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文化不斷煥發新生機與活力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我們熱愛這片熱土,還有這里勤勞勇敢的人民,中華民族奮斗有為。
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能換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社會主義是一種照進現實的遠大理想。把握作為理想的社會主義潮在哪,既要看到社會主義的理想之大,又要看到社會主義的理想之實。空想社會主義描繪了未來社會的理想藍圖。
社會主義是一種引領時代的社會思潮。把握作為思潮的社會主義潮在哪,既要看到社會主義開一時之風氣,又要看到社會主義領世代之潮流。
社會主義是一種光芒閃耀的全新理論。「潮」在站得高,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科學社會主義一誕生,就牢牢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
社會主義是一種接力奮進的社會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從來都有一股中堅力量的承載。
社會主義是一種美好的全新社會制度。在人類歷史上,社會主義制度是最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最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
社會主義是一種花開東西半球的宏大實踐。把握作為一種實踐的社會主義潮在哪,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在空間層面的拓展,又要看到社會主義在實踐模式上的深化。
(2)古老的中國為什麼煥發活力擴展閱讀:
500年來,社會主義歷經坎坷,但始終朝著真理之潮、道義之潮而來而進而上。真理之潮,就是人類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這個總趨勢,盡管是漫長的曲折的,但又是不可逆的。道義之潮,就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超越資本主義、追求人類徹底解放的先進思想理論,永遠占據著道義的制高點。這個制高點,是其他任何一種思想理論都難以比肩的。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⑶ 中國古典文學 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漫長歷程中,文學的任務和功能歷來都受到重視。尤其注重文學與時代、與政教的關系,強調「詩言志」、「文以載道」、 「教以化之」等重大社會功用,強調政治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並由此形成一個鮮明地主張「有為而作」、「有補世用」的優良傳統。公元前的孔子首先提出詩(文學)「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三國魏文帝曹丕,極重視文章的寫作,認為文章可以「經國」,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王充也說過:「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者,一章無補。」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對寫作詩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當的闡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對此,白居易說得更為明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蘇東坡也提出文學創作要「有為而作」,「言必中當時之過」。這是古代詩人、作家、文論家這些關於文學任務和功能的論述,對後來的創作實踐和文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古典文化,如何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古典文化,重視古典文學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物質載體、重構傳價值體系,才能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古典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總結古典文學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古典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學中包括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發展的原因錯綜復雜,而古典文學在其中起到的莫大作用決不容忽視。在經典文學面臨「失重危機」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懷:中國古典文學中充滿了人倫綱常、道德風范,對於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良風美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更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影響著東方各國,直至今日,也到處可以看到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風范在現代生活中的深刻影響和巨大作用。
(花了心血組的,如果滿意就採納哦,呵呵~~~)
⑷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在數千年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它的長期發展與演進過程中,由於歷代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推動和思想家們的概括提煉,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高水平的文化形態,它既具有文明與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質。今天,要成功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就要對中國先進文化的母體一一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從整個世界文明與文化發展的歷史來考察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強處。這些優勢和強處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深遠的凝聚功能
