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中國古典舞的身韻
談談中國古典舞的身韻
1.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為了演故事服務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戲也還是戲,其舞對角色行當的從屬性也是十分鮮明的。
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甦,是戲曲舞蹈的復甦,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十分明顯,它的審美原則不是什麼新發明,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些原則非但在戲曲中可見,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其蛛絲馬跡它的文化特徵;就其流來講,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這個衍舞種是地道的中國貨。
中國古典舞現在仍未渡過它的童年,其自身還在成長發育中。但是身韻的創建,使它的審美內核已趨穩定,其理論基礎也已比較扎實,運動系統已經形成,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它已擺脫戲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疇邁進。
產生於八十年代初的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已逐漸為中外舞蹈界和學術界所認識。1993年,它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列為優秀教學成果而獲得獎勵。北京舞蹈學院李正一和唐滿城兩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創建了古典舞「身韻」課,它使中國古典舞重振雄風,使古典舞事業曙光再現。李正一教授在詮釋「古典舞」時這樣講道:「名為古典舞,它並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原則為基礎,吸收借鑒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部分,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舞種和體系。」
2.古典舞身韻及其審美
「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身心並用,內外統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志,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身韻,雖然風格源是明顯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它已擺脫原戲曲舞蹈對角色行當的千變萬化,然而不管怎樣變,又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一」和這個「變」都是一種藝術難得的性格,也是一門藝術的美學的要義。
一個成熟的民族舞演員在舞台上展現的動作之所以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為體現了「形、神、勁、律」的高度融合,這正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重要表現手段。「形、神、勁、律」作為身韻基本動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韻的全部內涵。形,即外在動作,包含姿態及其動作連接的運動線路。神,即神韻、心意,是起主導支配作用的部分。勁,就是力,包含著輕重、緩急、強弱、長短、剛柔等關系的藝術處理。律,也就是動作本身的運動規律。這四大動作要素的關系,是經過勁與律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統一。其規律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這都是精闢的概括與提煉。而這些文字又與元素性動作高度統一、諧調,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美學理論。
1、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為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眾所周知,通過對傳統藝術在審美特徵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 首先解決體態上「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灣」、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膠州秧歌」的「輾、擰、轉、韌」,「海洋秧歌」的「攔、探、擰、波浪」和「花鼓燈」的「斜塔」,武術中的「龍形猿步」、「八卦」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的形象。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這一概念中,身韻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強調神韻,強調內心情感。在形與神的關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正是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韻」。可以說,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 「心、意、氣」,正是「神韻」之具體化。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的、准確的解釋了形和神的聯系及關系。
