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如何欠下蘇聯債務

中國如何欠下蘇聯債務

發布時間:2022-11-26 10:59:19

『壹』 抗美援朝中國欠下蘇聯多少軍火債何時還完的並非無償援助

1950年朝鮮戰爭中 ,蘇聯為中國志願軍提供了64多個師的軍事援助 ,這次軍事援助不僅僅幫助了志願軍在前線作戰。同時也大大加快了我軍的現代化建設,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蘇聯的這些軍事援助當然也不是免費的。

我國為了購買這些武器裝備,一來二去就欠下了蘇聯 39.8億元的軍事貸款 。那個時候,三十多億的外債,對於中國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當時蘇聯在抗美援朝時期,也並未按照合約及時給予中方物資。所以他們也很大度的,並沒有逼著志願軍還債。就這樣,在經過協商之後,我國要分11年時間還清30億元的外債。

直到 上世紀60年代大約經過了五年多的時間。我國就已經將武器款基本還清。 平均每年還款額多達五億多元。在1960年到1965年,這五年間我國就將所有的外債全部還清。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國家。那麼我國究竟是用了怎樣的方法,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償還清所有的外債呢?

之所以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還清外債, 主要是依靠礦物產品和一些工業產品。在上世紀50年代時,我國開始了工業化建設。 東北重工業基地,也就在這個時間崛起。當時的鋼產量達到550萬噸。煤的產量更是高達12000萬噸。正是憑借著這些中國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償還清外債。

正是有著如此高的誠信。我國因此成為了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外國最願意大規模投資的國家。

相比中國,如此好的誠信。印度就顯得十分的可惡了。為了建設自己的國家。印度向蘇聯貸款100億盧布。沒多久之後蘇聯解體,盧布大規模貶值。得知這個情況的印度,就拿著盧布去還錢 。最終相當於借了一百多億美元,最後僅僅償還了三百多萬。當然這些國家因為信用問題現在已經很難正常地從國際上獲得貸款和投資了。

當時勤勞的中國人民憑借著自己的雙手,勒緊褲腰帶。勤勤懇懇,勞動數年。提前還清了外債。也正是憑借中國這良好的誠信,還能夠在世界上贏得如此多的尊重。 而在當時的朝鮮戰場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才促使志願軍向蘇聯發出軍事援助的申請呢?

1950年11月1日, 中國志願軍在雲山與美軍進行了第一場交鋒,而就在戰斗一開始,就讓當時的志願軍戰士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以美軍常規戰術,一般都會先用重型火炮和飛機,進行火力覆蓋,那時剛進入到朝鮮的志願軍戰士哪見過這種場面,紛紛感嘆道,難道美軍的武器彈葯都是大風刮來的?怎麼跟不要錢一樣在用。

就在一番轟炸過後, 美軍就開始向志願軍的陣地開始了沖鋒,等到美軍沖到志願軍陣地前20米時,匍匐在陣地上的志願軍將士站起來,舉起槍就向著敵人進攻。經過慘烈的戰斗之後,中國志願軍終於擊退了進攻而來的美軍。可是這也讓志願軍清楚地認識到武器差距帶來的不便。

中國志願軍當時使用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在與國民黨內戰時所繳獲的,所以武器彈葯都十分稀缺,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生產,可是當時國內缺少相對應的生產線和技術人才,所以只好從全國各地的軍工倉庫當中,搜集彈葯並進行分類後再運往前線。

可就算有全國的支援,戰場上的戰士依舊在使用彈葯的時候十分節省,甚至有時候都會故意降低敵人,放到離自己陣地十分近的距離再進攻,只是為了能從敵人的屍體上搜集一些彈葯,可即便是這樣,彈葯依舊入不敷出,常常就會出現彈葯不足的現象。

就在 上甘嶺戰役 中, 美軍動用了近190餘萬發的炮彈,40多架次的飛機支援,還有近300多門的大炮,在上甘嶺這不到4平方千米的陣地中瘋狂的傾泄,在戰後,上甘嶺高地都因為美軍的轟炸降低了2到3米,就即便這樣,志願軍還是運用自身的智慧,憑借著坑道戰在敵人猛烈的戰火中成功將敵人擊敗。

可見在朝鮮戰爭時,我軍將士並不缺少應敵的勇氣,和戰勝敵人的頭腦,只是因為在武器上的差距,導致每場戰役的勝利都變的十分艱難,而在當時世界上軍工最為先進的國家,就是蘇聯與美國, 可在當時志願軍又怎麼會向敵人申請軍事援助呢?於是志願軍的領導人就向蘇聯發出了軍事援助的請求,而當時的蘇聯正在忙著與美軍進行這冷戰他們會分出武器對朝鮮戰場進行援助嗎?

1950年朝鮮戰爭第一次打得戰役結束,當時志願軍首長,清楚地認識到了,無論在戰術安排上,還是在戰士們的氣魄上我軍都完全不輸美軍,當談到武器裝備上,那就和美軍拉開了距離,如果讓國內進行製造那將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軍首長就打算向蘇聯,購買一批武器來提升我軍的戰力。

於是就在同年的11月7日就向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寫去了求援的信件。很快,蘇聯方面就同意了志願軍的申請,他們為志願軍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其中還有一些是無償援助。可是天下哪有白給的午餐,蘇聯支援我國的武器。 很大一部分都無法批量製造。所以在使用完之後,只能再向蘇聯購買。即便是花錢購買來的武器。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蘇聯已經淘汰後的。可即便是這樣,也為當時的志願軍提供了不少的支援。

因為當時志願軍已經做好了長久作戰的准備。所以這些物資彈葯的來源就成了問題。雖然可以從蘇聯購買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在經過反復的洽談之後, 蘇聯與我軍達成了協議。只要戰爭不停,就會持續性地提供60個師的裝備。

可即便已經談攏,蘇聯在提供裝備時,還是大打折扣。在最初的那一年裡,蘇聯軍隊預計為我軍先提供十個師的裝備。 卻被他們壓縮到只剩四個師。剩下那六個師的裝備。蘇聯方面卻一再找理由推脫。

可是,當蘇聯的武器裝備成功運往前線時,朝鮮戰爭已經接近結束,但是蘇聯支援的這批裝備,也讓志願軍在朝鮮戰爭末期著實體驗了一回。在武器水平相近的情況下戰斗。也使得朝鮮戰爭停戰得以實現。

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地區。志願軍與美軍開展了最後的決戰。當時蘇聯的武器也正好運到正面戰場。 於是志願軍集中各種火炮1100多門。坦克20輛。趁著夜色向美軍陣地進行轟炸。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20兵團基本全殲南朝鮮首都師。與此同時,也打擊了美軍囂張的氣焰。同時殲敵五十多萬人。擊落敵機85架。坦克34輛。當時雖然蘇聯提供的是已經淘汰的武器。但這也大大縮短了我國軍隊現代化的進程。

在金城戰役之後,志願軍與美軍代表在板門店進行了談判。並簽署了停戰協議。這場戰役,也讓世界各國對我國有了重新的認識。

並且在戰後又因為我國良好的信譽在世界上贏得如此多的尊重。也為我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當初奮斗在勞動崗位上的先輩們,這是因為他們當初的奮斗,才有了如今這美好的生活。向那些奮斗在一線的前輩們,致敬!

