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外國中國史學家有哪些

外國中國史學家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21 21:43:39

『壹』 求外國較著名的史學家。

古希臘,希羅多德(Herodotus)(前484年?—前425年?),《歷史》,歷史之父

古希臘,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年?—前400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古羅馬,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前44年),《高盧戰記》和《內戰記》

羅馬,李維(Livy)(前59年—17年),《羅馬史》

古希臘,普魯塔克(Plutarch)(46年?—120年?),《希臘羅馬名人傳》

羅馬,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編年史》

英國,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年—1794年),《羅馬帝國衰亡史》

德國,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

德國,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895年),《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德國,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戰爭藝術史》

英國,丘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語民族史》

法國,費夫爾(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

法國,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1944年),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
英國,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歷史研究》

法國,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年鑒學派第二代學者,《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美國,費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年—1991年)

德國,戈洛·曼(Golo Mann)(1909年—1994年)

美國,L·S·斯塔夫里阿諾斯(L.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全球通史》

日本歷史學家
日本, 白鳥庫吉(Shiratori Kurakichi,しらとり くらきち),(1865~1942), 岩波書店出版10卷本《白鳥庫吉全集》

日本,內藤湖南(1866—1934)

日本,桑原隲藏(1870-1931),《宋末提舉市舶船西域寬葉香蒲壽庚的事跡》、《東洋史要》、《東洋史說苑》

日本, 津田左右吉(1873~1961),《古事記及日本書紀的研究》、《神話時代史的研究》、《日本上古史的研究》、《上古日本的社會及思想》

日本,辻善之助(1877-1955)《日本佛教史的研究》、《增訂海外交通史話》、《日本文化史》七卷、《日本佛教史》十卷。

日本,池內宏(1878~1952)《滿鮮史研究》全5巻、《元寇的新研究》、《鮮初東北境和女真的關系》

日本,加藤繁(1880~1946),《中國社會經濟史概說》、《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和田清博士序)

日本,後藤朝太郎,(1881-1945)日本著名漢學家。

日本,有高岩(1884—1968)《東洋中世史》、《元代農民之生活》

日本,中村孝也(1885~1970)《德川家康文書的研究》、《 家康的臣僚 武將篇 》、《 國史學 》

『貳』 中國漢代歷史學家都有誰國內外著名的國學家

哥們你可以去網路全書看看

何茲全
(1911~ )
[] 中國歷史學家。山東菏澤人。1911年9月7日(宣統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學史學系畢業後,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並在該系講授「中國通史」課。1941~1944年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審。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受霍普金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範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回國,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茲全主要集中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庄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系的出現和盛行。以後,他又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說的主張。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表《佛教經律中關於寺院財產的規定》和《佛教經律中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創見,對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他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說、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說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提出不同意見,並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
作為訪問學者,他於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
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他發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李學勤
(1933~ )
[] 中國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北京市人。1933年 3月28日生。1952年肄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1985~1988年任該所副所長。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主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並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先秦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等。1985年被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
李學勤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其相關歷史文化的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50年代,他綴合、整理殷墟發掘所獲甲骨,用排譜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歷史地理,並首次鑒定出西周的甲骨文;他首創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辭說,繼而又就歷組卜辭等問題提出兩系九組的新分期法。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分期、分區、分國別研究中,也取得了較大成就。在系統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礎上,他對商周時期的禮制、職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後期,他綜合研究戰國時期金文陶文、古璽、貨幣文字及簡帛,從而促使古文字學領域中新的分支——戰國文字研究形成。他從1975年起先後參加湖南長沙馬王堆帛書、湖北雲夢睡虎地竹簡、湖北江陵張家山竹簡等出土文物的整理注釋,並利用這些新材料,對戰國以至漢初的學術史、文化史進行探索,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李學勤曾多次前往歐美澳、日、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考察研究當地公私收藏的中國古代文物,與外國學者合作進行搜集和研究,出版了《英國所藏甲骨集》,同時准備出版有關歐洲所藏青銅器的專著。已出版的專著有《殷代地理簡論》(1959)、中國青銅器的奧秘(1980)《東周與秦代文明》(1984) 《古文字學初階》(1985)、《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主編,1985~1986)等,論文迄今已發表近二百篇,主要有論殷代親族制度(1957)《戰國題銘概述》(1959)、《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1977)、《西周甲骨的幾點研究》(1981)、《重新估價中國的古代文明》(1982)、《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轉讓》(1983)、《對古書的反思》(1986)等。