就世界范圍而論,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卻不是起源最早的。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華文化是從未間斷過的文化類型,它歷經數千年內憂外患,一直保存、延續、發揚光大到今天。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許多優秀的文化形態因為異族的入侵而中斷。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斷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則因入侵者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貌, 曾一度希臘化,後又羅馬化,再後又伊斯蘭化。惟有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絕,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從外部原因上說,這是由於與外界相對隔絕的大陸性地域、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格局、宗法社會組織結構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生存系統。但主要的原因則是源於內部,即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多樣性的生機力、統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倫理性的親和力、變易性的創造力和民族歷史意識的延續力等,構成了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華文化在這強大生命力的延續中,又表現出極強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類型的文化,倫理性是其基本特徵。這種倫理性固然具有負面的消極影響,但深深地積淀在國人意識中的一些倫理觀念,如尊師孝親、修身自律、務實奮進、勤勞節儉等,無疑在鑄造國人靈魂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並發生著久遠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性所造就的認同感和親和力,至強至深。這種認同感和親和力體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越地域、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它使海內外華人能夠產生「血濃於水」、「親不親故鄉人」的共同情感。無論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都有「同根共祖」的民族觀念。浪跡天涯的華僑華裔,許多人已在異國他鄉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但他們沒有被完全西化,他們的文化臍帶,仍然與中華母親血肉相依。在他們的意識與潛意識之中,未曾忘記自己是中華兒女,仍保持著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有著與國人相似的價值追求。這說明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及行為准則,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感召力,它代代承傳,無時無刻不在制約和影響著炎黃子孫,在廣袤的土地上展示了精神文化的共同性,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強大的中華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種熾熱的強烈的民族情感,又是一種自覺意識和冷靜的理性思考。它使本民族的每個成員對自己民族、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對其前途和歷史命運有深刻的認識和崇高的責任感,這激勵著人們為民族和國家的強盛努力奮斗、無私奉獻。
二、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和強大的整合功能
中國文化在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較早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考古資料證明,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本土文化源於遠古時代,從那個時候起,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漢字及其音義系統,而且還以方塊漢字為載體獨創了自己的哲學、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文化思想體系,形成了華夏民族獨有的禮儀典章制度、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鮮明的特質。但中國傳統文化又不是一個封閉的文化系統,而是一個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融會貫通性的「多樣一體」的文化,既涵化著中國境內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著多種外來文化,是長期以來在同異質文化的碰撞激盪、選擇融合、吸收借鑒、「和而不同」中發展起來的,是多種文化陶鑄積淀的結晶。
在吸收各種外來文化時,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具有自覺的主動意識,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影響、改造對象。從歷史上看,每當一種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大都逐步走向中國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傳入中國並在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經過幾百年的改造與吸收,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中國傳統文化完全消化了外來的印度佛教文化,並吸取其思維方法而形成了嶄新的學說——宋明理學。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教的吸收與改造遠遠超出宗教的范圍,廣泛地滲透到文化的各個領域,如語言文字、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天文、醫學、建築乃至民俗等,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印度佛教如此成功的吸納,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充分開放性、高度堅韌性和善於消化的能力,表現了中華民族強大而鮮明的主體意識,即以我為主、兼收並蓄,實現了成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文化自其發生期始,就呈現出多樣性和區域性的特點。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中國歷史上的疆域極為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正因為如此,中國文化必然會呈現出多元化狀態。其次,緣於中華民族血緣成分的復雜性。作為漢族前身的華夏族,並不是由單一的部族發展而來,而是在許多部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的。民族既非單一,文化也就不會是單元的。民族血緣的復雜,是形成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勵性與動態的延續、創新功,能