『貳』 1969年中國為什麼要賠蘇聯多少錢

在中國經濟困難之前和之後,中國仍欠蘇聯23億元的債務

『叄』 以前聽說中國欠蘇聯很多錢,那錢都是怎麼欠的

在國家建設初期,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期間,當時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政府曾向中國提供過一些援助借款,本息共14.06億新盧布。此項外債,中國一直堅持按期歸還,並已在1965年初提前全部還清

『肆』 中國還俄羅斯借款是怎麼回事

蘇聯吧,中國沒欠俄國債.
經過一輪談判後,作為貸款的附加條件,蘇聯要求「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期限為14年,前4年以易貨方式提供,從1955年開始作為償還貸款的供貨。蘇方要求的數量令周恩來頗感為難:「鎢第一個兩年每年8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9000噸,最後10年每年10000噸;銻第一個兩年每年6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7000噸,最後10年每年8000噸;錫第一個兩年每年7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8000噸,最後10年每年10000噸;鉛第一個兩年每年5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6000噸,最後10年每年8000噸」。[55]上述戰略物資中國確有一定儲藏量,但開采和生產極為落後。解放前鎢砂最高年產11458.3噸,而1949年僅2766.58噸,1936-1948年平均年出口約7386.6噸;銻礦年產分別為22401噸和1204.77噸,1937-1947年平均年出口約4512.7噸;錫年產分別為11710噸和3500噸,1939-1948年平均年出口3787.1噸;鉛最高年產約10000噸,自給略有剩餘。[56]所以,蘇聯提出的條件顯然是中國力所不及的。

據此,周恩來在談判中提出免除鉛、減少錫和銻的供貨。[57]經過反復談判,蘇方最後接受了中國的請求,不過,蘇聯提出的這個附加條件使毛澤東感到莫斯科處事多少有些盛氣凌人的味道。針對這種情況,中方在起草關於貸款的議定書時,特意首先提到:「鑒於蘇聯缺乏戰略原料(鎢、銻、鉛、錫)的困難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幫助蘇聯政府,同意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58]當這個文件發回北京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後,劉少奇給毛澤東去電匯報說,政治局會議認為貸款議定書前言中幫助蘇聯政府數句似可刪去。但毛澤東堅持這種說法,他在復電中稱:「借款議定書前言數句,意即為中國對蘇聯之報酬,不宜刪去。」[59]顯然,因為這種條件表明中國得到蘇聯貸款並非是單方面的求援,而同時也為蘇聯提供了幫助。

在經濟貸款中,還有一項更能說明上述問題,這就是橡膠貸款。橡膠是蘇聯本身無法生產而在冷戰的環境中又很難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戰略物資,因而希望通過中國的途徑搞到。早在與毛澤東的第一次會面時,斯大林就詢問中國南方是否能夠種植橡膠。[60]1950年11月斯大林要求中國為蘇聯代購橡膠5000噸,周恩來為此致信毛澤東等人,告以莫斯科來電內容,並建議不管中國如何困難,都應轉賣蘇聯5000噸。後經毛澤東同意,並與陳雲商定:多給蘇聯3000噸,共8000噸橡膠,並可代訂5-7萬噸。[61]但隨後美國開始實行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政策,中國要進口橡膠也非常困難了。盡管如此,中國政府還是在1951年上半年利用在天津和廣州的兩家英國公司進口了4800噸橡膠。[62]

斯大林對中國能夠向蘇聯提供橡膠表示滿意,但又感數量不足,希望中國大量種植橡膠,以保證這種戰略物資的供應。[63]20世紀初中國從馬來亞半島引進橡膠樹,但只有海南島地區適宜種植。解放初期,種植面積29332畝,年產橡膠約7500擔,尚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64]1952年3月,斯大林提出以創辦中蘇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國開發橡膠生產。斯大林沒有想到,股份公司的方式更為中國領導人所反感。毛澤東同意在中國南方種植橡膠,但認為採取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國目前政治情況下不太合適」,建議由蘇聯提供貸款和技術設備,而中國以生產的橡膠償還貸款,並答應按低於世界市場的優惠價格向蘇聯提供年產橡膠量的50%以上。[65]

1952年9月斯大林與周恩來會談時雙方簽訂了橡膠貸款協定。斯大林在會談中直率地說:「我們想從你方每年得到1.5-2萬噸橡膠。你們說有困難,好像不同意。問題是我們需要橡膠,因為製造汽車和卡車需要大量橡膠,而這些車都是供給你們的。」周恩來回答,中國將採取一切措施保證如數供應,但考慮到「敵人的封鎖和其他反華措施」,擔心無法完成義務而被視為違反協定。斯大林對此表示理解,但又不客氣地指出,中方應千方百計地按規定數量完成供貨,至於協定的寫法可以緩和些。如果中國不能按商定的數量提供橡膠,蘇聯只好減少中國的卡車訂貨。同時,對於周恩來提出的1億盧布的貸款數額,斯大林也表示有困難。[66]9月15日雙方簽訂了關於在中國種植橡膠的技術合作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向中國貸款7000萬盧布,在出產橡膠之前,中國每年需從第三國為蘇聯盡可能購得1.5-2萬噸橡膠,不足部分以鎢、鉬、錫、鋁、銻等原料頂替;出產橡膠後,每年產量的70%提供給蘇聯,1963年以前按國際市場價格計算,以後則按低於國際市場8%的價格售與蘇聯。[67]

顯然,簽訂這個橡膠貸款協定使中國成為了蘇聯的橡膠生產基地,這是中方所不情願的,所以斯大林去世和朝鮮戰爭結束後不久,如前所述,中國就提出中止這一協定。作為替代,1953年5月15日中蘇兩國簽訂的協定規定,在1954年至1959年間,中方向蘇方提供鎢砂16萬噸、銅11萬噸、銻3萬噸、橡膠9萬噸等戰略物資,作為對蘇聯援建項目補償的一部分。[68]

到1964年,中國提前一年還清了50年代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還清了蔗糖貸款和貿易欠款。至此,中國還清了所欠蘇聯的全部債務。[69]同年12月3日,外交部長陳毅接見日本記者時宣稱,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沒有任何外債的國家。[70]中國人民當時的驕傲和喜悅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同時也表明,對於如何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中利用外資,「借雞下蛋」的道理,中國領導人當時尚未參悟。至於傳聞中所說的蘇聯在與中國關系惡化後曾追逼還債,筆者沒有看到任何歷史文獻的記載。

