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朝歷代為什麼都不打下朝鮮半島
東北的繁榮是治理朝鮮的關鍵,秦漢的時間東北經營的不錯,所以就能統治朝鮮,到了三國,就沒有那麼容易了,自己內亂,五胡亂華,一直到唐朝,中國中央政府在東北的實力非常薄弱,沒有辦法控制朝鮮了。唐朝好些,並了半個朝鮮。但是也不容易。宋朝就不提了,連北京都丟了。元朝是統治了朝鮮,但是元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度,有好多王朝,中央的權力好小。實際上元朝不能算中央集權的國家,應該是邦聯和聯邦的中間體。明朝前期還有機會,但是東北的主要勢力逐漸是滿族的了。清朝本來最有機會,但是清朝自己把東北掏空了,不準漢人住,自己又不住,差點丟掉整個滿人的老巢。江東和黑龍江以北整個都丟了,也跟漢人太少有關的。
附:高麗傳
中國征伐朝鮮淵源淺探
陳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下篇雲:
李唐一代為吾國與外族接觸繁多,而甚有光榮之時期。(略)茲所欲論者只二端:一曰外族盛衰之連環性,二曰:外患與內政關系。(略)
所謂外族盛衰連環性者,即某甲外族不獨與唐室統治之中國接觸,同時亦與其他外族有關,其他外族盛衰之連環性者,即某甲外族之崛起或強大可致某甲外族之滅亡與衰弱。(略)而唐室統治之中國遂受其興亡強弱之影響,及利用機緣,或坐成其敝害。故觀察唐代中國與某甲外族之關系,其范圍不可限於某甲外族,必通覽諸外族相互之關系,然後三百年間中國與四夷更疊盛衰之故始得明了,時當唐室對外之措施亦可略知其意。
按陳寅恪先生所論,非僅言唐與外族關系,實為探察古代中國與四境外族關系迷津之指要。今循此卓識洞見,試就中國征伐朝鮮之淵源作一粗淺之探察。
中國與朝鮮諸朝關系,交流與攻戰相雜,中朝世代友好之證據,論文皆不乏。唯對中國征伐朝鮮之原因殊少探討。本文即作一莽撞之嘗試,然征伐與友好交流為雙方關系之兩面,請閱者切不可以為有所偏頗。另隋唐之前,中國與朝鮮屢起大戰,隋唐之後,中國朝鮮關系趨於平靜和好,故所取論者只及於隋唐以前,隋唐以後暫少論及。今拙文雖就,然學識資料皆乏,歡迎朋友指誤並補正之。
一, 古代朝鮮與中國之淵源
朝鮮之族本屬東夷
唐•;;杜佑•;;通典•;;邊防一•;;東夷•;;序略
東夷有九種,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或冠弁,衣錦,器用俎豆。所謂中國失禮,求之四夷者。(其後注引〈白虎通〉雲:夷者蹲也,言無禮儀。或雲,夷者,抵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抵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
殷商最早也起於東夷,故東夷接受禮儀教化即起於關隴之周朝文化感染較諸外族為早,亦為周朝所致力於融合者。
同書•;;朝鮮
朝鮮,周封殷太師之國,大師教以禮儀田蠶,作八條之教,無門戶之閉,而人不為盜,其後四十餘代至戰國時,朝鮮侯准擅稱王。
同書•;;序略
周初封殷太師國於朝鮮,時管蔡畔周乃招誘淮夷作亂。周公征定之。其後徐夷擅號,穆王命楚滅之。至楚靈王會申,亦來同盟。後越遷琅邪郡,遂陵暴中國。
東夷與周朝不斷交流攻戰,逐漸吸納周文明或與之融合,其發展程度較高者,竟然能與中國抗衡。經過一系列殘酷的諸侯戰爭,在中國的大部分東夷被征服或融合,其餘落遂向東北與東南方向遷徙。
同書•;;序略
