史則佔60%,外國史佔40%。波希爾博士不無遺憾地說:「我們歐洲國家面積小,鄰國多,國與國的關系特別密切,尤其是我們早已走上一體化道路,因此,外國史部分以歐洲為主,主要介紹歐盟成員國的歷史。其次是介紹非歐洲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國。」
不過,記者從他遞過來的克萊特出版社出版的《德國通史》中,還是找到了一些關於中國的內容。比如,有關中國概況的:「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國家……在公元13世紀,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逐漸崛起並開始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
中國文化是德國教科書著墨比較多的。「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及火葯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教科書中,還從馬可·波羅的故事入手,圖文並茂地簡要介紹了中國「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萬里長城、中國功夫、中醫等內容;同時,記者在德國教科書詳細描述的「日本篇」中,也讀到了中國歷史。課文描述:1931年9月,日本以滿洲南部的鐵路爆炸為借口,佔領了滿洲。後來,日本又把滿洲變成獨立的滿洲國,立溥儀為傀儡皇帝……1937年夏,日本大規模侵略中國,最終侵佔了中國大部分地區,日本政府還宣布建立「大東亞新秩序」,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奮起反抗日本侵略。日本侵略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段落更是歷歷在目:「許多駭人聽聞的暴行在二戰期間發生。在亞洲戰場,日本法西斯在中國製造了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僅在40多天的時間里,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萬名。」
對於現代中國,德國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內容很少,只有「1949年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等一點內容。
總的來說,記者感到,德國歷史教科書有關中國的內容的確很少。對此,波希爾博士直言不諱地說,對於俄羅斯和中東以東的東方(日本除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偏見。像中國這樣重要的東方國家的歷史顯然被忽略了,部分原因也是由於歷史教學大綱的陳舊引起的。
不過,目前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德國教育界已經出現了一種呼聲,要求在歷史教科書中增加對中國等東方大國的介紹,波希爾博士本人非常樂意看到這種變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前段時間的日本「教科書事件」,已有很多德國議員提交了議案,提出在教科書的修訂過程中增加日本侵華戰爭中細菌戰和慰安婦等方面的內容。波希爾博士也認為,日本通過的極右翼教科書不尊重歷史,認為這非常不利於後代全面了解歷史,是歷史的倒退。此外,當代中國欣欣向榮的形象,也將是德國未來教科書描述的重點。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很多國家為了讓外國的歷史教科書更「正面」和「公正」地描述本國形象,通常會邀請外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委及歷史老師前往本國「學習」。歷史老師們回國後還會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帶到教學中去,也讓更多學生了解真正的、現代的本國形象。這也是一種頗為有效的推銷國家形象的方法。
美國:內容有限,不利於客觀了解中國
美國中學生都要念《世界歷史》課,課本是近1000頁的一大本彩色精裝書,書裡面圖文並茂,很吸引人。課本講得最多的是從古希臘和古羅馬開始的西方文明,關於中國歷史的內容比較少。
中國的歷史是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文明歷史發展中敘述的。在古代文明一章中,中國和印度有單獨一節,其中關於中國的有約20頁,先介紹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點,如與西方文明形成鮮明對比的東方文明、四大發明、獨特的文字、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思想影響等。學生讀了這一節就會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基本概念。然後課本又從商、周兩代歷史開始敘述。關於秦漢時期,著重講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和漢武帝時期的強盛,絲綢之路和佛教的傳入;唐宋時期則重點介紹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期,描述了長安的發達、唐詩的興盛、科舉制度等;元明清講馬可·波羅、鄭和下西洋,一直到鴉片戰爭。敘述相當簡潔,但重大人物和事件都點到了。
對近代的中國,課本講得稍多。從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國共合作、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訪華、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紹了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物,以及紅軍萬里長征、「乒乓外交」等事件。
在敘述中國歷史人物和事件時,課本也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些論述還是比較客觀的。如在講到為什麼共產黨能在中國興起時,課本說是因為西方列強侵入中國,使中國蒙受羞辱,許多年輕人不相信西方民主國家,轉向馬克思和列寧的共產主義。講到美國為什麼不承認新中國時,認為是由於當時冷戰已經開始,美國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看作為蘇聯集團的一部分。講到二戰時,歐洲戰場內容很多,中國的抗日戰爭就少多了。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敘述,負面多,正面少。課本內還刊印了大量的圖片,讓學生們能直觀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彌補了文字方面的不足。
記者問了一些學生,他們覺得,老師基本上是按課本上的內容講的,學生也基本全盤接受,考試就按照課本講的內容來考。老師也允許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在一些分析性的問答題中,也可以不完全按課本的內容回答。但對於大部分美國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基本概念就是從《世界歷史》課中來的。
當然,孩子到了中學以後,自己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有時也會參觀一些博物館,甚至有機會到中國旅遊,對中國的印象也會發生改變。
記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美國出生長大,盡管是華裔,但在未去過中國之前,對中國的印象也像其他美國孩子一樣局限於歷史課本。後來暑期到中國旅遊了一次,所見所聞使他對中國的印象有了很大的變化。