人們長期為中國古典舞的內在韻律感到神秘,雖然一個「圓」字是早被人們公認的,但它究竟是怎樣的運動規律,身體及手臂的運行軌跡是怎樣的了這是從事古典舞的人們長期困惑的問題。身韻創建者提出了「三圓運動」的理論。他們認為中國古典舞身體運動過程是沿著三個圓形在運動。這就是立圓、橫圓、8字圓。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擾人已久的問題竟是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破譯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確而簡明。它立刻讓人想到拉班的「球體運動」理論。它們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釋了各自的規律。原來真理是很單純的。科學都是經歷了「由淺入深」到「深入淺出」的過程。單純的真理是艱苦探尋的結果,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3、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的。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身韻」即要培養舞蹈者在動作時,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著輕重、緩急、長短、頓挫、符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別。這些節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並懂得了運用「勁」。「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准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勁的區別。
4、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動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雙晃手」,當臂向左晃時,身要有向右拉之勢,才能顯示動作的圓潤與韻味。「不順則順」的「反律」,可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變向後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
3.古典舞身韻課程的特點
身韻的出現做為一項重要的中國古典舞教學成果,使中國古典舞的訓練走向自身形式的規范化、舞種化。它不僅是完整的訓練體系,而且是訓練與創作、表演相互統一的中國古典舞審美特徵的體系。就目前的教學而言,對古典舞神韻的作用與價值的認識,應該說在觀念上仍然處在模糊的狀態,在教學中還沒能擺正它的位置,更沒有在教學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細節中將「身韻」的教學滲透到基訓課的「骨髓」中,真正的將其作為古典舞的「核」來加以正確對待。
現在的舞蹈教學一般是將基訓與身韻做為兩門課程安排,不免會給人一種錯覺,即片面認為基訓是主科,身韻是副科,基訓是學生訓練的關鍵,身韻是為加強風格而設立的點綴課。表層的主與次不是內在的質,是「殼」還是「核」,應通過兩門課程所體現的精髓來確定。因此,關鍵問題不在設置的是一門課程還是兩門課程,而在於中國古典舞的教學實質是什麼。假若基訓課和身韻課體現的是各自的質,而不是統一的質,那麼就形成了「兩層皮」的`局面,基訓也就變成了只有技術的「殼」,而沒有身韻的「核」,兩者很難形成一個統一於一體的古典舞風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片面追錄古典舞的形,卻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們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備,只有勁與律的協和統一。才能全面的達到古典舞訓練的基本要求,這才是二者訓練所要求的一致標准。由此發展到更深層次,就是要求在基訓課教學中的每個動作,每個過程, 每個細節,每個過渡的環節動作,靜與動的變化,技術與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韻的神、形、勁、律來統帥,並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從而達到「殼」與「核」的完美統一。即使是兩門課的設置與安排,也能達到合二為一的效果。那麼基本功訓練的標准和身韻的訓練標準是什麼?是統一於一體的兩個階段,還是將所要達到的目的自始至終地溶為一體完成整體訓練的目的?就目前而言,兩門課程的安排要求我們任課教師把握一個標准,就是在基本訓練的教學過程中,將身韻滲透到基本訓練的全過程,在課堂中體現中國古典舞的精髓。
4.如何做好古典舞身韻課的教學
1、做好素質訓練