『伍』 抗美援朝時引進蘇聯武器及債務問題的真相

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從建黨起就強調國際主義的原則,並長期接受了蘇聯的財政援助。不過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蘇交往的過程,深深感到蘇聯領導人從來把本國利益放在第一位,援助兄弟黨時又要求他們服從自己的外交需要。在二十多年的中國革命斗爭中,蘇聯援助中共的錢款只有幾千萬美元,遠少於對國民黨的貸款(如抗戰期間對國民政府的貸款就有2.5億美元)。東北解放戰爭期間,蘇聯援助東北解放區的武器,幾乎都是以「借花獻佛」的方式提供繳獲的日本關東軍的裝備,而提供汽油、布匹等物資則要以易貨的方式,用東北產的糧食等物來交換。當年蘇聯對中共方面的這些援助雖然是可貴的,卻稱不上慷慨大方,並摻有民族利己主義的特色。

新中國成立前夕,斯大林雖然向「兄弟黨」中共表示願意提供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幫助,卻要以「明算賬」的方式計價和付款。1949年初,蘇共代表米高揚到西柏坡訪問時,毛澤東提出希望蘇聯提供3億美元的貸款,說明將來連本帶息一並償還。同年6月下旬,劉少奇到達莫斯科,斯大林在當天會談中就說願意提供3億美元貸款,年息為1%,分5年交付,付清後歸還期為5年。1950年2月,毛澤東在訪蘇期間同蘇聯簽訂同盟條款時,正式達成這筆貸款協議,主要用途是解決解放軍急需的武器,其中一半是用於購買准備解放台灣的海軍裝備。此項貸款歸還期短,對新中國的財政也是一個壓力。當時毛澤東在黨內通報中說明對蘇聯提出的借款額較少,是因「多借不如少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近代中國因外債沉重而在經濟上受制於人的教訓。

中蘇的貸款協議尚未簽字時,我國因剛建國之初的軍事斗爭和恢復經濟的急需,就把1950年度的6000萬美元貸款中的4000萬用於購買建立航校所需的飛機和器材,還購買了高射炮、 汽車 、降落傘、鋼軌、汽油等。此時解放軍各部隊還普遍使用戰爭期間繳獲的「萬國牌」雜式武器,全軍550萬人僅有2萬多輛繳獲和外購的 汽車 (此時全國也只有6萬多輛進口 汽車 ),軍工業連迫擊炮都造不好,同時又因財政困難,只能為新建的空軍和防空部隊購買裝備

1950年6月下旬,朝鮮內戰爆發,美國藉此機會武裝干涉朝鮮,並派海軍控制台灣。按毛澤東的說法,這相當於在朝鮮、台灣和越南形成了對中國「三把刀」的威脅,國內不得不進行對美作戰的准備。當時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和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其工業產值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半。作為第二強國的蘇聯與之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中國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更是同美蘇兩國存在著懸殊的「代差」,從下表中就可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附表)1950年中、蘇、美三國經濟實力對比國民產值(GDP)鋼產量發電量 汽車 數量中國155億美元60萬噸45億度6萬蘇聯900億美元2730萬噸918億度250萬美國3001億美元8784萬噸3880億度5000萬

1950年10月上旬,美軍越過三八線北進,朝鮮形勢危急,蘇朝方面都希望中國出兵參戰。由於現代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武器和財力的較量,中共中央在准備參戰時理所當然地向蘇聯提出了提供武器裝備的要求。斯大林表示同意時,卻又提出要中國付款的問題,這讓當時經濟極為窘迫的新中國感到出兵非常困難,就此也引發了中蘇之間的反復交涉。

有關抗美援朝戰爭時中蘇之間的武器交易和付款問題,兩國都長期保密,因此後來引發了中國 社會 上的一些不實傳說。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公布了一些 歷史 資料和當事人回憶錄(不過也有些記憶不準確),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聯邦又解密了朝鮮戰爭的檔案。當時筆者曾多次采訪過抗美援朝戰爭時為毛澤東擔任俄文翻譯和中央研究室主任的師哲,並在1992年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參加過對其所購的俄羅斯檔案復印件的查核研究,再加上回國後查閱的 歷史 資料,深深感到中國爭取蘇援武器的過程非常不易。這不僅說明求人之難,同時還表明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為減少我國付出的戰爭代價,真是煞費苦心。

據中國方面的檔案證實,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起草了一封給斯大林的電報,其中說中國同意出兵朝鮮,並開列了所需武器彈葯的清單。因當時中共中央領導內部意見未統一,還要再討論出兵問題,這封電報沒有發給莫斯科(因此在俄羅斯檔案中查不到)。10月5日,中共中央首次做出了出兵援朝的決定,毛澤東在10月8日又起草了志願軍向朝鮮出動的命令。同日,周恩來和林彪根據中央要求飛往蘇聯,主要是爭取蘇聯如約出動空軍支援,同時也要求蘇聯提供武器裝備。

此次陪同周恩來去蘇聯並擔任翻譯的師哲向筆者說,他們在10月11日到達黑海邊的索契附近見到斯大林,周恩來亮出的是「兩種意見」,首先說中國出兵很困難。雙方談了一天,斯大林在蘇聯空軍出動的問題上卻不肯履行原來的承諾,因而周恩來表示很難出兵,也沒有提交所需武器彈葯的清單。斯大林因急切地希望中國參戰,表示可提供戰爭所需的各種武器,卻未講清付款形式。時任翻譯的師哲回憶說:「我們和蘇聯談判時,只談到軍火的數目,而沒有談軍火的價格。」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長期過慣了軍事共產主義生活,對商品經濟很不熟悉,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

一向以辦事精細著稱的周恩來並非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他私下對師哲說:「我們接受蘇方的軍火,是作為他們對抗美援朝的貢獻而接受的。」這等於是中國出兵,蘇聯出錢。長期在蘇聯生活過的師哲卻回答說:「根據我對蘇聯的了解,他們辦具體事情的人不會同意我們不付錢的想法。」(師哲:《在 歷史 巨人身邊》第50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果然,蘇方隨後提出付款問題,而且是斯大林本人的主張。

周恩來從黑海邊回到莫斯科,10月13日接到毛澤東的電報,裡面表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而且認為「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盡管斯大林又限定蘇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不能配合志願軍入朝參戰,中共中央經重新研究後還是決定參戰。毛澤東還特別談到蘇聯提供軍火問題,並詢問是租借還是用錢買。電報中認為只要是租借,就能保持用於經濟文化建設及一般軍政費用的2億美元預算,從而保持國內大多數人團結。毛澤東還要周恩來在莫斯科再留幾天,與蘇方重新商定上述問題。

