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騎兵沖刺的真實效果
首先來說要更正一點,騎兵拿的那叫矛,長矛。是刃頭,前面是一面刃,成棱形,但不是絕對尖的。
作用力的問題先不用說,長矛是在沖鋒中使用的,用以沖擊步兵或者馬匹。
但是真正開始戰斗時,騎兵不會使用長矛,而是改用馬刀與狼牙棒。因為真正的作戰中,沖鋒是並不多的,應該說大量使用的是狼牙棒,製作成本低廉,且殺傷力極大。
騎兵不會穿很重的鎧甲,一般只是皮甲,或者是很輕的鏈甲,方便敏捷的作戰移動。(見蒙古輕騎兵類)
重騎兵也有,會裝備重鎧甲(中世紀歐洲騎兵),但是他們最終一樣被輕騎兵打敗,因為重騎兵的行動力被削弱了,追趕不上蒙古輕騎兵,且蒙古騎兵擅長的弓箭極大的殺傷了重騎兵。
B. 為什麼古代中國軍隊的長槍槍頭是菱形的,日本的槍頭是像刺劍一樣,歐洲的矛頭是杏仁型的
1、中國的長槍採用菱形槍頭主要是為了破甲的需要。自南北朝後,重甲騎兵的出現使步兵必須有克騎的武器(農業地帶步兵為主),錐形槍頭即錐槍的槍頭,呈現四棱形狀,類似破甲錐,能有效步戰破甲。
2、日本的扁平狀造型適合防禦武士刀(參考狼筅的原理),長桿左右拍打對步行及矮馬武士有阻止作用。
3、歐洲重刺傷,利用馬的速度沖擊,配合尖矛,能最大程度刺傷敵人。
C. 中國的長槍兵和刀盾兵在戰場上是怎麼運用的
槍兵一般就是炮灰發上一長槍就是兵了當然正規軍也是大量裝備的一般都是陸戰用,刀盾兵一般是用來攻城時防禦弓箭掩護其他人接近城牆的
D. 中國古代的騎兵是雙手握騎槍還是單手夾騎槍的呢
這個話題說起來比較繁雜,但通常來說單手夾槍是西式騎槍的標准動作。因為西式騎槍在結構上與長矛、馬槊等武器樣式存在很大差異。一般是在兩米左右的長桿頂端安裝小金屬槍尖,木製的槍身呈錐子型並在後端留握桿,尾部有配重來保持平衡。是作為沖鋒武器來使用的。
如果對手為步兵且自身武器在2米以內的槍類武器,會繼續單手持,點刺咽喉、面部等位置,之後換短柄武器。如使用長度超過2米的武器則會改為雙手持,否者很容易因為力距問題導致武器脫手。通常採用前後手持握,武器多舉於腰間或胸口水平。少數超長武器需要高舉過頂,向下刺,對步兵這種方式很佔便宜,但對騎兵很作死。
總結起來,老朽能給出的答案是古代中國騎兵沒有狹義騎槍,自然也就沒有標准動作,單手和雙手都用。
E. 中國古代北方騎兵的槍矛武器有何異同
古時候是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殺傷武器就是弓箭和長矛。長矛是北方鐵騎之間相互沖鋒,擊垮敵人陣型最有效的武器。中國北方各個民族都把長槍當做是僅次於弓箭的武器,因為它最能保證騎兵集群沖鋒的戰鬥力。
匈奴人建立了中國北方第1個游牧民族,他們沖鋒陷陣的主要武器是類似於短矛的武器。這種武器並不是匈奴人手一件,當時匈奴騎兵並沒有馬鞍。重騎兵沖鋒往往只有匈奴貴族嫡系的侍衛才能承擔這個重任,也正是因為匈奴騎兵中長武器的不足,他們與漢軍騎兵近戰時非常悲慘。
F. 古代中國的騎兵用槍是一次性的還是多次重復使用的
歷史上,只有歐洲的騎士使用的騎士槍是一次性的。
歐洲騎士的騎士槍使用蘋果木製造,非常脆,用於騎士們的單挑決斗。
對沖時,蘋果木的騎士槍直接正面戳擊,然後蘋果木的騎士槍槍桿碎裂,吸收掉對沖的沖力,從而讓騎士們不會被反作用力擊落下馬。
說白了,這種一次性的騎士槍是用來裝逼的玩意,只能在騎士單挑時使用,當面臨殘酷的戰爭時,沒有卵用。
而到了戰場上之後,歐洲騎士們主要使用的,是長矛和大劍、馬刀。
.