『叄』 全世界比較知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特奧多爾·蒙森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語: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關於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
2、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歷史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12冊巨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由於他的伯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專門研究經濟發展史,也叫阿諾德·湯因比,為了區分兩者,人們通常都稱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3、詹姆斯·哈威·魯濱遜詹姆斯·哈威·魯濱遜(JamesHarvey Robinson,1863.6.29-1936.2.16)美國歷史學家,20世紀初美國「新史學派」的奠基人和倡導者。他曾兼任美國歷史協會主辦的「美國歷史評論」副主編,1929年他當選為美國歷史學協會主席,1936年在紐約去世。
4、克羅齊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又譯柯羅齊。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在羅馬上大學。20世紀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爾哲學體系。1903年起主編《評論》雜志。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政治思想上一直是義大利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領袖人物。哲學上深受黑格爾影響,但認為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不夠徹底。他把精神作為現實的全部內容,認為除精神之外單純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學就是關於精神(全部存在著的現實)的科學,即純粹的精神哲學。他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美學原理》中。
5、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歷史學家。日本古代史研究第一人。岐阜縣出身。1891年東京專門學校畢業。畢業後,成為滿鐵研究員,接受白鳥庫吉的指導。1945年後他開始享譽日本學術界,1947年成為日本學術院院士,1949年被天皇授予文化勛章,1951年獲文化功勞獎,1960年被美濃加茂市授予名譽市民。他的否定神話的「津田史觀」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歷史學的主流。日本史學家對津田左右吉推崇備至,奉他為歷史學的巨匠。
6、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斯賓格勒於1880年出生於一個郵政官員的家庭,先後在慕尼黑、柏林、哈雷等地求學,最後以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德文:Der metaphysische Grundgedanke der Heraklitischen Philosophie, The Metaphysical Fundamental Thought in Heraclitean Philosophy)為博士論題於1904年4月6日在哈雷-維滕貝格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後先是在中學任教,後專事學術研究和私人寫作。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沒落》之外,還有《普魯士的精神與社會主義》、《人與技術》等。
7、費爾南·布羅代爾費爾南·布羅代爾(1902 —1985 ),法國歷史學家,年鑒學派的的第二代代表人。提出了著名的長時段理論。主要著作有《菲利普二世時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區》、《法國經濟社會史》、《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及《資本主義論叢》。
8、勒芬·斯塔夫羅斯·斯塔夫里阿諾斯勒芬·斯塔夫羅斯·斯塔夫里阿諾斯,希臘族,美國男學者、教授、歷史學家,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克拉克大學獲文科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歷史教授、西北大學的榮譽教授和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斯塔夫里阿諾斯博士曾因傑出的學術成就而榮獲古根海姆獎、福特天賦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荷亞去世。
9、錢穆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0、赫伊津哈赫伊津哈,荷蘭文化史學家。1891年考入格羅寧根大學學習文學和梵文,1915年起任萊頓大學教授,1932年任校長。1942年被德國納粹逮捕囚禁,1945年荷蘭解放前夕病逝。通過描述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強調指出世界文化的相互關聯。主要著作有《我的歷史之路》、《中世紀的衰落》、《明天即將來臨》、《游戲的人》等。
11、伊曼紐爾·莫里斯·沃勒斯坦伊曼紐爾·莫里斯·沃勒斯坦(1930年9月28日—),美國學者。出生於美國紐約。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社會學系。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主要著作有《現代世界體系》、《歷史資本主義》、《知識的不確定性》等。
12、費正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國籍,盎格魯-撒克遜人,1907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1991年9月14日逝世於美國劍橋,享年84歲。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生前歷任美國遠東協會副主席、亞洲協會主席、歷史學會主席、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等重要職務,還曾是美國政府雇員、社會活動家、政策顧問。費正清致力於中國問題研究長達50年,從他進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絕大部分都是論述中國問題的。
13、陳寅恪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14、陳垣陳垣(1880.11.12-1971.6.21),漢族,廣東新會人。字援庵,又字圓庵,出身葯商家庭。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主席稱他是「國寶」。
15、呂思勉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等。

『肆』 著名的史學家有哪些

中國古代歷史學家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春秋左傳》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班固(32年~92年),《漢書》
陳壽(233年~297年),《三國志》
常璩(大約291年~361年),《華陽國志》
范曄(398年~445年),《後漢書》
劉知幾(661年~721年),《史通》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
司馬光(1019年~1086年),《資治通鑒》
鄭樵(1104年~1162年),《通志》
洪邁(1123年~1202年),《容齋隨筆》
周去非(1135年~1189年),《嶺外代答》
趙汝適(Zhao Rukuò 1170年~1228年,《諸蕃志》
馬端臨(1254年~1324年),《文獻通考》
汪大淵(1311年~ 1350年),《島夷志略》
李贄(1527~1602),《史綱評要》
張燮(1574年~1640年),《東西洋考》
顧炎武(1613年~1682年)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讀通鑒論》
王鳴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
趙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記》
錢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異》
章學誠(1738年~1801年),《文史通義》