毛澤東提出「租借」方案,應理解為其中大有深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英、蘇、中等盟國已基本耗盡可外購的外匯和黃金後,根據《租借法案》向這些一線參戰國提供了近500億美元的武器和物資。除英國出讓部分大洋島嶼作為代價,其餘在戰爭中用過的武器因多已損毀或破舊,戰後就不要歸還原物,而是折算低價索要還錢(如美國對蘇聯的109億美元的租借物資要求歸還26億美元,蘇方只象徵性還了3億美元)。美國「租借」給國民黨軍的16億美元的武器,大部分未用於對日作戰而被用來打內戰,美方後來乾脆未索要(蔣介石逃到台灣也沒法歸還)。毛澤東提出「租借」概念,恰恰是援引二戰時的例子,這樣在援朝作戰時用過的蘇聯武器到戰後就不用還多少錢款。

斯大林從減少蘇聯的經濟負擔出發,不肯同意採取租借武器的形式。他提出的最後條件是軍火費用可算作蘇聯對華的「信用貸款」。10月14日,莫洛托夫在同周恩來商談時承諾,採用信用貸款方式,即中國不需要抵押品,還與不還全憑信用。斯大林又考慮到中國經濟極為困難,自己不能不負擔一些戰費,因此又提出援朝的武器錢款由雙方「共同負擔」,即蘇聯提供的武器「按成本價五折」記賬算貸款,年利為1%。

蘇聯的這種貸款條件,如果按照國與國之間的正常貿易,還算是優惠的,不過按其所宣傳的「無私的國際主義」來衡量,卻不夠格,還是把本國利益放在他人之上。當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看到蘇聯的這一底線是能爭取到的極限條件,雖心中不滿,還是表示接受。1970年毛澤東會見金日成時也說過:「我看還是要感謝蘇聯,它總幫助了我們軍火和彈葯嘛,算半價,還有 汽車 隊。」(中共中央文獻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2000年第5期,第14頁。)

1950年10月下旬,入朝的志願軍六個軍與敵開戰,使用的還是過去繳獲的多國舊式武器。因國內沒有相應的彈葯生產線,軍委只好要求各地「打掃倉庫底子」,即清理遺留的子彈、炮彈並分類,然後送往朝鮮前線。開戰僅幾個月後,庫存就快消耗光,入朝部隊只有全面換裝蘇式武器,這樣才能保障彈葯供應。

入朝作戰第一次戰役剛結束,11月7日,毛澤東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就講到武器問題:「由於人民解放軍陸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從敵人手裡繳獲來的戰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徑種類繁多的情況。」為此,電報中特別提出:「我請求您研究一下關於在1951年1月和2月這一時期給36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問題。」毛澤東還具體提出應盡快提供以下武器:蘇式步槍14萬支,步槍子彈5800萬發;蘇式自動槍26000支,自動槍子彈8000萬發;蘇式輕機槍7000挺,輕機槍子彈3700萬發;蘇式重機槍2000挺,重機槍子彈2000萬發;飛行員用手槍1000支,飛行員用手槍子彈10萬發;梯恩梯炸葯1000噸。

看到這個清單,不能不讓後人感慨萬分!那時的中國連飛行員用的手槍及其子彈都不能自己解決,在這樣落後的情況下就敢出兵朝鮮與世界裝備最好的美軍作戰,這需要何等的膽略和氣魄!

看到志願軍在朝鮮的勝利和作戰艱苦,蘇聯馬上表示可盡快滿足要求。11月9日,斯大林回電毛澤東說,1951年1月至2月可將這些裝備如數運到中國。第二批入朝的部隊即志願軍第19兵團和第3兵團就此便能換裝蘇式裝備,並在第五次戰役中參戰。

蘇聯提供的這些武器,仍要「出廠價五折」記賬。根據斯大林確定的這一原則,1951年2月周恩來與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扎哈羅夫分別代表中蘇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於蘇聯向中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的協定。協定確定:蘇聯向中國提供12.35億盧布的貸款,用於購買中國在戰爭中所需的軍事裝備、彈葯和鐵路器材;中國從蘇聯的軍事訂貨,包括軍事裝備、彈葯和鐵路器材,以1950年10月19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為界,在此以前的訂貨以全價付款;1950年10月19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以後的軍事裝備與彈葯訂貨以半價付款,鐵路器材則以七五折付款。

蘇聯提供的這36個師的輕武器,基本都是二戰期間甚至戰前研製的武器,屬於蘇軍正在退役淘汰的舊裝備。蘇軍現役裝備的一些新式武器,如SKS半自動步槍(即後來國內仿製的56式半自動)、AK47突擊步槍(即後來國內仿製的56式沖鋒槍)等都沒有提供。蘇聯已開始裝備RPG-2火箭筒(即後來國內仿製的56式40火箭筒),卻因怕在朝鮮戰場上被美軍繳獲造成泄密,也沒有供給志願軍。這一武器到1955年向中國提供時,彭德懷看到就感慨說,在朝鮮如果有這種武器,打坦克就省力多了。由於缺少反坦克武器,國內兵工廠只好仿製美國二戰時提供給國民黨軍的火箭筒和57、75毫米口徑的無後坐力炮,供部隊應急使用,因為這畢竟比用炸葯包、爆破筒打坦克的效果好得多。

空戰對技術裝備的性能要求特別高,蘇聯對華提供的戰機還算是比較先進的。1950年蘇聯空軍已大量裝備了米格-15戰斗機,來華部隊也以此種機型為主力,一開始對中國空軍出售的卻只是米格-9戰斗機。該機性能差,作戰半徑只有200千米左右,如果離機場遠一點進行空戰就會把燃油耗盡,只能用於城市和要點防空。中國空軍驗看後認為其性能大大落後於美國的F-84戰斗機。蘇聯顧問反而大發雷霆,說你們竟敢懷疑 社會 主義蘇聯生產的武器的優越性。斯大林得知此事引發了中國方面的不愉快後,從中蘇兩國關系和國際戰略全局考慮馬上表示了歉意,並於1951年5月22日和26日先後兩次致電毛澤東指出:由於過去蘇聯沒能向中國提供更多的米格-15戰斗機,並估計米格-9戰斗機能敵得過美國最好的噴氣式戰斗機,現在看這是一個錯誤,這一錯誤的責任應由蘇聯來負。作為糾正這一錯誤的行動,蘇聯向中國無償提供372架米格-15戰斗機(只收運輸費),用以改裝中國6個米格-9殲擊機師,第一批72架於6月20日前運抵中國,其餘300架分批於8月底運抵中國。