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觀念潛移默化,業已積淀為國民的普遍心理因素,規范並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這種肇始於過去融透於現在直達未來的意識趨勢的存在,是煥發人民為祖國統一、民族昌盛、國家富強而奮斗的精神源泉,具有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能動作用。正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思想精神,持久地激發著我們民族的活力,形成了可貴的創造力和凝聚力。如「和」的觀念在凝聚中華民族中一直起著偉大的作用,從而使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保持了統一和完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代表著興旺發達、繁榮昌盛,因此中國的士大夫集團大都將建立一個和諧統一的社會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中國古代文化的主要代表儒、佛、道、墨四家都不約而同地以建立一個和諧統一的社會為己任。經過幾千年來歷代思想家們的不斷努力,「和」的觀念已經輻射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治國安邦強調「和睦興邦」、「和平共處」,治理家園講究「家和萬事興」,為人處世恪守「貴和持中」的中庸之道,人生修養要達到心平氣和的境界。正因為這種「和為貴」的思想為全民族所普遍認同,由此鑄就了國民的整體觀念和協同精神。個人服從集體、小我服從大我,早已成為潛藏在人們心中的行為准則。這種整體為上的行為准則。固然曾經被封建統治者利用來為其鞏固既得利益服務,但從整個民族的思維路向和實際社會效果來看,它對於孕育人民群眾的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對於培養以國家民族利益為上的思想風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深深積淀於整個民族心理的民族精神所產生的持久的精神激勵性,必將成為新時代中國人民邁向現代化不竭的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比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都具有更大的連續性。這個連續性就是一個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變化過程。中國傳統文化富有宇宙創化流衍的信念,實際上就是對人的創造能力的肯定。在創造不息的宇宙精神的感召下,人類能夠日新其德、日新其業,創造出富有日新之盛德大業。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內蘊著的變革性所產生出的無窮創造力,才使中國傳統文化高峰迭起,綿延不絕。一部中國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變革與創新的歷史。先秦時代,從周人對前人的文化維新,到孔子對周禮的重新闡釋;從孟子對孔子思想的深化與發展,到荀子對先秦百家爭鳴的學術總結與融合,都體現了連續性與變革、創新性的統一。至於秦漢之後,文化思想的變革與創新更是不勝枚舉。舉其大者,如漢代董仲舒是在儒家之外吸收了陰陽、道、法等思想後更化了儒學;宋代朱熹則通過整合儒佛道而創新了儒學,等等。這些整合中的創造既包含對本土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同時也包括吸收與改造外來文化使之中國化。這說明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是靜態的存在,它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知識系統,是在不同時代延續、變化和發展的。在與時俱進的變革與創新中,中國文化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⑸ 古老的絲綢之路日益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有什麼現實意義
重啟絲綢之路 有利於加強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文化等領域之間的交流,使人們的視野更加的開闊,增加國與國之間了解。增強國家的軟實力,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中國的和平崛起,同時也促進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聯系在一起。 這種戰略的發展的國際環境,必須是相對和平、穩定,國與國之間都有發展經濟的意願,並且國家有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甚至是軍事實力作後盾才能有利於實現戰略活動.
⑹ 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的朝代更換,為什麼文化會一直流傳下來
首先中國文化不管是三千年還是五千年,能夠一直傳遞並且不斷層,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非常了不起和絕不僅有的,我個人認為有五點。
一、血脈相傳中國人尤其是漢人,經過華夏族,炎黃傳遞,基本是一直以來是血統比較純正的。雖然朝代更迭,也曾經被異族統治,但是總有一部分繼續保留,而異族統治期間,沒有大力推行漢異通婚這點,雖然邊緣化的漢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反而保存了漢人的血脈。我們雖然祖先不斷遷徙,但是不管走到中國哪裡,漢人都很快進行繁衍生息,雖然造成方言風俗的差異,但是本身骨子裡的基因沒有改變,更多是優化。
五、語言文字統一不管南腔北調,方言俚語,中國的書寫和國語都是一直有統一的,這是跟其他地域共存共榮的,既不會放棄地域特色,教育上又有官方語言文字。這就很好保持了它的交流性。
其實我們應該自信我們的文化和傳承下去的久遠。
⑺ 如何讓古老的中國文化煥發生機
從小孩子開始培養,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熱愛的意識,國應該對所有的傳統文化,系統精細的分類,對已經丟失和即將丟失的,盡快挖掘和保護。
⑻ 中國古典文化在新時期如何煥發生機和活力
論中國古代文化的時代性
清華大學 法61 劉星星
內容摘要: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化大國,中國古代文化之璀璨奪目,是世界其它國家所無以能比的。她的精彩世間罕有,她的豐富無與倫比,她的魅力無窮無盡、、、、、、而如此美妙的文化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那麼中國古代文化與這種時代之間有什麼關系呢?本文通過從我國古代文化的特點、學術方面、文學方面分析來論證二者之間的關系——「文化的時代」或「時代的文化」。
關鍵詞:古代文化 時代 文化特點 學術 文學
作 者:劉星星 清華大學法學院法61班 2006012753
一、 前言
中國——龍的故鄉。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各族兒女,在這塊神秘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鑄造了五千年華夏文明,為這方水土戴上了「文明古國」的桂冠,為「龍的傳人」贏得了全世界的敬仰。中華民族歷來以悠久而豐富的文化著稱於世。在五千年多年的歷史演進中,在祖國這片廣闊神奇的土地上,勤勞智慧的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在改造山河.改善生活的不懈奮斗中,創造了包蘊中華民族思想精髓和價值追求的燦爛文化。從秦漢以前的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次.元曲以及明清小說,我國人民創造的形式多樣的優秀文化,描繪了我國人民壯闊而又艱辛的奮斗歷程,展示了我國人民細膩而又豐滿的藝術情趣,記錄了我國人民充實而又多彩的社會生活,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1]。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各個門類百花競放,異彩紛呈,文化氛圍十分融洽和諧。然而這些精彩的文化,無不與當時的一定的時代背景、社會特徵有著密切的聯系。正如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國古代文化必然與其時代有著密切關系。戰國《易傳》曰:「觀乎人文,以化天下。」這里的「人文」指人類規范社會的人倫秩序、道德規范,這里的「化」就是改造教化之意。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文化可以歸人們的行動、教化天下。也就是說,文化總是在教化一個時代,這種教化與規范,是文化與時代相融合,文化適應、約束並反映一個時代,特定的時代背景也約束和促成這文化的發展。那麼文化和時代具體有什麼關系而又是怎樣體現出來的的呢?