諸夏侵滅小國,秦並天下,其淮泗夷皆散的人戶。其朝鮮歷千餘年,致漢高帝時滅,武帝元狩中,開其地置樂浪等郡。高麗本朝鮮地,漢武置縣屬樂浪郡,時甚微弱,後漢以後累代皆受中國封爵,所都平壤城則故王險城。
二、中國征伐朝鮮之表現
朝鮮與高麗同興盛於相似之地域,然皆為中國所破滅。為何古代中國孜孜以求擊據遼東地,原因頗令人迷惑。今總歷代事跡,察其外在表現大概有二種:
其一為統一後之王朝致力開拓地區。其二為某分割勢力擴充實力之需要。
關於統一後之王朝致力開拓地區。
通典•;;邊防一•;;東夷•;;序略
周初封殷太師國於朝鮮,時管蔡畔周乃招誘淮夷作亂。周公征定之。其後徐夷擅號,穆王命楚滅之。至楚靈王會申,亦來同盟。後越遷琅邪郡,遂陵暴中國。
同書•;;朝鮮
武帝元封三年,遣樓船將軍楊仆從齊浮渤海,兵五萬。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之。
朝鮮人相與王右渠來降。遂以朝鮮為真蕃,臨屯,樂浪,元菟四郡。自內屬以後,風俗稍薄,法禁亦多,至於六十餘條。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王莽初發高句麗兵以伐胡,不欲行,強迫遣之,皆亡出塞。
〈〈三國志〉〉王母丘諸葛鄧鍾傳
正始中,儉以高句麗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煬帝承隋文帝統一富盛後,唐太宗籍內安外攘之威,傾中夏全國之力,以攻高麗,終於潰敗。
每當統一王朝全盛時期,北方強敵既以潰滅,則該朝代必轉向東北方向,致力經營遼東,此為中國歷史一大獨特現象,學識有限,殊難推論其深層次原因。周、漢、隋、唐都是以關隴為政治中心的朝代,故必待北方與西北之近鄰強敵敗亡不足為患時,方能著手征伐朝鮮、高麗。然待北方又有外族興起,則該朝代只能退保根本,而不能鞏固經營遼東,以至放棄之。又東夷受華夏文化影響極深,頗為「柔順」,似乎亦為好大喜功之中國皇帝最佳功業目標之一。
關於某分裂勢力擴充之需要。分裂勢力有二別,其一為東北興起之異族,其二為地方軍閥與部分流亡者。
東北興起之異族:
今序列慕容氏與契丹兩民族之興起即可明:
同書•;;邊防十二•;;北狄三•;;慕容氏
慕容氏亦東胡之後,別部鮮卑也,魏初渠帥有莫護跋率諸部入居遼西。後從司馬宣王討公孫淵有功,拜為義王,始建國棘城之國。
〈〈晉書〉〉列傳第六十七•;;四夷•;;夫余
夫余國在玄菟北千餘里,南接鮮卑。至太康六年,為慕容隗所襲破,其王依慮自殺,子弟保走沃沮。
〈〈晉書〉〉載記第九•;;慕容遑
咸康七年,遑遷都龍城。率勁卒四萬,入自南陝,以伐宇文、高句麗。
〈〈晉書〉〉載記第二十三•;;慕容垂
高句麗寇遼東,垂平北慕容佐遣司馬郝景率眾救之,為高句麗所敗,遼東,玄菟遂沒。
〈〈晉書〉〉載記第二十四•;;慕容熙
熙伐高勾麗,以符氏從,會大雨雪,士卒多死,乃引歸。
慕容隗勝高麗而興,慕容熙敗於高麗而亡國。可謂與征伐高麗相始終。
通典•;;邊防十一•;;北狄七•;;契丹
契丹之先與庫莫奚異種而同類並為慕容氏所破。其後為突厥所逼,又以萬家寄於高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東夷•;;高麗
永徽五年,(高麗王)藏以貊褐兵攻契丹,戰新城,大風,失皆還激,為契丹所乘,大敗,契丹火野復戰,人死相籍,積屍冢之。遣使者告捷,高宗露布於朝。
鮮卑慕容皆因高麗之資,而興起為中夏之患。此後之蒙古與女真皆破得朝鮮而入中原。故朝鮮之地為東北方民族南下之資源保障及戰略側背,東北諸外族不征討之必不能安。如不能戰勝朝鮮或高麗,則必不能強大,甚或趨於衰亡。故余臆測古中國征討遼東亦有根除東北邊患之意識。