接受步兵裝備時,由於中方得到的基本都是二戰時用過的舊貨,還要付半價,一時志願軍中許多人也有埋怨情緒。這些情況反映到斯大林那裡後,使這位考慮國際戰略全局的領袖不能不有所顧慮。1951年中國從蘇聯訂購的步兵師的裝備運到後,因朝鮮人民軍的裝備不足,將其中3個師的裝備無償地送給朝鮮人民軍。斯大林在中國的高風格前也決定有所表示,決定無償再送給中國20個步兵師的裝備。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總共對華提供了60個步兵師的武器,中方除無償贈送給朝鮮人民軍3個師的裝備外,另1個師的裝備拆散給各軍事院校作訓練用,實際裝備了56個師。國內兵工廠又按蘇聯提供的圖紙和生產技術,仿造出50式沖鋒槍、53式步騎槍、53式重機槍等輕武器,共生產了50個輕步兵師的裝備。至朝鮮停戰時,解放軍的106個步兵師、16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和23個航空兵師基本完成了蘇式裝備的換裝,在中國 歷史 上第一次實現了武器裝備的標准化、系列化。

根據「邊打邊建「的方針,抗美援朝期間國內大力加強兵工業建設。志願軍參戰第一年所需要的彈葯,國內產量只能滿足10%左右,到停戰時已能自產40%。中國的國防工業,在這場戰爭中就此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 汽車 一度成為入朝作戰最急需的物資,因國內沒有機動車製造業而只能求助於蘇聯。10月間志願軍准備出動時,蘇聯答應在1950年12月15日以前為志願軍提供3000輛 汽車 ,卻難解燃眉之急。11月5日周恩來同蘇聯總顧問扎哈羅夫大將會談時就催促說:「現時 汽車 第一,坦克、大炮都可以放在 汽車 後。」11月17日周恩來又致電斯大林稱,「車輛不足」導致「糧食和冬季服裝不能及時運到,部隊正在忍飢挨餓」。在蘇聯答應的車輛一時不能運到時,周恩來提出想先借用蘇軍旅順基地的500輛舊 汽車 。斯大林當天便回復說,立即在滿洲里車站交付新車,並要求蘇聯運輸部門加快運送。至1950年底,有5000輛 汽車 運到中國。1951年中方又購買1.2萬輛,後兩年又增大采購量。入朝的志願軍部隊共得到 汽車 21728輛,戰爭中被毀7729輛,受損送回國修理8436輛,停戰時所剩不足一半(其中還包括修理後運回朝鮮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內部隊的 汽車 靠從蘇聯進口而得到很大增加,主要裝備炮兵、海軍、空軍和其它技術兵種。到戰爭結束時全軍擁有各種 汽車 7.1萬輛,平均60人有1輛 汽車 。相比之下,二戰期間美英軍就基本實現摩托化,平均每4人有1輛 汽車 。戰爭結束前蘇軍主要靠「租借」引進美國 汽車 46萬輛,加上自產和繳獲,達到20人有1輛 汽車 ,達到了「半摩托化」。至1955年,蘇軍達到每5人有一輛 汽車 而實現了全軍摩托化。中國在1956年建成長春 汽車 廠後才能自產 汽車 ,卻因原材料不足長期達不到年產3萬輛的設計標准。解放軍直至1985年大整編時才取消徒步部隊,而實現全部由機動車運送。部隊裝備 汽車 的數字,也說明了中國的工業底子太薄弱,實現機械化要靠國家的逐步建設而走了漫長的道路。

現代戰爭除精神、軍力的對抗,同時還是經濟實力的比拼。新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雖然付出了大量人力、財力,不過靠共產黨領導下舉國體制的優勢,全國人民積極投身於恢復國民經濟,努力增產節約支援戰爭,在戰爭期間順利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至1952年年底,中國工農業生產都超過了 歷史 最高水平,並於1953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內經濟所取得的成就,使朝鮮前線的物資供應也有了可靠的基礎,短缺的部分只是武器,主要靠蘇聯供應。

從上面的統計可看出,抗美援朝戰爭雖然造成了國家相當大的財政負擔,但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仍高於軍費增長速度。從1952年起國內經濟建設的投入費用又超過了軍費,從而保障了戰時國民經濟恢復順利完成。而停戰時1953年的國家財政收入,竟是1950年的3倍多,這真是 歷史 上的一個奇跡!

在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花費的直接戰費(即不包括國內戰備訓練和動員的錢款)共62億元人民幣,占同期政府財政支出的13%,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不算太大。戰時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多數是按「出廠價五折」賒賬(約有1/5算是無償贈送),共記下30億元人民幣欠債(當時摺合13億美元)。

除抗美援朝戰爭時中國欠下蘇聯軍火債30億元人民幣,1955年蘇軍從旅順撤離時又移交了折價9.8億人民幣的裝備。1958年中國發起指導思想錯誤的「大躍進」後,因國內副食供應緊張和收購困難不能按貿易合同對蘇聯交貨,在1959、1960年兩年間又欠下25億盧布的商貿債。根據當年主管財政的副總理李先念在《關於1961年和1962年國家決算的報告》中所列舉的數字,自1950年以來我國向蘇聯所欠的外債和應付利息,摺合人民幣計算總共為57.43億元人民幣。

這筆57億元的對蘇債務,在當時的國家財政支出中佔多大比例呢?1959年全國的財政支出為520億元,1960年為654億元。至1960年之前,我國對蘇聯已還債33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已將抗美援朝所欠的武器債務基本還清。在1954年至1959年間,中國平均每年向蘇聯償還抗美援朝戰爭的軍火欠款約5億多元人民幣,這只佔國家年度財政支出的1.5%,並不算很大的負擔。

至於1960年以後中國的對蘇債務,還剩23億元人民幣(《中國財政統計:1950 1991》第135 136頁,財政部綜合計劃司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在1965年底前全部還清,平均每年還債為4億元人民幣,只佔同期國家財政支出的1%左右,而且新疆一個「3號坑」的礦產對蘇出口金額就占還這筆債的一半。對這筆債務,蘇聯曾表示可延期償還,不計利息。1961年4月10日,《人民日報》曾以專文對此表示感謝說:「由於我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1960年供應蘇聯的商品有很大的欠交。蘇聯同志對此表示了同志式的合作和兄弟般的諒解。」至於「反修」斗爭後 社會 上廣泛傳說的所謂「逼債」和對蘇還債導致國內挨餓,若仔細考察一下當年的確切數據就可看出是誇張不實之詞。 歷史 雄辯地證明,抗美援朝戰爭時的中國獲得了軍事和經濟的雙勝利,並沒有因這一仗給人民帶來某些人所渲染的生活困難。

