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空間站如何拉屎

中國空間站如何拉屎

發布時間:2022-11-26 03:16:39

⑴ 中國空間站如何處理航天員尿液

尿液等液體排泄物要經過尿液處理系統處理,再次使用,採用蒸汽壓縮蒸餾技術將預處理後的尿液進行旋轉蒸餾,收集到的水蒸氣冷凝後形成蒸餾水,然後將蒸餾水輸出給水處理子系統進行深度凈化處理,從而把尿液中的水分提取利用,經過水處理子系統凈化後的再生水,超出國家相關標准要求,可以滿足在空間站中長期駐留的航天員清潔、制氧等用途。

中國空間站如何處理航天員廢棄物

航天員在太空生活,他們每天都需要消耗一定數量的物資,吃穿用也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和排泄物。太空里沒有下水道,你沒辦法將廢物一沖了之,只能用特製的容器密封起來,定期存放在貨運飛船里。

航天員在太空中穿臟的衣服也不能拿洗衣機洗滌晾乾再穿,空間站里水資源有限,用來洗衣服成本太高,所以內衣穿幾天之後就打包扔進貨運飛船。

等到任務完成,貨運飛船就會駛向地球的大氣層。一旦進入大氣層,空氣和膠囊之間的摩擦導致它升溫,爆炸,並解體,固體排泄物就這樣處理完成。

⑵ 在國際空間站里,宇航員是如何「吃喝拉撒」的

宇航員在太空是如何吃飯的?是怎麼睡覺的?又是怎樣上廁所的呢?今天就帶您揭秘一下宇航員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一下航天員的日常生活是怎麼樣的,近日中國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將在中國天宮號空間站生活半年的時間,宇航員在太空的吃喝拉撒是如何解決的呢?

在空間站上宇航員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除了嚴謹的太空實驗,他們還要花大量時間來進行阻力鍛煉,以保持正常的肌肉張力和基本的 健康 水平,我們都知道在太空中是沒有重力的,那麼他們就不能像在地球那樣使用肌肉,如果長時間不使用肌肉進行活動,肌肉就會出現萎縮的現象,所以進行體力鍛煉就成了宇航員每天的必修課,宇航員的身體 健康 是很重要的,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宇航員在天空中是如何吃飯的,在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中的地球人,其實他也是第一個在太空中吃飯的地球人,他在當時是吃了一些牛肉,形狀就跟牙膏差不多

在此之後,美國人也陸續進入太空,其實在當時的年代,宇航員吃的東西都差不多,味道也非常一般,我國為滿足太空人的口味和營養,天舟貨運飛船送來了好幾十種熟食,葷素搭配、開袋即食非常方便,空間站就像一個大房子一樣,裡面也被分成了不同的房間,當然了,在太空生活和在地面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航天員們的生活所需都是用火箭為其運輸的,除了食物還有水,但由於水資源的運輸難度很大,所以在空間站除了吃喝,水的使用十分拮據,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水,包括尿液,都會進行回收、凈化,再利用

隨著 科技 的進步宇航員可以吃的東西就變得越來越豐富,到了阿波羅登月時,宇航員可以選擇的食物已經達到了70種,現在宇航員的食譜就更加豐富了,中國空間站就為我們的三名宇航員配備了120多種食物,不僅有新鮮的水果,甚至可以吃到宮保雞丁、魚香肉絲、香辣羊肉等備受國人喜愛的菜餚,太空和地面最大的不同就是重力感應、空間站的航天員處於完全失重狀態、人和物是懸浮在半空中,移動相對更為容易,每天航天員除了固定的幾個小時工作之外,還要進行身體鍛煉,這並非是自願,而是必須,在太空中睡覺比較簡單,因為沒有重力的存在,所以無論宇航員以什麼姿勢睡覺,感覺都是一樣的,只需固定好身體,防止睡覺以後飄走,其實在太空中唯獨上廁所這個問題解決起來十分復雜,如果是在地球上,由於排泄物受到重力的影響,會從體內迅速下落,我們只需要施加很小的腹壓就可以進行排泄,但是在微重力的太空中,如果宇航員沒有正確操作,真的會出現把糞便排出體外,屎尿橫飛的情況,這種事情確實發生過,美國阿波羅十號在飛行中曾有糞便在機艙里橫飛,簡直讓人作嘔