中國古典舞神韻的教學要從訓練的角度開始建立,要同時要解決形體訓練、素質訓練、技術技巧訓練、藝術表現力訓練,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訓練等任務。所以說,以解決肌肉素質、軟開度、耐力、爆發力、韌性、重心等方面,對於訓練學生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平時可以加強對人體運動的科學研究,在運動的幅度、韌帶的柔韌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達到訓練的效果。比如「前旁搬腿」要完成180o,而且還要求主力腿、動力腿都是絕對的直膝,還要求主力腳半腳尖,控制到最高度,並保持很長時間(兩個八拍)。這說明在素質訓練上要向動作的極限要求發展。所以說古典舞基本訓練的目的是著重解決學生身體的基本素質問題,以跳、轉、翻等技術技巧來增強舞蹈表現力,這可稱為技法訓練。
2、牢固把握身韻的元素
所謂元素,包括基本技法、身法、神韻、呼吸、形、態、點、線等諸多核心因素,在教學當中,要基於「從元素出發,從韻律入手」這樣的教學方法,以「雲肩轉腰」、「風火輪」、「燕子穿林」為例,它們的素材並不是很多,然而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雲肩轉腰」既是元素又是韻律,元素中有韻律,韻律又通過元素展現。「風火輪」在基本功訓練上腰部是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環動,所有擰、傾、圓都在其中,有很強的生命力,再加以繁衍,既有訓練價值,又有實用價值,足可以派生出其他動作。正如唐滿城教授所說:提煉元素、發展元素、運用元素,是解決身韻訓練之有效辦法。
3 體現身韻的表現性
對於舞台上的人物塑造似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的不多,但任何動作都應充分展現出它的藝術表現力。也就是說,在古典舞的訓練中,應注意動作的性格化、氣質上的感染力,在音樂、組合上的處理應注重訓練「剛武氣質」型、「柔韌舒展」型,以及靈巧敏捷、龍飛鳳舞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和要求。
4、體現身韻的時代性
與舞蹈藝術中其它門類相同,身韻也有其派生、渲變和發展的時代特性,如何把握身韻的時代性,是身韻訓練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因此,在訓練中應充分體現當代人的精神風貌,從而達到身韻與時代精神相統一。
;2. 哪位知道中國舞的身韻該如何練習 更有效果
西安北郊未央區盛龍廣場瀧舞舞蹈零基礎培訓學校告訴大家古典舞身韻如何練習:
一、提
先「沉」後「提」。在沉的基礎上,感覺氣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時以胸之力帶動腰椎從微彎狀一節一節直立,感覺頭頂虛空,提至胸腔之氣不能憋住,隨著頭頂虛空而感覺向上延伸,同時眼皮逐漸張開,瞳孔放神。
二、沉
在盤坐的姿態上通過呼氣,使氣息下沉,感覺氣沉丹田,以氣息帶動腰椎從自然垂直狀一節一節下壓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彎狀,眼皮隨沉氣慢慢放鬆。
三、沖
在「沉」的過程中,用肩的外側和胸大肌向8點或2點水平沖出,肩與地面保持水平線,切記上身不要向前傾倒,感覺腰側肌拉長,頭與肩相反,肩向左沖,頭略向右偏,眼和沖的方向一致。
四、靠
首先「提」,然後在「沉」的過程中,用後肩部及後肋側帶動上身向4點或6點水平拉出,感覺前肋往裡收,後背側肌拉長,要求肩與地面保持水平拉出,決不能有躺倒之感,身如向右靠,頭側微向左轉,眼平視放神,頭及頸部略向下梗。
少兒舞蹈
五、腆
腆與含的動作要領相對,整體呈現的是一個向前頂的狀態。練習腆,需要建立在提的基礎上。先深吸一口氣,輕輕抬頭,雙肩往後撤,然後把胸口慢慢的往前送出去,頂到最高的程度即可。
六、含
過程和「沉」一樣,但加強胸腔的內收,雙肩向里合擠,腰椎形成弓形,挺胸低頭。「里含」不是旁腰,而是 感覺肩膀里合與胸腔收縮,可用手抱肩尋找感覺。
七、橫移
要考慮到肩膀和腰的用力。先經過提,在沉的過程中,要以腰發力,用肩帶動向旁拉長腰肋肌,頭與身體運動方向相反。移是橫向動勢,因此要有不斷延伸的感覺。注意與靠區分開,不能帶擰得動勢。
八、旁提
在沉往上提的過程中身體由下經移往上的上身弧線運動,注意以腰帶肋、以肋帶肩,一節一節往上提,最後形成旁提狀。經過上方提到最大限度,頭在過程中要隨著旁提的動律轉動180度,眼睛也要經過環視屋脊線的180度巡視,要在旁提完成後頭才結束轉動,眼神仍要繼續延伸,整個身體強調由上往下的抻長感,絕不等同於下彎腰。
3. 身韻的8個基本動作要素是什麼
古典舞身韻有沖、形、靠、腆、沉、含、移、勁這些基本要素。
沖,是在「提沉」的基礎上軀干「斜移」的動律。掌握以擰帶動向側前形成的橫向動勢,體現古典舞的飽滿、端莊、嫵媚、含蓄的氣質特點。
形: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
靠:是在「提沉」的基礎上軀干「斜移」的動律。掌握以擰帶動向側後形成的橫向動勢,體現古典舞的飽滿、端莊、嫵媚、含蓄的氣質特點。
腆:軀干向前移動,形成「外開」的過程,是胸腔推力的向前動律。
沉:是軀干之上下動律,主要掌握軀幹上提下沉縱向的動勢與呼吸的配合關系。
含:軀干向後移動,形成「內收」的過程,是後肩縮力的向後動律。
移:腰、肩進行左右水平運動的「橫線」動律。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在形式上包含了地面訓練。
內容主要可以概括為柔韌訓練(俗稱為軟開度訓練),力量訓練(又稱為能力訓練),技術、技巧動作訓練三個方面。柔韌、力量、技術技巧是構成舞者職業生涯的三個主要技術性成分,亦是一名職業舞者所必須具備和達到的身體基本條件和技術條件。
地面訓練,就是從上述三個方面入手,為舞者身體柔韌性、力量、技術技巧動作的具備與掌握,給予基礎的、全面而系統的訓練。地面訓練之所以成為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由地面訓練所具有的特殊性決定的。
4. 古典舞身韻教學的法則
古典舞身韻教學的法則
“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身心並用,內外統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志,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