二、 從古代文化特點上看
中國古代的文化,因產生並發展於特殊的地理環境,產生在生產方式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社會組織以宗法——專政政體為主的特殊經濟和社會時代土壤中,呈現出獨特的特徵。
第一、中國古代文化具有典型的倫理性特徵。這種倫理性特點,是統治者治國的結果以儒。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餘年,其社會結構模式是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宗法專制社會。中國古代文化特別重視倫理道德,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表現形態中,傳統倫理思想處於中心地位。然而這種特徵,歸根到底,是因其時代所決定的。孔孟之道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逐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為統治者推崇近兩千年。而這種倫理性特點,正是在以儒治國的時代背景所形成的。
第二、中國古代文化的包容很強。它不僅兼容我國各民族的文化,也兼容各外來地域文化。這種包容性極強的特點,是與中國古代的開放、政策的開明、民族的發展離不開的。戰國時期兼並戰爭頻繁,各國間經濟文化交流不斷,促使新文化的產生。屈原《楚辭》和《離騷》為代表的文化就是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的產物。魏晉南北朝民族文化的形成、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契丹文字、西夏文字的誕生,也都是當時的政治時代的產物。多民族文化形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另外,古代佛教外文化的形成與時代背景體現得尤為密切。兩漢時期,統治者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加強同世界其它地的交流,使佛教傳入,唐的統治者崇尚佛教,使其達到鼎盛時期。明代中後期,西方資本主義漸漸強大,中國一些封建統治的衰落,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傳入,形成「西學東漸」的熱潮。以上兼容性文化的形成無不是時代的特定產物,它有時代決定由反映著時代背景。
第三、中國古代文化具有務實精神和崇尚中庸的特點。這種特徵的形成與古代社會「以農為本」即統治者統治理念有著密切聯系。封建小農經濟歷來提倡「自給自足」。務實精神是農人的基本特點,不務實作物收獲,這種自給自足必然要求務實精神。文化上強調實用,使之與生產生活直接有關,如農學、天文醫學、歷史、文學、教育等。封建射虎提倡「學以致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是為學,「篤行之」是為用,「學而優則仕」,這些具有務實精神文化的形成,都是封建統治需要的體現。當然這種務實精神也使中國人在宗教方面為陷入狂熱地步,可見中國時代特徵的形成也受文化影響。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崇尚「中庸之道」,這種中庸之道是以平和穩定為之屈的農人和農業自然經濟的產物,同時它也被認為是中國是智慧的特徵,反對走極端,體現在政治上抑制強好,平均權利和田產;體現在文化上,則是多種文化相融,異中求同,求同存異。
從以上三點特徵,可以得出:中國古代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反映著時代的特徵,先低能者時代的發展方向;同時一個時代也促使文化的形成、發展和融合,限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三、 從學術上看
(一)、先秦諸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全面形成時期。地主階級崛起,女力主貴族沒落,田氏伐齊,三家分晉,吳起相楚,商鞅變法,相繼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新舊政治勢力的惡尖銳斗爭。,各國為適應強權競爭紛紛變法,這都引發人們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和爭鳴。隨著官學的衰落和私人講學的興起,各學派著名學者廣招門徒,聚眾講學,著書立說、互相辯難,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儒、道、墨、法等各學術流派在爭辯中深化自己的理論,構建起中國傳統學術的框架,是的文化異常繁榮。一是天下大亂,禮崩樂壞換來了天下一統和拜見爭鳴,一元文化的離析導致多元文化的發展。
孔儒之學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和禮教道德的精神,其也是為抗議當時「禮崩樂壞」主張貴賤有序而提出,「仁者,人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儒家思想在傳統社會很快並長久占據統治地位,維護著封建社會發展。老莊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採用,「休養生息」對韓統治的鞏固起了很大作用。墨家思想反映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生活的願望,反對王公貴族任人唯親,體現時代特徵。法家學派倡言法治,力圖改革,以富國強兵,這種思想正體現出這種戰亂紛爭的時代背景,即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
(二)、兩漢經學