所以太空中的馬桶都是特製的,都帶有負壓裝置,可以通過外力的作用幫助宇航員排便,當然排泄物的處理也是有方法的,尿液可以通過凈化後再次進行利用,糞便則打包壓縮,放入密封的貯藏袋中,和其他垃圾一起裝入貨運飛船,等飛船返回地球時把它們拋灑出去,讓這些廢物和大氣層摩擦燃燒化為灰燼,充分燃燒成為無機物,這樣宇航員上廁所的問題就解決了

我們來看看宇航員是如何換洗衣服的,洗衣服可是需要用到大量的水,空間站並沒有洗衣機,也沒有烘乾機,所以宇航員是沒有辦法洗衣服的,他們的衣服一般都是能穿多久就穿多久,一般是三天到一周左右,等實在不能穿了再換,換下來的衣服是不會洗的,會和其他垃圾一起扔到地球大氣層里燒毀,宇航員在太空中刷完牙以後,會把牙膏一起咽下去,也不會漱口,因為水在太空中實在是太珍貴了,因為這樣做最簡單,不會產生任何的垃圾,刷完牙以後再喝一點水,整個刷牙過程就結束了,當然這個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的,你也不用擔心,因為他們的牙膏都是特製的可食用牙膏

至於洗澡,那用的水更多,解決辦法就是不洗,如果實在需要的話,則會拿濕毛巾擦一下,想像一下,3個月的時間不洗澡、不洗頭,真是佩服我們偉大的航天員啊,人長期生活在一個失重的環境下,身體會發生一些改變,比如骨骼、肌肉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如果不進行適當鍛煉的話,在返回地球時,人體的抗負荷能力、抗操縱能力就會相應減弱,失重環境下會加速體內鈣質流失,造成骨骼發生疏鬆情況,同理,肌肉得不到訓練也會逐漸萎縮,變得虛弱無力,所以需要藉助健身器材讓航天員保持一個良好的體魄,航天員除了統一安排的正餐,各位航天員可以自帶個人偏好的零食,這對促進航天員的心理 健康 有著很正面的作用,當然,自帶零食必須是正規廠家生產的,經過安全檢驗合格的,統計資料顯示,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員自帶的零食比較五花八門,從棉花糖、巧克力、小餅干到花生醬應有盡有,猜一猜中國的航天員會帶什麼小零食呢?我猜肯定有辣條

由於長期處於失重狀態下,許多宇航員從太空返回地球後遭受脊柱損傷,椎間盤突出,由於長期暴露在各種射線的輻射下,人類的皮膚和骨骼都會有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偉大這個詞用在航天員身上一點都不為過,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勇氣,而且因為他們承受了很多無法預料的東西,航天員的身體都會受到很多影響,太空生活會加速人體內鈣質的流失,所以每一次航天員從太空返回地球後都是需要坐在輪椅上的,因為這時候他們的骨頭十分脆弱,稍微的磕碰就會造成骨折,可能這就是人類在 探索 未知宇宙的過程中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吧,不過這些代價都由宇航員替我們承擔了,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有像所有宇航員致敬了

關於宇航員的太空生活,我們今天就先說到這兒,對宇航員的太空生活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同時也希望您能長按點贊三秒加轉發,讓更多中國人可以看到和了解到我們祖國的強大,感謝大家收看本期視頻,我們下期再見。

⑶ 宇航員在宇宙中是怎樣排便的

需使用固定裝置將自己穩定在馬桶座圈上,確保沒有排泄物濺出。太空廁所工作方式非常像吸塵器,使用不同的氣壓吸固體糞便。

航天員上天前,要學會上廁所。第一步是將自己固定好。首先固定好鞋,然後固定好下身,雙手握住馬桶兩邊扶手,最要緊的是屁股須與馬桶邊緣貼緊,使馬桶內部與外邊完全密封。所謂「抽水馬桶」實際上是「抽氣馬桶」——因為馬桶內不使用水,而是用氣。小便則用一個特製漏斗收集,小便桶定期會向宇宙空間排放。大便袋中的大便經壓縮處理,暫時存放在馬桶內,最後被帶回到地面上來。