如果嚴格地講,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對朝鮮的所有人力、物力的援助全部是無償的,而蘇聯卻對援華武器大都要算半價,風格確實不高。不過如同毛澤東所講的,「我看還是要感謝蘇聯」。當年蘇聯對華的最大援助不是那些武器本身,而是派專家顧問傳授了技術,使人民解放軍的技術水平和中國的國防工業有了一個劃時代的提升。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訂,隨後國內在戰時向蘇聯訂購的一些武器仍繼續運來,如已經落後的T-34在翌年裝備解放軍就達3000輛,空軍以米格-15為主的戰斗機也超過3000架。彭德懷以長遠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的國防建設,認為中國除自己無法製造海空軍裝備外,陸軍不要再買蘇聯的武器。1954年以後,蘇聯剛上台的赫魯曉夫為了爭取中國的政治支持,開始對華提供現役各型陸軍武器的生產技術和圖紙。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由蘇聯援助的工廠以仿造方式形成了「五六」式為主的系列,在輕武器方面邁入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自主生產,並且從仿製逐步走上創新之路。

蘇聯對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最大回報,是幫助中國建設起了一個工業化基礎,並為「兩彈」事業最初奠基出了力。在1952年之後,蘇聯同意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即當年全國傳揚的「一百五十六項」),其中斯大林決定了141項,赫魯曉夫又追加了15項並提升了技術水平,最終落實了150項,其中軍工項目44項。1957年10月15日,經赫魯曉夫排除軍方反對而拍板,中蘇又達成了《國防新技術協定》,規定蘇聯對華提供導彈、核彈和米格-21等最新裝備的生產線和生產技術。盡管三年後這一協定被赫魯曉夫中斷(俄羅斯檔案證明這是他個人未經中央討論所做的違約決定),畢竟還是完成了奠基工作。蘇方提供的設備並非無償,卻是按成本計價,同時免費提供全套工程項目設計的全部技術,還派了1萬多名專家來華以「手把手」的方式傳授技術,這種無償的技術援助對中國是最寶貴的。

回顧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引進蘇聯武器裝備的 歷史 過程,人們可以按照毛澤東所倡導的兩分法來觀察和分析:一方面要看到蘇聯在裝備和技術方面支援了中國,這對抗美援朝戰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蘇聯領導人又體現了民族利己主義的態度,在某些問題上使中國方面很不愉快。在中蘇兩國關系友好的時候,人們常提到前者;中蘇對立的時候,人們又往往只提後者。這樣片面看問題的方式,都不是科學的態度。當人們進入商品經濟時代後,對這一問題自然更容易理解。

抗美援朝戰爭和戰後幾年間,中國的軍事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中也能讓人看到建設一個自主的國防工業體系的極端重要性,否則總要有求於人。此外,我國在處理對外交往時不能陷入過度的理想主義,當年的「兄弟黨」交往仍要把自己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期望他們有「無私」的幫助,中國人在援外時也要注重互利。鄧小平後來提出以國家利益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當年中蘇關系的一種反思。

『陸』 朝鮮戰爭,中國欠了蘇聯多少債本是拖累卻成為解放軍奠基石

朝鮮戰爭的爆發,本來是東亞的一個小區域的局部戰爭。但是隨著美軍在仁川的登陸,以及美韓的聯軍逐漸逼近 鴨綠江邊,這場戰役的性質就逐漸從一場地區的局部戰爭,升級到一場地域性的大戰,甚至引發為一場世界大戰都是極有可能的。面對美軍的步步緊逼,朝鮮是非常希望蘇聯可以介入這場戰役的。畢竟誰都看得出來,在那個時候,能和美軍比個高低的也只 社會 主義的老大哥蘇聯了。

但是,此時蘇聯的領袖斯大林,卻對蘇聯參戰表示堅決的反對。其實斯大林的考慮,也是很是非常符合當時蘇聯的利益的。首先,蘇聯雖然取得了反法西斯的偉大勝利,卻也因此犧牲了將近6000多萬的蘇聯士兵,所以蘇聯此時國內的勞動力大量缺失,直到現在,這樣的情況也沒有得到緩解。其次,當時的東歐,蘇聯駐扎了大量的士兵,在最前線的東德陳兵百萬。這樣看來蘇聯的主要威脅,還是西邊的歐洲,對於亞洲的戰場他並不想涉足。綜合上述的考慮,斯大林不願意和美國徹底的撕開臉。

可是,美軍的參戰,北朝鮮政權一定會被消滅,到時候,親美的南韓政權控制了整個朝鮮,又會對蘇聯的東部造成直接的威脅。這樣的局面,也是斯大林不願意看到的。於是為了阻止美國勢力對於東北亞地區的滲入,中國和蘇聯達成了一個協議,中國出人,蘇聯出裝備。而蘇聯對於中國武器裝備的援助,也間接的讓中國更加有信心出兵朝鮮。

1950年,美軍介入朝鮮戰爭,美國聚集了二十餘個國家,組成了所謂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此時,這支聯合國軍的兵力已經達到了44萬人,空軍有36677人,海軍有59438人。各類飛機1100多架,軍艦200多艘。美國的地面部隊,幾乎每個師都有一百多輛的坦克,和各類輕重型火炮900多門,所謂的武裝到牙齒,其實也不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而此時的新中國剛剛誕生,幾乎是百廢待興,工業的規模的較小,幾乎沒什麼重工業。解放軍只有陸軍,幾乎沒有空軍,海軍和機械化部隊。大部分部隊的武器裝備,都非常的雜亂。輕武器,既有中正式,又有日本人留下的三八式,一個連隊里,士兵們的手上,美製的,蘇制的,日制的,德制的,五花八門。重武器就都幾乎是小口徑的野炮,不但型號雜,射程近,關鍵是因為各類火炮過於繁雜,使得炮彈難以供給,給後勤也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戰爭雖然表面上打的是戰役,拼的是勇敢。可是戰爭從本質上來說,打的還是國力。據戰後的統計,在朝鮮戰爭期間,三個月的炮彈需求量就達到驚人的14100多噸。而那時的中國一年的軍工生產能力只有1500噸。明顯,如果只依靠中國當時的國力,戰場戰役的結果,恐怕就真的不好說。

因此蘇聯的援助,對於志願軍可以打贏這場戰役,有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

在1950年10月19日,中國正式出兵朝鮮。蘇聯看到中國的確說到做到,作為大哥也不能丟了面子。僅僅在11月上旬,志願軍空軍就在戰斗中擊落美軍的23架戰斗機。這樣的戰績,讓美國驚呼,本來幾乎是零的中國空軍,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成為世界的頭號空軍強國。他們的飛行員不但駕駛著最為先進的戰斗機,還十分熟練地操作他們,和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大戰長空,簡直比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還要神奇。

也是因為中國空軍的優異表現,使得中朝邊境15公里之內,美軍幾乎不敢涉足。其中特別明顯的就是對於美B29轟炸機的制約。在朝鮮戰役中,B29轟炸機幾乎可以說是中朝聯軍最大的噩夢,因此在戰爭期間,志願軍士兵都恐不稱呼這種飛機叫「喪門神」。