『伍』 中國與西方古代所有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科學家,歷史學家及其所有著作

中國
一、魏源 海國圖制
二、韓非子:(約前280—前233) 戰國末年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出身於韓國貴族,師於荀況,著有《孤憤》、《五蠹》、《說難》等,深受秦王政的重視,並出使秦國,後被李斯等陷害。死於獄中。他吸取當時道、儒、墨各家思想中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觀點,發展了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學說的大成。
三、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四、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 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讀,聰穎勤快。晚年在故里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 學,死於扶風 。
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 老子用韻文寫成的一部哲理詩。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 學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蘇聯、德、英等國視為古代哲學 中的奇葩而譯出版。美周《紐約時報》列其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經》一書是一個唯物主義體系,並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它宣揚自然 無為的天道觀和無神論。其唯物主義體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對天道有 知,提出了天道無為的思想以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即道是構 成萬物的基礎,道並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構成世界萬物,道是世界萬物自身的 規律 。
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 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 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孫子: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生卒年月未見史載,約與孔丘同時期。孫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廬,得到重用,任為將軍,幫助吳王經國治軍,「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孫吳列傳》),由孫武草創,後經其門弟子整理而成的《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簡稱《孫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兵書,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詞約意豐,內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戰爭的一些一般規律。十分強調政治、經濟在戰爭中的作用;它強調戰術的靈活性,提出「兵無常勢」,「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貫穿於全書始終。
六、莊子:莊周(約前369-前286),世稱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曾任過蒙地方的漆園吏。他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學派的先驅老子,並稱「老莊」。他的道家思想和文史地位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莊周一生安貧樂道、不事權貴、不與世俗同流。莊周的道家思想在學術上的表現,主要是效法老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並且把它發展到了一定高度。他文章流暢,善於採用和虛構寓言故事,比喻更是信手拈來,極富想像,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藝術色彩。
七、荀子:(約前325-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曾游學於齊,當過楚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八、墨子:(約前468-376年)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魯國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人稱「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和「賤人」(《渚宮舊事》),漢代王充甚至說:「孔墨祖愚,丘翟聖賢。」(《論衡·自紀》)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貴義》),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宣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九、毛澤東
十、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子。50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後同學生周遊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倫理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范,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現存《論語》集錄孔子言行。
---------------------
1999年9月份 BBC評千年十大思想家
1)卡爾·馬克思;
2)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3)艾薩克·牛頓爵士;
4)查爾斯·達爾文;
5)聖托馬斯·阿奎納(中世紀義大利神/哲學家);
6)史蒂芬·霍金;
7)伊曼紐爾·康德;
8)雷內·笛卡爾;
9)詹姆斯·麥克斯韋爾;
10)弗里德里希·尼采。
十大思想家簡介
1)卡爾·馬克思
(1818.5.5—1883.3.14)
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一個律師的家庭里。曾先後進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法律系,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歷史和哲學上。1843年10月遷居巴黎,同德國和法國秘密工人團體的領導人建立了聯系,並經常參加德國和法國工人、手工業者的集會。1847年12月—1848年1月,受該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委託,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綱領,這就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1867年出版了不朽著作《資本論》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餘價值理論》,在恩格斯逝世後出版)。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因病與世長辭。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的偉大功績時指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是「科學巨匠」。