俄羅斯 RSC Energia 公司受 NASA 委託製造了一款全新的太空廁所,讓太空站可以使用廁所的宇航員由3人增至6人,這個太空廁所還會將排泄物重組變成飲用水,耗資1900萬美元,非常嚇人。這個太空廁所的外型和普通的廁所相差無幾,不過航天員的雙腳得踏在鋼板上,並穿入套中固定,還有兩個固定的凳子鎖住航天員員的大腿,然後才可以便便。

(3)中國空間站如何拉屎擴展閱讀:

1、為宇航員量身定做廁所

據南京協力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施衛東介紹,航天艙的廁所將更加小巧,是根據宇航員的身材量身定做的。在坐便器的基礎上還要在艙內增加一台自動的小便器,這將是一個科技性突破。具體細節方面還屬於保密階段。不過施總透露說,神七太空艙的馬桶可以伸縮,用的時候就打開,不用的時候可以折疊收起來節省空間。

2、尿液可以變成水飲用

在太空艙內的廁所實現尿糞分離。在太空上水資源十分寶貴,宇航員們的尿也不能讓它浪費,通過生物菌處理數小時後,這些尿液與飲用水無異,可以繼續飲用。至於糞便,將採用真空烘乾粉化的方法,最後撒向太空。

⑷ 空間站尿處理方法有哪些

在空間站所處的微重力環境下,必須採用不同於地面上常規廢水的方法處理尿液。目前, 空間站尿處理方法主要有蒸餾法 、高級氧化法生物法

俄羅斯主要採用滲透膜蒸發技術進行航天員尿液再生處理,其尿液再生系統已於1990 年1 月 15 日在「和平」號空間站上的 Kvant-2 艙段上啟用,該裝置的處理能力為5 kg 的H2O/day,尿液中的水回收率為80%左右。到1999 年,該裝置已從尿液中回收了6 000 kg 的再生水,回收後的再生水水質可達飲用水標准。

美國則採用的是蒸氣壓縮蒸餾技術(VCD),2009年已經應用到國際空間站中的美國艙段中。與其它水處理系統相比,蒸汽壓縮蒸餾過程是一個熱自發過程,易於控制;尿液在略高於環境的溫度下蒸發, 出水水質好;循環尿液的質量分數( w u) 可達 50 ,水回收率較高,而且其裝置具有重量輕、體積小、功耗低的優點。

中國攻克蒸氣壓縮蒸餾技術:

中國空間站採用的也是這種最先進的蒸氣壓縮蒸餾技術,這項技術難度非常大,2012年,航天科工二院206所開始承擔研製尿處理子系統研製任務,十年來,團隊歷經產品的工程樣機、初樣與正樣研製過程,先後突破低壓旋轉蒸餾、氣液兩相流輸送與分離、無潤滑旋轉動密封、尿液鈣結晶與沉澱、蒸餾廢氣處理等十餘項關鍵技術,實現了從「尿」中取「水」,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

天和核心艙處理子系統將預處理後的尿液進行旋轉蒸餾,收集到的水蒸氣冷凝後形成蒸餾水,然後將蒸餾水輸出給水處理子系統進行深度凈化處理,從而把尿液中的水分重新提取利用,在真正實現空間站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同時減輕了貨運飛船的載荷負擔,大大降低了空間站運營成本。

⑸ 航天員在太空怎樣大小便的

首先中國空間站有衛生區,配備了太空抽氣馬桶,太空抽氣馬桶技術目前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掌握,航天員將臀部坐在便座上,馬桶蓋自動打開,然後將固定帶系在腰間,以防止身體飄浮,為保險起見,在馬桶的一邊還設有把手,大便經吸嘴由空氣吸走。

在把手的下方有一個控制桿,扭動控制桿可調節吸嘴的空氣流量,馬桶蓋自動封閉,裡面形成真空,糞便迅速乾燥,固體部分定期拋到艙外,讓其進入大氣層中燒毀。

在國外,還有部分宇航員的糞便會進入樣品收集袋,經冷凍貯存,最後帶回地面,供化驗研究之用。

太空尿液的處理辦法:

要知道,在以往的短周期任務中,航天員所需的消耗性物資及水可以通過地面與空間往返運輸支持,但是在長期載人飛行的空間站中,如果消耗性資源通過地面供給,則會產生巨大的運輸及維護費用。因此,必須進行消耗性物質回收再生利用,將一些主要的消耗品如大氣和廢水回收再生並加以利用,減少地面後勤的負擔,降低運行費用。

空間站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術就是實現航天載人器中消耗性物資的循環再利用。空間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術包括氧氣再生系統,廢水再生系統,大氣壓力和成分控制,艙體溫度和濕度控制, 衛生和廢物管理五個部分。

⑹ 航天員太空生活大揭秘,空間站中如何生活

航天員太空生活大揭秘,空間站中如何生活

航天員太空生活大揭秘,空間站中如何生活,神舟十二航天員每人都配備有手機和平板電腦,具備天地之間撥打電話的能力。在飲食方面,在長達三個月的飛行任務期間,為航天員配備的食譜菜品多達120多種。

航天員太空生活大揭秘,空間站中如何生活1

自從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成為首批進駐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如今,剛好滿一周。航天員們的一周是如何度過的?

三名航天員將在軌駐留三個月,在空間站待這么長時間,伙食怎麼樣?這期間他們能洗澡洗頭發嗎?又是否需要洗衣服呢?

據央視報道,在微重力環境下,包裹們脫離了綁帶的束縛,大部分飄浮在空中,航天員可以輕而易舉地移動超重的包裹。

但是在太空中如果沒有借力點,航天員和包裹只能相互拉近距離,無法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航天員要一邊拖著包裹,一邊不斷用手腳和身體對艙內的固定物施力來完成移動。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員在整理包裹時會應用掃碼功能。通過掃碼,可以顯示包裹內物品的作用、功能等信息,包括物品安裝在哪裡,未來如何使用。

神舟十二航天員每人都配備有手機和平板電腦,具備天地之間撥打電話的能力。除了和地面工作人員溝通工作,閑暇時間,他們也可以和家人互相問好。

在飲食方面,在長達三個月的飛行任務期間,為航天員配備的食譜菜品多達120多種。按照一個星期為一個周期來算,食品重復率很低。

航天餐不僅符合營養豐富且均衡的要求,還要達到「一口吃」的便利性。最好是固態、無骨、小塊,全部可食用,沒有殘渣,不要留下太多難以處理的廚余垃圾。已公布的有這些:

另外,在天和核心艙的睡眠區里,三名航天員首次享受到了和地球相似的睡眠體驗。固定在睡眠區里的`睡袋,可以幫助航天員保持卧姿睡眠。相對獨立的隔間,也讓航天員既能保留自己的隱私,也能在同伴輪流工作時不受打擾。

在地球上再簡單不過的洗臉、刷牙、刮鬍子,在太空做起來都會大不同。

在太空的失重環境中,懸浮的水珠極易被吸入肺中,造成窒息。所以航天員湯洪波洗臉就是用免洗濕紙巾清潔面部,刷牙則是把裝在小袋子里的牙膏直接擠在嘴裡,進行清潔後直接咽進肚子里。

航天員太空生活大揭秘,空間站中如何生活2

在太空的生活空間到底有多大?

據中國航天報報道,「天宮一號」於2011年成功發射,當時提供給航天員的艙內活動空間為15立方米,可以滿足3名航天員同時在軌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這相對於神舟七號7立方米的艙內活動空間有了較大提升,但是依然比較局促。

到2021年我國開始建造空間站時,為了提高航天員太空生活的「舒適度」,艙內活動空間從天宮一號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簡直是 從「筒子間」搬進了「大平層」 。天和核心艙提供了 3倍 於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航天員活動空間, 配備了3個獨立卧室和1個衛生間 ,來保證航天員日常生活起居。

怎麼睡覺?想健身了怎麼辦?

