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是如何體現中國藝術觀念的

是如何體現中國藝術觀念的

發布時間:2022-11-22 15:56:08

⑴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是什麼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概括總結成了六個字,「道、氣、心、舞、悟、和」:

「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

「氣」——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

「心」——中國傳統藝術的主體性。

「舞」——中國傳統藝術的樂舞精神。

「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覺思維。

「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

中國文化從本質上來說

是一種世俗文化,以樂天知命、生生不息作為自己的人生信念,對於生活執著與熱愛,凝聚成中國文化藝術的基本價值觀念。古典形態的傳統藝術,則是這種生活觀念與生命意志的升華,它以審美創造的方式,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形式彰顯出來。

既有現代藝術意義上的創作,又有許多屬於當時生存勞作的創作形態。傳統藝術從理念上來說,是一種非常廣泛的人類活動,在思維方式、民族性格、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鮮明展現,是一種綜合性的觀念體系。它既具有人類學的鮮明特點,又有別於西方的藝術概念,是我們認識傳統藝術特性的重要途徑。

⑵ 中國傳統藝術觀念的演變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及其演變》兼有專著和教材性質,以歷史為綱,以方面為目,把朝代的更替、文化發展的階段性、文化的具體內容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上起於原始文化藝術,下迄1911年封建社會結束而略有延伸,內容涉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宗教、文學、史學、藝術、科技、制度等。分為文化與環境、上古三代、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八章,既展現了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又照應了朝代的更替,也展示了中國文化發展的階段性、整體性、邏輯性和規律性,克服了按方面或按朝代敘述、忽視中國文化發展歷史的階段性、整體性和規律性的弊病。

⑶ 中國畫的藝術觀是什麼

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

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

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

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

可以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

國畫是要表現「氣韻」、「境界」。


(3)是如何體現中國藝術觀念的擴展閱讀

人物畫

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在我國繪畫是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唐代閻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山水畫

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

盡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是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其買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

花鳥畫

花鳥畫的介紹:

中國花鳥畫多姿多彩,引人入勝。它與山水、人物畫並列為中國繪畫藝術的專門學科。花鳥畫就廣義講,應包括花鳥、禽獸、昆蟲、魚介等。

⑷ 中國藝術的基本觀念

中國藝術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傳統和精神,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最珍貴的遺產之一。它從世界藝術中吸取有益的東西,同時又給世界藝術以影響,為西方藝術家所推崇。看一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藝術大師的作品,以及他們和探險家們的論述就十分清楚了。畢加索、馬蒂斯從非洲的原始藝術中獲得靈感,卻從中國文人畫中吸取了線條的營養。羅丹的大弟子普落特爾,他家的會客室裏陳列著中國北魏時期的兩個雕塑品。後期印象派大師高更說過,眼睛不要再往希臘看,應該向東方。這說明西方繪畫大師十分推崇中國的繪畫藝術和雕刻藝術。中世紀來中國旅行的摩洛爾旅行伊本.拔都塔在記敘自己經歷三年的亞非各地旅行的見聞時,也對中國的繪畫大加贊揚。他說:「中國是全人類中手藝最高明的和最有鑒賞力的人民……至於繪畫,確實沒有一個民族——不管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能趕得上中國人。他們在美術上的才能是非凡的。」馬可.波羅贊揚時說,「金碧輝煌」的中國宮庭,充滿了珠光寶氣,「所繪壁畫,龍翔鳳舞,車騎百戲(1),珍禽異獸,戰事耕作,無奇不有」。中國的雕刻、園林藝術也受到人們的贊揚。秦兵馬俑的發掘,轟動了世界,贏得了很高的評價,被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中國文明和人類智慧的奇跡」。馬可.波羅和明清以來的西方傳教士把中國園林風光介紹到歐洲以後,曾引起歐洲人的極大興趣,很多人企圖在歐洲仿造中國園林,但是都未成功。當今歐洲人對中國園林的了解和欣賞又進入一個更高層次,不少人在研究中國的園林。這一切說明,中國的藝術已經超越了東方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的魅力。 2 中國的藝術為甚麼具有這種世界性永恆的魅力呢?這是因為中國藝術的魅力來自於它的傳統和精神。這種傳統和精神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使中國的藝術經久不衰,永放異彩。3 中國藝術精神滲透在藝術的各個領域,既涉及到古典哲學、美學和宗教,又涉及意境、氣韻、神似等問題。只有在廣闊的背景上來研究和探討它,才能展示中國藝術精神之博大與精深,才能真正體現東方文化精神的特徵。

