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湯圓是源自中國南方還是北方
應該來自南方
http://www.mjhy.cn/bbs/ftopic30112.html
有關湯圓的來歷,有個典故,說是春秋末期,楚昭王在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東西浮在江面上,舟人將之撈起,此物色白而微黃,剖之瓤紅如胭脂,味道甜美。左右無人能識,昭王遣人問孔子。子曰:「此物浮萍果也,得之者復興之兆。」因為這天是元月望(正月十五),以後每年這天,昭王都要命人用面仿製此果,以山楂做成胭脂紅的餡料煮食。之後,逐漸演變為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相傳唐太宗為犒勞大將郭子儀,下旨御廚在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以上好的糯米製成特殊食品應宴。御廚們靈機一動,創制出一道香糯柔軟的白圓團子,獻給皇上。唐太宗品嘗後,贊不絕口,並將其定名為「唐圓」,象徵唐王朝一統天下。因唐圓是在元宵節時吃的,民間遂將之稱為元宵,即湯圓。
1912年,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做了大總統。但他不滿足,還想當皇帝,卻遭到人民的反對,心裡十分煩惱。一天,他的一個姨太太想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個大嘴巴子。因為他忌諱聽「元宵」,怕會「袁消」。又一賭氣下了個命令,再不許叫元宵,一律叫湯圓。當時有一首民謠:「袁世凱,立洪憲,正月十五稱上元。大總統,真聖賢,元宵改名叫湯圓。」刻畫了竊國大盜袁世凱的丑惡嘴臉。
❷ 中國南方哪個城市圓形高層樓最多
福建。
由於閩西山區夏秋之交常有台風侵襲,較高或較空曠地區的建築物易於招置風災,所以在這些地方的住宅,除了與方樓一樣,必須使人力更集中,建築更堅實以外,為了分散風力,增加剛度,多採用圓形的平面布置。
據當地人說:圓形、方形平面的選擇主要仍都是由風水先生決定的,認為有的地方只有建圓樓才能人丁興旺。
❸ 中國南北各地團員飯的風俗是什麼
秦嶺以北是以餃子為主,以南是以湯 圓。團圓飯又稱年夜飯。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圓為主。
❹ 中國有哪些圓形建築
滿意答案 <!-- -->圜丘壇】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迴音。 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採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遺跡),東南角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東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 【皇穹宇】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座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里。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一聲;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三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稱為祈谷壇,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祈年殿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閑嘮天壇】 1420年,明永樂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了天壇。這個巨大的祭天神廟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也許和那個時候還保留著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較後發展的區域。拜後發展之賜,南城鮮有鱗次櫛比的高大建築群用來遮天蔽地,從長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張望到高撐空中蓋笠一樣的祈年殿鎏金寶石藍琉璃頂或是綿亘數公里素樸的灰磚圍牆之一隅。 北方的園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細巧雅緻,多是宏大敘事,動輒佔地數百公頃。有一種說法,天壇當年的設計者們顧忌天壇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稱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過「天子」,因此天壇的佔地面積比故宮要大兩倍。大概出於同樣的顧忌,天壇的主體建築都以深藍琉璃瓦敷頂,不敢僭越使用本屬皇家園林專用的明黃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開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橋東側專設的具服台臨時將黃袍換成藍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誠的敬畏和頂禮膜拜。這樣的祭典在這里延續了數百年,直到上個世紀的1914年,史稱竊國大盜的袁世凱當上皇帝的時候又聲勢浩大地操辦了一次之後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天壇的南北東西各有一門,其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對於匆匆的遊客來說,最好從南門開始游覽。從南門進園,依次先到寰丘壇,這座幾何造型祭天壇的建築充滿奇思巧技,壇面、台階、欄桿所用的漢白玉石塊全是九的倍數,象徵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個小號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門向南開,就是很有趣的迴音壁。在迴音壁試迴音要方法得當,如果同行兩人,兩人應面向北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才能聽見彼此的說話。迴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築,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接。天高雲淡的晚秋時節跨出祈年殿的大門,順著這條三百米長筆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門廊重重,越遠越小,天地渺然雄渾似是極目無盡,令人不得不贊嘆當年設計建築的手法和靈感。天壇另有東側的游廊、神廚、宰牲亭和西天門的齋宮等建築和古跡。特別是齋宮,因為是皇帝典禮前沐浴焚香清心靜養留宿齋戒的地方,不似天壇的其他建築那麼恢弘高遠儼儼然天庭氣概。暮春時分,齋宮內外兩道護城河的河池鋪滿盛開的紫花沙參,榆葉梅絢爛的花枝隱現在紅牆懸山頂綠琉璃瓦建造的重重迴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門上,透著庭院深深的人間氣息。難以想像,八國聯軍那時候怎麼就能把聯軍總司令部設在這樣清幽凈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❺ 北方叫元宵,南方叫什麼