中國空間站本著「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分別設置了 生活區 工作區 。其中生活區內就有獨立的睡眠區、衛生區、鍛煉區,還配有太空廚房及就餐區。

雖然依然要把自己「裝進睡袋」,但已經實現了 從「站睡」到「躺睡」 的變革了。獨立的睡眠區能夠讓航天員更放鬆,享受相對高質量的睡眠,讓他們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 「元氣滿滿」

因為在失重環境中,航天員將面臨多種太空病的考驗,如心血管系統調節紊亂、肌肉萎縮、持續性骨丟失等,所以為了保障航天員的日常鍛煉,鍛煉區還配備了太空跑台和太空自行車,好讓航天員按照預先制定好的健康管理計劃,開展日常的身體鍛煉。

航天員在太空都吃啥?

載人航天早期,為了防止食物飄在艙中,專家們把太空食品設計成為牙膏式,像擠牙膏一樣把食物送入嘴中。

現在,航天員在天上的吃食得到大大改善。航天食品方面,配置了120餘種營養均衡、品種豐富、口感良好、長保質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區域配置了食品加熱、冷藏及飲水設備,還有折疊桌,方便航天員就餐。據說還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傳統中國菜品。

能洗澡么?

航天員雖然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樣的淋浴和泡澡,但每個人都能夠在一個「包裹式淋浴間」里,手持噴槍,把自己擦拭乾凈,最大程度上解決了個人衛生問題。

如何解決用水等問題?

空間站核心艙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包括電解制氧、冷凝水收集與處理、尿處理、二氧化碳去除,以及微量有害氣體去除等子系統,能夠實現水等消耗性資源的循環利用,保障航天員在軌長期駐留。

在太空待3個月,想理發了怎麼辦?

航天員彼此為 「專業理發師」 ,在地面練了很多次,互相幫忙理發。在太空失重環境下頭發會飄散,會在理發推子上套一個類似吸塵器一樣的東西,把剪下的頭發吸進去。

想上網怎麼辦?

不僅可以實現 天地通話 ,還能和家人 「私聊」

在以往的載人航天活動中,天地通話是「傳統項目」。在中國空間站運行中,設計師們會給航天員預留一條私密語音通道,航天員可以在這里和家人打電話「說悄悄話」,分享自己在太空生活的心情。空餘時間還可以聽音樂、玩游戲、看視頻,實時觀看新聞聯播,而且是實況直播。

平時,航天員們都帶著骨傳導耳機,艙內的WiFi可以方便他們在站上各個艙段相互通話,而且他們在任何位置上也都可以與地面通話。

⑺ 天和成功發射!宇航員空間站生活大揭秘,你好奇的都在這里

審核專家:錢航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總體設計部型號設計師


北京時間4月29日11時許,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了空間站天和核心艙。

天和核心艙是中國發射的 首個空間站艙段 。中國空間站整體呈T字型,基本包括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3個艙段。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發射質量22.5噸,是未來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張昊表示,天和核心艙的密封艙內有 工作區、睡眠區、衛生區、就餐區、醫監醫保區和鍛煉區 六個區域。在保障航天員的獨立睡眠環境和專用衛生間之外,核心艙內還有微波爐、冰箱、飲水機、折疊桌、太空自行車、抗阻拉力器等傢具和健身器材,工作生活空間約50立方米,未來還能夠達到110立方米,不得不說這配置有點讓人羨慕了。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好奇,在如此高配的空間站和核心艙中,宇航員是如何吃飯上廁所的?他們平時都干什麼?從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麼樣子?


下面我們就以國際空間站為例,看看宇航員們的生活吧!


在國際空間站上,航天員們也是實打實的「打工人」。每天工作9小時,每周大約會花費40小時進行科學研究和空間站的維護。


科學研究 是宇航員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國際空間站開展的科學研究分為若干學科,包括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地球與空間科學、教育活動與推廣、人類研究、自然科學等。


觀察地球和浩瀚的宇宙可能是最愜意的事兒,國際空間站擁有七個窗戶的穹頂艙為科學家們觀察記錄地球提供了絕好的視角。

上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員特蕾西·考德威爾·戴森透過國際空間站穹頂倉上的一個窗口,觀察雲層在地球海洋上空的運動。

來源 | NASA

站在地面仔細觀察夜空,你會看到一顆緩慢移動的星星,那有可能就是國際空間站了。雖然在你的眼裡它行動緩慢,但實際上國際空間站每 92.65分鍾 就能環繞地球一圈。也就是說,從晨輝到夜幕宇航員一天可以看到16次。