⑸ 1)中國古代儒家、道家、闡宗的藝術觀念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他們的音樂也就是說藝術都是趨於平淡,讓人能夠安靜下來的藝術。

⑹ 中國畫哪些方面體現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意識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人物畫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份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⑺ 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觀念是什麼

謝赫六法論: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⑻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儒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受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影響,儒家美學的政治色彩與倫理色彩比較濃厚,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功利主義傾向比較明顯。儒家主張「入世」,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憂國憂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美學的代表人物杜甫,盡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負始終未能實現,親歷安史之亂,顛沛流離,生活困窘,但始終不改初衷。甚至在寫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的極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個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溫暖。受儒家美學的影響,杜甫的詩歌十分嚴謹,講究對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詩,兩兩成偶,對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並列。 道家美學的形成和發展,受老莊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影響。道家美學崇尚自然之道,追求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具有鮮明的超功利傾向。道家主張「出世」。認為真正能觀於天地而體道得道的理想人格應當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與造化同流,與日月同輝,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學代表人物李白,原來也有政治抱負,受到唐玄宗的禮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並不受重視,又受權貴排擠,僅一年就被「賜金放還」,從此離開長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詩歌充滿了老莊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絕對自由,仙與酒成為李白常常吟詠的題材。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詩歌風格,不拘一格,揮灑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飄逸的一面。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心」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一切法皆從心生」,高揚「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張「遁世」,即避而不入。禪宗認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顯現的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皆虛幻不實。禪宗美學的代錶王維雖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響,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禪宗美學的影響。王維長期在京供職,官至尚書右丞,晚年篤志奉佛,「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王維的詩里都充滿了濃郁的禪意。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釋三者的不斷沖撞和融匯,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道,為中國古代哲學最高范疇,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是關於宇宙根本問題的學說,人道是人生根本問題的學說。老莊道家側重於「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側重於「人道」或「論理之道」,禪學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於「道」的概念。天、人統一於「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決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范疇,它不僅是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說,而且也是一種關於人生理想, 人生價值的學說。「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規律,人也應當服從這種規律。此外,「天人合一」還強調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當是天人協調,包括人與萬物的一體性,還包括人與人的一體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區別之一,就在於前者強調「天人合一」,而後者強調「主客分立」。 氣,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物質的氣被精神化、生命化,這可以說是中國「氣論」的本質特徵。「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醫講「氣」,氣功講「氣」,戲曲表演講「氣」,繪畫書法也要首先運「氣」。中國傳統美學用「氣」來說明美的本原,提倡藝術描寫和表現宇宙天地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元氣流動的韻律與和諧。一方面,中國美學十分重視養氣,主張藝術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學識水平,「氣」是對藝術家生理心理因素與創造能力的總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將藝術家主觀之「氣」與客觀宇宙之「氣」結合起來,使得「氣」成為藝術作品內在精神與藝術生命的標志。尤其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氣韻」,極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審美對象的內在生命力顯現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形態。「氣韻」范疇,孕育於哲學中重視「氣」和音樂中講究「韻」的漢代,成熟於各門類藝術推崇生動表現事物氣韻之美的魏晉南北朝。「氣韻生動」已經成為中國畫創作的總原則,相當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特色。