公元前221年,經過多年合並戰爭,秦王嬴政終於完成統一大業。但其短暫王朝很快便被劉邦滅掉。兩漢時期,鑒於奉行以利斯為代表的法家思想路線導致迅速滅亡的教訓,統治者提倡黃老之學。隨著漢朝國力的空前強盛,為適應封建大一統政治局面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並被漢武帝所採納,經血流派一時盛行。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的儒家學說為主幹,慣犯吸收陰陽五行、黃老姓名等多種學說,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他論證「三綱五常」,提倡大一統,無不是漢朝要求「政令一統、社會一同、文化一同」的要求。
(三)、魏晉玄學
東漢後期,政局的變化、儒家思想的衰落、黨錮之禍的發生,以及仕人致仕這一傳統人生之道所面臨的挑戰,都是新舊思想發生交匯和碰撞。在此過程中,一種重自然而棄名教、重個性而輕共性、高揚人性而鄙薄神性、追求真實而唾棄虛妄、略與具體事務而醉心於抽象原理的學術取向漸漸形成。這種與兩漢經學神學化背道而馳的新思想和新價值觀,就就是融合了經揚棄的儒學的儒學與老莊之學後形成的玄學。玄學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為代表。他們探討有無、本末、動靜、自然等哲學問題,絲毫不及政事,使當時形成了一種寄情山水,不求聞達乃至放盪不羈的生活觀念。這種「玄、遠、清、虛」的學術氛圍、生活情趣,實際就是一種對於漢代名教壓抑人性、虛偽矯情的反駁,是對當時政治失望的表現。
(四)、宋明理學
唐朝時期,佛教達到極盛。安史之亂導致唐王朝的衰落,時代的巨表及其儒學正統意識的覺醒。從中唐起,以韓愈為代表的思想家反對佛老,以恢復儒學道統為己任,苦心追尋文化傳承的血脈。富有一種文化使命的職責。及至兩宋,積貧積弱的政局和北方彝族的內侵,激發起許多學者的社會責任感和學術使命感,他們懷著「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積極創立新儒學——理學,立學以儒學為主體、吸收佛道思想而成。南宋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與「人慾」對立起來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明朝科舉考試獨尊程朱理學,實際是封建統治的需要。
(五)、早期民主啟蒙思想
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這一段時期,統治者不斷加強專制制度,明初統治者主動外交,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西方傳教士東來,這一切時代背景都促進了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潛滋暗長。其中李治者則儒家經典並非「萬事至論」,揭露道學家的虛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驅,他的思想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黃宗羲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評判,他提倡「法治」反對「人治」;顧炎武提出「經世致用」,提倡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這些在期民主啟蒙思想的出現,無不預示著封建王朝的必然滅亡。
可見,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經過以同樣昭示:一個時代的文化總是體現這個時代的特徵,總是要適應這個時代,不同的時代又有不同的文化種類,一種文化必然愛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出現,並在這個時代的發展過程中變化,並導引時代的發展。
四、 從文學上看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代有高峰,名家輩出,佳作紛呈、瑰麗璀璨看陳人類文化史上罕有之奇觀。我們常將中國古代文化概括為「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幾個階段,而這幾個文學階段正體現出時代的特點。
詩經與楚辭 詩經描寫了民間故事、宮廷宴飲、西周春秋時期宗廟祭祀等社會生活,整體體現了「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寫實傾向,體現了人民的疾苦。《楚辭》體現了使人強烈的愛國思想,表達了對時政的擔憂,體現出時代特點。
先秦散文與漢賦 先秦散文分為歷史散文與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描寫歷史;諸子散文是伴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動,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中產生的。而腫脹法的內容無不與先秦社會動盪的特徵緊密聯系。而函復產生於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和統一的封建帝國。它以其文詞展示了漢帝國江山的宏偉、宮殿的巍峨、城市的繁榮、物產的豐富、商業的發達和漢武帝文治武功之隆盛,表現了中華民族自身力量的強大,表現了對自己所創造的物質精神文明的高度自信與肯定。漢賦的恢宏氣勢正是漢朝強盛國力的體現。