關於地方軍閥與流亡者
通典•;;邊防一•;;東夷•;;朝鮮
((西漢)屬燕王盧綰反入匈奴,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度貝水,擊破朝鮮王准,居秦故空地上下障,後稍微役屬真番朝鮮諸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在貝水東)。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蕃,臨屯皆來服,屬地方千里,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
同書•;;辰韓
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逼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地東界與之,有城柵。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高麗傳
武德初,再遣使入朝,高祖下書修好,約高麗在中國者護送,中國在高麗悉數遣還。
每逢戰亂,北方流民往往逃入朝鮮,其強橫者竟驅逐原住民而居其地。觀漢唐諸朝皆患人口流失,古代中國本為農業立國,須組織人口,治水力田。人口流失,對勞動力有損,編戶缺亂,猶不利於當時社會秩序之有續運轉。此或中國征伐朝鮮經濟上原因。地方軍閥亦數攻擊朝鮮諸族,從中漁利。
《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公孫度
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度到官,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威行海外。
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載中領軍夏侯獻之表曰:「公孫淵昔年敢違王命。又高句麗與貊與淵為寇讎。
《晉書》載記第二十五•;;馮跋
馮跋至元嘉七年死,帝殺跋子翼自立,後為魏所伐,東本高句麗。舍二年,高句麗殺之。
地方軍閥靠征伐朝鮮而能擴充實力,亦因朝鮮抵抗而失敗滅亡。
三 總論
總而言之,凡起於關隴之朝代必先定西北與北方後,方向東北開拓。凡起於中原地區之王朝,必先定北方之敵後,即壓迫朝鮮,防止東北異族南下。
中國與朝鮮之間的戰爭,有極深淵源。最早有華夏族壓抑東夷,發展華夏王朝之行動。又有為確保中國邊境安定,避免流亡,消除隱患之意圖。其後則有東北或其他入主中國之民族籍獲朝鮮之資源南下中國的企圖。也包括流亡者與地方軍閥侵漁遼東地而獲苟安的行為。這四者相合,或許可視作中國征伐朝鮮的原因。
㈡ 朝鮮中國關系不是挺好的么,為什麼朝鮮核試驗中國不支持它
是因為中國顧及朝鮮半島的穩定,中國為了自身經濟發展,需要和西方保持良好的關系,這是經濟對外高依存度決定的,中國也不想讓朝鮮成為美國在東亞軍事擴張的借口,可小金不買中國的賬,
中國雖然大力支持了朝鮮,當中國和朝鮮關系是疏遠了,朝鮮因為中美建交和中韓建交,早就不信任中國,甚至認為中國將來會出賣朝鮮,所以堅持就是餓肚子也搞原子彈。
目前,朝鮮的原子彈正在快武器化了,加上導彈研發突破,使美國和韓國面臨真實的威脅,
戰爭真的走近了,中國也在准備,到時中國會出兵再次援朝,畢竟唇亡齒寒,而且中國勝了,感謝神,這是《聖經》中啟示的,神的話必實現!
感謝上帝保守中國,賜福中國!願耶和華也賜福你!