2)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生於德國,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在物理學的許多部門中都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紀初的一些新發現的推動下,建立了狹義相對論(1905年);並在這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1916年)。還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並用量子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和固體的比熱。在闡明布朗運動,發展量子統計法方面都有成就。後期致力於相對論「統一場論」的建立,企圖把電磁場和引力場統一起來,惜無成效。愛因斯坦的理論,特別是相對論,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系,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相對論的觀念和方法對二十世紀理論物理學的發展,有極為深刻的影響。因理論物理學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發現光電效應定律,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3)牛頓
(1642—1727)
英國物理學家,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成為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還進一步發展了開普勒等人的工作,發現萬有引力的定律。由於他建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人們常把經典力學稱為「牛頓力學」。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於1687年全部出版,包括物體運動理論和關於萬有引力的理論。牛頓的哲學思想基本上屬於自發的唯物主義
4)達爾文
(1809—1882)
查理·達爾文。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五年(1831—1836)的環球旅行,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譯《物種原始》)一書,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說明了物種是可變的,對生物適應性也作了正確的解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並給宗教以一次沉重的打擊。
5)托馬斯·阿奎那
托馬斯·阿奎那是中世紀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出身義大利貴族,天主教多明我會會士。他的哲學和神學體系叫做托馬斯主義,十九世紀末由教皇利奧十三世正式定為羅馬教廷的官方哲學。主要著作有《反異教大會》和《神學大全》。
6)霍金
(1942— )
史蒂芬·霍金,英國人,被全世界廣泛尊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宇宙無邊界設想是當代量子宇宙學的一塊基石。霍金和彭金斯的奇性定理表明只能用量子物理學來描述宇宙。宇宙的波函數可以避免空間—時間奇性。霍金是當代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
7)康德
(1724—1804)
康德,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澤旅行外,一生未離鄉土。從1755年起在哥尼斯堡大學教授邏輯學和哲學,以及數學、物理學、自然地理學、人類學、教育學等,共二十七年。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言》、《實踐理性批判》、《論永久和平》、《道德的形而上學》等。
8)笛卡兒
(1596—1650)
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他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群」,反對經院哲學,認為必須拋棄所有因襲的見解。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原則,強調不能懷疑以「思維」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他是個典型的二元論者。他在《方法談》的附錄《幾何學》中,最初導入運動著的一點的坐標概念,創始了平面解析幾何。主要著作有《方法談》、《形而上學的沉思》、《哲學原理》、《論世界》,其《音樂提要》一書,對十八世紀音樂家拉摩影響甚大。
9)麥克斯韋
(1831—1879)
詹姆士·克勒克·麥克斯韋。英國物理學家,經典電磁理論的奠基人。他在《電學和磁學論》(1873年出版)中,在法拉第工作的基礎上,總結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對電磁現象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電磁場的基本方程,即麥克斯韋方程組。從這一理論中得出,電磁過程在空間是以一定速度(相當於光速)傳播的,從而徹底否定了超距作用的錯誤概念;並得出光的本質是電磁波的結論。在熱力學、光學、分子物理學和液體性質的理論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1871年起,在他的領導下建立了卡文迪許實驗室。他還領導進行測定標准電阻、電量的電磁單位和靜電單位的比值等工作
10)尼采
(1844—1900)
尼采,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他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和願望。認為必須否定受理性主義、基督教和人道主義的影響而日趨沒落的西方文明,而「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創造新的價值。提倡主觀戰斗精神和對生活的「肯定」態度。鼓吹「超人」哲學,認為「超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有權奴役群眾,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實現自己權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主要著作有在早年受了作曲家瓦格納的啟發而寫成的《悲劇的誕生》,以及《扎拉圖斯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道德的世系》等。
--------------
中外思想家的差別
1、最早中外思想家都是以思辨為主,像西方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以前的哲學家其觀點和論述都是與我國古代論述方式是一樣的;不過中國思想家一直都以易經為乳汁,包括孔子、老子等;而西方則沒有像易經這樣的哲學原料;
2、亞里士多德從邏輯三段論開始西方思想家論證開始比較嚴密,並且隨著科學萌芽的開始,越來越多的思想家把自然科學的成果加以利用,並且成為主流;
這時中國思想家也有利用科學的加以敘述,比如張衡混天說,但是其核心思想還是沒有掙脫易經的范圍;其主流越來越有根可訊;從孔子到程朱一脈相成;自然科學的發展很難從思想上撼動;
3、從社會制度上中國不管是奴隸制還是封建制都比較嚴密,統治者倡導的主流從政治上保障了起發展的權威性不容其他學說發展,比如漢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秦尊法家開始中國一直尊奉一家主流思想排除其他,自古有之;而西方除了神學聖經曾經成為主導外,其他學說一直獨立存在,所以西方一旦從中世紀擺脫神學的束縛後科學、思想迅猛發展,而中國依然沉浸在孔子的學說下,或者利用孔子學說加以闡述,縫縫補補;
4、中國的科舉制度對中國思想家師徒傳成一脈相成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非主流學說沒有政治地位和傳播渠道起到了抑製作用;這就是為什麼野史中很多新鮮思想但卻得不到傳播;
5、就思想家本身學說來說,中國思想家由於上述原因,把秩序、和諧、天人合一作為追求最終目標而西方則遵循邏輯從自然科學出發,來論證自己的思想嚴密性;
6、西方以理性為主,中國以人為本;