除了日升日落,宇航員們還能看到此起彼伏的閃電,美麗的極光震人心魄,從空間站望去可怕的台風只是一個旋渦,火山爆發看起來就像一朵剛冒出來的蘑菇。


宇航員們可藉助空間站上先進的相機和鏡頭來拍攝地球影像。通過宇航員拍攝的照片,我們得以從全新的視角去了解我們的星球,還有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在微重力環境下宇航員無法正常行走,移動身體時像是在「游泳」。放開一個物品就會飄走,為了固定物品,空間站內安裝了許多扶手、帶子、夾子和尼龍搭扣。


失重環境下會產生 骨質疏鬆 等病症,所以,航天員們每天要進行兩個半小時左右的鍛煉,避免微重力環境導致的骨質流失和肌肉萎縮。


為了更好地研究微重力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尤其是長期滯留宇宙對人體的影響,航天員們會定期為自己做B超、測身體各項指標,冷藏尿液和血液樣本以供科學研究。



失重環境下,液體呈完全球形漂浮在空中。所以,在空間站喝水是不用杯子的,而是通過吸管喝復合塑料膜袋包裝好的水或飲料。


為了防止食物殘渣漂浮,有些食物也是用復合塑料膜袋包裝好的,宇航員要把塑料膜袋剪開一個口,然後再拿餐具伸進去吃。當然,也有一些宇航員喜歡特立獨行,比如下面這位


雖然在空間站吃東西的方式有點特別,但食物進入嘴巴後和在地球上吃飯並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吞咽的過程並不是靠重力,而是 依靠食道周圍的神經感覺到食團的存在而引發蠕動 ,把食物送進胃裡。


為了節省空間並保證食物的營養,攜帶上飛船送至空間站的食物一般都是輕質量、體積小而高營養的食物,例如壓縮、特製、冷凍的食品,當然也會有水果之類的生鮮食品。


而且,宇航員們在空間站還能吃到新鮮的蔬菜。早在1997年,國際空間站中就開始進行太空農業,多年來,種出了 番茄、生菜、蘿卜 等十餘種蔬菜。


這一方面豐富了宇航員的飲食,另一方面也為科學研究生長出樣本,讓科研人員更好地了解植物在微重力環境下的反應。


眾所周知,水、食物與氧氣是人類生存所需的三大必要條件。搞清楚了宇航員的食物,我們再來看看空間站上的水和氧氣從哪裡來的?


空間站一般服役十年以上,如果通過地面運送氧氣成本高昂,並不現實。因為每往空間站運送一公斤物資,成本比等重的黃金要貴得多,可以算是「最貴配送費」。


於是,美國航空航天局設計了一個 氧氣製造系統 (又稱OGS) 通過電解水的方式就可以滿足宇航員生活中所需氧氣。


「電解」是指讓電流通過含有離子液體或溶液而使其化學分解這一過程。因此,電解水即是指讓電流通過水 (這里的電能主要來自於空間站外部的光伏板) ,讓水分解成其基本化學成分——氫氣 (H2) 與氧氣 (O2) 。


除此之外,空間站還有加壓氧氣瓶和固體燃料罐產生氧氣,以備不時之需。


那麼國際空間站上的水又是怎麼來的呢?


前國際空間站宇航員Don Pettit有個精妙的比喻——昨天的咖啡變成了明天的咖啡。想必你已經明白了國際空間站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了……


雖然聽起來很惡心,但宇航員們對尿液過濾成飲用水已經習以為常了,因為攜帶水資源的成本實在是太高昂。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很好奇宇航員們在空間站是如何上廁所的?