身韻,雖然風格源是明顯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它已擺脫原戲曲舞蹈對角色行當的千變萬化,然而不管怎樣變,又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一”和這個“變”都是一種藝術難得的.性格,也是一門藝術的美學的要義。
古典舞身韻教學法則
01、“心裡沒有,身上白走”----是強調動作時意念、感覺的重要性。
02、“滿、趕、閃”----指動作中要分清“平均節奏、符點、切分”。
03、“立如松、動如風、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比喻靜止時要心態穩重、動作時要敏捷靈活。
04、“慢而不斷、快而不亂”---要求慢板動作中連貫圓潤,快速動作要干凈利索。
05、“移帶手、含讓手、腆推手”;也可稱“身讓手、胸推手”----強調動作過程中哪裡主動、哪裡被動,如“雲間轉腰”。
06、“剛而不拙、柔而不懈、韌而不僵、脆而不浮”----強調“陽剛”和“柔韌”型的動作。
07、“形已止、意無窮、動已靜、神未止”----要求動作中要有延伸感。
08、“行雲流水、藕斷絲連、點中有線、線中有點”----形容動作中要流暢通順、連綿不斷、節奏分明。
09、“矯若游龍、形如旋風”----比喻古典舞動作中“圓、游、變、幻”的感覺。
10、“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形與神合”----形容動作要從內到外的感覺。
5. 舞蹈身韻講究哪四點
古典舞身韻4個核心是「形」「神」「勁」「律」
1、形:
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沒有「形」作為藝術表現和傳達的媒介,任何藝術形式的審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作為中國古典舞而言,它在解決「形」的訓練上要注意以下幾點要領:首先,必須具備自我審美意識與氣質。
其次,要掌握姿態與姿態、動作與動作的運動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與軌跡;最後,要掌握由「動」到「靜」或由「靜」到「動」這一瞬間變化的運動法則。作為「身韻」教材,通過傳統藝術審美特徵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解決體態上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撥、含蓄柔韌」的氣質美。
而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為它既是一種技法,也是民族審美的一種追求,而這需要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方能熟練地使「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等自如地協調配合。
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於運動的過程。人們對古典舞常用「行雲流水」、「龍飛鳳舞」、「曲折婉轉」、「閃轉騰挪」等加以贊譽,這一切形象化的描述,實際上離不開運動中的「圓」和「游」這兩個特徵。古典舞非常注重「圓」的空間美和「游」的流動美。不論有多少千變萬化的「圓」,其根本規律是離不開「平圓」、「立圓」、「8字圓」這三種最基本、最典型的運動路線和軌跡的。
2、神:
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有人認為「神」是抽象的、玄虛的、看不見的。我認為「神韻」不但是可知的,可認識的,可感覺的,而且可以說是「形」的生命力所在。用句最通俗的話說「神韻」就是「味道」。「神韻」的含義是通過自覺的意識、意念和感覺來支配動作,而不是盲目的、機械的完成動作。從預動到動作這之間體現的過程卻是「心與意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的過程。所謂「心、意、氣」即是將「神韻」具體化。
人們常說「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恰恰是受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形象、准確地解釋了形和神的內在聯系。因此,在「身韻」的訓練中,每個最細微的過程,即是最簡單的動作,都應是陶冶神韻的過程。因而我們說人體動作中的神韻並不是虛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著主導支配作用的藝術靈魂。
3、勁:
常有人這樣評論演員,說「姿態動作挺好,勁頭不對」。「勁頭」是什麼呢?我認為「勁頭」即賦予外部動作外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
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律2/4、3/4、4/4式的音樂節拍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勁」的掌握要求舞者在動作過程中善於掌握動作的力度、幅度的變化,不能僵硬地、機械地、平均地使用自己的力量,而應對每個動作有輕重、強弱、緩急、長短、頓挫、附點、切分、延伸等不同的對比和區別。「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全過程,在動作結束時也十分重要。
4、律:
包含動作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通順,這「順」是律的「正律」,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反律」也是身韻律中十分重要的特徵。更典型的是動作「要從反面做起」的法則這種審美規律。如」逢沉必提、逢沖必靠、逢開必合、逢前必後、逢左必右……等等,無一不是遵循著「反律」之規律。無論是一氣呵成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動勢,或是「從反而做起」,都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的精奧之處。
任何一個舞蹈演員必須從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中掌握「形、神、勁、律」的表現特點,並在自己的舞蹈藝術表演實踐中達到四者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統一,方能創造出生動感人的舞蹈形象。因而「身韻」既是中國古典舞的特點,也是學好中國古典舞的出發點和歸宿。
6. 古典舞身韻教學口訣
古典舞身韻教學口訣
1、「心裡沒有,身上白走」----是強調動作時意念、感覺的重要性。
2、「滿、趕、閃」----指動作中要分清「平均節奏、符點、切分」。
3、「立如松、動如風、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比喻靜止時要心態穩重、動作時要敏捷靈活。
4、「慢而不斷、快而不亂」---要求慢板動作中連貫圓潤,快速動作要干凈利索。
5、「移帶手、含讓手、腆推手」;---強調動 作過程中哪裡主動、哪裡被動,如「雲間轉腰」。
6、「剛而不拙、柔而不懈、韌而不僵、脆而不浮」---強調「陽剛」和「柔韌」型的動作。
7、 「形已止、意無窮、動已靜、神未止」---要求動作中要有延伸感。
8、行雲流水、藕斷絲連、點中有線、線中有點----形容動作中要流暢通順、連綿不斷、 節奏分明。
9、「矯若游龍、形如旋風」----比喻古典舞動作中「圓、游、變、幻」的感覺。
10、「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形與神合」----形容動作要從內到外的感覺。
中國古典舞基訓要領:
擦地
要求掌握細節上的規格,猶如一滴水經過地面,腳背要綳到頭,並且有延伸的感覺。高年級的時候有各式變換,加主力腿蹲或半腳尖的,動力腿每次擦出要靈活自如。
小踢腿
練習的主要目的是瞬間的爆發力,為以後的跳做起始的准備。主力腿要求穩定,動力腿不但要靈活而且要有爆發力和速度,擊打的時候力量集中到小腿腳背上,不能散。熟悉時會在半腳尖上做,更加要求主力腿的穩定與動力腿靈活的配合。
單腿蹲
主力腿的蹲,和前面講到的「蹲姿」一樣,動力腿與主力腿的配合最為關鍵,兩條腿同時的彎曲和綳直。用芭蕾的意義解釋更加准確,在法語中單腿蹲的的'名字是「風丟」(譯音)~意思是融化。雙腿之間要做到拉、撐的感覺。
腰
基本上可以說是舞姿的練習。這個組合可以很多樣話,所以沒有固定的動作解釋。但要求無非是優美,延伸,流暢,最主要的是要有提沉再裡面。
踏步翻身
要求低頭,翻轉時雙手走立圓,速度要快,要有質感。翻轉時,以手起分帶動腰,過程中腰有往天花板上頂的瞬間。
點步翻身
不但雙手走立圓,主要還有雙腳與身體連貫性的配合,翻轉的速度要快,但每個翻身的連接速度要一樣,要甩頭。
平轉
雙腳以八字外開,順時和逆時兩個方向行走,每次是半個圓,合起來是一個整圓。雙腳力度相同,運行范圍不能少於或多餘半個圓(大約)古典舞腰是人體中樞,腰的穩定性和直立性很重要,不能塌腰,塌腰是導致平轉歪斜的原因之一.旋轉時要甩頭。在身體能夠平衡運行的基礎上提高速度。
四位轉
分前、後四位轉:
前:雙腳重心瞬間移動到一條腿上由雙手發力帶動腰,腰促使延伸,帶動下身一起轉,上下身基本同步。要求重心從雙腳到單腳時的穩定,同時腰要直立,而且跟隨手的力量繼續發力,動力腿吸腿的位置不能低於小腿的中段,主力腿綳直,腳尖要立得高。
後:其他要求一樣,只是發力來自動力腿,要求動力腿發力後瞬間收緊,因為是腳發力,所以要控制,力量不能過大,否則到了腰的位置腰不但發不上力,反而會被腳的力量帶動。重心就會偏移。
小跳
以半蹲為基礎,起跳的過程,雙膝伸直,腰要直立,頭頂天花板,力量不能過大,只依靠蹲的韌性和腳背推地的力量,只要離開地面就可以,絕對不能過高。
中跳
上身要求同上,基本是二四位的換位跳。這個半蹲要比小跳的深些。起跳要運用,膝關節的韌性與大腿小腿的肌肉能力,奮力向上,綳腳。
大跳
前提仍熱是半蹲,前腳離開地面要求經過擦地。以小踢腿的爆發力抬起。與後抬腿一致,抬腿同時頭頂與腳尖有想靠的意思。空中要求是拋物線的運行路線。
拓展八大元素
提、沉、沖、靠、含、腆、移、仰
提:
在沉的基礎上,感覺氣由丹田提至胸腔 ,同時以胸之力帶動腰椎從微彎狀一節一節直立,感覺頭頂虛空,提至胸腔之氣不能憋住,隨著頭頂虛空而感覺向上延伸,同時眼皮逐漸張開,瞳孔放神。
沉:
在坐的姿態上通過呼氣,使氣息下沉,感覺氣沉丹田 ,以沉氣帶動腰椎從自然垂直狀一節一節下壓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彎狀,眼皮隨沉氣慢慢放鬆。
沖:
在「沉」的過程中,用肩的外側和胸大肌向8點或2點水平沖出,肩與地面保持水平線,切記上身不要向前傾倒,感覺腰側肌拉長,頭與肩相反,肩向左沖,頭略向又偏,眼和沖的方向一致。
靠:
首先「提」,然後在「沉」的過程中,用後肩部及後肋側帶動上身向4點或6點方向,感覺前肋往裡收,後背側肌拉長,要求肩與地面保持水平拉出,身如向右,頭則微向左轉,眼平視放神,頭及頸部略向下梗。
含:
過程和「沉」一樣,但加強胸腔的內收,雙肩向里合擠,腰椎形成弓形,空胸低頭,可用雙手抱肩尋找感覺。
腆:
和「含」相反的動作,在「提」的過程中,雙肩向後掰,胸盡量前探,頭微仰,使上身的肩胸完全舒展開。
「含腆」是里含外開形成的前後運動
橫移:
盤坐准備。提氣後,腰發力在沉的過程中由一側的腰推動往正旁(3點或7點)水平移出到最大限度,頭往反方向傾。注意肩與地面保持平行線,骨盆平整固定,沉肩,腰側肌抻長,脊椎拉長。橫移是左右動律
仰:
盤坐准備,在提的基礎上雙手展開敞胸,胸往上頂,頭看上方。
7. 古典舞身韻的教學過程
古典舞身韻的教學過程