㈢ 雖說是制裁了,但為什麼中國不願意去狠狠的制裁朝鮮
初中部歷史老師看法: 朝鮮是中國小弟,錯誤不是太大隨便批評一下就可以了
㈣ 古代中國為什麼不佔領朝鮮背後有哪些原因呢
中國古代,跟朝鮮發生過幾次戰爭,由於各種原因並未全面佔領朝鮮,反而扶持當地力量,從而換取朝鮮政府臣服。
中原和朝鮮半島的地形圖可以看作是一個以渤海和黃海北部為中心的大盆地,如下圖所示,西部有太行山脈,東部有朗林山脈和太白山脈,左上有蒙古高原,裹挾著燕山山脈走向大海,右上有長白山脈延伸到遼東半島,一直延伸到渤海附近。西邊是黃河沖積的華北-黃淮大平原。上面是東北大平原的南部。在朝鮮半島,由於缺少大河,沿岸只有一個分散的小平原。
明朝時期,佔領安南,由於巨大財務支出,當地人反抗,迫使明朝只能放棄。
綜合所述:
朝鮮作為附屬國,本就老實,又年年納貢,這樣個聽話小弟留著很有用,沒必要花費巨大精力佔領這里,還不定討好。中國古代不是不想佔領,而是不想佔領這塊蠻荒之地,任其自由發展不好嗎。
㈤ 六方會談,我國怎麼不幫朝鮮呢
因為朝鮮核試驗不符合我國的利益,他們的行為只會對我國的利益造成破壞,並在一個極不合時宜的時候將我國推到風口浪尖的位置。
㈥ 為什麼中國不借鑒朝鮮疫情防控
我想疫情防控中國和朝鮮相比有許多不同,首先,中國是一個在世界上位置比較重要的大國,一個對比世界負責任的大國,所以,中國不可能只顧自己而和外界割絕開來。其次,中國目前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很顯著的成績,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作為一個大國中國有義務把自己的經驗和資源和世界人民共享,共同防控疫情。第三,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己經和世界上其它國家有了很深的交融,中國和世界上其它國家相互依存,經濟和社會發展相互息息相關,不可能再閉關自守。而朝鮮基本上在這些方面和中國無可比擬,所以,大家採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也就不同。
㈦ 為什麼中國古代不去打朝鮮
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朝鮮是中國的屬國,相當於小弟,在更早的時候,朝鮮是中國的一個諸侯分封出去的,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沒有收歸國有,可能是後來的朝廷想顯示自己的大度仁慈什麼的,整個中國都得到了,朝鮮這種邊邊角角的蠻荒之地收不收回無所謂了就,再說放棄這塊小地方就有人給你年年上貢送美女什麼的,這種好事應該沒人會拒絕
㈧ 六方會談朝鮮為何不聽中國勸
感覺中國勸朝鮮不聽,是中朝兩國故意演給美國看的雙簧,是把美國當傻子耍,敷衍了事,能拖就拖。一方面中國答應美國調解朝鮮來和美國保持一定的一致性,來親近美國。一方面避免朝鮮直接面臨美國的打擊時中國左右為難,無法做出決策。在這種情況下演戲給美國看,就很好理解了。媒體一直在渲染朝鮮不聽話不老實,忘恩負義。個人理解是中國故意放出這樣的假象來迷惑敵人,使敵人相信中朝之間的關系並不友好,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一是表面上與朝鮮脫離關系,避免因朝鮮的牽連給中國造成國際制裁。二是可利用朝鮮的幾乎常態化的核威脅,對中朝兩國共同的敵人進行核威懾(當然這是在中國假裝勸朝鮮,而朝鮮不聽的演戲前提下),(而對敵核威懾是中國做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想做而不敢做的,借朝鮮這個所謂的無賴國家的手,來達到中國的目的,在這一方面除了朝鮮沒人能幫上中國的忙)。朝鮮不聽話我怎麼也想不通,中國不會懼怕朝鮮擁有核武,相反只會希望朝鮮擁有核武,一個小國和一個大國同時擁有核武,小國是不佔優勢的,並且中國也不打算入侵朝鮮,朝鮮假如把中國也視做敵人,那它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在失去了中國這個朋友以後,幾乎全世界都找不出幾個朋友了。另外中國和朝鮮有這共同的敵人,朝鮮擁有核武對中國有利無害。除了核武在其它問題上朝鮮也不聽中國的話,朝鮮是白眼狼,媒體天天都在炒作這一問題,而我並沒有看到中朝之間真的有什麼深仇大恨,哪怕有什麼具體的事情呈現在我們面前,更多的都是在小題大做,無病呻吟。事實是否如我所料,不能下定論,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迷局,是我在迷惑你,還是你在迷惑他,還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個答案就留給歷史,讓歷史來回答吧。