至於中國,中國的騎兵用槍分為幾個階段
最開始是長矛,普通的硬木長矛加長版。這種長矛用於戰陣,可以避免敵軍傷害自己的戰馬。但是這種長矛的使用難度極大,因為強大的反震力會讓騎手非常難以在馬上坐穩------就算有馬鐙和高橋馬鞍也一樣困難。
後來,大約在隋唐年間,中國出現了馬槊。
馬槊是高大上的玩意,昂貴的一塌糊塗。需要將優質的木材劈扯成細絲,然後將細絲用漆反復塗抹、曬干,最後將木絲束成槍桿再次塗漆,然後裝上槍頭(一般是1-2尺長的槍頭),尾部加上配重,然後用懸絲將馬槊吊在三分之一的尾部位置找平衡,不斷調整配重的重量。
這樣造出來的馬槊,遠遠比長矛結實。刀砍不傷,刺擊的反震力大多被彈性十足的槍桿吸收,不但可以刺擊還可以揮砍。
當然,這玩意成本太高,只有武將能夠使用,一般的騎兵,還是苦兮兮的用硬木長矛。
大約在五代和宋朝,另外一種馬戰長槍出現,白蠟木桿的彈性極佳的大槍出現,其成本雖然高於一般的硬木長矛,卻遠低於馬槊,宋軍很多騎兵部隊裝備了白蠟木長槍。這種長槍也是用彈性極佳的木桿吸收刺擊時的反震力。
這些馬戰用長槍、長矛,都是重復使用的。
再次強調,騎兵主武器,除了中世紀歐洲騎士用來表演決斗的刺槍,沒有一次性使用的。
G. 古代騎兵用長槍多還是用長戟多一般草原騎兵都用什麼武器為什麼呢
看是哪一種騎兵。
中國古代的騎兵用長槍配長刀或者長劍的多。
游牧民族騎兵得區分一下,輕騎兵用的是弓箭和彎刀,重騎兵用的是長槍和彎刀。
歐洲騎士大多是騎槍配騎士劍和盾牌。
H. 中國古代騎兵作戰方式
1、歐洲中世紀重騎兵的「長槍」為什麼是「一次性」
當重騎遭遇上重騎的時候,兩邊都只能是面對面的對沖,哪個先逃跑哪個吃虧——重騎作戰靠的是沖力,最好的戰術就是對敵先發沖擊,以獲得較高速度,晚啟動的一方速度上要吃虧的。試想下,兩邊都是連人帶馬幾百公斤加上跑起來的速度,沖撞發生的時候沖撞力極大,這時候的長槍必須是那種極易損壞的,否則不碎掉的話反沖力肯定要傷害騎士的手,所以要換槍再戰或採用連枷、釘錘、重劍進行近戰。(歐洲中世紀騎士都配有好幾個侍從給他拿東西的)
2、如果重騎對上的是集結起來的步兵是很容易就能透陣而出的。
騎兵一出,地動山搖,靠的不光是那長長的騎槍,更重要的是重騎兵那恐怖的沖擊力。(步兵很容易染上的「騎兵恐怖綜合症」在戰場上是可以傳染的)只要能在鋒線上撕開個口子,剩下的工作就是重騎兵呼啦啦的跑個血胡同出來,這時候也不用管槍還能不能用了,隨便拿個武器跟著大部隊跑吧。
3、速度才是王道
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騎兵都有輕重之分,靠拋射武器殺傷敵人的那是輕騎兵的任務,重騎兵的任務就是沖陣,在嚴密守備的敵人戰線上硬生生地撕開個突破口來,大軍隨後掩殺,因為冷兵器時代一旦陣線上出現缺陷是很難彌補的。所以中國有個很恰當的詞來形容重騎——叫「突騎」。而且對於騎兵來說速度是根本,跑起來才能在陸上稱王,一旦速度減低,陷入和敵人原地作戰的地步,還不如重步兵好用,至少重步兵要更專業些。
4、中國的騎槍肯定不是「一次性」的。
排除那種經常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單騎槍挑聯營」強將,單論騎兵的制式武器如矛、戟(秦漢)、槊(漢唐)、槍等,幾乎每個騎兵都是沒有備份長武器的,要換槍打完仗再說,所以大家都配有騎士刀。(高速沖擊下劍太容易被折斷,很快就退出騎兵裝備)
究其原因我想應該是以下幾點:
一、中國的騎兵的制式武器沒有歐洲的騎槍那麼長,短一些就不容易折斷。
二、中國的騎兵的制式武器在材料選擇上與歐洲的騎槍不同,要更有彈性。比如說槍,後世就有「槍使軟」一說,以達到借力使力,巧撥千斤的目的,可以說中國的槍要比歐洲的騎槍使用起來更靈活。
三、中國的騎兵的制式武器在使用上與歐洲的騎槍不同,接敵的一剎那要求雙手虛握。這和歐洲的騎槍的易碎的目的是一樣的——保護騎兵的手,這原本是戰場上和重兵器比拼時候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