『陸』 世界上有哪些歷史學家

回答即可得2分 1、 德 國----蒙森 (1817-1903)
2、 美 國----魯濱遜 (1863-1936)
3、 義大利----克羅齊 (1886-1954)
4、 荷 蘭----赫伊津哈 (1872-1945)
5、 日 本----津田左右吉(1873-1961)
6、 德 國----斯賓格勒 (1880-1936)
7、 英 國----湯因比 (1889-1975)
8、 波 蘭----埃利亞斯 (1897-1990)
9、 法 國----布羅代爾 (1902-1985)
10、美 國----沃勒斯坦 (1930- ) 經驗值,回答被選為滿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

『柒』 西方人常提起的中國歷史人物都有哪些

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中的排序:

·5.孔子
·7.蔡倫
·18.秦始皇
·20.毛澤東
·75.老子
·82.隋文帝
·92.孟子
成吉思汗現以被聯合國公認為蒙古國人,與忽必烈不同,他並未統治過中國。

5、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概括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成為獨創一套信仰體系的鼻祖。他的哲學根基於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範來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觀念,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世界上許多人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孔子常常被譽為是一種宗教的創始人,但是這種說法失為確切。他很少提及上帝,拒絕討論鬼神,迴避使用玄學學派思維的一切方式。他是一個重視人生道德的中國古代哲學家。

在孔子看來,兩個最重要的德行是「仁」和「禮」,是賢者行為的標准。「仁」有時被解釋為「愛」,但是最為確切的解釋是「與人為善」。禮則是舉止、禮儀、風俗、禮節、禮貌等規范的總稱。

甚至在孔子以前,祭祖就成了中國人的主要宗教活動。孔子堅決強調尊敬祖先,孝敬父母,使這種祭祖活動得以加強。孔子還主張妻子對丈夫、被統治者對統治者、僕人對主人要絕對尊敬和服從,但是這位中國聖人不贊成暴政。他相信國家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人民為國家的利益而存在。他一再強調統治者主要靠仁政而不是武治來進行管理。他的另一個信條①與「你願意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待人」這條金科玉律之間僅稍有差別而已。

孔子的基本觀點極其保守。他相信黃金時代在往昔,規勸統治者和人民都回到美好的舊道德標准上來。但是他的倫理道德的政治理想實際上在當時不為多數統治者所接受並遭到排斥,因此孔夫子是一位比自詡的還更具有創造精神的改革家。

從漢朝起,中國皇帝就逐步實行科舉考試來選拔政府官吏。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考試成了以檢驗考生掌握孔子經典著作的程度為主的考試。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里,躋身官場,名利雙收,科舉考試,競爭激烈。結果世世代代都有許多人長年攻讀孔子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中國所有的政府官吏都是由這樣的人來擔任,他們的人生觀浸透了孔子的宗旨。這種制度在中國實行了長達兩千年之久,約從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後1900年。

然而孔子學說不僅僅是中國官僚的正式哲學,而且孔子的理想也為大多數中國人所接受,孔子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思想長達兩千多年之久。

有幾個原因可以說明孔子為什麼對中國有著巨大的魔力。第一,人們都無容置疑地認為他為人真誠,個性完美。第二,他不偏不倚,講求實際,他不要人們去做力所不及的事,而要求他們誠實,從不苛求他們白璧無瑕。從這些方面來看,在他的身上體現出了中國人講求實際的氣質,也許這就是他的思想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所在。孔子不要求中國人改變他們的基本信念,而是用清晰生動的語言一再重申他們基本的傳統理想。也許沒有哪一種哲學能象孔子的那樣與其國民的基本觀點相連得這樣密切了。

7、當然中東農業和書寫實際上比中國起步早些,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說明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落後於西方文化。我認為關鍵的原因是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的艱難。

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幾百年內就趕上了西方。

(當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整個發展來看卻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在第四世紀雖然不如西方那麼統一,但卻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西方發展得比較慢,而中國卻出現了諸如指南針、火葯和刻板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由於紙比羊皮紙便宜又容易大量生產,所以整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馬可·波羅的著作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十三世紀,中國也遠比歐洲繁榮昌盛。

18、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中國皇帝。他在位期間(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實行了一系列影響廣泛的改革。隨後中國之所以一直保持著文化統一,這些改革是一個主要因素。

政(未來的秦始皇)出世時,秦國已經變成各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這或許是由於採用了法家思想。或許是由於佔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或許是由於秦國統治者別具才能。政在名義上是於前246年即在他13歲時繼位,實際上國家是由攝政王統治的,直到前238年他已成年為止。新君主任用一些有才乾的將領,同其餘各諸侯國進行了英勇的戰爭。公元前221年滅掉了最後一個諸侯,他本來可以宣布自己是中國之王(國王)。但是為了強調與過去徹底決裂,他選用了一個新頭銜,自稱始皇帝,意思是「第一個皇帝」。