⑦ 用英語怎麼介紹中國
01. C: 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a?
你怎麼看中國?
W1: China is a fascinating country. It has a lot to offer the world.
中國是個迷人的國家,她對世界的貢獻是巨大的。
W2: I don't know a lot about China yet, but I'm eager to learn.
我對中國還不太了解,但我很想知道。
02. C: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inese?
你怎麼看中國人?
W1:Chinese are very hospitable and kind-hearted.
中國人民熱情好客,親切友好。
W2: Chinese value family and ecation more than Americans.
中國人比美國人更看重家庭和教育。
03. C: What are your feelings about life in China?
你覺得在中國的生活怎麼樣?
W1: Life in China is so different from life in my country.
中國的生活跟我們國家的截然不同。
W2: Life here seems more stable than life in my country.
這里的生活似乎比我們國家的更穩定些。
C: How do you like the Great Wall?
你覺得長城怎麼樣?
W1: It's the most amazing thing I've ever seen!
那是我見過的最令人震撼的景觀!
W2: It's really awesome! Words can't describe it!
真令人敬佩!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04. C: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rbidden City?
你認為故宮怎麼樣?
W1: I feel like I am walking through history.
走進故宮,就像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
W2: It's really proof of the China's greatness and wisdom.
那可真是中國人民偉大和智慧的見證。
05. C: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China?
你想對中國了解些什麼?
W1: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我想知道更多有關傳統中醫的事。
W2: I want to know about opportunities for my business.
我想了解一些商機。
W3: I really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English ecation in China.
我非常想對中國的英語教育狀況多一些了解。
06. C: What attracts you the most about China?
中國的什麼最吸引你?
W1: The ancient culture, the friendly people and the terrific food.
中國的古代文化,友好的人民和美味的食品。
W2: The exciting atmosphere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那令人振奮的巨變和發展氛圍。
07. C: What wa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China?
你對中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W1: I was so amazed by the large population.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everywhere.
中國龐大的人口讓我吃驚。到處都是人。
W2: China was much more modern than I expected. The cities are filled with skyscrapers.
中國比我想像中的要更現代化。城市裡到處是摩天大樓。
W3: It's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I expected. It's not at all like what I thought.
跟我想像中的大不一樣,根本不像我想的那樣。
08. C: What do you like best about China?
對於中國,你最喜歡的是什麼?
W1: The hospitality of the Chinese.
中國人的熱情好客。
W2: The history and unique features of its
different cities.
不同城市的歷史和特色。
W3: I never have to pay for anything. Everywhere I go, I can stay and eat for free. You know why, because they want to learn English!
我走到哪兒都不用花錢,白吃白住。你知道為什麼嗎,他們都想跟我學英語!
09. C: What do you dislike most about China?
對於中國,你最不喜歡的是什麼?
W1: The pollution.
污染。
W2: I hate the way people spit and litter. It really turns me off.
我討厭人們隨地吐痰、亂丟垃圾,這令我很反感。
10. C: What do you find interesting about life in China?
你發現在中國生活有什麼有趣之處?
W1: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and so many differences from western culture.
人很多,而且中西文化有很大差異。
W2: Ancient culture and modern development exist side by side.
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發展共存。
W3: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cities and so many different customs. Every city has a unique personality.
眾多不同的城市,眾多不同的風俗。每個城市都有它獨特的一面。
11. C: What cities have you been to?/ Where have you been?
你去過哪些城市?/你都去過哪裡?
W1: I've been to Beijing and Shanghai. They are very impressive.