一個優秀的中國民族舞演員除了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技術技巧個,還須同時具備在中國古典舞特定的藝術規范和審美特徵要求下的重要表現手段――身韻。「身韻」從字面上來解釋,可以說是「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其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內外統一,身心並用」的同義語,通過「身韻」的訓練達到「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正是它的目的。它實際上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雖然把訓練「身法」與陶治「神韻」的方法統稱為「身韻」,但進一步去剖析,便可了解它包涵著「形、勁、律」這四個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形:
一切外在的、直觀的體態、動作;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姿態與姿態之間的過渡、路線;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形」作為藝術表現和傳達的媒介。任何藝術的審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當然,不同民族和時代都有著對形式美不同的要求。作為中國古典舞而言,它在解決「形」的訓練上要注意以下3點要領:1、舞蹈者在靜止的體態(或姿態)情況下所必須具備的自我審美意識與氣質。比如:「挺拔而含蓄」、「剛勁而柔韌」這種矛盾而統一的審美意識。2、掌握姿態與姿態、動作與動作的運動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與軌跡。正如書法藝術上的筆法一樣,「橫、豎、點、撇」是有極其嚴格的規范而又有充分的發展餘地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體運動藝術也是具有其自身嚴謹的規范和規律的。3、「由動到靜」或「由靜到動」這瞬間變化的運動法則。「由動到靜」在戲曲藝術中稱之為「亮相」,「亮相」是戲曲藝術的精華之一;舞蹈雖不於戲曲,但舞者在千變萬化的運動之後,將一切美凝於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個造型上,這種對於美凝聚於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個造型上,這種對於審美的要求是絕不亞於戲曲的。「由靜到動」對於舞者來說必須具備某種「預動」,俗稱為「起法兒」;而「起法兒」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它是進入藝術情況前心理給予身體的發動力。
作為「身韻」教材,究竟在「形」上應包涵哪些內容?我們早已不滿足於60年代初中國古典舞所規范的那「八個手位」和若干程式化的舞姿那種審美層次了。但舞台上展現的節目中,其形態卻又是五花八門、千奇百異的,而這些是不可能「如數照收」到教材中去的。我們必須尋找形成千變萬化中最核心的、本質性的形態特徵,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一」的「一」。從所周知,通過傳統藝術審美特徵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首先解決體態上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決不是什麼人杜撰出來的審美標准,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自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彎」,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三塊瓦」、「擰麻花」,中國民間舞中的「輾、擰、轉、韌」,中國武術中的「龍形」、「八卦」,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而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形象。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而進行訓練的必要。
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於運動的過程。人們對古典舞常用「行雲流水」、「龍飛鳳舞」、「曲折婉轉」、「閃轉騰挪」等加以贊譽,這一切形象化的描述,實際上離不開運動中「圓」和「游」這兩個特徵。古曲舞確實太注重「圓」的空間美和「游」的流動美了!這也許和中國人崇尚龍的圖騰和把宇宙看成是「陰陽」和「八卦」這咱心理分不開的。但不論有多少千變萬化的「圓」,其根本規律是離不開「平圓、立圓、8字圓」這三種最基本、最典型的運動路線和軌跡的。因此這正是我們通過認識而必須緊緊抓住的訓練環節和特點。從技法和方法上來分析,不難發現形成人體「三圓」運動的根本關鍵在於腰部的運用。有人說「身法即腰法」,從腰部的運動中,又提煉出了以腰部運動為核心的「提、沉、沖、靠、含、腆、移」這七個最基本的動律元素,這些動律元素不但可以為多種千變萬化的「圓」作做准備,而且可以由些派生出更豐富、更典型的以「圓」和「游」為特徵的舞蹈動作。
中國戲曲舞蹈和武術原有一套典型動作,如「雲手、五花、大刀花、風火輪、烏龍盤打、燕子穿林、青龍探爪」等等,它們那豐富的身法性、鮮明的風格性是極富表現力的。但是如果它們只是一個個凝固不變的動作,它們又是缺乏生命力的。我們用「提煉元素」、「強化元素」、「發展元素」這種方法來分析它們,便可使它們「一生二、二生三」、「揚其神、變其形」,從而獲得新的表現力和生命力。
綜上所述,「身韻」在「形」的訓練中,是以「擰、傾、圓、曲」的體態美為重點、以腰部的動律元素為基礎、以「平圓、立圓、8字圓」的運動路線為主體、以傳統中優秀的典型的動作為依據,以由淺入深並層層發展的教材為方法來培養真正懂得並掌握中國古典舞形態美的演員。