空間站也有馬桶,去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斥資2300萬美元為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升級了一款太空馬桶,堪稱史上最貴馬桶。


不同於地球上的馬桶,空間站的馬桶不是用水沖,而是利用 空氣壓力 吸走排泄物 (原理和吸塵器差不多) 。這是因為,在微重力的環境下馬桶的設計必須使用定向氣流而非重力。如果你堅持用水,結果就是便便和水到處亂飄……


被吸走的排泄物被太空馬桶 干濕分離 ,便便要適當保存起來用於科研,剩下的便便被裝入密封袋並儲存在罐子里,大多數被裝上飛船,在穿越地球大氣層的時候經燃燒焚化。


而尿液以及其他艙內艙外各種活動所產生的廢水,經過過濾、除味等處理後循環利用,以滿足宇航員、實驗動植物、艙外活動以及艙內日常活動所需。當然,這些水也會被電解製造氧氣。


最後,告訴你一個有趣的事情, 空間站也是有wifi的 。工作之餘,宇航員們也可以去休息室在網上沖浪。


了解了這么多宇航員的日常生活,你是不是很期待我們國家的空間站「天宮」在軌組裝完成後,宇航員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生活日常?


不要著急,今明兩年內,我國將通過11次飛行任務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到時候,我們就可以一睹為快了!

⑻ 中國空間站有廁所嗎

中國空間站有廁所。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決定,斥資1900萬美元為國際空間站購置一套俄羅斯制廁所系統。這個廁所的造價聽上去有點貴,但NASA官員說,這比自己造一個廁所便宜多了。

在國際空間站中,俄羅斯的「星辰」服務艙原有一套廁所系統,但由於空間站的「居民」2009年將從3人增加到6人,所以需要相應增加一套廁所。NASA打算把新訂購的廁所安放在美國艙段,預計2008年安裝到位,屆時新舊廁所可共同承擔解決宇航員方便問題的重任。

未來發展

不過,美國航太總署女發言麥德森人卻表示,比起美國人自己來製造,這個代價算便宜了。因為這套設備構造復雜,有如在地球上建構一座都會污水處理中心。

太空站廁所和地面廁所大致沒兩樣,差別在於前者有加裝腿部固定裝置,否則,太空人在無重力狀況下隨處飄浮,勢必無法安心如廁。另外,這套設備也能將太空人排出的尿液回收再造,變成飲用水。

國際太空站新廁所將啟用,由於站上人數預計將由三人增加為六人,多添加一套設備也能讓太空人保有更多隱私。未來,這套新系統將裝在出錢的美國太空實驗艙,俄將繼續使用現有廁所。

⑼ 航天員在空間站里的排泄物,都是如何解決的

空間站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宇航員生活在空間站產生的糞便必須收集和處理。考慮到空間站材料稀缺,每多運輸1公斤材料需要燃燒更多的資金,基於仔細計算的原則,空間站可以回收的東西將被回收。

這些不能回收的物質,包括糞便和生活垃圾,過去會直接扔出空間站,但由於速度不夠快,它們會成為圍繞近地軌道運動的空間垃圾。空間垃圾運動非常快,可以以每秒幾公里的速度高速運動。即使質量很小,也會對航天器造成嚴重的安全風險。自從科學家們意識到空間垃圾的巨大危害以來,這些不能再使用的糞便殘渣和其他垃圾將被包裝並帶回地球。貨運船現在是一次性的。將材料運送到空間站後,它們也會帶走空間站上的垃圾。船在返回大氣層的過程中會燃燒,垃圾自然會燃燒。即使沒有完全燃燒,大多數情況也會落入海洋。

閱讀全文

與中國空間站如何拉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有哪些運動項目 瀏覽:184
謝謝伊朗文怎麼寫 瀏覽:699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版權多久下證 瀏覽:401
伊朗是講什麼語言 瀏覽:15
越南香水怎麼辨真假 瀏覽:336
印尼的外匯監管力度怎麼樣 瀏覽:731
中國到伊朗火車有多少趟 瀏覽:300
伊朗為什麼要扎耳洞 瀏覽:89
越南gdp為什麼不能修改 瀏覽:166
中國市場的保健品多少是假的 瀏覽:969
中國和美國談判的結果怎麼樣 瀏覽:47
越南宣光是哪個省 瀏覽:599
英國的電壓是多少如果去英國的話 瀏覽:425
中國好聲音在哪裡看不用會員 瀏覽:567
越南芒街都開什麼車 瀏覽:908
為什麼要去印尼旅遊 瀏覽:656
銀河號是中國什麼公司船舶 瀏覽:949
義大利高端包包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372
伊朗核計劃遭受什麼病毒侵襲 瀏覽:583
印尼地震海嘯28樓有多少米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