這種飛機不但可以攜帶大量的燃燒彈,用幾乎下雨的規模投彈,造成志願軍戰士的大量傷亡。這種飛機可怕的投彈能力,使我軍本來就薄弱的後勤補給線受到巨大的威脅。大量的武器彈葯以及軍用物資,無法按時的達到戰場,貽誤戰機。幸有米格十五對這種轟炸機造成的威脅,保護了鴨綠江邊境上,物資運輸的安全性。

要知道一點,朝鮮戰爭發生的時候,美軍投入了大量的空軍力量。投入到戰斗中的飛機,就有近乎1100多架。飛行員也大都是參加過二戰的,親身經過實戰的。無論是飛行的時間,操作的熟練程度,以及飛行戰斗的經驗,都是無與倫比。而新建立的中國,只有區區不到200架的飛機,飛行員的時間也都基本上不不超過200人。這樣的底子,如果上了戰場的話,無疑是飛蛾撲火。

因此,不言而喻,自然是蘇聯對於我們的援助以及幫助,才使得中國空軍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了最大的提升。

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軍隊就從陸軍中嚴格選拔出,身體素質好且有一定文化的士兵2366名。這2366人就是新中國第一代戰斗飛行員的底子,蘇聯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訓練他們,派遣了大量的飛行員教員。根據文獻的記載,當時的蘇聯教員每個都配有一個翻譯和一個助教。先有蘇聯教員教授給助教,再有助教講授給學員。就這樣幾乎是手把手的教學,使得中國在最短的時間內,培養出了新中國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飛行員。

1950年年初,蘇聯就向中國的航空學校提供了雅克—18初級教練機,雅克—11中級教練機,以及烏拉—9殲擊教練機,和圖—2轟炸機。到了中國參加朝戰之後,蘇聯又在十二月份,運輸過來9個米格15和米格9殲擊機師,一個拉—9殲擊機師,2個伊爾10強擊機。這些裝備一下子就武裝了中國十二個飛行師。在朝鮮戰爭的初期,中國的空軍剛剛訓練,起初還沒有能力來實現守護重要戰略目標。於是很多這樣的任務,都交給了蘇聯飛行員。依據已經解密的檔案來看,在朝鮮戰爭期間,有幾乎上千的蘇聯飛行員駕駛著,標注有中國人民志願軍名號的飛機參加空戰。蘇聯當時對這些飛行員的要求是穿著志願軍空軍服,在無線電交談中,必須使用中文,並對外宣稱這群長得不想中國人的中國空軍都是中國的俄羅斯族組成。美國其實也知道這群人就是蘇聯人,但是好像也沒說啥,恐怕美國也是覺得扯進蘇聯不好,畢竟人家蘇聯人還冒充中國的俄羅斯族。顯然還是不想把事情搞下不來台。

蘇聯不但在空軍上大力支持我們,在陸軍發方面也是提供了不少幫助。

戰爭期間,蘇聯援助給中國蘇式步槍14萬支,子彈5800萬,自動步槍26000支,輕機槍10萬發,TNT炸葯1000噸,在戰爭期間,只要是志願軍提的要求,蘇聯也是基本上都會無條件的宣布支持。比如在1951年的9月,由於對方的火力過於強大,志願軍就需要一種可以發射85毫米的炮彈的榴彈炮120門,各種炮彈229.5萬發,反坦克手雷10萬發,火炮牽引車的輪胎一萬個。可以說,這些威力巨大的兵器,要比之前我軍手上的那些萬國造要優異很多,否則要和武器精良的美軍抗衡,恐怕後果也是難以預料的。

到了1952年朝鮮戰役,雙方都已經進入了相互對持的階段。此時的中國志願軍總部,在給作戰部隊下達作戰命令的時候,都要求節省炮彈,還要求盡量使用迫擊炮。司令部下達這樣的命令也是迫不得已,此時彈葯庫的庫存已經快要用完。只能把寶貴的炮彈用於重要的軍事設施才能使用。

就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蘇聯及時的送來了1320門122毫米榴彈炮,炮彈80萬發。也是因為有這些裝備的補充,志願軍才在1953年的夏季,開展了夏季反擊戰。

除了火炮之外,戰爭期間志願軍的 汽車 消耗也是相當嚴重。因為缺乏足夠的空中力量,很多運輸戰略物資的 汽車 ,都被美軍的飛機襲擊。在戰爭的初期,僅僅一個禮拜的時間,支援軍就損失了217台 汽車 。入朝作戰兩個月內,志願軍就損失了6243輛 汽車 。蘇聯在1950年一年之內,就提供給中國將近5000輛 汽車 ,到1953年戰役停戰協定簽署之時,蘇聯已經提供給中國71000多輛 汽車 。可以這樣說,直到中國有自己的 汽車 廠之前,我國所使用的 汽車 幾乎都是來自蘇聯。

戰爭對於國家的消耗是巨大的,特別是剛成立的新中國。但是在戰爭期間,國力不但沒有相形見肘,還得到了提升,在戰後,國民經濟還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都得益於蘇聯對於中國的經濟建設援助。

中蘇通過多次的商議和研究,決定由蘇方向中國提供156個現代工業項目,目錄如下:

鋼鐵項目 2個

有色金屬項目 8個

礦井 9個

煤炭生產 1個

石油煉油廠 1個

機器製造 32個

電機廠製造 16個

化學廠 7個

發電廠 10個

醫葯企業 2個

商品企業 1個

除此之外,對於中國的國防工業的援助,蘇聯也提供了大量的設計以及數據資料,僅在1953年,蘇聯就提供給中國1198套資料。

可以說,蘇聯對於新中國的援助幾乎涵蓋了全方面。蘇聯所提供的這些武器裝備鞏固了新中國的政權,也直接的為朝鮮戰爭提供了最為有力的保障。徹底的改變了新中國建國之初百業凋敝的現狀,使得中國在最快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了幾乎當時較為先進的工業體系和軍工生產體系。雖然我們都知道這些援助都不是「無償」的,中國也是花費了14年的時間來還清,在還清的那一刻,也象徵著我國終於成為中國軍事裝備的主人。

『柒』 中國還蘇聯債務為什麼要還鋼鐵為什麼要還債務最後還完沒

朝鮮戰爭期間,中國出人,蘇聯以援助的方式為中國提供武器,還有新中國剛成立蘇聯為中國提供了貸款,幫助中國加快國內基礎和工業建設。

沒有錢就用鋼鐵、糧食、黃金、礦產等以物抵債。

後來中國因為研製原子彈與蘇聯關系破裂,蘇聯要求中國歸還欠款,中國於1960年至1965年底還清了蘇聯的24億欠款。

『捌』 中國到底欠下蘇聯多少債

周恩來在6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欠蘇聯十四億六百萬盧布合人民幣五十二億二千元的債務