二、神:
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但是究竟什麼是「神韻」呢?古人說是一種「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言下之意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還有人說「神韻真如神龍,令人首不見尾,或者首皆不能見」,難道神韻真是如此之重要而又無法弄明白嗎?我們認為至少在古曲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只有把所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著名京劇教育家錢寶琛先生有一句精闢的概括,他說:「開三,勁六,心意八,無形者十」。在他看來,舞蹈動作中,「形」只佔三分,「勁」只佔三分,「勁」佔六分,「心意」(即「神」)卻佔八分。我們理解這並不是說「形」不重要,而是說「形」是可以通過模仿去做,而「勁」和「心意」是必須通過潛心揣摩才能掌握的。正因為有了動作的「勁」和「心意」,從而給予了「形」以生命力。當形、勁、心意融匯貫通於一體之後,從而進入到一個更深
這正是舞蹈訓練和藝術表現的真正目的所在。「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態和內涵的表達。它的真實涵義應該是指通過自覺的意識、意念、感覺來支配舞蹈動作,而不是盲目地、純功能地去完成動作。自覺的意識同時也包括豐富的藝術想像力。馬不波《論蓋叫天》一文中說到,蓋叫天之所以與眾不同,是他在舞蹈時往往把動作想像成「變化的雲彩、飛翔的老鷹、風吹的柳條、冉冉的青煙……」,多麼形象的動態啊!在上一段「形」中談到的「動律元素」和「平圓、立圓、8字圓」運動,事實上無一不是和主觀的意念緊密相連的,即便是一個簡單的「提沉」,也是一次由意念支配的藝術呼吸過程。上文還提到舞蹈開展前的「心理預動」,它正是循著這樣的規律而運動的,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心、意、氣」正是「神韻」的具體。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恰恰是受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地、准確地解釋了形和神的聯系及關系。因此,在《身韻》的訓練中,每一最細微的過程、最簡單的動作都應是陶治神韻的過程。因而我們說人體動作中的神韻並不是虛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著主導支配作用的藝術靈魂。
三、勁:
常聽到有人這樣評論某一演員,說「姿態動作挺好,勁頭不對」。「勁頭」是什麼?我認為「勁頭」即賦於外部動作的仙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頭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的。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身韻」要培養舞者在動作過程中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而是有著輕重、強弱、緩急、長短、頓挫、附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別。這些節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並懂得了運用「勁」。「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體態、角度、方位均已准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以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的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等「勁」的區別。這一切都是通過《身韻》教材加以訓練才能達到的。
四、律:
「律」這個字包含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它依循的規律這兩層意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勁正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順則能一氣呵成,有如行雲流水。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視「不順則順」的「反律」,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時突變向後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右、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動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從人體的運動整體分析出「形、神、勁、律」各自的特點,然後又產後並達到「形、神、勁、律」的統一,這正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出發點和歸宿。
;8. 古典舞訓練培養身韻的方法
古典舞訓練培養身韻的方法
古典舞訓練培養身韻的方法?在生活中,喜歡跳舞的人有很多,因為跳舞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鍛煉身體,其中古典舞是比較受歡迎的,下面分享古典舞訓練培養身韻的方法?