我去過北京和上海,我對這兩個城市印象很深。
W2: I've been to a lot of cities in China. I love them all.
我過去中國的很多城市,這些城市我都喜歡。
12. C: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你想去哪裡?
W: I'd like to go to Xi'an and Guilin. I want to see the 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the mountains of Yangshuo.
我想去西安和桂林。我想去看看兵馬俑和陽朔的山。
13. C: What is your favorite place in China?
你最喜歡中國的哪個地方?
W1: Absolutely Beijing! There is no city like the Capital. You can never get tired of Beijing. There is so much history and culture.
當然是北京了!沒有一個城市比得上首都。你對北京永遠也不會厭倦,她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W2: I have two favorite places in China, Sanya and Shanghai. Sanya in Hainan has the most beautiful beaches I have ever seen. Shanghai is a very energetic and exciting city.
中國有兩個地方是我最喜歡的,三亞和上海。海南的三亞有我見過的最美麗的海灘。上海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城市。
14. C: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uy and take back from China?
你想在中國買點什麼帶回去?
W1: China is so famous for its silk. I'd like to buy some for my mother.
中國的絲綢聞名遐邇。我要買一些給我母親。
15. C: Do you think the Chinese are less sensitive than the people in your country?
你認為中國人比你們國家的人更隨和嗎?
W1: Yes, the Chinese are very tolerant.
是的。中國人很懂得容忍。
W2: No, Chinese worry about losing face a lot more than people in my country.
不,中國人比我們國家的人更愛面子。
16. C: What makes you feel embarrassed in China?
在中國,什麼讓你感到尷尬?
W1: I don't like being stared at. It makes me uncomfortable.
我不喜歡人們盯著我看,這讓我覺得很不自在。
W2: I don't like being asked personal questions, especially about how much things cost.
我不喜歡被問到私人問題,尤其是我買什麼東西花了多少錢。
17. C: What are you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關於中國的發展,你有何建議?
W1: Learn some idea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學習西方國家的做法,保護環境。
W2: Don't destroy historical sites just to put up more modern buildings.
不要為了建更多的現代建築而毀壞歷史古跡。
⑧ 在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是怎樣描述中國歷史的
德國:
中國歷史最早是出現在小學課本上,重點寫的是中國的四大發明。所以德國的孩子們,從小便知道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神秘國家。
俄羅斯:
對於中國的歷史,俄羅斯的教科書都記錄的非常詳細。但是到了滿清的時候,俄國的筆墨開始加重了。特別是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還有被割讓的土地,這一方面被著重描寫了。
日本:
《世界歷史》是日本國中的必修課程。這本書對中國古代的貢獻也有詳細的記載,如四大發明、科舉制度等。並著重敘述了唐代對日本的影響。但是到了清朝就開始有批判的色彩了,用大量筆墨寫到滿清皇帝的昏庸無能,到了民國時期,特別是侵華戰爭,則是一帶而過,對於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隻字不提。
韓國:
韓國在教科書里頻繁篡改歷史。例如,我國的四大發明,全世界都知道是我國擁有的四大發明,韓國人說這是我們與中國的共同努力才發明出來的,而且之前也說端午節是發源於韓國。
(8)西方國家如何介紹中國擴展閱讀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⑨ 在古代西方人眼中,中國是怎樣的形象呢
其一:古希臘眼中的「賽里斯」
在西方文明中,古希臘占據著絕對重要地位。那麼古希臘時,他們知道中國嗎?當然知道!如希臘人,馬賽里努斯撰寫的西方版《史記》中,就把中國稱為:賽里斯。
「四周高山環繞,連綿不絕,成天然屏障,賽里斯人安居其中……喜安靜讀書以度日……賽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無戰爭,性格安靜沉默,不擾鄰國。氣候溫和,空氣清潔,適衛生,天空不常見雲,無烈風……其地物產豐富,無求於他人……」
可惜,當時間跳到公元1792年,英國的外交家馬戛爾尼,代表英國前來向乾隆帝賀壽時,中國的形象崩塌了!他這樣尖刻卻又一針見血的指出:「當我們每天都在為藝術和科學領域進步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個野蠻人!」
其實,公元1840年爆發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從這一刻開始便註定了!
如今,當我們梳理完,這跨越了兩千多年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變遷過程後,不知諸位是否如鯁在喉?反正筆者有點疼痛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