南方叫湯圓。
根據中國的傳統,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人們會去元宵節,享受元宵節。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民間傳播因為周老闆,陳萍移除lu石的力量,和一天的第一個農歷十五日,溫家寶的漢代皇帝為了紀念這一天,在未來的人民和人民在一起,每年元宵節,這一天,漢朝的皇帝,司馬遷在日歷元宵節的民間節日。在隋朝和宋朝,有「宋湯元隋燈」。
北方的元宵叫囚球,飄圓了,南方的叫湯圓,圓了,團子。
吃元宵取月圓人團的吉兆之意。「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見說誰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上元竹枝詞》)
❻ 龍眼的別名叫什麼
龍眼的別名叫桂圓。
龍眼有桂圓、益智、驪珠等別稱,因其種子圓黑光澤,種臍突起是白色,看似傳說中「龍」的眼睛,所以得名。新鮮的龍眼肉質極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實為其他果品所不及。鮮龍眼烘成乾果後即成為中葯里的桂圓。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通常10m左右。具板根。小枝粗壯,被微柔毛,散生蒼白色皮孔。偶數羽狀復葉,互生;葉連柄長15-30cm,或更長;小葉4-5對,很少3或6對,小葉柄長通常不超過5mm。
葉片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兩側常不對稱,長6-15cm,寬2.5-5cm,先端漸尖,有時稍鈍頭,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麵粉綠色,兩面無毛。
花序大型,多分枝,頂生和近枝腋生,密被星狀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質,三角狀卵形,長約2.5mm,兩面均被黃褐色絨毛和成束的星狀毛;萼片、花瓣各5,花瓣乳白色,披針形,與萼片近等長,僅外面被微柔毛;雄蕊8,花絲被短硬毛。
果近球形,核果狀,不開裂,直徑1.2-2.5cm,通常黃褐色或有時灰黃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體;種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質的假種皮包裹。花期3-4月,果期7-9月。
桂圓為中國南方水果,多產於兩廣地區。與荔枝、香蕉、菠蘿同為華南四大珍果。其樹高一二丈,葉長而略小,開白花,成實於初秋。其實累累而墜,外形圓滾,如彈丸卻略小於荔枝,皮青褐色。去皮則剔透晶瑩偏漿白,隱約可見肉里紅黑色果核,極似眼珠,故以「龍眼」名之。
桂圓和龍眼,是一種水果,兩個名字不同而已,價值也是一樣的,很多人都喜歡稱呼龍眼為桂圓,只不過是人們對水果的稱呼而已,桂圓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名稱,比如龍眼、益智、驪珠、元肉等等。
❼ 天壇南方北圓,象徵什麼
中國的傳統理念是 坐北朝南 根據這個理念衍生出過許多封建帝王的意志所促成的事物 例如寺廟,宮殿,陵墓等等. 關於天壇的方位,也是這個理念所促成的. 另外,中國傳統的天地觀念是天方地圓 古代帝王又以天子自居,以神授君權來管理地上也就是世間蒼生. 所以綜上所述,天壇的方位問題,可以證明一個結論. 天壇建立的初衷是帝王要求祭祀上蒼而設置的祭祀場所. 必然需要應和帝王的,傳統的,符合封建意志的觀點 南方地圓的實質是: 圓,代表天.也就是.帝王的位置. 方,代表地.也就是.世間的位置. 帝王坐於神授與的上位[(北)天位]來管理人世[南(地位)] 天壇的象徵就是: 1.封建君主自認毋庸質疑的地位. 2.中國傳統觀念的精髓與體現.3.勞動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促成中華民族的瑰寶.
❽ 為什麼北京天壇要做成圓形的
北京天壇做成圓形的原因:在中國古代,一直有「天圓地方」的說法,而天壇是皇帝「祭天」的場所,當然在「上位」的北方選擇圓形來代表天。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❾ 中國南北個地團圓飯
從南北朝到宋代,長江流域年節有飲「屠蘇酒」、「柏葉酒」和「桃湯」的習俗。飲屠蘇酒據說可以避瘟疫。柏葉酒,由柏樹葉浸於酒中製成,柏為常青之樹,柏葉後凋而耐久,飲柏葉酒即取其壽命長久之意。
明清以來,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佳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稱長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還有一隻餃子中放一枚硬幣,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餃子形似元寶,新年裡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魚(余)」。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於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 團圓飯
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謠。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今天,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❿ 天壇南方北圓,象徵什麼
天圓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