任何一種訓練都是從屬於某種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種舞蹈形式也必須有它自己的訓練體系。身韻教學法便是古典舞的訓練體系。
古典舞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神形兼備」的藝術體現,而身韻教學法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質的「元素」,它將訓練「身法」和陶冶「神韻」相結合,把「形、神、勁、律」作為古典舞動作元素,並將它們結為一體,在教學中要求動作達到振其形,攝其神、模其勁、順其律,作為實現身韻教學的目的。
身韻具有自身的系統性和訓練要求,它訓練學生「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有著很高有藝術欣賞價值。所以說,身韻課不但能獨立地進行教學,而且成為整個中國古典舞教學諸環節的精髓和有機組成部分。
身韻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身韻而身韻,它的目的是要將身韻溶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術技巧中,這一點集中表現在對節奏處理和舞蹈動作的連接上,以及點線處理,舞蹈動勢的渲染和表演者內在修養等諸方面。
如果說古典舞基訓是一種訓練手段,身韻則是衡量舞蹈動作的標尺。「如果把動作比做肌體,那麼韻律就好比血液。血液停止了流動,肌體就會僵死。」這個形象的比喻,生動地說明了動作與韻律的血肉關系,可以想像,如果古典舞缺少韻律,那麼動作、舞姿、組合一定會使人感到僵化而沒有味道。
所以,如果我們抓住了古典舞的韻律,使是找到了發展古典舞的根和源。從這個意義上講,身韻不僅僅訓練中國古典舞的風格、韻律及外部技巧等,從中還可以發展古典舞的連接動作和舞蹈語言。
在古典舞訓練中,從頭至尾,都貫穿著身韻練習中的一些元素,身韻在總結了戲曲、武術等傳統藝術的動作規律之基礎上,確定了從腰為核心,強調中段訓練的重要性。
而「提沉沖靠」等幾個動律元素無論是對人體中段的肌肉或是呼吸,都各有其獨到而不同的訓練價值。突出地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中和之美」的美學原則。其具體表現為:
強調對中段肌肉,尤其是後背肌肉的訓練。背闊肌的強化,更是身韻元素在訓練上的一大突破。而元素中的「含腆」從形態和規格上看比其它元素的幅要大。
它的運動范圍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而它的發力點主要就是背闊肌,當含腆交替運動共同擴大范圍時,使背闊肌隨之交替曲伸,反復地強化,達到背闊肌真正曲伸自如,能隨意控制的目的,從而充分利用闊肌這一表現區域,加強了中段的表現力。
在舞蹈中的.呼吸不同於生活中的呼吸,在任何一個舞蹈動作當中,呼吸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與這些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
「提沉」作為訓練的重要內容貫串始終,它是將自然氣息藝術化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提沉所帶動的身體中段和頭部的上下運動是呼吸與外部動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節奏及身體方位不同變化。可以使學生逐漸對呼吸與身體的關系有了體驗和認識,並掌握呼吸與外部形態相結合的方法,賦予動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韻。
身韻把動作動態與內涵動作有機的結合起來,並且使身韻元素自身也達到了訓練性、審美性和適用性的統一。此外,欲了解更多相關信息,可點擊閱讀跳舞毯減肥有哪些危害
古典舞可以減肥嗎
跳古典舞可以減肥。大家堅持去跳古典舞,這樣是能夠起到減肥功效的,大家在跳古典舞的時候我們讓身體的消耗還是比較大的,這時候就可以發揮出減肥的效果了。
古典舞減肥效果怎麼樣
舞蹈對肌肉的刺激則是全面性、綜合性的,它的動作兼顧到頭、頸、胸、腿、髖等部位。舞蹈還具備有氧運動的效果,使練習者在提高主肺功能的同時,達到減肥的目的。
古典舞有哪些好處
1、壓力的釋放,在舞蹈的學習練習欣賞的過程中都會有很多樂趣,保持良好的心態。
2、人際交往渠道的拓寬,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3、培養氣質修養,對音樂和舞蹈的欣賞能力的提高。
4、塑身健身的效果明顯,拉丁舞是身體扭動幅度非常大的舞蹈。
什麼舞減肥效果好
1、肚皮舞毫無疑問是瘦腰腹的方法,而且在近年來也是減肥的新熱點。
2、爵士舞是有氧運動的一種,每個星期跳3-5次爵士舞,每次跳30-50分鍾的樣子,就能塑造出魔鬼身材。
3、芭蕾舞是非常優雅氣質的一種舞蹈,不僅能減肥瘦身,還能塑造完美體態,它能使女性增添魅力和氣質。
9. 舞蹈身韻的八大基本動作要素
舞蹈身韻的八大基本動作要素是沖,形,靠,沉,含,移,勁
一、沖
是在「提沉」的基礎上軀干「斜移」的動律。掌握以擰帶動向側前形成的橫向動勢,體現古典舞的飽滿、端莊、嫵媚、含蓄的氣質特點。
做法:在「沉」的過程中,用肩的外側和胸大肌向8點或2點水平沖出,肩與地面保持水平線,切記上身不要向前傾倒,感覺腰側肌拉長,頭與肩相反,肩向左沖,頭略向右偏,眼和沖的方向一致。
二、形
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
七、移
腰、肩進行左右水平運動的「橫線」動律。
八、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與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