『玖』 抗美援朝期間,中國共欠下蘇聯多少軍火債何時還完的

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內各行各業都處於一片 百廢待興 的狀態,國家建設成為了人們最優先考慮的事情。

但建設是需要資金的,對於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難題,隨後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更是讓中國的資金 捉襟見肘

幸運的是,由於中國在建國初期採取「一邊倒」的外交戰略,因此身為「 社會 主義老大哥」的蘇聯對中國給予了不小的援助,不過這些援助都是有償的。

那麼,在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一共欠了多少軍火債?又是何時將其還完的呢?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與美軍展開血戰。

然而當時志願軍的火力與裝備都和美軍存在較大差距,美軍一個師的火力,比志願軍一個軍級部隊的火力還要豪華得多,雙方的火力差距達到了 二十比一 的巨大差距。因此,中國向蘇聯提出了武器援助的請求。

然而一開始的斯大林並不願意給志願軍大批免費的武器,因為此時的蘇聯同樣在 二戰後的創傷 里慢慢恢復。經過考慮,斯大林提出,支援武器可以,但必須以全額貸款的方式進行「購買」。

這對於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而言,實在太過嚴苛了。為此,1950年周恩來總理親自訪問蘇聯,對武器援助協議 進行協商

周總理提出:抗美援朝戰爭已經不僅僅是中國、朝鮮與美國的戰爭,更是 社會 主義陣營對資本主義陣營的戰爭,因此身為 社會 主義陣營的領頭國家,蘇聯有必要表現得更加「無私」一點。

周總理的這番言論令蘇聯代表不得不承認 言之有理 ,於是,蘇聯最終以半價貸款的方式向中國人民志願軍提供蘇制裝備。只不過蘇聯人在給予援助的時候,也比較「精明」地把當年二戰的退役裝備拉了出來,消解了不少庫存。

例如蘇軍的二戰主力槍械波波沙沖鋒槍,以及蘇聯的第一代戰機米格-9。

這些裝備倒也還能用,但性能顯然是無法與美製同代裝備相比的。只不過,志願軍的戰鬥力實在太過強大,即使拿的是蘇聯的二戰退役裝備,也依然在三八線附近 穩住了戰局 ,和美軍打得有來有回。

這讓斯大林有些驚訝,原本他覺得蘇聯沒有必要對中國給予太好的幫助,他對於志願軍的戰鬥力還是信心不足。

然而志願軍的優秀表現讓斯大林 開始反思 自己先前的「摳門」,於是,斯大林開始逐漸放開限制,他有一次直接給北京的毛主席打了電話,親自承諾,在半年內給予志願軍300餘架米格-15。

後來斯大林還特別為志願軍准備了 20個標准師 的火力裝備,包括重機槍、火炮、坦克等重裝備,大幅改善了志願軍火力落後的局面。

其中,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也在這一時期送到了志願軍的手中,這款火箭炮自帶卡車底盤,一輪齊射後即可迅速轉移,大大提高了我軍火力的烈度與靈活性。在上甘嶺戰役中,「喀秋莎」火箭炮大展神威,摧毀了美軍20餘個炮兵陣地,自己的折損率卻不超過5%。

在整場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給出的裝備折算人民幣約價值 30億人民幣 ,它們足足武裝出了64個步兵師、20個空軍師,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此外,當初蘇聯在移交旅順港口時,也在港口留下了價值10億的各式裝備,因此總計的軍火債約為40億元。

按照兩國的約定,中國只要在1965年前還了錢就行了,而且當初中國簽訂的是低息貸款,利息很低,這也是兩國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達成了一致意見。本來這個協議可以讓中蘇保持良好的國際關系,但在蘇聯走上大國沙文主義道路後,中蘇兩國的關系 走向了冰點

蘇聯一直以 社會 主義陣營領頭國的身份自居,要求中國在內的其他 社會 主義國家對其唯馬首是瞻,這觸犯了中國的獨立自主方針。眼見中國關系和自己惡化,1960年,蘇聯便拿出了當年武器貿易協議的賬單,要求中國提前歸還350億元的武器貸款。

40億變350億,這顯然是中國不可能接受的。對此中國據理力爭,拿出了當年購買武器的協議內容,揭穿了蘇聯的漫天要價。但毛主席此時也深深感受到了「 欠有外債 」的壓迫感,他直接提出,中國將在1965年前完成全部貸款的償還工作。

為了還清貸款,中國一度用以物抵債的方式,將中國國內的大量礦產、農作物拿出來,用於抵消外債金額。同時,全中國上下也掀起了一股 倡導節約 、拒絕浪費的 社會 風氣,節約了不少財富。

最終,中國於1964年還清了全部貸款的本金與利息,中國人民從此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國既無內債,也無外債!

『拾』 當初蘇聯給中國貸款是什麼情況一開始看我挺感動,然後我奶奶說錢全還了,拿走了一堆大蘋果,弄的

你說的是1960-1962年這段時間中國用物資還蘇聯貸款吧。
事情是這樣的一開始中蘇關系是友好的,新中國剛成立,蘇聯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蘇聯也為中國軍事經濟建設提供了許多貸款,但到了1960年7月,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對華經濟援助協議,撤走專家,逼迫我國限期還債。
為爭一口氣,盡管面臨「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還是勒緊褲腰帶還清了這筆債務。中國欠蘇聯的各項借款和應付利息共計14億600萬新盧布(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使用和消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軍事物資的貸款和利息),摺合人民幣52億余元。按照協議,這些外債應於1965年前全部還清。當時我國建國僅十年有餘,工業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只能用農產品來償還。雞蛋、蘋果要過篩子,大了小了都不要;豬肉要卡一下膘,肥了瘦了都不行——這是前蘇聯當年驗收中國抵債物資時的真實寫照。
你奶奶說的蘋果就是這樣用去還貸款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欠下蘇聯債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有哪些運動項目 瀏覽:184
謝謝伊朗文怎麼寫 瀏覽:699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版權多久下證 瀏覽:401
伊朗是講什麼語言 瀏覽:15
越南香水怎麼辨真假 瀏覽:336
印尼的外匯監管力度怎麼樣 瀏覽:731
中國到伊朗火車有多少趟 瀏覽:300
伊朗為什麼要扎耳洞 瀏覽:89
越南gdp為什麼不能修改 瀏覽:166
中國市場的保健品多少是假的 瀏覽:969
中國和美國談判的結果怎麼樣 瀏覽:47
越南宣光是哪個省 瀏覽:599
英國的電壓是多少如果去英國的話 瀏覽:425
中國好聲音在哪裡看不用會員 瀏覽:567
越南芒街都開什麼車 瀏覽:908
為什麼要去印尼旅遊 瀏覽:656
銀河號是中國什麼公司船舶 瀏覽:949
義大利高端包包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372
伊朗核計劃遭受什麼病毒侵襲 瀏覽:583
印尼地震海嘯28樓有多少米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