心,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性。中國傳統美學和中國傳統藝術,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人的主體性,認為藝為心之表、心為物之君,主張心樂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國古典美學和中國傳統藝術,一貫強調審美主客體的相融合一,一貫認為文學藝術之美在於情與景的交融合一、心與物的交融合一、人與自然的交融合一。如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同時,中國傳統藝術又十分重視情理交融、情理統一。
舞,中國傳統藝術的音樂智慧。遠古的中華大地上,原始的圖騰歌舞與狂熱的巫術儀式曾經形成過龍飛鳳舞的壯觀場面。因而,在中國古代藝術中,詩、樂、舞最初是三位一體的,只是到後來才逐漸發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藝術門類。但是,這種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樂舞」精神,並沒有消失。恰恰相反,這種「樂舞」精神,後來逐漸滲透與融匯到中國各個藝術門類中,體現出飛舞生動的形態和風貌。舞是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中國的書法、畫法都趨向飛舞,庄嚴的建築也有飛檐的舞姿。
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覺思維。重直覺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重要特點之一。而這種傳統思維方式,對中國的傳統藝術思維和審美思維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形成了以「悟」為核心的感性直覺的審美思維方式。「悟」是一種最自由的精神活動狀態,是一種體驗有得的創造性思維方式。雖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採眾通、功夫不斷,才能達到悟的境界。「悟」,作為中國美學與藝術學的重要范疇之一,在中國傳統藝術創造與藝術鑒賞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並且衍生出「頓悟」、「妙悟」等一系列相關范疇。從某種意義上講,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具有「悟性」。藝術家與藝術匠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以道馭技,而後者是有技無道。
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中國傳統美學與傳統藝術主張「中和為美」。「和」與「中」這兩個概念,既緊密聯系,又互相區別。「和」是指事物的多樣統一或對立統一,是矛盾各方統一的實現;「中」則是指處理事物矛盾的一種正確原則和方法,是實現這種統一的途徑與標准。 「和」是指多樣統一或對立統一,「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類的、沒有差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和」則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統一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追求多樣的統一。因此,避免重復雷同,求異求變,不僅不與求和諧的整體思維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體現出這種「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藝術思維特點。在發現多樣統一而求「和」的同時,中國古代哲人又發現了對立統一而求「和」。與多樣統一相比,對立統一更接近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以對立統一來說明「和」,表明中國古人對「和」的本質認識有了更深入的發展。對立統一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哲學具有特色的樸素辯證思維觀,並對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美學與藝術學的許多范疇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出現,如「剛柔」、「虛實」、「動靜」、「形神」、「文質」、「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於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統一中處於主導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這種閃爍著中華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辯證思維,對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且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思想中極富有民族特色的辯證和諧觀--「和」。這種「和」的境界,在儒家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主張情與理的統一;在道家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心與物的統一;在禪宗來說更多地強調人與人心的和諧,追求心靈的澄凈,「即心即佛」。這樣的「和」,從個人到社會,從人文到藝術,從天地萬物到整個宇宙,無不貫通。 「天人合一」的和諧美,顯然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追求。中國美學要求美與善的統一,而所謂善的最高境界,儒道兩家雖各有不同的說法,但歸結到最後,都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而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種審美的境界,一種真善美統一的境界。

閱讀全文

與是如何體現中國藝術觀念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軍團叫什麼 瀏覽:10
怎麼看待伊朗襲擊伊朗 瀏覽:423
崇左和越南哪裡交界 瀏覽:438
伊朗人平時吃什麼 瀏覽:580
義大利在什麼時候幫助過中國 瀏覽:25
英語單詞印度怎麼寫 瀏覽:673
尼泊爾與印度哪個更窮 瀏覽:996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數是多少 瀏覽:998
瓊海市裡哪裡有越南鞋批發 瀏覽:783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的將軍 瀏覽:943
印尼黃檀傢具怎麼樣 瀏覽:285
印尼什麼節日會放炮 瀏覽:942
在越南怎麼可以玩微信 瀏覽:461
越南國土如何管理 瀏覽:462
為什麼中國沒有雇傭兵 瀏覽:739
印度青年葯房怎麼買葯 瀏覽:633
如何自己去越南打工 瀏覽:53
中國第二個經濟體在哪個省 瀏覽:677
伊朗為什麼造不了戰斗機 瀏覽:830
義大利有哪些運動項目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