秦始皇稱帝後馬上開始實行許多重大改革。為了避免使周王朝覆滅的分裂重演,他決心要根除整個舊的封建體系。他把所轄的領土重新劃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的郡首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始皇下詔令郡首的官職不再實行世襲制。結果很快就實行了郡首任職幾年後在郡與郡之間互相調換的方法,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有野心的郡首建立自己的強大的勢力范圍。

每個郡都有自己的武郡首和一個維系文武郡首兩者間平衡的第三者——調停官。武郡首由皇帝任命且可隨時免職,調停官由中央任命。在都城與各郡之間修建了一個暢通無阻的龐大公路網,確保中央軍隊能迅速到達叛亂分子所封鎖的郡地。秦始皇還下了一道詔令,讓舊王朝中殘存下來的成員都遷到他已經修建的都城咸陽,以便親自監視他們。

但是秦始皇並不僅僅滿足於中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統一,他還要實行商業統一。他在全國建立了統一的度量衡體制,統一了貨幣,對各種農具實行規范化,使車軸長度標准化,以及監督公路和運河的建設。他還在中國建立了統一的法律體制,統一了書面語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的那道詔令最為著名(也許是臭名昭著的),要焚毀中國的全部書籍。但是有關技術方面的書未遭焚毀,如農業、醫學、秦國史錄及法家的哲學著作等。而所有其他哲學流派的著作——包括孔子的學說,都均遭毀滅。秦始皇下這道嚴峻的詔令,是為了消除敵對哲學流派的影響,特別是儒家學派的影響。這也許是整個歷史上大規模政治檢查的第一個先例。但是他指令都城皇帝圖書館里要收藏禁書的樣本。

秦始皇對外也是推行強硬政策。他在中國南方進行了廣泛的征服,獲得了成功,所吞並的地區最終都劃入了中國版圖。他的部隊在北方和西方也是馬到成功。但是他不能永久地征服當地的各個民族。為了防止這些民族對中國發動突然襲擊,秦始皇把當時中國北疆存在的各個區域的城牆連接起來,築成一道巨大的城牆,這就是留存至今的中國長城。修建這些宏大建築工程和連年對外征戰,依靠橫征暴斂,使得秦始皇不得人心。由於利用叛亂根本無法推翻秦始皇的暴政,人們只好設法暗殺他,但均未成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壽終正寢。

但是秦始皇建立的功績並未隨之而煙消雲散,中國人為他的暴政結束而感到歡心喜悅,但卻誰也不想回到秦王朝前的時代去。下一個王朝(漢朝)繼續實行秦始皇所建立的行政體制。實際上中國帝國的組織形式按照他所制訂的路線繼續了兩千一百年之久。雖然漢朝皇帝立即對秦朝殘酷的法律體制進行了更改,整個法家哲學失寵,儒家哲學成為正統的國家哲學,但是秦始皇開創的政治和文化統一的局面是不可逆轉的。

現在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的關鍵作用從整體來看就一目瞭然了。西方人對龐大的中國一直懷有恐懼心理,但是在大部分歷史上,中國人口實際上並不比歐洲多很多。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歐洲總被分裂成許多小國,而中國則是一個統一的大國。這種差別似乎是由政治和社會因素而不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天然的障礙如山脈在中國和歐洲完全一樣突出。當然不能把中國統一歸功於秦始皇一個人,其他許多人如隋文帝都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似乎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不提才華卓絕、名聲赫赫的李斯宰相就不能對秦始皇加以完備的論述。事實上李斯對秦始皇的政策有如此重要的影響,以致很難在二者之間分清他倆所帶來的偉大變革的功績。我不打算做這種嘗試,而是把兩者共同的功績都歸於秦始皇(李斯雖然能獻計獻策,但決策人畢竟還是秦始皇)。

20、毛澤東在中國領導共產黨奪取了政權,並在此後的二十七年中,對這個大國進行了其歷史上成效最顯著、意義最深遠的改造。

人們會有趣地注意到:毛澤東在65歲時號召開展「大躍進」,在70多歲時發動「文化大革命」,在快到80歲時恢復與美國的友邦關系。

毛澤東起初相信城市產業工人是共產黨最堅強的後盾,這和馬克思本人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大約在1925年毛澤東得出了共產黨的主要支持力量是農民的結論,至少在中國是如此。因而他把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在與國民黨所進行的長期斗爭中,他的政權基礎總是在農村。在他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年代裡,也堅持了這種思想。例如,毛澤東澤東對農業和鄉村的發展通常給予較高的重視,而斯大林在俄國一般只強調工業的發展。但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的工業生產也有了戲劇性的增長。

75、在卷帙浩繁的中國書海當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這本書名叫《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教哲學的主要經文。