㈨ 為什麼中國反對朝鮮核試驗
這問題要從兩個面(甚至多個方面)來看:
朝鮮方:
1. 朝鮮的目的:
一直是撇開中國, 和美國直接對話。 這樣在政治層面減少中國對其的控制。 中國作為最大的援助國, 一直對朝鮮也有政治要求。 從戰略上 朝鮮也是中國的緩沖帶。 從朝方角度看, 同樣中國是需要提防的重要對手。 類似於60 70年代中國和蘇聯的情況。 由於中蘇發生了巨大爭議, 才引發了70年代突然中美和中日的建交, 以及其後一段時間的外交蜜月期。朝鮮也想利用其武器資源來擺脫中國的控制。
2. 國家發展為長期目的
國家發展有兩方面: 自身的防衛力量, 和經濟實力。 核武器自然是對防衛的強化。朝方一直以來,在用中國在國際上的保護,來強化自身軍事力量,同時訛詐援助,但是多次單方面終止履行國際條約。 其最終目的其實是希望撇開大國的控制--比如中國, 解除國際對它的封鎖。 如果無法解除封鎖, 則要麼要求增加援助, 要麼轉而發展軍事力量。 它想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 且利用中國無法對其放手的弱點來爭取時間,強化自身, 以達到外力無法強行干涉內政的目的。
----------------------------------------------------------------------------------------------------------------------------
中方反對:
1. 從單獨對朝態度:
朝鮮是中國的緩沖帶。 失去朝鮮, 則失去了60年前參戰的意義和正義性。中國高層想要的是保持現狀, 同時開展由中方領導的六方會談(必須由中方,而非美方領導), 而占據國際上對朝的主動,保持朝鮮半島分裂, 同時穩定局勢(參考美方對大陸台灣的做法)。
2. 朝韓兩方:
統一的朝鮮半島將是一個威脅, 無論由誰來領導。其後的歷史書中也不會對中國有正面評價。唯有維持分裂, 且保持未定, 才利於中方的長期發展, 對經濟、軍事發展道路上的困難逐個擊破
3. 多事之秋
這兩年是多事之秋。 美國的戰略轉移到東亞;中日之爭日漸激烈;日本的防空系統曾幾何時是主要針對俄、朝兩國。 而核武化的半島,很可能導致日方的軍力擴充---- 變相的造成東海方向、甚至台灣(日美的保護)的軍力強化。 中國如果要繼續中日之爭, 而策略上又能對日造成持續壓力, 必然希望減少「變數「 或者「變數」。
4. 中國變相被核包圍。
只要仔細去研究下有核國家的分布, 則不難得出此結論。 當然, 此結論的前提並不是說要打仗。 但是從戰略意義上看, 任何國家都可能是敵人。值得思考。
5. 可能升級的戰事
戰爭的可能性雖然不大, 但是仍然未知。 從戰略層面還是應該考慮到。 朝鮮半島的戰爭是中國現在最不希望看到的。 一旦朝鮮與美日韓任何一方開戰, 中國這次將不具備參戰的國際環境。 美日韓對中國的後20年發展將佔有重要的位置, 一旦此聯盟開戰, 中國所能做的只能是盡量維持, 並聲明希望雙方冷靜(但此戰事雙方實力太懸殊),中方很可能失去朝鮮的緩沖帶, 並將花費大量人力去接受難民潮。 此乃最壞打算。
而在戰爭條件下的最好打算為, 中方出兵佔領朝鮮, 以安撫並扶持一個相對和平且願意和平發展的朝鮮政權。 但是同樣, 和朝鮮軍隊作戰, 將會非常艱苦,困難重重。而從政治意圖上來說, 此條件目前還不具備。
6. 朝鮮核爆, 肯定會將6方會談的重啟延期, 甚至終止。 也基本上意味著中方期望利用6方談判來增強東北亞話語權的策略破壞。 此策略上受挫,意味著多年以來的東北亞外交策略的重大失敗。
綜上: 中方反對, 且希望朝鮮半島無核。 預測中方將會懲罰朝鮮, 以示天威。
㈩ 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徵服朝鮮
1:因為朝鮮自古是中國的附屬國,並且年年進貢,朝拜,很聽話,並且喜歡中華文化,沒有攻擊性,這是其一
2:中國古代王朝一般以中原為中心,到了,東北,北京這些地區都是蠻荒之地了,東北屬於關外,少數民族再次居多,漢族並不重視,更何況更遠的朝鮮。
3:明朝建立時,朱元璋就把朝鮮定位「不征之國」
4:清朝時期,雖然東北已納入完全控制,但是基本還是繼承明朝對朝鮮的政策,還有就是把朝鮮作為緩沖地,抵禦日本的威脅