唐詩宋詞 盛唐是古典詩歌的繁榮時期,像李白這一時期的詩膾炙人口,風格雄奇豪邁,明快生動。而杜甫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晚唐杜牧的詩,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緒,它以詠史來指責當時的統治者。從唐詩的風格變化看到唐朝由盛而而衰的過程。宋詞繁榮一時,首先由於宋代封建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市民隊伍物擴大,人們思想情感更加豐富,詞為此流行。其次宋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使一些作家轉向於採用此來抒發感情。從以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以及柳永、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我們都可以看出時代變遷的影子。
元雜劇與明清小說 元雜劇內容極其豐富,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有愛情劇《西廂記》、世情劇《救風塵》、歷史劇《單刀會》、公案劇《竇娥冤》、水滸劇《李逵負荊》等。元雜劇是文學更貼近人民生活,直接表現人民的喜怒哀樂,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現實。這些雜劇無不以社會現實為背景,體現出文化的時代性。明清時期,伴隨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市民文學蓬勃興起,小說成為文學主流。這一時期經濟進一步繁榮,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市民形成了自己的審美情趣,而且敘述文學已出現了商品化傾向,從而促成通俗文學的繁榮。另一方面,社會上情慾的泛濫和自我張揚加之以李贄等「異端人士」出現,使明清小說具有主情浪漫的特色。這一時期傳世佳作層出不窮,有反映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政治軍事斗爭的《三國演義》,有反映人民蔑視封建統治和敢於斗爭的精神的神話小說《西遊記》,由鞭撻封建禮教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歷史的《紅樓夢》,也有揭露科舉制度腐敗,批判封建社會的《儒林外史》等。這一階段的小說文化,充分歌頌人民斗爭精神,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沒落;同時這種小說文化的興起也是早期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在中國的體現。
由此,從文學文化來看,一種文學文化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的變化,其一定會被深深地打上時代的烙印。一個時代也必然影響到其文學文化的風格、內容及形式,並以這種文學文化來為其添加魅力。
五、結論
由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從中國古代文化及社會的變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
中國古代一個時代的文化,必然被深深地打上這個時代的烙印,他會通過影響這個時代的各個方面來導引甚至限定時代的發展;而一個時代,也必然會產生一種文化與之適應,並且它會通過政治經濟等多方面來影響這種文化的內容、風格和形式,直至這種文化與之適應或至少與之不背道而馳。文化與時代相互約束,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我將之命名為「時代的文化」或「文化的時代」。
⑼ 浙江浦江古村引來洋創客,科技時代,老宅旅遊如何煥發新活力
浙江省浦江古村迎來洋創客,鄉村老宅又煥發青春活力,煥發出典雅文藝的氣息。美麗的中國農村,魅力十分姓遊客朋友,不僅很多中國的遊客朋友們會來到這里參觀,已引起了許多外國洋創客的喜愛。他們紛紛來到浙江省浦江縣的遊客特別多。為什麼鄉村老宅又能煥發出青春活力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大家對古村迎來洋創客,老宅旅遊煥發新活力,還有什麼新的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⑽ 隨著科技的進步,古老的漢字還會煥發出怎樣的活力
漢字的優勢是象形文字慢慢演化成為方塊字,既有歷史淵源,又有藝術感,更無與倫比的是同音情況下可以有眾多個意義完全不同的文字,這擴大了相同音域的容量。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
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語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
歐洲的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們絕不願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漢字在世界歷史上,作為其它後發明的文字的母字,如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來記錄著它們的語言。日本人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
只要其他國家願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是這樣做了,漢字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了,就像數學符號一樣,只表意,不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