這是一本微妙費解的書,文筆極其隱晦,可有許多不同的解釋。「道」這個主要概念通常被譯為「方法」或「道路」。但是這個概念有點兒含糊其辭,因為《道德經》本身一開始就說:「『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①但是我們可以說,道的大體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則」。

雖然道教開始時基本上是一種非宗教哲學,但是卻最終由此掀起了一場宗教運動。然而雖然作為一種哲學的道教繼續以《道德經》中所表達的思想為基礎,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眾生的迷信信念和習慣所囊括,這些信念和習慣相對說來同老子的說教沒有什麼關系。

假定老子實際上是《道德經》的作者,那麼他的影響確實很大。這部書雖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張報紙登載),但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整個系列的道教哲學家都用此書來作為他們自己思想的起點。

在西方,《道德經》遠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實上,該書至少出版過四十種不同的英文譯本,除了《聖經》之外遠遠多於任何其它書籍的版本。

在中國,儒教大體上是占統治地位的哲學。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間出現鮮明的對立時,中國人大都遵從後者。但是老子大體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況且在許多情況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對數以百萬計的自稱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響。同樣,道教對於佛教哲學,特別是對禪宗佛教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象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

82、中國皇帝隋文帝(原名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自從那時起,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強大的國家之一。政治統一帶來的一個重要結果是中國人——大體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歐洲、中東和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地區的居民都少受戰爭恐怖的折磨之苦。

隋文帝即位期間為重新統一的帝國建立了一個廣闊的新都城。他還開始了連通兩條中國最大的河流——流經中國中部的長江和流經中國北方的黃河——大運河的建造,這條運河在他的兒子楊廣統治期間竣工,為中國南北統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隋文帝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實行通過科舉考試選拔政府官吏的制度。在許多世紀中,這種制度不斷地把全國各地和各階層才華出眾的人輸送到政府機關,為中國提供了一批又一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吏(漢朝最先採用這種制度,但在漢朝滅亡之後的長時期內,許多政府官職都實行世襲制)。

隋文帝還堅決實行所謂「避免制」——郡守不能在他們的出生地任職的政策。這是一種預防措施,即可以防止任人唯親,同時也可以防止任何郡守獲得太大的勢力范圍。

隋文帝雖然在必要時能採取果斷行動,但平常總是謹小慎微。他反對鋪張浪費,似乎減輕了臣民的稅賦負擔。他的對外政策大體上是成功的。

不論在中國還是在歐洲,象隋文帝那樣有持久影響的帝王的確為數不多。

92、中國哲學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繼承人。他的學說如在《孟子》中所闡述的,許多世紀在中國頗受崇拜。他常被稱為「亞聖」,即在智慧上僅次於孔子。他大約是孔子後200年間的人。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養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對中國的影響主要來自《孟子》一書,該書闡明了他的主要學說。雖然他的弟子對此書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看來是無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它反映了孟子的關於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特別是孟子堅決主張君主應主要靠道德規范而不是武力來統治。但是比起孔子來說,孟子則更加堪稱為是一位「貴民之人。「天是通過人民的眼睛來看,天是通過人民的耳朵來聽」 ②這是他的最著名的論斷之一。

孟子強調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統治者。為民造福是一個統治者的職責,特別是他應該為他們提供道德指南和適宜的生活條件。他所倡導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貿易;輕稅賦和保護自然資源;共享財富而不是弱肉強食。政府要為老弱病殘者提供福利。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上天給的,一個君主如果不顧人民的幸福,就會失去上天賜給的統治權,而且理應被趕下台。由於這句話的結尾是對開頭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實際上早在約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權力造非正義的統治者的反。這是一種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捌』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史學家 歷史上著名史學家有哪些

1、20世紀五大歷史學家:夏曾佑,賀炳松,劉一智,張蔭麟以及梁啟超。

2、夏曾佑:他是晚清思想史、史學、文學和政治啟蒙史上的重要人物。梁啟超稱他為「晚清思想革命的先驅」!他在先秦時期提倡西學,嚴厲批判荀子,准備清算中國整個學術史體系,改變未來走向。他認為觀念的轉變非常重要。夏岑有是「詩界革命」的倡導者之一。他試圖用舊體詩來表達新學的內容,他的詩承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滄桑和熱情。

3、賀炳松:賀炳松擅長研究西方史學史,借鑒他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國史學史。他在史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著述頗豐。

4、劉一智:20世紀20年代,南京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系創辦了《歷史地理雜志》、《薛恆》等多種歷史雜志,培養了大批歷史人才。它對歷史的研究和處理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被稱為「南高學派」。劉一智一生不上學(包括南庫書院和兩江師范)。他努力學習,成為國學大師。他在歷史、書法、圖書館和教育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5、張蔭麟:1905年出生於廣東東莞。16歲考上清華。18歲時,他在《薛恆》雜志上發表《質疑孔子的老子誕生一百多年論》,批評梁啟超,得到他的賞識。1929年,他去斯坦福大學學習哲學和社會學,然後在清華大學任教。他試圖將哲學、藝術、歷史融為一體。

『玖』 國外史學家是怎麼看待中國古代史的與中國史學家有什麼分歧求精彩回答!

國外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專家有一個單獨的稱謂:漢學家。

一般來說,歐美等漢學家對中國歷史研究不深,主要代表人物是費正清,著有《劍橋中國史》,被西方史學界譽為經典著作,不過就我們看來,很多內容,尤其是古代史部門,幾乎就是面向西方普通讀者的科普著作,要說有什麼深度,似乎並不怎麼深,倒是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很獨特。

日本漢學家,以及歐美等國的華裔、亞裔漢學家對中國歷史研究很深,基本上和中國本國歷史研究差不多了。

要說分歧嘛,其實並不算很多。比如:
1、西方主流史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全部是由非洲發源的,幾百萬年歷史中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史學家有些也認可這個觀點,有些認為人類發源是多源,不見得全來自非洲。
2、西方史學家普遍不承認中國的夏朝,中國史學家多認為夏朝,或者至少是「先商」文明是存在的,主要的依據是二里頭文化遺址。因此,西方史學界認為中國的文明史應該是3000年,而非我們說的5000年。
3、西方史學界有種觀點,認為上古時期,中國和西亞交往頻繁度大於我們的想像,比如中國的青銅器、陶器、雕塑都有可能深受中亞游牧民族影響,甚至認為周人可能和中亞的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血緣關系,但中國史學界基本不承認這一點。
4、對於元朝,即便在外國漢學家中也有爭議,元朝到底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王朝,還是外來的蒙古王朝。

『拾』 有哪位知道是哪位外國人寫的中國史-他的名字

日本著名通俗歷史學家陳舜臣的代表作《大唐帝國——隋亂唐盛三百年》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引進並出版。該書脫胎於至今未被中國人重視的宋人曾先之的史學巨著——《十八史略》,陳舜臣先生集數十年之筆力完成。

據了解,陳舜臣在日本非常受追捧,比國內最火的易中天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位出生於1924年的日本作家,祖籍是台灣台北,與司馬遼太郎並稱日本歷史小說界的雙璧。40多年來他始終創作不輟,作品不下百餘種,寫作范圍擴及推理小說、歷史小說、現代小說、隨筆、游記與歷史書等。據介紹,《大唐帝國》之前曾經在日本再版三十餘次,發行200萬冊,而他的《諸葛孔明》上下冊,已賣到73萬套,成為長期暢銷書。

和易中天一樣,陳舜臣也是一位「電視寵兒」。日本電視台只要播放有關中日歷史問題和介紹中國歷史人物的電視節目,都會請他出場,前幾年投入大量資金製作的世紀大作《絲綢之路》和《唐詩紀行》,也請陳舜臣臨場講解。他的著作《琉球之風》還曾被日本電視台改編成了大型電視連續劇。

在國內讀史熱的今天,各種說史、寫史、解史的書已經成為新的出版熱點,而一個日本學者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寫中國的歷史?他的寫作態度和視角對於當下國內的歷史寫作有著怎樣的影響?陳舜臣遲到30年而來的作品對於我們頗有啟發。

閱讀全文

與外國中國史學家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國土如何管理 瀏覽:462
為什麼中國沒有雇傭兵 瀏覽:739
印度青年葯房怎麼買葯 瀏覽:633
如何自己去越南打工 瀏覽:53
中國第二個經濟體在哪個省 瀏覽:676
伊朗為什麼造不了戰斗機 瀏覽:829
義大利有哪些運動項目 瀏覽:184
謝謝伊朗文怎麼寫 瀏覽:702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版權多久下證 瀏覽:403
伊朗是講什麼語言 瀏覽:17
越南香水怎麼辨真假 瀏覽:338
印尼的外匯監管力度怎麼樣 瀏覽:733
中國到伊朗火車有多少趟 瀏覽:304
伊朗為什麼要扎耳洞 瀏覽:93
越南gdp為什麼不能修改 瀏覽:170
中國市場的保健品多少是假的 瀏覽:971
中國和美國談判的結果怎麼樣 瀏覽:51
越南宣光是哪個省 瀏覽:603
英國的電壓是多少如果去英國的話 瀏覽:429
中國好聲音在哪裡看不用會員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